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体会

参加“名师网络工作室”应用骨干培训心得体会(共五则)

参加“名师网络工作室”应用骨干培训心得体会(共五则)



第一篇:参加“名师网络工作室”应用骨干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名师网络工作室”应用骨干培训心得体会

一天半的学习,聆听了七位专家的精彩讲座,我经历着,学习着,收获着。回想学习的过程,从心底里感谢老师,感谢工作室这个平台,让我认识并走近这么多热情智慧的数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感受到很多。他们对于教学发自心底的热爱让我感动,对于教学的永不停步的勤勉钻研让我敬佩,彼此之间共享智慧、交流所长的真诚又让我倍感温暖、愉悦。盘点几次的学习生活,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总的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在读书中成长

作为一名xx教师,我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侃侃而谈:读一本好书,就如同结交一位好友。爱上读书,就让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头……关于读书的益处自己再清楚不过,可平时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借口,一有点闲暇时间都被电视、电脑侵占了,参加工作以来,真的很少有上学时手捧书卷时的平心静气。书——曾经那么亲密的朋友,竟已和我渐行渐远。加入名师工作室后,有了师傅的“逼迫”,同仁们的感召,书又重新走进了我的生活,读书又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一学期中,《做最好的老师》、《赏识你的学生》、《学法技能指导》、《青年教师》、……成了案头常客。读书时圈圈点点、摘摘写写,倒也乐在其中。书,更新了我的观念,增加了我的底蕴,指导着我的行动。在动力与压力之中,我边学习边思考,在不知不觉中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师生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

二、在锻炼中提高

名师工作室的学习培训也给我带来了机遇,给我提供了锻炼自己的舞台。在工作室开展的教研活动时,我主动请战,承担了公开课的讲课任务。在备课过程中,我反复地磨课,向同事和领导、同学请教,力求自己能做到把握教材到位,上出自己特色来。在此过程中,有老师的悉心指导、同仁们的真诚评点成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激发了自己不断前进的斗志。

三、在聆听中进步

名师工作室活动丰富多彩。执教者们睿智的语言、独到的教材解读、“大雪无痕”的教学艺术……无不深深震撼着我。几次培训更是解开了一直压制心头的迷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每一次的聆听都给了我新的思想、新的启发,“魅力数学”新的教育新理念在我心间越发明晰,这一切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名师工作室的学习让我沐浴着关爱成长,更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感谢工作室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如:有时会以学校工作忙碌为借口而懈怠,不能勤于反思,也懒于动笔……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常常反思自己的不足,缩短差距,不断进步。

第二篇:参加名师工作室心得体会

参加名师工作室心得体会 遵义市第五十一中学:张元超

我经历着,学习着,收获着。回想学习的过程,从心底里感谢老师,感谢工作室这个平台,让我认识并走近这么多热情智慧的数学老师。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感受到很多。他们对于数学教学发自心底的热爱让我感动,对于数学教学的永不停步的勤勉钻研让我敬佩,彼此之间共享智慧、交流所长的真诚又让我倍感温暖、愉悦。盘点几次的学习生活,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总的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在读书中成长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侃侃而谈:读一本好书,就如同结交一位好友。爱上读书,就让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头„„关于读书的益处自己再清楚不过,可平时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借口,一有点闲暇时间都被电视、电脑侵占了,参加工作以来,真的很少有上学时手捧书卷时的平心静气。书——曾经那么亲密的朋友,竟已和我渐行渐远。加入名师工作室后,有了师傅的“逼迫”,同仁们的感召,书又重新走进了我的生活,读书又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一学期中,《做最好的老师》、《赏识你的学生》、《学法技能指导》、《青年教师》、„„成了案头常客。读书时圈圈点点、摘摘写写,倒也乐在其中。书,更新了我的观念,增加了我的底蕴,指导着我的行动。在动力与压力之中,我边学习边思考,在不知不觉中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师生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

二、在锻炼中提高

名师工作室的学习培训也给我带来了机遇,给我提供了锻炼自己的舞台。在工作室开展的教研活动时,我主动请战,承担了《分式的混合运算》的讲课任务。在备课过程中,我反复地磨课,向同事和领导、同学请教,力求自己能做到把握教材到位,上出自己特色来。在此过程中,有老师的悉心指导、同仁们的真诚评点成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本节课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激发了自己不断前进的斗志。

三、在聆听中进步

名师工作室活动丰富多彩。执教者们睿智的语言、独到的教材解读、“大雪无痕”的教学艺术„„无不深深震撼着我。几次培训更是解开了一直压制心头的迷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每一次的聆听都给了我新的思想、新的启发,“魅力数学”的教育新理念在我心间越发明晰,这一切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名师工作室的学习让我沐浴着关爱成长,更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感谢工作室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如:有时会以学校工作忙碌为借口而懈怠,不能勤于反思,也懒于动笔„„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常常反思自己的不足,缩短差距,不断进步。

第三篇:名师工作室培训心得体会

一、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做一名研究型教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立足课堂教学,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在实践中丰富自我的实践,不断提炼自我的教学主张和教育思想。

(一)教师要拥有儿童立场。听一位专家在讲座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执教《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对话交流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许多学生都说出了一些表示感谢的话,这时一位孩子站起来说:“请你到我家吃饭吧!”学生们哄堂大笑,教师也笑了,这位学生一脸的尴尬。作为教师,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境,你会如何处理呢?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个性突出,使学生有许多独特想法,作为教师,我们遇到这种情境时,不要急于评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他的想法,当孩子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静下心来听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听中找出进行深度思考,在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想法,我们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的思考,才会因材施教,使教学更有效。当我们拥有儿童立场,我们才会真正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交流;当我们拥有儿童立场,我们才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当我们拥有儿童立场,我们才会在课堂上快速决策,推进课堂的深入实施。儿童立场使教学更基于儿童的实施,在读懂、引领中提升学生的成长。

(二)有价值的问题推动学生的探究。作为课堂教学,我们希望能够“简单教,智慧学”,要想做到,必须用有价值的问题推动学生的探究。在一次听课中,出现了下面的情境:教师在讲解动物的进化时,强调了动物的进化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当教师慷慨激昂的进行讲解时,一个学生提出:“老师,动物返祖是怎么回事呢?也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有些着急,但很快镇定下来,他就追问道:“刚才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精彩的问题,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于是,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同学都在积极思考。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动物返祖是个别现象,个别现象阻挡不了世界事物前进的方向。”听了这个学生的发言,我们都为这个孩子深刻的理解鼓掌。问题来源于课堂,来自我们身边真实的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考中不断完善想法,在积极思考中启迪智慧,促进发展。用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进行思考,用问题引领学生学习,在不断的探究中深入所学内容,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三)最好的教学就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我已经教学20余年,在这20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最好的教学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教学是无止境的,我们到底要给学生留下什么?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进行追问和思考。教会学生知识?知识是教不完的。我认为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带得走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不断在自我学习中提升学习能力。学生学会学习,就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通向未来发展的窗,通过这个窗口,看到自己的未来。教学应该是宽泛的,当我们学习圆周率的时候,我们不妨先走进祖冲之,当我们学习概率的时候,我们不妨先阅读概率起源于赌博的生活实例,当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后,我们看看12岁的帕斯卡是如何独自发现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正是这样的阅读,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渠道,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打通课内外的联系,通过阅读、思考,使学生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最好的教学就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我们在教学中智慧地进行思考,引领学生在数学殿堂中不断的获得成长,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四)基于目标的教学评价使教学更有效。作为评价,我们应该基于标准。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可以使评价更加有效、有信。评价,如何更加客观、公正的进行,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始终是一个难题。作为教师,我想,如果我们的评价基于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能够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基于标准的评价是注重过程性的评价,能够使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评价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不断进行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不断的完善中追求卓越。评价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在不断的反思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如果我们作为过程的加强,势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评价,基于目标,能够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有针对性,在目标明确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习的质量。基于目标,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方向;基于目标,教学时,教师心中更加明确;基于目标,教师教学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基于目标,教师教学中会不断改进自我的教学,使教学更加有效。当评价、教学一致,使教育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的效益就会更大。评价,我们立足目标,注重过程,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真正在发展中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在关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目标,真正使评价关注学科素养,能够在不断的过程评价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教学更加有效。

二、脚踏实地做研究,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湛卫清老师所做《教育科研:意义、方法与路径——兼谈教师专业化发展》,湖北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祖春老师所做《如何做一名专业化、研究型的教师》再次使我回想起自己做研究的历程,回想起教育科研最本源的意义: 教育科研能醒教师的科研意识。通过教育科研,在科研中学会用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有了科研意识,才会在教学中理性审视,教师有了科研意识,才会在教学中不断成长,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教育科研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在常态的教学中,集中精力,找到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用心研究,力求突破,这样的研究面虽小,但很实用。真正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收获思考和成长,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的过程可以简单地说是发现、研究、探索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进行实践研究,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行动改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研究的自觉性,提升在实践改进过程中的反思性,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始终重视事实和证据,不断提升研究的品质。

第四篇:参加云南省语文名师工作室培训观摩心得体会

参加云南省语文名师工作室培训观摩心得体会

我是一粒尘埃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3月27日我有幸聆听了云南省小学语文“姚桂琼名师工作室”阅读与古诗专题研讨会观摩课,使我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同时我还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1、众位名师的课,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次听的三节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感觉到整个课堂体现的特点是将课堂交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主人翁思想,这样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建立了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

2、老师无批评、责怪的语言,更多的是鼓励和表扬,整个课堂让人感觉轻松、活泼。如纳古镇中心小学的合跃金老师的教学理念新颖,教学语言简练,真是一堂让人听了觉得很享受的课。

3、把讲解看成是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体会”、“品味”还给了学生。同时,在他们的教学中肯定性评价体现出尊重、鼓励的原则。

4、从他们的授课中可看出,他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

在这短短三节课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语文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语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第五篇:参加名师工作室笔记

参加“卢军良、孙立权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的听课笔记整理

邱宇强

以“追寻语文教学魅力,分享语文教育智慧”为主题的“卢军良、孙立权语文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今天在吉林省实验中学举行。活动主要包括教学观摩、工作室主持人讲座、专家评课工作室成员评课、专家报告四部分。现把本人的听课笔记整理在这里,其中有些记录可能不太准确,或是理解有误的还请各位老师谅解。

第一部分:教学观摩

第一节课:授课教师崔洋(省实验教师,卢军良工作室成员,教龄3年),授课题目《衔接与连贯:古诗语篇的画面美》,授课年级高一。

授课过程:

教师首先以戴叔伦的《兰溪棹歌》的习题分析切入,指出学生在描绘诗歌语篇画面时存在的不足,引出探究的话题:怎样描绘诗歌的画面美。

第二步,教师以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为例,示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景。并让学生比较老师描绘的图景与刚才展示的学生描写的图景,讲讲老师写的有哪些优点。探究描绘诗歌语篇画面的方法。

第三步,让学生以范仲淹的《苏幕遮》为对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美丽画面。具体流程是,首先提问两名学生,如果你写,你会从哪些角度入手。然后给学生三分钟的写作时间,之后小组推荐一人做展示。最后3人做了展示,第一小组代表读完后,老师请一名“评委”来评这位学生的描写,从而得出了本节课第一个规律性的条条:补充信息。第二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让其谈谈描写思路,从而得出第二个规律性的条条:观照情感。第三小组代表在发言前直接说,我的思路与他们的截然不同,从而引出第三个条条:确定时空。

第四步,探究“美”的标准。

第二节:授课教师田宇(师大附中教师,孙立权名师工作室成员,教龄9年),授课题目《作文指导:表意焦虑下的别处》,授课年级高二。

授课过程:

第一步,由学生的作文是“三无”(无所知、无所感、无所想)产品说起,试图从词语层面寻找写作难的原因。

第二步,让学生写出与“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初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当下的写作状态。具体操作,让学生在下边独立思考,请课代表到黑板上板书。

第三步,引导学生从外部到内部体悟“走”的含义,突破自我思考的局限。具体过程,老师让学生划掉以陆地为参照的“走”的相关词语,——后面总结为“死去”。然后追问学生,只能在陆地上行走吗?在水里不行吗?在天空不行吗?——打破学生思考的空间局限。接着追问,人的精神层面没有“行走”吗?——打破学生思考的物我局限。

第四步,练习使用刚才划掉的“走”的相关词语,突破词语使用的局限。——总结为“活来”。让学生意识到,以陆地为参照的相关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精神。从而得出目前学生表意焦虑的原因:掌握的词语并不少,缺少的是一个完整立体的世界;在选词时思考单一受局限;词语使用时,思路单一受局限。

第五步,口头作文,应用感受。教师首先接受挑战,让学生选词,自己“下水”;然后教师出题,学生回答。

第二部分:工作室主持人讲座 孙立权 我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文献法

1、以《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描写为例:

人教版教科书:一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北师大版:一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乾隆手抄本:将“罥”改为“笼” 列藏本: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2、教材中的标点 《愚溪诗序》中的标点

3、教材中的注释 《侍坐》篇中的注释

4、一些概念的理解

比如“五斗米”,陶渊明当时的俸禄每天为米16斤,83钱。比如“刹那”,约等于0.02秒。

文献包括“死文献”还有“活文献”,举了李跃庭向王晓明、钱理群、汪晖请教的事。

二、参较法(参照比较法)

主张建立参照系,具体到语文学科叫“阅读场”,即要想讲好一篇文章,要把他放到一个“场”里。比如讲孙犁的《荷花淀》,把茹志鹃的《百合花》、电影《西线无战事》一起拿给学生,让学生比较阅读,从而得出中国战争题材作品的不足。

比如讲《鸿门宴》中的“奉”“持”“操”及《雨霖铃》中“执”的区别。

三、变换分析法

教师改换课文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比较分析。比如老师把《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改为“东船西舫赞不绝,江间秋月耀浮波”可不可以。

四、批注法。

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名家的批注,指导学生批注的角度,然后让学生来批注。

五、让理性以感性呈现。(语文的奥妙之所在)

如果说事物都是有两面的,一面可能是好的,另一方面就是不好的。——这是理性。孔雀开屏,前面一看光鲜亮丽,后面一看,屁眼一个。——这是感性。这也就是语文。中国收费站多。——这是理性。仿照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所有的道路都通向收费站。——这是感性。这就是语文。讲到“圹”的时候,讲“打圹子”的故事。

讲《离骚》的时候,画“小人漫画”,讲屈原、楚王、奸佞就是“三角关系”。

第三部分:专家评课工作室成员评课

王鹏伟(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东北师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导师。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1、评课比讲课难。

2、课堂还得讲求效率,要“一课有一得”。

3、语文教学不可随意讲。

4、教语文,不是教教材。语文老师一定要超越教材。

5、要重视诵读。对文本的解读,没有文本本身重要。

6、老师要敢于“下水”,敢于给学生做示范。

徐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第一节课,总结为三个字:绕、隔、浮。绕:都是在三首诗的外围转。

隔:人与诗是隔的,师与生是隔的,生与生是隔的。浮:缺少文本细读,师生都浮在诗歌之外。

2、历史上一些人用诵读代替语文教学,可能是一个极端,但是语文课堂诵读不能少。

王胜柏(长春市语文教研员)

1、现在的模式化教学很可怕。

2、教学路径要清晰化。

3、一堂课就是一场“头脑风暴”。

王瑞雪(卢军良工作室成员)

1、语文课堂好要有效率观。

2、目标设计要单一化。

3、小组讨论不能形式化。

4、听课的不嫌腰疼

范蓓蓓(孙立权工作室成员)

1、想到三个词:自由、沟通、我。

2、《语文教学通讯》:好课是不可复制。

第四部分:专家报告

韩军(新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

讲座题目:新课标、新语文与高中高效课堂

一、课堂三种不好的现象

1、文本解读不够,多媒体来凑。

2、文本解读不够,煽情来凑。只讲“情”,忘了让学生学会反思。

语文教学应该有“两个维度”:文学审美和思考思想。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

3、文本解读不够,习题来凑。文本不厌千回读,千读都有千回新。

《背影》的再解读,主题不是父与子,而是生与死。

二、语文教育乃情怀,悲悯博大显真魂。《我的叔叔于勒》的讲解,现出宽厚之心。

三、上课应试本一事,备课就是备考分。

四、且深且新且有趣,语文乐趣抓心魂。

五、语文课堂当瘦身,一篇课文一课论。

张翼健先生初中时候讲完了高中的语文课本,高中老师可以讲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

六、语文观点乱纷纭,咬文嚼字为本源。

七、枝繁叶茂成大树,多诵文言扎根深。

这节课引发我有以下思考:

1、学习“描绘诗歌语篇的画面美”,是不是我们干得一件费力不讨好事情,或者干脆就是一件蠢事呢?

在打下这些字的时候,我就试图回想今天课上老师和学生朗读的那些“优美”篇章,可是我回顾了半天,却没记起其中的任意一句。我记得的还是“古道西风瘦马”,还是“断肠人在天涯”,还是“碧云天,黄叶地”,还是“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最经典的诗文,用白话文改写成现代的“散文诗”,无论写的怎么“美”,在原诗面前,她都是逊色的。这无论如何是一件徒劳的事,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是一件蠢事。——有人会说,这是为了让学生懂得怎么绘景?要这样,我认为你只要分析原诗是怎么刻画美就行了。有人说,为了应试。我说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