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应用文书 >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第一篇: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包头市野外实习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号:0912410022 姓名:彭程

指导教师:那玉林 朱莉

实习目的与主导思想

(一)实习目的验证和巩固所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理论与知识,掌握一定的野外实习方法,提高野外实习的能力。

(二)实习的主导思想

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认识和阐述包头市四大自然区域(平原、山地、盆地与丘陵、高原)人地关系的形成、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和调控措施。

人员分工

(一)领导成员

1、队长——那玉林

2、副队长——李金霞、朱晋、张志杰

(二)指导教师分工(共3人)

1、那玉林

负责实习队的全面管理工作,指导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相关实习工作。

2、李金霞

负责实习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指导土壤、生物、地貌和旅游地理等实习工作。

3、朱晋

负责实习队的学生管理工作,指导聚落、宗教地理等实习工作。

(三)本组成员

组长:张艳明

组员:苏婷 张达 彭程 郑超 刘帅帅 王慧慧 石建峰 高晨乐

1包头市地理概况:

包头市位于我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介于东经109º15¹12″~111º26¹25″之间和北纬40º14¹56″~42º43¹49″之间。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接蒙古国,东与呼和浩特市为邻,西与巴彦淖尔盟接壤,总面积22691平方千米。自南向北分别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气候属于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21mm,且集中在7-9月份,易发生洪涝灾害。降水量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大体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变化于180~40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分别为干草原、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范围最大的地带性植被为干草原。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和棕钙土。矿产资源丰富,主为稀土和铁矿资源,稀土资源在中国和世界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景观类型自东南向西北由高原、丘陵、盆地、台地干草原景观——高原荒漠化草原景观——高原草原化荒漠景观,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过渡性。

2包头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空间单元:

包头市位于华北地台区的北部边缘,跨越了性质不同的两大构造单元,以乌拉特后旗—化德—赤峰深大断裂为界,以南为华北地台区,以北为天山—兴安蒙古地槽系。次一级的大地构造单元为南部的蒙古地轴(市境内以大青山、乌拉山为主体)及北部的内蒙古地槽(市境内以乌兰察布高原为主体)。在构造基础上,包头出现了四个地形区即:南部平原区、中南部山地区、中北部盆地区、北部高原区。

南部平原区介于大青山、乌拉山与黄河之间,属于河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的南北边缘存在着两条正断层,在陷落盆地的基础上,形成洪积、冲积、湖积平原。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在本市表现明显,系由一系列洪积扇组成。大体以亦包铁路为界,铁路以南是冲积平原,向南微倾,海拔1040米左右,宽度不等。

中南部山地属于阴山山脉的一部分,由大青山、乌拉山部分地段组成,横亘于中北部丘陵盆地区与南部平原之间,构成了本市地形的“脊梁”,是我市海拔最高的地区。阴山山地最突的特点是南北坡不对称,北坡缓,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陡落到河套平原上。地形的屏障作用相当显著。

中北部丘陵盆地区位于阴山山脉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盆地是本地形区的主要地形景观,分布着两大中生代坳陷盆地,即:固阳盆地和百灵淖盆地。两大盆地由山地、丘陵、高原包围,固阳盆地西南有缺口,昆都仑河由此经过。北部高原区属于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平坦开阔,低缓的丘陵与宽浅的盆地相间分布,层状地形显著,地表风力吹蚀,形成不少碟形洼地。

2.1南部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南部平原区介于大青山、乌拉山与黄河之间,属于河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的南北边缘存在着两条正断层,在陷落盆地的基础上,形成洪积、冲积、湖积平原。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在本市表现明显,系由一系列洪积扇组成。大体以亦包铁路为界,铁路以南是冲积平原,向南微倾,海拔1040米左右,宽度不等。

包头市气候基本遵循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化的地带性规律。南部在包头范围内属于比较湿润的地区。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里农业比较发达,人口稠密。由于近年来土地利用不合理,存在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问题,人地关系比较尖锐,急需要处理。要注意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灌溉水的技术,保护土壤肥力。保护现有草原,要合理放牧。

2.2 中南部山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中南部山地属于阴山山脉的一部分,由大青山、乌拉山部分地段组成,横亘于中北部丘陵盆地区与南部平原之间,构成了本市地形的“脊梁”,是我市海拔最高的地区。阴山山地最突的特点是南北坡不对称,北坡缓,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陡落到河套平原上。地形的屏障作用相当显著。是黄河的流经地著名的河套平原就位于这里。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

自清代以来,后套平原上修渠引黄河灌溉,为内蒙古主要农业区。但灌溉水大量渗入,使地下水位升高,盐碱地面积增加。现已注意合理灌排,营造防护林防止土地沙漠化。人地关系较和谐。要合理的使用黄河水,也要防范黄河水患,保护黄河水。

2.3中南部丘陵盆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中北部丘陵盆地区位于阴山山脉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盆地是本地形区的主要地形景观,分布着两大中生代坳陷盆地,即:固阳盆地和百灵淖盆地。两大盆地由山地、丘陵、高原包围,固阳盆地西南有缺口,昆都仑河由此经过。由于这里气候比较干旱,降水量少,昆都仑河也早已断流,且土壤大多为栗,肥力小,农行业生产落后。地广人稀,人地关系较和谐。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利用先进科技,进行现代化种植,科学合理的使用地下水灌溉,节约水资源。要合理化放牧,保护现有草原。

2.4北部高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北部高原区属于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平坦开阔,低缓的丘陵与宽浅的盆地相间分布,层状地形显著,地表风力吹蚀,形成不少碟形洼地。国际著名的稀土之都白云鄂博区就位于这里,这里矿产资源丰富,生产铁,稀土等名贵矿物,由于生产数量大,环境污染严重。且这里是包头最干旱的地区,农业,畜牧业都很落后,人地关系不和谐。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环境。同时要大力发展本区的农业,牧业。是农业,工业,商业一起发展。

第二篇:野外实习报告

项目名称 填表人 所在班级 填表日期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张祺阳 旅教102班 2012年 7 月1日

野外实习报告

-------庐山游

【摘要】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邻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关键字】庐山 险峻 秀丽 壮观

一.庐山旅游资源概况

庐山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类活动。长久以来,人们在这里创造,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庐山文化。

传为大禹时所作的《禹贡》及稍后的《山海经 》,均有庐山古称的记载。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庐山”载入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东晋陶渊明、谢灵运、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陆续来到庐山,进行了杰出的文化艺术创作,使庐山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陈三立、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写诗4000余首,其中名篇佳作灿若珠玑。

庐山“道释同尊”。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建于公元940年,南宋时经朱熹重建扩充,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在庐山莲衣峰下,也曾建立开创宋明理学成绩显著的濂溪书院。

二.庐山旅游实记

我们在庐山总共呆了3天,分为3天的行程。在第一天中午到达庐山山顶,在飞来石下车,开始第一天的旅游行程。我们的旅游主要为步行为主,由于下雨天的关系,我们披雨衣带雨伞,更能欣赏景区的自然气息。我们的目标为名人遗址,所以第一个目的地是庐山会议旧址,接着是“老别墅的故事”展览、毛泽东诗词碑林、庐山博物馆。步行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经过一个又一个的红色时期的事物,让我们感觉庐山的党的气息浓厚。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庐山的意义非凡。

第二天是景区的游览,从飞来石到天桥、好运石、险峰、礼贤门、仙人洞。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奇特与壮丽。人为的铺路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庐山,而这条山路却也有着历史意义,我却记不太清了。

第三天是到三叠泉的观光,让我感觉在三叠泉下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无助。它带给我的不只是视觉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加上大雨,让我只是朦朦胧胧的感受他的奇与特,就被雨雾给遮掉了他的一切。这是我最感受深刻的地方,连绵不绝的瀑布泉水,这就是中国的生生不息。

三.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调查

1)自然旅游资源:

庐山是中国名山之一,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庐山的自然旅游资源的类型具体的又可以细分为:

地文景观类——庐山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仙人洞有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花径公园位于牯岭街西南2公里处的如琴湖畔有冰川遗迹──冰桌巨石,又叫飞来石。秀峰是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龟背峰、姊妹峰等诸峰的总称。五老峰地处庐山东南,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五老峰拔1358米。

水域风光类——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主要由三叠泉瀑布、开先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和乌龙潭瀑布、王家坡双瀑和玉帘泉瀑布等组成的庐山瀑布群。除此之外还有石门涧,小天池,大天池等等。

生物景观类——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庐山谷濂泉,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莲花洞森林公园 庐山莲花洞森林公园位于庐山北麓,九江市南郊,交通便捷,实为“南郊公园”。

气候与天象景观——有适宜于避暑避寒疗养治病的气候。如庐山云瀑。2)人文旅游资源:

庐山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可以细分为以下几大类型:

历史文物古迹——庐山的名胜古迹还有: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瑜鄱阳湖练兵点将之处周瑜点将台、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还有庐山会议旧址等等。

宗教文化资源——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现代人造设施——庐山以避暑和冬游胜地享誉海内外,其各国风格的别墅为中国名山所罕见。

(二).评价

庐山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首批全国5A级旅游区。根据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对庐山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评价项目有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96分,其中: “资源要素价值”为83分,分配如下:“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4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4分。“资源影响力”为13分,其中:“知名度和影响力”9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4分。“附加值”中“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分正分和负分。庐山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庐山旅游资源具有类型齐全、数量丰富、分布合理、品位高雅的总体特点,其中以奇特山水、度假胜地、候鸟王国、宗教圣地为主要特色。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以政治、风景、文化、教育、宗教等五大名山著称,是中国第一家世界文化景观类型的世界遗产地,其文化资源和内涵十分丰富,与丰富的自然资源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庐山本为一个整体,但由于人为的条块分割,使庐山并不是以一个整体发展。庐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也应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

四.措施与建议

1、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第八条讲:“风景名胜区的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必须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随意改变。”第十一条讲:“风景名胜区应当根据规划,积极开发风景名胜资源,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既要严格保护,又要积极开发,在积极开发的口号下,许多景区忘记了严格保护,将宾馆饭店建到景点旁边,更有甚者建到景点之内,山峰之上。因此,要对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做具体的分析,根据景观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规划、慎重的开发,以便风景名胜区的珍贵景观永久的保护下去。

2.庐山风景区管理体制错综复杂,建议在和合思维指导下,采取“求同存异”政策,将各管理机构进行整合,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共同负责风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管理;成立旅游协调与监督委员会对其进行监督与协调;根据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在妥善处理居民搬迁问题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社区公众通过成立旅游任务小组和组织社团等形式,共同进行和谐社区与景区建设。

3.为了完善庐山风景区的产业结构,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增加游客在庐山风景区的旅游购物消费,必须整合现有茶叶资源,通过社区共建的方式积极打造“和谐”牌庐山云雾茶知名品牌,最终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4.为了提升庐山风景区的整体旅游形象和影响力度,庐山景区管理人员应持有旅游产品整合、路线整合、形象整合及营销整合的基本思路,合理有效的利用好景区资源。

此外,从公众参与角度出发,对庐山风景区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监测与评估方法及人力资源发展的阶段目标进行了整合规划,并就主要的绿化和景观环境问题运用加法整形与减法整形等手法进行了具体的整合设计。

第三篇: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植物学

1.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2.扩大和丰富植物分类学知识;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野外采集记录、压制及初步鉴定植物的方法;

4.学习从采集到正规完整蜡叶标本制作的全过程。动物学

1、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够把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中,还能够使我们对已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同时可以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对于动物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野外直接捕捉野生动物(主要是昆虫),学习采集动物标本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学会和熟悉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 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3、通过对捕捉到的动物进行动物标本的浸制、剥制、干制等的标本制作,学会动物标本制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4、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应有的科学态度,以及在生活中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荣誉精神。生态学

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走出课堂,体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4、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

5、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6、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会合作达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7、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二、野外实习注意事项

野外实习是一项集体活动,又是在野外进行的一项教学实践活动,它时间短,人员分散,组织管理难度大,因此必须做到:

1、遵守纪律,服从统一安排,一切行动听指挥。

2、注意安全,包括交通安全,饮食卫生,爬山涉水,毒蛇猛兽,枪支弹药管理等方面的安全。

3、发扬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注意与实习基地周围群众的关系,谦虚谨慎,诚恳待人,时时处处体现当代大学生的好的精神面貌。

4、勇于承担艰苦工作任务,主动磨练自己的意志。要爱护公物,努力学习,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

5、指导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实习目的,要求帮助学生端正实习中的学习态度。

6、由于实习中人多,老师相对少,所以,在实习中,强调主动学习,同学要多问、多看、多记、多动手、多思考问题。

7、加强安全意识(如防蚊虫叮咬或毒蜂、毒蛇咬伤),强调实习中要遵守纪律,要有整体大局和时间观念,不允许任何人自由散漫、乱跑或中途离队。

8、每天外业回来及时整理压制的标本,整理好采集记录。

9、实习是一重要的学习环节,因此,每个同学都必须认真参与。实习回来后,要积极进行标本的归类整理。最后的实习报告,应当是一份小组集体劳动的成果。整理名录时,应与工具书核对好所属的科、属名称及拉丁学名。

三、野外实习的内容和安排

1、野外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植物学(1)掌握野外分类工作的全过程:标本的采集记录、压制、上台纸鉴定、定名。

(2)熟练利用检索表独立鉴定常见科的植物,牢固掌握重要的常见科(20个左右)的识别要点及其常见种(共120~150种)。

(3)拓宽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科特征(一般性掌握),如萝藦科、蓼科、桑科、榆科。

(4)通过不同生境下植物种类的调查,了解野外山区、湿地的常见植被特点和种类。

动物学

(1)认识100种以上的动物种类(主要是昆虫),并至少能分类到目。

(2)学会并掌握描述动物的分类特征。

(3)学会利用检索表检索和鉴定动物的类别

(4)学会制作昆虫标本和动物录制标本的基本方法。

生态学

(1)在野外对各种植被进行初步观察分析,着重点是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生态系统的种类和分布观察分析。

(2)初步对几大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观察认识,了解它们在实习地区不同地方的分布状况。

(3)初步观察实习地区的植被分布特征,学习分析植被特征的方法。

2、野外实习的形式和安排

植物学

野外实习以班为单位,由指导教师带领,按计划完成。主要分三种形式分段进行。

(1)野外采集、识记、反复熟悉的过程:两周时间(地点:荥阳环翠峪主要为山区植物;郑州黄河湿地公园了解湿地植物分布情况;郑州植物园和郑州树木园参观了解园林绿化植物的种类和配置情况。)

(2)分门别类整理、鉴定、梳理的过程:在校园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利用《植物检索表》和《河南植物志》,结合采集的标本进行鉴定、整理、归类。并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一份实习名录。(3)通过观察,制作植物标本,梳理实习植物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更深入地认识相近科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总结,更便于同学在野外识别植物所属的科特征。如:植物体具乳汁,合瓣花,叶序对生的只有萝藦科。

(4)在鉴定的基础上,选取最佳标本,上台纸、写正规标签,完成蜡叶标本制作的全过程。

(5)最后一天下午是各组蜡叶标本的展示与上交(每人一份做好的植物标本,一组一套植物叶片标本),尔后是常见植物识别考试。(认识20~30种植物)动物学

(1)按10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习组长

(2)检查野外用品(捕捞器械、标本桶、标本瓶)及其它劳保装备(手套、铁锹等);

(3)购买室内标本制作的药品、器具等(4)了解野簿的记录格式

生态学

(1)按10人编一组,指定每组的实习组长

(2)检查野外用品

(3)熟悉实习地点地貌等基本信息

四、实习工具

20米绳子,皮尺,卷尺,老鼠夹,剪刀标本夹、采集袋、枝剪、小平铲、记录本、标签纸、参考书、捕网、毒瓶(装有乙醚或酒精,用于迅速毒杀昆虫)、三角纸包等

五、实习地点自然概况

1、环翠峪

环翠峪地处浮戏山的中部,是嵩山北部的余脉。在清朝乾隆十八年的《汜水县志》中曾今记载,这里“四周青山环绕;松柏叠翠;诸山来朝;势若星拱;林黛罗列;谷峪清幽。”,所以被叫做环翠峪。

环翠峪景区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古城堡为特色,千年石花为一奇,红色文化、贤孝文化、嫘祖文化为衬托,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野营探险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环翠峪风景区以独有的石怪、洞奇、林美、景幽著称,以郑汉长城、卧龙云花石,太行猕猴最为有名。

2、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批准的20个湿地公园试点之一。占地面积为2390公顷的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中的位置处于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浮桥和黄河公路大桥之间的黄河河道南侧,公园自西向东依次与侯寨村、牛庄村、前刘村、大河路办事处、李西河村、花园口村毗邻。在《规划》里,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由6个功能区组成:科普宣教区、休闲娱乐区、滩地探索区、生 态保育区、黄河农耕文化区和综合服务区。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具有典型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丰富,每年数量巨大的候鸟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位置十分重要。规划区湿地景观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紧邻郑州市区,交通便捷,是建设湿地公园的理想场所。

3、郑州树木园

郑州树木园是郑州市南郊的一处景点,属于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位于 尖岗水库南侧、东临郑密路(郑登快速通道)、南临西南绕城高速,建设面积4200多亩。主要功能分为引景区、树木科普区、科研研发区、综合服务区、观光游览区、生态防护区、森林游憩区、乡土树木园区、纪念林区。功能区内的19个景区为化石园景区、修木硕花区、地带树木展示区、垂直绿化区、空中花园、绚秋林、专类园区(桑园、桂园、药园、竹园、芳香树木园、松柏园、海棠园、木兰园)等。

4、郑州植物园

郑州植物园位于郑州市中原区中原西路和西四环交叉口向南500米路东,原郑州市第二苗圃范围内,西四环以东,防汛路以北区域内,总用地面积861.84亩。建筑总面积11511平方米。郑州植物园工程建设于2007年9月3日开工,目前为止共栽植乔木近5万株、花灌木70万株、藤本植物1.3万平方米、地被13万平方米、草坪14万平方米。

园内水域面积3.6万余平方米,收集植物1500余种,数十万株,为中原地区“植物博物馆”。郑州植物园内东区有银杏园、松柏园、木兰园、牡丹芍药园、竹园等15个专类园,以植物品种的收集与展示为主;在西区,有岩石园、盆景园、水生湿生植物观赏园、攀缘蔓趣园等10个专题园,以植物科学应用为主,体现“寓教于乐”。此外,植物园拥有“花海迎宾”、“象揽璧”、“天香咏华”、“予山飞霞”、“松畔溪照”、“花漫如歌”、“竹影石韵”、“山水灵秀”等八个景区共30余个景点。到2014年止,各个专类园植物已基本栽植到位。

郑州植物园将建专类园、主题园和市民休闲观赏区,其中专类园将建温室、松柏园、珍稀濒危植物保育园、木兰园、玫瑰月季园、樱花海棠园、忍冬园等22个园区,将和国际植物园接轨,为国内一流的、具有中原地域特色和以温带植物群为主体的植物园。

六、工作方法

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

1、采集的时间:

植物的生长、开花、结实有一定的季节性,所以必须记载植物采集的时间,植物是否开花。鉴于野外实习时的时间限制,可能看不到有些植物的开花和结实情况,而一份完整的植物标本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各种器官齐全,如缺乏哪一部分,应选择适当的季节及时补采。

2、采集标本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代表性。要采集在正常环境下生长的健壮植物,不采变态的、有病的植株,要采能代表植物特点的典型枝,不采徒长枝、萌芽枝、密集枝等。从同种众多单株中,应选择生长正常,无病虫害,具该种典型特征的植株作为采集对象。力求有花有果(裸子植物有球花、球果)及种子。草本植物尽量采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齐全的标本。

(2)草本植物采集时如植株过大可在采下后,折成“V”字型或“N”字型再压制。

(3)对于木本植物,必须将全株拍下照片,取能代表植物特点的部分枝条作成标本。

(4)如有地下茎(鳞茎、块茎、根状茎)应用铲或镐挖出。对于雌雄异株的植物,应分别采集。水生植物可用硬纸板将标本托起、展平。对寄生植物应连同寄主一起采集。如植株有老幼的异型叶,必须兼顾各种类型叶都采集。对于肉质多汁的植物,如景天科植物,压制前最好处理一下(用沸水煮),然后在按一般方法压制。采集标本的份数一般要采2~3份。

(5)采集时必须认真做好时间、地点各项记录,它是鉴定植物的重要参考,记录时要统一编号。要给所采集的标本挂上标签,并注明所采集的地点、日期及采集人的姓名,并且记下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如陆地、水池、向阳、气味、颜色、花的形态、乳汁等。

(6)标本采后要及时更换干纸(否则会使标本生霉腐烂),并对标本进行整理,叶片要平整,不能重叠。叶片的正面和反面都要有,以便鉴定时观察。压制标本时要随时调整标本的位置,使之高低均匀。

(7)保护好所采集的植株。把采集到的标本放到采集箱里,如植株较柔软,应垫上草纸,并压在标本夹里。昆虫采集方法

本次实习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网捕法,介绍如下:

网捕法:分为飞网采集法和扫网采集法,一般是看到要捉的昆虫后用捕网采集,适用于善跳会飞的昆虫。飞网法主要对象为鳞翅目(蝶类)、蜻蜓目、双翅目(蝇类)、和膜翅目(蜂类),扫网法主要对象为竹节虫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蝗虫、同翅目、脉翅目以及陆生半翅目和鞘翅目的主要类群等。捕网的使用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使网袋底部往上甩,将网底连同昆虫倒翻上面来。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转动网柄,使网口向下翻,将昆虫封闭在网底部。

取虫时,先用手握住网袋中部,将虫束在网底,再将毒瓶伸入网内扣取。对于膜翅目昆虫,应先隔着网将其弹晕再放入毒瓶中。对于鳞翅目昆虫,应隔网用手轻捏其胸部,之后使其两翅竖立,放入三角纸包中。

昆虫标本制作

(1)制作工具

①泡沫板式展翅板:主要用于鳞翅目昆虫的展翅。

②昆虫针:用于针插固定昆虫,针由细到粗分别为0、1、2、3、4、5号。

③镊子:用于夹镊昆虫。

④标本盒(内放泡沫):用于存放标本。

(2)制作方法:展翅法、针插法等

(3)制作过程

一个昆虫标本制作的全过程应包括清理、整姿、固定、标签、保存等几个步骤。

①清理与插针:标本必须清理,在采集昆虫时,虫体上常粘附污屑,要把污屑清理掉。昆虫标本都要用昆虫针针插固定,针插的方法依昆虫的大小、结构、种类特点的不同而定。插针部位一般是从前胸近后缘正中略偏右一点向下插针,正好通过第二对足的基节为准。针插高度采用三级台规范。标本的留针高度要一致,使展示美观。

②整形与固定:标本插针后就进行整形与固定,包括整姿、展翅、双重针插和粘贴针插。对蝗虫,甲虫等标本的触角、步足等须一一整形。对蛾蝶、蜻蜓、大蜂等都要用展翅板进行展翅,使之模拟飞翔状态。对小型蛾子等为使其美观,也可用双重针插法。有些小昆虫如瓢虫等,可直接把标本粘贴在三角形卡片尖上,纸尖上蘸少许万能胶或一般胶水。粘在虫体前足与中足之间,在用三号针从小三角片的底边附近插入,使它达到一般标本的高度。

③标签和保存:每一个标本都必须附有标签,以此说明标本的中名、学名、采集日期、地点和采集人姓名。在野外实习中,要将完整无损的标本分目上盒,在实习结束前,各组展示标本,进行考核。实习结束后,选取制作精美且符合科学要求的标本放入专门的标本盒,带回学校标本库。具体的标本制作过程以蝴蝶为例:

①根据虫体大小,选择适当的昆虫针,自蝴蝶胸背中央垂直插入,并留有8mm长度。昆虫针要从前足与后足中间的胸部垂直穿过。

②将针对准展翅板槽的中间垂直插下,使虫体背面与展翅面板平行。

③用小号昆虫针或镊子拉住或捏住左右前翅较粗的翅脉向前拉,直拉至前翅的后缘和身体相垂直。蝴蝶的腹部要与胸部成一直线。

④压上事先折叠过的透明的压翅条,使其前翅后缘与压翅条上的折痕重合。为了使标本呈自然状,可用昆虫针在翅基部翅脉处拨弄整形蝶翅,并把足、触角和触部稍加整理。

⑤检查标本制作是否正确,有无差错,若无差错可把它放好以晾干或烘干。

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

1、一般工作方法:植物群落是在一定地段上群聚在一起的植物有规律组合。A、自然界存在的实体,是自然演替的结果; B、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C、与环境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1)样地的描述:

在植物群落学研究中,对调查样地的自然环境和植被类型进行描述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使人们对所研究的植物群落的发生、演替、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植物群落的影响等有所了解,而且为后来的野外调查结果和数据处理以及研究论文和工作报告的撰写提供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

主要描述内容包括:群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概况、地形地貌、样地土壤、植被类型以及干扰情况等。2)植物群落学调查方法: 在野外进行植物群落学研究时,为了获得准确的定性和定量数据,进而对整个群落特征作出判断,必须进行取样调查。

常用的取样方法:样方法。

样方法是植物群落学的基本调查方法

操作步骤:在同一群落类型中确定样方面积和样方数

20m 20m 样方法样方设计示意图

在本次野外实习的生态学科目中,主要是采取了样方法。按乔木20*20m、灌木5*5m、草本1*1m设置样方。

生态学室内分析方法 1)群落最小表现面积确定:

群落最小样地面积指能保证展现出该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最小面积。群落的最小样地面积随群落类型的不同、群落所处演替阶段的不同、以及群落所处地理环境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确定并使用最小样地面积,既能够充分反映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又不致于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2)样方确定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样方法是植物群落调查中使用最普遍的取样技术。

样方是以一定面积的样地作为整个研究区域的代表。样方的大小、形状和数目主要取决于所研究群落的性质,也可以根据最小样地原则确定取样的大小。样方数目根据群落的类型、性质和结构而定。取样时,样方越多,代表性越大,但所费人力、物力也越大。

七、实习心得与体会

在这短短的十天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辨别植物、采集和制作标本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的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升华。这十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惊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自思考、团结合作、不停探索。也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专 业知识上了一个新台阶!十天中,我们是以小组为单位,由带队老师 给我们讲解为主,动手为辅。有时候时间自个掌握来实践。

我们一边认真听老师介绍一路上看到的各种植物所属的科与种名,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生怕记漏、听漏任何一个种名。几乎整天我们都在路上走,这对人可真是一种考验,既考验我们的记忆力又考验体力还要靠耐性。有时候头晕得要命,因为科名与种名是在太多啦!但奋程度从来没减,因为我们去了很多地方,比如:环翠峪、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每次一见到一株陌生的植物,我们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都不停地问“这是什么啊,这是什么啊?”对一株植物来说,我们一般要观察它的茎、叶花、果实,有时候拿叶子对比一下,搓烂闻一下味道,同时也观察它所处在的生活环境等,以此来对它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猜测它属于哪个科哪个属的。不懂的用枝剪剪下合适大小和合适部位的植株,用标签做好标记,放入采集袋中,回去再向老师请教。每见一棵植物,看了它的主要特征,都在脑袋里不停地收索有关它的信息,每到此时都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但野外实习就可以让我们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形象的记忆,加深我们的印象!这十天,我们走的路非常多。我们看得多,听得多,问的更多我们不停的重复旧的知识,又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有时三两个人围着一堆标本,一边看着标本,一边翻参考资料,不断讨论,以期给这种植物定科种名。有时候两种非常相似以至你无法区分,这个时候我们就学会了从各方面细节来对各种不同的植株所属的科属进行检索。当我们真能区分他们是,心里是多么有成就感。这次的实习使我学会了很多,课本上的,课本外的,我们都达到了最佳的结合。同时增大了我的见闻,扩大我的视野,更给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次野外实习时间虽然很短,却收获颇丰。一方面,我们领略了环翠峪等实习地点的韵味与美丽,另一方面我们也真正的见到了许多不曾见到的动物。这次实习,不仅巩固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而且我们将理论知识真正地运用到了实践之中,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理解了很多以前没有认识到或没有明白的问题,也培养了我们对科学研究的严谨的态度、对生活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的协作精神。在实习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谅解,组员之间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很好的完成了实习的任务。虽然实习过程比较辛苦,但是大家依然微笑着面对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大家在笑声中掌握知识、锻炼耐力,它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和知识令我们难以忘怀,实习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通过这次实习,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如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交际能力较弱,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等等。这些不足,我将会努力的克服,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自己进一步更好的发展。今后,我要充分利用在学校的时间好好学习,不仅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要把学习知识局限于课本上,争取做更好的自己。

通过本次实习,也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了生态学室外工作的方法,能够便于让我们熟悉最为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可以更好的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将这种方法运用于实际科学研究中去。在本次实习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时间的准备方面不够充分:由于对样方中的物种调查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本次实习中时间显得尤为紧俏,不能够保证每一方面都能够很好的完成,因此,在今后的生态学实习中,首先要保证时间的充裕性,才能够将样地调查的更加全面。

2、前期的理论知识准备不足:前期的理论知识准备不足也是导致实习中存在各种问题的原因之一,在实习前期,不应该只是用一到两个小时来进行知识准备工作,而是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就应该充分的穿插进来,有一个时间的掌握过程,更好的帮助完成相关的实习工作。

3、实验方法的生疏:对于方法上,应该要求我们自己熟练的掌握,可以在实习后以提问的方式再次进行强化复习,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第四篇:野外实习报告(精选)

西北地区野外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一、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本概况

前言

1.1 实习时间

2014年8月7日至2014年8月21日,历时14天。

1.2 实习地点(路线)

临汾→西安→杨凌→西安→嘉峪关→敦煌→德令哈→西宁→兰州→银

川→太原→临汾

1.3 实习目的

1,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让我们更好的掌握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的最好方法,让理论联系实际。

2,了解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与基本特征,深入认识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3,通过对实习区域自然、地质地貌、人文等要素的观察,培养我们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锻炼意志。

1.4 实习人员

2012级地理科学系全体学生以及郭太平和王淑琴两位指导老师。

1.5 实习准备

召开实习动员会;查询、检索实习沿线和主要实习地区有关实习内容;认真阅读《西北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践实习手册》;准备一些野外实习必备的急救药品等。

1.6概况:

中国西北干旱区系指 35°N 以北,106°E 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的地区,土地面积约占中国总土地面积的 24.5%,区域内共114县市,土地总面积219.05万平方千米,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祖国的西北边疆。西北五省地区的习惯说法,具体包括: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际上“西北五省”是“西北三省二区”的习惯说法。西北五省一说源自1949—1953年国家设立的六大行政区之一的西北行政区,一直沿用至今。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递减(注:陕西秦岭以南地区即陕南属于亚热带气候)。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包括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关中盆地(渭河平原)和秦巴山地等。

主要城市:西安、兰州、天水、乌鲁木齐、喀什、银川、西宁、宝鸡、延安、石嘴山,克拉玛依等。

自然景观(从东到西):耕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高原。

二实习内容

概况:

1、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地概、气候、地质、地貌、水文、植物、土壤等)

2、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地带性、非地带性)

3、地理环境距离衰减规律(位置特征、影响、距离衰减)

4、地理环境区域系统规律(地理边界、自然区划)

5、自然地理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人——地关系)

6、我国自然地域(地质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实习区域分析:自然条件、经济特征、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站:杨凌(杨凌高新技术园区)

杨凌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1997年7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是我国三大农业示范区之一。

杨凌,是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高新技术示范区,包括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树木园等,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专题性农业博物馆组群。

7、第二站:西安站(翠华山)

翠华山旅游景区位于西安城南20公里处秦岭北麓,景区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属温带季风气候。翠华山旅游景区有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

翠华山崩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在中国十分罕见,因而被地学工作者誉为:“山崩天然博物馆。“ 崩塌——条件

1岩土类型 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一般而言,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变质岩及沉积岩类的碳酸盐岩、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崩塌,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小型坠落和剥落为主。

2地质构造 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面、岩层界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母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于平行的陡倾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 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程建筑物边坡及其各类人工边坡都是有利崩塌产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 45 度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统称地质条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 1.自然景观

1.1奇洞——冰洞与风洞 崩塌地貌: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坠落的现象,它广泛出现在山坡,河湖岸及海岸上,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

1.2奇景——残风断崖

翠花峰是山崩破坏最严重的两座小峰。翠花峰周围耸立着一座座山崩后留下的残峰。翠华山的悬崖峭壁几乎随处可见。

1.3奇峰——堰塞湖 天池堰塞湖。山崩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别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区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

第三站:嘉峪关

嘉峪关是长城的西端起点,坐标为东经98°17′、北纬39°47′,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现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截至2010年,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

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

第三站:敦煌(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

敦煌,甘肃省酒泉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经92°13′~95°30′,北纬39°40′~41°40′。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3.1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都是佛教内容:如彩塑和壁画的尊像,释迦牟尼的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各类经变画,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等,每一类都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等。

3.2鸣沙山和月牙泉

敦煌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

月牙泉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是一处神奇的漫漫沙漠中的湖水奇景。鸣沙山下,泉水形成一湖,处在沙丘环抱之中。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

第四站:雅丹地貌和玉门关

4.1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境内,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只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气势。从敦煌去玉门关旅游,只有走戈壁滩上汽车轧出的便道。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4.2“雅丹”

是维吾尔语,原意是指具有陡壁的小山。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貌为雅丹地貌。新发现的这处雅丹地貌,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它的形成经历了大约70万年到30万年的岁月。当大风刮过时,会发出各种怪叫声,因而也被人们称之为“敦煌雅丹魔鬼城”。这里看不见一草一木,到处是黑色的砺石沙海,黄色的黏土雕像,在蔚蓝的天空下各种造型惟妙惟肖。煌雅丹地貌,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与青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进其整体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这座奇特的城堡,是地质变迁自然风雕沙割的结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整个雅丹地貌群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布局有序。城堡内城墙、街道、大楼,广场、雕塑。如同巧夺天工的设计师精心布局一般。每个雅丹地貌都各具形态,千奇百怪,造型生动,惟妙惟肖。像宝塔、像宫殿、像麦垛、像昂首屹立远眺的金孔雀、像展翅欲飞的雄鹰、像大海中乘风破浪的船队、像怒目远视的武士,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美女„。在这里,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会使你心旷神怡,放飞思绪,浮想联翩;在这里你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领略大自然妙造天成的神奇之美。

第五站:西宁(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皇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皇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四世**、五世**、七世**、十三世**、十四世**及六世**、九世**和十世**,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塔尔寺的酥油花雕塑也是栩栩如生,远近闻名。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壁画

壁画是各殿宇墙壁上的绘画。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颜料采用石质矿物,色彩鲜艳,经久不变。壁画画风属喇嘛教宗教画系,与汉画有些不同,具有浓郁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大多取材于佛经黄教诸密乘经典,画面情节属黄教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

2酥油佛像

酥油花就是用酥油(手工制成的黄油)跳板各色颜料而制成的油塑艺术品。相传酥油花源于西藏,唐文成公主与土蕃王松赞干布结亲时,曾从长安带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严寒的冬季,无鲜花献佛,信徒们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制成花,供奉于佛像前。从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习俗。1594年,酥油花传到了塔尔寺,经该寺艺僧苦心钻研,使其在题材和工艺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塔尔寺独有的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灯节时,艺僧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在寺内展出,成为一年一度的寺内盛会。

3堆绣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品种之一。它用各色的绸缎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由于中间突起,有明显的立体感。本寺大经堂内悬挂有“十八罗汉”等堆绣艺术产品。堆绣包括刺绣和剪堆两种,其内容题材大多来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是该寺独创的传统艺术,是僧侣艺术的杰作。

第六站:兰州(刘家峡)

6.1兰州

甘肃省省会,是中国西北区域中心城市,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国七大军区之一的兰州军区本部,中国18个铁路局之引一的兰州铁路局本部,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地处黄河上游,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9.3℃,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兰州是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处在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38°之间,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市 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嶂,既体现了大西北的浑壮雄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

兰州,在西北地区处于“座中四联”位置,是黄河上游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支撑点和辐射源,是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配箱转运中心,也是西部地区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市区海拔平均高度1520米,年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是比较理想的居住和投资创业之地。

6.2刘家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黄河干流。1958年9月开工兴建,1961年停工,1964年复工,1974年12月全部建成。坝型为重力坝,最大坝高147米,总库容57亿立方米。安装5台机组,总容量122.5万千瓦,年发电量55.8亿千瓦时。第一台机组22.5万千瓦机组于1969年3月投入运行。

刘家峡水库蓄水容量达5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呈西南-东北向延伸,刘家峡水电站达54公里。拦河大坝高达147米,长840米,大坝下方是发电站厂房,在地下大厅排列着5台大型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22.5万瓦,达到年发电57亿度的规模。刘家峡水电站把陕西、甘肃、青海三省的电网联结在一起。刘家峡水库位于临夏永靖县城西南1公里处,距兰州市75公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竣工于1974年,为黄河上游开发规划中的第七座梯阶电站,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水库东起刘家峡大坝,西至炳灵寺峡口,呈西南--东北走向,南接东乡、临夏县,北连永靖县,湖岸线长55公里,水面最宽处6公里,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约57亿多立方米,正常水位1735米。水库湖面辽阔,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环境优雅,水质好,无污染,是甘肃省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和水上度假旅游胜地。既是一个良好的生态观光地,也是游览炳灵寺的必经之地。向阳码头以东,10里河岸白沙展露,绿柳婆娑,被称为“十里柳林”,景观奇妙,带给人一种回归自然、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围。刘家峡水库蓄水容量达5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呈西南—东北向延伸,达54公里。拦河大坝高达147米,长840米大坝右岸台地上,建筑有长700米,宽80米的溢洪道。大坝下方是发电站厂房,在地下大厅排列着5台大型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22.5万千瓦,年发电57亿度。刘家峡水电站把陕西、甘肃、青海三省的电网联结在一起。

三,后记

这次实习是我们所经历的一次特殊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课本上所需的知识,还了解了很多之外的内容:

1.我们小组在西安参观了著名古建筑和佛教圣地大雁塔以及亚洲最大的大雁塔喷泉

2.在杨凌还去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观学校风景之余,我们还可以与当地大学生交流 学习和生活经验,也了解了他们与我们所不同的生活环境与习惯;

3我们还看到了青海湖。它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4.在兰州,我们游览了黄河铁索、中山大桥和白塔山公园,去时,正值黄河汛期,河水淹没了河边的一些基础设施,见识了黄河的雄伟。

5.另外,实习一路上我们在生活上也学到很多经验,出门在外同学都要更加团结,互相照顾,个人做事要小心谨慎短短的十几天实习很快就要结束了,虽然很短,但通过这次西北实习,我们增长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真可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路走来,我学到了很多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城市地理等许多地理专业的知识。

在这十几天的野外实习期间,我们跟随老师,在大自然的广阔空间中,看到了各种原本只见于书本字里行间的地理景观,结合自身所学以及老师实地细致的讲解,大大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切身体会到“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北部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第五篇:野外实习报告

野外认识实习

报告 概况:

1.1实习区的位置和自然

本次实习在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和无锡市进行,其中南京市为江苏省省会,苏州市和无锡市为江苏省省辖市。六朝古都——南京

南京有着2400多年的建城史和6000多年的文明史。如今,古老悠久的文化遗产、现代文明的经济城市与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南京独特的城市风貌。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航空、铁路、公路、长江航运等交通枢纽。南京市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 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 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公里。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地貌区域为宁、镇、扬山地的一部分,低山山陵占全市总面积的64.52%。长江南京段长度约95KM;江南有秦淮河,江北有滁河,为南京市境内两条主要的长江支流,其河谷平原为重要农业区。水面占全市总面积11.4%,平原、洼地占24.08%。

南京市平原主要有河谷平原、滨湖平原,沿江洲地及江心洲3种类型。河谷平原主要有秦淮河沿岸的秦淮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7~10米;有位于鼓楼以北金川河沿岸的金川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在6~10米;有位于江北滁河中下游沿岸的滁河河谷平原,海拔大部分在5~10米;有位于高淳东部胥溪河河谷平原,滨湖平原为南部石臼湖与固城湖湖滨地区,地面海拔大部分在5~7米。沿江洲地分布在上新河——板桥一带,江浦、浦口沿江,六合瓜埠以南和江宁营防乡等;江心洲有八卦洲、江心洲、新济洲、兴隆洲等十多个大小江心洲;海拔大部在4~7米。

人间天堂——苏州

苏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它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东部,东邻上海,濒临东海,南连浙江。西傍无锡,北枕长江。行政区辖苏州、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张家港等市(县),其地理座标为:北纬30o46'(吴江震泽镇南)~32o02'(张家港江心岛),东经120o11'(洞庭西山西)~121o16'(太仓浏河镇长江江心),南北、东西之间的距离都在142公里左右。全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约4660平方公里,水面约3607平方公里,丘陵约221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54.9%、42.5%、2.6%。1998年,全市总人口达585.35万人,其中市区为107.25万人。国民生产总值逐年稳步递增,是全国第五位有持久发展潜能的城市,也是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之一。

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1°19',东经120°37'。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 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太湖明珠---无锡

无锡市位于北纬31°7′至32°2′,东经119°33′至120°38′,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省东南部。东邻苏州,距上海128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去南京183公里;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无锡市为江苏省省辖市,全市总面积为4787.61平方公里(市区165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88.1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8%,水面面积为150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4%。2006年耕地面积为2180535亩。无锡市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南部为水网平原;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西南部地势较高,为宜兴的低山和丘陵地区。宜兴地区山体均作东西向延伸,绝对高度500米以上,最高峰为黄塔顶,海拔611.5

米。锡山、江阴和市区的山丘总体上呈北东、北东东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东北逐级下降。最高峰为惠山的三茅峰,海拔328.98米。

1.2实习任务

本实习是勘查本科专业低年级的野外实习,在学习了《地球科学概论》、《自然地理学》等部分专业基础课之后进行。

实习的任务是: 获得地球个圈层运动造成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常见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养野外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等科学素质;体验野外生活;训练对野外工作的适应性;增加对地球科学工作的了解。

1.3实习时间

根据2008年制定的教学计划,本实习的时间为2周。其中准备工作1天,野外观察6到7天,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3天,总结工作1天。

具体时间安排:

★7月6日 召开动员大会,介绍实习前的准备,实习过程

中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及实习报告的编写要求。★7月7日 实习前准备

★7月8日 上午8:00从学校出发,中午到达燕子矶,开始

燕子矶——三台洞——幕府山路线实习.★7月9日 六合桂子山——方山路线实习★7月10日 山头洼——火石峰——阳山路线实习★7月11日 上午到达苏州虎丘实习下午到达无锡鼋头渚实

习。★7月12日 休息一天

★7月13日 上午中山陵实习,下午返校。1.4实习的方式

本专业实习以班级为单位,共分为两组,其中勘查一班由崔可锐老师担任领队,负责专业讲解,由储诚富老师担任副领队负责整个实习的日程安排、路线选择、食宿、交通、安全以及部分的专业讲解。实习过程共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学生集中听老师的专业讲解,第二部分为学生的自由活动和实地测量、观察和讨论。实习中运用的工具有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

1.5实习完成情况

实习过程中天气以多云或晴天为主,较为有利于实习的进行,此外师生、同学间的团结互助也是实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本次实习使我们获得了对地球各圈层运动造成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常见现象的感性认识。既加深了对《地球科学概论》的知识了解,又极大地有利于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实习中学会了地质工作中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的使用以及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增加了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此外作为学习生涯中的第一次实习,建立了由书本到实践的桥梁,培养了野外观察分析问题、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的科学素质。地层

分布于南京地区和苏锡沿湖地区的地层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杨层分布区。南京地区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在下扬子地层具有代表性,是学习观察地层的首选地区。2.1 7月8日实习记录 观察点1:燕子矶

燕子矶由浦口组紫红色砾岩加砂岩构成,地层产状陡,受断层切割和江水冲刷,形成临江一面悬崖峭壁。

浦口组(K2p)简介:

浦口组属于白垩系,下部紫红色砾岩夹粉砂岩、细砂岩。砾石成分复杂,因地而异,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大小不一。上部紫红色粉砂岩、页岩、砾岩,厚度大于200mm与下伏地层不整合

测得地层产状为 倾角 : 55° 倾向 : 138°

图2—1(K2p示意图)

2.2 7月9号实习记录 观察点 2:六合方山

在此处观察地层中浦口组的砂砾层,方山组的下部气孔状玄武岩、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火山弹。方山组与浦口组的接触关系为喷发不整合。

图2—2 六合方山

浦口组(K2p)简介:

下部有紫红色砾岩夹粉砂岩、细砂岩,砾石成分复杂,因地而异: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大小不一。上部有紫红色粉砂岩、页岩、砾岩。厚度大于200米,与下伏地层不整合。

方山组(N2f)简介:

见于江宁方山、汤山、六合方山等地。含灰黑色、灰紫色橄榄玄武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在江宁方山可见玄武岩中夹有一层火山喷发间歇期形成的灰黄色凝灰质砂岩。本组厚度大于80米,与下伏地层喷发不整合。

图2—3 方山

图2—4 方山

图2—5 方山

2.3 7月10日实习记录

图2—6 采石场远望

图2—7 采石场近景

观察点 2:采石场1

图2—8 栖霞组

该观察点属于栖霞组地层。

栖霞组(P1q)简介:

栖霞组由灰黑色含燧石结核灰岩构成,含腕足类、珊瑚、蜓等,厚度大于150m,与船山组假整合。

观察点 3:采石场2

图2—9 船山组

该观察点由船山组地层构成。

船山组(C2c)简介:

船山组由灰白、灰黑色厚层灰岩构成,含蜓、藻类化石(球状),厚34米,与黄龙组整合。

观察点 4:登火石峰的小路旁

相继看到老虎洞组、和州组、高骊山组、金陵组、五峰组地层。

老虎洞组(C1l)简介:

由浅灰色厚层白云岩构成。含珊瑚,厚5米,与和州组假整合。

和州组(C1h)简介:

由灰黄色泥岩构成,含珊瑚、蜓,厚3到5米,与高骊山组假整合。

高骊山组(C1g)简介:

由杂色碎屑岩构成,含植物、腕足类、珊瑚等化石,厚36米,与金陵组假整合。

金陵组(C1j)简介:

下部砂岩夹页岩,上部黑色灰岩,含腕足类、珊瑚。厚0到9米之间,与擂鼓台组假整合。

五峰组(O3w)简介:

由黑色硅质页岩组成,含笔石,厚5米,与汤山组整合。

附:地层接触关系简介

同一地区在不同地质时期可能遭受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形成不同特征的地质构造,其结果就是造成新老地层(或岩石)之间具有多样的接触关系。概括的说共有五种: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侵入接触、侵入体的岩层接触。下面介绍前三种接触关系。1.整合接触 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他们的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它表明该两地层是在构造运动处于连续下降,或持续上升(如果在水中沉积的,则水深越来越浅)的背景下由沉积物连续沉积形成的。

2.假整合接触 又称平行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分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面,或称剥蚀面,剥蚀面的产状与相邻的上下 地层的产状平行。剥蚀面是岩石遭受过风化的表面,具有一定程度的起伏,故在凹下部位常常堆积有砾岩,称为底砾岩,其砾石来自下伏岩层。

假整合接触表示地层形成以后,地壳均匀上升,使该地层受到剥蚀,形成剥蚀面,随后地壳均匀下降,在剥蚀面上重新接受沉积,并形成上覆地层。

不整合接触关系 又称角度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割,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的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不整合接触表示地层形成以后因受到强烈的构造运动而褶皱隆起并遭受剥蚀,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下降,在剥蚀面上接受沉积,形成新地层。

观察点 5:火石峰顶

在此处认识次生谷。

山头洼所在的次生谷是因为龙潭组、大隆组等比较软弱的地层受到侵蚀形成的。

2.4 7月11号实习记录

观察点1: 无锡鼋头渚大门口

在此处观察茅山组地层,测得地层产状为:倾向 97° 倾角 40°

茅山组(S2m)简介:

含紫红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厚0到20米,与坟头组整合。

观察点 2: 包孕吴越风景点附近

图2—10 波痕

在此处观察茅山组中紫红色石英砂岩的层面构造——波痕,该处的波痕由于太湖波浪侵蚀形成的,层面扭曲形成交错层理和多组解离,测得地层产状为: 倾向 96° 倾角22°(具体介绍见下文)。地质构造及其分析

3.1 褶皱 3.1.1 概念

褶皱是岩层的弯曲。单个弯曲称为褶曲。岩层褶皱后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均已发生变化,但形态连续性未受到破坏,褶皱的存在是构造运动的直接反映。

褶皱的基本类型为背斜与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3.1.2 实习观察记录

观察点 1:登火石峰的小路旁

观察背斜构造。

图3—1背斜

观察点 2:火石峰顶

A 观察地层重复对称出现现象:

背斜与向斜是相互并存的,相邻背斜之间为向斜,相邻向斜之间为背斜,相邻向斜和背斜共用一个翼。

褶皱是岩层的弯曲,单个弯曲是褶曲,在此观察点加深了对褶皱的要素理解。

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核:褶曲岩层的中心

轴面:褶曲两翼近似对称的面(假想面),它可以是曲面。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枢纽的延长方向称为枢纽向,枢纽的倾斜称为枢纽倾伏.

弧尖:在垂直于枢纽的切面上轴面与层面的交点,是层面弯曲最大的部位,同一层面上弧尖的连线就是枢纽。

轴线:轴面与水平面或地面的交线。

3.2 断层 3.2.1 概念

断裂是岩石的连续性受到破坏的表现。当作用力的强度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岩石就要发生断裂,断裂包括断层和节理两种,岩石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的相对滑动者称为断层,无明显滑动者称为节理。

3.2.2 实习观察记录

观察点 1:南京燕子矶

从燕子矶向西南望,可见幕府山临江一面为一系列陡崖(见图2—1)。由于横向冲沟的切割,使断层崖变为一系列断层三角面。

观察点 2:阳山北坡

图3—2阳山断层

图3—3阳山断层

在此处可观察到断层破碎带、断层角砾岩、构造透镜体,劈理带、地层缺失等断层证据。

观察点 3:虎丘第三泉附近

图3—4 第三泉

在此处介绍了判断断层的方法:

a根据擦痕(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镜面(平滑而光亮的表面)来判断,其均为断层两边岩块相对滑动所留下来的痕迹。b根据托曳褶曲(断层两侧岩层受断层错动影响发生的变薄和变曲)判断。

c根据断层泥(断层两侧岩石因断裂摩擦粉碎而形成的泥状物质)来判断。

d 根据地质体错断(岩层、矿层等地质体沿走向突然错断,以致形成不同地质体或同一地质体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触)

e 根据地层的重复缺失(走向断层能破坏地层的层序,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层重复出现或缺失。)来判断。

f 根据地形来判断,例如断层崖、三角面山以及断层悬谷是断层在晚近时期活动的证据,属于新构造运动的产物。

g 根据泉水出露及矿化现象来判断,因为断层是地下水或矿液的通道,故沿断层延伸地带常见一系的泉水出露或矿化现象。

3.3 节理 3.3.1 概念

前文已经介绍。

3.3.2 实习过程中的观察记录 观察点1:六合桂子山

3—5 石柱林图3—7石柱林

观察玄武岩柱状节理

节理形成原因为:火山爆发时玄武岩浆液喷到地面后形成的六棱形、五棱形等不同形态的柱状节理。

测得两处柱状节理的地层产状为 倾向 140°和131° 倾角为 75°和56°

图3—8节理平面 图3—9节理层面

观察点2:虎丘千人石附近

图3—9千人石

层理是在形成岩层的过程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不断地变化,沉积物颗粒粗细不同,颜色不同或者成分不同,按一定规律分布都可以形成层理。

层理和节理之区别主要取决于其走向是否可以延长较远,若是层里面其走向可以延长较远,而节理面的走向不能延长。

实习过程中测得层理的产状为 倾向 60° 倾角 13°。

测得四组节理面的产状为 倾向60° 倾角分别为7°、6°、1°、13° 3.4 断层和节理

3.4.1 断层和节理的关系

观察点: 虎丘千人石与第三泉、六合桂子山

通过第三泉岩壁上观察到的断层与千人石和石柱林的对比,进一步理解断层为破裂的岩块沿破裂面两侧有明显的相对滑动,但也同时可观察到节理是较断层更为普遍的构造,因为除了构造运动以外,风化作用,块体运动以及岩浆或熔岩冷凝都能产生节理。

3.4.2 断层节理与第三泉

由于断层和节理是地下水循环的通道,根据虎丘的地质条件可以判断第三泉为裂隙泉,并且泉水是通过岩层的断裂隙渗入形成的。岩浆岩(火山机构)4.1 五种常见的岩浆岩

图4—1玄武岩

4.1.1玄武岩 玄武岩是一种基性喷出岩其化学成分与辉长岩相似,SiO2含量变化于45%到52%之间K20+Na20含量较侵入岩略高,CaO、Fe203+FeO、MgO含量较侵入岩略低。矿物成分主要是基性长石和辉石组成,次要矿物有橄榄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等,岩石均为暗色,一般为黑色,有时呈灰绿以及暗紫色等。呈斑状构造。气孔状构造就杏仁状构造普遍。相对密度较大,柱状节理发育。

图4—2 花岗岩

4.1.2 花岗岩

花岗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经冷凝而形成的深成酸性火成岩,部分花岗岩为岩浆和沉积岩经变质而形成的片麻岩类或混合岩化的岩石。花岗岩的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黑白云母等,石英含量为10%到50%,长石含量约为总量的三分之二,分为正长石、斜长石(碱石灰)及微斜长石(钾碱),不同品种的花岗岩成分不尽相同。花岗岩质地坚硬致密、强度高、抗风化、耐腐蚀、耐磨损、吸水性低,是良好的建筑材料。此外花岗岩是地壳中最常见的深成岩,在地球上分布广。

4.1.3 安山岩

图4—3 安山岩

安山岩是一种中性的钙碱性喷出岩。其成分相当于闪长岩,呈深灰、浅玫瑰、暗褐等色,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及暗色矿物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角闪石(通常为褐色,具暗化边)和辉石(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都有,前者包括透辉石,普通辉石和异变辉石;后者主要见于斑晶中)。依斑晶中的暗色矿物种类,可分为辉石安山岩、角闪石安山岩和黑云母安山岩等,安山岩是造山地带分布最广的一种火山岩

4.1.4 橄榄岩

橄榄岩是一种超基性侵入岩主要由橄榄石及辉石组成,橄榄石含量可达40%到90%,辉石为斜方辉石或单斜辉石。有时含少量角闪石、黑云母或铬铁矿。颜色呈深绿色,具粒状结构、反应边结构、包含结构、海绵陨铁结构。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受热液影响,发生蚀变,如经水化作用后橄榄石变成蛇纹石和水镁石;硅化作用后橄榄石变成蛇纹石;碳酸盐作用下镁橄榄石变成蛇纹石和菱镁矿等。纯净、透明、无裂痕、具有橄榄绿色的橄榄石 可作为宝石,橄榄石宝石矿床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图4—4橄榄岩

4.1.5 流纹岩

图4—5流纹岩

流纹岩是一种火成岩,是火山的酸性喷出岩石,其化学成分与花岗岩相同,由于形成时冷却速度较快使矿物来不及结晶,SiO2含量大于69%,其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和石英组成晶体形状为方形板状,有玻璃光泽,但有解理。岩石为灰色、粉红色或砖红色,有斑状结构和流纹状结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