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企业文化 > 章程规章制度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编号:HYZD-YWB-042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为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手术效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估,进一步提高我院围手术期管理质量,依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评估制度:

一、凡拟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都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二、医师对患者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三、手术风险标准:是根据手术切口清洁程度、麻醉分级、手术持续时间这三个关键变量进行计算。

手术切口清洁程度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引自: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

一.I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Ⅱ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沿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Ⅲ类手术切口(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为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IV类手术切口(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一)麻醉分级(ASA分级)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麻醉分为六级(ASA分级)。

P1:正常的患者;

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

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

P4: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

P5:如果不手术患者将不能存活;

P6:脑死亡的患者。

(二)手术持续时间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即

“手术在3小时内完成组”;“手术超过3小时完成组”。

(三)手术风险分级

手术风险分为四级。具体计算方法是将手术切口清洁程度、麻醉分级和手术持续时间的分值相加,总分0分为手术感染风险指数0级,1分为手术感染风险指数1级、2分为手术感染风险指数2级,3分为手术感染风险指数3级(表1、表2)

表1:分值分配

分值

手术切口

麻醉分级

手术持续时间

0分

I类切口、Ⅱ类切口

P1、P2

未超出3小时

1分

Ⅲ类切口、IV类切口

P3、P4、P5、P6

超出3小时

表2:手术风险分级计算举例

患者甲

患者乙

患者丙

类型

评分

类型

评分

类型

评分

麻醉分级

P3

P4

P4

切口清洁度分级

Ⅱ类

0

Ⅲ类

IV类

手术时间

0

0

手术风险分级(NNIS)

1级

2级

3级

(四)择期手术病人,手术前24小时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病人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充分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或监护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获得其知情同意。手术风险评估分级≥2分时,必须在科主任的组织下进行科内甚至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报医务部,分管院长审批同意后方可手术。

(五)急诊手术病人,术前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巡回护士应对病人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内容逐项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就评估结果向患者或其委托人(或监护人)充分告知本次急诊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及严重后果。手术风险评估分级≥2分时,必须同时向科主任汇报。

(六)患者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知情同意和签字工作。

(七)《手术风险评估表》归入病历保存。

(八)医务部、护理部负责定期对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进行监督检查,对落实不力的科室及个人一律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严肃处理。

END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