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制度
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在班主任、体育教师的组织参与下,以班级为单位分成小组,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进行篮球、长跑等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的选择注重特色、传统和创新。
大课间活动时间都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下课开始(14:35——15:05)
学校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和监督小组
组长:xx
成员:xx各班班主任体育组纪检部学生
(1)认真组织本班学生准时出操。保证出勤率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亲自参与正确引导,教育和鼓励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班集体争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检查、了解、监督、管理本班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考勤人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
(1)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安排。
(2)内容要考虑地点、季节的特点,乐曲要适合学生和内容的特点。
(3)负责活动地点、场地及退场安排。
(4)负责组织大课间全过程,负责指挥和示范,协助班主任工作。
(1)负责大课间活动的检查评比工作
(2)负责每月的检查统计评分工作
第二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一、活动内容。
在班主任、体育教师和科任老师的组织与参与下,以班为单位分成小组,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进行游戏、体育趣味比赛、身体素质练习等活动。活动内容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课。
1、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体育课课时(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每周3课时)。
2、应因地制宜,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创新活动形式,推广增强学生心肺功能的长跑运动。逐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能力,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3、要坚持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容,切实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管理,严格执行体育教学的常规要求,将体育教学纳入开学前的学期教学计划、课前的备课、课中的课堂教学、课后的总结;坚决杜绝体育教学中的随意性和“放羊式”,切实规范体育课堂教学行为,使每位学生在体育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都能运动起来,达到要求的运动负荷;克服体育课堂教学忽略运动密度、运动负荷的倾向,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运动负荷较大的内容,尽快提升学生体能和运动素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1、大课间活动。
全面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要将体育大课间活动列入学校课表,时间不低于30分钟。根据学校实际选择以下活动内容:
(1)眼保健操。(上下午各做一遍)。
(2)、校园广播体操、学校自编操。
(3)、分组活动。在班主任、体育教师和科任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以班为单位分成小组,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进行竞技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趣味性比赛、身体素质练习等活动。
(4)、集体跑步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每一周大课间(2)的内容结束后,适当安排全校或部分年级(班级)进行运动量适度的集体跑步。如遇班级较多的情况,可分内外圈相向进行跑步,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严禁学校自行组织学生到校外或公路上跑步。
(5)、体育游戏。如丢手绢、钻呼啦圈、老鹰抓小鸡、躲闪竹竿、竹竿跳、拔河、迎面接力、跳绳比赛等。
(6)、整理活动。组织学生做好放松运动,调整好学生的身体状态,以便上好第三节课。
在大课间活动的设想与实践上要充分体现群体性,让全体师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要使每一个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显示其自身价值。
在大课间活动的内容选择、生理负荷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各校在选择内容时一定要符合少年儿童的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要科学地安排好活动内容的顺序以及活动量;要符合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不影响下一节课的正常学习。学生每分钟的脉搏次数最好控制在140次以内,利于疲劳消除和体力恢复。随着季节的变化,活动内容和活动量也要进行科学地调整。
开发大课间活动内容时要注重主题性。要立足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情况,把大课间活动按主题进行整体设计,创编出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大课间来。要把大课间活动与德育教育、安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班主任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者。要明确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在期初安排课务时应把大课间活动作为课时量安排给班主任。
2、课外体育活动。
(1)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
(2)教学日中没有体育课和没有出早操的班级,当天必须安排一节课外体育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学生、内容、指导教师“五落实”。
(3)下午课后,在班主任、体育教师、体育委员的组织和参与下,进行体育游戏、体育趣味比赛、身体素质练习、跑步等活动。
(4)训练工作。组织有运动天赋和体育特长的学生坚持常年系统训练,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参加各种比赛,并做好输送工作。
(5)积极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
坚持每年举办一次以田径为主的学校运动会或体育节(传统项目学校还应举行一次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单项体育活动的联赛制度,每学期举行3—4次单项性体育活动和竞赛。改革学校体育竞赛的传统模式,创编群众性竞赛项目,突出健身娱乐性,所设项目全校学生参与率不低于80%。
(6)认真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
继续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按规定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制度,组织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要在每年12月底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数据上报国家教育部数据库中心。
二、实施方法
(一)、大课间活动在上、下午第二节课后,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二)、合理分工,责任到人。
1.领导负责制: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建立校长负责制,少先队辅导员亲自参与了解情况检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班主任负责制:
(1)认真组织本班学生准时出操,保证出勤率。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亲自参与正确引导,教育和鼓励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班集体争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检查、了解、监督、管理本班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考勤人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
3.体育老师负责制:
(1)、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安排和乐曲选择。
(2)、内容要考虑地方、季节的特点,乐曲要适合学生和内容的特点。(3)、负责活动地点、场所及退场安排。
(4)、负责组织大课间全过程,负责指挥和示范,协助班主任工作。(5)、负责大课间活动的检查评比工作。
(三)、各班级要经常开展检查评比工作,保证“大课间活动”质量。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让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经久不衰,要成立大课间体育活动检查评比小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检查评比细则,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常年不间断的检查与评比,定期公布,及时表彰,确保大课间活动长期顺利地开展下去。
(四)、全体教师参与。
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紧密结合学生,做到每个教师动起来,每个学生动起来。
第三篇: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增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一直以来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校非常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我校要求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分钟大课间,认真组织学生开展集体体育活动。这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达成此项目标,特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须确保活动内容
1、“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是中小学校在每天上午第三节课后安排时间,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校实际以及季节、气候的情况确定。一是做好眼保健操、广播操、校园舞。学校要教育学生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手法每天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2、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性,结合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把耐力、力量、柔韧素质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突出的内容,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除组织学生认真做好教育局指定部分外,应结合季节特点、学校特色和场地情况,适当增加简便宜行、面向全体、实效性强、较为安全的集体活动内容,如:自编操、跳短绳、慢跑步、素质操练习,以及教育部推广的校园集体舞等,雨天坚持做室内操,不断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4、学校要适当安排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时间。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形式可以采取组织晨练,或在下午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课,或建立和开展学生体育俱乐部等,同时须确保每周五个学习日内,广播操或大课间操、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总时间达到要求。
二、加强监督检查
从今年开始,教育局把“学生每个学习日的体育锻炼时间”作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及评估、评先的硬指标。学校明确责任,加强检查督促,确保落实,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浓厚氛围,同时辐射到每一个家庭,让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实施之日起,由领导小组负责对各班进行检查、考评,考评成绩记入班级考核。
大课间体育活动考核不合格班级,不得评为先进班级。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行安全责任制
1、学校必须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安全。
2、班级活动时班主任和分工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保护,如发生事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篇: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东关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为认真落实大课间活动,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强化师生健康第一的意识,让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校大课间活动规章制度。
一、活动时间:上午9:40—10:10下午:3:50—4:20
二、活动地点:本校操场
三、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四、活动内容:课间操跳绳趣味活动(教师组织)等
五、活动要求:
1、大课间活动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全体师生必须按时参加。
2、进退场时,各班分别排成两路纵队,靠楼梯右边安静、依次地走。
3、学生保持正确的站姿和走姿,口号要响亮。
4、做操动作规范、整齐、到位、协调,体现班级精神面貌。
5、学校将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督查小组,不定期对各班大课间活动表现进行检查评比,公布一次成绩,并记入班级绩效考核。
6、遇雨雪天气,活动要求学校将另行通知。
六、体育教师职责:
1、按时组织大课间活动,并保证广播系统的正常使用。
2、正确指导学生的队列队形和做操动作,对不规范动作及时提醒和纠正。
3、保证活动场地的安全使用。
4、负责学生大课间活动的安全。
5、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保证大课间活动质量。
七、班主任、副班主任职责:
1、按时有序地组织本班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
2、教育和鼓励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负责本班学生的活动安全。
4、和学生一起完成大课间活动内容,在活动中积极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学生的表率,影响和促进学生积极完成动作。
5、及时检查、了解、监督、管理本班大课间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活动质量。
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东
关
小
学
2013年9月
第五篇: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奉行“一起运动、一起快乐、一同健康”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精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我校师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终身体育意识,学校决定每天早上第一节下课到第二节上课课间为大课间体育活动,以便丰富师生的课余时间,使学校课间体育活动有序、健康地开展,养成坚持每天一小时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目的:
(一)为培养学生的运动乐趣与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指导课间活动,能安全地在操场和水泥场地上进行体育活动,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三)充分发挥学生自然、纯真的天性,营造快乐、充满朝气的校园氛围。
三、活动对象:
全体一至六年级在校学生。
四、活动内容:
以“一起跳绳、一块游戏、一样阳光”为活动宗旨进行选择性安排,具体活动内容如下:
(一)广播操:初升的太阳(周一另加举行升旗仪式)
(二)跳绳:1.单、双人跳绳比比谁跳的多2.跳长绳
(三)踢毽子:1.看谁踢得多2.花样踢毽子
(四)推手游戏.1.马步对站,掌互粘,发劲互推,看谁脚步先动。
2.比比谁力气大,弓步、独立步、虛步均可互推。
3.走廊不宜做大动作推档。
(五)跳橡皮筋游戏
一条弹性橡皮筋连成一条橡皮筋,可以多种玩法。
(1)爬过(2)躺过(3)跳过
(4)跨过(5)勾过(规则多样,自由变化)。
(六)猜拳游戏:猜拳的各种玩法,从简单的剪刀、石頭、布或男生女生配或点手指。拉筋或俯地挺身、青蛙跳也可玩得不亦乐乎。
(七)篮球:高年级学生可运球两步半上篮、原定跳投、接球上篮等玩法。
(八)乒乓球:男女生分场地以比分或争王点兵点将等方xx流打。
四、活动时间及方式:
每天早上第一节下课课间为大课间活动时间,活动时间25分钟。先统一进行全校广播操,之后具体活动项目(以上活动项目)可由每班班主任根据班级自身情况确定活动项目,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自备活动器材,必要时可以由学校提供器材,个别班级难执行的活动项目由校体育组统筹安排。
五、活动场地:
操场、教学楼前空的水泥场地(由班主任选择确定适合活动的场地,各班相互协调,场地不宜运动的应即刻制止)。
六、注意事项:
(一)各班主任老师及体育老师在学生大课间活动时间应始终和学生在一起,作相应指导与帮助,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有序、健康地开展。
(二)各班主任老师及体育老师应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大课间活动内容,雨天应进行室内(或走廊)游戏活动的指导与帮助。走廊活动,易干扰他人行进安全,宜注意指导礼貌,并尊重来往行人,停止待其通过,且不适合从事过于剧烈及有投掷性的游戏。
(三)活动器材,搁放诚信体育柜,另鼓励学生自行携带交换使用,增益人际关系。
(四)各班主任老师及体育老师应随时关注学生身体状況,确保大课间活动能顺利、安全、有效地进行。
七、领导组织机构
组长:曾安锦
成员:陶文善、包灵慰、郑善娟、董翠娟、蔡淑女、钟家龙、毛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