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三国经典案例,解企业管理智慧
看三国经典案例,解企业管理智慧
企业选用人才应根据人才的实际能力进行任用,有多大能力担当相应的职责,相马更要赛马,用人不应拘泥于条条框框而一成不变。现代企业考核员工时不但要将结果指标量化,还要将员工行为细化、规范化。
经典案例 重用敌方降将
曹操唯才是举,表现在其善用对手人才。典型案例是重用原吕布部将张辽、原刘表部将文聘。张辽的经典战役是在合肥以寡敌众,击退孙权十万来犯之兵。而文聘归降曹操后,文聘驻守江夏数十年,威恩并施,名震敌国,使外敌不敢侵犯。
除武将外,曹操也能善用文臣。陈琳原为袁绍的谋士,后来曹操扫平袁绍、俘虏陈琳后,不但没有杀之,反而署为司空军师,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
管理启示 用人应据才而用
企业选用人才应根据人才的实际能力进行任用,有多大能力担当相应的职责,相马更要赛马,用人不应拘泥于条条框框而一成不变。现代企业考核员工时不但要将结果指标量化,还要将员工行为细化、规范化。企业应善用对手人才,即使曾给己方带来严重损失的对手,若能挖过来为自己所用,必将对企业发展贡献出巨大能量。
经典案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吕蒙起初大字不识几个,孙权以身作则教会他利用“三上”(枕上、马上、厕上)时间学习,效果立竿见影。三国时期,东吴能武不能文的武将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后,发奋读书。一段时间后,都督鲁肃来视察吕蒙的防地。吕蒙就对蜀防备的事情讲得有条有理,还写份建议书给鲁肃,鲁肃很惊讶。吕蒙说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管理启示 成熟企业应是学习型、团结型组织
现代企业要善于建立学习型组织,应用ISD(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模型设计一套实用的培训体系,建立公司考核体系时要适时引进平衡计分卡中“员工学习成长指标”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用人时要考虑团队内部协调一致,不要顾此失彼。
经典案例 三顾茅庐
为请诸葛亮出山,刘备冒着纷纷大雪、经历了三请三顾,刘备第三次前往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两人先是客套一番,刘备下拜先行礼,说:我流落民间的汉室末胄,久闻您如雷贯耳的大名特来拜访。我来了两次,未见到先生,我留了一封书信给您,不知您看到了吗?”言辞之间,卑微之至,其拟用人之诚意溢于言表。
刘备用人之诚,还表现在其请出诸葛亮后,诸多军国大事便放手相委,并往往对其言听计从。而诸葛亮也投桃报李,终其一生可谓是对“蜀汉”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管理启示 选人要用心、诚心
老板应舍得对员工投入。即便不是大幅提高工资等实际待遇,也要通过多种怀柔方式,使员工感受到受老板重视,从而使员工有自豪感和认同感,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招聘员工时不但要注重冰山上的知识技能考核,更要注重冰山下价值观、动机等心理因素的测量。
第二篇:商解三国
《商解三国》读后感
一部三国史,多少英雄智。《三国演义》是中国人的智慧全书,它不仅蕴含了精彩的战争智慧,也蕴藏了丰富的商业智慧,它同样是一部商业全书。
商解三国管理篇:所谓的管理就是有组织有纪律,群策群力才叫管理。西方的管理模式是以制度、规则为基础的而中国的管理模式则是人情、面子是制度+人情的管理模式。魏蜀吴三国的管理风格迥异,个性鲜明。曹操明显的是情人管理风格,不放权,大权独揽,而且生性多疑。刘备则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刘备非常懂得放权,而且对手下的人非常的信任孙权是鲜明的家族式管理,广开言路,手下的人也不会引言获罪。作为一名管理者,使手下信服的方式有很多。三国中给我们介绍了以下几种:曹操靠权利赚威信;诸葛亮靠智谋赢取人格魅力。现代管理理念:情商管理,以人为本。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懂得适时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曹操赤壁兵败,三次大笑鼓舞了士气,使得全军逃离险境,安全之后却仰面痛苦奉孝之贤,令其他谋士自惭。关羽被杀,大哥刘备备情绪失控,举全国之力东征伐吴,最后惨败而归,染病不起。三弟张飞本性鲁莽,一介武夫,更是被手下人取了首级。可见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多么的重要。
商解三国职场篇:现在的我们很多人都要学习的是诸葛亮的自我营销手段。现在很多的求职者都是普遍撒网,最后收起来的往往是一张空网。真正的求职者就应该向诸葛亮一样,面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像张飞卖秤砣,人硬货更硬。职场中分为四种人:有能力、有脾气;有能力、无脾气;没能力、有脾气;没能力、没脾气。那么什么样的人升职最快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蜀国的赵云赵子龙了。典型的有能力,没脾气的。领导都喜欢这样的人,升职快是很自然的事情。职场中另外一条重要的法则就是“剩者为王” 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学会坚守。自古以来就有跳槽的事情,可是在跳槽的时候我们要心怀感恩之心,不能因为找到了新的公司就把以前的单位贬的一无是处。
第三篇:看三国观后感
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 :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 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 :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
4.庞统的经历告诉我们 :长得太丑,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5.马谡的经历告诉我们 :专业课学得再牛B,工作时基本用不上。
6.杨修的经历告诉我们 :在职场上,总搞得比领导高明,你会死得很惨。
7.甘宁的经历告诉我们 :有不良前科,不影响你考公务员。英雄不问来路。
8.袁绍的经历告诉我们 :如果市场自由竞争,国企未必干得过私企。
9.曹操的经历告诉我们 :想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必先高举国家政策。
10.关羽的经历告诉我们 :即便你是MBA(工商管理硕士),一时营销失误,可能让你输给一个跨专业的。
11.夏侯惇的经历告诉我 们:自残,的确很有威慑力。碰到这种二球,哥也怕。
12.蒋干的经历告诉我们 :证券市场上,庄家放出的利好,一般都是为了套你。
13.公孙瓒的经历告诉我 们:擅泳者必呛水,玩火者必**;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14.大小乔的经历告诉我 们:有才有钱又长得帅的男人,一般没法陪你到最后。
15.刘禅的经历告诉我们 :大型企业被兼并,高层管理者肯定会关注员工的心理动态。
16.姜维的经的经历告诉 我们:双学历,有时比考研更具竞争力。
17.黄月英的经历告诉我 们: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18.刘表的经历告诉我们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再牛B,一旦死了,就会有人睡你的老婆,花你的钱,打你的娃。
19.赵云的经历告诉我们 :个人实力再强,若只想着高薪,结果只有一个:有职业,没事业。
20.司马家族的经历告诉 我们:为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
一种精神——永不言败。一个榜样——奋斗不息。刀锋上的舞者,因为鲜血的浇灌而人生绚烂,荒漠中的行者,因为执着的信念而事业大展。笑容如花儿绽放,铸就了一种叫斗志的品格,心灵如水晶剔透,孕育了一种叫才情的内涵。
第四篇:看三国后感(范文)
以前喜欢胡歌的时候,我会很脑残的想要是能变成胡歌家的猫该多好啊;看三国时我又会想,我宁愿变成孔明家的蚕;可是,猫和蚕都是没有心,即便所爱的在身边也感受不到,所以,我觉得还是做人比较好。做人最可怕的是无心,我要做一个有心人,以下,是我读‘三国’的一点心得体会……
我眼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天下奇才,智慧化身,可是算尽人意,算不尽天意,鞠躬尽瘁也只换来个“出师未捷身先死,星落秋风五丈”的悲剧性结局。所以每每使英雄泪沾裳。水镜先生说:“孔明虽得其主,不的其时,惜哉,惜哉”我一直不解水镜和崔州平都把天下大势看的如此透彻,神机妙算的孔明先生又岂会不知?对此父亲给出的解释是:“孔明在刘备第一次去请他时就已经算定,天下在60年内不可能统一,所以对其避而不见。只是后来被刘备三顾的诚意打动了,才决心凭自己的智慧和天斗一把。”这解释也太玄乎了吧。我只是想,年轻的诸葛亮该是有几分自负的吧。我最喜欢初出茅庐的孔明了,那时的他风华正茂。丈夫生此世,担当生前事,喜欢他庙堂舌灿珠连,宏论傲惊三吴江川;火生东南,一夜焚尽千帆,即便傲视天下,怕也是无人能掩其锋芒吧!
只是风流如云烟过眼,我最痛心成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那时的他背负太多,太沉重了。特别是刘备死后,独自担起兴衰存亡,南征北战,还要受人猜忌。刘备的那句:“君才十倍曹丕,汝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说者有心,听者无意,这是孔明万万没想过的吧?我叹刘备太绝,太狠!这句话简直是要了诸葛亮的命啊!所以之后的他只能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权倾朝野,大权在握,他贬了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为庶人,殊不知他内心深处也该是羡慕他的吧,他也想重新回到卧龙岗下,种半亩薄田,悠然自得,终老山林,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吧?只因为三顾之恩,托孤之重,兴复汉室,平定天下的理想还没有完成,夷陵大败,失了荆州,蜀国地薄人稀,蜀道崎岖蜿蜒,要平定中原,谈何容易,诸葛亮是何等聪明,他如何会不知,只是他身在其中,即便看得透彻,也无法自已吧。所以他只能咬牙走下去,即便是希望越来越渺茫,那么少了一份信心,就补上一份决心吧!最后六出祁山时,他壮志未酬,病死五丈荒原,终于结束了他半生的戎马生活。父亲说:“是老天都觉得诸葛亮不能再活了,因为诸葛亮不死天下就不能统一,还会起更多杀戮!”我并不觉得死了就是悲剧啊,我只是想‘死而后已’,一切都可以结束了。有遗憾才完美才真实!试想,如果诸葛亮功成,又会是怎样的结局,是如当年的范蠡张良,还是荀文若…….?“卧龙跃马终黄土”此时他的魂魄终于可以回到南阳故乡了,而留给世人的,只是他的千秋功名和一声‘斯人不复’的叹息…….看电视《三国演义》后感
新版和旧版的三国都看了一点,大多数人都说旧版是经典,新版不如旧版,我只是想说,唐国强的演技真的比陆毅好,陆版的孔明特别是后期人物性格很空洞,后期的诸葛亮的性格应该是很复杂的,但是他似乎只表现出了诸葛亮的忧和哀,一张苦瓜脸,是怕别人看不出诸葛亮很苦逼,鸭梨山大吗?
至于从整部作品来看,新版旧版都是很有诚意的作品。只是旧版更偏向于写实,不是拍三国演义吗,那就按罗贯中所写的原原本本的来拍;新版呢则不同,新版里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意识,比如现代人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的重新认识和评价,还有了导演,编剧,演员自己的看法,这是新版的创新之处,因为新嘛贵在“新意”新版不可能像旧版那原原本本照着小说来拍,就换一下演员,换汤不换药多没新意啊。
如果旧版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叫经典,那么新版就根据自己的观点从这一千个中选取了其中一个典型的‘哈姆雷特’来展示给我们看。至于说成功失败那纯属
个人喜好。
谈易中天《品三国》
是先看了狼至北方的《真话三国》之后才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国》,首先我是偏爱诸葛亮的,我想狼先生也是吧?还有杜甫也是,杜甫比我们还严重,都睹物思人呢,还去了那么多关于诸葛亮的古迹,写了那么多关于诸葛亮的诗,他绝对是孔明的脑残粉(好吧还是我比较NC,杜甫会不会想劈死我啊)。
《真话三国》是针对《品三国》提出的不同观点,其中狼先生和易教授最大的分歧就在于对蜀汉政权和对曹操,诸葛亮认识的问题,我个人非常赞成狼先生的观点,(因为偏袒诸葛亮嘛,我甚至不能容忍别人说诸葛亮一丁点的不好)就算是陈寿吧,对诸葛亮的评价也算是中肯,但顾嘉蘅还是更能说到我的心底:“将相本全才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这才是我的心声!可是父亲说:“你这不是脑残是幼稚!你只不过是同情诸葛亮。但看历史要唯物不能唯心!”天呐!我同情他,我凭什么同情他啊?我够格啊?
好吧,思来想去这么多天,易教授那句“吾欲与武侯同哭”打动了我,我也不能否认易教授的观点,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教授就是教授,比我们这些小老百姓要专业得多,只是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神,老百姓需要一个无所不能的圣人,我需要一个完美无缺的偶像,至于对于历史上诸葛亮其人专业的定义和评价那是专家的事,与我何干?
诸葛亮和梅长苏
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物,只因为我个人的喜好把这两个人联系到一起来讨论,我一直坚信小说的作者写梅长苏是有诸葛的影子的。“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萧关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付招魂,儒冠多误身”一样的身逢乱世,一样的天纵奇才,一样的翻云覆雨拨转乾坤。不同的是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而梅长苏却劫后余生独单遗恨,无所谓幸与不幸,只是这就是人身,冥冥之中的定数,人力所能改变的何其有限?
谈诸葛亮的淡泊宁静
我一直纠结“淡泊宁静”之语竟是出自诸葛亮,直到今天我看到了一句话,才有了点感触:淡泊宁静是孔明一生本领,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难做极忙极热之事。古之成大事者必是耐得住寂寞的,凡事欲速则不达,淡泊宁静并不是逃避现实,不求上进,而是面对世事纷繁的一种心态。
诸葛亮与《出师表》
第五篇:商解三国观后感
商解三国观后感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李光斗教授的商解三国,让我们从商业的角度来剖析三国中的人物与事件.他先分析了诸葛亮的求职历程,随后解析了三国的跳槽事件.李教授讲诸葛亮的求职比作是我们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求职.诸葛亮求职不在于他有高学历,也不在于他留过学,而在于他认清就业形势并善于自我营销,比如教农名唱歌谣,让算命先生鼓吹“得卧龙、凤雏中一人,可得天下”。当然诸葛亮的学识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李教授还就跳槽分析了一番,跳槽不是不可,关键在于是否有严密的规划。刘备和吕布都多次跳槽,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刘备在每次的跳槽过程中都有收获,在不同的企业中,他努力地学习着各种管理手段,并不断地拉拢人才,为自己的事业做准备。而吕布则盲目地变换公司,最终跳槽不成反跳楼。
这段视频给我在未来的求职和就业方面带来了启示:求职需要认清自己的就业形势,观察并了解自己想要去的企业。跳槽须谨慎,不可盲目乱跳。
黄志洋
交运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