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人类生物学导论

人类生物学导论



第一篇:人类生物学导论

《人类生物学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Biology

《人类生物学导论》是讲述关于人的现代生物学知识和理论的课程。这是为生命科学专业以外的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内容包括人体的结构与机能,人类的遗传,人类的由来等部分。这门课程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到关于人自身的生物学知识,增加对自身的认识,也可以对蓬勃发展的现代生物学有一概括的了解。这对学生开阔视野,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全面素养都是有益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与人有关的问题,这方面的学生学习了“人类生物学”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研究与工作。

国外许多大学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大学开设此课。我们于1985年在北京大学率先开出此课。

教师陈守良、葛明德等

陈守良,生理学教授,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在北大讲授动物生理学、人类生物学等课程,研究高级神经活动、人体特异功能等。编著《动物生理学》、《人类生物学》,主编《高等学校生物学试题库》生理学部分,校译《人体生理学多项选择习题集》。

葛明德,生物学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在北大从事植物系统学、普通生物学教学,研究生物学史、生物进化论。1987年调北大分校(现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任副校长、校长。曾发表《魏斯曼和他的种质学说》、《张景钺传》、《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等著作,编著《人类生物学》。

教材陈守良等编著,《人类生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二篇:生物学导论作业

现代生物学导论结课作业

学习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的心得体会

基因工程,又称DNA 重组技术,是指在基因水平上,以人工的方法取得目的基因,在体外重组于载体上,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将重组DNA 分子转入受体细胞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从而产生人们所需要的目的基因的产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转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技术打破了物种屏障,人们可以按照主观愿望,将来自不同生物体的DNA 片段组合到一起,并获得新的表达产物。

21世纪被认为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转基因食品开发作为一项新兴的生物技术,近几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将有利于人类的外源基因转入受体生物内: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改变其遗传特性

农业是目前基因工程技术引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中国科学院把抗病毒基因转到了水稻的细胞里,由此培育出的植株可以抵抗水稻常见的一些病害,并能稳定遗传抗虫。另一方面,转基因技术的实现也为农业创造高质量、高产量的新品种。转基因技术能培养出多种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转基因羊、产奶量高的转基因牛等。转基因食品的种类有以下四种。第一是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为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大的国家。我国主要种植的是转基因棉花,其次还有玉米、大豆、甜菜等。第二是动物性转基因食品,现在已经能够在牛体内转入了人 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还有的是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澳大利亚的人已经在食用这种转基因的猪肉。第三是转基因微生物食品,此类微生物比较容易培养,能够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成本。第四是转基因特殊食品,科学家利用了生物遗传工程,把一些普通的蔬菜通过转基因方式培养成能够防病的蔬菜,使蔬菜等食品的价值大大提高。我们在食用这些蔬菜时,不仅能够饱腹,还能够预防某些疾病,一举两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业产品的口味、口感、营养成分、欣赏价值等品质性状。实践证明,利用基因工程可以很好地改善植物的品质,在人们的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农业产品进入了市场,利用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质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当然转基因食品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种植转基因作物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成本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都需要喷洒农药来防虫害,但转基因作物自身就有抗虫的功能,因此无需喷洒农药。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贾士荣指出,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对减少环境污染同样可起到巨大的作用,以转基因棉花为例,由于其自身具有抵抗病虫害的功能,剧毒农药的使用因此可以减少80%,这意味着农药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危害大大降低。减少了农药的喷洒,不仅让农民更加地省心,且不污染环境,人们吃起来也不怕有农药残余危害健康。转基因食品一般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能够让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种各样的蔬菜。传统的蔬菜很大程度上受到

了气候的限制,以前只能看天吃饭,而现在我们有了更大的主动性,随时都能吃上喜爱的蔬菜和水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转基因食品产量好、质量上乘。利用转基因技术,把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可培育出生长周期短、产仔多、生蛋多、泌乳量高,生产的肉类、皮毛品质与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动物,目前已在牛、羊、猪、鸡、鱼等家养动物中取得一定成果。转基因食品能够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问题。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减少了作物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即使在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也能种植。很多国家都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一些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发达国家也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种植转基因作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粮食危机。转基因食品的成本比较低,能够降低售价。转基因作物种植面临的风险比较低,自身有抗虫、抗旱等特点,因此种植的成本低,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好事。转基因食品种类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尽管目前的转基因动植物还未发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但不等于说转基因动植物就是十分安全的,毕竟这些东西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实践慢慢地检验。转基因生物和常规繁殖生长的品种不一样,是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对其部分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

新性状,或消除原来的不利性状,但常规育种是通过自然选择,而且是近缘杂交,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掉。而转基因生物远远超出了近缘的范围。抗性选择标记基因可能编码出对人体有直接毒性的蛋白质或者编码出的蛋白质所具有的催化功能对宿主的代谢具潜在毒性作用并出现滞后效应或长期效应。转基因植物可能会表达出过敏蛋白的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与已知的过敏蛋白质在免疫学上具有同源性,有的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家族中的某些成员是过敏蛋白,它们都有可能是过敏体质的人产生过敏反应。转基因农作物表达出的某些蛋白质可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性的损伤。改变农作物品质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可能会改变宿主体内的代谢途径从而改变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成分。将动物蛋白质基因转入农作物中是否会侵犯素食者或宗教信仰者的权益把人的某些基因转入农作物或牛、羊等家畜体内结果在农作物或家畜的肉、耐中含有人的某些蛋白质,这样做是否违反了人类伦理道德。

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性状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还缺乏知识和经验,按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精确地预测。所以,我们要在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同时,需要严格管理,充分重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第三篇:现代生物学导论论文

生物制药导论论文

生物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现代生物科学在与化学科学、物理科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科学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价值,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1世纪将会成为生物技术时代,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等几大支柱技术,其中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是近年来全球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一 什么是基因工程

百度百科名片介绍如下: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所谓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它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障碍。

1974年,波兰遗传学家斯吉巴尔斯基称基因重组技术为合成生物学概念,1978年,诺贝尔生医奖颁给发现DNA 限制酶的纳森斯、亚伯与史密斯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2000年,国际上重新提出合成生物学概念,并定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原理的基因工程。

二 基因工程的现状与前景

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方面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 改善品质, 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植物抗 病基因工程也也已全面展开。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 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 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 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

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强植物对细菌和真菌病的抗性方面,也已取得很大进展。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一直是植物生物家关心的问题。由于植物生理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协同作战, 耐涝、耐盐碱、耐旱和耐冷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系)也已获得成功。植物的抗寒性对其生长发育尤为重要。

科学家发现极地的鱼体内有一些特殊蛋白可以抑制冰晶的增长, 从而免受低温的冻害并正常地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中。将这种抗冻蛋白基因从鱼基因组中分离出来, 导入植物体可获得转基因植物, 目前这种基因已被转入番茄和黄瓜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关注口味、口感、营养成分、欣赏价值等品质性状。实践证明, 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的品质, 而且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植物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领域,近几年利用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质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如美国国际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大豆中获取蛋白质合成基因, 成功地导入到马铃薯中, 培育出高蛋白马铃薯品种, 其蛋白质含量接近大豆, 大大提高了营养价值,得到了农场主及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在花色、花香、花姿等性状的改良上也作了大量的研究。

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

目前, 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 基因工程工程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 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 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目前, 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 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 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 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 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由中国、美国、德国三国科学家及中外六家研究机构参与研制的专门用于治疗乙肝、慢迁肝、慢活肝、丙肝、肝硬化的体细胞基因生物注射剂, 最终解决了从剪切、分离到吞食肝细胞内肝炎病毒, 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全过程。经4年临床试验已在全国面向肝炎患者。此项基因学研究成果在国际治肝领域中, 是继干扰素等药物之后的一项具有革命性转变的重大医学成果。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前景 目前, 表面活性剂在食品工业中的的广泛应用, 不仅可以改善加工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延长食品保鲜期等, 而且还大大地推动了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发展。生物表面活性剂属于天然添加剂, 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 对环境无毒害, 并且生物降解性能好。随着人们崇尚自然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生物表面活性剂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医疗卫生等行业,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并有可成为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替代品或升级换代品。总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食品营养、质量、品种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 高质量的食品加工是离不开表面活性剂的, 表面活性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

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 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美国利用DNA重组技术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4种菌体基因链接, 转移到某一菌体中构建出可同时降解4种有机物的 超级细菌!, 用之清除石油污染, 在数小时内可将水上浮油中的2 /3烃类降解完, 而天然菌株需1年之久。也有人把Bt蛋白基因、球形芽孢杆菌、且表达成功。它能钉死 蚊虫与害虫, 而对人畜无害, 不污染环境。现已开发出的基因工程菌有净化农药的DDT的细菌、降解水中的染料、环境中有机氯苯类和氯酚类、多氯联苯的工程菌、降解土壤中的TNT炸药的工程菌及用于吸附无机有毒化合物(铅、汞、镉等)的基因工程菌及植物等。90 年代后期问世的DNA 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 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 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 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技术全部克隆出来, 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 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 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 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

三 结束语

由于基因工程运用DNA 分子重组技术, 能够按照人们预先的设计创造出人们需要的带有特殊功能的个体,跟自然界原有的同种个体有一定的差别,自然界中是适者生存,而转基因生物超出了自然选择的范围,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性状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 还乏知识和经验, 按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精确地预测。所以, 我们要在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同时, 需要严格管理, 充分重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在奶粉、可可粉等粉状制品的生产中, 表面活性剂作分散和润湿剂, 可改进奶粉、可可粉等粉状食品的亲水性和分散性, 以防止结块、结团, 提高湿润时的分散性, 提高脂肪的稳定性。

在肉类, 水产品中的应用表面活性剂在肉制品和水产品中主要用做乳化剂, 增稠稳定剂, 脱模剥离剂, 凝结粘合剂, 在豆制品中主要用做消泡剂。在鱼肉肠、香肠等生产中,使用蔗糖醋、单甘醋等可使配料充分乳化, 混合均匀, 防止脂肪离析, 提高组织的均匀性, 有利于表面被膜的形成, 以提高制品的保水鲜嫩程度。成, 以提高商品性和保存性。例如[ 4] , 在香肠中使用0.2% ~ 0.5%的酪朊酸钠, 可使脂肪分布均匀, 增强肉的粘结性, 用于鱼糕可增强弹性。低加工鱼肉时, 使用聚甘油酪、蔗糖醋可提高制品的弹性和风味。香肠、鲜肉涂以醋酸甘油醋, 在冷却条件下储存, 可防止肉汁流出及水分蒸发, 延长保鲜期和架寿命, 另外也可用于改善香精、香料和着色剂的表面活性, 使其易于与物料混合、加香和着色, 在味精工业上用于消泡剂。

姓名:曾文全 学院:生物信息学院

学号:2014212229 班级:0601404

第四篇: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分析

学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分析”课程的感受或体会:

首先很感谢老师开设的这门选修课,虽然是作为一个文科生,但我对生物医学也非常感兴趣。选课时,我就选择和我平时专业学习涉及不多的然而我又非常感兴趣的领域。

我觉得人很有必要从各种角度,不同领域分析事物,这样才能更全面,而非局限于自己专业的角度。这是我在老师课上最大的收获。老师分析人类行为的时候就能从不同角度引领我们去思考,人不仅是自然和基因的产物或载体,也是由不同文化因素决定;即使是一种看似很平常的行为,老师或是上台演讲的同学也会从心理学、文化学、进化论、比较行为学、行为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等多种角度看待它,甚至有时还会涉及宗教、历史、哲学等。通过学习,我看问题的思路也拓宽了,我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这使得我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或者只是生活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收到某条新闻也能多方位的看待它。

从老师授课和回答问题时提出的观点,可以看出老师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持谨慎略带悲观的观点。我从小从主流舆论和媒体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人类未来前景一片光明”一类的说辞,虽然也会说一下遮挡这光明的几片“乌云”,不过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可以将它解决的。我只是对这种观点机械的接受了下来,也没有做过多的深入思考,毕竟对它考虑与否,和我们平常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上了老师这么一学期的课以后,我已改变此种看法。很多乐观有些盲目,有些悲观并非没有道理,反而正是对人类未来的深入思考,人类道路的何去何从,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明了,中间总是藏着许多危机和威胁。以后也会更客观地看待和思索人类的未来之路。

以上是两大比较深刻的体会或感受,其他还有一些零星体会和收获。正确看待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虽是地球上最高等动物,但也毕竟是动物,某些不受控制的环境下还会显露出动物的本性,人类也并非全智全能,有些甚至不及动物,比如一些狼群行为。通过比较人和动物的行为,更能正确客观透彻地认识我们自己。通过积极参加PPT演讲和做PPT的同学积极探讨,认识更深入,我PPT讲的是“弗洛伊德”,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也查阅了很多资料,收集了很多信息,增长了很多认识,也真是教学相长。看同学们做的演讲,也更可激发我学习的兴趣,大家都是同龄人,他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那我又是怎么看待的呢,和他有没有什么不同观点,他是如何将PPT做好,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听听老师是如何回答同学们的问题,这些都是我觉得应该思考学习的地方。从老师的讲课,对待同学问题的态度中学到了治学严谨的态度,老师是很有学问的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也有所建树,讲课也深入浅出,积极启发同学们思考,对待一些问题总是希望自己讲得透彻清楚一点,生怕给同学造成错误的认识,对待同学在E—MAIL中提出的问题总是很认真的对待,甚至做成PPT,放到课堂上来讨论,在在的这些都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很感动。

选择一种人类行为,试从进化论/比较行为学/行为遗传学/神经生物学角度予以分析,或结合自身经历分析某种(些)行为的深层次原因:

从比较行为学角度分析攻击行为

动物攻击行为的原因:

1、对领土的保卫和征服

2、对在组织良好(社会性)群体中的统治地位的维护

3、性攻击(异性及同性间)

4、意在结束禁绝状态下的敌对行为

5、对食物对象的攻击(饥饿时)

6、对捕食者攻击的反击

7、加强社会法规的道义性和惩戒性的攻击行为

8、对己群保护:和对他群的攻击。

人类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人类攻击行为是遗传和环境(特别是早期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规律,是

可以预测和控制的。

2、个体恶性攻击行为:与变态人格有关,与基因、早期环境文化因素有关

3、社会恶性攻击行为:文化因素、群体或领导层集体变态

从大学生角度分析大学生攻击行为:

内部原因

1、需求挫折是大学生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其需求挫折也伴随而生,受挫之后,攻击行为就有发生的可能性。根据需求的性质可分为三类,其一是由于正常合理的需求引起的挫折,其二是由于正常但不现实的需求引起的挫折。一个人的需求是正常的,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有的是因为学校的生活条件差、业余文化枯燥,有的是因为激烈竞争、有的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有的则是因为人际关系不协调。其三则是不合理的需求而引起的挫折。如少数学生考试作弊、偷窃他人财物、妄想用武力征服别的同学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大学生在需求受挫之后,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会使动机在执行时出现反复状态,以致实施攻击行为。近些年来大学生中程度较强、规模较大的反社会的攻击行为的直接诱因大都有某种需求受挫的因素。

2、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对攻击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

具有反社会攻击行为的学生,一般心理素质都比较差。第一,他们情绪波动比较大,缺乏控制力。一句批评或几句玩笑,也可使他们灰心丧气或是怒不可遏。当他们情绪难以控制就很容易产生反社会的攻击行为。第二,认识片面,固执偏激。尽管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基本确立,辨证思维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他们阅历较短,见识不广,认识分析问题往往片面偏激。他们看社会、看他人往往从消极方面看,而看自己时又多从积极的方面看,过分肯定自己,否定他人。往往为维护自己的自尊,而去伤害别人的自尊,不尊重别人而又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带着这种观点片面处理问题,不可避免地诱发攻击动机。

外部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时褒时贬,加之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不少大学生接受了“攻击人性论”、“自我设计论”、等思潮。特别上当“竞争”、“独立”、“自我”等捧为“怎么强调都不过份”的时候,个别大学生的攻击动机,更加被强化,并形成攻击定式。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也是诱发大学生反社会攻击动机的重要因素。

2、家庭教育的影响

个体接受外界影响,首先来自家庭。部分大学生的父母是在文革中被耽误的一代,他们总是用自身的亲身经历以各种方式流露对过去“文革”和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挖苦、揶揄、发泄不满情绪。这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其次有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与社会、学校的要求不一致,甚至对立。其三,少数家长对能考上大学的子女,另眼相看,不够重视其品德教育,对子女行为的放纵和对其多方面的无限满足,也强化了他们因认识协调和行为受阻时产生攻击动机。

3、学校教育的失误

首先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致使学生的各种能里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道德情感和实践,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准。不少学生在新的群体中由“鹤立鸡群”到“鸡立鹤群”的失落感、不适应感等。有的就以反常行为标新立异、表现自己,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其次,在高校教师的职工队伍中,少数人对学生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一

些错误行为强化了学生的攻击动机。其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误。对德育总是照本宣科,不够深入人心。

第五篇: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分析感受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分析

学习“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分析”课程的感受和体会

最初选修这门课程的原因是好奇,人类的行为究竟是什么,他又会怎样用生物学来进行分析,心中隐隐觉得这门课程和心理学有关,因为我喜欢心理学,喜欢探究人们是怎样的想法,其实,我更想弄明白的是自己。这个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想想在这堂课里我学到了什么?他可能不是来自于这堂课的知识内容,因为思想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捕捉到对我一生都有启发的东西„„

以不同角度看问题

我记得我上的第一堂课,那一堂课给了我不少的震惊,突然觉得我来上这课的想法不够成熟,或者说太过于肤浅,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了,同学们发表的个人看法我觉得很受益,那段时间,我正在为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大设计而苦恼,面临了太多的困难,但是那堂课,他告诉我,要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敌人”不过是威胁到自己的人或事

有一次课,讲到攻击行为,动物之间在争斗时只要有一方投降,战争就立即停止,人类却不是这样,就像美国打阿富汗,用的是高科技,炮弹又不会知道里面正有一对恩爱的夫妻在睡觉。那个时候刚好有一只蚊子飞到了我的面前,然后很安然的停在了课桌的侧面,刚刚要将它消灭掉的时候,想起了它可能还有另一半正等它回家呢,那只蚊子就在那里直到下课才飞走,但是我在想,这只蚊子是不知道我出于一时的善意而将它给放掉了,下一次 “见”到我,或许趁我不备的时候还会袭击我,善良和自保哪一样更重要?有人可能说蚊子是害虫,死不足惜,我也一直认为蚊子不好,因为它损害了我们,其实好坏都是根据自己而言的,老虎凶的时候我们说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当它越来越少、不再对人类构成威胁的时候,我们又在保护它,尽量不要让它灭绝。如果有一天,蚊子、老鼠这样的小动物也在濒临灭绝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也不再认为它们是“敌人”了呢?

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做出自己的特色

在这堂课上,情绪波动最大的一次是有个同学在讲文化模式的时候,说济南人是日神型,这个很好,我很开心,正在这时,我看到日神性的特点有一个是走婚还是性方面很开放,我就很不开心了,山东人最重礼仪,孔孟之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怎么可以使这个样子的,但是后来想想,说济南人是日神型不过是因为大部分的特征是这样的,我又何必去计较呢,就像是上次课在讲到智商时说东亚人的智商是最高的时候我们很开心一样,不过是我们的虚荣心在作怪,我们希望自己好,希望自己是人中之龙,这没有什么,我只是想说,我们没有必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要自己觉得自己是对的,只要自己还有自己的特色就好。

无为

这十几周里,在课堂上我几乎没有讲过一句话,几乎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了,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现在你所知道的还太少,记得,多去听,多思考,现在还不到发言的时间,我不知道这样的想法是对还是错,总觉得现在的想法太过局限„„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都在看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在看Jiddu Krishnamurti 的《爱的觉醒》时,我深深的感觉到老子的“无为”是多么的有深意,无为,无不为。Krishnamurti用优美的语言带读者走进他要给读者呈现的情境里面,让读者或者听者感受美和爱,感受思想所不能触及到的地方,但是,每次语言性的表达都会陷入他讲的矛盾之中,在摆脱执着的时候,却执着于这份摆脱。他告诉我,心理学不要讲,一切哲学的问题都已经超越了文字,超越了物质,讲出来,就是错,就会有人来“咬文嚼字”。

有始有终/

4还有一点,我想说,上堂课里,老师教会了我“有始有终”,在最后你问下一节课要发言的同学来不来,她说来,你说那我就来,要是没有人来,我也就不说了。我没有听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过那个时候,我想到的是,我会来,那是最后一节课,可能在我以后的求学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老师,但是能让我觉得如此用心在教学生的老师可能会不多了„„

就像刚开始说的,我的这些体会和感受可能与我的初衷,或者课程本身的内容并没有全部的联系,但是,这些却是在我听课时从老师和同学们的言行举止,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中感受到的,就算是上面关于我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也是由于这堂课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去想,去体会。

求同

求同是指在互动中,增加彼此认同感、亲和度和默契和一系列技术的统称。通过求同来快速达到亲和。

通过以下几组词来介绍一下求同心理的表现:

1.“我们”:“我们”一词是一种共谋性质的暗示,“我们”可以有不同环境下的表达,“我们的家”表示共同拥有的,“我们一起去做„„”表示共同的目的,“我们喜欢„„”

表示共同的爱好„„

2.“强调相同点”:总是会碰到这种情况,认识新的朋友时,他会问我是什么星座的,如果

我的星座和他是相同的时候,他就会惊喜的说道“我们都是天秤座的呀,我们好有缘

分哦!”之类的话,这是求同的基本表现方式。

3.“秘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这些小秘密不好对外人讲,但是憋在心里又会不好

受,所以,我们就会找一个人倾诉,这个人往往是自己很好的朋友。当然,在有些

时候,我们也会用这些小秘密拉近和利益对象的心理距离。

4.“抛真”:以告知对方以少许真相为手段,来求得立场相同,从而赢取信任。这里的真相,可能是自己的秘密、自己的不足、行业潜规则、或他人的手段阴谋。

5.“暴露弱点”:主动暴露弱点,目的在于消除对方的心防。人们在潜意识里都喜欢“找茬”

你越当面自我强调什么,他们就往往不去注意什么;当以缺点作为基准时,那你在别

人心目中的印象就只可能升高而不可能降低。越是易被人发现的缺点越是要公开。

6.“共敌”:制造两个人共同的敌人,用于改善敌对关系和拉近距离。其它领域的共敌(哪

怕是娱乐方面)可以缓解当前领域的敌对关系;敌人不一定是人,可以是一篇论文、一局游戏等。

7.“显提指责”:经常巧妙地指责他人,而不使他人生气。籍由指责来提高信任,制造直率

诚实印象。有的时候,别人觉得你诚恳的自责出他的优点是因为你们之间的关系比较

亲近。

8.“令尊还好吗”:把对当事人的关心移植到其亲友身上,或强调同其亲友的关系。问候子

女、问候长辈、送妻儿父母礼物等等,或者强调同其亲人朋友的联系。

9.“重复对方的话”:在对面抗拒时,不断重复对方的话以顺承引导。这种句式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使得对方形成被尊重和认同的错觉。

10.“巧合”:并不是所有的巧合都是偶然的,刻意安排的巧合可以大大拉近心理距离,减少

社交抗拒。其效果与目标的感性成正比,广见于爱情和社交领域。

我认为求同心理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各种团体组合:人们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加入各种不同的团体,这些团体里的成员或有着共同的爱好、目的、或利益,并未着这些目的利益而共同的努力。毛邓课上,老师曾讲过,政治上的改革会越来越难,因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不同了利益群体,他们无论是否同意进行改革,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可能这些团体在某些方面来讲离我们的学生有些远,对于大学生经常上的网站——人人网,现在就推出了一个“要当就当小组长”的应用,网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创建小组,也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小组,一时间各种小组铺天盖地而来,而且有的小组人数已经达到上限。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求同心理呢?我认为主要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和消除孤独感两个方面:

1.捍卫自己的利益:这一点是和现代人们组成各种团体的表面因素是有关的。现在房

价、物价上涨,国民要求政府出台一些措施来控制这一局面,于是就形成了两个团体,在物价上涨中能够取得很好的利益,并且体制改革后不能给他们增添效益的群体和调整

物价之后,能够有所收获的群体。因为两者的利益不同,对物价、房价的看法也就不同,所以导致,有些问题一时半会不能够得到爱很好的解决。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总是要

面对一些残酷的现实,从小我们的教育是怎样让我们成为雷锋班的人物,社会却教导我们要想生存,就要很好的维护自己的利益,Jiddu Krishnamurti在《爱的觉醒》里面讲到

人自古至今都在渴望着一个良善的世界,然而战争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停止过,雷锋

就相当于“良善”,而后者就相当于“战争”,可能这样的比喻不是很贴切,但是只要有

人类存在,只要群体的修为还没有上升到无私的境界,利益就会一直存在„„

2.害怕孤独,通过寻找相同的群体来安慰自己:心理学上有一种人格,叫做忧郁型人

格,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在他的《直面内心的恐惧》中,将忧郁型人格的行为特征用地

球的“公转”来形容,忧郁型人格总是在把自己融入在群体里,他们竭尽所能的消除与

他人的距离,尽可能的要接近别人,留在他人身边。当然,这种缺乏自我的心理是不正

常的,但是,他们正是由于害怕孤独所造成的(害怕孤独是忧郁人格形成的原因之一)。“人从天堂里被赶出来之后失去了同自然的和谐状态,带有火剑的天神就挡住了人的归

路。人只能继续前进,不断发展人的理智用一种新的、充满人性的和谐去取代永不复返的类人猿的和谐时代”(摘自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但是,人类越发展,就发现自己越

孤独,然后,就会通过形成相同爱好的团体,来弥补这种孤独。

特例:寻找伴侣

这一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很普遍,求偶是求同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人类社会的寻求伴侣比自然界要复杂得多,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加入了爱情这一部分,经历过爱情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件让人感到欣喜,又会给人带来痛苦的事情,但是,什么才是爱呢?再讲爱情之前,我想起了之前写过的两句话:

“爱是什么?爱是从未出生到现在母亲的无私与伟大,是父亲严厉的目光背后对孩子的无限期望,是朋友在你危难时伸出的援助之手,是依偎在爱人的怀里时心中满满的幸福?这是被爱,那么,你呢?你爱的是什么?是因为母亲对你无私的付出,父亲为你支付了学费,朋友在你自我放弃时的鼓励,还是爱人那颗温柔有安全感的心?”其实,上面的都不是完整的爱,Krishinamurti认为爱与美共存,爱与行为、自由息息相关,我也同意他的看法,那么,爱情有事什么样的?爱情,是爱的领域里的一个小小的分支,但它又与广义上的爱有所区别,爱情比亲情友情来得更猛烈,更能让对方体会到彼此心的存在。爱情往往通过男女之间的接吻、拥抱、爱抚以及性的行为表达出来。爱情最重要的表现是一个人对爱人无所不尽其心。爱情会给恋爱的双方带来心理的变化。

首先是理想化,热恋中的两人会忽略对方的缺点,而夸大对方的优点。理想化可以促使双方相信自己是做了最正确的选择。

其次是忍受痛苦。即使被喜欢的人拒绝,这个人也会通过忍受痛苦的方式来使毫无回报的行为正当化。

第三是幻想。恋爱中的人会对未来抱有某种幻想,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另外,爱情也会使一个人高度敏感,特别是对对方的行为产生情绪化反应。这不仅带来不安全感,但也伴随着满足感。

在现代的中国,人的一生最终只能有一个伴侣,但在这一生中,人们大多数会有几次爱情,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寻找伴侣呢?我认为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1、排除孤独:这一点是所有求同心理的原因,在上面有相应的说明,我认为,人们会寻

找伴侣,有一部分是因为忍受不住寂寞,总想找一个人来消除这种感觉,朋友可以在困

难时伸出援手,可是,总有一些内心的空虚是朋友,活着亲人填补不了的;

2、性的需求:只要是正常人,没有谁会避开这一因素,虽然在传统中国的观念里,这是

有所避讳的,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以需求,我们才可以延续我们人类的“生命”;

3、证明自己爱的能力:每个人都渴望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爱是双方的,是相互的,缺少任意一方爱都不存在;

4、依靠:在面临险境,孤独无助时,我们总希望有个人可以依靠,那个人不是朋友,也

不是亲人,那是爱人。爱人有一种能量是朋友和亲人所没有的,爱人有一种柔情,也是

朋友和亲人所没有的,在无助时,我们希望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可以收容我们,在软弱时,我们希望有一个肩膀可以支撑我们,那个人,就是爱人;

5、相同的志趣:没有相同的志趣,活着相同的价值观,在相爱的两个人最终也不会走在一起,有人说,相爱的双方是互补的,就算是在怎样的不同,有些想法也是相同的,并

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两者也会趋于相同;

6、归属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没有婚姻,我们的一生都会是没有方向的漂流瓶,家,是温暖的,是无论走多远最终都要回的地方,有了婚姻,就有了家人,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这样,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心中都会有一个牵挂的地方,我们累

了,有个地方可以休息,我们害怕了,有个地方可以让我躲避,有了家,我们也就有了

奋斗的动力。

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和自己相同的群体,不要刻意的去躲避,因为我们本就是集体中的一员!

总结

Krishnamurti说思想就是过往的一切。思想来自于以往的经验,上面的文字就是我的思想,我不敢说我的思想看得有多远大,因为思想本就像是地图上的老路,但至少是我现在的体会,只要是现在的就是真实的。通过这门课程以及我所看的书,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思想真的改变了不少,虽然思想是过往,但是却一直都在变化中,没有永恒,这让我很释然!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