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医学检验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分析及教育效果评价
高职医学检验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分析及教育效果评价
汪文娟,徐亚君,张士化,张国南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教研室,浙江 宁波 315100)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教育效果。方法:教育前后分别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97位学生关于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防护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将前后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教育前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相对缺乏和防护意识薄弱,教育后生物安全知识和防护状况都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高职医学检验学生多种途径有针对性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医学检验;生物安全;调查;效果评价
Investigation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f biosatety protection in students of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WANG Wen-juan,XU Ya-jun,ZHANG Shi-hua,ZHANG Guo-nan
(Ningbo Tiany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ingbo315100,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and evaluation of biosatety portecion education.Methods:197 students in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were selected to teach and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by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Biosafety protection knoeledge was lack and awareness was weak before teching,but the knowledge level and awareness of biosafety prot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eaching, the di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Biosafety protection education changed effectively concept and action to reduce occupational injuries in students of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and achieved a certain educational effect.Key words:medical laboratory;biosafety;investigation;educational evaluation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为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各种活动中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人员素质及管理措施,以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目的的一种综合行为。自从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和北京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国内外实验教学中发生生物安全事件并不罕见,2004年出现的两例实验室内SARS病毒感染者是在实验室从事课题研究的学生;Wicker S等研究中发现有58.8%医学生在操作中至少发生一次针刺伤事件。医学院校学生特别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实验室里经常接触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进行检测,更易[3][2][1]
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本文对在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2010届和2011届学生分别在进行专项教育前后,开展防护知识的问卷调查,探讨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教育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本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2010届和2011届学生(共197人)为研究对象。
(二)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两届学生分别在教育前和教育后在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以作对比。以无记名答卷形式当场填写并收回问卷,供发放调查表197份,回收197份,回收率100%。针对教育前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的调查,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教育,具体教育方法如下。1.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及宣传
在学生接触专业课程之前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介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标准操作手册(SOP)、安全手册、仪器设备操作手册等。带领学生到临床实验室实地参观,了解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标准建设和管理,规范的样本处理过程,生物安全柜的正确使用,废弃物的处理流程等。2.生物安全防护模拟训练
防止学生在实验室中发生职业暴漏事件,在开展实验实训前,对学生实施生物安全防护模拟训练。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了解哪些操作容易导致职业暴露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如何正确穿戴、脱卸各种防护设备;标本洒落如何正确处理;离心标本时发生碎裂如何正确处置,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用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讲解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防护意识和处理能力。
3.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只有很强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面的生物安全防护器材。在原来实验室只有工作服的基础上,投入了防护服、手套、废弃物分类垃圾处理设备等防护器材,使得生物安全防护教育顺利实施开展。4.加强实验室管理
加强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管理,认真作好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与落实,负责检查监督生物安全的落实情况,这样生物安全才真正的有保障。因此,在进入实验之前,要求学生自用物品、课本等应放在清洁区,禁止在实验室内吃东西、玩手机甚至打电话,接触任何标本要戴手套,各种实验室用品应按规定放置,保护实验室台面、地面及物品表面不被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直接污染。
5.专业课程中渗透生物安全教育
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实际教学中,将相关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融人教学中,如在临床检验验课中标本采集操作时:(1)采集前:要求学生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做好一切防护准备;(2)采集过程中:教育学生采集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念,防止锐器刺伤和禁止回套针帽;(3)采集后:按照检验流程正确规范的处理医疗废物。为了使学生能够重视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在实践考核中也融入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作为考核的技能要求之一。
(三)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16.0数据包进行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生物安全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在进行教育前,学生对基本的生物安全知识的认识是知之甚少,特别大多数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级及对待实验室紧急情况几乎无人知晓。但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后,学生对于各项问题的知晓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调查
内容
教育前 知道(%)不知道(%)
教育后
知道(%)
不知道(%)6(3.0)18(9.1)
84.5
<0.01
χ2
P
你知道什么是医院感染115(58.4)82(41.6)191(97.0)吗?
你知道什么是职业暴露? 56(28.4)141(71.6)179(90.9)你知道威胁检验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你知道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为几级?
你知道自我防护的措施有哪些?
你知道如何处置医疗废物?
你知道如何正确使用防护用具?
你知道如何处理实验室紧急情况?
2.生物安全防护状况调查
159.5 <0.01 145.8 <0.01 370.4 <0.01 156.4 <0.01 155.5 <0.01 186.3 <0.01 206.3 <0.01
34(17.3)163(82.7)141(79.9)56(20.1)2(1.0)
195(99.0)193(98.0)
4(2.0)11(5.6)
67(34.0)130(66.0)186(94.4)
48(24.4)149(75.6)171(86.8)26(13.2)23(11.7)174(88.3)158(80.2)39(19.8)1(0.5)
196(99.5)137(69.5)60(30.5)
从表2调查结果显示,在进行教育前,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的防护状况令人担忧。只有8.6%的人在接触标本时会戴手套;10.2%的人曾经有过实验室刺伤或标本污染现象;甚至有5.6%的人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但是经过一系列教育措施后,这种防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教育前后关于实验室操作时穿工作服分别为98%和100%;对于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展自我防护教育在教育前后分别是97.8%和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学生对实施生物安全防护教育持有肯定和乐观的态度,这将促进防护教育的成效。
表2生物安全防护状况调查
内容
你在接触标本时是否戴手套吗?
你进行实验操作时穿工作服吗?
你在实验操作时是否发生刺伤或标本污染事件? 你是否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
你是否在操作过程中使用手机或接听电话? 你是否把课本、报纸等相关资料带入实验室?
你在实验操作后是否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展自我防护教育?
三、讨论
实验室生物安全已经引起了高等医学院校相关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但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在医学院校学生中普及还任重而道远。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很高,学生在实验课中需要接触大量标本,但是有些学生认为只是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没有直接接触病人,存在侥幸心理,极易引发生物安全事故。本调查研究结果也充分显示,教育前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知晓情况平均仅为22%,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相对缺乏;生物安全防护状况方面,91.4%的学生在接触标本时没有戴手套,防护意识薄弱。但是,教育后在防护知识知晓率和防护状况都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大多数学生经过系统教育后已经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重要性,希望获得更多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因此,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认识和重视,是能否搞好安全防护的基础。
本调查研究中也发现,有88.8%的学生将各种资料包括随身物品带入实验室,有28.4%的学生会在实验中使用手机,尽管经过教育、加强实验室管理等措施后,这种现象也明显减少,但是生物安
[6]
[5][4]
教育前
是(%)17(8.6)193(98.0)
否(%)
教育后 是(%)
否(%)
χ2 P
180(91.4)132(67.0)65(33.0)142.7 <0.01 4(2.0)
197(100)
0(0)
2.3
>0.05 <0.01 <0.01 <0.01
20(10.2)177(89.8)3(1.5)194(98.5)13.3 11(5.6)186(96.4)1(0.5)196(99.5)8.6 56(28.4)141(71.6)5(2.5)192(97.5)50.5
175(88.8)22(11.2)19(9.6)178(90.4)247.1 <0.01 121(61.4)76(38.6)189(95.9)8(4.1)69.9 192(97.5)5(2.5)197(100)
0(0)
3.2
<0.01 >0.05
全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订和有效的实行仍然是高等医学院校应当重视的问题,建议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及培训,对于培训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和学生,禁止进入实验室。
总之,我们在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还存在着不足:防护器材不够齐全,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效果评价方式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条件希望建设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基于工作流程开展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仍然是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各大高等医学院校一定要根据实际条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生物安全事件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曹洁梅,罗荣兰,梁海韵,等.某医科大学学生对实验室安全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8,10(4):279-281.[2] 赵秀英,陈丽娟,闫惠平.浅谈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6):118-120.[3] Wicker S, Nurnberger F, Schulze JB, etal.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German medical students: time to take a different approach.Medical Education,2008,42(7):742-745.[4] 张景霞,张磊,赵宁宁,等.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267-770.[5] 杨佳,郑磊,李海侠,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管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5):765-767.[6] 申子瑜.浅谈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3):134.基金项目:2009年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编号:YB09049)
第一作者简介:汪文娟,女,硕士,讲师/主管技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教学与科研。电话:***(E-mail:wwj8926@126.com)
第二篇: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调查分析
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调查分析
方莉,唐中*,邢艳,蒋兴亮,张国元,廖涛,杨俊超
(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四川 南充637000)
[摘要] 通过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意见和建议。结果显示,学生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工作都是比较满意的,一些调查结果和建议对修订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医学检验;毕业生;调查分析
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医学生培养的要求[1,2],进一步落实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在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论文。但是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实习基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全是三级医院,但条件各不相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必须了解学生实习基地情况,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监控体系,以便培养高质量的医学检验人才。
一、调查目的和内容
1.目的为了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和监控,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筛选适合学生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实习基地,了解毕业生对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及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给修订新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指导意义,于2009年6月对2009届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内容
问卷主要分为三方面内容:(1)关于毕业实习的内容,包括实习基地条件调查、实习时间安排等;(2)关于毕业论文的内容,包括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相关课程设置等:(3)关于毕业实习工作、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等。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对象
2009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71人。
2.方法
系部自行设计《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表》,由学生科分发给学生,学生完成调查表后,交系办公室。为了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采用匿名填写调查表,共回收问卷71份。获得的调查数据用EXCEL录入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方莉,女,硕士,讲师,主研方向:医学检验
通讯作者*:唐中tz5331@163.com
三、结果与分析
1.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满意度
表1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满意度调查
毕业实习安排 毕业论文工作 自己毕业论文的评价
很满意 14(19.7%)19(26.8%)28(39.4%)
基本满意 44(62.0%)49(69.0%)42(59.2%)
不满意 0(0)3(4.2%)1(1.4%)
不想说 13(18.3%)0(0)0
由表1可知,81.7%学生对毕业实习安排很满意或基本满意,没有学生表示出不满意。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满意率为95.8%,仅有4.2%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可能主要跟指导教师不愿意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时间与就业的时间冲突有关。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满意率为98.6%,说明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毕业论文,不管毕业论文的质量如何,但达到了自己满意的水平。
2.毕业论文指导条件
表2 毕业论文指导条件调查
实习单位有无能力完成本科毕业论文 指导教师有无能力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完全有能力 29(40.8%)24(33.8%)
基本有能力 42(59.2%)47(66.2%)
没有能力 0(0)0(0)
不知道 0(0)0(0)
医学检验本科毕业论文完全是在实习基地完成,实习基地的条件和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论文水平[3]。由表2可知,100%的学生均认为实习单位完全或基本有能力完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也有能力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这个数据也说明,现有的实习基地条件都比较好,全部是三级医院,大部分是三甲医院,拥有很好的带教经验,有能力完成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任务。
3.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时间安排
现行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实习的时间为1年半,其中临床实习28周,检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共56周。由表3可知,认为临床实习、检验专业实习时间合理的比例分别为53.5%和67.6%,但有超过1/4的同学认为临床实习时间和检验专业实习时间太长。说明一半以上的学生认同现行的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但在充分考虑各项综合因素的情况下,可以对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进行微调。
52.1%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的时间太短,针对这一问题,需要认真思考,时间短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长期下去更会影响毕业论文的可持续性。
表3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调查
临床实习的时间(28周)
合理 38(53.5%)
时间太长 19(26.8%)21(29.6%)7(9.9%)
时间太短 9(12.7%)2(2.8%)37(52.1%)
不知道 5(7.0%)0(0)0(0)
检验专业实习的时间(48周)48(67.6%)毕业论文时间(8周)
27(38.0%)
4.检验各亚专业实习难易度
表4 毕业实习中检验各亚专业调查
最容易的亚专业
生化检验
免疫检验
微生物 检验
临床检验
血液检验
输血检验 7(9.9%)(2.8%)
0(0)
分子生物学检验 0(0)0(0)6(8.5%)
6 3 20 0(49.3%)(8.5%)(4.2%)(28.2%)(0)13 29 20 0 最难的亚
专业(9.9%)(18.3%)(40.8%)(28.2%)(0)10 24 23 2 收获最大的亚专业(8.5%)(14.1%)(33.8%)(32.4%)(2.8%)
检验专业实习主要分为7个亚专业,由表4可知,学生认为实习最容易的亚专业是生化检验,占49.3%,可能与生化检验的全自动化程度高有关,学生很容易上手,很快能够熟练操作。学生认为最难得亚专业是微生物检验,占40.8%,微生物检验以手工操作、形态学为主,检验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比较难掌握,需要记忆的形态知识多,实习结束可能很多细菌的鉴定还没掌握,甚至没机会观察。同时,微生物检验也是学生认为实习收获最大的亚专业,占33.8%。通过实习过程中的大量形态观察和生化鉴定等,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知识掌握更牢固。
四、讨论
1.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总体满意度的评价
出于各种原因,学生在校期间填写的各种调查表往往不能反映真实想法。这次调查正值学生即将毕业期间,调查表填写过程相对比较认真,结果更接近真实想法。从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
2.学生意见反馈(1)对毕业实习的意见
学生普遍建议学校和系部应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同时应多了解实习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迫切相关的问题,切实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许多学生在外实习感觉不适应,特别是实习条件相对差的,容易造成厌学、无故缺实习等问题。
由于目前大多数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先进行半年的临床各科实习,再进行检验专业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切实感受到临床与检验的紧密关系,建议先进行检验专业的实习,后进行临床内、外科的实习,更有利于在临床内、外科实习时发挥检验学生的优势,临床知识掌握得更好、更熟练。
还有一些学生建议缩短毕业实习时间,实习结束后返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避免实习时间过长,学习效果相对较差。
(2)对毕业论文的意见
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学习科研论文设计方面的知识,虽然实习前组织教师进行了毕业设计及写作方面的专题讲座,但是毕竟时间有限,建议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重视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加科研论文写作的训练,增加相关的专题讲座。
限于许多实习基地的医疗设备条件有限,带教老师的能力水平有限及实验经费缺乏等原因,很多学生没办法进行毕业设计的实验操作,只能统计以往的检验数据撰写论文,学生建议重新对实习基地的带教能力进行核定,对实习基地进行更加细致地筛选。
几乎所有的学生均认为完成毕业论文很有必要,对毕业后工作及自身发展都有利,要求坚持进行毕业设计。
(3)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
学生普遍认为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最有用的课程是《文献检索》、《统计学》、《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临床微生物与检验》、《临床免疫学与检验》、《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等。建议增加检验专业课的课时,知识涉及面应更广,以满足临床实习需要。大多数学生建议增开《分子诊断学》这门课程,以适应现代实验诊断学发展的需要,满足临床实习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实验设计等。
3.改进措施
针对毕业生问卷调查反应的问题及学生的意见汇总,计划从几方面进行改进,增加学生的满意度:
(1)专业课程设置:从2009年新入学的本科生开始增加《分子诊断学》、《临床实验室管理》等课程,扩大学生知识面,加强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2)毕业实习: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毕业实习时间将从1年半缩短为1年,科研论
文在校内完成,采取新的模式进行科研能力培养。对高年级学生进入检验专业课学习阶段,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选项目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同时要求学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尝试撰写综述。
(3)修订毕业实习大纲:针对比较难的亚专业,如临床微生物检验等,适当增加实习时间,增加各亚专业的小讲课次数,让实习生通过形态学图片掌握临床上罕见的形态学知识;对于认为简单的亚专业,调整实习大纲,比如生化检验的实习大纲中,应该强调方法学比较的掌握、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影响等内容的掌握程度。
(3)加强实习生管理:系部定期派人去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并与各实习点负责管理的学校带教教师坚持每月联系,及时了解实习生动态。
[参 考 文 献]
[1] 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2):4
[3] 方莉,唐中.医学检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405-406
Analysis on Survey of graduate of Medical Laboratory
FANG Li, TANG Zhong*, XING Yan, Jiang Xingliang, Liao Tao,Yang Junchao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To underst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of diploma thesis and practice, a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graduate of medical laborator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aduates were satisfied with diploma thesis and practice.Some of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and recommendations was a guide of the amendments to medical laboratory training plan with the guidance.[Key Words] Medical Laboratory;Graduate;Analysis of survey
[作者简介]方莉,女,硕士,讲师,主研方向:医学检验 详细地址:四川省南充市文化路63号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 邮编:637000 手机:***
E-mail: flijvoive98@yahoo.com.cn
第三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及知识需求调查简要分析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及知识需求调查简要分析 医学技术系 寒假期间,由检验专业学生对户籍所在地各级各类医院检验科的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涉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西、重庆、天津、吉林等7省市的110余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7家,二级医院80余家及部分社区医院和厂矿企业医疗机构。本次调查收回问卷178份,经筛选82份为有效问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就调查内容做简要分析。1 三级医院 1.1 人员规模均在25人以上,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有统计数据的几所医院中,本科人员占50%强(84/160),专科人员不足25%(35/160)。所设岗位及岗位技术任务几乎涵盖了调查表的全部。部分医院的内分泌激素、甲状腺全项检查、胰岛功能检查可能设在相应的专业科室而未设在检验科。
1.2 均装备有三分群或五分类细胞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尿沉渣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PCR仪、酶标仪、流式细胞仪、全自动化学发光、电解质分析仪、净化工作台、生物安全柜等先进设备。而722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γ-计数仪、电泳仪、扫描仪等可能因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使用较少甚或弃用。两家医院装备有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未有装备。1.3 在开展的各种检验项目中,比浊法和放免法采用较少,可能与实验可靠性和放射污染有关。时间分辨、磁微粒酶免、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因仪器不同有游移。除α-L-岩藻糖苷酶、同型半胱氨酸和NAG酶外,调查表项目几乎全部开展。2 二级医院 2.1 调查的68家二级医院检验科总人数982人,专科以上642人(65.3%),检验专业毕业者80%以上。
2.2 仪器装备与三级医院相比,自动细菌鉴定和自动免疫分析、化学发光、时间分辨、流式细胞仪、PCR仪、血小板聚集仪等高端仪器配置率低,但全部配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标仪、尿液分析仪、精液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细胞分析仪、血沉仪等常规仪器,31家医院配置五分类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占45.6%(31/68),32家医院配置全自动或半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占46%(32/68),表明大部分二级医院的生化检验、免疫检验及血液、体液的基础检验项目进入自动化分析阶段。与三级医院类似的是,722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火焰光度计、γ-计数器等几无使用。2.3所设岗位及岗位技术任务以满足临床需求为主,调查表所涉科室多有设置。设立抗HIV实验室者比例较高,占61.8%(42/68),与该项目为术前必查有关,设立PCR实验室和核医学检查室者分别占22%(15/68)和16.2(11/68),比例较低,因该类实验室的设立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同时该类实验室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科室,而某些医院在这方面力不从心。细胞形态室和寄生虫检查室总体设立48.5%(33/68),表明二级医院血液专业检验从科室设置、人员配备、项目开展还是薄弱环节。这与我国血液病发病率高,且多数病例集中于农村的现实不相协调。因此,培养熟练掌握血液病检验技术的医学检验实用人才,充实到基层医疗机构,以期对血液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举措,也是血液病检验课程改革的目标。生物化学项目检查中,AFU、ADA、ACE、Hcy、NAG、C3、C4、血清铁系列、微量元素、β-微球蛋白等开展较少;免疫项目的肿瘤标志物、叶酸、自身
2抗体谱、HEV-IgM、及肥达氏反应、伤寒副伤寒抗原、出血热抗体等受仪器设备、实验项目敏感性特异性、医院治疗范围(如涉及传染病的项目)等影响,开展较少;细菌检查多采用普通培养、需氧培养、各种染色、生化反应等进行鉴定,自动化细菌鉴定远未普及;体液检验项目大部分医院全部开展。以上检验项目涉及的方法主要为速率法、两点法、终点法、电极法、ELISA、CLIA、ECLIA、胶体金标记等。3 知识需求及建议 3.1 在各医院对学生的知识需求中,除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检验医学专业知识外,所有医院都对学生的物理、化学和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表明学生综合素质及外语能力在检验医学中的作用日受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医院都选择了人际沟通能力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选项。
3.2 基于以上的调查,建议在高职医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方法,譬如五分类自动细胞分析仪、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时间分辨免疫分析仪的结果分析、临床意义等内容。而这类分析技术多由专业的自动分析仪器完成,不必在原理方法上过于投入。方法学还应以速率法、两点法、终点法、ELISA法等为主。流式细胞术逐渐用于临床,应有所涉及。对于实际工作中较少采用的方法,如放射免疫、比浊法等可适当精简。与检验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如英语、物理、化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知识需加强。尤其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伦理、思想道德、职业素养教育亟待加强。以培养技术精湛、业务精通、尽忠职守、善于沟通的医学检验人才。2007-03-09
第四篇:某大学学生艾滋病知识现状调查与教育效果分析.
某大学学生艾滋病知识现状调查与教育效果分析
[ 11-01-20 13:05:00 ]
作者:王兆翔 马洁
编辑:studa20 【摘要】
目的:了解某大学在校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现状及需求,同时评价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效果。方法:从某大学不同层次不同年级抽取学生共400名,进行基线调查,并集中研究对象,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后分别填写事先统一设计的难度相同问卷,对讲座前后的答卷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所抽取的学生的艾滋病知晓率与无歧视比例并不高,实施干预后研究对象对基本知识及传播途径、态度及行为意向的正确认知均有所提高。结论:所调查大学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需进一步加强,利用健康教育讲座对在校学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具有适应性、有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
当前,艾滋病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态势已引起广泛关注,在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预防时,健康教育是公认的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主要的健康教育对象为在校学生。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聚集的场所,在预防艾滋病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既是艾滋病健康教育对象,同时也将是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主力军。为此,本研究旨在了解一般大学院校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同时评价传统的讲座方式对学生的干预效果,为探索艾滋病健康教育合理模式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
2006年4月,对某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在该校以班级为单位从不同层次、不同年级按比例随机抽取研究对象。自编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分两次进行,第1次为基线调查:由教师在教室内发放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对艾滋病的信念、态度与行为,已获得艾滋病知识的来源和途径,现场匿名答卷。第2次为效果调查:由专家实施专题讲座1.5~2.0小时,1周后对相同的学生发放难度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同样现场匿名答卷。统计分析专题讲座前后的有关数据,评价干预效果。核查问卷后,利用epidata3.0程序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健康教育干预前发放调查问卷42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其中男生275人(占68.75%),女生125人(占31.25%);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22岁,年龄中位数19岁。健康教育干预后各发放调查问卷410份,收回有效问卷395份。
2.2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学生对艾滋病的3种传播途径知效率较低,尤其是综合知晓情况仅为35.0%。实施相关知识讲座后其综合知晓情况有了提高(χ2=174.67,P<0.001),见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后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略)
艾滋病知晓综合指标为1-7的全部正确回答率。
2.3 艾滋病相关态度
反映学生是否对艾滋病病人存在歧视行为有3个问题,有48.7%同意被感染的同学留在班级或学校,接受家人中有感染者并给予照顾的有46.7%,有50.0%建议学生感染AIDS后学校应给予关心。但从艾滋病相关态度的综合指标(三个态度指标同时不歧视)看,没有歧视的比例只有25.1%;实施讲座进行健康教育后没有歧视的综合指标比例较讲座前提高(χ2=66.250,P<0.001)。详见表2。
第五篇: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知识分析
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知识分析
摘 要:本次课程主要讲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常用的方法,杂质与安全检查,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酶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脂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核酸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糖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基因工程药物质量控制,生物药物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检验技术。
关键词:发展前景分析检验方法安全应用
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仍是研究开发的主要方面,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日趋成熟,生物技术制药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⑴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天然来源少和过去难以获得的生物活性物质;⑵应用蛋白质工程技术研制新型蛋白质类药物;⑶大分子物质活性片段的制取和化学修饰;⑷发展大分子药物的新剂型。
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基本任务和作用是:使学生掌握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生物药物基本分析检验方法,培养学生重视生物药物质量的观念,从而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常用的方法,杂质与安全检查,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酶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脂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核酸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糖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基因工程药物质量控制,生物药物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检验技术。
生物药物广泛用作医疗用品,特别是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某些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上起着其他药物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随着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发展,生物药物正日益渗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扩展了其应用范围。(1)、治疗药物 肿瘤、爱滋病、心脑血管疾病等。(2)、预防药物传染性强的疾病,疫苗、菌苗、类毒素。(3)、诊断药物 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免疫诊断、酶诊断、放射性诊断、基因诊断试剂。(4)、其它 生化试剂、保健品、化妆品、食品、医用材料。
生物药物是指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制得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主要包括生化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制品等。生物药物分析”主要包括对生物药物进行分析的理论和实验技术。而生物药物是指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制得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主要包括生化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制品等。
药物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1)、样品审查。(2)、取样。(3)、鉴别。(4)、检查。(5)、含量测定。(6)、记录。(7)、检验报告。
酶分析法是一种生物药物分析方法。酶分析法在生物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以酶为分析对象,根据需要对生物药物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酶和生物药物样品所含的酶进行酶的含量或酶活力的测定,称为酶分析法;第二,利用酶的特点,以酶作为分析工具或分析试剂,用于测定生物药物样品中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于俭测的物质,如底物、辅酶、抑制剂和激动剂(活化剂)或辅助因子含量的方法称为酶法分析。
优势:酶是一种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的生物催化剂。酶法分析具有特异性强,干扰少,操作简便,样品和试剂用量少,测定快速精确,灵敏度高等特点
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检测各种物质(药物、激
素、蛋白质、微生物等)的分析方法。
应用:在药物分析中,免疫分析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在实验药物动力学和临床药物学中测定生物利用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等生物药剂学中的重要数据,以便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解、代谢和排泄情况;(2)在药物的临床检测中,对治疗指数小、超过安全剂量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最佳治疗浓度和毒性反应浓度有交叉的药物血液浓度进行监测;(3)在药物生产中从发酵液或细胞培养液中快速测定有效组分的含量,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4)对药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微量有害杂质进行评价。高效液相色谱: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
生物检定法:利用某些生物对某些物质(如维生素、氨基酸)的特殊需要,或对某些物质(如激素、植物激素、抗生素、药物等)的特殊反应来定性、定量测定这些物质的方法
生物测定今后的方向是:发展更敏感的短期实验方法和能测定综合因素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方法组成系列检测系统;研究其他生物试验得到的数据如何推演到人;研究外界物质进入机体后如何代谢,进入细胞后起什么作用,如何影响遗传物质,化学结构与毒性有什么关系;探索“三致”的机理等,以为人类战胜癌症、遗传性疾病和衰老提供科学依据。
杂质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健康有害的物质。一般杂质及其检查方法:
(一)、氯化物检查法。
(二)、硫酸盐检查法。
(三)、铁盐检查法。
(四)、重金属检查法。
(五)、其他检查法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酶类药品检验:氨基酸类药品检验:酸碱滴定法,非水溶液滴定法,定氮法,碘量法或溴量法等。多肽类药品检验:酸碱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效价测定法。
基因工程药物检测:基因工程药物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项要求:产品的鉴别、纯度、活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常用的鉴定方法:电泳方法: SDS-PAGE、等电聚焦、免疫电泳;免疫学方法: 放射免疫(RIA)、酶联免疫(ELISA)
参考文献
[1] 白文玲;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广西师范大学 200
[2]徐景峰.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6):12-14.[3] 徒永华;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纳米荧光生物传感器对蛋白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5]张永信.哪些情况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J].中级医刊,1994,2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