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之声
从奏鸣曲式角度浅谈《音乐之声》的音乐布局
工科试验0948班
林嘉颖
3090100768
摘要
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而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情节构思——玛利亚到来——离开——重新团聚,及音乐布局与奏鸣曲式结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呈示部:双主部呈现——玛利亚的乐观精神及与孩子们之间的爱,副部(严厉而博爱的特拉普船长);展开部:玛利亚离开后的感情纠结,包括与船长及孩子们的感情矛盾激化,直至两人结婚;再现部:德国的侵略,特拉普全家的逃亡,此段主体得到升华,从温馨的家庭中的爱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和平的追求,最后逃亡成功,矛盾得以缓解。本文通过奏鸣曲式角度分析《音乐之声》的构思,尝试着揭示西方音乐中一些一直传承的思维模式,即西方音乐中的共同点,及现代音乐剧中对古典音乐思维的一些继承与发展。关键字:
奏鸣曲式 音乐剧 构思
论文正文
1)引言
在中外音乐欣赏课上,汤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交响乐曲中的常用曲式——奏鸣曲式,在观看《音乐之声》时,我发现奏鸣曲式的一些理论在这部音乐剧的构思中也适用,于是冒昧以奏鸣曲式的布局分析该剧的音乐构思,表现作曲家的良苦用心。
2)正文
从奏鸣曲式的角度,姑且将《音乐之声》中所有音乐作品按如下方式划分—— 引子 ——《The Sound Of Music》,修女在修道院里对玛利亚的评价 《Maria》呈示部——
主部:
双主调呈现
(1玛利亚的乐观自信精神(《I Have Confidence 》《My Favorite Things 》2 爱的主题《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Do-Re-Mi 》)连接部:《The Lonely Goatherd》
副部:严厉但善良博爱的船长 《Edelweiss 》,阴郁的情绪 展开部:
应用原有的材料进行展开,矛盾冲突达到高潮:《Climb Ev'ry Mountain 》 再现部
两人互诉衷肠《Edelweiss 》再现,《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再现,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得到解决。
两人结婚 《Maria》再现
离开奥地利时的曲折过程:《Do-Re-Mi 》再现,表现对和平的渴求,原来是副部主题的《Edelweiss 》再现,成为再现部
主题,使爱得到升华,变为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
下面详细分析每个部分的音乐表现手法:
一 引子
影片的开头便向我们展现了风景如画的奥地利山峦景色,翠绿的草地,碧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不时伴有用短笛模拟的生生鸟叫,映衬出玛利亚的个性:像蓝天般纯洁善良,又如小鸟般活泼快乐,此时《The Sound Of Music》主旋律奏响,渲染了影片真善美的主题。
同时修女的合唱 《Maria》 更全面地喂观众刻画出玛利亚的性格:天真善良却又爱惹麻烦,终于上帝却又有点顽皮,乐观开朗却有点毛躁,为后来剧情的发展做下铺垫。此段修女们的合唱在较为平缓的具宗教音乐伴奏下显得非常动人,特别是几个修女争论时作者使用了复调音乐曲式,听上去非常据立体感,同时又与剧情内容相符合,显得非常自然精妙。
二 呈示部
个人认为这是整部音乐剧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内容丰富,同时非常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为观众编织出一幅精彩纷呈的瑞士风情画及一段段动人快乐的情谊。
首先是玛利亚的内心独白:
《 I Have Confidence 》这首曲子虽然是以通俗手法创作,但旋律上却蕴含了种种对比,(在我看来存在主调与副调)通过玛利亚歌词的阐述,更是将旋律阐述的淋漓尽致。首先是对未来的困惑与彷徨,但与生俱来的乐观与勇敢使之鼓起勇气面对挑战,此时旋律上行,表现了其应对困难的信心,之后又突然下降八度,表现内心的挣扎,紧接着旋律再次上行,信仰与勇气战胜了恐惧,乐曲节奏加快,演唱力度增强,甚至有些竭斯底里,戏剧性地表现了玛利亚的自信。在看到特拉普家威严冷清的大门时,玛利亚心头一紧,但是紧接着又重拾自信。歌曲达到高潮。这首歌曲充满矛盾的冲击与戏剧性,既表现了玛利亚乐观自信的一面,又具有极强的旋律感,歌词与旋律的配合达到一种天衣无缝的境界,再配上生动有趣的舞蹈,和略显夸张的表情,很好地表现了呈示部主调之一:玛利亚的可爱乐观,自信开朗。
《My Favorite Things 》 也能很好地反映玛利亚内心的纯洁善良,而这首曲子也是玛利亚与孩子们建立深刻友谊的基础,在此可作为连接段看待。曲子采用具有奥地利民族特色的曲调写成,欢快的曲调与窗外恐怖的雷声形成对比。隆隆的雷声虽然毫无旋律,但却有一定的节奏感,体现副部的阴郁消极的精神,象征特拉普家曾经的严肃与阴森,很好地烘托了屋内的欢乐温暖。这个对比也正是主调副调的矛盾冲突所在。但是作者选择了在呈示部中便使矛盾解决“一边倒”,乐观与爱一扫特拉普家曾经的黯淡。
在表现爱的主题时,作者运用了《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及《Do-Re-Mi 》两首经典曲目。前者将年轻人之间爱情纯真,温柔,甜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而《Do-Re-Mi 》更是凭借其朗朗上口的旋律与精妙的歌词传唱至今。在此仅对《Do-Re-Mi 》的复调艺术小作分析。复调,变奏是《音乐之声》作曲中极为常用的曲式。而平常听到的《Do-Re-Mi 》仅是主旋律,这次完整看完电影才发现原版的《Do-Re-Mi 》是如此丰富。歌曲变奏时出现的“133 244 355 677”具有神奇的旋律感,而“3164312-3167121-”为全曲烘托出优美的层次感。孩子们与玛丽...娅的分声部合唱采用了自由的复调风格,高低声部此起彼伏,各有旋律,仿佛奥地利重重的山峦,为歌曲增添了色彩。从而很好地体现了博爱情怀。此处不得不提那段优美的奥地利民俗舞蹈《Grand Waltz 》正是这段舞蹈使玛利亚与船长之间渐生爱意。这段华尔兹本就作得很美,在洁白的月光下,两人轻盈地舞蹈着,如两只优雅的天鹅,沉醉在爱情中,这样的画面使音乐顿时成了一副音画,唯美而让人动容。
在呈示部中 《Edelweiss 》的作用不可忽视。我认为他便是整个副部的呈现主题。船长演唱的《雪绒花》申请而美妙,也触动了玛利亚的心,而四三拍特有的平稳优美很好地表现了严厉的船长内心的善良与温柔。虽然没有采用小调形式,但与之前欢乐充满热情的氛围也形成了很好的对应关系,起到了副部应起的作用。同时在表达对雪绒花的赞美外,雪绒花也象征着玛利亚纯洁的心灵和船长心中隐约的爱恋,这些为之后情节的发展做下很好的铺垫。
同时我认为副部主题中还存在一些阴郁的情绪,以作为对主部主题的衬托,凸显矛盾的对比,其中有开场时修道院中缓和略显沉闷的宗教音乐,寂静(突然的寂静也能很好地衬托肃穆,阴沉的气氛)和雷声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副部主题,主副部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对比,更加突出主部的两个主题。
三 展开部
玛利亚离开特拉普一家后,整个音乐便到了展开部:利用前面的材料进行展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交集,更具体地展现出人物之间生动的爱。玛利亚回到修道院后与教母之间的对话表现了其对特拉普一家深深地爱,更是呈示部中与船长之间微妙关系的展现,而教母的一首《Climb Ev'ry Mountain 》既是对两人之间爱情的鼓励,也侧面地反映了玛利亚的坚强勇敢的个性。而孩子们再一次唱起
《My Favorite Things 》时,作者选择了用节奏的变化作对比,在玛利亚回到特拉普家,得知船长要和男爵夫人结婚,此时矛盾冲击达到最高点,但紧接着是一个回落,船长拒绝了男爵夫人,又向玛利亚表明心意,这时《Edelweiss 》以变奏形式响起,既是对呈示部的一个照应,又预示着矛盾的解决,接着《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甜美温柔的旋律响起,变换后的歌词很好地表现了两人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最终两人间的矛盾得以缓解,展开部在庄重的婚礼音乐中结束。在影片中,作者把展开部安排得比较短,但是却是小而精,很好地表现了矛盾的冲突,但又符合通俗电影中的节奏较快的趋势,使整个情节发展非常紧凑,扣人心弦。
四 再现部
在课堂上观看到玛利亚与船长结婚时,我便有了《音乐之声》整体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的想法,再继续观看时,发现之后的音乐均是对之前的一个再现,同时原来是副部主题的《Edelweiss 》变为主部主题,矛盾升华,亲情爱情提升到对祖国的热
爱,最后特拉普一家成功离开奥地利,矛盾得以和解。详细分析如下:
在再现部中,奥地利爱国人民和德国纳粹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Edelweiss 》成为了主题,分别通过变奏,复调等形式不断出现,象征船长对奥地利的深深地热爱之情,与对德纳粹的憎恨之情,到最后船长再次演唱《Edelweiss 》时,声音显得更加坚定,更自信,感情也由原来的深沉的爱变为对祖国沦落的愤恨与对祖国崛起的热切期望。当他百感交集,哽咽之时,玛利亚接着再唱,最终全场奥地利人跟着齐唱,这一刻一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再现部追求和平,反对法西斯的主题得以凸显。
此部分再现的还有《Maria》《Do-Re-Mi 》和《So Long, Farewell 》。
《Maria》在两人结婚时再现,显得诙谐幽默,同时也反衬出玛利亚纯真美好的品质,令人回味,而《Do-Re-Mi 》在演唱会中再现,已不仅是表现家庭温馨和真善美主题了,还隐含着对和平的渴求的主题,《So Long, Farewell 》轻松中又带有一丝凝重,为后来的情节发展做下了伏笔,让观众们为特拉普一家的前途感到担忧。这些主题的再现并不是简单的复三部曲式,而是对歌曲的涵义作了升华。
在特拉普一家逃亡阶段,其音乐表现力度也显得非常强。像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用低音号和大鼓,木琴,表现了敌人的凶残狡诈,作恶多端,又用无声表现搜查特拉普一家时的紧张窒息气氛,最后用上锣等乐器表现逃走时的紧张激烈的场面。这一段也堪称经典。
最后在修女的帮助下,特拉普一家成功逃离萨尔茨堡,开场音乐
《The Sound Of Music》再次响起,此次更加浑厚更具立体感,既是对开头的呼应,又是对主题的升华,象所有矛盾的最终解决。
综上所述,《音乐之声》的整个音乐布局大致符合古典乐派所创立的奏鸣曲式结构,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作曲家及编剧的匠心所在?除了影响古典乐派及之后的作曲结构缝格外,奏鸣曲式结构是否也影响着现代西方音乐剧,甚至现代西方音乐的发展?又是什么魅力使奏鸣曲式能够长盛不衰,至今仍不断发展?是它严谨完美的结构安排,还是它与西方社会由矛盾冲突到矛盾解决这一文化形态的吻合?这都有待我们发掘研究。
虽然有一定器乐基础,但有关奏鸣曲式的调性分析仍不清楚,在此仅能凭借感觉,根据情节的发展对《音乐之声》做了上述分析,如有不到之处,请老师指正!参考文献:《略论奏鸣曲式的几种特殊
形式》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 陈国志 《人文论坛》杂志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浅析电影
《音乐之声》的艺术魅力
泓蔚 《艺术评论》期刊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潍坊职业学院 刘
电影《音乐之声》 之音乐赏析《电影评价》期刊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临沂师范学院 冯丽娜
论 《音乐之声》 音乐的艺术功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李 丽《电影评价》期刊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音乐作品中常见体裁和形式 —奏鸣曲和奏鸣曲式
贺锡德《爱乐之友》期刊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音乐之声》原声碟 资料来源:谷歌音乐 《音乐之声》简介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奏鸣曲式简介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音乐剧简介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第二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1010081zhang19940
1音乐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在大三上学期中,出于对音乐的喜欢与热爱,我很庆幸地选修了音乐鉴赏这门课程,让我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受益匪浅。
每当提到“音乐”这两个字,我首先想到的是《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在剧中,玛利亚修女用歌声改变了孩子们的消极心态,帮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其实获得帮助的不仅仅是那群孩子,还有作为观众的我们,那欢快的歌声,给予我们信心,教会我们坚强。由此可见,音乐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她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无法衡量的正能量。
一、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
音乐作为一种美妙的声音,只能诉诸于人们的听觉。与大自然中的普通声音不同的是这些声音是作曲家们经反复思考,精心编排出来的。无论是一首简单的歌曲,还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交响乐,都是艺术家们别出心裁地创作、组合的结果。就如同随手地涂鸦不是美术,任意堆砌的言辞不是文学一样,杂乱无章的声音也不是音乐。它可以有很多形式,如乐器的演奏,歌唱的表演等等。
在这门课上,我们欣赏了好多歌曲,民族或是军旅歌曲,古典或是流行,都各有魅力。除此外还认识了很多乐器,如笛子,萧,古琴、古筝、琵琶。。通过PPT演示和现场教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它们的音色特点,增添了学习的乐趣。除此之外,我们还在课上观看《我是歌手》的综艺节目,虽然属于娱乐性节目,但通过欣赏歌手们的比赛,我们充分意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不再去单纯地羡慕他们头上的光环,而是更加关注光环背后的汗水。老师对各位歌手一一进行简单地分析,让我们学会,至少是了解到唱歌的一些技巧。
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情感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对人的行为具 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有利于促成 人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而音乐则是最富情感 的艺术。正是因为它所借用的特殊的传播媒介、感性材料和审美形式,使得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更胜其他艺术形式一筹。比如人们在悲伤、烦恼时最喜欢一些伤感音乐,在思绪凌乱、烦躁不安时会喜欢听一些平静的轻音乐,在愉快、有激情的时候,则会喜欢听一些欢快、动感的音乐,不同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觉,或是扩大相对应的情感,或是缓解相应的情感,使人们的心理能在最快时间内达到平衡状态。除此之外,在电影或是电视剧中,总是会配上相应的音乐,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细腻,或如泣如诉,从而达到渲染气氛,感染情绪的作用,让我们看起来更有感觉。
音乐,真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音乐可以静心、陶冶人的情操!而一首好的歌词就是词人的诗心,谱曲是作曲者的乐心,和演唱者的艺心一同引起共鸣,交织成一个充满和谐喜悦的音乐世界!而一段美妙的音乐,也往往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因此每当我感觉到身心疲惫,浮躁迷乱时,我都会带上耳机,去聆听音乐的起伏高低,去欣赏情感的高亢低落,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交给歌者,为他们的悲而悲,因他们的乐而乐。当几首歌听完时,自己的心情又回归于宁静,过去的消极情绪也都烟消云散,不知所踪。
三、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
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凝固在空间,使人一目了然。我们欣赏美术作品,首先看到美术作品的整体,然后,才去品味它的细节。而音乐则不同,音乐要在时间里展开、在时间里流动。我们欣赏音乐,首先从细节开始,从局部开始,直到全曲奏(唱)
完,才会给我们留下整体印象。只听音乐作品中的个别片断,不可能获得完整的音乐意象。所以,音乐艺术又是一种时间艺术。
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意象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在运动中呈现、发展、结束的。例如,《春江花月夜》用甜美、安适、恬静的曲调,表现了在江南月夜泛舟于景色如画的春江之上的感受,创造了令人神往的音乐意境。每次听音乐时,都会不由自主地顺着音乐的方向,任思绪飘向远方,用心感知共鸣的旋律,用想像去描述歌里的故事,顺着音符的起伏和音阶的高低,去感觉生命的意义。在聆听和想像中,任故事撞向心底,凭思绪在想像中飞扬,时光在想像中凝固,不想前行,疑问自己,是伤感还是美丽?喜欢这种感觉,任由自己在故事里来来回回,因为现实的无奈有太多太多,音乐如此离奇,又如此美丽,没问自己可不可以就这样陶醉其中。
音乐鉴赏本就是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培养音乐兴趣爱好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而设立的学科。在吕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在潜意识中都被音乐所吸引,感受到了来自心灵的乐趣。在我们欣赏之余,老师还讲授了
乐起,舞飞,一切的一切都归于宁静了。音乐使一切显得高尚、美丽!
第三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
我从小就对音乐非常着迷,一些可爱的音符,就能构成一首精致的歌,是多么神奇。好像一颗星,在夜空中闪闪发光。
我们家里曾经就有过一架电子琴,那时只是一味的去触它,碰它,当掠过琴键发出奇妙的声音时,我会慢慢地沉浸在这琴声中,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音乐家,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全都在这里倾吐出来了。在这种“艺术家”的熏陶下,妈妈如愿以偿地为我找到一位二胡老师。从此以后,我的音乐生涯就开始了。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拉时应该开放一些,野性些,而他恰恰符合了这种传统的奔放的艺术风格。他教给我怎样去领略《战马奔腾》,亲近大音乐家与朋友共度《良宵》,欣赏南方的《江南春色》„„总之,一首首音乐的起伏感,旋律感,万万是要具备的。一首首音乐,就是你一生的享受。认真地去感悟生活吧!你会发现,音乐无处不在„„
河北省邯郸市广安小学5年级(3)班 史增浩五年级:史增浩
第四篇:音乐之声
对电影《音乐之声》的音乐分析
本片另一看点在于富有诗情画意。景美、人美、歌美、镜头也美。片头一连串航拍长镜头展现了奥地利的壮丽河山:雪峰、峡谷、镜湖、教堂……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的美丽少女玛丽娅放歌《音乐之声》,画面从自然景物、描述性音乐的非故事空间逐渐过渡到以女主角为主体的叙事性空间。片尾与之照应,再次展现了获得自由的人们尽情享受壮美的自然风光。自然、音乐、自由的人三个主题融合在一起,丰富并深化了作品的内容。本片由著名音乐家理查德·罗杰斯作曲,他一生作曲一千多首,善于表现复杂中的和谐境界,本片旋律自然流畅、优美悦耳,充分发挥了音乐在叙事中的场效应和可阐释性,让观众身临其境,意兴无穷。扮演女主角的英国歌唱家朱莉·安德鲁斯长相并不出众,但她表演十分到位,很有分寸地塑造出清纯活泼、柔中带刚的性格,大受欢迎,被观众评选为“心目中最理想的妻子、母亲和女儿”。她歌喉圆润,以浓郁的抒情女高音征服了听众。影片融合了动人的音乐、欢快的舞姿、优美的风光、温馨的亲情、幽默天真的笑料、生动可爱的童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洋溢着神灵恩赐的喜乐。本片的音乐歌舞不只是装饰性的,它参与了剧情并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片头玛丽娅的独舞表达了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礼赞神明的主题。双人舞暗示了爱情萌动、琴瑟和谐。木偶戏幽默搞笑,既将家庭欢乐推向高潮,又软化了上校古板的性格,复活了他压抑很深的热情。修女们合唱的《玛丽娅》是女主角性格的旁白,独唱《我知道我充满了信心》是她的内心独白。主题歌《音乐之声》三次出现各有不同功能:第一次是玛丽娅的性格自述;第二次是男女主角矛盾的缓解;第三次是表现孩子们与玛丽娅离别情深。那首广为传唱的脍炙人口的奥地利民谣《雪绒花》以包含真情的醇厚男中音让玛利娅重新发现和认识了上校那男子汉丰富博大的胸怀,玛利娅一直深情凝视着上校,音乐连结了两颗火热的心,顺理成章有了下面的月夜共舞的灵犀。全家演出的大戏推动情节张弛有度,波澜起伏。上校再次临别献唱这首心爱的歌,因真情难舍故土难离而哽咽,玛利娅接唱并发动全场观众大合唱,一下子变为沉默中的爆发和群情激愤的情节高潮,欢乐主题演变成正义抗暴自由爱国的悲壮崇高主题。
第五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赏析
第一次看《音乐之声》这部经典影片是在高一的时候英语老师给我们看的,当时我就被电影里那种美丽的风景、优美的音乐、美好的心灵以及那种种诚挚的爱所吸引。之后又多次回味过这部影片,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动,我向往奥地利的风光,更向往影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深情。除此之外还有浓郁的奥国风情,优美的音乐,幽默的语言,雅致的情趣„„都给我美好的憧憬。
一、剧情简介: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但是,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修女院里的女院长(Mother Abbess)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于是,当她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寻求家庭教师的请求,她决定让玛丽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玛丽亚到达冯·特拉普(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很快,玛丽亚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师离开的原因,原来是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总是用捉弄教师来吸引父亲的注意。上校要求玛丽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丽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还带回了孩子们喜欢的麦克叔叔(Uncle Max)和孩子们不甚喜欢的,上校的女朋友,埃尔莎·施瑞德男爵夫人(Baroness Elsa Schraeder)。上校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因为玛丽亚把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玛丽亚还和孩子们一起准备了一场木偶戏,上校为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了。
几天之后,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孩子们在舞会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会中,玛丽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的民间舞蹈“涟恩德拉(又译:兰德勒)”(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过来和玛丽亚共舞,舞蹈最后他们互视对方,他们之间的爱意一目了然。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内,当晚,她劝玛丽亚回修道院。玛丽亚恐怕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会越陷越深,于是,她悄悄地离开了。
玛丽亚走了之后,男爵夫人用尽办法讨孩子们的欢心都没有成效。当孩子们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结婚的消息后,他们更加难过。他们到修道 1
院找玛丽亚却没能见到她。玛丽亚向院长坦白了她对上校的爱情和对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长告诉她要有骨气勇气,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爱。于是,玛丽亚回到冯·特拉普家里。玛丽亚回来之后,男爵夫人发现她已经无法挽回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感情,她主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和玛丽亚互诉衷肠,很快地,他们就结婚了。
可惜,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从此就永远幸福快乐。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连大女儿丽莎深爱的小伙子罗夫也成了纳粹。当他们赶回萨尔茨堡,发现到处已经是纳粹旗帜横行了。他们不在的时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麦克叔叔帮他们注册参加了萨尔茨堡音乐节(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道。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并拿出节目单作为证据。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演出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在这时,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绒花》,歌曲里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在场的观众也跟着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绒花》。
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上校一家人逃离演出现场,纳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30多年过去了《音乐之声》永远带给你欢乐,带给你思考
二、《音乐之声》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特拉普男爵生于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当时还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父亲是海军上校,他也想献身海军事业,所以参加了皇家海军学院。当他还是一个年轻的海军上校时,就被任命为U6潜艇的指挥。一战时,一艘法军潜艇被特拉普的潜艇击沉。1918年,国王约瑟夫一世提升他为海军少校。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失去了海岸线,不再需要海军。特拉普上校不仅失去了职位,还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给他7个孩子照顾。
玛丽亚生于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约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养母,她们住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小房子里。她受到了严
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后,进入了四年的国立师范学院。玛丽亚原来是社会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是在大学期间,一位著名的神父开始给她布教,改变了玛丽亚的生活和信仰。玛丽亚加入了萨尔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为一个修女。修道院决定让玛丽娅离开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师,照顾他的一个患风湿热的女儿。
一年后,孩子们要求他们的父亲设法留住玛丽亚,他们甚至建议他应该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欢我!男爵回答说。于是孩子们自己去问玛丽亚。因为玛丽亚说,是,我喜欢他。他们订婚了。她再也没回修道院作修女,于1927年11月26日嫁给了男爵。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两个女儿。1935年瓦兹内神父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使音乐成为他们一家的爱好。他们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纯美的歌声使他们在1935年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上获得了合唱比赛第一名。他们曾在大萧条时期失去了所有的钱财,此后他们被邀请做欧洲巡回演唱会。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奥地利,特拉普宁可丢掉物质财产,也要留住尊严。他们离开了萨尔茨堡市郊的别墅和一切财产,前往美国。
1938年9月,他们到达纽约。途中第10个孩子出生了。瓦兹内神父也和他们同行到美国,在他的指导下,唱歌成了他们的职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渐渐扬名。二战后,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个音乐慈善组织:特拉普家庭奥地利救济社,为祖国奥地利发送了无数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费尔蒙特的一个乡村里买了一个大农场,这儿和他们思念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的风光相似。他们给他们的房子取名为“一颗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后院的家庭墓地里。当他们结束了20多年、30多个国家的演唱生涯时,他们把他们的奥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场大火烧毁。他们立即决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设计很现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1987年3月28日玛丽娅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边……
三、我对《音乐之声》的赏析:
在电影艺术的长河中,经典的电影如水花般层出不穷。而《音乐之声》则可以称为经典中的经典。《音乐之声》里面有很多的情节和画面一直感动着我。
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影片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奥地利乡间宁静祥和的自然图景:远处的群山巍峨,山顶上白雪皑皑,漫山森林苍翠;近处的山坡上花草丛生,洁白的雪绒花像星星散落在地上。年轻的见习修女玛丽亚站在山坡上忘情地歌唱,歌声伴着云雀,伴着流水,伴着教堂的钟声,在山间回响。
多美妙动人的图景啊!随着剧情的深入,美丽的风景更衬托了剧中人美丽的心灵以及他们之间真挚的情与爱。我认为影片最动人的是它诠释了几种诚挚美好的爱,使整个片子都弥漫着美好的爱的气氛。
首先,是爱心。玛丽亚的心地是那样善良,她对每一个人每一样事物都充满了爱心。玫瑰、雨滴、蜜蜂、羊毛手套„„每一样都是她心爱的事物。她对孩子更是倾注了她全部的爱心,一如她热爱大自然热爱唱歌那样,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然后,是父爱。当特拉普上校和他的七个孩子在客厅里相互拥抱时;当七个孩子在宴会上做出精彩的表演时,特拉普那一脸父亲式的骄傲。多么动人的情感的流露啊!
爱情,也是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之一。正如修道院院长所说的那样:“男女之间的关系也是神圣的。”尤其是特拉普和玛丽亚之间纯洁的爱情。玛丽亚得到爱情后,动情地唱道:“我一定是做了好事才会有如此好运,没有做就不会有。”多么神圣纯洁的爱啊!多么善良的人儿啊!让我们衷心祝福他们以爱相伴永久!
还有友爱„„
最后,这些真诚的爱上升为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凝重的感情。一首荡气回肠的《雪绒花》在影片中唱了两次。最后一次是在民谣节合唱会上。面对纳粹分子的恐吓,特拉普没有任何的胆怯,他饱含深情的说:“各位奥国兄弟们,现在我要为你们而唱一首爱之歌,我知道你们会分享此爱,我祈求你们永远不会让它逝去。”这种对祖国的爱又怎会逝去呢?全场的人们都跟着唱起来,唱出心底最深沉的爱情!纳粹分子只能面面相觑,干瞪眼睛。
这是一部爱之歌,能使每个心地善良的人的心灵变得更为纯洁更为美好!我爱看《音乐之声》,每看一次感动一次。我向往奥地利的风光,我更向往影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深情。除此之外还有浓郁的奥国风情,优美的音乐,幽默的语言,雅致的情趣„„都给我予美好的憧憬。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音乐之无穷魅力常常令人如痴如醉,也足以感化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