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中特课文化专题复习思考题

中特课文化专题复习思考题



第一篇:中特课文化专题复习思考题

中特课文化专题复习思考题

一、人的现代化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辨析

现代化既包括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又是社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人的现代化是指整个人类状况的现代化,即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整个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人的现代化对民主政治

(1)人的现代化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支撑。(2)人的现代化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助推器。(3)人的现代化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稳压器。其次,民主政治对人的现代化

(1)民主政治发展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2)民主政治发展有利于增强人的主体性。(3)民主政治发展有利于增强人的创造性。

最后,民主政治制度能否有效运转关键在人

即使是按照最先进的理念和原则而精心设计的民主制度 , 如果公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个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和行为方式 , 那么这个制度的失败和畸形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

二、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的特征表现为四个方面:重视人生和入世的人文传统;重视伦理纲常和道德教化;民族心态上的中庸和谐;文化性格上的坚韧顽强。在反思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时,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1.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2.传统文化是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保障

3.传统文化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4.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内容

5.传统文化有利于化解人类面临的矛盾冲突

当然,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并非一切都好,一切都具有现代价值,它有精华,但也有大量封建糟粕的东西如专制主义,个人迷信,封建家长制,官本位,皇权思想,臣民意识,缺乏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还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去判断去批判。

第二篇:中特复习思考题

中特复习思考题

1、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导论)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应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后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其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想都尝试过但都未能成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了。

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2、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请结合实际谈谈马克思主义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原因在哪里?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导论)

一: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进而是人类精神的精华,它回答了人类和个人存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2、马克思主义是来自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3、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是人类的精英。4、尊重和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人类的精英,这些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者具体观点有理有据的批判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二: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上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但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并且要把马克思作为行动的指南.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要学习理论。第二,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基本问题。(导论)

四个基本问题,即: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4、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从五个层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内涵。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第五,坚持现阶段基本目标。

只在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5、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6、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

一,在继续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和改革开放中增强道路自信。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大法宝,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要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增强道路自信。二,要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增强道路自信。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三,在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中提升道路自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40年的长足发展,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进入矛盾凸显期,攻坚期,只有直面困难,迎难而上,才能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7、请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酝酿准备

1、邓小平在1975年全面整顿时期的理论探索: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思想;2、从1977年第三次复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理论探索:关于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党的十三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第一次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九个方面;党的十五大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最新成果

1.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科学发展观: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体系。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8、请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论体系)

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意义: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9、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总体目标,做出了重大部署,其中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进行了归纳,请问有哪些显著优势?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请问具体内容是那些?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总体目标的理解。(制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和特色治理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实践下逐渐完善形成的,它紧紧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我国的发展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创新,需要加强对相关历史的研究,更好地总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历史经验。要积极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学习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继续以开放的心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2、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根源

1.中国制度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体系。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协同,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

2.坚定制度自信与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是有机统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中国制度的优势已被实践和时间所证明。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发生举世瞩目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4.中国制度植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历史命运和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制度。中国制度既遵循普遍规律又不墨守成规,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反对照抄照搬,既吸收别人好的东西又保持自己好的东西,从而在文化独立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中保持制度活力。

1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流淌过五千年历史长河,进入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潮头,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回应时代关切,擎起改革这一最鲜明的旗帜,为中华文化前行指明方向。

13、试析我国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先进文化之路,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既积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又努力实现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强基固本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15、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

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

第三篇:202_硕士研究生中特课思考题

202_硕士研究生中特课思考题

一.思考题

1.你怎样看待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在你看来“中国模式”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存在?它还有哪些不足?如果不存在?又怎样看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的具有自己特点的道路?

2.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年美国为拖跨苏联,美国有意故意炫耀其强大的国防实力,引诱苏联与其展开激烈的竞争,结果苏联在无休止的竞争中经济被拖跨,导致最后解体。今天,美国又在用当年同样的方法对待中国。中国也要小心被美国拖跨。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3.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你怎样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当今世界“一球两制”,资强社弱是不争的事实,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4.南海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地区热点之一。据你观察南海问题主要是哪些问题?涉及的利益方是哪些?我们应该究竟怎样处理维护领海安全与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

5.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空想的?有人认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也是空想的?你如何看这种观点?

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但科学社会主义不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作为人的人”这一概念,而且他整个理论的构架的确都是基于从人的本质这一问题。他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其进步性体现在以科学的实践概念对人的本质问题做了解答,以物质生产劳动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对象化活动观,改造成唯物主义对象化活动观马克思充分意识到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需求形态,意识形态,物质的,精神的,将种种因素辨证结合起来。全面客观地以综合的角度回答了人的本质的问题。具体说来,他意识到了人的自我实现需求。认为人通过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以及这种活动的产物来确证自己是客观存在物。我觉得这个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十分站的住脚的。任何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不管是多么入世,或者多么出世的人,总是以自己的实践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接下去,从人的实践性出发,他推导出了其他一系列的概念,包括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的动力系统,社会历史的主体等等。最终完善并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但是仔细理下脉络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根基是以人为本的,因此其理论根基是非常牢固的,我觉得这便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6.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其内涵与重大意义何在?

答:正确认识我国当今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第90位左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任重道远;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但工业还大而不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依然不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全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司法公正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社会创造活力普遍增强,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还不少,等等。这些情况表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7.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价值追求。所你观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的微观层面现在还存在哪些障碍?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路径?

8.怎样看待我国公有制企业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现实国有企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哪里?改革之路在何方?

9.中日之间会因钓鱼岛之争发生战争吗?如果会理由何在?战争会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如果不会,理由何在?钓鱼岛问题最终会怎么解决?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苏联进入对抗,世界随之进入“冷战期”。现在中国正在崛起,美国正积极地进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就是要重返亚太。这是否会导致中美之间发生类似当年美苏之间发生的对抗?如果会,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理由又是什么?你个人希望中美在当今世界上怎样相处?

11.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给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机遇到底有哪些,请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大致的归纳和概括。

12.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据何在?前人在这方面有哪些重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什么?我国的生态现状怎样?你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13.“***现象”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你认为什么是“***现象”?这种现象得以出现的原因何在?我们国家应当从中汲取的教训是什么?我国今后的政治发展中如何有效避免“***现象”?

1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有人将欲灭其国,必先去其文化。你对文化有怎样的认识?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怎样的认识?我们如何建设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大众文化需求的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里的“血脉”和“家园”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把它理解为一种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从哲学上理解,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以根本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一系列价值原则的统一。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文化传统的最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它也必然是一个民族历史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息的血脉和内在机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生存方式——它像纵横的血脉一样,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源远流长、自强不息、精诚团结的民族共同体,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它孕育、滋养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特征不是体质的,而是文化的,如果丢掉了传统,割断了血脉,我们就会丧失立身的根基,就会迷失自我。

我们要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挖掘和提炼中华传统文化中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和思想内核,赋予时代的内涵,使之与时代精神相适应;同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创新性和开放性,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健康有益的东西,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15.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因素,因此有学者提出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适应我国“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布局建设,人的现代化应该有怎样的建设?

人是现代化的首要因素,是最终决定因素,物必须通过人而起作用。人的现代化之所以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人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是社会现代化的承担者和推动者。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客体的现代化,是社会历史从来不是脱离人的活动的无主体的过程。所以,要改变社会条件,突破社会条件对人的限制、束缚,实现社会现代化,首先必须改变人的主体条件,即改变人的权利、利益、文化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技能以及需要等等。无论现代化变革从社会客体的哪个层面开始,总是由具有现代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的人来组织发动的。现代化由一个社会层面波及另一个社会层面,也总是通过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人的活动才得以实现。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引起并推动社会的现代化。

为适应我国“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布局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第一发展要务,为人的现代化持续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践行“发展是硬道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发展的理解更加全面、更为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中,“第一要义”仍然是“发展”,但这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这种理论的清醒,反映出对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

坚持推进思想解放、促进人的观念意识现代化,为改革攻坚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推进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相适应的改革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改革的突破往往首先来自于思想观念的先行,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才能引领和带动现代化的实践深化。

二.案例题 1.案例一:

关起门来,民主就死了

“9.11”以后,美国政府发现,恐怖分子藏身于大量合法的移民当中,遂连忙出动围捕,一共拘留了752人。起初,司法部长拒绝公布他们的名字。司法部长阿希克罗夫特对此解释说,现在是战争状态,公布名单等于向敌人通报情况。同时,这些人都不是美国公民,而美国宪法所规定的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不一定覆盖他们。但是,民间人权组织不依不饶,把司法部告上了法庭,把人秘密地抓了关起来连名字也不让外界知道,这在一个法治国家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再有天大的理由也没用。法庭命令司法部颁布被扣压者的名单,司法部只能照办。

随后,司法部又说,有些人的遣返听证牵涉反恐怖活动情报,涉及国家安全,不能对外公开。其中,有一个叫哈达德的黎巴嫩人,美国政府怀疑他向恐怖分子提供资金。为此,司法部决定,他的遣返听证将秘密进行。《底特律自由新闻》等4家媒体认为司法部的决定侵犯了他们的采访权利,向联邦法庭起诉。202_年4月,底特律联邦地区法庭判决,听证必须公开进行,并命令司法部送此前秘密听证的记录。

之后,司法部将哈达德一案上诉到辛辛那提的联邦第6巡回上诉法院。8月26日,上诉法院做出裁决:维持原判。法官在裁决书里说了这样一段精彩的话:

“关起门来,民主就死了。通过新闻自由,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民众的权利,以了解他们的政府,在遣返作业中行为是否公正,合法,恰当。当政府开始关起门来的时候,它就有选择的控制了本来属于民众的信息。有选择的信息就是错误的信息。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创立者不信任任何政府来替我们区分好坏,他们要我们反对秘密的政府。”

思考问题:

为什么“关起门来,民主就死了”?通过这则案例可以透视到美国政治体制的什么重要特点?美国的这种民主机制对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有无重要借鉴意义?如有,那是在哪些方面?

2.案例二

高贵与自由 不久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偕夫人来到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度假。虽然是首相夫妇大驾光临,但小镇我行我素,该晒太阳的晒太阳,该谈恋爱的谈恋爱,每个人都生活得自在而有序。明知布莱尔是个“大人物”,但大家仿佛不当回事,因为人生平等。布莱尔喜欢泡吧,小镇唯一的一家酒吧老板丝毫不给面子,按预定计划休假去了。不过,老板仍然很有礼貌地在门口留下这样一张字条:“欢迎布莱尔先生和太太,很抱歉,现在我们在放假,假期结束后我们会回来的。很抱歉!另一件事:据悉德国政府订立新法规,要求猪农们必须遵守以下一些条例:猪农每天至少花20秒,跟每一头猪相处;每头猪都必须接触到光线,冬季时更要提供额外光源,以免它们心情忧郁;给每头猪提供两三个木头玩具或稻草人作为消遣,以防它们无事生非,打架„„这似乎有点难,但德国人做到了,因为法律是神圣的。他们信仰法律。

人的一生要面对许多人,要经历许多事,但无论如何都要活得自由而高贵,其实这也不难,学会平视权威,你会应得气宇轩昂,即高贵;学会尊重法律,你会活得心安理得,即自由。

思考题

为什么“学会平视权威,你会应得气宇轩昂,即高贵;学会尊重法律,你会活得心安理得,即自由”?这则案例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何重要借鉴意义?

3.案例三

蜂死蝇生的思考

大自然给予两种昆虫——蜜蜂和苍蝇以相同的生存条件。然而,蜜蜂和苍蝇却不是一个活法。

蜜蜂积累财富无止无休,它们悢不能把天下的蜜、粉都采集到巢中,所以只要外界还有蜜有粉,它们就会不休息。疲惫不堪、早衰和过劳死的现象,是它们无法排解的尴尬和不幸。苍蝇饿则求食,饱则安息,它们虽无丰厚之积累,却能养精蓄锐,活得自然。

蜜蜂一旦分居,便将同类视为异己。它们常会因食源短缺而你争我夺,战事迭起,弄得两败俱伤。苍蝇不然,它们共食而不争食,更不会去东争西讨。穷日子,反让它们太太平平地活个够。

蜂不改向,蝇寻生路。有人做过试验,将数量相等的若干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透明的玻璃瓶,然后将玻璃瓶的底对着光源,将瓶身与瓶口置于黑暗之中。结果,瓶中的蜜蜂只只都朝着光源挣扎而死,而苍蝇却朝着背着光的瓶口飞走了。

善良的人们永远热爱蜜蜂,赞赏蜜蜂的勤劳和勇敢,批评苍蝇的自私与懒惰,但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蜜蜂的各种积重难返,实在是生命的一大悲哀。

思考题

当代社会是激烈竞争、利益关系极其复杂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生活和发展,蜂死蝇生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有时不合逻辑的举动却恰恰有助于应付变化多端的事态,而正常的逻辑有时却只能将自己带进一个死胡同。这就需要我们有逆向思维。

当企业生存的环境可能突然从正常状态变得不可预期、不可想象、不可理解,企业中的“蜜蜂”们随时会撞上无法理喻的“玻璃之墙”。领导者的工作就是赋予这种变化以合理性,并找出带领企业走出危机的办法。组织的本意是稳定自身的直接环境,从混乱中理出秩序;但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也比有序的停滞好得多。

有时不合逻辑的举动却恰恰有助于应付变化多端的事态,而正常的逻辑有时却只能将自己带进一个死胡同。这就需要我们有逆向思维。当众多的企业高举“定位”的大旗,忙于规划企业五年十年规划时;以当下的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来规划企业未来的道路;其结果却是让企业走入了一条“不归路”。理论界家们可以高谈“市场聚焦”“竞争优势提炼”等华丽的理论;但企业家而言却应该像“无头的苍蝇”,时时寻找新的突破点。企业的执着不是“一条路走到黑”,有志者往往事竟不成;成功者无不是嗅觉灵敏,反映快捷之辈。企业无变革不成功,无转型不成长。企业在经营管理众多模糊性、不确定性;决定了管理变革业已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头号任务。

在高科技企业,人人都知道,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一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如果你对混沌理论有一点点认识的话,你会懂得世界既不可知,也不可预测。过去的企业好像一条悠哉游哉的豪华游轮,而现在的企业则好像波浪滔天的大海里的一只独木舟。稍有不甚都会有颠覆的危险。每一次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动都会导致一批企业倒闭的浪潮。中国民营企业家对极度的自信和对以往成功经验的迷信直接导致了企业在经营方向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逆向思维的根本就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键在于什么“角度”的思考。

2、出人意料的角度:如果把一件东西或事物或语言的正反、上下、左右、前后、横竖、黑白、颠倒一下就会出现了倒着、逆向思考。

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角度思考。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实践证明,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对于全面人才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实践中使用这一方法,可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1.普遍性

逆向性思维在各种领域中都有普遍适用性,任何事物自身都是有多个角度的,相应地就有一种逆向思维的角度,所以,逆向思维也有无限多种形式。如性质上-对立两极的转换:软与硬、高与低等;结构、位置上-的互换、颠倒:上与下、左与右等;过程上-的逆转:电转为磁或磁转为电等。不论那种方式,只要从一个方面想到与之对立的另一方面,都是逆向思维。2.批判性

逆向是与正向比较而言的,正向是指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逆向思维则恰恰相反,是反传统、惯例、常识的,是对常规的挑战。它能够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3.新颖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多个观察的角度。由于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一面却视而不见。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往往是出人意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4.案例四

我读南怀瑾的著作,很欣赏他有关做人有三个错误是不能犯的遗言:“人有三个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这三种错误,是提醒做人的哲学。当今之世,世道诡谲、浮躁,我们看到的社会现象或政治行情,不少的人是反南怀瑾的告诫行事的,追求的是名利,追求的是虚假的声誉,逞强的是不符能力的权位„„

《庄子·天运》中引老子的话:“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这是反之而会犯错的。白居易有领悟曾写《感兴》的诗,说“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多年前,曾有金陵之游,于中山陵之旁得见一座墓园,墓碑上刻的姓名是“廖仲恺、何香凝之墓”,别无一字叙及生平事迹,令我拜谒之下,不胜感慨!谁都知道廖仲恺、何香凝是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的功勋人物,廖被蒋汪暗杀,何则继承廖志,追随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大业,成为杰出的妇女英杰,同时也是驰名海内外的画家,可是廖何去世之后,不争八宝山尺寸的墓地,而双葬于孙中山陵寝之旁,墓碑也只字不叙及生平壮烈的事迹。如果南怀瑾游南京,看到廖何之墓,我想是会惊服于先烈的行事,堪称做人的典型。

思考题

这三个错误的内涵各是什么?为什么人生不能犯这样三个错误?你知道哪些犯这三种错误的例证?如知道请给予具体分析来说明人生“三个错误不能犯”。

第四篇:硕士研究生中特课思考题

硕士研究生中特课思考题

一.思考题

1.你怎样看待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在你看来“中国模式”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存在?它还有哪些不足?如果不存在?又怎样看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的具有自己特点的道路?

2.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年美国为拖跨苏联,美国有意故意炫耀其强大的国防实力,引诱苏联与其展开激烈的竞争,结果苏联在无休止的竞争中经济被拖跨,导致最后解体。今天,美国又在用当年同样的方法对待中国。中国也要小心被美国拖跨。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3.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你怎样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当今世界“一球两制”,资强社弱是不争的事实,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1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

2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而且社会主义需要有发达的资本主义作基础才

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力量和阵地急剧萎缩。而且,仅剩的几个社会主能实现。○

义国家都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时就导致了资强社弱,资攻社守的现状。但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形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只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上才能比较平稳快速地发展。而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所以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甚至会出现一些倒退,这都是合理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主义某些因素是在资本主义的母体中得到孕育和生成的,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比资本主义更先进、更合理、更能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新的社会形态,这两个社会形态存在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社会主义也终将战胜资本主义成为世界的主体形态。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世界当前的大环境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资本主义仍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一定的生命力,在一段时间内还将处于强势地位。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社会经济制度,还有有许多制度或政策的不足存在,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因此社会主义需要相当长的一段发展时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两种对立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必然会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压制和孤立,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的夹缝中发展和壮大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社会主义要赢得对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必须着力展现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凝聚强大经济实力,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为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为人民群众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社会氛围。特别是要把以人为本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魅力。

4.南海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地区热点之一。据你观察南海问题主要是哪些问题?涉及的利益方是哪些?我们应该究竟怎样处理维护领海安全与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

5.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空想的?有人认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也是空想的?你如何看这种观点?

1、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另外空想社会主义脱离的当时的社会实际,错误的估计了资产阶级会自己把政权交给社会主义者,因此,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他们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通过一些小型的、当然不会成功的试验,通过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失败了,但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

理论前提。

2、我们现在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有以下几个区别:第一,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夸大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和精神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科学社会主义者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坚持唯心史观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和国家实质,拒绝一切政治运动,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理性论和天才史观的思想束缚,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看做超越一切阶级的理性和正义的表现,是各个阶级都能接受的;科学社会主义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社会力量。

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亲自参加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创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又用唯物史观具体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恩格斯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主义的实现建立在历史必然性基础上。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存在、发展、灭亡的规律。我们的社会主义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并不是空想,而是切实可行的,是科学的社会主义。

6.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其内涵与重大意义何在?

7.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价值追求。据你观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的微观层面现在还存在哪些障碍?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路径?

8.怎样看待我国公有制企业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现实国

有企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哪里?改革之路在何方?

9.中日之间会因钓鱼岛之争发生战争吗?如果会理由何在?战争会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如果不会,理由何在?钓鱼岛问题最终会怎么解决?

1历史原因,日本从来都是一

1、首先,我觉得中日之间因钓鱼岛纠纷必有一战。

2、因为,○

个具有侵略倾向的国家,其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以带有军国主义的武士道精神。二战时期,日本是三个法西斯国家之一,而中国险些被日本侵略者灭亡。而直至今日日本仍然没有就其侵略行为道歉,否认二战中的侵略事实,并且删改教科书美化侵略,重新实行军国主义教育,日本领导人更是在其他国家的抗议声中屡次参拜靖国神社。更为重要的是现在日本通过美国的支持完全突破了二战以后形成对扩张进行束缚的和平宪法,军国主意抬头,积极发展军事

2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利益纠纷是不可调和的。力量,增加自卫队数量,提高军事实力。○

谁获得钓鱼岛谁就会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和其中大量的油气田以及丰富的渔场资源,其中的经济利益是不可估量的。钓鱼岛虽然对我国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我出入太平洋的咽喉要地,是我国要实现走出去战略的前提保障。我国的神圣领土不可侵犯,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所以我们为了领土完整不会做丝毫让步。而日本国内经济衰退、局面动荡,3两右翼势力不断抬头,日本也不会放弃钓鱼岛,并通过钓鱼岛事件转移日本国内视线。○

国国内民意,因为历史原因,两国国民互有敌意。对于我国来说,日本侵华所犯的滔天罪行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中国人民会一直铭记。随着钓鱼岛事件的日渐升温,我国国内

4美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世界和平威胁的的反日情绪越来越高,民意不可违。○

一个重要因素,日本是美国潜质中国发展的一枚重要棋子。美国为了重返亚洲将全球的军事力量开始向中国周边收缩,这也为今后日本向中国增加压力提供了保障,因为中国距离日本最近并且有广阔的领土和人口资源等,是日本梦寐以求的侵略目的地,而又有美国背后的支持,今后中国面临战争的风险加剧。即使中国为了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不想发动战争,却也不得不保卫自己的国家领土。所以说,中日之间很有可能借钓鱼岛之机发动战争。

3、战争的走势可能是在钓鱼岛附近展开,中国陆海军在钓鱼岛展开登陆作战,而中国海军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所以战争可能会陷入僵持阶段。有美国在背后支持日本,我国并不能轻易击败日本。我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所以对美国不能造成实质的核威慑,不能阻止美国暗地里支持日本。战争将会陷入僵局。

4、战争将会以联合国的介入而结束,转而进入谈判阶段,我国可借谈判之机收回钓鱼岛,同时为收复整个琉球群岛做好前期准备。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苏联进入对抗,世界随之进入“冷战期”。现在中国正在崛起,美国正积极地进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就是要重返亚太。这是否会导致中美之间发生类似当年美苏之间发生的对抗?如果会,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理由又是什么?你个人希望中美在当今世界上怎样相处?

11.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给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国家带来了发展

机遇,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机遇到底有哪些,请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大致的归纳和概括。

12.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据何在?前人在这方面有哪些重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什么?我国的生态现状怎样?你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13.“***现象”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你认为什么是“***现象”?这种现象得以出现的原因何在?我们国家应当从中汲取的教训是什么?我国今后的政治发展中如何有效避免“***现象”?

1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有人将欲灭其国,必先去其文化。你对文化有怎样的认识?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怎样的认识?我们如何建设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大众文化需求的文化?

15.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因素,因此有学者提出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适应我国“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总布局建设,人的现代化应该有怎样的建设?

第五篇:202_硕士研究生中特课思考题

202_硕士研究生中特课思考题

一.思考题

1.你怎样看待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在你看来“中国模式”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存在?它还有哪些不足?如果不存在?又怎样看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的具有自己特点的道路?

我认为“中国模式”有其初始性,其理论上有待完善,实践上具有脆弱性,尚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中国模式“是国外学者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一个新视角,在国内外学者争论“中国模式”时,我们应该冷静看待。我认为“中国模式“存在。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模式有其缺点。这种体制在改革开放以前,就先天不足地缺乏体制内对官僚的监督,而在改革以后,公民社会仍然极度缺乏。体制内外均缺乏对权力的制衡与约束。这种体制的弱势在于社会对国家的制衡能力弱化,官僚体制自利行为难以通过社会制约来纠正,社会反弹往往被解释为不稳定因素,国家有足够的强势通过抑制社会自主性来持续结构的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陷入一种路径锁定状态。例如202_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大同市公安局矿区分局局长高建勋,在其担任大同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支队长职务期间,曾向民营企业家张志斌索贿200万元未果后将其逮捕,此事由于山西大同市部分官员因5年前瞒报矿难近日纷纷落马,而被曝光。这样的事绝非个别,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体质的缺陷。其次,由于公民社会缺乏,原先由社会承接的社会功能,如教育与文化,均由强势国家包下来,国家官僚具有天然的行政化功利化倾向性,这就使中国的教育、文化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受制于行政化官僚约束,社会利益多元化不能通过公民社会来调节,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第三,是“国富民穷”的陷阱。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参与,抑制了劳动收入的提高,例如,政府通过垄断土地资源,通过卖地就可以轻易获得巨额收入,并转化为天文数字般的高房价,这实际上是不自觉地对老百姓的变相“剥夺”,而百姓只能望房兴叹,无能为力。这种“国富民穷”局面如果不改变,连拉动消费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全民幸福时代来临了。因此,只有在制度上建立一种有效防止国有垄断的机制,以及防止腐败的机制,健全法制,在非政治领域发展公民社会的自由,发展民间社会的自主性,才能有效防范地方政治中出现“类苏丹式”现象的泛滥,这一点是中国面临的最严重挑战。

3.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你怎样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当今世界“一球两制”,资强社弱是不争的事实,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所谓“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

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在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应当有全面认识。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要充分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资本主义有值得社会主义借鉴的方面,同时社会主义也有很多资本主义值得借鉴的地方。

资强社弱是事实,但我们不能气馁,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经历了一波三折,乃至大起大落。特别是80年代末,有70多年历史的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入低潮。这是因为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同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情况存在巨大反差。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同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封建主义已经衰落和腐朽,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资本主义还处于发展之中。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在“资强社弱”的斗争形势下进行建设和发展,巩固政权始终是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问题。巩固需要实力,无产阶级政党尽快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力量的责任感使命感,同人民群众希望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相迎合,使社会主义建设往往急于求成,出现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的“左”的错误,致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了许多弯路、出现许多曲折。社会主义国家大多脱胎于封建主义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的社会母体,在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历史任务。由于同资本主义的斗争更为现实、更加紧迫,因此,往往忽视了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存在和危害。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等级观念等封建的东西,加之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损害了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使一些领导干部淡漠党的性质和宗旨,甚至出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被破坏。

4.南海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地区热点之一。据你观察南海问题主要是哪些问题?涉及的利益方是哪些?我们应该究竟怎样处理维护领海安全与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遍布大小岛屿,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岛。目前,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中沙群岛被中国实际控制,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控制,而南沙群岛的情况复杂得多:越南非法占据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非法占据了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非法占据南沙西南部海域。南海争端争执的焦点就在南沙群岛。

我们应该坚持用和平谈判的方法,但我们决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南沙群岛陆地面积虽然只有二平方公里,但是整个海域面积达八十二万三千平方公里,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沙群岛地处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通往非洲和欧洲的咽喉要道。我国目前宣扬的是“是邻为伴,以邻为善”“和平崛起”,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那么“和平崛起”“复兴中华”就成为一句空话!南海问题的来历错综复杂,有的国家是恶意侵占我国的领海,掠夺我国的资源;而有的国家则认为这是他应该得到的。据联合国海洋公约,一个国家的领海是12海里,还有200海里的海洋经济圈。南海周边国家林立,照这样的划分就出现了重叠,这样就产生了问题。我们只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和平谈判解决,这才是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和风度,这也是和我国的“和平崛起”的战略相符合的。南海问题的相关国家,过去和我国一样,也是受到西方列强殖民奴役的国家。现在,我们大家都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奴役,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强大了,就通过战争的方式解决争端,那在他们看来,这和帝国主义没什么区别,自然对我们也就敬而远之。有些国家可能为了对付我们,而将西方列强再次拉进来,形成地区对抗,那对解决南海问题就更为复杂更加难了。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根据这一精神,中国已同一些邻国通过双边协商和谈判,公正、合理、友好地解决了领土边界问题。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沙群岛。中国愿同有关国家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有关南海争议。

14.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有人将欲灭其国,必先去其文化。你对文化有怎样的认识?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怎样的认识?我们如何建设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大众文化需求的文化?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为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提供着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现代文化只是众多文化分支中的一种文化形态,虽无准确定义,但其内容却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集合。其中包括时装、时髦、消费文化、奢侈文化、流行的生活方式、都市文化、次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因素。这个总概念在一定范围内,按其自身的节奏和周期,在不同层次和阶层的人口中传播。现代文化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消解了地域和民族的差异,构建了新的体制模型,是民间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民主变革的重要方式,推动社会积极发展和进步。

建设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大众文化需求的文化时,我们应该自觉坚持和弘扬民族文化在人民大众文化中的主导因素,使中华文化传统为人民大众文化注入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公众吸引力。首先是时代创造的科技水平优势。21世纪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得文化的创造以及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快捷,为人民大众文化在创意和发展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空间和条件。其次是我国人民大众文化的后发优势潜力。我国的文化产业,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虽然起步晚,基础弱,但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以及可以直接吸纳先进技术和其他国家不同发展模式的经验,速度和规模可能要快得多.第三是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使人民大众文化成为地区经济复兴的重要环节。第四是我国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带来的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以及国际上对中国文化产品兴趣的增长为我国人民大众文化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案例题

1.案例一:

关起门来,民主就死了

“9.11”以后,美国政府发现,恐怖分子藏身于大量合法的移民当中,遂连忙出动围捕,一共拘留了752人。起初,司法部长拒绝公布他们的名字。司法部长阿希克罗夫特对此解释说,现在是战争状态,公布名单等于向敌人通报情况。同时,这些人都不是美国公民,而美国宪法所规定的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不一定覆盖他们。但是,民间人权组织不依不饶,把司法部告上了法庭,把人秘密地抓了关起来连名字也不让外界知道,这在一个法治国家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再有天大的理由也没用。法庭命令司法部颁布被扣压者的名单,司法部只能照办。

随后,司法部又说,有些人的遣返听证牵涉反恐怖活动情报,涉及国家安全,不能对外公开。其中,有一个叫哈达德的黎巴嫩人,美国政府怀疑他向恐怖分子提供资金。为此,司法部决定,他的遣返听证将秘密进行。《底特律自由新闻》等4家媒体认为司法部的决定侵犯了他们的采访权利,向联邦法庭起诉。202_年4月,底特律联邦地区法庭判决,听证必须公开进行,并命令司法部送此前秘密听证的记录。

之后,司法部将哈达德一案上诉到辛辛那提的联邦第6巡回上诉法院。8月26日,上诉法院做出裁决:维持原判。法官在裁决书里说了这样一段精彩的话:

“关起门来,民主就死了。通过新闻自由,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民众的权利,以了解他们的政府,在遣返作业中行为是否公正,合法,恰当。当政府开始关起门来的时候,它就有选择的控制了本来属于民众的信息。有选择的信息就是错误的信息。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创立者不信任任何政府来替我们区分好坏,他们要我们反对秘密的政府。”

思考问题:

为什么“关起门来,民主就死了”?通过这则案例可以透视到美国政治体制的什么重要特点?美国的这种民主机制对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有无重要借鉴意义?如有,那是在哪些方面?

2.案例二

高贵与自由

不久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偕夫人来到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度假。虽然是首相夫妇大驾光临,但小镇我行我素,该晒太阳的晒太阳,该谈恋爱的谈恋爱,每个人都生活得自在而有序。明知布莱尔是个“大人物”,但大家仿佛不当回事,因为人生平等。布莱尔喜欢泡吧,小镇唯一的一家酒吧老板丝毫不给面子,按预定计划休假去了。不过,老板仍然很有礼貌地在门口留下这样一张字条:“欢迎布莱尔先生和太太,很抱歉,现在我们在放假,假期结束后我们会回来的。很抱歉!

另一件事:据悉德国政府订立新法规,要求猪农们必须遵守以下一些条例:猪农每天至少花20秒,跟每一头猪相处;每头猪都必须接触到光线,冬季时更要提供额外光源,以免它们心情忧郁;给每头猪提供两三个木头玩具或稻草人作为消遣,以防它们无事生非,打架„„这似乎有点难,但德国人做到了,因为法律是神圣的。他们信仰法律。

人的一生要面对许多人,要经历许多事,但无论如何都要活得自由而高贵,其实这也不难,学会平视权威,你会应得气宇轩昂,即高贵;学会尊重法律,你会活得心安理得,即自由。

思考题

为什么“学会平视权威,你会应得气宇轩昂,即高贵;学会尊重法律,你会活得心安理得,即自由”?这则案例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何重要借鉴意义?

3.案例三

蜂死蝇生的思考

大自然给予两种昆虫——蜜蜂和苍蝇以相同的生存条件。然而,蜜蜂和苍蝇却不是一个活法。

蜜蜂积累财富无止无休,它们悢不能把天下的蜜、粉都采集到巢中,所以只要外界还有蜜有粉,它们就会不休息。疲惫不堪、早衰和过劳死的现象,是它们无法排解的尴尬和不幸。苍蝇饿则求食,饱则安息,它们虽无丰厚之积累,却能养精蓄锐,活得自然。

蜜蜂一旦分居,便将同类视为异己。它们常会因食源短缺而你争我夺,战事迭起,弄得两败俱伤。苍蝇不然,它们共食而不争食,更不会去东争西讨。穷日子,反让它们太太平平地活个够。

蜂不改向,蝇寻生路。有人做过试验,将数量相等的若干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透明的玻璃瓶,然后将玻璃瓶的底对着光源,将瓶身与瓶口置于黑暗之中。结果,瓶中的蜜蜂只只都朝着光源挣扎而死,而苍蝇却朝着背着光的瓶口飞走了。

善良的人们永远热爱蜜蜂,赞赏蜜蜂的勤劳和勇敢,批评苍蝇的自私与懒惰,但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蜜蜂的各种积重难返,实在是生命的一大悲哀。

思考题

当代社会是激烈竞争、利益关系极其复杂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生活和发展,蜂死蝇生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实验证明,勤劳的蜜蜂会不断的在瓶底找出口,直至力竭而死,而苍蝇却可以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从玻璃瓶口逃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随即智慧战胜传统教条。蜜蜂之死是因为被传统智能和逻辑所误导。按照蜜蜂的逻辑,它们会认为,“密室”的出口必然是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因此只管按照自己的判断拼命撞向瓶底,并且不断重复河阳他们认为合乎逻辑的行动,对他们来说,自然界并无玻璃这种不能穿透的透明物体,因此他们的智力越高,越重视逻辑的经验,这种奇怪的障碍物就愈发不可理解。相反,智力较低的苍蝇对逻辑却毫无在意,他们只管四下乱飞,却误打误撞地找到了出口,构成了一个智者消亡、头脑简单者缺的就的警世故事。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冒险,试错,即兴发挥,随机应变以及迂回前进,都有助应付瞬息万变的世情。这样的问题之所以紧迫,是因为模糊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的普遍现象。所以面对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的是随机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条式的智慧。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暂时无法获得成功时,千万不要放弃,而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再去进行多方面尝试,因为这样总比坐以待毙要高明的多。现实生中有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比我们犯的错误和遭遇的失败更多,并在错误和失败面前仍然没有放弃努力,仍然在不断的多方面尝试。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要创新就免不了犯错误和遭遇失败,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地多方面尝试,就迟早能达到所设立的目标。

4.案例四

我读南怀瑾的著作,很欣赏他有关做人有三个错误是不能犯的遗言:“人有三个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这三种错误,是提醒做人的哲学。当今之世,世道诡谲、浮躁,我们看到的社会现象或政治行情,不少的人是反南怀瑾的告诫行事的,追求的是名利,追求的是虚假的声誉,逞强的是不符能力的权位„„

《庄子·天运》中引老子的话:“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这是反之而会犯错的。白居易有领悟曾写《感兴》的诗,说“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多年前,曾有金陵之游,于中山陵之旁得见一座墓园,墓碑上刻的姓名是“廖仲恺、何香凝之墓”,别无一字叙及生平事迹,令我拜谒之下,不胜感慨!谁都知道廖仲恺、何香凝是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的功勋人物,廖被蒋汪暗杀,何则继承廖志,追随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大业,成为杰出的妇女英杰,同时也是驰名海内外的画家,可是廖何去世之后,不争八宝山尺寸的墓地,而双葬于孙中山陵寝之旁,墓碑也只字不叙及生平壮烈的事

迹。如果南怀瑾游南京,看到廖何之墓,我想是会惊服于先烈的行事,堪称做人的典型。

思考题

这三个错误的内涵各是什么?为什么人生不能犯这样三个错误?你知道哪些犯这三种错误的例证?如知道请给予具体分析来说明人生“三个错误不能犯”。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9/273184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