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路难》说课稿
《行路难》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省编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李白诗二首的第二首。本单元主要围绕“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话题展开,《行路难》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不平揭示得深刻强烈,表现出诗人坚持理想,积极追求和乐观自信的品格。通过学习对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抒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对比法等。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之前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诗意导入: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诗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间之景,他被人们称为“谪仙人、诗仙”他就是李白。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通过这一环节,既联系了旧知,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古典文化氛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通过播放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第三环节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竹林空照»,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环节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在《将进酒》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 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起落。
第五个环节 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本课板书的设计简明、概括,让学生更直观体会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篇:《行路难》说课稿
《行路难》说课稿
吉林省双辽市第四中学 吴静
一 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省编教材九年级下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而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名篇佳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学习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解读意象,体会意境,理解思想感情。但是缺乏系统的训练,古诗鉴赏毕竟是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较强的理解能力,近两年的中考试卷中,又出现了课外古诗阅读题,面对一首不熟悉的诗歌,独立阅读理解,学生往往还是觉得力不从心。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借助课内的篇目来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我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能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立足课本,多方拓宽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赏、悟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本册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结合吉林省近两年语文中考古诗鉴赏试题的题型,202_年中考就有对词语的理解,场景描绘,诗人情感等方面的考查。所以我将这节课定位于“诵读鉴赏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一课时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鉴赏诗歌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口语表达能力的语文素养。
(一)导入:
李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所以我采取直接入题的方式,概述李白的经历来导入新课。课前预习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课前预习中找到的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我想对题目进行简单的解释:“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以行路艰难比喻世事艰难,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二)抒情诵读
«新课标» 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在诵读这一环节上我采取了 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初读,学生自读诗歌,正音,找出诗歌中的通假字、难字。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落实课标中“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积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要求,为下面准确无误的默写打下基础。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再读,欣赏视频朗诵,学生个别读诗歌,体会美读。学生齐读诗歌,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和抑扬。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
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悉心默读,把握诗人情感变化。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要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就需要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情感,在此处我想让学生结合书中的注释先大概理解一下诗歌大意,初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内容揣摩诗人情感。
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欢乐—苦闷—失意—希望—迷惘—自信。教师阐述:短短82个字,生动表达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矛盾心理,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在失意中仍满怀信心。是什么原因让诗人的感情如此激荡如此矛盾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本诗的创作背景。
之所以在此环节,插入教师简介写作背景的内容,加深学生的感受。是因为在解读诗人情感时,学生一定会对诗人的矛盾心理产生疑问,在此处适时地补充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对把握诗人情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关于诗歌的写作背景,学生可能找到林林总总的介绍,但我不准备让他们去读那些摘抄下的文字。而是自己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也不用课件出示,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有感情的讲给他们听,言简意赅,效果肯定比他们看自己找到的资料印象深刻。这样也便于节省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讨下面的内容。
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
“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多年的梦想瞬间化为乌有,让诗人情何以堪。这首诗就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
讲完后,我准备趁热打铁,说“此时此刻,假如你自己就是李白,面对如此境遇,把酒吟诗,你会以怎样的情感吟诵出这首诗呢?
4.竞读:男女生各选一名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再次齐读,注意把握感情。
(三).感悟诗句之美
202_年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讲这首诗之前,我会和学生共同归纳鉴赏诗歌常用的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 词语、句子含义、修辞、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归纳。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为了避免像原来一样教师提出很多琐碎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的局面,在归纳完方法后,我提出“用上述方法认真思考,赏析你喜欢的诗句,说出喜欢的理由”这一要求,这样就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具体的赏析诗句。
我准备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赏析诗歌。因为是从自己喜欢的诗句入手,所以学生多半不会按诗句顺序来说。为了帮助他们更有条理地体会诗歌内容,我把全诗的诗句分了一下类。
第一类是需要抓住重点词赏析的,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第二类是使用修辞的,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金樽,玉盘写器皿华贵,美酒,珍馐写酒馔佳美。“斗十千”、“值万钱”极言宴饮的奢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这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前途无路可走,这里好像是实写自然景象,实际是虚写,是用比喻来表现作者现实心情的迷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反复,反问)当诗人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只要学生提出一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牵出其他的诗句,集中分析修辞的作用。并可由此拓展其他诗歌中运用修辞的诗句有哪些。
第三类是用典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表达诗人希望被朝廷起用,实现大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也是本诗中的名句。体现作者自信乐观,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博大胸襟。
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而本诗中修辞用典的现象在古诗中极其普遍,因此我就在赏析这句后随机拓展了关于典故和修辞的用法及作用的内容,复习了以前学过的诗句,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中考对积累与运用的考查侧重经典名篇、名句,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这里我也做了对名句拓展延伸的设计。这样一来,虽然表面上是学生畅所欲言,实际上教师是在宏观上掌控课堂进程,同时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这个环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四)生成追问,主题升华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为怀才不遇,起是因为又有了希望。教师继续追问:诗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却仍能扬起希望的风帆,原因是什么?学生答:是因为积极乐观的精神。于是我问学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扬起希望的风帆,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抵达胜利的彼岸。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五)背诵默写
1、当堂成诵
新课标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记诵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当堂记诵不成问题。我认为这一环节一定要在课上完成
2、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由学生自己总结,把自己认为这首诗需要掌握的重点用问题的方式提出来考问其他同学,教师予以引领、指导。这各环节我准备让学生利用本诗的学习,扫除对中考语文试卷中课外古诗赏析的畏难情绪,他们可以就词语,修辞,场景描写,思想感情等多方面自由拟题,互问互答,自然就不觉得难。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第三篇:行路难说课稿
行路难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轮台县第二中学语文组的王美丽,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行路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构思、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通过学习对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技能目标: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这些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情感目标: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素养,如朗读、节奏、语气、语调等,对李白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根据诗歌的体式特点,由浅入深,在文本细读中,披文入情。尤其要将诗歌传达的人在逆境中的生命状态作为思考的重点,探求古典诗歌、经典作品、文化名士和学生生命的契合和共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如何能在文言教学中更好贯彻新课标?我尝试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方法的引导,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与“诗仙”李白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四、教学构思分析
本堂课的设计从“诗缘情发”开始,诗歌教学,应该抓住情感这样一个关键点。尤其是李白的诗歌,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更是感情饱满激越。对这首诗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诗,通过 “朗读——品读——悟读”诗歌环节的设置,在读中展开对该诗的探讨﹑分析﹑理解;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从而达到对《行路难》这首诗的语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内涵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从这些诗中大家可以看出李白最大的爱好吗?——喝酒!李白嗜酒闻名天下,为了能喝酒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也要典卖身边值钱的东西,有诗为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 “行路难
李白”)
设计意图:学诗,那么也用诗导入,既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又能让学生积累到课外的古诗,设置一个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和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初读:读准字音。
自由读——齐读——男生读——适时评价(纠正读音:太行山、箸、冰塞川)设计意图:对关于李白的一些文学常识的再复习,可以促进学生复习并巩固已学的知识;疏通字音是为朗读和背诵诗歌扫除障碍的;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诗歌大意,为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服务。2.再读: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设计意图:诗歌的节奏划分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注意和学生一块划分节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断句。3.三读:读出大意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老师解答;(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补充写作背景:天宝元年(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替皇上写诗作赋)。接到圣旨的那一刻,李白难掩内心的喜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英雄终于可以有用武之地了。是的,李白本就是个积极入世之人,他很想像管仲、诸葛亮等人一样,干出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当然也做过几件大事,比如替杨贵妃写诗、比如让高力士脱靴。这些事情的背后,是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受到权臣排挤的折磨。两年后他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朝廷。临行前,朋友摆上酒宴为他送行,于是故事就从那时开始了„„
那一天,夕阳西下,长亭外古道边,李白的几个朋友摆上了一桌丰盛的佳肴,要为远去的朋友送行,请你再读这首诗歌:想象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你的描述要符合当时的情景,要从诗中能找到依据。同学们的描述要力求美一些,要有诗的意境。示例:那一天,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长安古道,那一天挚友亲朋捧来醉人的美酒,那一天满桌的美味佳肴,四溢飘香。可是,那一天,再也不能像从前一样,狂饮高歌。众人愁眉紧锁,忧愁依恋的目光投射到诗人身上。看:李白轻轻地拿起筷子,却又轻轻放下;他端起酒杯,是啊,这是他最钟爱之物,平时杯到酒干,可是今天,今天他又怎能喝下这一杯五味杂陈的酒啊。身上的挎剑还在,忆往昔“起舞拂长剑,满座皆扬眉”,可是今天,他抽剑而起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舞动此剑,剑在,可是心已经茫然了„„
设计意图:教师补充写作背景以便学生在梳理大意,体味情感时有所帮助。(三)品读诗歌,感受情感 经过初步的理解,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情感的在诗中是有变化的,下面请大家以下面句式为依托,研读这首诗。请大家四人一组相互交流。
我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因为---------------。示例:1.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2.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3.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4.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前途艰难,相信希望,悲愤呼号,充满信心)
5.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6.教师小结。过渡到指导朗读。7.全班带着感情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避免讲诗贯穿太多的知识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自己的智慧,组织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如果单独讲考点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体验的机会。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通过品读李白的其他诗歌来体悟其虽处逆境仍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六、板书设计分析
第四篇:拟行路难(说课稿)
《拟行路难》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2_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202_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四)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第五篇:拟行路难 说课稿
《拟行路难》说课 渭南市尚德中学
刘慧玲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的篇目,二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二、说目标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针对本节课所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能力目标
①了解鲍照的生平事迹;②体会诗歌传达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②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意识,学会质疑、析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的不幸遭遇,珍惜人尽其才的好好时代。所设定的教学重点为:
1、感知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所抒之情;
2、学会质疑、析疑,把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所确立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以意逆志,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说学情
1、优点:上课认真,懂得积累和拓展,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不足:积累实词、诗歌意象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作为文科班,形象能力较强但逻辑能力较弱,在分析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采性上仍需要加强。
四、说教法及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置了预习检测、知人论世、诵读体味、研读探究、课外延伸五个教学环节,通过预习检测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知人论世环节,引导同学们懂得如何步入时代,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更为准确的理解诗意;利用诵读体味环节,在朗朗上口的基础之上,深入感知文意,为步入作者内心世界做好准备;而在研读探究环节,重在培养同学们质疑、析疑的意识和能力,为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起到引导作用;我们师生又通过共同讨论交流,深化了对本文的理解,同时意识到我们处在大好时代的幸福,应该懂得去珍惜和牢牢把握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以本文为契机,起到德育渗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