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

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



第一篇: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

二、我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必须充分认识我市环境保护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在科学发展中促进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中实现科学发展,做到不要牺牲环境的发展,不要浪费资源的增长,不要未经环评的建设;下大气力解决好我市发展中的各类环境问题,尤其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主攻目标。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解决结构性和布局性污染。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冶金、化工、电力、建材将仍是我市的主导产业,也是重污染行业,这些行业“三废”排放量占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的85%以上。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国家循环经济“双试点”城市的优势,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构建321型的循环工业网络,加快建成滨江、横港、城山三个循环经济园区,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同时,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调整工业布局,逐步把主城区工业企业迁入相应的园区,努力解决布局性污染问题。

第三,深化环境污染防治,努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一五”污染减排实施意见,严控增量,削减存量,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帐。科学合理地分配总量控制指标,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各类建设项目、区域规划以及各类开发建设专项规划均要进行环评,从源头上防止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继续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重点的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现污染全过程控制。

第四,全力推进环保重点工程,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我市环保历史欠帐多,污染治理任务重,必须加大环保投入,加快实施环保重点治理工程。当务之急是抓好狼尾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彻底消除狼尾湖区域工业废水对城市饮用水源的污染影响。同时,要加快城市生活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和危险废弃物及医疗垃圾处置中心建设。结合国家电力行业“上大压小”要求,淘汰铜陵电厂现有2台12.5万千瓦机组,完成3号30万千瓦机组脱硫设施建设。限期淘汰全市17条立窑水泥生产线、26家铁球团生产企业46台小烧结炉,以及工艺设备落后、生态破坏严重、排污不达标的小选厂。

第五,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杜绝污染严重企业向农村转移,彻底取缔土法选金等“15小”和“新5小”企业,关停一些工艺落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小化工、小选厂、小烧结,促使乡镇工业进区入园。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生态能源和生态经济,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深入开展矿业秩序治理整顿,严格实行矿山分类、分区管理,调整优化矿业结构及布局,压缩小型矿山的数量。建立矿山生态建设保证金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治理修复关闭矿山生态环境。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林地、湿地。

第六,完善环境保护机制,切实把环境保护任务和责任落到实处。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真正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创先评优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和预算保障的重点。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

1制,依法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督促有污必治、治污必清,切实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灵活高效、协调有力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观和环保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与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篇: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目录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1

1.1 土壤污染............................................................................................................................1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1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1 1.4 乡镇工业污染....................................................................................................................2 1.5 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特点...............................................................................................2

2.1污染来源及类型多.............................................................................................................3 2.2 污染物种类复杂................................................................................................................3 2.3 污染途径............................................................................................................................3 2.4 污染负荷大........................................................................................................................3 2.5污染范围大.........................................................................................................................3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3

3.1 环境一直薄弱....................................................................................................................3 3.2 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3 3.3 环保机制不完善................................................................................................................3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措施....................................................................................4

4.1 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4 4.2 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4 4.3 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5 4.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5 结语............................................................................................................................6 参考文献........................................................................................................................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1~2]。济发展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农村生活污染物的乱排乱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3~4]。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必要而迫切。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氮、磷肥过多,有机肥、微量元素缺少;其次塑料薄膜、购物袋等难降解白色垃圾及废电池等有毒固废随意丢弃对土地也产生了较大危害[5]。呈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有毒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尤其如此。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亩耕地收到污染,其中202_年耕地面积净减少1.93万hm2。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基础设施及管理体制落后,生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我国每年约有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没有垃圾收集系统或装置,随意堆积垃圾于房前屋后;绝大多数农村厕所简易,无化粪池,卫生状况不佳,易生蚊蝇;兽禽多以散养为主,且人畜共屋,兽禽粪便未经处理,一部分流失于环境。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一些过去只是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也成为农村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可降解垃圾占比迅速增加。农村垃圾大都集中露天堆放,形成恶臭熏天、蚊蝇乱飞的“垃圾山”[6]。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驻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t,其中有0.7亿t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推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最突出表现。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兽禽养殖和农田径流以及乡镇企业等方面的污染,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农村地区的水体污染十分严重,农村地表水大都呈恶化趋势,不能作为农村饮用水源。以打井方式使用浅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较为普遍,由于受地表水水质的影响,浅层地下水水质不佳,简易自来水又基本无消毒处理,直接威胁了农民的饮水安全。每年生产的超过2500万t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接排放,使农村居住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投入资金致力于农村饮水保障工作,累计解决了3亿多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到202_年底,全国还有三分之一的乡镇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致使约2亿农村人口面临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1.4 乡镇工业污染

新农村建设强调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随着中国农村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的乡镇企业越来越多,加之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这些企业不仅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且由于乡镇工业企业数量多、布局混乱、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使污染危害变得非常突出,成为农村社会的最大污染源。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乡镇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排污量也会不断地增加,生态压力会随之上升。1.5 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

在许多农村地区,人们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水土流失,河道、沟渠淤塞,水寒灾害频发;乱采滥挖破坏了当地的生态,泥石流、塌方、地陷频发,严重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过渡放牧、过渡开发导致沙漠化,草地荒漠化、盐碱化进一步加剧。由于各种污染的蔓延,使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重,已成为环境问题的重灾区,如果继续忽视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特点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十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有以下几个方面[7]。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1污染来源及类型多

如农作物生产污染、农民聚集区生活污染和集约化兽禽养殖粪便污染等农村本地污染源;靠近农村的城市污染、城市周边各类企业或工业开发区污染、道路污染及污染物高空远程传输等异地污染源;扎根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污染源。2.2 污染物种类复杂

农村污染物的来源决定了农村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比城市更为复杂,按其基本属性一般可分为生物类/无机类、有机类以及有毒类4类污染物。2.3 污染途径

形式多样化。我国农村污染物途径主要由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国体废弃物污染3种基本途径。2.4 污染负荷大 2.5污染范围大 2.6污染后果严重

每年因不合理施肥使得超过1000多万t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

3.1 环境一直薄弱

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认识不到环境污染深层次的危害性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之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一些基层的干部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的意识,环保意识淡薄。3.2 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

在农村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工业化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一味求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企业布局分散,生产和排污混乱无序,不利于环境污染的规模化整治。3.3 环保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污染治理资金几乎全部投入到工业和城市,而环境污染在向农村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扩散,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资金。而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连应付生产性基础建设都不够,更难以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这就造成了农村居住点污染日趋严重并将继续严重下去。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4.1 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一,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从增强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入手,加强对《环保法》相关条例的科普教育,充分利用好各种多媒体资源对农业第一线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还要着重突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通过这些举措帮助农民树立环境资源的忧患观念,加强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强化农业管理:第二,提升农业从业者对农业环境保护知识、技术的认知,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教育宣传协助群众了解环境保护知识,运用先进的技术,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第三,改进工作方法。将环境保护纳入日常的工作内容中,建立环保机制,定期实施环保监察,通过树立优秀的环境保护榜样、对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8~9]。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保证定期举行会议探讨相关环保问题。4.2 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

第一,对河南豫东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关环保政策。制定环境污染治理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地完成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强化治理污染相关组织队伍的建设,各级应当有相应的环境监察人员,及时地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监察,确立环境污染的治理办法和环境污染的惩处制度等等,从法律的角度,把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加大环境监察的执法力度,从而确保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制化。第二,健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管理体系。要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确保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在城乡发

展规划中体现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规划既应当全面系统,也要做到科学实用,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规划应当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规划要具备一定的先行性,确保城乡环境保护的互动,共同完成区域内环境保护的任务,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第三,建立明确的环境污染奖惩制度。一方面,确立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责任考核体系,确保环境保护制度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的逐级落实,及时对污染环境的相关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及时对重度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查处。另一方面,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做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予以表彰,在政策上对落实环境保护的企业予以偏斜,以鼓励农业企业参与到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之中。

4.3 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

第一,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补贴。一方面,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应当向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倾斜。农村的财政资金往往分配于新农村的建设之中,导致了建设与资金的矛盾。要想缓解这一矛盾,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就应当重视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环境污染治理的补贴政策。第二,要确保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收支平衡。通过拓展环境保护收入渠道,强化农村市场的生产资料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环境保护收入的增加。对于充分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的企业,降低相关税收,从政策上对企业和个人进行引导,促进农业生态重点工程的建设。增加对生态农业企业的贷款支持,扶植重大农业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第三,开展多渠道融资,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涉及范围较广,开展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农业、水利、工程、卫生等各个部门的合作。要从河南豫东农村的实际情况入手,整合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农业污染治理的资金募集。多渠道的资金募集方式主要包括群众自己筹措的资金、外资、国营或民营企业筹措的资金、政府的财政补贴资金等等。政府要从政策上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行为进行鼓励,以促进社会各界人士投入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之中,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贡献知识和力量。

4.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

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要结合河南豫东农村的实际生态环境,由于各地的生态环境存在差异,当前在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还需要提高。要想解决当前农村生态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就需要具备科学的环境治理视野,了解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提高农业的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要注重农业环境治理相关科技的创新,及时对先进、环保、科学的农业技术进行普及,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榜样,推广各项农业知识和技术。鼓励民营农业企业进行环保科技的创新,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确保农业生态环保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环保科研单位的扶持力度,不断钻研新的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环保农产品,从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而为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的稳定,农村环境在整个经济建设中由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村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只有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找出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深层原因,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再稳定农村、发展农村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减少农村污染,保护农村生态,建设整洁乡村。努力做到“防”“管”“治”三管齐下,各个阶层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再达到农村生活宽裕的同时,保住农村的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蒋知栋,位蓓蕾,李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_(01).[2]崔连香.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_.[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2_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2_.[4]李尚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合作治理研究[D].河南大学,202_.[5]王波,黄光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2_,12:138-141.[6]张铁亮,郑向群,师荣光,蔡彦明,姚秀荣,王跃华.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2_,28:3772-3774.[7]徐亦刚,俞飞,张孝飞,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与成因[J].农业环境与发展,202_(6):37-39.[8]王婷婷,蒋知栋,杨耀淇,余洋,乔志勇,林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2_(10).[9]张轶,陈凌.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2_,03:33-36.

第三篇:县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近几年,我们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策,立足蒙阴县情,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探索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之路,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岸堤水库养鱼网箱全面清理,出口水质稳定保持在ii类水质标准,蒙河师古庄断面水质达到了iv水质,水环境实现按功

能区达标。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202_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65天,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完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各项建设指标,生态县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全部完成。顺利实施了汶溪公园水质污染综合整治、城区集中供热和管道燃气工程,深入开展了以亮化、绿化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建成了宜人、宜居、宜商的山水生态城市。

(一)领导重视,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

“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严格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是蒙阴县委、县政府加强对生态县建设领导的一项重要措施。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认真开展生态县建设的意见》、《关于成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蒙阴县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快生态县建设的意见》和《调整蒙阴县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县委、县政府定期听取生态县建设工作汇报,并要求全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环保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提出要以建设“生态蒙阴”和“绿色蒙阴”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全力打造最优良的环境。县人大常委会定期听取县政府关于环保工作汇报,并多次组织大规模的环保视察活动。县政府多次召开县长常务办公会议,研究部署生态县建设工作,定期调度目标责任书的各项任务,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县政协也是经常组织委员视察生态县建设工作。组织、环保、人事等部门还建立健全了生态县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生态县建设工作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纪检行政监察、部门统一监管、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制定了《蒙阴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蒙阴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并经过县人大批复实施,为生态县建设绘制了蓝图。

二是突出抓好污染治理。首先狠抓了企业污水治理“再提高”工程,积极督导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天久酒业有限公司、沂星化纤有限公司、宏大纺织有限公司、亨达染纱公司等重点污染企业,先后共投资202_余万元对污水治理设施进行了技术改造,安装水质在线监测设备6台套,力促企业稳定达标排放。其次是切实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投资上4600万元,彻底清除岸堤水库养鱼网箱11万余个,为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作出了突出贡献,划定了县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再次是突出抓好鑫源热电有限公司、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炉外脱硫工程,并安装了大气在线自动监测装置,实现了达标排放。通过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取缔了一大批小淀粉、小型塑料颗粒加工等土小企业,并对县城建成区内严重污染大气质量的一批小石灰窑、石灰粉厂进行了集中清理拆除。

三是大搞生态林业建设。认真实施了绿色通道、杨树丰产林基地建设、荒山绿化、封山育林为重点的生态林业建设,到202_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91万亩,较202_年增加了24万亩,其中荒山造林6.1万亩,完成绿色通道24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0.2%,较202_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

四是搞好生态农业。全县建设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基地20000公顷,全县已注册“蒙阴”牌果品、“六姐妹”牌苹果、“寨前坡”蜜桃、“营里红”牌葡萄等绿色无公害品牌12个,成为全国优势区域苹果出口基地、中国蜜桃之乡和国家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县农村沼气普总数量达到2.68万户,全力打造山清水秀、院明村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是建设山水生态城。高标准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楼美、商兴、人和”的山水生态城的目标,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完成了39项城建重点工程。汶溪公园综合整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和城区集中供热、管道燃气等工程顺利实施,城市化水平35.8%。

六是结合污染减排狠抓生态工业建设。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山东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鑫源热电有限公司为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积极开展了iso14001认证工作。通过在企业中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水耗较202_年分别降低了4.7%和6%,降幅为

全市前列。

(三)宣传引导,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积极向《中国环境报》、《临沂日报》、《蒙阴通讯》等报刊、网络撰写新闻稿件,共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稿件200余篇。二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绿色蒙阴——我参与”为主题的中小学生环保

征文活动;暑期成功开展了我县首期中小学生环保社会实践“绿叶行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有关报道先后在《中国环境报》、《山东环境》杂志、《临沂日报》上刊登。三是抓好街头环境宣传。四是组织记者开展了“蒙阴环保世纪行”采访宣传活动。由沂蒙晚报、蒙阴通讯、蒙阴电视台、蒙阴广播电台等媒体组成的记者团先后到新银麦啤酒有限公司、鑫源热电、污水处理厂、云蒙湖饮用水源地等采访了环保综合治理情况,为目标责任书的工作落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四篇:陕北榆阳煤矿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恢复治理措施

陕北榆阳煤矿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恢复治理研究

马景国

(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陕西 榆林 719000)摘 要:陕北榆林是我国能源分布高度密集的煤炭产业基地,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带动了榆林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对榆林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基于此,本文以陕北榆阳煤矿为例,对该矿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找出影响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矛盾,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有效对策措施,改善和恢复煤矿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实现榆林矿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关健词:陕北榆林;榆阳煤矿;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171.4

文献标识码: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Assessment and Remedi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the Yuyang Coal Mine of Northern Shaanxi

Ma Jing-guo(Shanxi Zhongneng Coalfield Company Ltd,Yulin, Shanxi 719000,China)Abstract: Yulin China's energy distribution is highly concentrated coal industry base,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not only led to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ulin, Yulin also caused serious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king an already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orse.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YUYANG mine, for exampl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ine situation analysis, identify the impact of ecological damage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propose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and restore coal production has brought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order to achieve Yulin m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virtuous circle.Key words: northern Shaanxi Yulin;Yuyang coal mine;ecological environment;control measur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榆神府矿区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1],属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沙质荒漠化问题严重,植被类型单调,植被覆盖度较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近年来,随着能源矿产基地的大规模建设与开发,不仅带动了榆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为我国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已经成为陕西省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随着能源矿产基地建设的大规模扩张,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不断扩大,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榆林煤炭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2-4]。而解决好煤炭企业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保证陕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12]。

因此,本文以陕北榆阳煤矿为例,通过对该矿区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找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矛盾,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榆阳煤矿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和建议,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促进榆林能源矿产基地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协调发展,实现榆林能源矿产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榆阳煤矿井田概况

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榆阳煤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距榆林市西北约12km处,行政隶榆林市榆阳区的小纪汗乡管辖。榆阳煤矿前身为榆林市恒远煤矿,202_年3月被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收购,范围扩大至13.0258km2,生产规模1.20Mt/a;202_年7月,采用充填式试验开采,生产规模增加至1.5Mt/a;截止202_年期末,井田地质储量30.47Mt,可采储量为15.8Mt。目前煤矿主采为3号煤层,井田开拓方式为采用斜-立混合开拓方式,根据煤矿生产能力及煤层赋存条件,采用长壁式采煤法,顶板管理原采用垮落法顶板控制,现采用充填式控顶法。区内主要水系为南边界外芹河及东部7km外的红石硖水库,另外还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小海子,有保柱海子、臭海子,近年来因水位下降,很少有水。从投产到目前为止已形成4.6398km2采空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榆阳煤矿开发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因素有:地上井场、工业场地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作者简介: 马景国(1968.9–),男,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历,现任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环保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矿井灾害治理及矿井生态治理的研究工作。手机***,电话0912-3692030

井工开采作业,引发地表沉陷,地下水及地表水渗漏,对土地资源、土壤、地下水及地表水、地表植被及景观产生影响,进一步造成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矿井水排放对地表水、地下水、地表植被及土壤等的影响;煤矸石堆放占压土地,对自然植被及景观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执行标准(mg/m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煤矿生态环境现状

2.1敏感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受榆阳煤矿开采影响的3个村庄均以安置完毕,搬迁遗址区(面积2.49km2)范围内,拆除的建筑(约9000t)尚未清运,建筑垃圾堆放破坏生态环境。未来5年开采区范围内敏感目标主要为奚家伙场和肖家伙场。

2.3.2 水环境污染现状

煤矿生产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井下矿井用水和生活污水,产生量分别为21600m3/d和600m3/d。

井下矿井涌水采用混凝、沉淀、过滤等工艺处理,设计处理规模25000m3/d。矿井水主要污染物检监测结果见表1-3,均符合相关环保标准。

表1-3 矿井水排放监测结果

污染物 监测结果 mg/L 污染物

化学需氧量 22 汞

悬浮物 9 锰

石油类 0.03 砷

PH 8 2.2 已有塌陷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煤矿开采形成采空区塌陷区总面积为4.6398km2,其中采空区面积3.3936km2,塌陷区面积1.2462km2,塌陷区范围内土地已被平整,并进行植树种草,植被覆盖率达25%以上。

监测结果

0.00001 0.43 0.007ND

mg/L

执行标准(mg/L):《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2.3 煤矿环境污染现状

榆阳煤矿为原煤生产企业,目前煤矿正常运营,环境影响评价批复中要求的环评设施均已建成运行,并通过国家环保办验收。根据榆林市环境监测总站202_年11月对榆阳煤矿工业场地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测结果进行排污达标分析。2.3.1 大气环境污染现状

(1)煤尘

煤尘主要来源于临时排矸场、工业场地筛选系统、储煤场及煤炭外运等。煤尘无组织排放监测结果见表1-1。

表1-1 颗粒物无组织排放监测结果

监测 点位 上风向参考点 下风向 1#监控点

下风向2#监控点

下风向 3#监控点

生活污水采用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厌氧、好氧及兼氧生化处理)进行二级生化处理,设计规模750m3/d。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检监测结果见表1-3,均符合相关环保标准。

表1-3 矿井水排放监测结果

污染物 监测结果 mg/L 污染物

生化需氧量 6.2 类大肠杆菌

阴离子洗涤剂 0.06 氨氮

动植物油 0.35 挥发酚

PH 7.8 化学需氧量

监测结果

830 0.427 0.001 27

mg/L

执行标准(mg/L):《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0.228~ 0.205~ 0.238~ 监测结果 0.183~ 0.204 0.263 0.234 0.275 mg/m³

执行标准(mg/m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控点与参考点浓度差值<1.0。

(2)锅炉烟气

主斜井工业场地锅炉房设2台SZL10-1.25-AⅡ型蒸汽锅炉,配套建设1座60m烟囱,麻石水膜除尘器+固硫剂。副立井工业场地锅炉房内设ZIL1.4-0.7/95/70-A2型热水锅炉4台,配套建设1座25m烟囱,麻石水膜除尘器+固硫剂。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结果见表1-2 表1-2 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结果

污染物 监测结果 mg/m³

烟尘 80 二氧化硫 534

氮氧化物 227

2.3.3 固体废物处理现状

榆阳煤矿开采期间,固体废物处理主要包括:井下矸石排放量为36t/d,全部充填井下废弃巷道,不出井;地面生产选矸排放量为136t/d,用于神华阳光神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发电;锅炉灰渣排放量为1177.6t/a,销售至附近水泥厂做添加剂或作为建筑材料进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排放量为1t/d,分类收集,定期运往榆阳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垃圾处理场处理;地面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泥经机械脱水后由市政环卫部门统一清运,而矿井水污水处理站的污泥,经浓缩池浓缩和机械脱水后外售。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

3.1生态环境治理功能分区

通过生态环境调查,本矿区的生态功能区主要分为分为场地区、采空区、塌陷区及开采区,具体生态功能区情况见表2。

表2 生态功能分区情况表 分区

编号 名称 面积

各功能区特点(km2)1 场地区 0.2701 工业场地 2 采空区 3.3986 草地,耕地 3 塌陷区 1.2462 草地、耕地及进场道路等 4 开采区 4.6037 草地,耕地,肖家伙场等 5 取砂区 1.2500 草地、林地 6 搬迁遗址区 0.0294 建筑垃圾 7 小计 10.798 / 3.2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根据榆阳煤矿生态环境调查及其治理措施,本煤矿分为取砂区、搬迁遗址区及开采区,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分区情况见表3所示。

表3 生态功能分区情况表 分区

编面积治理措施

号 名称(km2)1 取砂区 1.2500 进行土地平整,实施林草地恢

复治理 搬迁遗遗留的建筑垃圾进行清运,土址区 0.0294 地平整,实施林草地恢复治理 开采区 2.5718 充填式开采 小计 3.8512

/ 3.2.1 搬迁遗址区生态恢复的治理措施

(1)土地平整

对不积水而起伏不平的塌陷地,因地块保墒、保水、保肥效果差,不便耕种,可以通过就地平整法进行挖补平整,保证整个塌陷区海拔标高基本一致,平整后的土地标高要高于洪水位标高,以利于耕种和植物的生长。

(2)林地治理措施

根据地形坡度、坡向、土壤质地及土层厚度等,选择适宜品种,适地造林,增加植被覆盖度。

(3)草地治理措施

土地整理后,选择优良的草种播种,进行草地改良;复垦阶段严禁放牧。

通过以上搬迁遗址区生态恢复治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建立一定规模的植被等监测定点,对取砂区和搬迁遗址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以调整计划。3.2.2 取砂区生态恢复的治理措施

榆阳煤矿周边风积砂的持水性较好,故在地表存在一定数量的植被,但由于风积砂较为贫瘠,肥力较低,所以现存的生态系统较脆弱。地面采砂作业开始之后,可以通过整体规划,计划性地开展土地复垦工作。风积砂挖取后,地表将直接呈现为被风积砂压覆的土壤,通过及时采取适当的土地熟

化措施,改良土壤的肥力,对土地进行整理、复垦,实现地表环境的改善。3.2.3 开采区的治理措施

榆阳煤矿采用高水膨胀材料充填工艺,工艺流程主要分为:配比搅拌、工作面充填两个环节。

(1)配比搅拌子系统

风积砂、粉煤灰、水泥和水在使用前储存方式是:经过筛分的风积砂存放在砂仓内,粉煤灰、水泥分别存放在各自的圆筒仓内,水存在水池内。材料配比按每立方米充填料风积砂366.3kg、粉煤灰366.3kg、辅料81.6kg及矿井水700kg进行。配比搅拌主要在地面充填站(如图1)进行。

(2)工作面充填工艺

工作面充填管布置在充填支架后部,每个15~20m设置一根布料管。工作面充填管在每个设置布料管的地方接一个三通阀,利用三通阀切换控制充填料浆,按照由低向高顺序依次进行充填。

工作面正常充填顺序为:检查准备→灰浆推水→砂浆推灰浆→正常充填→灰浆推砂浆→水推灰浆→压风排水。

图1 充填站示意图

3.3 污染防治措施

榆阳煤矿产生的污染物均得到有效控制及治理,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榆阳煤矿废气治理设施已建成,经试运行性能稳定,可确保运营期废气达标排放。

(2)水污染防治措施

榆阳煤矿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应保证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矿井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并将处理后废水100%回用。

(3)固废防治措施

固体废物中,采掘煤矸石填于井下,地面筛分煤矸石、锅炉渣等综合利用,其他固体废物交由地方环卫部门等处理。

榆阳煤矿通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措施的实施,可实现以下生态环境治理总目标如下:

a、搬迁遗址区生态破坏整治率达100%;

b、开采充填率达100%;

c、取砂场总土地治整治率达80%; d、矿区林草覆盖率达25%。从实施到202_年至,预计达到对取砂场进行土地平整,实施林草地恢复治理,土地整治率达100%,植被覆盖率达25%。3.4 资源综合利用 3.4.1 废水综合利用

(1)生产、生活污水

矿井生产地面生产生活污水经过二级生化处理(处理规模750m3/d)后满足要求。根据“按质使用,用污排净”的原则,本矿生产生活污水(600m3/d)可全部用于地面生产系统防尘洒水及井下消防洒水,不外排,实现生活污水零排放。

(2)矿井水

矿井日涌水量为21600m3/d,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处理规模25000m3/d)后,可用于井下洒水、生产系统防尘洒水、充填开采用水及周边生态环境用水。

3.4.2 煤矸石及锅炉灰渣综合利用

生产中排出的掘进矸石采用胶轮车或矿山装载机运至拟回填的采空区。生产期锅炉渣、地面选厂矸石产生量分别为1177.6t/a、45000t/a,全部综合利用;其中锅炉炉渣用于铺路等建材方面,地面选矸用于神华阳光神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发电。效益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效益,榆阳煤矿治理措施用于生态治理工程总投资为85465.74万元,其中搬迁遗址区治理费用90.45万元,取砂区治理费用76.11万元,开采区治理费用72800.00万元;施工临时工程费为1459.33万元,独立费用6202.16万元,基本预备费4837.68万元。

4.1 经济效益

通过搬迁遗址区治理、取砂区治理等措施,可以把该区域由于煤炭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并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了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为矿方减少了不可预见的成本。所以该经济效益通过直接和间接、显性和隐形形式体现在了矿方生产运营的过程中。4.2 生态效益

榆阳煤矿生态环境治理方案实施后,通过对搬迁遗址区和取砂区土壤的有效和合理利用,逐步改善土壤理化质量,恢复土地生态功能;绿化效益的测算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不但可以防尘固沙,隔音减噪,还可以产生氮氧平衡的环境效

益、储水效益。充填开采使得矿区从传统的先破坏后复垦的方式变为提前保护为主、边开采边保护、后期复垦为辅的新的方式,重视初期的保护工作,从而不仅保护了矿区环境,又减少了煤矿在土地复垦及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投入,而且最终的环境效果要远好于先破坏后治理的传统方法。

4.3 社会效益

榆阳煤矿治理措施实施后,随着场地的有效利用,一方面可以吸收和消纳部分社会剩余劳动力,提供社会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随着局部小气候的改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空间;搬迁遗址区治理和取砂区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实施后可提高土地生产力,在矿区及周边环境影响区种植适合的人工植被,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持续加强,环境将逐渐得到改善与优化,产生十分可观的社会效益。实施项目保障措施

(1)行政监督管理保障措施

榆阳煤矿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应由环保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并及时将检查及改进通知该矿。榆阳煤矿应设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实施管理机构、主管、专门技术人员等负责落实本方案的项目实施,并建立健全必要的生态环境恢复智力的管理规章制度,主动协调取得土地管理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的支持,在项目实施实施施工中,应征求采纳有关部门的意见,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管理应贯穿建设项目整个过程,并对建设项目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确保方案中的各项目工程落实到位。

(2)技术保障措施

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涉及到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分工技术服务等相关问题,榆阳煤矿将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或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实施,以保证实施的效果和质量。

(3)资金保障措施

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榆阳煤矿应将治理费从生产费用中列支,防止挤占、挪用或者截留,要做到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使用,确保专款专用,确保经费额度、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8.2.5监督和管理机制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确定后,榆阳煤矿应主动和地方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自觉接受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负责

对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方案按计划实施。

通过榆阳煤矿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程控制、综合治理”的环保新战略,建立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补偿长效机制。减缓或避免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或破坏,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结 论

[2] 都平平.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

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2_.

[3] 齐贺停,李宏颖,石旭东.陕北煤矿生态环境现状

及其治理方案浅析_以府谷县红草沟煤矿为例[J].四川环境,202_,31(6):64-69.

[4] 王燕.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J].煤炭科学技术,202_,37(12):125-128.

[5] 宫成,丁杨,侯世占.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

[J].煤炭技术,202_,27(10):3-5.

[6] 周浪.煤炭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J].煤炭技

术,202_,30(7):1-4.

[7] 王强,张义平,潘玉忠,吴斌.贵州省某小型铅锌榆阳煤矿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是一项生态公益性事业,以生态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通过方案的实施,最终达到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并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局面。

恢复治理措施实施期间,榆阳煤矿按阶段明确主要恢复治理任务,按时期排定重点工程;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良好的矿区环境,实现榆阳煤矿企业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姬艳梅.陕北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建设对策措施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_.

矿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治理措施[J].矿业研究与开发,202_,31(1):92-94.

8] 吕树芳,赵丰,于泊蕖.某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方案及可行性分析[J].煤炭技术,202_,31(4):8-10.

9] 王晓辉,张之源,潘成荣,贾良清.安徽省矿山生

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2_,31(4):90-94.

10] 杨金燕,杨锴,田丽燕,黄仁豪.我国矿山生态环

境现状及治理措施[J].环球科学与技术,202_,35(12):182-188.

11] 李富,廖国忠,刘鑫明.矿井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陷

落区探测中的应用[J].煤矿安全,202_,44(4):155-158.

12] 唐奇军.茨竹园石灰石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J].中国矿业,202_(8):106-109.

[[[[[

第五篇:加快林业建设治理生态环境

加快林业建设 治理生态环境

刘宝刚

〔内容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市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严重现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提出了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 加快 生态建设 对策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一、基本现状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的乌蒙山区,地处珠江和长江上游,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900.3米,最低海拔581米。由于过去大炼钢铁以及人类长期以来的生产活动、乱砍滥伐、过度开垦,使森林植被大量耗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造成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已达755处,受胁21738户94310人。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达5234.5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2.8%,高于全省11.3个百分点,年土地侵蚀量高达2444万吨。各类石漠化面积达3460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达1747平方公里,属于全省石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生态治理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围绕退耕还林(草)、天保、珠防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造林面积172.5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九五”期未的20.7%提高到“十五”期未的27%。通过实施长治工程、珠治工程、坡改梯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工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等,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9.3平方公里。编制了《六盘水市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六盘水市中心区绿色生态屏障工程总体规划》、《六盘水市石漠化治理工程总体规划》,积极探索城区生态屏障建设模式,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石漠化治理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治理石漠化面积20余万亩,治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初步得到遏制,效果明显。目前,六盘水市已被列为全国治理石漠化典型示范区。

在全市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今天,六盘水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人与生态和谐发展,在不放松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生态环境仍是人民代表关注的重点之一。根据“十一五”规划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是各项工作的重点,提出了要以基本建成“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继续加大以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石漠化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力度。特别要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切实解决退耕还林农户当前和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市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到202_年达到35%左右。

三、存在问题

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从林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来看,全市现有林地达226.87万亩,灌木林地187.15万亩,蔬林地51.38万亩,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林业生态建设仍任重道远。同时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问题。一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虽然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取得同步增长,但林种、树种单一,林龄结构极不合理,生物多样性较差,林分质量不好的问题仍突出。二是解决农村燃料困难,保护森林资源工作难度大。全市产煤乡镇不到50%,国家对无证小煤窑实行关闭,有证矿井主要以供应电煤为主,导致煤价上涨,大部分

农民生活用煤无着落,为了生存上山砍伐林木作燃料,这给保护森林资源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三是石漠化面积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据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资料统计,全市中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已达227.15万亩,轻度石漠化面积达291.87万亩,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5.27%和19.63%,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数,石漠化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四是宜林荒山荒地条件差,投入资金少,后续管护困难,造林保存率较低。五是部分群众保护森林资源意识淡薄,偷砍盗伐林木、非法侵占林地案件较为突出。因此,要改变生态环境脆弱现状,使全市森林覆盖率到202_年达到35%以上,实现“生态立市”战略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四、对策和措施

从六盘水市情林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围绕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以实施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为主线,以增加资源总量、优化资源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加强资源保护为工作重点,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六盘水林业跨越式发展,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坚持把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使林业生态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二是超前规划,落实责任。对今后近10年拟实施的180万亩造林和212万亩石漠化治理任务提前搞好规划,认真做好选点布局,选择林种树种合理搭配,任务分解到,落实到地块,明确到人头。对各机关单位、企业、社区、村寨、庭院、铁路、公路、河岸等都要落实绿化目标。

三是科学设计,突出效益。要适地适树,提高成活率;要充分考虑林产品的经济价值,以追求最大效益,增加造林人员的收入为目标。在陡坡滑坡地带,要以建设生态林为主,选择根系深、生长快的树种,如竹子、杨树、楸树、椿树等;在退耕造林方面,要以建设经济林为主,选择以生态效益兼容的经济林树种,如木本中药材、银杏、板栗、梨树、杨梅、花椒、茶叶等;在荒山荒坡等土地条件稍差的地点,选择用材林为主,如杉木、柳杉、华山松、滇柏等;在石漠化地带,要以绿化为主要目的,选用乔木灌木相结合,尽量考虑一些有经济效益的树种,如花椒、八角、金银花等。

四是创新思路,谋求发展。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已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点,但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过度的强调生态效益,而忽视了经济效益,缺乏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的理念。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树立生态是经济、生态是财富、生态是效益、生态是品牌的思想意识。要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产业发展来抓,这不仅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实质上是把产业发展融入到生态建设之中。既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也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使当地经济得到发展。我们要创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思路,加快对现有传统产业的调整、改造、提升,尽快培植出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特有资源的医药产业、食品产业、工艺品产业等,力求用更少的资源、更小的污染,使产业发展逐步趋于“轻型化”和“生态化”。只有立足于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恢复和保护生态,在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增加农民收入,生态环境建设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整合资金,捆绑投入。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要靠政府加大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可依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设立绿化费和征收育林基金,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尽可能实现工业反哺生态。把各级各部门投入生态建设的资金实行捆绑使用,综合投入、各计其功。如小流域治理资金、水保资金、坡改梯生物护埂资金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

六是强化管理,确保成效。治理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设周期长,见效缓慢。因此,必须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好林业、森警、工商、国土等部门的作用,对盗窃林木及毁林者,加大打击力度。调动好基层村组和护林人员爱林造林管林的积极性,使造林绿化工作达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的目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