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第一节景观生态学1

第一节景观生态学1



第一篇:第一节景观生态学1

第一节景观生态学1

一、景观生态学主要内容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为生物生存环境科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与人工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生态学由于其综合性和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成为现今社会一门无处不在的科学,同样也影响到我们的景观设计。近二三十年来,人类聚居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主动地寻求解决办法,这种大环境使景观生态学得以迅速发展。1939年,德国生物地理学家特洛(Troll)提出了“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的概念,他在((景观生态学))一文中指出:景观生态学由地理学的景观和生物学的生态学两者组合而成,是表示支配一个区域不同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分析。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于景观生态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另一位德国学者布克威德(Buchwaid)进一步发展了景观生态的思想,他认为所谓景观是个多层次的’生活空间,是由陆圈、生物圈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以麦克·哈格(Ian Lennox Mcharg)为首的城市规划师和景观建筑师非常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并且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实践中开始了不懈的探索,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Nature)奠定了景观生态学的基础。其后众多的景观设计师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自始至终对于景观生态学的关注热情未减。

简而言之,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和人居环境相关的土壤、水文、植被、气候、光照、地形条件等因素所形成的生物生存环境,简称“生境”,在不破坏全球生态的前提下,优化和改良我们的聚居环境。(表3-1)

二、景观生态要素

我们在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生态要素大概可分为以下几项:

1.水环境

地球上的生物生存繁衍依附于五大生态圈: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gdrosphere)、岩石圈(lithosphere)、土壤圈(pedosphere)和生物圈(biosphere)。水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地球上的沙漠区域气候干燥,物种稀少,不适合人类居住,缺少水资源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水除了供人饮用维持生存以外,还是运输、农业灌溉、水产渔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图3-1)。流经大地的河流、湖泊、小溪以及博大的海洋也形成了世界上最为美妙的风景,水流的泪泪、波涛的澎湃都成为自然界最为迷人的音乐。对于水资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依赖形成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性”(图3-2)。

大自然中的水有自身的循环系统,水体蒸发融人空气之中,再通过降水和地面径流结合在一起。人类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球水资源,进一步设计了水资源循环人工系统。给水系统包括自来水厂和市政给水管网,排水系统包括污水处理厂、雨水污水排放系统。近年来中国正在着手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为了缓解局部水资源缺乏所带来的问题而进行的大型人工水循环系统改造(图3-3)。

对于水资源保护的不重视也使人受到了惩罚。过度利用使地球上很多地方水资源严重匮乏,地下水过度开采、地表下沉,地表水的污染、水生动植物物种减少等等。意大利的历史名城威尼斯由于水体污染和地表下沉正面临着危机;英国的泰晤士河也曾因工业污染而使城市景观质量急剧下降;上海的苏州河、黄浦江也不得不大力治理,以挽回污染所带来的损失。

美国景观设计学家西蒙兹提出了十个水资源管理原则:’

(1)保护流域、湿地和所有河流水体的堤岸。

(2)将任何形式的污染减至最小,创建一个净化的计划。

(3)土地利用分配和发展容量应与合理的水分供应相适应而不是反其道行之。

(4)返回地下含水层的水的质和量与水利用保持平衡。

(5)限制用水以保持当地淡水储量。

(6)通过自然排水通道引导表面径流,而不是通过人工修建的暴雨排水系统。

(7)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进行废水处理、消毒和补充地下水。

(8)地下水供应和分配的双重系统,使饮用水和灌溉及工业用水有不同税率。

(9)开拓、恢复和更新被滥用的土地和水域,达到自然、健康状态。

(10)致力于推动水的供给、利用、处理、循环和再补充技术的改进。

前面谈到,我们除了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外,同样关注水体给我们带来的景观上的享受,泉水、池塘、河流、湖泊往往成为区域内景观精华所在。在景观设计当中,应给予水环境足够的重视。

2.植被

植物在地球物质和能量循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植物吸收水分,在充分光照下,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氧气和碳水化合物,这两种产物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植物的庞大根系和繁茂枝叶储存了大量水分,木质素中水合细胞中的水可以净化空气或渗入地下含水层,所以植被往往是用来保持水上最好的自然资源。另外,植物腐烂以后形成的腐殖质和土壤结合后,增强了土壤养分,保持了土壤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图3-

4)。

植被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气温,过滤尘埃、减低风速形成令人愉悦的局部小环流,增加空气湿度。宽10.5米的乔木绿化带可将附近500米内空气中相对湿度增加8%。

(2)绿化还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粉尘,植物对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氮氧化物都有吸收作用。

(3)防治生物污染,植物的阻尘功能可以减少很多借助空气灰尘传播的细菌,例如:杆菌、球菌和芽生菌。

(4)大量植被,例如城市大型绿地和公园,可以将噪声发源地隔离开来,30米的林带可以减少噪音7分贝,乔木灌木草地结合的绿地可以降低噪声8-12分贝。(图3-5)

(5)大量、多种植被相结合的绿地可以给昆虫、鸟类提供一个栖身之所。

植被除了以上谈到的这些作用以外,还能给人提供美学上的享受。植物随着季节生长凋落,花朵和叶子的颜色变化,都能使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并缓和工作紧张引起的精神压抑。

植被是城市景观重要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景观生态状况,所以在现今城市规划中往往采用绿地比例作为城市景观状况指标,常采用绿地指标一般有以下几种:

(1)城市公共绿地指标:反映城市绿化质量和水平,以每人平均公共绿地面积或每人平均公园面积来表示。

(2)全部城市绿地指标:指城市全部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居住区绿化、街道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及风景游览区的绿地,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以及城市人口平均绿地面积,表示城市绿化实际用地面积。

(3)城市绿化覆盖率:植物枝叶所覆盖的面积称为投影盖度,运用植物群落概念,对城市覆盖面积的统计,称之为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它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称之为绿化覆盖率。

3.气候

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是受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受到地理纬度、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大气环流、空气湿度、太阳辐射等诸多自然因素影响(图3-6)。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工环境对于区域气候的改变,例如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综合人工环境,是一个巨大的蓄热体,又是个能量发射器,往往形成特殊的温度场和气流场。这种温度场和气流场有时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影响,例如芝加哥被称为“风之城”、“风之街”的西尔斯大厦,曾由于强风致使物体撞击玻璃,造成了大片的玻璃损坏。纽约曼哈顿的世贸双塔也有类似的情况,1982年曾有人被强风吹倒而受伤。

我们的景观设计中怎样运用构筑物、植被、水体来改善局部微气候,使某一地域的气温、湿度、气流让人感到舒适。西蒙兹提出了若干条指导原则2:

·消灭酷热、寒冷、潮湿、气流和太阳辐射的极端情况。这可以通过合理地选择场地、规划布局、建筑朝向和创造与气候相适应的空间来完成。

·提供直接的庇护构筑物以抵抗太阳辐射、降雨、风、暴风雨和寒冷。

·根据不同的季节设计。每个季节都有麻烦,也为适应和娱乐提供了机会。

·根据太阳的运动调整社区、场地和建筑布局。生活区、户内和户外的设计应保证在合适的时间,接受合适的光照。

·利用太阳的辐射,通过太阳能集热板为制冷补充热量和能量。风也是一个长期行之有效的能源。

·水分蒸发是一个制冷的基本方法:空气经过任何潮湿的表面时,砖砌的、纤维的物质或叶子都可因之而变凉。·充分利用临近水体的有益影响,这些水体调节较热或较冷的邻近陆地。

·引进水体:任何形式的水的存在,从细流到瀑布,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有制冷的效果。

·保护现存的植被,它以多种方式缓和气候问题:

遮蔽地表

存储降水以利制冷

保护土壤和环境不受冷风侵袭

通过蒸腾作用使燥热的空气冷却、清新

提供遮阳、阴凉和树影

有助于防止地表径流快速散失和重新补充土层含水

抑制风速

·在需要的地方引进植被。它们具有气候调节的多种用途,如林荫树和吸收热量的植被。

·考虑高度的影响,(在北半球)高度和纬度越高,气候越冷。

·降低湿度。一般来说,人体的舒适感觉与湿度有关,过于潮湿使人不适,并加剧其他不适感,如干冷不如湿冷更令人感觉寒冷,湿热比热更让人觉得难过。引人空气循环和利用太阳干燥可以降低湿度。·景观设计选址应避免空气滞留区和霜区。

·景观设计选址应避免冬季风、洪水和风暴的通道。

·在利用消耗能量的机械装置之前,开发和应用自然界所有的天然致冷和致热形式。

第二节环境、行为和心理基本知识

如果说,我们前面所说的景观生态要素研究,是关于各种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生理上的影响的话,我们下面所要谈的是关于景观设计要素对于人心理的影响。环境、行为和心理之间关系的研究早在本世纪初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开始了,最初是在地理学研究中起步的。1908年,美国地理学家加勒弗(F.P.Gallover)发表了“儿童定向问题”一文,1913年,美国科学家特罗布里奇(C .C .Trowkridge)发表了“想象地图”,这两项科研初次以环境和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启蒙之后便是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社会学家沃尔特菲利(Walter Firey)在20世纪40年代末出版了著作《城市符号学》。地理学家莱特(Wright)研究了各种形式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空间行为。托尔曼研究了人和动物的认知地图。费斯廷格(Festinger)、沙克特(Schachter)与巴克(Back)在群体行为的传统社会心理研究中发现,物质环境的布置对行为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研究被广泛公认为是关于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方面研究的起点。

50年代以后,环境行为心理的研究进人了第二阶段:系统分析研究阶段。美国堪纳斯大学心理学家贝克(Baker)在美国米德威斯特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场,重在研究真实行为场景对行为的影响,并在不同国度之间作了比较。另外一位对环境行为心理作了系统性分析的人类学家是霍尔(E .T .Hall),其于1959年所著《沉默的语言》和1966年所著的《被隐藏的维度》颇具影响。他认为空间距离和文化有关,它好像一种沉默的语言影 响着人的行为,同时他提出“空间关系学”的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空间尺度以美国人为模板加以量化:密切距离(0-0 .45米)、个人距离(。.45-1.20米)、社交距离(1.20-3.60米)、公共距离(7-8米)(图3-

8、3-9)。

60年代以后,这种作为心理学前沿的学科开始直接对设计学起到指导作用。挪威建筑学教授舒尔茨(Christain Norberg-Schulz)写出了《存在、建筑与空间》一书,对于空间的理解和分析比过去前进了一大步。美国加州大学建筑学教授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60年代写出了许多有关论文,其中较新观点如:“城市并非树型”(“A city is not a tree”)。70年代他出版了三本著作:《不受时代约束的建筑》(TheTimeless Wa少of Bui 1 di ng)、《建筑模式语言》(A PatternLanguage)、《俄勒冈的试验》(The Oregon Experiment),在世界上有较大的影响。文丘里(Venturi)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运用了很多心理学的观点来谈论建筑中的形式问题,成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重要的文献。

目前为止,我们所提到的环境、行为和心理研究的范畴主要是涉及各种尺度的环境场所、使用者群体心理以及社会行为现象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人的行为以及对环境的心理反应是受着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文化背景、生理条件等等,所以环境行为心理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的设计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但是不可以随便照搬,否则我们的研究将失去意义。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对于景观设计比较常用的概念。

一、空间与环境‘

1.气泡

气泡的概念是由爱德华·T.霍尔提出的,指的是个人空间。任何活的人体都有一个使其与外部环境分开的物质界限,同时在人体近距离内有个非物质界限。人体上下肢运动所形成的弧线决定了一个球形空间,这就是个人空间尺度—气泡。我们下面所谈到的尺度要大一些的空间大多都是气泡空间的延伸。

人是气泡的内容,也是这种空间度量的单位。

2.领域

领域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中,指自然界中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一山不容二虎”就说明这个概念。这一概念引人到心理学中来,人类的行为也往往表现出某种类似动物的领域性来,人类的领域行为与动物既有相似点,也有区别。人类的领域行为有四点作用,即安全、相互刺激、自我认同(self-identity)和管辖范围。人类的领域行为大概分为以下四个层次:我们前面所说的气泡也可以认为是领域空间的最小单位。

公共领域(public)

家(home)

交往空间(interaction)

个人身体(body)

我们在生活体验中可以发现,即使没有人告诉,我们也可以认知某一空间的用途,并且自觉地用某种行为去对应空间的功能。一般容易为人所认知的空间大体有三类:滞留性、随意 消遣性和流通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行为个体对环境认知以后,就会本能地对自己的领域进行维护,如果受到冲突和干扰,就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中有反感的表示,感到不悦。对此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空间的尺度对人心理的影响,可以通过植物、矮墙、或者某些构筑物来增强滞留空间使用者的私密性,也可以通过不提供适宜滞留领域空间来暗示使用者流动空间性质,从而提高流动空间的效率。这里要注意人与人之间过度的疏远和靠近都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不安定。

3.场所

舒尔茨在《场所精神—关于建筑的现象学》中认为“场所是有明显特征的空间”,场所依据中心和包围它的边界两个要素而成立,定位、行为图示、向心性、闭合性等同时作用形成了场所概念。场所概念也强调一种内在的心理力度,吸引支持人的活动。例如公园中老人们相聚聊天的地方、广场上儿童们一起玩耍的地方。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景观设计是以场所为设计单位的,设计出有特色的场所,将其置于建筑和城市之间,相互连贯,在功能、空间、实体、生态空间和行为活动上取得协调和平衡,使其具有一定完整性,并且让使用者体验美感。

二、人的行为

我们在前面谈到了几种尺度的空间单位,下面我们简单地用几个概念分析一下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往往是景观设计时确定场所和动线的根据,环境建成以后会影响人的行为,同样,人的行为也会影响环境的存在。

1.行为层次

将人类行为简单分类,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3:

(1)强目的性行为:也就是设计时常提到的功能性行为,商店的购物行为、博物馆的展示功能,这是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我们在设计中已经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2)伴随主目的的行为习性:典型例子是抄近路,在到达目的点的前提下,人会本能地选择最近的道路,虽然,我们可以用围墙、绿化、高差来强行调整,但是效果往往不佳,所以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这类行为,并将其纳人动线的组织之中。

(3)伴随强目的行为的下意识行为:这种行为比起上面两种,更加体现了一种人的下意识和本能。例如人的左转习惯,人虽然意识不到为什么左转弯,但是实验证明,如果防火楼梯和通道设计成右转弯,疏散行动速度会减慢。展览空间如果右转布置,也会造成逆向参观和流线的混乱。这种行为往往不被人重视,但是却非常重要。

2.行为集合我们称为达到一个主目的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为行为集合,这有点像围棋中诸多步连锁反应而成的定式,在我们设计中也存在着这种定式。例如在设计步行街时,隔一定距离要设置休息空间、设计流线时要考虑无目的性穿越街道,以及通过空间的变化来消除长时间购物带来的疲劳等等。

3.行为控制

这个概念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设计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卢梭说人是环境的产物,有时我们设计空间的同时也设计了一种相应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在日复一日的强化下,很可能演化成一种习惯,这就是环境对行为的控制作用。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认为,研究者不但要预测行为的发生,并且要通过操纵自变量而对行为产生影响,这说明他已经充分地了解了行为。例如在设计花坛的时候,为了避免人在花坛上躺卧,可以将尺度设计得窄些。

三、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要

希腊学者多西亚的斯(C .A.Doxiadis)曾对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要,做过扼要概括如下:

1.安全

安全是要使人类能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包括人的生理需要,基本满足的前提)。人要有土地、空气、水源、适当的气候、地形„„以适合人类抵御来自大自然与其他人类的侵袭。

2.选择与多样性

在满足了基本生存条件的前提下,要满足人们根据其自身的需要与意愿进行选择的可能,“钟爱多样性”是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的格言。因为多样性是一切“人”,包括生物界的本性。

3.需要满足的因素

在下列五个方面的需要予以最大、最低、或最佳限度地满足(图3-10)s。

(1)最大限度的接触: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为设施、与信息„„有最大限度的接触,即与他的外部世界有

最大限度的接触,最后归结为其活动上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扩大。

(2)以最省力(包括能源)、最省时间、最省花费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

(3)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protective space),无论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无论是一人单独地在什么地方,还是与一群人在一起。根据上述原则,人不但要把许多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拉近到自己的身边,同时还要使自己靠近人群。人的生存离不开人群(社会)。人群的聚集是社会内聚力的表现,在物质空间上体现为密度,中心与非中心体现在密度的差别上。成组、成团体现有秩序的接近,只要有人群就有中 心。此外如果中心变得过于拥挤,人会自动地拉开距离,保护其个人与小群体的私密性与领域性。公共性与私密性是人的基本需要。所有的聚居地与建筑,都是这两者间矛盾平衡的体现。

(4)人与其生活体系中各种要素之间有最佳的联系,包括大自然与道路,基础设施与通信网络。

(5)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条件,取得四个方面的最佳综合、最佳平衡。在小尺度范围内,人为环境要适应人的需要,在大尺度范围内的人造物要适应自然条件。

四、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这个德文词意为“形式”或“形状,“)于50多年前由麦克斯(Max Wertheimer)等人首创,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原则有一套心理规律。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perceptual theory)方面,这一规律力求说明建筑中构图规律有生理及心理基础,但有一定片面性。格式塔心理学由于其关于人和形式相关的心理研究,对于设计学科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一切知觉对象都是一种力的结构,每一个形,都是紧张力的呈现,存在于某种特定的“力”场中,力的活动可以确定情感表现。德国格式塔派心理学家勒温(K .Lenin)采用拓扑学图形陈述人及其行为,他主张”B=P·E"(行为等于人和环境的函数)。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指客观环境,而是指仅仅对行为有所影响的环境,及所谓的“心理环境”。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它认为人会辨认出简单平衡和对称性的结构,并突出周围环境。这种人所具备的能动性的完形特性,可以强化设计者的造型意图。

格式塔心理学只注意人的天生因素,而没有重视人先前的经验因素。所以后来的“构造论”(structuralism)者又有不同的理论。

五、凯文·林奇的《城市的意象》

凯文·林奇(Kavin Lynch)1960年发表了《城市的意象》一书,对研究认知地图是十分有开创性的,又有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他尝试了如何找出人们头脑中意象的方法,并将之描绘表达出来,将之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6。凯文·林奇认为:一座城市也是由各种要素,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相关的模式。印刷品与城市两者就可被认为是可读的(legible),其中能启发人们强有力的“意象”的能力,被称为“意象能力”(imageability)。

一个人对一个城市在头脑里形成的“意象”,不论城市本身的可读性(legibility)如何,可以分析为由三方面所构成。

(1)特色(identity):即城市有个性,从整体上与其他的地区或城市有区别。舒尔茨则把特色提高到“地点精神”(geniusloci)加以强调。

(2)结构(structure):即每一个体事物能与其他事物与观察者发生一定的关系。譬如一座大门就能与观察者与其背后的花园在空间上发生一定的联系。每座城市均应有其自身有特色的形态与道路结构。

(3)含义(meaning):为了更全面的理解,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这三方面是“意象”中的三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部分,即构成一个明确的意象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林奇通过把搜集到的这些意象地图与居民回答问题时的大量资料加以分析,发现其中有许多不断重复着的要素、模式,可将这些要素分为五类:即道路(path)、边界(edges)、区域(distinct)、中心与节点(nodes)与标志物(landmarks)(图3-11)。

第二篇: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综述要求(以核心内容为主)(题目:三号宋体加粗居中)作者:XXX 专业:XXX(学院加专业)班级:XXX 学号:XXXX 指导老师:郝建锋(五号宋体居中)摘要:内容少于200字,把内容阐述清楚即可!要求简单明了(五号宋体,两端对齐,只需将“摘要:”二字加粗即可)直接顶格开始,无需空格!

关键词:XXX;XXX;XXX要求3-5个,中间用“;”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面空白,不能用标点符号!(五号宋体,两端对齐,只需将“关键词:”三字加粗即可)

英文的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等要求相同!

中间只空一行,开始正文,空两个汉字!先用一段简单的内容引入正文!(小四号宋体,两端对齐)不能直接将文献内容复制,至少要用“记事本”处理一下!汉字以外的数字、字母等用Times New Roman体。拉丁文,只需要(属名+种名)斜体,第一个字母大写,正确格式例如: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表格用三线表。一级标题加粗,字号不变,顶格!“1”之后,只空一个字符(非一个汉字)

1.1 二级标题不加粗,字号不变,顶格!“1.1”之后,只空一个字符(非一个汉字)

1.1.1 三级标题要求等同二级标题

每级标题至少要有两个以上才成立。各级标题不能用标点符号!尽量在三级标题内结束,不要用四级以上的标题!

段落正文内容要求:空两个汉字开始,内容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原则性的结论、数据等必须要有参考文献,文献用“[XX]”上标表示“[XX]”。综述要求得出结论、讨论或观点。不允许有错字、别字,错误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用全角。

字间距要用默认,不要再设置,行间距设置为1.5倍!页面边距全部设置为2cm。全部内容(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相关内容、正文、参考文献),按要求,至少4页以上。统一要求用A4纸打印,不准折叠。单位按国际标准要统一,在表达面积时,亩、平方公里、公顷等都不能用,只能km2、hm2。其它单位也一样要求。

如果有几个文献同时参考,分几种情况:A、不连续[2,5,8],B、连续[2-6],C、部分连续[2,4-6],D、只有两个时无,无论连续,[2,3],[2,5]。正文中参考文献可以反复引用,但最后的参考文献序列,必须是唯一的。

参考文献:(只是“参考文献”这四个字加粗,为小四号字,顶格开始)

参考文献正文要求用五号宋体,不加粗。数字序号用“[XX]”,顶格开始,空一个字符,开始写内容!内容顺序为“

[XX] 作者,文献题目,出版期刊、学报名称(书籍要求出版社),时间、页码

(页码之间要用“-”,要求统一使用,标点符号用半角,最后“.”结束)。参考文献,不能偷工减料,要求人名、卷、期齐全。至少10篇以上。以一级学报为主,核心期刊为辅。

例子:

[1] 问青春,李秀珍,贺红士,等.岷江上游景观边界网络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202_,28(9):4334-4343.(其中“202_,28(9):4334-4343”,表示的就是“202_年第28卷第9期,4334-4343页”。)

第三篇:景观生态学

安徽农业大学202_-202_学年第一学期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实习报告

09级生态学刘应潜0912701

2摘要:连续三天的生态学综合实习让我们收获颇丰,肥东县长王村新农村建设,回族敬老院,滨湖新区规划设计,桐城实习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桐城市建立起了以生态综合防治,有机农业推广,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秸秆资源发电利用,发展循环型农业,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正文: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在几家新农村建设较为成功的地点都发现了一个特点,就是当地的农村建设当中会有利用秸秆进行沼气发酵工艺进行发电。包括在敬老院一个相对很小的沼气发电池,因为规模有限,所以只够敬老院照明供应。但是也是对于循环型经济的一个进步。尽管在自然界中,沼气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的现象十分普遍,但是人们无法加以利用。为了有控制地生产沼气,获得较高的产气量,就必须采取人工制取沼气和正确的发酵工艺。以投料运转方式可分为:连续发酵、半连续发酵和批量投料发酵。连续发酵工艺的特点是:沼气池投料启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正常发酵产气后,每天或随时连续定量地添加发酵原料和排出旧料,致使正常发酵能长期连续进行。连续发酵工艺的特点是:启动时一次性投入较多的发酵原料,当产气量趋向下降时,开始定期添加新料和排出旧料,以维持比较稳定的产气率。农村户用沼气池根据原料特点和用肥较集中等原因,主要采用这种发酵工艺。批量投料发酵工艺特点是,一次投料发酵,运转期间不添加新料,当发酵周期结束后,取出旧料再重新投入新料发酵。在实践中推行循环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农业向低碳化转型的道路。从生态学观点看来,生态农业是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统筹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产功能。从桐城的经验来看,其将合理种植资源配置合理实行得很好。在新天地公司的生产基地和粮食加工场,让我深切体会到了生产、加工、仓储、市场的经营链加以

完善。与小农经济相比,小农生产组织方式,小块土地的经营是无法进行规模化的经济效益,不利于机械化和种粮生产现代化和专业化的实现,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土地潜能的释放,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种粮生产资料价值的上涨,种粮比较利益相对较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并不高,造成了土地粗放式经营,出现了抛荒或者半抛荒的现象。在桐城市,我们看到了新天地公司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在粮品生产上进行了体制改革创新,由新天地公司主营的规模化经营,农民以转包、出租的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的规模化经营。较大的经营规模就可以在较大的土地面积上实行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生产。

随着农业产业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在城市郊区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及将农业生产经营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我们参观的双龙农业生态环境示范点等就是典型的观光型农业。观光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中以单一的经营方式,通过旅游这一经营方式为其农村本身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观光农园是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开展适度的旅游观光活动而形成的一种观光农业形式。比如在生产果园的基础上, 设置一定的设施与景观,吸引游人前来种果、品果、购果,以达到宣传产品增加收入的目的。常见的有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园、观光鱼场、观光牧场等单项观光农园。当然,也可几项相结合形成综合的观光农园。观光农业一般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一旦开发不当也会造成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所以一定要用生态学原理来知道观光农业大建设,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好的生态效益。并且通过观光旅游活动,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只是,同时培养人们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以提高全民素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间的关系,观光农业才可能持续的发展下去。

连续三天综合实习让我们都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对于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学科交叉之处的专业知识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在论文的最后我向张震老师道歉,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导致论文没有及时上交,影响了正常安排,在此向您认错。

第四篇:景观生态学文档(定稿)

城市扩展是指城市中心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和土地利用、地貌等自然因素在地域上的向外推进与扩展。文章运用GIS软件的分析功能,揭示近十五年来新乡城市扩展的速度与方向:自1988年到202_年间,新乡市城市重心位置经历了先向东南方向偏移,继而又向东的一个过程;认为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大幅增加、人口的增加、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因子

一 经济的发展集中的商业和商务,不但解决了新中心的吃、住、玩、游、购等生活需求,而且以商务为核心驱动力,还可以带动商务资源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最后形成新中心的繁荣。比如发展金融保险、高科技产业、企业服务业和博览会展业等商务型产业,以及发展商贸服务业、休闲娱乐业和旅游观光业等商业型产业。

二 人口的增加

一个高品质的区域,大量的居住人群必不可少,特别是高端的群体。在很多城市都有一个现象,那就是高端楼盘扎堆,城市综合体扎堆,原因很简单,只有 超爆的人气和强大的购买力才能推动新中心的发展和成熟。

新乡东区聚集了辉龙、伟业、靖业、永恒、发展等大批实力企业,随着开发项目建成入 住,区域必将形成大量高端的居住人群,从而形成新乡东区的高端生活圈,为整个区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消费基础,保证了区域繁荣稳定发展。

三 交通基础建设

放眼整个新乡市区,有哪个区域能够和新>乡东区的交通相媲美,数条公交线、城市中轴平原路、石武高铁新乡站、京珠高速、107国道纵横,这些都是交通优势。

城市的急速扩张,组团式的地形地貌,新兴中心的出现注定是一种必然结果。可是,要顺应城市发展方向并非易事,还必须 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不少地产界专家和地产行业资深人士分析认为,要顺应一个 城市的发展方向,至少要具备便捷的交通、高端居住人群等5大条件。

要成为一个城市的新中心,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必不可少。比如位于东区的市政府大楼、石武高铁新乡站等地,就是新乡规划 的城市副中心,聚散辐射力都很强,这些地方也必将直接促成其核心地位的确立。

只有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地 方才有可能成为新的城市核心。在新乡的城市发展中,例来就有“政府向东,城市向东”的说法。

第五篇:景观生态学总结

第一章 绪论 需要复习的知识点

1、什么是景观?

景观(Landscape)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什么是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学科。

3、景观生态学的代表性著作有哪些?

德国 特罗尔 美国的福尔曼和法国的戈德伦提出了《Landscape Ecology》

1986年,Forman出版了非常有影响的“Landscape Ecology”专著,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经典教科书。“斑块-廊道-本底”模式,1987年,国际“Landscape Ecology”杂志在美国创刊,成为景观生态学的主要论坛。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4、景观生态学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提出了哪些观点?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组分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

2、景观功能

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是景观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

3、景观格局及常见的格局有哪些?

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是指形状和大小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的排列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和配置等。格局是景观结构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和异质性的具体体现。

 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指某种特定的景观组分类型的距离相对一致(平原村庄、石灰岩孤峰) 聚集型分布格局:指某些景观组分呈团块状聚合在一起(城市建成区) 线状格局:景观组分呈线性排列(道路、河流的附属成分)平行格局:景观组分呈平行排列(山区)

5、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le)?

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的时间变化过程与特征。

6、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le)及其生态意义 斑块是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有明显区别、空间尚可分辨的非线性景观要素 相对同质性(取决于观察的尺度)

廊道是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有明显区别、空间尚可分辨的带状景观要素

基底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接度最高、优势度最大,从而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特征起主要作用的景观要素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的意义

此模式是描述和构成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描述生态学系统的空间语言,使得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之间的表述更加具体、形象。而且,该模式还有利于考虑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他们在时间上的变化。

7、常见的斑块有哪些类型?是如何形成的?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源于小面积干扰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残遗斑块(remnant patch):景观中一个小面积区域逃逸出周围地区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patch):由于环境条件的局部差异性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更新斑块(regenerated patch):在大面积受干扰地区通过植被恢复而的斑块类型; 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由于人类的种植和建筑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8、尺度尺度效应和尺度推移

尺度(scale):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或者分辨率(resolution)尺度效应(scale effect):优势景观现象或过程特征随尺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由于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在景观生态水平上的长期生态研究,尺度的扩展十分必要,需要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来推断其他尺度上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尺度推移(scaling),包括尺度上推(scaling up)和尺度下推(scaling down)。

9、干扰及其生态意义分别是什么?

干扰(disturbance):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的事件。从积极的角度看,干扰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1、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

2、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一般来说,经常处于变化环境中物种要比稳定环境中生存的物种更可能忍受环境压力。

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10、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其意义

1.大岛屿的物种数量要多于小岛屿(面积效应);

2.靠近大陆岛屿物种数量要高于远离大陆的岛屿(距离效应);

3.年轻的岛屿物种丰度较小,物种周转率(迁入量/灭绝量)高,以后则不断降低,直到二者相等,物种数量达到动态均衡。

结论:岛屿的面积、孤立程度和年龄依次是控制生物迁植、灭绝和物种数量的关键因子。种—面积关系S=cAz

式中:S—物种数量;

A—岛屿面积;

C、z—常数;

应用该式有两个重要前提:物种迁移与绝灭之间达到了生态平衡; 物种的数量只与面积有关,其他因素相对稳定。数学表达式: dSdtIEI—表示迁居速率,即种源与缀块间距离的函数;

E—表示绝灭速率,它又是面积A的函数。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意义: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将生境斑块的面积和隔离程度与物种多样性巧妙地用一个公式联系在一起,对斑块动态理论及景观生态学发展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10、边缘效应理论及其意义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缀块边缘部分受外围影响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缀块边缘部分往往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度和初级生产力; 边缘效应理论意义:

边缘效应的大小与与缀块大小及相邻缀块的功能与结构有关; 缀块越大,边缘效应越小;

缀块越小,边缘效应越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边缘效应也受缀块形状和边界特征的影响

形状:长宽比小,为紧密型,有利于生境的稳定;反之不稳定; 边界特征:包括边界的形状,宽度和可透性等,影响复杂; 边缘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2、Meta-种群理论及其意义

Meta-种群(Meta-population)的定义:由空间上彼此隔离,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subpopulation)或局部种群(local population)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Meta-种群理论的意义:生境片断化之后,形成隔离的生境斑块,种群个体在不同的斑块之间扩散,个体在亚种群之间的迁移影响持久和稳定。因此,该理论对保护生物学研究具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章 景观形成因素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常见的景观形成因素是哪些?各有什么景观意义? 地质地貌因素

气候因素 土壤因素

植被因素 干扰 地质地貌的景观意义:

气候的意义:它影响到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影响土壤过程;控制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景观意义:土壤肥力与景观生产力;土壤异质性与景观异质性;土壤异质性影响地貌过程、植物分布、生物群落;土壤退化与景观变化;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等

植被的景观意义:1.植被类型与景观异质性 2.植被的动态与景观变化 3.植被对地貌过程的改变和控制作用 4.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干扰的景观意义: 干扰与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与干扰的生态效应间存在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观异质性可以说是不同时空尺度上频繁发生的干扰的结果。每一次干扰都会使原来的景观单元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在复杂多样、规模不一的干扰作用下,异质性的景观逐渐形成。

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而高强度的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干扰对景观的影响不仅仅决定于干扰的性质,在较大程度上还与景观性质有关。对干扰敏感的景观结构,在受到干扰时,产生的影响较大; 对干扰不敏感的景观结构则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小

2、什么叫喀斯特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和白云岩的溶蚀、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统称为喀斯特作用,这种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3、常见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特征是什么?

4、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原因及对景观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暖的特征: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为0.6℃。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降水增多

极端天气情况频繁发生,但是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气候变化的强烈程度以北纬最甚。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温室气体的排放)

主要指: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碳等;对地球辐射热量的收支平衡起重要作用。

CO2:主要来源于:燃料的使用: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改变并破坏植被的自然排放。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温升高、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森林、湿地和极地冻土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气候带由南向北移动

5、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什么?该规律的主要控制控制因素分别是什么?

6、常见的景观形成因素是如何综合作用于景观形成的?

7、什么叫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有什么影响?

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一种栖息地不断变成碎片的过程,一种破碎化过程的结果即格局状态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它缩小了某一类型生境的总面积和每一斑块的面积,影响到种群的大小和灭绝速率;在不连续的片断中,残留面积的再分配影响物种散布和迁移的速率

8、干扰是如何影响景观的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与干扰的生态效应间存在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观异质性可以说是不同时空尺度上频繁发生的干扰的结果。每一次干扰都会使原来的景观单元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在复杂多样、规模不一的干扰作用下,异质性的景观逐渐形成。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而高强度的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干扰对景观的影响不仅仅决定于干扰的性质,在较大程度上还与景观性质有关。对干扰敏感的景观结构,在受到干扰时,产生的影响较大;对干扰不敏感的景观结构则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小。

第四章景 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生物多样性(biopersity):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variety)和变异性(variability)。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遗传多样性(genetic persity): 物种多样性(species persity)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persity):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persity):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2、什么是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persity):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景观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由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3、观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什么?

景景观异质性导致生物多样性 ;或者说景观异质性包含景观多样性,并对其他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相互促进

4、什么是生态交错带和边际效应?常见的生态交错带有哪些?其生态功能分别是什么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是由相邻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时空尺度及强度所决定。边缘效应(edge effect):缀块边缘部分受外围影响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生态学特性的现象。缀块边缘部分往往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度和初级生产力。

常见的生态交错带有:河岸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错带;森林-草地交错带;红树林交错带;滨海植被带 河岸带的生态功能:降低温度;防止水土流失;过滤污染物;增加河流水生生物食物供应 农牧交错带生态功能:农业:粮食生产;生态防线;牧业产品基地;主要资源产地

5、景观异质性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异;生态演替;干扰: 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深度,广度,无明显规律,难以预测

6、什么叫景观格局,有哪些景观格局类型?

景观空间格局(Landscape pattern):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景观格局类型: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聚集(团聚)型分布格局; 线状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的组合或空间联结格局

7、什么是景观结构?目前提出的景观结构模型主要有哪些?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组分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景观结构模型: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廊道(patch)--结点(node)--网眼(net)模型 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模型

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什么是景观生态流?

景观生态流(Landscape Flow):景观要素从景观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

2、什么是景观过程?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景观过程:景观流的发生发展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 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 扩散:随机分布格局;

重力:高度聚集的分布格局;

运动:在抵达的景观要素中高度集中,形成高度聚集的分布格局

3、空气流的景观生态学功能

空气的流动, 是物质气态循环的主要动力 水分:带来降水;导致干旱:干旱风 热量

携带污染物质,导致污染物质的转移和扩散

3、水流的生态学功能

4、土壤侵蚀的生态学后果是什么?

土壤侵蚀的生态学后果:使土壤变薄,生产力严重下降;在地势低的地方形成堆积地貌,使汇积区的土壤更加深厚和肥沃;侵蚀沉积物导致河床淤积,河流水位增高,水库淤积使水库库容减少,进而降低水库的泄洪机能,增加洪水的潜在危险

5、什么是生态效率?什么是Lindeman效率?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是指能量的利用效率,即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后一营养级的能量与前一营养级能量之比。用公式表示为:生态效率(n级)=通过(n级)营养级的能量/n-1营养级的能量。

Lindeman效率: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能流越来越小,通常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为前一营养级的10%,在能流过程中大约损失90%的能量,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十定律”。

6、景观的生态功能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观的一般生态功能:景观的生产功能,景观的生态功能。景观的美学功能。景观的文化功能

第六章 景观的动态变化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景观稳定性概念、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景观稳定性概念:

景观生态系统保持原有状态的能力(抗干扰能力)景观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归原有状态的能力(景观的恢复能力)景观稳定性在于景观对干扰的抗性和干扰后复原的能力。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

气候变化;地貌形态;岩石和土壤;流水和水文变化;植被变化;干扰 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景观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异质性 景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物进化过程

2、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是什么?

一、自然驱动因子

指在景观发育过程中,对景观形成起作用的自然因素。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作用于景观,它可以引起大面积的景观发生变化。

二、人为驱动因子:人口;技术;政治经济体制;政策;文化等因子

三、景观作用强度与景观变化

四、景观变化的一般规律

3、景观作用强度与景观变化有什么关系? 弱度干扰:景观发生波动

中度干扰:干扰停止后,景观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强度干扰:会使景观产生新的平衡

极度干扰:原有的景观消失,被新的景观取代

4、景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一般可以用什么来描述?

景观参数随时间变化曲线的特点一般可以由3个独立参数来描述:

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

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范围和小范围);

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

5、景观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一、景观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实现:土地表面性质的变化;地表反射率的变化;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变化

二、景观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对土壤有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能量交换;水交换;侵蚀和堆积;生物循环和农作物生产 对土壤养分流动的影响;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

三、景观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对水量的影响:水资源短缺

景观变水资源短缺 河水断流:黄河断流

海水入侵:我国的大渤海地区由于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造成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湿地减少

对水质的影响:水质性缺水

四、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质量下降

景观变化可以改变大气中气体的组成和含量,从而影响大气的质量。城市大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煤烟型污染严重;汽车数量急剧增长,汽车尾气污染严重;地面扬尘和沙尘暴造成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偏高;工业污染源造成城市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6、景观变化中人的作用有哪些?

一、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作用

干扰方式主要有:旅游、狩猎、采集、污染等

人类干扰对景观的破坏:裸地,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土地,采矿废弃地,垃圾堆放场,水域污染

二、人类对管理景观的改造作用

改造作用的方式:开垦与农业种植;农田防护林建设;森林采伐与更新;人工造林;围栏草场

三、人类对人工景观的构建作用 水利工程;建设围湖造田与梯田;建设河堤建设;城市建设

7、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8、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

农村

就业机会多;

人口增长快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土地压力大

文化设施齐全

收入低 社会服务短缺

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第七章 景观生态分类于评价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景观观评价的概念?

景观评价(Landscape Evaluation or assessment):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根据特定的程序、按照景观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断的过程。

2、景观评价的程序?(1)确定待评价景观的空间地理范围及时间跨度(2)收集资料(3)构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景观属性(4)评价方法选取(5)景观评价(6)报表及景观评价图的编制

英汉互译:

景观(Landscape)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

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

尺度(scale)尺度效应(scale effect)尺度推移(scaling)尺度上推(scaling up)尺度下推(scaling down)干扰(disturbance)边缘效应(edge effect)Meta-种群(Meta-population)景观过程(landscape processing)

景观评价(Landscape Evaluation or assessment)生物多样性(biopersity)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

景观异质性(heterogeneity)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persity)景观生态流(Landscape Flow)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

景观要素(landscape elements)

网络(network)

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le)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9/270701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