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养猪场如何彻底消灭净化猪伪狂犬病(精选5篇)

养猪场如何彻底消灭净化猪伪狂犬病(精选5篇)



第一篇:养猪场如何彻底消灭净化猪伪狂犬病

养猪场如何彻底消灭净化猪伪狂犬病

为了解决当前国内猪伪狂犬病出现的上述新变化,从根本上减少猪伪狂犬病给业带来的经济损失,我们还应该回归到“伪狂犬病的净化”措施上来。相对其他猪传染性疾病而言,猪伪狂犬病是比较容易消灭或净化的一种疾病,目前,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消灭或净化了猪伪狂犬病。我们不奢求在全国范围内、短时间净化伪狂犬病,但我们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以“猪场”为单位净化伪狂犬病。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措施大致有四种:

一是“淘汰扩群法”:即在气候比较温暖的季节,或者在猪价比较低的时候淘汰猪场内所有猪只,然后对栏舍内设施设备进行整理、清扫、彻底消毒,对栏舍的周围场地、道路清扫、彻底消毒,空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第二次消毒,最后再引进经检测无伪狂犬病毒感染的种猪进行扩群。该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大、费用高。

二是“后代隔离法”:即仔猪提早断奶,然后将断奶仔猪转移至确定的“无伪狂犬病毒的清洁区”内饲养。该方法可阻断多种传染因子的传播,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净化,但要求母猪必须不感染伪狂犬病毒或伪狂犬阳性母猪不在排毒期,对管理要求高。

三是“检测淘汰法”:即反复多次对全场猪群逐只进行伪狂犬野毒抗体检测,淘汰伪狂犬野毒抗体阳性猪只,再引进伪狂犬野毒阴性种猪扩群。该方法对管理影响小,实施方便,但是对伪狂犬野毒阳性率比较高的猪场不适用,需多次检测,检测费用比较高。

四是“管理免疫法”:即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生物安全措施,确保每次引进的种猪都是伪狂犬阴性猪,同时对全场猪群进行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免疫接种。

第二篇:市猪伪狂犬病净化实施方案

市猪伪狂犬病净化实施方案

为做好猪伪狂犬病净化工作,探索猪伪狂病有效净化方案,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将依据第一次全群使用的疫苗和监测结果而修改。

一、工作内容和目标

1、工作内容:通过采取检测-淘汰-监测-净化措施,202_~202_该场种猪每半年进行1次猪伪狂犬病血清学检测,对野毒感染抗体阳性猪进行扑杀或淘汰,对假定阴性猪群实施高密度普免,同时加强消毒和提高管理水平。

2、净化标准:无猪伪狂犬病临床病例,免疫抗体阳性率达100%以上,连续两年种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5%抽样检测和猪场(站)95%自检没有病原检出后,对种猪群连续进行100%、50%比例的检测,均没有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抗体检出,视为达到净化标准。

3、净化目标:通过实施种猪净化,到202_年,使净化场达到猪伪狂犬病净化标准。

二、实施进度安排

202_年:全场猪实现100%监测,并对监测阳性猪进行淘汰。202_年:全场猪实施猪伪狂犬病免疫,并进行监测。

202_年:继续进行猪伪狂犬病监测,在年底时进行项目总结。1

202_年11月初到202_年12月底,自下而上进行工作总结,开展绩效评价,进行项目总验收,完成验收总结报告。

三、技术措施及要求

1、猪伪狂犬病净化前的要求

① 淘汰隔离场的准备。为减少淘汰损失和防止交叉感染,必须有一个单独的、距离养猪场(站)500米以上的隔离场,以隔离阳性猪。

② 猪伪狂犬病的免疫状况要求。如果没有使用疫苗或使用了gE基因缺失的疫苗,则可着手净化;如果使用全基因疫苗(如常规灭活苗),则必须换成gE基因缺失的疫苗,半年后方可着手净化。

③ 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率的检测。通过抽样检测野毒感染率,预测需要隔离或淘汰的数量,计划场地及设施,评估经济效益,制定净化方案。一般而言,野毒阳性率≤15%,可一次性净化;野毒感染阳性率>15%,可实施分步净化。

④ 养殖场周边环境调查。对养殖场周边养殖户饲养的母猪和肥猪全部采样监测猪伪狂犬病。

2、猪伪狂犬病的净化措施

①开展血清学检测。全场种猪和部分育肥猪在5天内完成猪的采血并分离血清,所有的血清均需备份并置于-20℃冰冻保存,采血过程及样品要防止污染并作唯一标记。对检测阳性猪进行扑杀或淘汰处理。

②确定净化步骤。根据野毒感染抗体阳性率,确定作一次净化还是分步净化处理。若野毒感染猪数量少(低于15%)可一次性淘汰处理;若野毒感染数量多(高于15%),则可实施分步净化,当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低于15%),可一次性淘汰净化。

③ 持续监测。每年进行2~3次猪伪狂犬双基因缺失苗普免,提高群体免疫水平。对种猪群每半年监测1次,检测是否有野毒感染。

④可疑猪重检。对于gE抗体判为可疑的生猪进行重检,若仍可疑,则应淘汰。

⑤加强仔猪选育。对于使用双基因缺失活疫苗种猪所产仔猪,应进行早期断奶,保育期间对留种用的仔猪做一次野毒感染检测,野毒感染抗体阴性的仔猪作种用,阳性仔猪则淘汰。

⑥加强种公猪和后备种母猪监测。每半年抽血样做野毒检测,阳性猪扑杀或淘汰。

⑦对引种严格把关,引进的种猪必须是从无猪伪狂犬病的猪场引进,要有《种畜禽生产合格证》和《检疫合格证明》,引进后隔离饲养30~60天经检测合格后才可混群饲养。

⑧做好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种猪群分胎次以20%的比例抽样,仔猪分周龄以10%的比例抽样检测疫苗抗体,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免疫抗体阳性率达95%以上,视为免疫合格;合格率低于70%,分析是疫苗原因还是生猪自身原因,若是疫苗质量问题可更换疫

苗加强免疫一次,若是生猪自身原因,可加强免疫一次,仍不合格,淘汰免疫抗体阴性猪。

通过以基因缺失疫苗全面免疫并配合血样检测淘汰野毒抗体阳性猪的方法,首先将生产公猪群净化,然后将生产母猪群中野毒抗体阳性猪逐步淘汰,更新的后备猪群严格进行血检,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更新淘汰机制,最终使生产种公母猪全部净化为阴性猪群。同时,使用高效优质的疫苗免疫,做好消毒灭源,保护好健康猪群,最终实现种猪猪伪狂犬病的净化目标。

3、猪伪狂犬病净化的配套管理措施

① 严格的防疫体系。必须确保生猪得到有效的防疫和隔离,避免接触到传染源而发生再次感染,同时,种猪场(站)要对猪舍、栏圈定期消毒。

② 实施早期断奶技术,降低或控制其他病原的早期感染,建立健康猪群。

③ 实施全进全出制度,生猪调入调出前后用不同的消毒药物彻底清洗消毒栏舍。

④ 对生猪实施部分清群。首先对能出售的生猪销售清空,其次对疫病多而复杂的生猪进行清群或分场管理,对频临淘汰的生猪及早淘汰。对于上述清群后的猪舍进行清洗、消毒、空舍等处理。

⑤ 禁止在养殖场内饲养其它动物,实施灭鼠措施。

⑥加强生猪的保健工作。净化措施会涉及频繁而且数量较多的转群,对转群前后生猪和产前产后母猪进行药物预防保健。

第三篇: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PR)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无奇痒。本病也可发生于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

伪狂犬病(PR)在1813年发生于美国的牛群中,1934年确定为疱疹病毒。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近年报道,猪、牛及绵羊发生本病逐年增加。我国也有本病的报道,尤其是猪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有扩大蔓延趋势。

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PRV的毒力由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有gE、gD、gI和TK基因。发现TK基因一旦灭活,则PRV TK缺失变异株对宿主毒力将丧失或明显降低。因此,PR基因工程疫苗株都是缺失一种或几种基因。

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有效。流行病学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

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犬、猫常因吃病鼠、病猪内脏经消化道感染。属可因吃病猪肉感染。本病也可经皮肤伤口感染,也可以由空气传播。猪配种时可传染本病。母猪感染本病后6~7d乳中有病毒,持续3~5d,乳猪可因吃奶感染本病。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常可侵入子宫内的胎儿。牛常接触猪、鼠而得病。感染发病后几乎100%死亡。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的仔猪多不发病。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6d,短者36h,长达10d。临床症状随年龄增长有差异。

2周龄以内哺乳仔猪,病初发热,呕吐、下痢、厌食、精神不振,有的见眼球上翻,视力减退,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发抖,共济失调,间歇性痉挛,后躯麻痹,作前进或后退转动,倒地四肢划动。常伴有癫痫样发作或昏睡,触摸时肌肉抽搐,最后衰竭而死亡。

3~4周龄猪主要症状同上,病程略长,多便秘,病死率可达40%~60%.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或发育受阻。

2月龄以上猪,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表现一过性发热,咳嗽,便秘,有的病猪呕吐,多在3~4d恢复。如出现体温继续升高,病猪又出现神经症状,震颤、共济失调,头向上抬,背拱起,倒地后四肢痉挛,间歇性发作。

怀孕母猪表现为咳嗽、发热、精神不振。随着发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这些弱仔猪1~2d内出现呕吐和腹泻,运动失调,痉挛,角弓反张,通常在24~36h内死亡。

病变 一般无特征性病变。如有神经症状,脑膜明显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液增多。扁桃体、肝和脾均有散在白色坏死点。肺水肿、有小叶性间质性肺炎、胃粘膜有卡他性炎症、胃底粘膜出血。流产胎儿的脑和臀部皮肤有出血点,肾和心肌出血,肝和脾有灰白色坏死灶。诊断

根据病畜临床症状,以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初步诊断为本病。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病料接种兔,接种兔常出现典型奇痒症状后死亡。本病应与李氏杆菌病、猪脑脊髓炎、狂犬病等相区别。

防制

本病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紧急情况下用高免血清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消灭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现公认猪为重要带毒者,因此要严格猪、牛分开饲养。此外,对猪群进行血清中和实验,检出阳性猪进行隔离,以后淘汰。这种检疫间隔3~4周反复进行,直到两次实验全部隐性为止。另一种方式培育健康幼猪,在断奶后尽快分开饲养,到16周龄进行血清学检查(此时母源抗体转阴),所有阳性者淘汰,把阴性猪集中饲养,最终建立新无病猪群。

美国从1989年制定10年控制和扑灭计划,分五个阶段实施:①准备阶段,制定执行计划和工作安排。②对感染猪进行抗体普查,对阳性猪采取控制和净化措施。③对感染猪的确诊和强制扑灭,PR流行控制在10%以下。④继续严密监控,必须1年内不出现新的PR感染猪群,这阶段严禁使用疫苗。⑤建立无批PR阶段。

目前PR弱毒疫苗、弱毒灭活疫苗、野毒灭活苗及基因缺失苗已研制成功。在许多流行地区应用,能有效减缓猪感染后的症状,大大降低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但靠疫苗接种不能消灭本病。一般无病猪场禁用疫苗。注意基因重组。

第四篇:猪伪狂犬病防制与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防制与净化措施

白挨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200)

摘要:本文针对猪伪狂犬病及近三年出现的变异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的特征以及经典伪狂犬病毒和变异伪狂犬病毒的临床表现区别作了详尽阐述,并提出了猪伪狂犬病的防制和净化的措施。

关键词:猪伪狂犬病 变异毒株 防制 净化措施

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猪疱疹病毒属,伪狂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可致潜伏感染,尤其潜伏在神经系统,潜伏感染是疱疹病毒非常重要的特征。

1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伪狂犬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另外,多种野生动物、肉食动物也易感。水貂、雪貂因饲喂含伪狂犬病毒的猪下脚料也可引起伪狂犬病的暴发。耐过的猪会永远潜伏感染,在应急状况下,潜伏感染的病毒将被再活化。关于人感染伪狂犬病毒的报道很少,并且都不是以病毒分离为报道依据。如土耳其及我国台湾曾报道有血清学反应阳性者。欧洲也曾报告数例因皮肤伤口接触病料组织而感染,主要表现为局部有发痒,未曾报告有死亡。最新的报道见于1992 年,在波兰因直接接触伪狂犬病毒而感染的工人,首先是手部先出现短暂的瘙痒,后扩展至背部和肩部。202_ 年在我国也有发现人感染的临床病例。

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不少学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鼠有关。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另外,被伪狂犬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空气传播则是伪狂犬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

猪发生经典伪狂犬病后,其临诊症状因日龄而异,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可导致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种猪不育等综合症候群。15 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0%;对成年肥猪可引起生长停滞、增重缓慢等。变异伪狂犬病毒感染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小中猪全部显性感染。其中中大猪、母猪都表现典型出伪狂犬症状死亡。有攻毒实验表明,用分离到的变异毒株实验室攻毒感染10 头180 斤育肥猪,滴鼻攻毒5 头,5 头均表现典型的伪狂犬症状发病死亡。肌注5 头,有4头出现典型的伪狂犬症状发病死亡。

2临床症状

经典伪狂犬病毒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感染猪的年龄。其中,感染猪的年龄是最主要的。与其他动物的疱疹病毒一样,幼龄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病情最重。新生仔猪感染伪狂犬病毒会引起大量死亡,临诊上新生仔猪第1 天表现正常,从第2 天开始发病,3~5 天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死亡。同时,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拉稀。15 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者,病情极严重,发病死亡率可达100%。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易于恢复。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 天内完全恢复。

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产木乃伊胎儿或死胎,其中以怀孕中后期产死胎为主无论是头胎母猪还是经产母猪都发病。伪狂犬病的另一发病特点是表现为种猪不育症。返情率高达90%,有反复配种数次都屡配不上的。变异伪狂犬毒株感染猪场临床表现毒株的毒力明显增强,病猪表现母猪流产、哺乳仔猪、保育猪、生长育肥猪均表现高热、神经症状,口吐白沫,拉黄色水样稀粪,眼肿,发病率,病死率均很高。

3病理变化

经典伪狂犬病猪剖检主要是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脑脊髓液量过多,肝、脾等实质脏器常可见灰白色坏死病灶,肺充血、水肿和坏死点,(主要是哺乳仔猪表现典型病变)子宫内感染后可发展为溶解坏死性胎盘炎。变异伪狂犬毒株感染后,哺乳仔猪、保育猪、生长育肥猪都有非常典型的伪狂犬病变,且非常严重。扁桃体水肿,化脓、溃疡及白色坏死结节,肝脏有黄白色坏死点或坏死结节,肠道出血,肺脏出血,淋巴结肿大、出血,肾出血,脑出血、水肿等病理变化特典型,眼肿表现明显,特别是发生心肌坏死,以前临床没有发生。

4诊断

根据疾病的临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4.1 病毒分离鉴定病毒的分离是诊断伪狂犬病的可靠方法。患病动物的多种病料组织如脑、心、肝、脾、肺、肾、扁桃体等均可用于病毒的分离,但以脑组织和扁桃体最为理想,另外,鼻咽分泌物也可用于病毒的分离。病料处理后可直接接种敏感细胞,如猪肾传代细胞(PK-15 和IBRS-2)、仓鼠肾传代细胞(BHK-21)或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在接种后24~72 小时内可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若初次接种无细胞病变,可盲传3 代。不具备细胞培养条件时,可将处理的病料接种家兔或小鼠,根据家兔或小鼠的临诊表现做出判定,但小鼠不如家兔敏感。分离到病毒后再用标准阳性血清做中和试验以确诊本病。

4.2 血清学诊断多种血清学方法可用于伪狂犬病的诊断,其中Ge-ELISA 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3~4h 内可得出试验结果,并可同时检测大批量样品,并用于鉴别伪

狂犬野毒感染,广泛用于伪狂犬病的临诊诊断。

4.3 通过PCR 检测,新分离的伪狂犬病毒毒株出现基因变异,与Bartha 株比较毒力相关基因PR基因第31 位至36 位出现6 个连续碱基(第11 位和第12 位氨基酸)的缺失,与Bartha 株比较gB 基因的第224-232 位发生9 个碱基GCCCCGGCC 的缺失。通过中和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毒株相比,新分离毒株对免疫血清更具有抵抗力。防治和净化措施

5.1 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目前国内外主要使用的Bartha 株基因缺失疫苗能有效地减轻或防止伪狂犬病的临诊症状,从而减少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周密的疫苗免疫方案,疫苗免疫配合检测淘汰阳性猪,培育阳性猪群。建议母猪加强免疫(3-4 次),公猪每年免疫3-4 次。仔猪出生后24-48 小时内要滴鼻免疫,而不是肌肉注射(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肉猪-7 周龄基础免疫,高度污染区4 周后加强免疫一次

5.2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消灭牧场中的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犬、猫、鸟类和其他禽类进入猪场,严格控制人员来往,并做好消毒工作及血清学监测等,这样对本病的防制也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对猪群采血做血清中和试验,阳性者隔离,以后淘汰。以3~4 周为间隔反复进行,一直到两次试验全部阴性为止。到16 周龄时,做血清学检查(此时母源抗体转为阴性),所有阳性猪淘汰,30 日后再做血清学检查,把阴性猪合成较大群,最终建立新的无病猪群。

5.3 保证各个阶段猪只的合理营养供给。

总之,控制和净化猪伪狂犬病,肥育猪必须接种活毒疫苗,好的疫苗、正确的免疫计划、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最有效的手段。

第五篇:猪伪狂犬病的防治

猪伪狂犬病的防治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一旦在猪群中出现,会很快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给其它猪只和临近猪场,特别是在集约化养猪场。本病主要引起种猪不育、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或胎儿干尸化,初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增重缓慢,该病已成为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一、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的猪疱疹病毒I型,可感染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发病后通常呈现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等典型症状,致死率极高。

二、传播途径和流行特点

传染源 猪是伪狂犬病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带毒鼠类、猫、狗也是重要传播媒介。病毒主要随病猪的分泌物(鼻汁、唾液、尿和乳汁等)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及栅栏等周围环境,或通过精液而传给健康猪。另外,病毒常存在于胴体中,易通过肉食动物传播。

传播途径 健康猪与病猪或带毒猪,均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发生感染,引起带毒种猪疫情扩散蔓延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原因。空气传播是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其他易感动物主要由吃食病畜尸体及病畜污染的饲料经消化道感染。本病还可以经呼吸道黏膜、皮肤伤口以及配种等而发生感染。

易感动物 除猪外,牛、羊、马、犬、猫等多种动物以及许多野生动物外,肉食动物和野生啮齿类动物也易感

流行特点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2周龄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到100%,成年猪和母猪常常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加重病程,增加死亡率。

三、症状

本病潜伏期3~11天。临床症状随猪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产出的弱胎通常在3~4天死亡,流产率可达50%;适龄母猪表现为不育症,返情率高,但屡配不孕。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即使有症状也是轻微的,只表现为一般性发热,精神沉郁,有的有呕吐、咳嗽、一般4~8天恢复;可引起新生仔猪大量死亡,主要表现为刚生下的仔猪第一天无异常,常从第二天开始发病,3~5天内达到死亡高峰,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猪昏睡、鸣叫、呕吐、拉稀、流涎、发抖、痉挛,有时不自主地前冲、后退或转圈运动;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现四肢麻痹,倒地侧卧,头向后仰,四肢乱动或划水样运动,最后昏迷死亡;可引起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在40%~60%,主要症状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四、病理变化

剖检主要表现为脑膜充血,水肿、出血,脑脊液增多,淋巴结肿大,胃肠黏膜可见卡他性炎症,胃底部有明显出血区,上呼吸道黏膜及扁桃体出血,水肿,并有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覆盖。有的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的出现肺水肿。肝肾有特征性坏死灶,中央灰白色,外周有红色晕圈,具有诊断意义。流产胎儿的肝、脾及胎盘绒毛膜有凝固性坏死。

五、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本病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六、病原分离

1.采取病猪水肿液、神经干、脊髓以及脑组织,接种于兔,可出现典型的奇痒症状。也可将病料直接接种猪肾或兔肾细胞,可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分离出的病毒再用已知血清作病毒中和试验。

2.检查隐性感染的动物主要靠血清学检测方法。国内已建立的诊断方法有: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技术、乳胶凝集试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等,并有配套的诊断试剂。

七、防治措施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成年猪患病轻微,一般不需治疗。在病猪没有出现神经症状之前,注射高免血清或病愈猪全血,有一定疗效,如已出现神经症状则效果不明显。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必须做好防疫工作。

由于猪伪狂犬病常与其它病(如繁殖呼吸综合征、猪瘟、链球菌病、气喘病、弓形虫病等)并发,使临床症状复杂化。该病会影响猪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常使各种疫苗达不到理想效果,尤其常使猪瘟免疫失败,因此,有效的控制猪伪狂犬病可减少其它疾病的发生。

1.种猪每6个月背颈皮下注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油佐剂苗3毫升,母猪在产前1个月左右加强免疫一次;种用仔猪28~35日龄注射一次1.5毫升,4~6周重复注射一次,育肥仔猪30日龄注射1.5毫升。

2.对发病猪场可实行紧急免疫接种,除发病仔猪外,其余猪只一律注射伪狂犬病疫苗,初生3日龄注射伪狂犬病弱毒苗2毫升,30~35日龄仔猪注射油佐剂灭活苗1.5毫升,最好用双基因缺失疫苗。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1次,母猪产前3~4周龄免疫1次,仔猪28~35日龄免疫1次。对发生过该病的猪场,为减少病毒在猪群中的数量,育肥猪10周龄和14周龄各免疫1次,或者仅在14周龄免疫1次。

3.严格执行消毒措施。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每周定期消毒1次,粪便放发酵地或沼气池处理。发生疫情时则2~3天消毒1次,消毒液可用2%火碱溶液或20%新鲜的石灰水。

4.对已发病仔猪隔离或扑杀,对隔离病猪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病毒唑治疗

5.严把检疫关,培育健康猪群。对猪群反复多次进行血清学检查,淘汰阳性猪,直到全群为阴性为止。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种。对引种的每头猪均采血样检查抗GE抗体,如为阴性方可引进。

6.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供全价饲料,搞好环境卫生,实施全进全出。对病猪要隔离、消毒,控制人员流动,灭鼠,控制犬、猫和其它禽类进入猪场。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