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姓王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书上有一篇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让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种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调查王姓历史的题目。
二、调查方法
查阅有关书籍、报纸,上网浏览,问家长,了解古今王姓名人及王姓人口数量。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上网
历史、现代的名人
战国时“鬼谷先生”王诩、书法家王羲之及王献之,文学家王维、王勃、王昌龄,政治家王安石等。
上网
王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王姓人口数量为9288.1万人,有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
上网、问家长
王姓的历史由来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3.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4.出自妫姓5.出自子姓6.他族改姓或赐姓7.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四、结论
1.王姓历史久远,加之支系众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层出不穷。如战国时期授苏秦、张仪纵横术的“鬼谷先生”王诩。西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琅琊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阁序》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现代的名人„„我们为王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2.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福州王氏发源于山东琅琊王氏,以王审之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我刚刚“竣工”的作品,可能比较长:
环保从我做起
——关于本班同学环保意识的研究调查
一 问题的提出
现在政府都在注重人们对环保意识作为一个目标,我们想看看本班的同学平时有没有做到环保,知不知道什么才是环保,又如何才能做到环保。于是,便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
二 调查方法访问全班同学认为如何才算称得上是环保上网浏览我们应该做到那些环保行为实地观察同学们的环保行为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受调查人 参加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能节约用水用电,不乱丢垃圾 其他环保行为 不环保行为
全班53人 16人 42人 用报纸卷制的铅笔、见到地上有垃圾主动捡起来,节约纸张 乱丢垃圾,不节约用电,不节约用纸,浪费粮食,糟蹋粮食
我们应该做到的一些环保行为:
一、野餐时的垃圾不要随手扔掉,如果没有垃圾箱,就应该全部拿回去。
二、从家庭用电开始,节约每一度电,杜绝家家电污染。
三、节约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努力减少水污染。
节约每一张纸,使用再生纸和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资源。
节约每一升油,减少空气污染源。
每个同学都应节约每一粒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少用一次性制品,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平衡。
自备购物袋,减少白色污染。
同学们对环保的看法:
有人说,能节约用电的就是环保。
有人说,能够节约用水用电,不乱丢垃圾节约纸张的就是环保。
有人说,能够保护环境的就是环保。
四 结论
1、虽然同学们的环保意仍然不够强,但是大多数同学都懂得去减少用电量,用水量,不乱丢垃圾。在本班,有53名同学,能做到这些的有42人,站本班人数的79.2%,人数还不能达到90%。按照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有11位同学连这么简单的环保举止都没能做到,人数占本班的人数20.8%。
2、同学们还不能了解并参加一些环保活动,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就从同学们参加近段时间所举行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人数上看,比原来能减少用水量、用电量的人数减少了26人。到调查中,我们还听到一些同学们说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3、我们要想做到环保,还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环保!申请成功
您获得KK号:18839605.密码:1234567
网址:
登录7K7K
建议用笔抄到纸上,千万不要将密码记到QQ签名或其他别
第二篇:潮汕王姓
潮汕王姓
潮汕列为第8位大姓,占潮汕人口3.2%,约42.5万多人。全国列第2位大姓,占全国人口7.4%,约9600万人。
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姓入潮前后记略
编者按:今天(202_年2月18日)《潮汕文化》版刊出的一组王氏源流文章,认同闽王王审知的玄孙王坦是王氏入潮开基祖,王审知则是中国王氏始祖周灵王太子晋的裔孙。但太子晋的创居地及传代却各有说法,王文认为太子晋创居山西太原,王审知是他的42代裔孙;余文则认为太子晋居琅琊(今山东省内),传第49世王审知。编者原文照登,供读者、研究者参考,不拟在本版开展讨论。
根据《百家姓考略》载:“王,太原郡,系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秦将王翦子贲生离,离子元,居琅砑郡;元弟威居太原郡;又田齐之后,避难改为王氏;又魏信陵君子孙改姓王氏;又殷王子比干后,亦曰王氏;几二十一望,惟太原、琅琊二郡最著。”以上说明中国的王姓,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最主要的有二:
王姓源自姬姓后裔
一说是源出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犯了过失,被罢黜为百姓,移居琅琊(今山东),当地人民称为“王家”,以后的子孙便以王为姓。一说是纣王的臣子比干,被纣王杀了,葬在汲郡,其子孙守护陵墓而定居琅琊,因系王族,所以子孙也以王为姓。
总之,王姓来源虽多,但追源溯本,都是姬姓周灵王的后裔。其发源地,一在山东(琅琊),一在山西(太原)。
在中国历史上,使王氏成为望族者,开始于晋朝的王导。他辅佐晋元帝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317—420年),并且接连做了晋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子孙世代簪缨。于是,门第越来越高,最后演变成“合望族者,辄推王、谢”。根据考证,王导是出自周灵王的那一支。
王坦为入潮开基祖
传至42世王潮,为开闽始祖,这是王姓南迁繁衍的开始。王潮于唐光启元年(885)入闽,因平乱有功,于唐大顺元年(890)被唐王朝任命为福建观察使,因他勤政兴学,薄赋劝农,使地方大为安康。许多中原人士纷纷向他投奔,并在福建定居,分别成为许多姓氏在福建的开山始祖。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王潮卒,弟审知为节度使。审知生4子:延翰、延钧、延羲、延政。延政也生4子:长子继成,生宗让。宗让生有3子:坦、埭、蚧。王坦也生有4子:万宝、万玉、万璧、万安。据明澄海县己酉科举人王宁俭为之作序的《王氏渔村族谱》云,宋初以事……幼子万璧窜居漳浦九都,移饶平黄冈,后移海阳……万璧更名辟,3子:冲苟、仲容、仲良。(仲)容生昌国(应为国昌之误-笔者注),昌国生4子:大宝、大鼎、大圭、大纲。王大宝字元龟,生于公元1094年,卒于公元1170年,登宋建炎二年榜眼,为潮州前八贤之一,《潮州府志》及《宋史》均有传,饶宗颐在其《民族志》手稿本中引用宋史云:“其先由温陵闽王王审知……”又引用汤头王氏谱:“其先世自闽王审知、其玄孙坦始由泉州徙漳浦,移饶平黄冈,复迁海阳登瀛,又四传而至大宝。”
王大宝后裔广布澄海
据《王氏渔村族谱序》记述,定居海阳之王大宝之后代,又移居饶平。族谱云:“始祖来自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移居来饶开基。始祖考大乙公,妣秦氏妈,住东山。迨安禄淳质公移居东官。”如此,饶平东官王氏当亦为王坦之后。于元朝年间由黄冈移人,先居凤凰山之王厝岛,再迁出东官居住。
今澄海县共有王姓67000多人。其中外砂镇有20000多人,大多数聚于东溪村、南社村、林厝村等村。考其来源,东溪与南社王姓人皆是王大宝后裔。东溪村王姓始祖王大江,于明万历元年(1573)从海阳迁来,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林厝村王姓人则是自元从福建莆田迁来。坝头镇约有20000人;为坝头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潮州总兵来澄海办清乡,殃及外砂,外砂王姓人遂逃往海滨避祸,后定居下来,距今仅有100多年历史,但人口发展很快,如洲畔乡,“八?二”风潮前全村人口900人,风潮后剩下400人,还有 100多人迁往南港居住。现在全村人口202_多人,自王阿权来此创乡算起,仅传了8代,可见其人口繁衍之迅猛。
莲下镇17000多人,大多聚族而居于槐东、槐泽两村及神洲村。考其来源,据《槐东乡志》云:“南宗年间裔孙王敦厚始自饶平东官迁至南洋槐泽乡创乡,历传三十世。”按史书称:东官王氏是王大宝,也即王坦之后。
潮阳王姓来自潮州
潮阳的王姓,是在宋代由潮州播迁而来的。
进入潮阳的王姓主要是王万壁的裔孙王大纲(王大宝之弟)的玄孙王师程,号云谷,宋庆元元年(1195)登进士,任惠州知府,任满,抵潮阳立基,子孙分布于华瑶、华西、山柄、浮洲、大布洋及揭阳、惠州、普宁等地,棉城王氏大宗祠,称云谷祠,为潮汕各地王姓宗祠。
潮阳的王姓,较集中于沙陇的华瑶和成田的西宅(华西)乡,其他乡(村)为数不多。
华瑶、华西始祖王华隐,初居井都古汀,明万历间进入华瑶。有5子,名朴雯、含容、乐园、乐善、闲雯,其第三子乐园分创华西乡,人口众多。
令人钦羡的名门望族
中国历史上王姓一直是令人钦羡的名门望族。唐刘禹锡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明当年晋代世家巨族王姓与谢姓簪缨冠世何等荣耀。王姓杰出人物如古代“鬼谷”先生王诩、秦始皇名将王翦、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诗画家王维。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六岁能文,幼年路过南昌,登滕王阁,作滕王阁序,为千古传诵。宋名祖王安石、明代阳明先生王守仁、清诗人号渔洋山人的王士祯等。明代则有王天性,官至南昌府通判,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编写出第一部《澄海县志》。还有王彰,授官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为政清明;现代则有岭东著名教育家、书法家王鼎新,归国华侨、柑桔专家王浩真等。
潮阳历史上王姓名人有明县廊人王纲,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中举人任兵科给事中,后转户科迁广西浔州太守,治政有方,被皇帝称赞“实心为民”。清乾隆时举人王应铨,6岁知书,曾任河南怀庆府学主讲,又任浙江省同考官。
近代,潮阳王姓族人播迁海外,有的成为巨商大贾,如华西的王海鸿,华瑶的王维绍、王学厚,都是泰国实业家,他们不忘桑梓,捐资在家乡兴学,建校舍,受人称赞。(游章凤)
二、入潮王氏属琅琊
1992年10月,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披露,王居全国五大姓第二位,总数超过8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7.4%。王氏人口之多,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通志》称:“京兆河间之王,出于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丁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出于汲郡者,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大抵子孙为王者之后,以及赐姓、虏姓、冒姓而号称王氏。《广韵》载:全国王氏有太原、琅琊、北海、陈留等21望族。
那么,进入潮汕之王氏,其源在哪里?据潮汕有关王氏谱谍称:该氏出自周灵王(571-545)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相当于今山东省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秦始皇时置郡),晋之子敬宗,仕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并以晋为一世祖。传第49世王审知(862-925),河南光州固始人,从其兄王潮起兵,入据福建。唐昭宗光化仕元年(898),拜福州武威军节度使,后封琅琊王。后梁太祖朱晃开平元年(907),又被封为闽王,卒后,其次子鳞立……,其派下,到第53世王坦,初居泉州,后迁潮州,而最有影响的是,王坦传下,第57世,出了一个王大宝。
王大宝(1094—1170),字元龟,今潮安归湖金光村人,宋建炎二年(1128),进士廷试中得第二名(榜眼),官至礼部尚书,潮州状元林大钦 《问潮州八贤何如?》:“大宝王公,奏潮州之免贡,潮人致庙奉祀,非大宝之贤而何?”故王大宝列潮州唐宋八贤之一,在潮人中,他有很高的名望。
同属王审知派下的另一支,列第67世王淳质,原居于福建汀州宁化县,于南宋淳枯四年(1244),因兵燹之灾,迁居潮州海阳县元歌都下饶堡之东坑僻地王厝岛(今饶平县新塘东山村),历经80多年之艰辛劳动,仍未摆脱贫困,其第5代孙王安禄,才选择今饶平县中片创东官乡,此后经济发展,人口蕃衍,清代时,该乡还出了3名武进士和16名武举人,成为有名的武术之乡。后王氏由饶平东官分出一支,迁澄海创槐泽、槐东村,有举人王隆,授官滁州学正,于明代中修王氏族谱,并撰辈序:“楠禧仕彦,斯方学禄,德泽有源,奕祀永绵,文人炳蔚,裕耀标扬。”至清乾隆间,又由进士、官顺义县知县王坪再续:“绍徽壮烈,衍庆发祥。新猷长焕,其道大光。”合共10句40字,成为王氏世数传承之辈序诗。(余构养)
三、潮汕王姓纵横谈
万千王姓,四海一家,根在华夏。全国人口以李、王、张三姓为大,王姓人口近一亿,名列第二。陈、林、蔡、李、王、张为潮汕三市几十个乡镇的主要姓氏。
繁衍潮汕数十乡(镇)下面列举潮汕三市几十个镇王姓人家的聚居地。澄海市:外砂镇东溪村、南社村、林厝村;坝头镇洲畔村、南港村;莲下镇槐泽村、槐东村、神洲村、德邻村;上华镇南界村、峰下村;东里镇月潭村。潮阳市:华瑶村、华宅村、华西村、山柄村。棉城镇凤岗村;井都镇浦东衬;灶浦镇金沟村、灶浦村;金玉镇柳岗村;和平镇风皋村、港西村、凤岗村、溪心村;潮州市:归湖镇汤头村,铁铺镇少溪村,江东镇葛外村,庵埠镇溪头村,登塘镇林妈陂村,潮州市郊黄金塘村。饶平县:渔村镇渔村乡,浮山镇金厝围村,钱东镇东官村,黄冈镇凤凰山村、王厝岛村。揭阳市:霖猴镇霖盘村,炮台镇塘边村,登岗镇蔡坑村。普宁市:陇头乡,夏美村,潮来港村,马头山村。惠来县:神泉镇鳌头村,葵潭镇头屯村,林美村,西山村。揭西县:棉湖镇玉家园村,书院巷村等。
归湖是入潮发祥地
根据1936年重修《潮汕王氏汤头族谱》记载:“大纲公知县兄弟四支,分居海(澄海)潮(潮阳)揭(揭阳)饶(饶平)四县,繁盛世世相传不失.”归湖汤头乡是潮汕王姓的发源地,王大宝、王大纲、王大鼎、王大硅兄弟四人是潮汕王姓开支之祖。王大宝官至礼部尚书(王大纲是知县),宋史和潮州府志有他的传记。他学识渊博、生性耿直,为官期间,清廉自律,深入实际,体恤民苦,坦对上级,敢陈实言。他力铲贪官污吏,主张抗击金兵入侵,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由于得罪当朝权贵,宦途坎坷,几起几落,屡经挫折,锐志不减。南宋乾道元年(1165)金兵入境侵犯,朝廷又召王大宝为礼部尚书。论理财之道,当务本抑末,因受弹劾,被迫辞去官职,告老回乡,翌年病逝。他精于易学,著有《周易证义》十卷,《毛诗国风证义》六卷,《谏垣奏议》六巷,《经筵讲义》二卷,《遗文》十五卷。王大宝为潮州前八贤之一,他的故事在潮汕民间广为流传。据饶宗颐教授引用宋史云:“其先世自闽王审知,其(指王审知)玄孙王坦始由泉州徙漳浦,移饶平黄冈,复迁海阳登瀛(荣),又世传至王大宝。”海阳登瀛即今潮州归湖。王坦与王审知玄孙又是王大宝的高祖父。王审知人闽之后,勤政兴学,薄赋劝农,使地方大为安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许多中原人士纷纷向他投奔,并在福建定居。王审知兄弟为入闽开山祖
据地方史料记载;“王审知(862—925)五代时闽国的建立者,公元 909—925在位,他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今河南省),唐末从其兄王潮起兵,人据福建。王潮死后,他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占有今福建之地。后梁开平三年(909)封为闽王”。王审知长得高大魁梧,爱骑白马,人称“白马三郎”。北宋王朝建立后,赵匡胤敬仰王审知的德政,下令修建忠懿王祠,还用御笔为王审知题写“入闽人祖”匾额。在福建纪念王审知祠堂,庙宇到处林立,百姓把他奉为神。因此说王审知为福建及潮汕王姓开闽入潮的始祖。
《太原王氏宗谱》记载:“古之太原,传至42世祖考广武王潮公,为开闽祖,唐光启元年(885)初次南服有功,封检右散骑常侍。卒于乾宁四年(897),墓葬在福建泉州惠安县西南盘山地”。据考证王潮与王审知为兄弟,其先祖为山西太原开宗一世祖王子乔(时约公元前 567年),传至他俩兄弟已是42代裔孙。王子乔为东周灵王太子,也叫太子晋,山西太原有子乔祠。在我国的史料中王子乔是已被神化人物,传说他喜欢吹笙作风凰鸣声,为浮丘公引向嵩山修炼。30余年后在缑氏山顶,向世人挥手告别,升天而去,故有王子登仙之传说,我国古书《列仙传》有记载此事。(王丹龙)
四、南洋上王应是王圿后裔
2月18日《潮汕文化》版刊登有关潮汕王氏的一组文章,其中游文写道:“南宋年间裔孙王敦厚始自饶平东官迁至南洋槐泽乡创乡,历传30世。按史书称:东官王氏是王大宝、也即王坦之后”。把澄海南洋上王氏族说成是王坦—大宝—饶平东官王氏派下的分支,此前在饶平一些王氏新编族谱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此一观点,我们不予认同。
澄海南洋上王即澄海莲阳王氏敦本堂,是琅砑裔派开闽王氏审知系在粤的一个支派,族居今莲下镇槐泽、槐东两村。创基已720余年,传衍30世,在乡居住的人口约2万人。明清以来,人文鹊起,清代澄海知县刘琦龄褒赠为“科甲名贤世家”,是澄海茂族之一。近10年来,我们做了系统、认真、细致的调研查证,确认澄海南洋上王为王圿后裔,其上祖序列是: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延政—继成—宗让—王圿(宗让第三子)。迁南洋创业的是王圿12世孙。迁徙原因是为逃避史书上所谓“景炎之难”(1276)的兵祸,从福建莆田迁徙到今之澄海南洋。正统四年至十一年(1439~1446)的《南洋王氏族谱序》对此记述得非常明确:
“……所谓闽王审知者,则出自琅砑,由威武节度使以绥靖邦民有功,进封王爵,居闽为最久,生长子孙,遂成茂族。……有司徒曰蚧者,自泉徙居兴化。后16世孙淳流,避宋季景炎之难,迁居潮之海阳,今为刑部主事彰君之初祖也”。
《南洋王氏族谱》是南洋上王始迁后的第一部族谱,现无存,创编人王彰(1395~1446),是南洋上王第7世、明宣德己卯(1435)解元,正统己未(1439)进士,刑部清吏司主事。这篇《谱序》,是王彰请当时同朝为官的右转左都御史罗亨信所作,收入清康熙年间王岱修撰的《澄海县志》第五卷之二十《文部》和乾隆年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王氏部);1992年出版、河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达良编写的《中华姓氏通书·王姓·民族文化》予以选载。
此外,我们搜集国内外各种王氏谱牒,对照应证:上王第10世祖、明弘治己酉科(1489)举人、江西乐安、福建南靖两任知县王宁俭为饶平某支坦派王氏所作的谱序:《饶阳王氏世系识》,末段,作者自己表明:“予为圿公派,皆忠懿王之后”。说明南洋王氏历代文献的说法一致。
清末,南洋上王和下王共建蚧公祠,祠址在槐南村境,至今,祠宇和“王圿公祠”石匾尚在,此是实物佐证。
在保存完好的《潮州归湖王氏族谱》中,我们也发现一篇王思沂写的《埤公谱序》,谈到圿的后代淳流分迁澄海南洋。
坦、埤(有的记为埭)、圿(三人为兄弟)各派的古谱所记载的,与本文上述吻合,足以证明南洋上王的上祖是王圿,并非王坦。(澄海莲阳王氏敦本堂理事会、王绵约执笔)编者按:王姓宋代列为全国第1位大姓,占全国人口7.7%,约590万人;当今列为全国第2位大姓,占全国人口7.4%,约9600万人。
潮汕列为第8位大姓,占潮汕人口3.2%,约42.5万多人。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2.7万多人;潮阳区1.2万多人,分布和平、金玉、海门等镇;潮南区1.6万多人,分布陈店、司马浦、沙陇、成田、峡山、胪岗等镇;澄海区8.5万多人,聚居坝头、莲下、上华、澄城、东里、新溪等镇;南澳1800多人;潮州湘桥区0.8万多人;潮安2万多人,分布庵埠、枫溪、彩塘、归湖等镇;饶平3万多人,分布浮山、渔村、黄冈、汤溪、新圩、浮滨等镇;揭阳市区2万多人;揭东7万多人,聚居锡场、砲台、龙尾、新享、霖磐、月城等镇;揭西4万多人,聚居棉湖、凤江、金和、河婆等镇;普宁7万多人,聚居流沙、占陇、军埠、洪阳、广太、赤岗等镇;惠来3.5万多人,分布惠城、神泉、靖海、仙庵、东港等镇。
资料来自《潮汕百家姓》202_.12
第三篇:关于许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林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姓氏源流】
林(Lí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为黄帝高
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以居地为氏。
2、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开。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东周时,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其后子孙以祖父字为姓,称之为林姓。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在迁都之后,实行汉化,将本族原来复姓丘林姓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姓。
【得姓始祖】
林坚。商朝末年,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杀害忠良。比干做为纣王的叔叔,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劝阻,纣王从来不听并且怀疑比干是否忠心,于是惨无人道地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比干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于是不顾怀孕在身,带着奴婢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汲县)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就在当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因常喝泉水便起名字叫泉。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厚葬了比干,四处寻访比干后人的下落。陈氏于是带着儿子泉去见周武王,周武王有感于比干的儿子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从此,以周武王赐名林坚为标志,林姓正式诞生。林坚从而就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名林坚,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后,子孙世袭其爵。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即榆林河,流经陕西榆林,注入永定河)避难。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八十一代孙林颖之长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省)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省福州),民族英雄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禄之孙林绥始,林绥的十三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并且部分由于战争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百分之六十,为我国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到港澳与国外。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第四篇:关于黄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黄姓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因为我自己本身是姓黄的,所以我对黄姓十分感兴趣,想了解了解。于是,我调查、并写了一个关于黄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浏览
2、查阅有关的书籍和报刊
3、调查和访问
三、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因特网 中国黄氏来源 1伯益的黄氏子孙
2台骀的后人 3古代南方蛮族的子孙
书籍 黄姓名人 黄歇、黄巢、黄庭坚、黄继光、黄龙宗、黄道婆、黄景仁……
报刊 中国黄氏发源地 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
广播 黄姓人口 如今,黄姓是中国第八位大姓,占全国人口的2.2%,共2899万人。
四:结论 1.我们黄姓的历史悠长,在夏朝开始之前,就出现了黄氏的祖先,他们建立了黄国,后来将国名改为黄子国。春秋初期,楚国最强,只有黄子国和随国敢与其抗衡,后来被楚国吞并。黄姓人就各奔东西,散布在了各个地区。
2.黄姓的历史十分辉煌,出名的人很多,如黄飞鸿、黄香、黄石公等黄飞鸿精通,武术和艺术,到处行医,到处仗义;;黄香是东汉神童,既聪明又孝顺;黄石公熟知兵法。
3.黄氏如今是我国的第八位大姓,占全国人口的2.2%,一共有2899万人。
第五篇:关于王姓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老师布置作业中。
二、调查方法
1.浏览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上网查阅、了解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2.通过报刊了解王姓的人口和现状;
3.询问老师、父母、祖辈,了解王姓人口和分布地区情况;
4.通过其他渠道,搜集王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百家姓》王姓的起源
传说殷商王子比干,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国都朝歌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网络历史王姓名人王昭君、王莽、王充、王羲之、王献之、王勃、王维、王安石、王昌龄、王之涣等。
网络王姓人口数量据统计,王姓为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爸爸的陈述
王姓族谱
在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着清王廷等主修光绪四年刊印的王氏族谱。
四、结论
1.我国的王姓历史悠久,传说殷王子比干,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国都朝歌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下诏说:
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文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勿罢,赐曰王姓。这也是王姓人口增长的一大原因之一。
2.在历史中王姓名人辈出。有江南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东汉大思想家王充,被誉为“书
圣”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唐朝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元朝画家王冕。
3.经公安局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王姓为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