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谁背着猴子
谁背着猴子
1974年11-12月号的《哈佛商业评论》刊载了威廉·昂肯(William Oncken,Jr.)的文章《管理时间:谁背着猴子》Management TimeWho's Got the Monkey。
该文针对管理者经常面临的“任务逆转”困境,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成为时间管理和授权管理方面的经典文献。
该文一经刊出,即引起了管理人员的强烈共鸣;近30年来,其单行本一直畅销不衰,成为《哈佛商业评论》最热销的重印文献之一。
文中威廉·昂肯用“背上的猴子”设喻,理论阐述得形象而生动,很多人通过阅读他的文章和参加他的培训课程知道了他的“猴子”,“猴子”对昂肯来说,不仅是其理论的隐喻,似乎也成了他个人的象征和骄傲--昂肯经常在肩上抗着一只玩具猴子招摇过市。
今天,我们重读这篇经典文献。
三类管理时间
要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管理者必须了解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由不同管理时间构成的时间管理体系。文中,威廉·昂肯区分了三类管理时间:
上司占用的时间(boss-imposed time):用于完成上司要求的工作。
系统占用的时间(system-imposed time):用于处理来自同僚的求助。
自身占用的时间(self-imposed time):用于处理管理者自己想出或同意做的工作。其中一部分时间会被下属占用,称为下属占用的时间(subordinate-imposed time);剩下的时间属于管理者自己,称为自由支配时间(discretionary time)。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要求,管理者需要控制好工作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司和同僚的要求,显然不能忽视;这样自身占用的时间便成了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昂肯指出:管理者应该尽量减少“自身占用的时间”中处理下属问题的部分,以此来增加自由支配时间。然后利用增加的自由支配时间更好地处理来自上司和同僚的要求。
任务逆转,猴子上背
昂肯认为:大部分管理者几乎从未意识到,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下属问题上。于是,昂肯用 “背上的猴子”设喻,形象地来解释“下属占用的时间”是如何形成的:
让我们设想一个经理正走过大厅,这时下属琼斯迎面而来。两人碰面时,琼斯打招呼道,“早上好。顺便说一下,我们有个问题。您看„„”当琼斯继续往下说时,经理发现她的问题与所有下属提出的问题具有两个相同之处,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两个相同之处是:(1)经理知道自己应该参与解决问题;(2)经理知道目前还无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于是,经理说,“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个问题。我现在很忙。让我考虑一下,再通知你。”然后他就和琼斯各自走开了。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刚才发生的一幕。他们两个人碰面之前“猴子”在谁的背上?下属的。两人分手之后,又在谁的背上?经理的。一旦猴子成功地从下属的背上跳到上司的背上,“下属占用的时间”便一直持续到猴子回到真正的主人那儿接受照料和喂养为止。在接收这只猴子的同时,经理也就自动地站到了其下属的下属位置上。也就是说,当经理做了两件一般应让下属为上司做的事时,琼斯将经理变成了她的下属。这两件事就是--经理从下属那儿接过了责任,并承诺汇报工作进展状况。
而琼斯呢,为了确保经理不会忘记这件事,以后她会将头探进经理办公室,欢快地询问道,“怎么样了?”(这叫监督)。
文中,昂肯还例举了另三个类似的情境。
下属依赖上司去做本该自己作出的决定或把只完成部分的工作推给上司,而上司接过任务还要向下属“汇报”工作进展--管理上常常发生这样的现象,人们称之为管理上的“任务逆转”。昂肯形象的比喻就是本该下属背的猴子跳到了上司的背上,并由上司照料和喂养。
转移主动性与摆脱猴子
下属的猴子大量跳到管理者的背上,往往使管理者疲于应付,失去了自由支配时间,陷入恶性循环:尽管忙乱不堪,却由于做了大量本该下属完成的工作,忙而无效。
如何有效解决任务逆转问题,让下属自行照料和喂养猴子?昂肯认为管理者要将主动性转给并一直留在下属那里。
昂肯划分了5个级别的主动性:
1)等待指令下达(主动性最低)
2)主动问做什么
3)提出建议,并就所提建议跟进行动
4)采取行动,并随即提出建议
5)自己行动,并按程序汇报(主动性最高)
管理者要培养下属的主动性,首先必须确保自己有主动精神。昂肯认为,经理应该足够职业化,不会采取1级和2级主动性,否则便无法控制工作的内容和时间安排。那么同样,经理要设法取缔下属的1级和2级主动性;在处理来自下属的问题时,还要确保对每一个离开其办公室的问题,下属都有一个认同的主动性级别(3级以上)。
猴子的照料与喂养规则
处理来自下属的问题,为避免让下属的猴子跳到自己背上,昂肯还给出了管理者有关“猴子的照料与喂养”的5项规则:
规则1.猴子要么被喂养,要么被处决。否则,他们会饿死,而管理者则要将大量宝贵时间浪费在尸体解剖或试图使他们复活上。
规则2.要控制猴子的数量在整个团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来自下属的猴子,管理者要把处理时间控制在每次5-15分钟。
规则3.猴子只能在约定的时间喂养。经理无须四处寻找饥饿的猴子,抓到一只喂一只。
规则4.猴子应面对面或通过电话进行喂养,而不要通过邮件。(如果通过邮件的话,采取下一步行动的将是管理者)。文档处理可能会增加喂养程序,但不能取代喂养。
规则5.应确定每只猴子下次喂养时间和下属的主动性级别。这可以由管理者和下属共同修改并达成一致,但不要模糊不清。否则,猴子或者会饿死,或者将最终回到管理者的背上。
比尔翁肯(Bill Oncken)曾发明一个有趣的理论─「背上的猴子」。他所谓的「猴子」,是指「下一个动作」。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形:在走道上碰到一位部属,他说:「我能不能和您谈一谈?我碰到了一个问题。」于是你便站在走道上专心听他细述问题的来龙去脉,一站便是半个小时,既耽搁了原先你要做的事,也发现所获得的信息只够让你决定要介入此事,但并不足以做出任何决策。于是你说:「我现在没时间和你讨论,让我考虑一下,回头再找你谈。」
在这样的案例中,猴子原本在部属的背上,谈话时彼此考虑,猴子的两脚就分别搭在两人背上,当你表示要考虑一下再谈时,猴子便移转到你背上。你接下了部属的角色,而部属则变成了监督者,他会三不五时跑来问你:「那件事办得怎样了?」如果你的解决方式他不满意,他会强迫你去做这件原本他该做的事。当你一旦接收部属所该看养的猴子,他们就会以为是你自己要这些猴子的,因此,你收的愈多,他们给的就愈多。于是你饱受堆积如山、永远处理不完的问题所困扰,甚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猴子,努力将一些不该摆在第一位的事情做得更有效率,平白让自己的成效打了折扣。
经理人应该将时间投资在最重要的管理层面上,而不是养一大堆别人的猴子。身为经理人,如果你能让员工去抚养他们自己的猴子,他们就能真正地管理自己的工作,你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规划、协调、创新等重要工作,让整个单位持续良好的运作。
翁肯提出的猴子管理法则,目的在于帮助经理人确定已由适当人选在适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当然,这个法则只能运用在有生存价值的猴子身上,不该存活的猴子,就狠心把他杀了吧!
法则一:说明
除非下一个步骤已经明确界定,否则经理人和员工都不能离开。严守这项法则可以获得三种好处:
如果员工知道要提出适当的下一步骤才能结束谈话,他就会在事前做更缜密的规划。
它可以促使员工采取行动。
对猴子做描述、把下一步骤说清楚,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意愿,让他们跨出最具关键性的一步。
法则二:所有人
经理人和员工的对谈,要到每一只猴子都分配给一个人拥有之后才能结束。至于哪一只猴子该归谁管,原则上尽可能把猴子交给能照顾到?们福利的最低阶层人员去照料,因为部属总共可以投入的时间精力比高阶经理人来得多,而且经验也告诉我们,部属往往比我们所想的还要能干。
把猴子送错主人,有时候是经理人自己内心的需求,想要避开管理所带来的挑战,或是以为唯有自己才做得来,有时候却是组织政策使然。这时候要替猴子找到适当的主人,就必须技巧与自制力兼施,尤其是自制力最为重要。
要求部属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可能会遭遇部属反抗,这与为猴子找到适合主人的实务,变得有些相抵触,因为经理人会发现,有时候把猴子接过来,要比让猴子靠在适当主人背上要来得容易。但是请记住:要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唯一的方法是给予他们责任。
法则三:保险单
在把每一只猴子放出去面对组织丛林之前,先为?们保个险。此一法则提供一系统性的方法,用以平衡员工所需的处理猴子的自由空间,与经理人对结果所负的责任。
赋予员工权限和自由,经理人和员工可以互蒙其利。经理人能自由裁量时间,花在监督员工的时间及精力减少;员工也可以享受到自我管理的好处,有更高的满足感、更高昂的士气。
但员工拥有自由空间时,就不免会犯错,这时候猴子的保险就要派上用场,保证他们犯的错是组织所能承担得起的。
猴子保单有两个层次。第一是给予建议,然后行动。当员工犯下承担不起的错误的可能性相当高时,希望有机会否决他们的行动计划,这是一种保护措施,但却得牺牲经理人的时间及员工的自由空间。第二是行动,然后给予建议。确信员工可以自行完善料理猴子,先行动后再来报告,这让员工有很大的运作空间,也省下经理人的监督时间,但风险也较大。至于该选择哪一份保单,则视情况而定,而双方都可以行使选择权。
法则四:照料与检查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猴子的健康,因此必须定期为?们做检查,维持?们的身体健康。检查猴子的目的有二:一是发现员工正在做正确的事,进而称赞他们;二是发掘问题,并在问题形成危机之前采取校正行动。
猴子生病,不是由于缺乏照料、营养不良,就是因为照料不当。有时候员工不想让经理人知道猴子生病了,因为他们大都想自行解决问题,经理人应该与员工建立默契,要他们尽力照顾病猴子,如果情况没有改善,就必须把猴子交给经理人检查。相对的,如果经理人发现猴子生病,就应该把下一次检查的时间提早到猴子身体状况所能允许的时间。
这里的检查着重在猴子的情况,而非员工本身,因此检查让经理人有机会发现员工正确地在进行某事、查明及纠正问题、指导员工、降低自己的焦虑,之后,就由员工自己去求表现了。
翁肯的理论让我们知道,如果我们真的想帮助他人,就必须教他们如何补鱼,而不是送他一条鱼。剥夺他人的主控权,去喂养他人的猴子,并无法帮他们解决问题,这只是为别人做他自己可以做的事。
第二篇:谁背上了猴子读后感
«谁背上了猴子»读后感
“猴子跳到背上?”这是一本讲动物的书吗?不,不是。猴子怎么会与管理联系到一起呢?这一著名的企业管理譬喻是由大名鼎鼎的威廉•翁肯提出来的,并由他的儿子威廉•翁肯三世进一步完善。1974年首次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后,成为该杂志最畅销的重印文。英特尔、惠普、IBM等知名企业都将其作为企业组织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书中充满了职场中真实、鲜活的情境,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思考:我每天要从别人背上接受多少只猴子?我如何能把不属于自己的猴子交出去?我怎么让自己背上的猴子越来越少呢?语言风趣,幽默,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这是一本更适合中国的读者阅读的管理小册子。
本书借用猴子譬喻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企业组织一旦受困于任务逆转,猴子就会跳回管理者的背上,而不是理应完成任务执行的下属身上。通过职场情景再现的方式提出了如何成为专业管理者的六大规则,浅显易懂,实用有效。
文章里例举了四个例子。情境一:第一种是当经理与他的第一个下属相遇时,下属说:“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经理觉得这个问题需要他参与,而他当时对情况还不够了解,不能当场拍板,就表态说:“让我考虑一下,我会给你答复的。”
分析:两人碰面前,猴子在下属的背上,两人分手后,猴子就在经理的背上了,从此,经理就开始受下属支配了,一直到该经理把猴子归还给真正的主人喂养为止。由此,经理从自己的下属那接过了责任,并承诺向下属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后期,下属可能还要经常来打听经理工作的进展情况。
情境二:在一次会谈结束时,经理对第二个下属说:“把这个问题的备忘录给我送来。” 分析:猴子此刻还待在下属的背上,但猴子因为经理的要求,已经开始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跳跃了,待下属把备忘录放到他面前时,猴子就跳到他的背上了,如果,当时不能给予解决,猴子就要一直在他背上背着。
情境三:经理要求第三个下属起草一份公关计划书,并且保证自己会向下属提供所有必要的支持,而且还表态:”需要帮助的话,尽管告诉我。”
分析:猴子最初是在下属的背上,但是,在下属起草完计划到经理审约批复的时间里,猴子就跳到经理的背上了,下属将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情境四:第四位下属刚从另一个部门调入,要启动并管理一个新设立的业务项目,经理表示他们将尽快碰头制定出工作目标,并且表示自己将草拟一份初步方案,然后再找其讨论具体问题。
分析:这位下属拥有了新的工作和全部职责,但是这位经理却要采取下一步行动,在任务完成之前,经理将背着那个猴子,而下属则无所事事。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因为在每一种情况下,不论有意还是无意,这位经理及其下属从一开始就认为问题是两个人的,而且经理还很主动地把猴子一个一个地接到自己的背上,但是经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喂养这些猴子,他要把大多的时间用来应付上司和公司要求做的事情上,为了应付这些猴子,他就要占用自己的自由时间,由此,他陷入了恶性循环中,时间在白白地流逝。当他利用休息日加班加点时,他看到他的下属们正在打高尔夫,由此,他开始明白究竟是谁在为谁工作。他还意识到,如果他按计划在周末完成要做的工作,他的下属将让更多的猴子跳到他的背上,他也猛然醒悟到:他越是往前走,就越会落在后面。于是,他开始思考怎样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想办法摆脱背上的猴子,把主动性还给下属。
通过背上的猴子这个比喻,让我们明白了,管理者要尽量把行动的主动性还给下属,并使下属始终保持这种主动性。做为一个管理者要注意一点:在发掘下属的主动性之前,必须
保证下属具有主动性。一旦管理者把这种主动性还回去了,自己就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了。
那么对于工作任务.也就是猴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书中又提到了喂养猴子的五项原则:
原则一:要么给猴子喂食,要么开枪打死它。否则猴子会饿死,而管理者则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为猴子进行尸检,或者试图使猴子死而复生。
原则二:应该把猴子的数量控制在自己有时间喂食的极限之内。下属应尽量为管理者提供足够的猴子来喂食,但不能超过管理者的时间允许范围。给一只正常状态的猴子喂食不应该超过5—15分钟。
原则三:只应在事先约定的情况下给猴子喂食,管理者不应该四处捕捉饥饿的猴子,并不分青红皂白地捉一只喂一只。
原则四:应面对面或通过电话给猴子喂食,但永远不要通过邮件来进行(记住:如果采取下一步行动的人就是管理者了)。当然,喂食过程可以包括文件记录,但不能取代喂食本身。原则五:必须为每只猴子确定下一次喂食的时间和主动性层次,只要双方同意,这些约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修改,但永远不能变成模糊或不确定的东西。否则,猴子不是饿死,就是最终落在管理者的背上。
在职场中,许多管理者都会碰到工作计划执行不下去、组织目标难于实现的问题,搭进了自己所有可以支配的时间,仍旧是焦头烂额,顾此失彼;而下属则因为被授权的层次过低,乐得静候差遣,无事一身轻。最后,管理者、下属,甚至组织的整体工作目标、进度都会停滞不前,造成机械性损耗。为了避免授权失灵、管理不当,管理者应该将注意力放在任务指派、分配与掌控猴子的工作上——主管必须与下属一起协同照顾并且负担起喂养猴子的责任。
«谁背上了猴子»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猴子管理法”,在中国比在西方更有价值,企业中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故事,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重要的一些东西,如果是一名管理者,从这本书中将能够寻求到有效进行时间管理的方法,可以借此甩掉背上的一两只猴子,变得轻松、高效。如果普通员工,可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自己更加自动自发,提升自己的自制能力和业务水平,打开自己的人生求索之路。
第三篇:《谁背上了猴子》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以后,这次阅读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谁背上了猴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你会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吗?也许你会说,那么多年来,我每天都在管理自己的时间,而且看似还十分有效。就在阅读《谁背上了猴子》之前,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们每天的生活不就是在管理自己的时间吗?
1974年威廉翁肯首次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谁背上了猴子》,文章成为了迄今为止该杂志最畅销的两篇文章之一。不长的文章却告诉了我们每天经历的时间可以分为哪几类,几类时间是彼此关联的,管理好其中一类就可以更容易的管理好其他类别的时间;但如果管理不好其中某类时间,就会给你背上很多的猴子,重压之下虽然感觉忙忙碌碌、焦头烂额,但却并未取得好的效果。
文章将个人管理的时间分为受上司支配的时间、受组织支配的时间和由个人支配的时间,其中,由个人支配的时间又可以分为受下属支配的时间和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
文章借用猴子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企业组织一旦受困于任务逆转,猴子就会跳回管理者的背上,而不是理应完成任务执行的下属身上。并通过职场情景再现的方式提出了如何成为专业管理者的六大规则,浅显易懂,实用有效。文章里例举了四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当经理与他的第一个下属相遇时,下属说:“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经理觉得这个问题需要他参与,而他当时对情况还不够了解,不能当场拍板,就表态说:
“让我考虑一下,我会给你答复的。”因此,两人碰面前,猴子在下属的背上,两人分手后,猴子就在经理的背上了,从此,经理就开始受下属支配了,一直到该经理把猴子归还给真正的主人喂养为止。
由此,经理从自己的下属那接过了责任,并承诺向下属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后期,下属可能还要经常来监督经理工作的进展情况。
第二个例子是:在一次会谈结束时,经理对第二个下属说:“把这个问题的备忘录给我送来。”如果只是要备忘录,而不是要求下属经过筛选后提供经理想要的东西,猴子就从下属背上跳到经理的背上了,而且,当时如果不能给予解决,猴子就要一直在他背上背着。
第三个例子是:经理要求第三个下属起草一份公关计划书,并且保证自己会向下属提供所有必要的支持,而且还表态:”需要帮助的话,尽管告诉我。”当下属在起草计划书时猴子还在下属的背上,但是,当下属起草完计划到经理审约批复的时间里,猴子就跳到经理的背上了,下属将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第四个例子是:第四位下属刚从另一个部门调入,要启动并管理一个新设立的业务项目,经理表示他们将尽快碰头制定出工作目标,并且表示自己将草拟一份初步方案,然后再找其讨论具体问题。此时,虽然下属拥有了新的工作和全部职责,但是这位经理却要自己采取下一步行动,经理将猴子主动要过来背在自己背上,导致下属无所事事。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因为在每一种情况下,不论有意还是无意,这位经理及其下属从一开始就认为问题是两个人的,而且经理还很主动地把猴子一个一个地接到自己的背上,但是经理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喂养这些猴子,他要把大多的时间用来应付上司和公司要求做的事情上,为了应付这些猴子,他就要占用自己的自由时间。
由此,他陷入了恶性循环中,时间在白白地流逝。当他利用休息日加班加点时,他看到他的下属们正在打高尔夫,由此,他开始明白究竟是谁在为谁工作。
他还意识到,如果他按计划在周末完成要做的工作,他的下属将让更多的猴子跳到他的背上,他也猛然醒悟到:他越是往前走,就越会落在后面。于是,他开始思考怎样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想办法摆脱背上的猴子,把主动性还给下属。
通过背上的猴子这个比喻,让我们明白了,管理者要尽量把行动的主动性还给下属,并使下属始终保持这种主动性。同时提出了喂养猴子的`五项原则:
原则一:要么给猴子喂食,要么开枪打死它。否则猴子会饿死,而管理者则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为猴子进行尸检,或者试图使猴子死而复生。
原则二:应该把猴子的数量控制在自己有时间喂食的极限之内。下属应尽量为管理者提供足够的猴子来喂食,但不能超过管理者的时间允许范围。给一只正常状态的猴子喂食不应该超过5—15分钟。
原则三:只应在事先约定的情况下给猴子喂食,管理者不应该四处捕捉饥饿的猴子,并不分青红皂白地捉一只喂一只。
原则四:应面对面或通过电话给猴子喂食,但永远不要通过邮件来进行(记住:如果采取下一步行动的人就是管理者了)。当然,喂食过程可以包括文件记录,但不能取代喂食本身。
原则五:必须为每只猴子确定下一次喂食的时间和主动性层次,只要双方同意,这些约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修改,但永远不能变成模糊或不确定的东西。否则,猴子不是饿死,就是最终落在管理者的背上。
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我们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因此如何规划好时间,提高效率,处理好各方面的任务,不仅要求我们从理论上认识清楚,也需要我们遵照这些原则去践行,切实高效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而这一切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授权。虽然授权说起来容易,但由于个人情感、对权力的普遍观念等因素,如何有效授权是每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需要做到的就是懂得把背上的猴子有效的安排给下属来喂养,这样自己才能空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更为重要的任务,喂养更加重要的猴子,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想通了这点,也就真正懂得该如何授权了!
【《谁背上了猴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1.《我背上了新书包》教学设计
2.谁、谁、谁诗歌
3.《谁轻谁重》教案
4.谁轻谁重教案
5.谁许谁海枯石烂谁欠谁地老天荒美文
6.《猴子法官》读后感
7.谁拐走了外公读后感
8.《打工心态害了谁》读后感
9.《谁最美丽》读后感
第四篇:背着背拥抱
背着背拥抱 妹妹背着洋娃娃 走到花园去看樱花 娃娃哭了叫妈妈 树上的小鸟在笑哈哈 娃娃啊娃娃 为什么哭呢 是不是想起了妈妈的话 娃娃啊娃娃 不要再哭啦 有什么心事就对我说吧 从前我也有个家 还有亲爱的爸爸妈妈 有天爸爸喝醉了 拣起了斧头走向妈妈
爸爸啊爸爸 砍了很多下 红色的血啊染红了墙 妈妈的头啊 滚到床底下 她的眼睛啊 还望着我呢 爸爸.妈妈.为什么呀.为什么呀 然后啊爸爸 叫我帮帮他 我们把妈妈埋在树下 然后啊爸爸
举起斧头了
剥开我的皮做成了娃娃 埋在树下陪妈妈
第五篇:背着阳光的老鼠
背着阳光的老鼠
这是一个陌生又美丽的地方,墨儿坐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眯缝着眼睛。这里的阳光真美,仿佛有着金属一般的质感。一只灰老鼠,从草房子里钻出来,“噌噌噌”爬上了老樟树,在一处干枯的枝桠上,逗留片刻,又“噌噌噌”下来,钻回草房子。不一会儿,又钻出来,爬到树上„„它似乎有要事在身,步履却从从容容,很有风度。
“喂,你在忙些什么呢?”墨儿忍不住好奇,冲它嚷道。
“我在背阳光呢!”老鼠尖声尖气地回答。
“背阳光?”
“不用奇怪!我家里实在太阴暗了,背些阳光温暖温暖。”“美丽的姑娘,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进屋坐坐吧。”老鼠说。墨儿便跟着老鼠进了草房子。
里头可真暗,墨儿的眼睛还没有适应,就听到一阵哀哀的呻吟,她着实吓了一跳,慌忙退出屋来。
“一个老女人住在这里,确切地说,是一个快要死的老女人。”老鼠说。这回墨儿没有丝毫犹豫,走了进去。因为她是个善良的姑娘。她坐在床边,轻声问道:“老婆婆,你哪里不舒服呢?”
“唉呦唉呦„„”
“你饿了吗?”
“唉呦唉呦„„”
“你渴了吗?”
“唉呦唉呦„„”
“你哪里疼吗?”
“唉呦唉呦„„我想看看阳光。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阳光了„„这房子里多冷啊,冷得我直打哆嗦„„唉呦唉呦„„”老婆婆说。
墨儿连忙说:“让我扶你出去,晒晒太阳吧。”
老婆婆说:“我动不了啦,我离开床恐怕就死啦!唉呦唉呦„„”
怎么办呢?她多可怜,我总得帮帮她啊!墨儿苦恼极了。这时,那只灰老鼠,正爬上桌子,大模大样偷吃碗里的饭。
“这味道是越来越差了。”老鼠边吃边自语道。
墨儿眼睛一亮,恳求道:“啊,你不是能背阳光吗?那么,我请求你,往这屋里背些阳光吧。”
老鼠傲慢地说:“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傻事呢?虽然我每天都要偷吃一点她的饭菜,可是我不偷吃,她也吃不了啊。所以我不欠她任何东西,我就没有必要为她做事。”
墨儿继续央求:“老婆婆多可怜啊,你就不能帮帮她吗?”
“我只帮我自己!你知道,我已经是一只成年的老鼠,我要恋爱,要娶妻生子。我用阳光装饰我的新房,它的温暖会吸引可爱的姑娘。现在我累了。”老鼠说完,伸出尖尖的嘴,又去碗里扒饭。
此时的墨儿觉得心中万分难过,她美丽的大眼睛几乎含满了泪水。
灰老鼠尖尖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来:“如果你愿意变成一只老鼠,这事还能商量商量。”
“永远都变成一只老鼠吗?”
“也许是永远,也许只是一会儿。如果你还犹犹豫豫,那就算了,我要回我的洞里睡大觉了。”老鼠一边用爪子梳理梳理它的胡须,一边说。
“那好吧,变成一只背着阳光的老鼠其实也不错。”墨儿的话还没有说完,她果真成了一只老鼠,除了脑袋上一对蝴蝶结,和那只灰老鼠也没有什么两样。灰老鼠暗暗笑道:“哈哈,我马上就有我的新娘了。”
他们一起钻出了草房子。灰老鼠指着老樟树说:“不是所有地方的阳光都能背回家的,只有在那段干枯的枝桠上,你跟着我。”
墨儿跟着它上了树。她静静地蹲在枝桠上一会儿,果然觉得背上越来越重。当她爬进草房子的时候,发现自己通体金光。然后她学着灰老鼠的模样轻轻在桌上一抖,啊,阳光仿佛一层金粉似的落在了桌上。
老婆婆双眼一亮,高兴地说道:“啊,阳光!”
墨儿一趟又一趟地背着阳光,阳光洒落在被子上,洒落在桌上,洒落在地上,洒落在老婆婆苍老的脸上,屋子里越来越光亮了,老婆婆也越来越有精神了,她快乐地笑着,张着没牙的嘴,幸福极了。
墨儿也觉得快乐极了。可是她实在是太累了,她一头扎在桌子底下,睡着了„„
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她成了灰老鼠的新娘?或者变回可爱的墨儿姑娘?谁也不晓得了,但是,亲爱的读者,假如有一天,你看见一只老鼠,在阳光下从容地散步,也许头上还有蝴蝶结,你可千万别吓着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