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智与情感观后感
理智与情感
因为是简的作品才看电影《理智与情感》,看了电影更喜欢简!简·奥斯汀的作品总是这样,让人在流泪之后可以欣慰地笑。《理智与情感》给我的感觉就像《傲慢与偏见》的延伸,电影里的画面也很相似,英国的小镇有一种浪漫的气息,我最喜欢那种草坪,给人很舒服很轻松的感觉。
玛丽安是故事里最有活力的角色,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她美丽而且充满智慧,最能感染人的是她毫不掩饰的激情。她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别人的眼光,追随自己心爱的人。在凯特·温丝莱特的演绎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换个演员也许我很快就忘记玛丽安这个女孩了。
然而聪明人在恋爱中还是会失去理智,她对卫乐比的着迷甚至有些疯狂,以至于她根本看不到为自己默默付出的布瑞德上校。一般女孩都会喜欢年轻帅气、幽默潇洒的卫乐比,而这样的感情要走到最后必须有金钱的支持。当卫乐比必须在爱人和财富之间选择时,他只能抛弃玛丽安而去娶一个贵族女人。这场过于理想化的爱情就这样结束了。
最后一次见面,卫乐比对玛丽安形同路人,面临沉重打击的玛丽安在雨中奔跑,到最高的地方看着卫乐比曾经的庄园,和自己死去的爱情。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Oh no!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Willoughby..."玛丽安最后念两人都钟爱的短诗时,我想看的人没有不心碎的。最不幸的的是,卫乐比只是懂得却不能做到。
他们的初次相遇也是在雨中,扭伤脚的玛丽安遇到了骑马经过的卫乐比,那天的雨成就了他们的爱情最终也还是淹没了它。他们志趣相投,都充满热情和活力,一切都那么刻骨铭心。最关键的是那时“他富有,她美丽”,当这个理想的天平不再平衡,就只能面对现实。理智与情感,我们往往偏向其中一方,并且坚信我们没有错。这是人的天性,或多或少的自以为是。当我们还不曾深深的伤过,就很难认识到另一者的必要性。
第二篇:电影理智与情感观后感
电影理智与情感观后感
朱赟洁
这部影片作为《傲慢与偏见》的姐妹篇,和它有相同的时代背景,有相似的爱情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这部影片有两条主线,分别通过两姐妹艾琳娜和玛丽安的爱情展开。可以说这两姐妹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形象。她们两姐妹截然相反的爱情观同样遭遇了爱情与现实的冲突,最终也各自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玛丽安作为妹妹对于生活,爱情有无限好的憧憬。通过一段她与母亲的对话就可以看出。她对于姐姐爱慕的人爱德华的评价是“太严肃了”,她对于姐姐的爱情说“如此相敬如宾就能满足吗?”她说“爱一定要热情如火,就像是茱莉亚,亚瑟皇后一样。为爱而死,有什么比这更荣耀。”当她的姐姐对于自己和爱德华之间的爱情犹豫不决,因为自己和他的地位差距苦恼时。她问她姐姐“你爱他吗?”我认为她的爱情观是正确的,然而爱情与现实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爱情又有多少呢?不可否认,玛丽安确实是太不理智。她期待的是像白马王子那样完美的人,所以当她遇到年纪稍大的布莱登时,她毅然的因为年龄问题而拒绝了他。而当她遇到了和她一样热情的卫乐比时,她感觉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白马王子。然而她不知道现实中的白马王子并不完美,他也不只有一个公主,迫于现实而要娶一个并不是自己所爱的人。玛丽安也终于被迫接受了现实,并开始明白现实与爱情的冲突,学着姐姐变得理智。最终也发现了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布莱登的爱,最终获得自己幸福。虽然在一开始玛丽安十分不理智,但是从之前别人故意撮合她和布莱登时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并不喜欢被别人左右,她有自己的思想,也很独立,这一点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很像,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
而相对的她的姐姐艾琳娜则是太理智了,虽说在那个时代保持理智是十分明智的选择,然而太过理智未免让她显得有一些被动,不善于争取。当她的妹妹问她和爱德华的事时。她回答“不否认他很好”,“非常尊敬他,喜欢他”。她的回答都很中立,但从她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对于爱德华的感情不仅仅于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确实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很谨慎,并不会把自己的感情外露得太多。当她的大嫂表示“如果他所爱的人不是门当户对时,不会给他分文。”她也顺从母亲迅速地搬到了迪凡镇时,当她的妹妹们都怂恿她邀请爱德华来时,她也只是答应一下。当她的妹妹玛丽安在努力地与卫乐比联系时,她只是默默地在思念爱德华。她比妹妹要内敛很多,但这也造成了她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然而,最后迫于爱德华和露西的“婚约”,她也从妹妹那里得到了勇气,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并接受了爱德华的求婚,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像玛丽安和艾琳娜的嫂子所说的那样“光靠感情未必会找到适合对象”。然而感情也是必不可少的。理智与情感很全面的概括了正确的爱情观,也为生活带来了启示,引人深思。
第三篇:卧虎藏龙观后感——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玉娇龙跳崖深思
《泰坦尼克号》里杰克和萝丝纵身跳下大海,他们成全了彼此也成全了他们的爱情。而玉娇龙在影片最后从武当山上一跃,投身万丈深渊,又是为什么?她又是怎么想的?
玉娇龙是个很固执的人,身为玉府的大小姐,她的本身就是不允许自我安排的,她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家族的声望名誉,由不得她任性妄为。但是,她自幼由藏匿府里的碧眼狐狸暗中收为徒弟,传授武功,她便也受到一些江湖气息的影响,与之相对的,来自家族的父母的压力,从小学这学那的,压抑的深闺大院逼得她的单纯一点点被蚕食,渴望着自由和爱情。
事情的转折来源于李慕白的青冥剑,李慕白将剑托付给红颜知己俞秀莲,周周转转剑落到了玉府,玉娇龙也结识了俞秀莲,加深对江湖的认识。在以为就这样一直下去的时候,有了改变,她自然会选择为了自己的追求努力一次,于是,带着那把剑,她迈向江湖。
玉娇龙年少张扬,向往江湖人的洒脱和不羁,却又始终无法做到,她把江湖搅得一团乱,任意妄为,最后李慕白和俞秀莲把她带走去加以指导,怜惜她的人才,但是她的性格却又不允许,最后,竹林中比武,一把青冥剑不知乱的是江湖还是人心。
新疆土匪头子罗小虎与她相识在大漠,也情定与大漠。罗小虎深爱着这个有些小姐脾气的小龙,可是,她却不能肯定自己的内心,罗小虎是她叛逆的产物,父亲逼着她嫁给自己不爱的书呆子,她逃了,大院里压抑了她的性格,一离了家便像脱了缰,她万事都背道而驰,父亲要她家书香门第,好!她便于异族土匪定情,看谁更狠。
玉蛟龙的江湖游充满着情感,她任性刁蛮,却也无愧自我,瀑布激流上跃下只为青冥剑,对剑她有情感;迷药麻醉中的一句“你要剑„„还是要我?”诉说出她对李慕白的倾慕与情动;茫茫大漠黄沙一片里,与小虎的缠绵悱恻,也是有着情的。或爱或很,又或是执着依恋,小龙的作为却缺少了理智,什么都是随心而为。
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慕白,这是个和理智的人,他潜心修道,退出江湖,对于人人争抢的剑毫无犹豫送人;江湖乱了,他也第一时间去解决;小龙有才能,他多加施力预收他为徒„„但是这些却也在反映一个问题,李慕白明明有情去始终在逃避,修道修道修的只是自己。
影片结局李慕白为救玉娇龙中毒而死,临死前他终于大彻大悟,明白自己的情感,自然是迟了。见证他死亡的玉娇龙也明白了,什么是江湖?什么是道?
她做不到毫无情感,江湖并不适合她。也不想回去玉府,不说父亲家族容不下她,她自己也容不下自己。爱情,她追求过,但是,直到李慕白为她而死她也没明白自己真正心属谁,所以,李慕白死后,俞秀莲要她承诺无论对此生决定如何,一定要真诚对待自己。
她真正悟了,她一直是个聪明的人,我明白她,一个人只有经过大风大浪、大悲大喜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
武当山上与小虎一夜情怀,这样她又偿还了,无愧于小虎。心诚则灵,她最后无愧于自己,心至了,理智与情感并存,李慕白没有做到,她却做到了,当然,死,对于她自己真的是个解脱,虽然有些悲怆,但她在云雾里却是含笑的。
一个人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无谓,只要心诚,理智与情感并存,那么,道非道,情非情也无碍。
第四篇: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
Sense and Sensibility was the first Jane Austen published.Though she initially called it Elinor and Marianne, Austen jettisoned both the title and the epistolary mode in which i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but kept the essential theme: the necessity of finding a workable middle ground between passion and reason.The story revolves around the Dashwood sisters, Elinor and Marianne.Whereas the former is a sensible, rational creature, her younger sister is wildly romantic--a characteristic that offers Austen plenty of scope for both satire and compassion.Commenting on Edward Ferrars, a potential suitor for Elinor's hand, Marianne admits that while she “loves him tenderly,” she finds him disappointing as a possible lover for her sister.Soon however, Marianne meets a man who measures up to her ideal: Mr.Willoughby, a new neighbor.So swept away by passion is Marianne that her behavior begins to border on the scandalous.Then Willoughby abandons her;meanwhile, Elinor's growing affection for Edward suffers a check when he admits he is secretly engaged to a childhood sweetheart.How each of the sisters reacts to their romantic misfortunes, and the lessons they draw before coming finally to the requisite happy ending forms the heart of the novel.Though Marianne's disregard for social conventions and willingness to consider the world well-lost for love may appeal to modern readers, it is Elinor whom Austen herself most evidently admired;a truly happy marriage, she shows us, exists only where sense and sensibility meet and mix in proper measure.《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第一次出版的。虽然她最初称它为 《Elinor and Marianne》但奥斯丁的标题和书信方式最初是书面的,但保持了基本的主题:找到激情与理性之间的一个可行的中间地带的必要性。故事围绕达什伍德姐妹,埃莉诺和玛丽安。前者是明智的,理性的人,她的妹妹是疯狂的浪漫——一个提供的特性为讽刺、同情的奥斯丁许多范围。评论爱德华,对埃利诺的一个潜在的追求者,玛丽安承认,虽然她“爱他的温柔,”她认为他令人失望的是他妹妹的一个可能的情人。
但是很快,玛丽安遇到一个人达到她理想:威洛比先生,一个新的邻居。所以激动地冲到玛丽安她的行为开始的边界上的丑闻。然后威洛比放弃了她;与此同时,埃利诺对爱德华日益增长的感情经受了考验,他承认他秘密与童年的心上人。两个姐妹反应他们的浪漫的不幸,他们画终于在未来所需的快乐结局,形式新颖的心教训。虽然玛丽安无视社会公约,愿意考虑失去爱情的世界可以上诉到现代的读者是谁,埃莉诺奥斯丁自己最显然对;一个真正幸福的婚姻,她告诉我们,只有理性与感性满足,以适当的方式混合。
第五篇:情感与理智
情感与理智
——谈诗歌鉴赏题的应对之法
杭州第二中学
陈欢
这个标题虽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但确实符合诗歌鉴赏的特征。诗歌是表达情感最为浓郁的一种文学样式,平常我们尽可以用最自我、最细腻的方式面对它,只求一声叹息、一次击案抑或一个莞尔,然而面对出现在高考试卷上的诗歌,我们就不得不在情感之外,寻求理智的帮助,争取既能从作品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情感的共鸣,又能通过理智的分析,获得宝贵的分数。
所谓理智,这里指的是方法。要准确地解读一首诗,获得试卷上一个较高的分数,除需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外,懂一点方法恐怕是必须的。下面就以07福建卷、08浙江卷、08全国卷Ⅱ、09湖北卷为例,略谈诗歌鉴赏题的应对之法。
(一)知人论世,结合标题、注解把握诗旨
除一些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外,中学生对试题涉及的大多数诗人的生平并不了解;即便如此,只要理解该诗可以不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那么高考试卷就不会选择作注,这一方面是控制试卷总文字量和考生阅读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担心因此误导考生胡乱联系。所以,但凡诗歌之下出现注解,那我们通常就可以认定此注有助于考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一般说来,试卷中的注包括两类内容:一是诗歌中出现的可能影响到理解的难懂字词;二是作者创作此诗时的个人及时代背景,而这背景又和诗歌抒发的情志密切相关。因此,一旦试题中诗歌之下出现了注,就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以免放走一把命题者提供的打开试题之门的钥匙。
以08浙江卷为例,注解提供了“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一注,这一内容和回答第二问“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就有直接的联系,答案中“谪官的愁思”“宦海沉浮的厌倦”都需联系此注得出。07福建卷第一问“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08全国卷Ⅱ第二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也都必须联系注解内容方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二)粗略翻译,化为散文,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除读注以外,将诗歌译成散文也是很好的读诗方法,这个过程能促使我们不忽略诗歌所表现的任何微小细节。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像翻译文言文那样强调字字落实,而是只需译出大意即可。当我们从文字层面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诗歌内容时,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以08全国卷Ⅱ《春日即事》为例,这首七言绝句即使翻译出来也不失其美质。“绵绵春雨就像一张细密的巨大的丝网,笼罩着世间万物,是想要网住这易逝之春吗?细雨之下,满地落英缤纷,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已近黄昏了。有谁会到我这被黜之人的冷落之地来呢?鸟儿在暮色中正纷纷归巢,我也把柴门关上吧。”通过诗歌到小散文的粗略转化,结合注解中提供的诗人被免职的个人境遇,诗人所具有的失意的寂寞情怀我们便完全可以体会到了。
(三)品意象之味,入诗歌之境,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意象乃有意味之物象,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物象都有各自相对稳定的意味,如柳(别情、送别)、雁(乡思、信使)、云(漂泊、游子)、竹(虚心、高风亮节)、菊(淡泊、清高)等,读诗时要善于抓住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春日即事》中,丝丝小雨和狼藉落花传达的是绵绵愁绪和伤感情怀,加之黄昏时间,车马冷落,整首诗成功营造了凄凉冷落之境,很好地烘托了诗人被免职后失意寂寞的情怀。再如07福建卷《武夷山中》一诗,水边独立之青峰,雨后空旷寂寥的天地,意象隐蓄清新孤傲之气;另一意象“梅花”则以其雪中绽放、香远益清的形象历来为古典诗词中高洁、孤傲的代名词,谢枋得以“修得到”与“梅花”相连,表明了其以梅格自期的志向。所以,要很好对地领会《武夷山中》一诗作者所表达孤傲寥落的情怀,是离不开对诗中意象准确的解读的。
(四)景不会虚设,情不会架空,辨清景情关系是走进诗人内心的台阶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作品都具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其实应该说具有画意诗情更妥当。画意表明诗中有景堪入画,而诗情则往往和画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我们鉴赏诗歌谈到景情关系时 常说的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几种表述虽然谈的都是情、景之间关系,但彼此之间存有明显区别,并不能一概而论。触景生情有先后关系,写景句在先,抒情句在后,诗人因景而触发某种情怀;借景抒情的特点是从诗歌字面上看,有写景句而无抒情句,诗人之情依托景来表达;融情于景属景中有情,所以多和借景抒情相连;而情景交融则包括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两种情况,因此经常可以在诗词鉴赏中看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样连缀表述的形式。鉴于优秀的古典诗歌景不会虚设,情不会架空的特点,考查情景关系也就成了高考诗歌鉴赏题中频现的考点之一。
如《日暮倚杖水边》中首联“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就是触景生情,诗人倚杖水边,瑟瑟西风吹起,摇落一地黄叶,眼前的萧瑟之景激起羁旅之客乱如丝的愁绪。而《武夷山中》“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不言情而情在景中,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空旷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属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若再联系“几生修得到梅花”这句抒情,则这两句诗在抒情手法上可以说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名称各异、九九归一,艺术手法分析体现读诗“理智”
最能体现考生诗歌鉴赏水平的大概是对艺术手法的分析了,它要求我们不仅能依靠情感直觉鉴别诗的好坏,还要能理智地通过分析指出为什么好、好在哪里,高考历年来都把诗歌的艺术手法作为考查重点是有其充分理由的。虽然各省市高考试卷上对此考点的表述各种各样,如艺术手法、手法、表现手法、艺术表现、写法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智分析,其所涵盖的内容包括诗歌中常见的衬托、对比、烘托,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赋、比、兴,修辞,引用化用前人诗句、用典,抒情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多角度描绘(高低、远近、上下、动静、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的结合)、象征、先抑(扬)后扬(抑)等等手法。
如09湖北卷《题西溪无相院》一诗就涉及到对正、侧面描写、多角度描绘(视觉和听觉)及衬托手法的考查,而07福建卷和08浙江卷则都涉及到对抒情手法的考查。
中国是诗的王国,《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历代诗歌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非凡的文学智慧;一个人对诗的品味能力的高下展现出的则是其文学鉴赏水平的高低:高考多年来坚持把古诗鉴赏作为热点试题来设定,也可谓是意料之内、情理之中。面对以试题形式呈现的诗歌,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在情感上与诗之灵魂相通,还需在情感之外依托方法,理智地寻求诗歌的正解,达到鉴赏和得分的完美统一。
附:07福建卷、08浙江卷、08全国卷Ⅱ、09湖北卷(07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①
(宋)谢枋得
②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寂寥落的情怀。(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0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参考答案】(1)屈原 白居易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①
李弥逊
②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方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通讯地址:杭州东信大道76号杭州第二中学162信箱陈欢
邮编: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