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第一篇: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如果现在立刻让大家说出几条全人类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的话,大家会想到什么?

我想肯定是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制吧,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廉耻、孝悌、慈悲。

根据资料显示,美国最大的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石雕比故宫还多。世界上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有不下百万件的中国文物。韩国把江陵端午祭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襄樊将宋明时期的古城墙拆毁,浙江舟山拆毁定海古城的历史街区和古居老宅,福州的“三坊七巷”要被改造成商业街……

当我们想要看看我们祖先留下的东西时,我们只能远渡重洋时;现代化难辞其咎!当我们想要探寻古老遗迹时,我们只能束手无策时,现代化怎能能免责?

现代化的人们追求金钱功利,现代化的人们追求速度激情。在科学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工业化、城市化等种种变化的到来,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生存已经受到严重压力。然而在将来会有更多的新文化和外来文化加入到与传统文化竞争的行列,造成传统物质文化生存空间的压缩,必然会给在现代化的夹缝中生存的传统文化带来无法避免的威胁。

据专家讲,现在每过一天,就有一种民间文化消失。其灭亡的速度远远快于生物物种的灭亡速度,而后果却和生物物种的灭亡同样严重。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间文化和历经万年的乡士艺术、民俗器物,大部分在还没有得到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前,就已经消失。它们一旦毁灭,就无法再生。这样下去,中华民族近8000年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艺人急剧消失,民间文化形态迅速消亡,民间艺术日渐衰落。村村寨寨的节庆活动没人张罗了,流行歌曲取代了地方戏,动画

片打败了民间故事和皮影戏。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如 一夜春风遍地梨花落呀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多次叹道,北京古城举世闻名,但很多美的东西现在看不到了,被大量丑陋的新建筑遮挡和破坏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立足之地越来越小,对文化,我们要把它看成一个生命的存在,不要轻易地去触及它的尊严,文化越是泛滥成灾,整个社会就越没有文化。现在的文化不仅表现为一种热热闹闹的浅层化,还存在着明显的文化被滥用的情况。因为现代化,传统文化的路越走越窄;因为现代化,传统文化的世界失去平衡。下面,请允许我用余秋雨的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总结陈词 “ 当今天下百业,文化最大。当今天下百行,文化届最小。那么,岂能再让一个日渐干涸的小池塘,担任江河湖海的形象代表?”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对一个日趋发展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此时,中国文化也面临着一个历史抉择,即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流派,这些思想历经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其内涵体现在:

一、重视中庸之道,以调和折中的方法处世;

二、重视伦理道德,强调三纲五常;

三、重视农耕文化,轻视商业;

四、专制集权,皇权至上的社会意识。这些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历史悠久、内蕴深厚、聚合力强、扩散性大的传统型的文化模式。

什么又是现代化呢?从洋务运动开始之初,便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现代化科技和管理模式以振兴衰败的清廷。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便提出要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到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将工作重心从经济建设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时至今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扬时代精神,共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

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当中,中国传统文化正不断流失,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既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西化,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另外,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认同感,这样才可以增强一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要吸收先进外来文化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其实,我们并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对立起来,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例如,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讯、充分发挥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越来越快地把人类推向了不可救药的死亡边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现代化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这不正好为现代化建设指导了一条明路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及反功利主义精神也对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精神文明问题提供了一盏明灯。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对传统文化要作全面而科学的分析,既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厚古薄今。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重在创造性转换,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而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把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一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我来自历史文化名城遵义,遵义以其独特的红色旅游文化,小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而闻名国内外。那就让我在这介绍一下我的家乡遵义吧。

一说到遵义,就不得提到它的历史了:遵义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遵义属巴蜀等邦邻地;战国时为夜郎属国;秦汉时置郡。在唐朝太宗时曾称“罗蒙”之后到了宋朝改名播川县,明朝又改名为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遵义一名就开始于此,清朝雍正时才将遵义归划到贵州,改为遵义府。而后终于199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遵义以由原来的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的小城镇一跃成为贵州的第二大城市。成为一旅游胜地更是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产地和财政来源之一。

介绍完遵义的历史那就来说下遵义的文化吧,遵义最出名的就要数红色旅游文化和酒文化了还有小吃文化了。

其中最能代表红色文化的就是遵义会议会址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大家都知道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大肆推行。在这种“左”的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历史上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并于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可以说这次会议是红,党和中国革命历史道路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后中国革命的道路在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辈们的正确引导下越走越顺,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作下了重要铺垫,正如那首歌唱得一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这次会议的召开地——遵义会议会址则成为纪念红色文化的重要地点之一了,在遵义会议会址周围都还保存着以前旧时的建筑风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老城,遵义会议会址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而闻名国内外,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以纪念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主席,让红军的红色革命精神永驻我们心田。一提到遵义就得说说茅台酒了,茅台国酒文化城位于遵义地区仁怀市茅台镇,距仁怀市区13公里。国酒文化城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建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的七个馆。茅台酒产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距今已有202_多年的历史。它是用高粱和小麦作原料,再加上当地的优质矿泉水,运用传统独特的工艺酿制而成,经过8次下曲、7次蒸馏、9次发酵,并经过长期窖藏而成,整套工艺长达8个月之久,一般要窖藏5年后才能成为出厂的成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炮打响名声,荣获金质奖章、奖状。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被尊为“国酒”。他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人们把茅台酒独有的香味称为“茅香”,是我国酱香型风格最完美的典型。从1915年以来先后十四次荣获国际金奖,蝉联历届国家名酒评比金奖,畅销世界各地。从此贵州茅台酒闻名中外,誉满全球。在中国第一、二、三、四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家名酒,并荣获金盾奖章。可以说茅台就是遵义的一个象征,作为一个遵义人,我因家乡是国酒茅台的产地而自豪而骄傲!

到了遵义就不得不去体验一下遵义的小吃文化了这样才会不虚此行,遵义名吃主要有

(1)遵义豆花面:据说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吃法特殊,面条是上等面加适量土碱,用手工反复揉拉,做成成薄而透的宽面条,下锅后煮熟不软不硬,以豆浆为汤,上盖嫩豆花,另

加辣椒水一碟,辣椒水分素、荤两种,可谓是色香味俱全,看着都忍不住流口水,味道可口!

(2)朝天椒:遵义是全国主要辣椒产区之一,绥阳朝天椒为全国七大名椒之一,其椒尖簇簇向上,朝天而长,因而得名。朝天椒采摘晒干,色泽红亮、辣劲十足,爽口开胃

(3)遵义羊肉粉:贵州各地都产羊肉粉,唯有遵义羊肉粉最为出名。遵义市的大街小巷,羊肉粉馆多不胜数,客人之多,首屈一指。尤以遵义虾子镇闵家羊肉粉生意最好,更是昼夜营业,可见来吃羊肉粉的人之多!

(4)尚嵇臭豆腐块:尚嵇臭豆腐块产于遵义县尚嵇镇,那味道可谓是十里飘“香”隔大老远就能闻道其独特的味道,尚嵇臭豆腐块生吃熟吃亦可熟吃一般用油炸,炸后颜色金黄,吃起来香脆可口,可谓是走亲访友的必备之物

好了,遵义我就介绍到这了,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遵义的文化,那就到遵义来吧,遵义欢迎你们!

第四篇: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

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

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

文化与教育血肉相连,一个国家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然离不开其民族文化传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的复杂性,同一文化要素都有可能对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产生正负面影响。因此,中国教育现代化应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适时地对教育传统进行现代转化,并注意在多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变革。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众所周知,文化与教育血肉相连,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教育功能,文化利用语言、文学等物质载体把各种个人的和主现的精神产品变成杜会的和客观的意识和精神,形成某种时代和民族特定的社会心理和习俗,它们从此具有一定的塑造功能和熏陶功能。同时,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由教育观念、思想,经验、制度、方法等组成的教育传统,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人类文化、文明的传承、积累和沉淀要依靠教育。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作用的文化模式。由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中居深层次的、基础性的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说,它是“获得性的、积屏起来的遗传”。意大利学者维柯也称之为“通用于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心头语”。但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来说,传统文化总体上属于旧的时代。这一本质决定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又有相协调、相促进的一面。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前提、立足点和出发点,没有一个民族能完全脱离自己的杜会传统而实现现代化。

当代中国教育具有多层面文化内涵,价值取向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具有普遍的现代人类社会教育某些共同特征。从总体上看,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即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清末西学东渐而来的西方文化,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近代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化。然而,从中国教育的深层构造来看,其价值取向,包括学校的教育观念和社会成员对教育的认识却依然顽强地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的教育从本质.上看,根植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在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层面上,它首先是民族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教青走向现代化的最深厚的文化基奠,内化到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及其观念世代传递并持久地影响着中国对教育现代化的选择。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的现代话,我们应该探求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契合点。

首先应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加强素质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精髓集中地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中,它们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应当是我们最宝贵的教育资源。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统一。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许多方面与素质教育的宗旨不谋而合,能够为素质教育提供价值导向和许多丰富的道德资源。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在许多方面,可有针对性发掘。如有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从众多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中选择了

“爱国、勤俭、礼仪”三个方面;也有的学校把传统文化资源提炼为:“孝”、“仁”、“勤”、“忠”四个字,以此为教育的出发点。总体上说,在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时,不可能完全一致,允许有不同的认识和侧重。

其次应吸取传统文化精髓,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一要对传统文化本身有很深刻的认识和认同;二要注意与时代的结合,赋予新意。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学校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因地制宜地利用学校的各种优势,对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进行总体设计,凸显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最后应以教师专业化为契机,融传统文化于教师发展之中。在当前情势下,传统文化的培训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校本培训应当是最好的方式。培训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作为校本培训的设计者和负责人,校长首先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把传统文化纳入到整个学校教师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研究相应的培训目标,选择培训方案。对于一般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作为他们的通识性知识加以培训,而对于直接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老师,应当有更详细的要求。其次,培训的内容选择应该根据学校中教师的原有基础、工作现状和实际需要而展开,必须与其实际从事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有较为灵活的形式,落实在教师的备课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最后,要把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和同事间的合作研讨相结合,处理好学习与研究的关系。要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参与,包括参与校本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具体活动的确定等。

总之,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必须注意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积极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使传统文化能更有效地贯穿在学校教育过程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复兴。

第五篇: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左洁琼 汉语言(高级涉外文秘)1001班

中国,这个泱泱大国,这个世界上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殊不知留下了多少聪慧祖先的文化瑰宝。不论大到故宫、长城的雄伟建筑,还是小到核雕、戒指的精细装饰品,都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那些精美的刺绣、圆润的玉器、细腻的陶瓷,在那个时期,又有哪个国家制作出来的工艺品能够与中国的媲美?这些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辉煌,值得我们子子孙孙高谈阔论。

然而,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闭关锁国,在鸦片战争中我们惨败。那段腥风血雨、惨不忍睹的历史,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解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马克思主义中的经济决定文化这一论点,在中国这个不断迈向现代化的国家中再一次验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平均每年GDP增长高达八个百分点的趋势,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

如今,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加日新月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高楼大厦此起彼伏,现代化程度与纽约、曼哈顿、伦敦等城市越来越接近‘中部的武汉、长沙也成为新秀,不断赶超;就连西部的拉萨、兰州也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生活水平变化巨大。可以说,改革开放成就了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中国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现代化的却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做出重大贡献,可是,它也在不断磨灭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放眼望去,不难发现,整个中国的城市化几乎没有自己的特色,全部都是千篇一律、千城一面。高楼仍是高楼,都是用反光玻璃与混合钢筋的联合体;马路仍是马路,都是水泥加柏油的组合。在一座座城市中,我们无法分辨它们的不同,无法领略它们与其他城市不同的人文和历史,无法欣赏它们曾经的辉煌。现代化日夜不息地覆盖了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文化印记,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欣赏观。要知道,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并且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既然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好处,我们为什么只在偶尔的文化节、文化展中才感受到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不能因为现代化而磨灭了我们曾经的骄傲。

当然,传统文化不一定全是好的。迷信、重男轻女等落后观点和陋习虽属于传统文化,但是它们应该被摒弃。现代化导致人们的生活变得忙碌、空虚,心灵得不到较好的安慰,于是,这些落后腐朽的文化就在这些空隙中生根发芽起来。传统的算命先生减少了不代表他们不可以用电脑、网络等高科技算命,形式是变了,但是,追究到底,还是换汤不换药。现代化给了他们更好的传播工具,让人更难分辨它的危害性,这是现代化所带来的又一不好影响。此时此刻,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以科学武装自己,接收先进文化的领导,反对并且严厉打击落后腐朽文化。现代化的前进步伐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与改变。但是,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发生一系列关系与冲突时,我们必须冷静地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事物。只有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9/259024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