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是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渗透环保教育: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的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
4、我们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
5、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我们要养成爱护小草,不践踏小草的好习惯。
四年级科学上册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环保教育:
认识到实验离不开水,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养成不浪费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
4、筷子
1、高锰酸钾
1、小药勺、食盐
1、沙
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养成不浪费的好习惯。你们做到了吗?
五年级科学上册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环保教育: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道“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要保护生态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
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让学生知道“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
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六年级科学上册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环保教育:实验中,教育学生不能浪费纸,注意保持环境卫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先进行环保教育:。实验中,教育学生不能浪费纸,注意保持环境卫生。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五、你在实验中,做到不浪费纸张了吗?你的周围被你弄脏没有?
第二篇:202_三年级科学学科渗透环保
科学学科渗透环保
《我们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杨远昌
授课班级:三年级一班
授课时间:202_.3.2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5、人的健康长寿和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应该保护环境。过程与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3、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2、教师演示器材:o岁一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事实,在对数据和事实收集、整理时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个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内容是大致情况,不作为标准,仅供教师教学参考,教学时按学生汇报的情况填写。)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 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3)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4、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5、进行环保渗透教育:人和动植物的健康状况与寿命长短跟我们生活的环境关系密切,环境的破坏会直接危害健康,大家要从我做起,保护好环境。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命周期
15岁以前都叫儿童(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一15岁的为少年)16岁一35岁为青年 35岁一60岁为中年 60岁以后为老年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环保渗透教案
保护生态环境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得危害意识`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二.教学重点: 树林里环保意识,学会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懂得生态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某新村堆垃圾的场景让学生谈感受.忆经历.揭题
1你看到的这些垃圾是在什么的方 ?这样放垃圾号吗?有什么危害? 2你还你还见到过这样的情况吗?谁应该对此负责? 3垃圾真的是废物吗?我们如何处理垃圾?(二)讨论:是垃圾还是资源 1垃圾产自何处?学生讨论后回答
2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才能减少处理垃圾呢? 3看资料:一个学校把垃圾分类处理的? 4讨论:家里的垃圾,工厂的垃圾是怎么分类处理呢?(三)拯救地球有办法 1展示环保宣传画
2你是打算从哪里开始做环抱工作?怎么做? 3你们还可以在那些方面作好环保工作呢? 4你已经在生活中做了些什么? 5教师把全办的意见收集起来墙报展示(四)教师总结 板书: 绿色小卫士
给垃圾分类处理 给荒山废地 植树 给大地 披绿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环保渗透教案
植物博览会
教学目标:
1、根据植物的某种特点对已有的植物资料进行分类。
2、能按照不同植物的特点设计出展台的各部分的主题。
3、能设计各种植物资料的展出形式,并按一定的步骤进行布展。
教学重点:对已有的植物资料进行分类和设计展台各部分的主题。
教学难点:筹办植物博览会、布置展台及设计主题。
教学活动材料:多种植物实物、标本、图片、文字和多媒体资料。
课前布置:把第一课要求做的植物标本等的有关作业资料带回校。
教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导入,明确本节课的活动内容,板书课题。
二、进行活动一:参观植物博览会。
1、指导学生观看课文中的长春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举办的一个植物博览
会。
2、小组讨论:这个博览会立体景观图中的展品一共分成几类?你对展台的设计布置有什么看法?如果把“郁金香、枸骨、马尾松”这三种植
物标本放进这个展台里,应放到那一类植物的展台?
3、汇报交流。
小结:展台把同学们的植物实物、标本、图片等资料分成六大类:
1、用途广泛的经济作物;
2、食用植物新品种;
3、主要观赏植物;
4、珍
稀植物;5盘栽植物;
6、最新植物栽培技术。设计合理,安排有序美
观。
三、进行活动二:筹办设计班级的植物博览会。
1、把学生分成2—3个组,各组分析组员收集来的植物实物、标本、图
片等进行分析归类。
2、规划展览的内容,进行小组分工,开展设计布置展台。提示:设计要
新颖、美观、主题要突出。结合展览内容,要写出解说词。
3、学生布展,教师巡视指导。
四、各组学生互相参观交流,进行评比。
五、活动小结。
六、作业:参考博展会的展品,再重新做一份植物标本交给学校作归档资料。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数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小数除以整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小数除法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2、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经历探索出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同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的思想。
3、能利用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价值观,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法则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算理
1、复习旧知,铺垫算理(1)课件出示复习题:224÷4(2)复习算理
师指着坚式问:谁能说说5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师(追问):6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2、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创设情境
师:我们都知道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我们班究竟有多少个同学能坚持晨练呢?能举起手给老师统计一下吗?
师:根据统计数据反映,同学们缺乏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决心和计划,想知道王鹏晨练的计划是怎样的吗?(课件出示例1)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要求每周跑多少千米?就是把总路程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引导学生用除法列出:22.4÷4(2)引出课题
师: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小数除以整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建构算法
1、渗透估算,初探算理
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22.4÷4,结果大约在哪个范围内? 师(追问):在5~6这个范围内,也就是结果大约是多少?
2、交流汇报,感悟算理(1)体验算法多样化
师:22.4÷4的结果大约是5点几,精确计算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 师: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跟小组的成员一起分享。
课件显示(讨论的要求): 学生汇报:
①根据商不变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倍,再计算。(但这样学生还会遇到小数除法的问题,所以仍然无法解决。)
②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③直接用竖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2)优化方法——用坚式计算
师:同学们,难道我们每次碰到小数除法都需要反复换算,你觉得怎样?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一种简便的算法,直接用坚式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指导学生把22.4÷4列成竖式的形式后,教师用纸盖住被除数后面的小数点和4。(3)巧设“五”问,形成算理 屏幕投影出学生的答案
一问:这个余下的2表示什么呢? 二问:这时24又表示什么呢?
三问: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应该是多少呢? 四问:怎样在商上面表示6个“十分之一”呢?
3、观察发现,明确算法(1)在比较中明确算法
师:请观察这个坚式中的被除数的小数点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把复习题224÷4与22.4÷4对比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2)在归纳中总结算法
师小结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来计算,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解决问题,强化算法
1、基础练习——深化“算理”(1)列坚式计算。
25.2÷6=
34.5÷15=(2)选择题。
①2.7÷25的余数2表示()。
A、2个一
B、2个十分之一
C、2个百分之一 ②与1.6÷4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A、16÷4
B、16÷40
C、16÷400
2、纠正错误——巩固“算法”
3、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四、总结全课,延伸算法
五、联系生活参透环保教育
师:现在交通方便,我们出远门最好乘坐公交车,时时处处要注意节能减排,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