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物生态学第一次作业
动物生态学第一次作业
生物123班 张佳婧 120108030
1动物生态学中我一直比较感兴趣的是生态环境对动物的影响和动物为适应环境所作出的应对措施这两方面,以往也利用课余时间去做过相关课题研究:一个是探究环境复杂性对鼠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另一个是蝉翅表面纳米结构疏水性和适应性研究。
从刚刚接触生物学开始,我们就接受了达尔文对动物进化的观点,即自然选择学说,了解到生态环境对于物种的演变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于是我想要更深入的了解生态环境究竟是在哪些方面、以何种手段、如何影响动物的生存能力的。
我很自然得想到了人类——地球上最高等的动物,而人类之所以能在不具备像猎豹那样的奔跑能力以及鸟类的飞翔能力的情况下,依旧上得了太空、下得了深海,靠的是我们极其发达的大脑。靠着这个大脑,我们有了强大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于是我好奇这样的能力之所以保存下来,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我设计的实验是利用实验室小白鼠和野生小家鼠,探究复杂环境和简单环境对小鼠的空间记忆力的发展影响。这样的影响我假想有两种:一种是长久以来一代一代的影响的累积,另一种是出生之后后天的影响。将刚出生三周的小白鼠分为A、B组,出生三周的小家鼠分为C、D组。A组和C组的幼鼠放到鼠笼里饲养,B组和D组的幼鼠放在设计好的、较广阔的复杂环境里散养。最后利用水迷宫对各组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做检测。
小白鼠是由小家鼠通过很多代的驯化和人工饲养而来的,所以本质上小白鼠和小家鼠的亲缘关系是很近的,先不考虑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小家鼠世代所处的环境理应比小白鼠在实验室中的生存环境要复杂很多。所以利用小白鼠和小家鼠比较可以说明上述第一种影响(即世代的累积影响)的作用。而再将小鼠放在不同的生长环境里,以探究第二种影响(即后天的环境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先天的环境和后天的环境对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都有影响,即环境的复杂程度越大,越有利于该物种的空间记忆力发展,或许我们也能假设我们人类发达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也同我们周遭越来越复杂的环境有关。我们将环境从丛林改造成高楼大厦、天桥隧道,而我们创造的复杂环境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们的大脑进一步发展。所以我一直觉得环境与生物这样的相互影响其实是非常有趣的。
而另一个课题研究发现蝉翅表面的纳米凸起的疏水能力与蝉所在的环境有明显的关系,即越是在气候潮湿的地方,蝉翅表面的纳米凸起疏水性能越好,这样的结构使蝉更能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
个人而言,我是对动物行为生态学很有兴趣的,高中的时候折腾了几个小实验,现象和结论有了,却还是不够了解生态学专业的东西,所以才来选这门课的。希望学到一些专业的概念和研究手段,为日后做更多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篇:工业生态学第一次作业
徐大文 40840467 热能084班 第一次作业
【综合训练】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环境:由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组成,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生态环境 : 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3.生态环境问题: 是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生态系统失衡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由此给人类及整个生物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4.环境污染: 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5.环境破坏: 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温室效应: 花房具有让阳光进入、阻止热量外逸的功能,人们称之为“温室(花房)效应”
7.水体污染: 指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造成该水体中某些物质(特别是对生物有毒性的或造成水体水质恶化的物质)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值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使得该水体部分或全部失去功能或用途。
8.耗氧污染物: 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纸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以悬浮或溶解状态存在于污水中,可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分解。在其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9.固体废弃物: 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俗地说,就是“垃圾”。
二、填空题
1.境恶化,以及由此给人类及整个生物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2.1 / 6
境问题,人们称之为自然灾害;由于人类的生产或生活活动引起的第二环境问题,称之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3.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和农业环境污染;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可分为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化学污染、生物污染、能源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
4.温室气体包括水气(H2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臭氧(O)、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CFCs)、氢代氯氟烃类化合物(HCFCs)、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等
5.声。
6.7.染。
8.点污染源和 面污染 ;从污染的性质划分,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污染 和生物性污染。
9.有机有毒物。
10.射性物质、有毒污染物、酸碱盐类及热能等8类。
11.病原体污染物主要是指病毒、和寄生虫等。
12.植物营养物主要指氮、磷等能刺激藻类和水草的的物质。
13.有毒污染物指的是进入生物体后累积到一定数量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化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引起暂时或持久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14.固体废弃物按来源分为矿业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等;按形状分为固体的(颗粒状废物、粉状废物、块状废物)和泥状的(污
泥);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危害程度分为有害废物
和一般废物。
15.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环境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16.森林锐减的原因是、素造成的。
17.森林锐减直接导致了全球六大生态危机,即绿洲沦为荒漠、失、干旱缺水严重、洪涝灾害频发、物种纷纷灭绝、温室效应加剧。
18.草原退化的标志是和。19.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和减少的人为原因是、滥采乱挖草原植被、草原建设严重滞后。
20.水土流失有水流作用下,所引起的土壤冲刷叫做水蚀;在风力作用下,土粒、砂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称为 风蚀。
21.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土壤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22.土壤盐渍化是指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23.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Na、K、Ca、Mg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24.土壤盐渍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利用下水。
25.与工业信息化、知识化以及工业人性化是当代工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26.工业的生态化具有的式的显著特征。
三、判断题
1.二氧化碳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R)
2.与二氧化碳相比,一个甲烷分子的温室效应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21倍,因此,甲烷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F)
3.温室气体的影响虽然是全球性的,但其作用时间是短暂的。(F)
4.氟里昂和哈龙是破坏臭氧造成臭氧洞的根本原因。(F)
5.动听的音乐无论何时都不会成为噪声。(F)
6.水体污染就是指水的污染。(F)
7.土壤盐渍化取决于地下水的水质,与地下水的埋深无关。(F)
四、简答题
1.阐述酸雨产生的原因?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
机酸,其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空气中的二氧化硫(SO2)主要来源于燃烧
含硫的燃料,进入大气中的SO2气体在氮氧化物或悬浮颗粒中的某些过渡金属元
素的催化作用下,部分地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三氧化硫(SO3)。大气中氮氧
化物主要来源于高温燃烧的燃料,空气中的N2和O2可生成NO,然后慢慢与氧
气反应而生成NO2。这些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
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
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
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就是酸雨。
2.酸雨的危害有哪些?
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饮用酸化造成的地下水,可危及
人体健康;酸化土壤会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结
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可使土壤贫瘠化等。
3.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条件有哪些?
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湿度低、气温在24~32℃度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吸收太阳能,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臭氧、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与一次污染物混合形成光化学烟雾.。
4.噪声的危害有哪些?
1)噪声对听力的损伤
2)噪声能诱发多种疾病
3)噪声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扰
4)噪声对动物的影响
5)特强噪声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的危害
5.物种灭绝的因素有哪几种?
(1)直接猎杀
(2)外来种的引入
(3)破坏栖息地
(4)生境破碎
(5)环境污染
6.工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有哪些?
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污染环境、使物质的全球循环失衡、干扰自然发生的过程
7.工业生态化的本质是什么?
工业生态化的本质是通过发展生态工业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逐步使基于人类活动的工业经济活动所引发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能够均衡、和谐、顺畅、平稳和持续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代谢之中的过程。
五、分析题
1.造成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大气污染严重;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
2.美国旧金山南40英里处的山景市将海岸圆形剧场建在该城旧垃圾掩埋场上。在1986年10月的一次演唱会中,一名观众用打火机点烟,结果一道5英尺长的火焰冲向天空,烧着了附近一位女士的头发,险些酿成火灾。请根据此例说明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都有哪些?
答:固体废气物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引起人的呼吸道,皮肤等相关疾病:产生可燃气体,带来人身安全隐患。
3.分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
答: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是包含大气化学、气象学变化的非均相的复杂过程,但其产生根源是地球表面人为活动产生的氟里昂和哈龙。
第三篇:动物行为生态学
11.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它主要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存活值(survival value)、适合度(fitness)和进化的意义
12.杀婴行为 是指成年动物杀死同种未成年个体的行为。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骨肉在未来少了很多竞争者,另一方面的好处则更“立等可取”。几乎所有的雌性哺乳动物在哺乳期都不会排卵,雄狮杀死嗷嗷待哺的小狮子,终止了雌狮的哺乳期,它自己才有做父亲的机会。
13.广义适合度(Inclusive Fitness)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播自身基因的能力的大小,但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繁殖的形式而实现,当遗传上与某一生物有亲属关系的个体存活下来并进行繁殖时,该生物便会得到繁殖上的成功
14.凡种群中大多数个体都采取的某种行为对策,其它对策与之相比是较差的,这种对策就可称为ESS。
15.配子选择(gamete selection)发生在配子阶段的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称为配子选择。
16.稀释效应,即随着群体的增大,每一个体被捕食的概率就会减小。
17.交配并不等同于使卵受精,特别是在雌性个体可能与多个雄性个体交配的情况下,这时往往会存在是谁的精子能使卵受精的激烈竞争。精子置换现象常被称为精子竞争。
18.觅食对策(foraging strategy)就是动物为获得最大觅食效率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19.p2值 在多次交配的昆虫中,由于某种机制的存在,不同雄虫精子的受精机率并不相同,精子竞争的差异一般用P2值(最后交配雄虫子代的比例)来表示 110.信号
111.仪式化
21.自私基因(selfish gene)是指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绝对自私性,是对动物行为功能的基本解释。(1)基因的天职是复制,而动物只是他们的生存机器和运载体。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也是发生在生命运动各层次上的自私行为的原因。
22.动物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形成的,因此在行为学中特别强调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的三种能力: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子代存活能力,这三种能力统称为适合度(Fitness)。适合度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繁殖成功机会的一种尺度,包括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子代存活能力。
23.(1)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的生物,其死亡率通常与种群密度无关,这类生物常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这类生物在生殖上所采取的就是r对策。
(2)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的生物,其死亡率大都由与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个体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因此这类生物常常把更多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这类生物所采取的就是k对策。
k代表环境在长期基础上所能维持的生物最大数量。r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经常处于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上升阶段,而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常常稳定在逻辑斯谛曲线渐进于k值的附近。
24.Coolidge效应
:新的雌田鼠能引发性满足的一夫多妻制的山地雄田鼠恢复交配能力。而单配制的草原田鼠缺乏此效应。
Bruce效应:在妊娠的早期,陌生雄鼠或它的气味能引起已受孕雌鼠终止妊娠和流产,并恢复接受雄鼠交配的欲望。
25.有些动物种内含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型或族,在这些动物中,个体可以表现为选型交配,也可以表现为非选型交配。前者指选择与自己同型的个体交配,后者指选择与自己不同型的个体交配
选型交配有利于在下一世代保持本型特性的完整性,而非选型交配则有利于后代产生更多的变异和增加遗传多样性。
31.织布鸟(Ploceinae)看起来长的很相象,但他们的社会结构很不相同,一些物种独立生活,另一些则群居;一些筑隐蔽的巢,另一些则建群巢;一些是一夫一妻婚配制,共同养育后代,另一些是一夫多妻制,雄鸟对后代不太照顾。通过分析社会组织和生态因素(如食性、食物的分布、丰盛度、天敌、巢址等)的关系,J.H.Crook发现织布鸟的生活策略有两大类,一类生活在森林中,独自觅食昆虫,守卫着较大的领域,造隐蔽巢,一夫一妻制,雌雄鸟的羽衣相似并暗淡;另一类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上,结群取食植物种子,集中建巢,一夫多妻制,雄鸟羽衣鲜艳,雌鸟则暗淡。
Crook认为天敌和食物是主要的选择压力,影响着织布鸟的社会组织。在森林里,昆虫性食物是分散的,独自觅食和保护领域在进化上是有利的,因为食物不容易找到,双亲需要共同觅食来养育后代,因此雌雄鸟在整个繁殖期里共同生活,暗
淡的羽色可避免捕食者的注意,隐蔽巢可减少幼鸟被捕食的危险。而在稀树草原上,种子是呈斑块状分布,局部地区丰盛度很高,这样集群觅食效率高(群体的搜索范围比单个个体大)。另外,空旷的草原上,建隐蔽巢很难,织布鸟选择金合欢树为巢址建群巢。由于食物丰盛,雌鸟可单独养育幼鸟,雄鸟则可摆脱育幼,花更多的时间吸引更多的雌鸟。因而在进化上形成鲜艳的雄鸟羽衣和一夫多妻制。
32.根据现代遗传学理论,在基因水平上对自然选择理论作了新的表述:
(1)所有生物都有基因,基因决定蛋白质的合成,而这些蛋白质又对神经系统、肌肉的发育和结构起着控制作用,并最终决定其行为;
(2)在种群内,很多基因具有两个或更多的对立形式或称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即使对同一蛋白质的编码也略有不同,这将导致发育上的差异并因而产生种内变异。
(3)等位基因对染色体上的某一特定位置,即位点(locus),存在着竞争关系。
(4)任一等位基因所复制的基因,如果比其对立基因所复制的基因更加富有存活力,那么它最终就能在种群中取代其对立基因。自然选择将有利于使对立等位基因的存活产生差异。如:豌豆种子形状:圆粒纯合体(RR)、圆粒杂合体(Rr)、皱粒纯合体(rr)。
(5)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可以说是体现在一对等位基因的生存差异上。最成功的基因是那些最能有效地促进个体存活和繁衍后代的基因,而个体只是基因的临时运载工具(基因以个体为寓所在其中得以生存和复制),即小鸡只是一个鸡蛋制造另一个鸡蛋的工具。33.集群以抵御天敌
(1)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2)及时发现捕食者(3)靠集体的力量对付捕食者(4)减轻捕食压力:稀释效应2.报警信号和报警鸣叫
3.隐蔽(crypsis)
动物通过伪装使得自己身体与背景环境相接近,使得天敌不容易发现自己,称之为隐蔽。1)通过颜色和斑点即保护色来隐蔽。(2)通过行为来隐蔽。4.警戒色(warning coloration)色彩鲜艳的食物常与味道不好或有毒素相关联,而且明显的色彩容易被发现和识别,这样对于口味不好的猎物来说,捕食者更易学会避开色彩明显的猎物。5.拟态(Mimicry)
拟态是指一个味道很好、可食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采纳有毒或有伤害性物种的特征,主要是形态的,还有嗅觉的和味觉的,以防止天敌捕食。
34.在比较高等的动物中,两性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如外生殖器、羽衣、身体的大小和颜色等,但这并不是基本差别。两性间的基本差别是配子大小的不同:雌配子大而不动,富含营养物质,但数量少;雄配子小而积极活动,只由少量遗传物质构成,但数量多。
一枚鸟卵通常重达母体的15%~20%,有时甚至重达30%,而一只麻雀(Passer montanus)在交配时能产生
8乘10的4次方
个精子。人工授精时一头公牛一次射精量可给几头、几十头乃至上百头母牛授精。
一条雌性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nerka)能产3 500枚卵,而一条雄性银大麻哈鱼则能产 4 乘10的11次方
个精子
35.由雌性转变为雄性的实例是生活在大西洋西部的珊瑚礁上的一种蓝头锦鱼(Thalassoma bifasciatum),其雄性个体色彩鲜艳,雌鱼色彩单调,它只选最大、最鲜艳的雄鱼与其婚配。因此珊瑚礁上最大的雄鱼在生殖季节高峰期,一天便可与雌鱼婚配40多次。由于个体最大的雄性蓝头锦鱼总是在生殖上占有最大的优势,所以当鱼体小时,总表现为雌性,并进入繁殖期开始产卵;一旦鱼体长到足够大时,便由雌鱼转变为雄鱼,开始执行雄性功能。蓝头锦鱼的性别转变是受社会环境控制的,如果把珊瑚礁上最大的一条雄鱼移走,次大的一条雌鱼就会转变为色彩鲜艳的雄鱼。另一例是黄鳝。
雄性转变为雌性:如生活在印度洋珊瑚礁上与海葵共生的双锯鱼(Amphiprion akallopisos)。由于海葵的大小通常只能容纳两条双锯鱼生活在一起,这种空间上的限制迫使双锯鱼只能实行一夫一妻的配偶制,这样它们的生殖成功主要决定于雌鱼的产卵量,而不是雄鱼的精子量。因此,只有当最大的个体是雌鱼时才对两性最为有利。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对策便是双锯鱼在小个体时表现为雄性,到长大后再变为雌性。37.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动物的求偶和交配行为看作是雌雄两性之间的和谐合作,这种合作的目的是传递它们各自的基因。但怎样解释雌螳螂在交配期间会把雄螳螂吃掉的现象呢?现在行为生态学家更强调这样的思想:即雌雄动物在求偶和交配期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和矛盾,两性结合被看成是一种不稳定的联姻,其中的每一性都试图最大限度地传递自己的基因。两性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合作是因为它们必须借助于共同的后代传递自身的基因,后代能否存活对每一方都有50%的利害关系。但是,在配偶的选择、合子的制备、卵及幼体的抚育等需双方投入能量方面,两性利益却往往不一致,是一性对另一性的利用关系,而不是和谐合作的关系
38.(1)单配偶制是雌雄两性个体彼此独占。动物界单配偶制是比较少见的,只有鸟类以一雌一雄制较普遍。如鸳鸯、丹顶鹤和许多鸣禽。多数晚成鸟是单配偶制。哺乳类中单配偶制是例外,如狐、鼬和河狸等。
(2)多配偶制
多配偶制是指一个个体在一个繁殖季节拥有两个或多个配偶。而这些配偶中没有与其他个体再成配偶的。又可分为一雄多雌制和一雌多雄制。
A.一雄多雌制是指一个雄性拥有多个雌性。
a.保卫资源型一雄多雌制:雄性通过占有最重要的资源——食物间接控制雌性。蜂鸟、黄腹旱獭、牛蛙、响蜜鴷等。
b.保卫雌性型一雄多雌制:当雌性集群生活,社群中占优势地位的雄性在繁殖季节就有可能直接独占群雌。独占者一般是通过对其他雄性的进攻行为来维持其特权的,因此在进化上导致雌雄两性异型现象的发展。如象海豹、野马和马鹿等有蹄类;少数鸟类(如雉鸡)、灵长类。
c.高速多窝型一雄多雌制:在某些鸟类中,雄鸟对孵化和育雏负有全部责任,而雌鸟却能从育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机会进行交配活动。例如一些鹬类和鸡类,在雌鸟产下第一窝后,由雄鸟来伏窝,接着雌鸟再产第二窝,自行伏窝。
d.雄性优势型一雄多雌制:在繁殖季节,雄性集中格斗而后雌性选择雄性配偶。如草原榛鸡、艾草榛鸡、和黑琴鸡,B.一雌多雄制是指一个雌性占有多个雄性。
1.保卫资源型一雌多雄制:雌性通过占有重要资源——食物间接控制雄性。如鹤形目和鹬形目的一些鸟类。如三趾鹑、斑鹬和距翅水雉。
2.雌性控制型一雌多雄制:雌性不保护雄性所必需的资源,但雌性之间有相互制约作用。如红颈瓣蹼鹬。
(3)混交制
混交制是指无论雌雄都可以与一个或更多的异性交配,而不形成相对固定的婚配关系。野牛(Syncerus caffer)。
310.1.选择性功能正常者作配偶
偏爱性吸引特征发育健全和求偶行为富有活力并能持久进行的雄性动物,因为这些特征往往代表着性发育已经完成并具有较强的性功能。2.选择具有优质基因的异性
确保来自雄性个体的基因能有利于提高其后代的存活和生殖能力,并能补偿自身基因的不足。3.选择占有优质领域和资源的雄性个体作配偶
这些资源对雌性动物所产之卵或幼体的存活是至关重要的。4.选择具有遗传互补性的异性作配偶
第四篇:动物生态学习题之一[范文]
动物生态学习题之一
发布时间:202_-5-23 15:15:47浏览次数:155
当前共有2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下一页 末页
一.名词解释:
1.食物链 2.DO 3.平流层 4.TSP 5.苯并(a)芘 6.LEq
7.辐射逆温8.土地处理系统 9.生物多样性 10.赤潮
二问答题:
1.试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根据生态学原理,简述生态农场的特点,并设计一生态农场的循环模式;
3.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对中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请阐述你的观点;
4.什么是“ 温室效应 ”?试从国际合作和具体的技术措施两方面论述如何防治。请阐述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的类别与种类;
5.简述噪声控制的原理及途径.─、名词解释:
环境容量 群落 食物链 COD 富营养化 A声级 逆温层 二次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 不可再生资源
二、问答题: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当前世界及中国人口状况的特点是什么?试分析各类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请详细叙述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的类别与种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说明“酸雨”的形成机制,并从国际合作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论述如何防治 “酸雨”?设有三个噪声,其声压级分别为Lpl、Lp2和Lp3,问叠加后的声压级 Lpl+2+3是多少?并计算三个噪声95dB,95dB,98dB叠加后的声压级。7 中国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如何?试阐述你对人类未来环境的观点 ?
第五篇:城市生态学作业
202_-202_学年第二学期《城市生态学》
期末考试试题
行政班级:11电气1班学号:111220101 姓名:张松浩序号:39
问答题:
1、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2、城市人工环境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有哪些? 答:城市人工环境对城市气候的影响
(1)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1.城市内拥有大量锅炉、加热器等耗能装置以及各种机动车辆)。这些机器和人类生活活动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传给城市大气空间。
2.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
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垫层表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其中沥青路面和屋顶温度可高出气温8℃~17℃·此时下垫层的热量主要以湍流形式传导,推动周围大气上升流动,形成“涌泉风”,并使城区气温升高;在夜间城市下垫面层主要通过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层温度上升。
3.由于城区下垫层保水性差,水分蒸发散耗的热量少(地面每蒸发1g水,下垫层失去2.5kJ的潜热),所以城区潜热大,温度也高。
4.城区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凤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2)对大气组分的影响
.城市大气污染使得城区空气质量下降,烟尘、S02、,N0x,C0,含量增加,这些物质都是红外辐射的良好吸收者,至使城市大气吸收较多的红外辐射而升温
综上所述,热岛效应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的确不小,但若能够正确的利用已有的技术,控制城市的过快发展,合理规划城市,这个问题并非不可解决。
3、城市植被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哪些?
答:城市植被的生态功能分为多个方面,可以说城市植被从不同方面改善着城市的生态环境。
(1)在光能效应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城市植被的光能效应显著,尤以热带和亚热带最为突出。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植被能使局部地区降温 1~3℃,最高可达10℃,同时增加相对湿度3 ~33%,并且可遮荫、阻挡太阳辐射到地面达6O,最高可达9O%以上,只有 6 ~12 的太阳辐射通过植被叶子到达其下边,有效地减少 30 以上的太阳辐射。植被的蒸腾耗热占辐射平衡的60 以上,气温明显低于投有植被的街区。但是,不同种类植物吸收光能调节小气候的能力亦有不同,如小叶榕与草地配合要比单一的草地植被降温效果明显。(2)在碳氧平衡效应方面,由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于郊县。从工业革命时期到今天,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始终在急剧增长,这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形成城市 “热岛”,严重影响了地球气候和生态平衡,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城市植被对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减低城市“热岛”效应起了一定的平衡作用,原因是植被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当然,不同植物的吸碳放氧能力不同,如乔木的吸碳放氧能力要大于灌木。(3)在净化环境方面,城市植被可以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城市植被还具有杀菌效应,一方面植被能吸滞粉尘而减少细菌载体,使大气中细菌含量减少;另一方面植被本身具有杀菌作用,因为许多植物能分泌出杀菌素而杀死细菌、真菌及原生动物。城市植被还对灰尘有吸附滞留、过滤的功能,其吸尘能力随植被种类、地区、面积大小、风速、季节等因素而异。除此之外,城市植被还有降低噪声的功能,在居民区与公路之间建立防护林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总之,城市植被的生态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它对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加强对城市植被生态功能的研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以促进城市的生态建设。
4、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和依据是什么?
答.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5、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原则有:生态环境优先原则、景观多样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整体规划设计原则、地域化原则、综合性原则、人本化原则。主要内容:改善城市景观结构,加强城镇景观功能,提高城镇环境质量,促进城镇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有: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等。
6、简述城市生态评价的一般程序。
答:1.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2.城市生态系统组成因子的分析3.评价指标筛选和指标体系设计
4.专家咨询5.确定指标标准,选择评价方法6.进行单项和综合评价,向专家咨询和民意检测
7.修改评价8.论证与验证9.提出评价报告
7、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
2.努力控制城市三废”污染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
3.提高城市工业技术水平,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5.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8、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科学内涵:“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基本特征: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9、生态思维的内涵是什么?试论述生态思维观念在生活中的意义。
答:生态思维的内涵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与原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态思维具有系统整体性的认知结构、开放性的思维视野、前瞻性的思维战略与和谐性的价值取向。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生态思维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意义: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更离不开生态思维。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在此基础上树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以及此基础上的生态思维促使人类能够自主、自觉地承担必需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人类与资源、环境的持续生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