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德王府导游词

德王府导游词



第一篇:德王府导游词

德王府位于苏尼特右旗(俗称西苏旗)朱日和镇境内。提起降日的蒙奸德王,许多年长一些的人并不陌生。德王,全名为德穆楚克栋鲁普,字希贤,1902年2月出生于察哈尔部正白旗。他的父亲那木济勒旺楚克,是锡林郭勒盟盟长兼苏尼特右翼旗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德王年满18岁后,在王府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他开始亲执政务。五年后升任锡林郭勒盟副盟长,1931年任锡林郭勒盟盟长。“九一八”事变后,内蒙古东部地区一些上层人物搞独立自治运动。在西部地区,德王等部分王公于1932年在百灵庙发表通电,提出“蒙古高度自治”,最后在国民党政府许诺下,成立了一个蒙古地方自治委员会(简称“蒙政会”)。1935年,德王与李守信等组建了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有个巧合而有趣的故事:1937年10月张家口被日军占领后,日本人表面上让德王成立了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并且设立了政务院和参议院,挂出了黄、蓝、白、赤四色国旗。实际上日本人对德王的控制却步步紧缩。一是德王的地盘只有张家口到归绥(今呼和浩特)的一片,二是在政治军事乃至人事安排方面都必须听日本顾问的。直接摆布德王的是日本顾问宇山兵士、高场损藏,而这两人又受控于归绥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的指挥;后来又派了金井章二担任顾问,而他又受久井隆中将的领导,在蒙古军队中还有一位盘井顾问——当顾问、掌实权的日本人名字大都带一个“井”字。所以当时人们不无讥讽地说:德王及其追随者们全都掉进日本人的“井”里了!1945年8月15日上午,日军司令官告诉德王、李守信,天皇已经宣布投降。8月23日,八路军攻克张家口,活捉了德王属下军政人员七百多名。至此,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宣告结束。后来,德王以“隐居”为名,继续通过各种渠道搞蒙古独立、蒙古自治等。最后,德王于1949年12月29日越界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李守信等也逃入蒙古。翌年2月,德王、李守信等在蒙古国被捕,9月18日被引渡回中国。1963年4月,德王获特赦;三年后,病死于呼和浩特。德王作为历史过客已经永远走了,但当年他居住的官邸——德王府却依然留存在苏尼特右旗草原上,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德王府始建于1868年,由德王的祖父为德王的父亲那木济勒旺楚克承袭锡林郭勒盟盟长而建造,占地2.2平方公里。原有房83间,现仅存数间。这是一座既有藏传佛教建筑风格,又有清朝末年汉族宫廷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同时还是蒙古民族特色极其浓厚的建筑群,造型宏伟,结构独特,建造坚实,雕刻精细,绘画美观。它还模仿了北京皇宫的形式,飞檐翘角既精巧,又古朴。正殿、配殿、厢房组成两个四合院,以及两侧结构近乎一致的偏殿、厢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诸多殿堂依据不同的用途,朝不同方向建造在各自不同的位置上,使整个王府形成了左右对称的结构。殿堂边角均刻画有猿猴攀柱、喜鹊登梅等象征佛教意义的图案。檐下每根椽头部都绘有牛、马、羊、骆驼等图画,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王府正殿的门板上镶有九颗铜钉、两侧蹲坐石狮,显示王府的贵族气派。王府正殿前竖立着两根十余米高的“查迪格”(即“坚杆”),正殿后面竖立着“苏鲁锭”(又作“苏勒德”),偏殿前有蒙古包群,大院两侧南北向延伸着一百余米长路段百十根拴马桩。在那过去近80年漫长的岁月中,德王府始终是苏尼特右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国时期(1912~1949),在德王府周围先后建起了军队、衙门、学校、医疗机构和寺庙、工厂、店铺、合作社、公司等近20个部门。特别是王府学校、兴蒙学校、女子学校、喇嘛医校等学校,在当时很有影响。第九世**应德王的邀请,于1931、1933年两次驾临德王府附近的温都尔庙。德王则在温都尔庙为**修建了驻锡讲经庙堂。1933年3月,德王在王府建立蒙古军官学校,不久又建立蒙古干部学生队。建立如此正规的军官学校和少年军事学校,在蒙古军事史上也是首次。在德王府建立的女子学校,结束了当地妇女无权接受教育的历史。1945年9月底,乌兰夫来到德王府,向参加“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的各方面人士和青中年学生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分析中国和世界形势及前途等。在此基础上,改组了“临时政府”,乌兰夫为主席。不久,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乌兰浩特成立。苏尼特右旗文物保管所经过多年搜集资料,目前已建立健全了德王府文史档案。本着尊重历史,从反面教育后人的宗旨,旗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了德王府的部分建筑,还制作了王府泥塑全景模型,保存在旗文管所。德王府现为锡林郭勒盟西部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旅游区(点)。

第二篇:奈曼旗王府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奈曼旗最有代表性的景点要数奈曼王府了。奈曼旗王府博物馆辟建于1985年,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该博物馆的主要载体是内蒙古自治区现存的一座较为完整的清代王府。此王府为清代奈曼旗的最高统治机关,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奈曼旗为内札萨克蒙古二十四部四十九旗之一。奈曼部为一旗,从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起。奈曼旗历经十二世十六任王爷,现存的王府是清代道光皇帝之乘龙快婿、奈曼旗第十一任札萨克郡王德木楚克扎布于1863年所建,距今140余年,为一方形院落,占地面积22000多平方米,现王府唯一幸存的主体建筑有回廊、四合院和佛堂、串堂门,占地面积99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使用青砖、青瓦,前有檐柱,内有贴金柱,滴水瓦当,丹青彩绘,雕梁画栋,博物馆馆址就坐落在这座清静幽雅的王府院内。奈曼旗王府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4800多件,有固定展厅九个,临时展出面积60平方米,每年举办三次大型展览。特别是1995年建立的“奈曼旗革命烈士纪念馆”和1998年举办的“奈曼旗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展”、“奈曼旗老干部历史功绩展”,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每逢清明节、7月1日、10月1日等重大节日都有学生、机关、团体来此参观,还有很多重要仪式如入党、入团仪式也在馆里举行。该馆1998年被命名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由旗级文明单位晋升为盟级文明单位,1995年被评为全国地县级十佳博物馆。多年以来,奈曼旗王府博物馆积极利用王府这所全区现存最完整蒙古王公馆邸和被列为全国建国以来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辽代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等重要文物和文献资料,多渠道多角度开展各种活动,为全旗改革开放、为两个文明建设、为青少年教育做出了贡献。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是一个有4万人口的城镇,每年要有3万多人次,许多都是有组织的团体、学校,也有来自日本、德国、俄罗斯、韩国和亚太地区的客人前来参观,国内客人则遍及全国各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曾两次前往奈曼王府博物馆,称誉它为“科尔沁草原的一颗明珠”,并热情地题写了馆名。〔至王府前〕大家请看,奈曼王府的全部建筑规模较大,有房屋190余间,为一方形大院。四周为夯土板筑梯形围墙,底宽2米,顶宽1米,高4米,四角建有角楼,大院显得非常威严。奈曼王府的建筑,完美地展示出了清代北方草原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聪明才智,是中华建筑的瑰宝。1982年,奈曼旗文物部门对王府大门、便门进行了重修,新建200余米王府围墙和一角楼,大门左右一对高大石狮子,衬托出王府的宏伟和壮观。院内双重建筑格局,院内有院,从总体看,为一封闭式台榭回廊左右对称的四合院。分解来看,前后为三层套院,中间有一封闭式四合院,外边院墙高大又形成了一个大四合院。王府东侧为王府卫队驻地,王府西北设置了王府办事机构——档事房,中心四合院是天井回廊式建筑,墙体建筑全部使用白灰浆适量加入糯米浆制成。这座王府在木结构建筑中使用了油漆彩画。一是为了装饰华丽及表示有关封建等级,二是为了建筑木材防腐防潮。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已有在木结构上刷丹粉的记载,秦汉逐渐采用了“绫锦”编织物的纹样,南北朝时期更进一步吸收了佛教艺术的新图案。这座王府内的彩画则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及苏式彩画,而且还适当采用了民族特点彩画。王府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是王府正殿,面阔五间,东一间是郡王和福晋卧室,室内陈设华丽,各式家俱多用楠木制成,不施彩绘,保持本色。棱窗、隔扇都有万字、蝙蝠、花草等深浮雕纹饰,做工玲珑纤巧,图案浮凸生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品。正厅是召见王府亲信官员议事之处,每日由拜生达(王府总管官员)向王爷汇禀情况。西一间为郡王书房。 东西配殿各三间,一色的大屋脊青砖瓦房,兽头瓦当。叶脉纹滴水,檐下均为丹青彩绘。〔至东配殿〕东配殿两翼彩画为山水花草,中间绘的是《红楼梦》中的探春、林黛玉、王熙凤、妙玉等。东配殿在第十三任郡王玛什巴图尔执政时,为东侧福晋住室。当十四任郡王苏珠克图巴图尔执政时,因侧福晋暂住京城,所以此殿便改为王府官员秘密议事之所。〔至西配殿〕西配殿门上侧画有山水、青竹、菊花,中间绘张衡、屈原、孔子、李时珍四大杰出人物。这里为西侧福晋住处。当第十四任郡王苏珠克图巴图尔于民国十五年十月暴病死于波日和硕庙时,东西侧福晋听到噩讯后,二人悲痛欲绝,便在此殿饮用大量毒品,双双服毒,一位侧福晋刘氏当即身亡。王府二道串堂门,前廊后厦,大红明柱,丹青彩绘,雕梁画栋,龙头燕尾,木雕花墩,走过串堂门正面是富丽堂皇的两扇朱红大门,门镶金钉,轧铁角,门悬两珠(亦称垂珠门),珠子上方木雕四季花卉,中间木雕蝙蝠,口衔金钱,象征“福在眼前”。门上亮子绘“福、禄、寿”三星。内四合院右侧20米处,大屋脊青砖瓦房矗立于半米高的台阶上,磨砖对缝,建筑细腻精巧,是王府佛堂。室内正中供奉高大的释迦牟尼贴金佛像,两侧有绿度母和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每逢祭日,郡王、福晋及眷属皆来佛堂祭祀。

·德王府导游词 ·锡林郭勒导游词 ·通辽市导游词·阴山岩画导游词 ·麻池古城导游词

·昭君墓旅游区导游词 ·清真大寺导游词 ·内蒙古之旅导游欢送词 ·柴河旅游区导游词

第三篇:喀喇沁蒙古亲王府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是位于喀喇沁旗王爷府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喀喇沁蒙古亲王府。喀喇沁蒙古亲王府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是当时塞外规模较大的建筑群,距今已有328年的历史。清代中晚期,这里又是卓索图盟的政治中心。喀喇沁亲王的远祖是成吉思汗的功臣者勒篾,属兀良哈部,他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立下过汗马功劳,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的命。成吉思汗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并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由于他们父辈即是挚友,成吉思汗又把者勒篾当兄弟看待,并把女儿嫁给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 ——即驸马的称号。元朝建立后,驸马吉伯格的后代受封故契丹大宁之地,赐“诺颜”号,部名曰“喀喇沁”。“喀喇沁”,蒙古语为“守卫者”的意思。其后,传至者勒篾的第十四代孙苏布地,他统领喀喇沁部在天聪二年归附了皇太极。在苏布地的帮助下,皇太极征服了漠南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地区蒙古各部先后归附清朝。天聪九年(1635年),苏布地之子固鲁思奇布受封札萨克,为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爷(先封贝子,后封多罗都棱郡王)。第一代王爷和第二代王爷图巴色棱都居住在今辽宁喀左、建平,到第三代王爷班达尔沙才迁到喀喇沁旗龙山,康熙九年(1670年)又从龙山迁到今王爷府镇。后又经历十二代,传至贡桑诺尔布。其中第八代、第十一代曾由郡王加授亲王品级。之所以在这里建王府,一是当时的锡伯河川草深林密,气候宜人,景色秀丽,环境优雅;二是这里有十八罗汉山,以王府为中心上有九座山,下有九座山,后面又有印台山,所谓风水好,符合当时王公贵族的心理。据史书记载,原王府占地面积130余亩,房屋400余间,整体建筑宏伟壮观,布局严谨,体系庞大,结构精巧。前后共五进院落,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仪厅、大厅和承庆楼。中轴对称,东西两侧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构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门相连。西院为政治活动、宗教祭祀场所,建有庙宇、祠堂、客厅、议事厅、书斋、练武场。东侧为生活区,有戏楼、王爷和福晋的卧室、仓库、膳房。王府的后面是花园,依山而建仿北京私家园林式。花园内有十一座院落,137间房舍,有老爷祠、马王殿、土地祠,还建有戏楼、花窖和养鹿场。五座造型各异的凉亭,三座低栏平桥,潺潺流淌的泉水,环绕着叠石耸立的假山,一派江南园林景色。王府门前有九棵古榆,广场屹立着一字排开的十三座敖包。府内堂舍丹青斗彩,楼阁雕梁画栋,花苑姹紫嫣红,桦柏巍然参天。整座王府,肃穆古雅,气势恢弘,处处体现着主人的荣贵。喀喇沁亲王府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东院已荡然无存,西院也仅存不多,后花园早已消失,仅主体建筑保存下来。1997年以来,地方政府投入巨资进行抢救性保护性维修,恢复了中轴区和东西跨院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复建照壁、垂花门等。恢复后的亲王府有府门、轿厅、回事处、议事厅、承庆楼、书画厅、揖让厅、书塾、福晋居室等建筑,并举办有“喀喇沁亲王府复原陈列”、“清代内蒙古王府历史陈列”等大型展览,被文博专家誉为中国最大的蒙古王府博物馆。喀喇沁亲王府为内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现状保存最好的王府,体现了地区特色和民族宗教特点,代表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基本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202_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王府内值得称奇的还有月台上的古松——龙凤松,东边的为凤松,西边的为龙松,自然生长,惟妙惟肖。这两棵松树已被列为“中华奇树”之中。门外广场的塑像就是喀喇沁第十四代王爷贡桑诺尔布。贡王,字乐亭,生于1871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27岁时接任多罗都棱郡王王位,任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和卓索图盟协理盟长、盟长。1912年,被袁世凯晋封为亲王。贡桑诺尔布是最后一代王爷,也是政绩最突出、最开明的王爷。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才思敏捷,通晓汉满蒙藏多种文字,还擅长诗词书画,骑射拳脚。他承袭王位后,对其父亲时代的弊政进行改革,将旗民的无限徭役改为定额制,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此基础上,他致力改革,推行新政,兴办教育,兴办实业,训练军队,创出了内蒙古地区“五个第一”。第一个办学堂——崇正学堂。办教育是贡王实施新政的第一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在王府西院首创了崇正学堂,招收旗内30多名适龄儿童免费入学,并亲自担任校长。现在的王府蒙古族中学的前身就是崇正学堂,至今已有100年的校龄,培养弟子数万,他们分布在祖国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还在京创办了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人才摇篮的蒙藏学校。第一个办女学堂——毓正女学堂。光绪三十年,贡王去日本考察,看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强盛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教育水平高。回国后,他又办起了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并且聘请日本女老师何原操子任教,讲授蒙、汉、日三种语文和各种家务学科

。在守正武学堂内学习军事、训练军队,以保护地方安全。第一个派保送进修生和留学生。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培养人才,贡王又第一个从各学堂抽出骨干,去国内天津、北京、上海和国外求学深造。第一个办报纸。为了提高旗民的素质,了解蒙古内外的情况,贡王又第一个办起了内蒙古最早的石版印刷的报纸——“婴报”,创办了报馆。第一个办邮电。贡王在蒙古地区第一个办起了邮电,他亲自指挥放树架线,架通了喀喇沁——围场的电话线路。在农业发展上,进行农作物增产试验,讲科学种田,并从浙江用火轮运桑苗数万株到北京,再用驼马运回本地,大面积种植,养蚕织布,现仍存有当时留下的桑树四棵。在工业发展上,开设了织布、染色、造绒毡、肥皂、蜡染五座工厂,发展地方工业,安置劳力,减少吃闲饭的旗民。在商业发展上,建起了“三义洋行”,广招天津北京等地客商来经商,当时市场繁荣,一片昌盛景象,素有“小北京”之称。贡王推行的这些新政和经济的发展,在赤峰地区都是他人未曾创建的事业,对喀喇沁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贡王也因此在喀喇沁旗及至蒙古地区的声望越来越高。贡王有如此先进的思想、勇于开拓的意识,其思想根源在于他在京供职任蒙藏院总裁时,和进步人士吴绶卿、梁启超、吴昌硕、严复等进步的民主人士密切交往,受他们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和孙中山先生的往来,奠定了他思想进步的基础。1912年8月25日在北京湖广会馆,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组成国民党,史称“五党共和”,召开选举国民党理事代表大会。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王宠惠、贡桑诺尔布、王人文、王芝祥、吴景濂、张凤惠九人以不同的票数当选国民党理事,后来孙中山被推选为理事长。贡桑诺尔布以唯一的蒙藏代表当选,成为第一届国民党中央理事会九理事之一。而后,多次与孙中山出席国民党各种重要会议,及时向世界阐述中华民国的民族政策,贡桑诺尔布是史料记载最早的少数民族国民党创始人之一。正当建党伊始,袁世凯窃取政权,孙中山顾全大局让位于袁世凯,因贡桑诺尔布亲历了戊戌变法毁于袁世凯的后果,又看到好友梁启超、吴昌硕、严复被袁世凯排斥的遭遇,他不支持袁,回到喀喇沁王府,最早提出了“蒙汉民族团结自治”的口号,深受蒙汉民族的欢迎,并在热河省部分地区实践。后来,北洋政府慑于贡王在蒙古地区的威望,于1919年9月9日严令调贡王进京,任蒙藏事务局总裁之职,开始了他在北洋政府12年的政治生涯。任职期间,贡王曾多次劝阻外蒙古和西藏的独立活动,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做出过贡献。1930年贡王因脑溢血死于京城,时年59岁,死后葬于辽宁建平王子坟。喀喇沁亲王是民国内蒙古地区24王之首,是品级最高的加授亲王。朋友们,游览喀喇沁蒙古亲王府给我们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加深了我们对近现代史上蒙古族重要历史人物贡王的认识。欢迎大家再次光临喀喇沁蒙古亲王府!

第四篇:德夯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湘西德夯观光游玩。

德夯风景区保护面积约九十平方公里,地处武陵山脉与云贵高原相交形成长约180公里,高约数百米的武陵大峡谷,德夯就是武陵大峡谷中的精华。由于山势跌 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峰林、瀑布、原始森林。区 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迷 人。景区内居住着一群苗族,他们讲苗语、以歌为媒,自由恋爱。女人喜戴银饰 穿无领绣花衣,男人爱结绑腿,吹木叶。他们自己种桑养蚕,纺纱织布,手工织 品巧夺天工。他们用古老的方法榨油、造纸、碾米、织布,用筒车提水灌田。每 到天,小溪河旁,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筒车,吱吱攸攸地转动,用溪水浇绿田园和 山庄。德夯属于省级风景名胜区,民俗风情十分古老纯朴,自然风光美丽,是湖南省的热点旅游区。

风景区开展的民俗旅游项目有苗家做客、拦门对歌、敬酒、苗家跳歌晚会、歌 舞会、苗族鼓舞、灯火送客等三十多个旅游项目。在德夯旅游,您还可以亲手榨 油、造纸、织布、碾米等。您来德夯旅游可以充分体验古老民俗风情和大自然美的享受,就好象到了一个美丽的古老童话世界。

第五篇:德夯导游词[范文模版]

德夯导游词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德夯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夯导游词1

德夯距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西郊20公里处,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瀑布、原始森林。区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秀丽迷人。自矮寨镇沿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车、水辗、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脚楼,一派田园诗情。九龙溪穿寨而过,四周山色清幽,悬崖如削。过石拱桥可登盘古峰,峰高400余米,山巅有大、小两峰,顶宽约5公顷多,为盘根错节的原始森林,四周绝壁,站立峰顶,方圆景色尽收眼底。

德夯,当地语言为Dei Hang。Dei为小的,幼的,年幼的;Hang从“巷”,意义是小巷,引申意义为山沟、狭小的`地方,或者是“美丽的峡谷”。由于山势跌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峰林、瀑

布、原始森林。区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这里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迷人,有“小张家界”之美称。若在非枯水期去,可真正领略全国落差最大的瀑布“流纱瀑”的魅力。

德夯导游词2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湘西德夯观光游玩。

德夯风景区保护面积约九十平方公里,地处武陵山脉与云贵高原相交形成长约180公里,高约数百米的武陵大峡谷,德夯就是武陵大峡谷中的精华。由于山势跌 宕,绝壁高耸,峰林重叠,形成了许多断崖、石壁、峰林、瀑布、原始森林。区 内溪河交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自然风光十分秀丽迷 人。景区内居住着一群苗族,他们讲苗语、以歌为媒,自由恋爱。女人喜戴银饰 穿无领绣花衣,男人爱结绑腿,吹木叶。他们自己种桑养蚕,纺纱织布,手工织 品巧夺天工。他们用古老的方法榨油、造纸、碾米、织布,用筒车提水灌田。每 到天,小溪河旁,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筒车,吱吱攸攸地转动,用溪水浇绿田园和 山庄。德夯属于省级风景名胜区,民俗风情十分古老纯朴,自然风光美丽,是湖南省的热点旅游区。

风景区开展的民俗旅游项目有苗家做客、拦门对歌、敬酒、苗家跳歌晚会、歌 舞会、苗族鼓舞、灯火送客等三十多个旅游项目。在德夯旅游,您还可以亲手榨 油、造纸、织布、碾米等。您来德夯旅游可以充分体验古老民俗风情和大自然美的享受,就好象到了一个美丽的古老童话世界。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