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电影启示读后感

电影启示读后感



第一篇:电影启示读后感

爱与„„——《启示》观感

玛雅文明一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悬念,有太多的传说围绕着这个突然消失的热带雨林中的神秘部落,他们是如何建造出金字塔,是如何创造出自己的日历,又是如何突然消失。有人说玛雅人是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后代,有人说玛雅人的消失使得世界文明倒退了几十年,更有神秘的玛雅水晶头骨图片在四处流传。无论这中间有多少是真是假,至少玛雅文明跟世界上所有的古文明一样,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都引人遐想。

如果你对玛雅文明有兴趣,是一个相信世间有爱的人,那么,《启示》似乎是一部不可不看的电影。它以玛雅文明作为大背景,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在爱的支持下经历的难以想象的艰辛旅程。

我想有以下几点足以说明它与众不同的看点:

导演:梅尔·吉布森

语言:采用古玛雅语对白

演员阵容:全部启用墨西哥的土著居民

场景:丛林深处的金字塔建筑,生祭活人,挖心脏砍头的场景,202_年世界毁灭的寓言,故事情节:男主角虎爪本来拥有最平静幸福的生活,一个可爱的小儿子,而美丽的妻子即将再次分娩。

然而外族的入侵破坏了这一切。残酷的酋长带领他的部下偷袭虎爪的部落,屠杀了虎爪的大部分族人,奸淫、虐杀妇女并且将年轻男子全部俘虏回去,当作奴隶和祭祀用的牺牲。趁敌不备,他在被抓前偷偷地藏起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但是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无法在藏身的洞底生存,如果虎爪不能及时回到他们身边,他们可能活活饿死或者被雨水淹死。为了爱,极度焦急的虎爪想尽各种办法,加上勇气和几分运气终于从外族部落中逃了出来,穿过前有各种毒蛇猛兽,后有大批残忍追兵的热带雨林„‥

由于爱、勇气、幸运、机智

一切都是那么惊险,看着男主角“不要命的”的逃命奔跑,真想助他一臂之力。所幸他没有跑死,并且成功地消灭了追兵,救了自己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妻儿。

在此之前的艰难困苦都变得不值一提了。由于爱,他才避过了一次次死神的召唤。由

于勇气,他没有失去抗争的信念。由于运气,追踪的敌人先减少了三个后减少了两个。由于机智,他消灭了剩下的具有攻击性的敌人。然而,若没有爱,他不会有勇气抗争,没有抗争的勇气也不会有在逃跑途中的运气,更不会有在逃跑途中的机智表现。可以说,有了爱,才有了之后的一切,才有了《启示》这部电影。

但是除了爱的伟大与神奇之外,还有一些东西无法抛开不谈。暂且可以定义为习惯或守旧观念的影响。

若虎爪他们在打猎的途中把握住机会,详细询问那个先遭受破族之灾的部族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以后的一切也许就不会发生,至少他们会在外族进攻前做好准备。然而,虎爪的父亲却及时而又不幸的制止了他。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当虎爪的妻子问虎爪要不要去看看海岸上的新奇事物时,他的回答不巧跟他的父亲一样。不得不叹服习惯或守旧观念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虎爪失去了接触先进文明的机会,虽然谁也不能保证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就会有更好的进遇,又或许——若他选择前去接触新事物可能会(甚至被迫)被西方人带上船奔向西方世界,而后一种被迫的状态难免会造成新的不幸,例如,和妻儿的再次分离。所以,情有可原的,虎爪选择了如同他的父亲的选择。

A:公元1502年,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恰好10年。船在洪都拉斯湾靠岸,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兴奋地踏上久违的葱茏陆地。在当地的市场上,一种制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卖主告诉他,这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人的耳朵。差不多又过了10年,一艘海船从巴拿马前往圣多明各,途中遭遇海难沉没,12个幸存者登陆尤卡坦(Yucatan)半岛。两周之后,他们与玛雅人不期而遇,其中5人成为玛雅人祭坛上的牺牲品。逃脱的幸存者回到了西班牙占领区,心有余悸地讲述着他们的历险。欧洲人与玛雅人的首次相遇,就这样定格成为历史的画面。

B: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Hernan Cortez)率领西班牙军队横扫墨西哥,征服正处于文明鼎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铲除一个文化,如同路人随手折下路边一朵向日葵”。此时,玛雅文明已近尾声,但在尤卡坦半岛上,还残存着一些玛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前往尤卡坦,试图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并强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玛雅人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游击战,直到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影片最后的西方船只并不是片断A中的遇难者的船,因为船不只一艘。更适合场景B中的船。而如果是这样,那么,主人公的选择则恰巧保证了他们一时的平安,并非永久。

在片断B之后,直到18世纪末沉睡在密林深处的玛雅文明才又回荡起陌生人的脚步。旅行者到这里寻找传说中的神奇和美丽,探险家到这里寻觅藏匿千年的珍宝,诗人来这里追怀一个杳然的世界,而考古学家想要寻回一段失落的文明。可,过去了的已经永久的逝去。或许影片只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一个男人如何为了他爱的女人和孩子,冒死穿过最危险的地带的故事。但仅仅止步于此就如同牛饮稀释少有的甘露,精髓在于影片所揭示的整个背景文化。穿插于影片中的古老神秘的玛雅祭祀仪式,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令人眼花缭乱的纹身和身体刺穿,还有美丽的壁画和舞蹈,导演给我们展开了一幅远古的画卷。

已经消逝的玛雅文明究竟是文明还是野蛮,是神秘还是血腥,请各位看官评判。

第二篇:电影《启示》读后感

电影《启示》观后感

看完电影《启示》,我觉得我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静下来。它给我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还有伴随主人公的恐惧的出现和消失。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男子为救妻儿,经历种种磨难,并且抵抗侵略者斗争,最后成功解救了妻儿的英雄的故事。

影片的主旨不仅仅在于讲述这英雄男人的故事,而是为我们呈现了当时时期古老而又神秘的玛雅文明。

影片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和谐的部落生活

二、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入侵者入侵。

三、奴隶命运,四、逃离、反抗。、五、脱离危险。

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玛雅文明的神秘。玛雅人在既没有金属工具,又没有运输工具的情况下,仅仅凭借着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生产工具便创造出了灿烂而又辉煌的文明。在影片开头的部分,我们得知玛雅文明诞生于热带丛林,影片中古代的印第安人在追逐一只野猪,最后这只野猪被一个机关击中。而影片的一个慢镜头:一节骨头腾空跃起。则说明了玛雅人所处的环境和时代。

在捕猎的途中,遇到外部落的迁移,这为这个部落以后遇到的浩

劫作出了铺垫,回到部落后,老酋长的一席话又将危险来临的预兆更清晰化。白天,部落中的和谐气氛,又与之后此部落所经历的血腥恐怖的入侵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夜晚,年长者的讲述又说明玛雅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对奇葩。“地球并非人类所有,人类却是属于地球所有”这句玛雅预言体现了人类相对于大自然的渺小。

而第二天的危险正在一步步的靠近,清晨的一阵狗吠打破了这种宁静。

第二部分中,我们得知:玛雅人并非是传说中的那样热爱和平的民族,玛雅人的战争好像是一场恐怖的体育比赛,战卒们用矛和棒作为兵器袭击外部落,其目的是抓俘虏。这平静的,与世无争的部落陷入了一场杀戮之中„„

当老酋长被杀,男主角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起来。村落被侵略、村民成为了俘虏。而男主角的妻儿被其放入深冬之中,来躲避这场战争。这也为主人公终将会回到这里埋下了伏笔。这也为男主角在以后的逃亡中的生存意识起了巨大的心里支撑。而老酋长临死前对儿子的忠告,又是对男主人公的斗志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第三部中,导演为我们展现了玛雅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成为奴隶,所经过的路上,我们了解到玛雅文明在物质文化,科学艺术等方

面,有很大的成就。影片中,高大的金字塔,及金字塔式的台庙和插着奴隶人头的石柱,还有高大的祭坛等。可见玛雅文明的建筑工程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而祭祀中心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当成为奴隶穿过带有壁画的隧道时,说明玛雅文明中的雕刻,彩绘及壁画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称为美洲希腊。

电影的高潮部分就是祭祀的场景,说明当时的社会已形成国家,和统治阶级,大祭司将战俘作为向神献祭的礼品,这种祭祀正是玛雅社会崇拜神灵的标志。

而第四部分向我们展现了玛雅人的聪明头脑和不屈服于命运的毅力,在此部分中,小女孩的预言将一一实现,说明人类犯下的错误,都会受到惩罚。影片向我们展现了玛雅人的感情,如亲情、爱情、友情,同时此类情节的加入使我们明白:人类的感情是非常珍贵的,让我们感受到玛雅文明的神秘时,也让我们为之感动。

影片的结尾部分,向我们揭示了为什么玛雅文明与它奇迹般地崛起和发展一样,其衰亡和消失的原因。在影片的最后,有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玛雅文明,殖民者彻底的摧毁了玛雅文明,使其长期的湮没在热带丛林中。男主人公携妻儿去寻找新的家园,则又是对目前幸存着的古玛雅的后裔一种解释吧。

我认为《启示》的深刻主题是,玛雅文明的消失,是部落之间的杀戮,没有交融,没有文明的融合,注定了玛雅文明的消失。在那里,人没有当做是人,而是当做奴隶,甚至是当做工具来用,所以,不难理解,玛雅文明最后的悲剧了。这也启示我们,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要长期共存下去,不能敌视对方,相反,要有海内百川的智慧,这样才是明智之举。

第三篇:电影《浪潮》的启示

卡罗,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儿

——电影《浪潮》的启示

文/俗士

老师放映了《浪潮》(Die Welle)这部德国电影,在看了几篇相关影评后,就感到这是一部必看的影片,而且坚信能写出一篇观后感。然而,在看了两遍以后,竟无从写起。那些震撼我的元素和情节,早已被许多人写入评论了,我竟跳不出他们的框框。于是就打算放弃写的想法了,然而,想写的冲动挥之不去。

随着对这部影片持续的关注,看了很多有关影评,有些写得很深刻,有些则泛泛。久而久之,有了一种异样的不好的感觉——似乎大家都在重复一种调子——极权主义的起源,恨不能把《浪潮》当成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的电影版。保持审慎和独立思考是我一向的原则,当一种思潮达到极致就自然会警觉起来,疑惑也随之而来。为此,我又一次把影片找出来看,并对影片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一些点感想(一点说明:本文意不在批判极权主义,并不是我不想批判,而是因为,批判极权主义是很多《浪潮》影评的主要内容,我就不赘述了)。

一、被忽视的寓意——对“人”的反思

电影《浪潮》是改编于一个真实的事件。1967年4月,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库柏莱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Ron Jones)在“第三帝国”的课堂上,无法回答一个学生的提问: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纳粹独裁,罗恩•琼斯进行的一次实验。那次实验给人们这样的警示:其实纳粹离我们很近——从自由到独裁只需要5天,即使是在热爱自由的美国也一样。

最后罗恩•琼斯对他的学生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35岁的德国导演丹尼斯•甘赛尔(Dennis Gansel)将这一事件发生地移植到现代的德国,但他不是对事件简单地重复,而是做了提升——成功的将这一事件引向对在那个“恐怖而疯狂的年代”(虽然故事是现代)德国人的反思,而不仅仅是机械的对极权主义进行批判。影片刻画了反叛者——莫娜和觉醒者——卡罗两个人物,以告诫人们:即使在那种“疯狂思潮”下的盲从和狂热之外,同样也有反叛和觉醒。她们反叛和觉醒的深层原因,源自于她们对自由的热爱和对自己根本权利——自由权的捍卫。

我们知道,当年,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和德国一样面临经济危机。但德国却从一个民主政体(虽然还不长久)一步一步走向独裁。然而,美国却战胜了走向独裁的种种诱惑,日益强大。这里,导演似乎想告诉人们,究其根源,或许就在于,德国人当时没能意识到自己失去自由的恶果,因而盲从、狂热,或者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最终,或成为狂热份子、或助纣为虐,当然大多数是所谓的“平庸的恶”——由“普通德国人”变成“普通法西斯”。如果,当时的德国人能像莫娜那样反叛、能像卡罗那样觉醒,那么德国就一定不会有那个“恐怖而

疯狂年代”,这是值得每一个德国人深思的,也是《浪潮》真正意义所在。

我认为这是《浪潮》这部影片对“库柏莱高中纳粹实验课”的升华,但很遗憾,这恰恰是被大家忽视的(在我看过的影评中,没有一篇提到这点)。似乎大家更愿意从对影片中寻找制度的原因,或许“制度之恶”可以成为个人行为之恶的借口,至少可以为“平庸的恶”心安理得。却忘了,从自由到独裁只要五天,恰恰不是对制度的批判,而是对人的警示。

如果,人们不对一些看似正确的事保持警惕、如果,人们为了利益轻易放弃自己的自由权,即使,有民主制度的保障,也遏制不了别有用心的人,践踏法律制度,最终走向独裁。

二、卡罗,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儿

开始,所有的学生都是自由和具有叛逆精神的,而且也讨论值观之类的问题,对社会上和同学中那种颓靡之风深感到担忧。对纳粹也是深恶痛绝的,只是这种深恶痛绝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所以,赖纳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一下子就让大家痴迷和盲从——走向“通往奴役之路”。

但是,作为智者和勇者象征的莫娜,在赖纳要求大家穿统一服装后,选择了反叛——换课。之前,她总是很敏锐的发现赖纳的问题,并曾多次挑战过赖纳的权威。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其实,第一个离开教室的是凯文,但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叛,他对自由的理解也是模糊的,所以,他后来又重新加入了“浪潮”。凯文的离开只是自己感到自己受到限制——不自由了。但是,这只不过是个人主义,虽然,个人主义看上去有许多自由主义的元素。

卡罗没有莫娜敏锐,开始她对赖纳的课程很认同、很投入。所以第一天,回家后她很兴奋地向母亲讲述课堂上的所学。而且,她还活学活用地想让母亲用纪律约束自己那个不学好的弟弟,她说:“纪律对利昂绝没害处。”而她母亲的答复很令我这个为人父的非常震惊,她说:“你弟弟应该自己发现他的底线。”(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但不便在这里讨论)。第二天,她也积极参与了制服的讨论。

促使她觉醒的是,她内心深处最根本的对自由权利——“女孩子爱美的天性”的伸张。

这一天,她穿了件红色的上衣去上课。路上,他男友马尔科说她自私;课堂上,在一片象征圣洁的白色之中,她的红衣服像一团火。她遭到了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指责,以及老师的冷遇。不过,在别的同学都为集体取了很激进的名字的时候,她还是试图用“变革者”这个温和的名字,希望集体保持某种温和的姿态。不过,在整个集体都已开始步入疯狂的时刻,她的意见显然不会有人响应。集体最后用了“浪潮”这个看似中性的名字,而且,命名过程似乎是民主的。然而,这个民主,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方式,我把他称作:被民主(原因后面详述)。

随后,她越走越远,终于决定用行动制止这场闹剧。她和莫娜一起撰写、印制,并到学校发放揭露“浪潮”的传单。在她们去发放传单的时候,整个校园黑暗(是晚上)、压抑而有些令人恐惧。看到这里,我竟想起《希望与抗争》中绍尔兄妹发放传单的镜头,也许是导演有意这样安排的。

一般来说,莫娜的睿智和勇气是我们无法效仿的。而卡罗从盲从到觉醒,最后到抗争的经历,也许使她更贴近我们。正是这个原因,我给本文取了现在这个名字。其实,无论绍尔兄妹还是林昭,他们都经历了“盲从——觉醒——抗争”的历程。

三、几个有意思的细节

1.谎言

一般认为,专制和独裁的统治基础是:暴力和谎言。然而谎言并不都是统治者别有用心的宣传,有时它产生于普通参与者某种高尚的行为。影片中就有这么一幕,延斯为了大家都能穿统一制服上课,主动对一位不愿意花钱买白衬衫的同学说:“我家里有两件衬衫,可以给你一件”,实际上,他一件也没有。他的谎言为他赢得了一个表扬,赖纳说:“这就是团队精神,延斯!”

而莉莎,在商店买白衬衫时,看到延斯买了两件同样的白衬衫时,并没因意外察觉延斯撒谎感到惊讶,反而,会心地一笑,克服了穿白衬衫不漂亮的心里障碍,下定决心买下一件白衬衫。

这里是个隐喻:在独裁政体下,人们为了某种看上去崇高(高尚)的事业(情),撒谎是自热而然的,并不需要统治者进行强压。你心中的神圣感会有一种魔力,让你去为了个人荣誉和集体利益撒谎。所以,独裁者只需要不停地宣扬某种荣誉和集体主义精神就可以了。

2.制造歧视和仇恨

在第二天,赖纳将调整座位的原因说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团体。你们都有要好的朋友,这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结力量大。……所以我让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坐在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边上。”歧视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理由却是团结。而且,在莫娜提出质疑“我无法相信,所有的坏学生现在像是被拎出来展览一样”的时候,他抓住莫娜一个用词狡辩说:“莫娜,我从没提到过什么坏学生,只提到过成绩差。对于我来说,不存在坏学生,比如你,我的课你成绩很好,但数学课成绩差,利萨数学很好,你们可以相互帮助。”将两个人的缺点明白的指出(这点我们中国人可能并不在意,因为从小就这样,习惯了),借口却是很光鲜的。

顺便,他还认可了作假(抄袭)行为,当有同学问:“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互相抄袭吗?”时,他回答说:“如果这意味着,你们最终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是的。”

在大家还没醒过味来的时刻,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整件事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我们班作为一个整体,表现会更好,起码比楼下的无政府班好!”成功的制造了一个假想敌,把大家带到一种兴奋地状态,于是,“仇恨开始了”①。

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痕迹,学生们完全失去了判断。其实,只要稍微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已经颠覆了人类最基本的善、恶价值观——尊重他人、诚实和友爱,但大家非但对此毫无警惕,反而随之疯狂。正如:“纵然希特勒的行动是在颠覆一个法制国家,他仍然得到了大众的普遍拥护。大多数人

相信这首先可以摆脱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极端分子。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错误。”②

3.被民主

在给这个集体命名的过程中,程序看上去是民主的,最终“浪潮”以最高票胜出。然而,整个过程都在赖纳老师的掌控之中。他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对名称表示出了明显的好恶,在马尔科提出“浪潮”后,他说:“就知道你会起这种名字。”这时他已明确的把自己的意识传达给学生了,所以“浪潮”胜出其实是他操纵的。这就是我说:“被民主”的原因。

谈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英国,为了不让女王(国王)的好恶影响大选,英国女王成了英国唯一没有选举权的成年人。而且,她也不能对候选人表示自己的立场。虽然,她的好恶究竟会对选民有多大影响很难说,英国人还是怕“被民主”。

4.告密

告密在《浪潮》中并没有真正出现,但片中赖纳老师关于告密的话很值得深思。在蒂姆想向他表功,准备告诉他市政厅大楼上的“浪潮”标志是自己刷上去的时候,他以为蒂姆要向他告密。他马上制止了蒂姆,因为这不是课堂,而是现实生活。

蒂姆:“文格尔先生,我知道市政府大楼的涂鸦是谁做的。”

赖纳:“蒂姆,我要求告诉我是谁干的了吗?我不想知道是谁做的!因为要是我知道了,我就必须告诉校领导和警察,这是损坏公物。我希望这一周的经历教会了你要团结,而不是相互出卖。”

同样一件事,蒂姆说出来是告密、是出卖,而赖纳报告校领导和警察则是职责。

四、一点反思

我觉得,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思潮需要审慎对待,即:对专制和极权主义制度的批判过于消极、机械和片面。似乎一谈到这个方面,就全将责任推给制度,完全不对人的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以至于,对个人的批判和反思会被批为伪道德,或者“五毛”。

人们把一切都归咎于制度,有一个深层的潜意识,那就是:把“制度之恶”当成“个人行为之恶”的借口和挡箭牌。所有的“烂桃子”都往“制度的破筐”里扔,什么:“集体无意识”啦、什么“平庸的恶”啦,甚至“清官比贪官更坏”啦……

对于这些无意再多说,最后,用另一部反思二战的德国影片《帝国的毁灭》的女主角(希特勒的秘书),在结尾的一段自白来结束本文:“在纽伦堡审判期间,我听到那些可怕的事情——600万犹太人、持不同政见者和其他种族的人惨遭杀害。他们的死深深震动着我,但我没有将这些与我的过去联系起来。我一直安慰自己,作为个人我并没有过错,对此毫不知情,也不知道问题如此严重。直到有一天,我经过竖立在弗朗兹•约瑟夫大街的苏菲•绍尔的纪念碑时,我看到她我看到她和我同年生,她在我开始当希特勒的秘书那一年遇害。我这才认识到,年轻并不是借口,反而,更有机会经历一些事情。” ③

第四篇:电影《启示》观后感

<启示>观后感

生命在他们眼中究竟算什么?信仰的力量为什么就那么大?为什么玛雅印第安人没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为什么玛雅文明最终会消失?是我看完《启示》最想知道的。玛雅文明是那么的神秘。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仅仅依靠双手便依然创造出灿烂而又辉煌的文明。那为什么没有存在下来呢?

看完《启示》后很感动也很难过,被主人公的勇敢,不放弃,坚持所感动。也为大祭司将战俘作为向神献祭的残忍,那些人麻木的表情而难过。《启示》讲述了一个和睦融融的部落,在一个宁静的清晨,被另一部落侵略。主人公被抓为奴隶,在经历诸多残忍的事件后。终于凭借他的聪明头脑和不屈服于命运的毅力。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战胜了敌人,并救出自己的女人和两个小孩。一个好端端的部落,最后竟是那样的惨不忍睹。主人公的勇敢,坚强深深的触动了我,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他那么的有勇气,是责任。是对部落的责任,对妻儿的责任,让他有勇气,战胜恐惧。也许还有对生命的热爱吧。

他们的部落之间讲的是相同的语言,都依靠相同的方式生存,却还依靠侵略,俘虏其他部落来发展本部落。还是那么的血腥恐怖,好像人性在那个时代是不存在的。就因为信仰的不同,生存环境不同有些人就必须做奴隶,看那些人的样子,麻木得让人觉得可怜,甚至可悲。这也许就注定了玛雅文明的消失吧。他们只是部落之间的杀戮,没有交融,没有文明的融合,人没有人权,命运都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这也就是玛雅印第安部落衰落的原因。这也就告诉我们一个部落一个民族要想

长期发展下去,就要互相合作,共同进步。只有文明与于文明相互融合,才有发展的空间。

在他们眼中,等级观念是那么强,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奴隶的生命在他们眼中才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吧。就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生活方式,所以和他们不同的就被残忍地开膛破肚,信仰,宗教以及迷信使他们聚在一块,也害了他们,以至于走上灭亡的道路。最后殖民者的到来改变了玛雅人的生活,摧毁了玛雅文明,使玛雅人隐藏在热带丛林中多年。主人公携妻儿去寻找新的家园,可能就是为今天的古玛雅后裔的存在的一种解释吧。《启示》也向我们展现了玛雅人的感情,如亲情、爱情、友情,同时此类情节的加入使我们明白:人类的感情是非常珍贵的,让我们感受到玛雅文明的神秘时,也让我们为之感动。所以好好珍惜吧,珍惜生命,珍惜所拥有的,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有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玛雅文明,殖民者彻底的摧毁了玛雅文明,使其长期的湮没在热带丛林中。男主人公携妻儿去寻找新的家园,则又是对目前幸存着的古玛雅的后裔一种解释吧。他们在既没有金属工具,又没有运输工具的情况下,仅仅凭借着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生产工具便创造出了灿烂而又辉煌的文明。

玛雅文明的消失,是部落之间的杀戮,没有交融,没有文明的融合,注定了玛雅文明的消失。在那里,人没有当做是人,而是当做奴隶,甚至是当做工具来用,所以,不难理解,玛雅文明最后的悲剧了。这也启示我们,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要长期共存下去,不能敌视对方,相反,要有海内百川的智慧,这样才是明智之举。

《启示》展现了玛雅人的聪明头脑和不屈服于命运的毅力,在此部分中,小女孩的预言将一一实现,说明人类犯下的错误,都会受到惩罚。影片向我们展现了玛雅人的感情,如亲情、爱情、友情,同时此类情节的加入使我们明白:人类的感情是非常珍贵的,让我们感受到玛雅文明的神秘时,也让我们为之感动。

第五篇:启示读后感

诚实守信,是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光大华夏,充盈中华。她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在好多人的人生天平上,沉下去的那端是“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唯有“诚信”这端高高翘起。诚信,变轻了!

且不说商场上尔虞我诈,风谲云诡;且不必说市场内小贩们短斤少两,以次充好;也不必说黑心米贩污油兑陈米,自来水掺甲醇;就是某一天天气晴好,你也心情愉快,一不小心在马路边发现一个鼓囊囊的钱包:你敢捡吗?且住!要是事情发生在××年前,你会乐呵呵地把它交给警察叔叔赢得人们称赞,可是在今天,在人流如织的大街上,我客观一点说,只要你手一触到那包,麻烦就上身了。

小环境如此,国际大环境也有不少例子。要不然发明"合约'这东东干吗??

诚信之风将止将息,有识之士扼腕叹惜。但是,我们,新世纪,新青年,已经在缓缓展开一面旗帜,我们在旗帜上写道,我诚信,我美丽!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美至纯的时期。而诚信是最不应该又最容易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有必要把诚信高高举起,让人人都能看见,并被她的温暖光芒吸引。

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在可望更可及的未来,诚信将回归到市场,回归到社会,回归到你我身上。她像一股活水,逐渐浸润,深入人心;她又像一缕清风,吹过田野,吹开人们心扉。在那里,到那时,诚信取代了伪饰,有序取代了无序,简单取代了复杂,温情取代了冷漠、人们沐浴在诚信的晨晖中,全都受益不浅。这就是给我的启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9/255683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