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玉树县城进入震后第五夜
玉树县城进入震后第五夜,高原的夜风裹挟着沙尘从玉树县城震区的废墟上拂过,空中一轮上弦月从厚厚的云层挤出来一丝光亮。地震重灾区玉树县城结古镇的主要街道上大大小小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大都是从全国各地前来运送救灾物资的。胜利路上的太阳能路灯发出柔和的光,给夜行的人们带来丝丝暖意。18日晚8时许,夜幕降临,玉树县城进入震后第五夜。走在县城街头,如果不是路边废墟的警醒,似乎很难让人想起这里几天前曾遭受过一场巨大的劫难。胜利路上的金塔加油站已经恢复正常营业,不时有车辆驶入加油,6名玉树驻训武警战士正忙碌着为加油站主人一家搭建帐篷。
重灾区西杭西路的一处废墟边,西然多杰和儿子索南旦培望着已垮塌的家出神。西然多杰告诉记者,妻子在地震中腰部受重伤,已送到邻县救治,地震将自己的积蓄和辛苦养起的10多只藏獒全震没了。上小学六年级的索南旦培说,想早一点回到学校去上课、学习。
玉树县委县政府大院内,是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驻救援队负责人正在挑灯研究布署下一步行动计划。他们告诉中新社记者,救援队还要加大排查、搜救力度,并做好卫生防疫、灾民救助与安置等工作。
玉树县城地标性的格萨尔王广场上,由雪域阿日香巴拉净土五明佛学院和民众自发搭建的两座帐篷内,都在举行着酥油灯法会,为地震遇难者祈祷、为震区受灾民众祈福。格萨尔王骑马巨型雕塑的一面基座上,由广电系统安装的4台卫星电视正一字排开,实时播放震区抗震救灾情况的画面。
记者晚上11点多来到玉树机场,只见由于灾区重伤员均已空运到外地救治,候机大厅里明显安静了许多。幕夜渐深,忙碌了一天的机场工作人员开始打扫卫生,清理垃圾。来自青海红十字医院的救援人员在大厅座椅上铺上垫铺,准备就睡。
地震已经发生,生活仍将继续。玉树县城度过震后宁静的第五夜,人们期望,明天将迎来新的黎明与朝阳。
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的第七天,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截至4月20日17时,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已夺走202_位同胞的生命。在这一天我们举国哀悼,共同送别我们逝去的同胞。也许你还记得,在202_年,我们也是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七天,举国鸣笛,为在汶川地震中的逝者送别。
;国家哀悼日承载了多少意义,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我想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告别灾难的仪式是对灾区的幸存者最重要的心理治疗方式之一,其目的就是让他们自己真正去面对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这虽然是痛苦的,但是只有面对事实,才能真正恢复过来。其次,哀悼日仪式对于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让我们珍视生命、活在当下。
青海玉树的时钟定格在4月14日7时49分,在那一刻来临之前,那些逝去的同胞和你我一样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但就在死神降临的那一秒钟,有多少人的生命时钟就此停止,有
多少人的一生从此改变,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的无常——倘若那样的天崩地裂就发生在你我自己脚下,结果又会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次灾难的幸存者。如果死里逃生的是我们自己,那么在我们眼中,这个世界将是怎样?从死神面前回到人间,空气可能变得格外清新,每天的阳光都更加灿烂,我们再也不会轻易浪费生命中的每一秒。
我们总是事过境迁再后悔原来错过了那么多生活的美好,从而唏嘘不已,于是生活就由一个又一个的遗憾连接起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中少一些遗憾?不妨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度过,把生命中的每个人都当做自己的最后一个旅伴。所谓“活在当下”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简单说就是“该吃饭时专心享用菜肴,该睡觉时便全心休息”。有人会说,我们不是每天都在这样生活嘛!果真是这样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是吃饭的时候还在想着其他事情,睡觉时不知为何人何事辗转反侧,应该负起家庭的责任时却又三心二意地“梅开二度”……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活着”罢了,距离“生活”却相去甚远,如果生命就在此时结束,你会不会因没有享受到真正的生活而后悔和遗憾?
青海省玉树州14日早晨发生7.1级地震后,第一批赶到现场的99名救援人员于下午3时25分抵达玉树机场,并紧急赶往距离机场22公里左右的玉树州州府结古镇。据介绍,玉树地震灾区目前受灾严重超出预期,结古镇土木结构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
记者沿路看到,地震引发了多处山体滑坡严重,滚落的巨石随处可见。道路两边的民房、加油站、寺庙等垮塌严重,绝大多数成为一片废墟。
据玉树州政府一位司机朱亮介绍,他一早参与了救援工作,结古镇土木结构的房子占到60%以上,但目前全部夷为平地,商铺全部关闭。
结古镇17岁的桑卓江错家在自家的二层小楼开商铺,地震发生时他们全家10口人只有4口人逃了出来,死亡1人,其他人全部被埋在废墟底下生死不明。
地震引起了一处道路中断。位于结古镇的西杭水电站水渠在地震中垮塌,大水冲出淹没道路,最宽处达七八米,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目前道路正在紧急抢修中。
首批99名救援人员,包括25名医护人员及医疗卫生专家、13名地震、电信专家及20名特警已经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另有5000余名兰州军区解放军及青海省武警官兵正在赶往灾区。
此次青海玉树地震是青藏高原板块运动的一个表现,是地球本身运动的结果,震级太大、能量也太大,不太可能是人为活动的影响。青海玉树地处南北地震带上,南北地震带是一条从我国的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纵贯中国大陆的地震密集带。近年来,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202_年汶川大地震也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上。
青海玉树地震震源深度在33公里,属于浅源性地震,因此其破环力相当大,对地面的破坏会非常严重。
第二篇:玉树地震后
玉树地震后
在这短短的时间中,生命竟然是短暂的。玉树同胞死了几千人,有的还是小孩子,对这样的打击,叫他们以后怎么去面对自己的人生,不过我们要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相信自己的意志力!我们会一直陪伴在你们身边的!加油加油!!你们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坚持到底!,就让我们珍惜眼前的每分每秒吧!玉树的同胞们,就让我们带着祝福和祈祷来为你们加油,我们一直为你们祈祷着,我们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振作起来。你们失去自己的亲人我们都能够理解,但是你们不能因为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你们就这样倒下去,放弃自己。如果你们这样自暴自弃的话,那你们的亲人在天之灵会感到很悲伤,加油,别放弃。我们永远都支持你们!玉树加油!我们爱你们!
玉树加油!支持你们!
遵义县南白镇南峰学校初二:王明扬
第三篇:玉树地震后的思考
玉树地震后的思考
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深深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在对遇难者哀悼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地震灾后重建的思考。建立重大灾害保险制度、发挥保险公司在灾害重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保险业当前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建立重大灾害保险制度的紧迫性
目前,中国的保险赔付占巨灾损失的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2_年全球因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706亿美元,最后保险业赔付了276亿美元,占经济损失的39%。相比之下,四川汶川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是8451亿元,而仅获得来自保险业的赔付18.06亿元,占比不到0.3%。
据数据分析,中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20次,6级以上地震4次,7级以上平均3年两次。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今年前4个月发生的一次是海地地震,一次是智利地震,到如今的青海玉树地震以及冰岛的火山爆发,人类还能够承受多少?换一句话说,多一份保障就会多一份希望。目前,我国习惯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灾害管理和救助,政府承担了较重的灾害补偿责任,尚缺乏市场化的应对机制,构建一种有效的重大灾害保险制度已成为现实需要。
我国巨灾保险缺失的原因
首先,我国缺少关于重大自然灾害的相关立法。大多发达国家为了确保重大灾害保险的覆盖面,常常在立法上会采取一定程度的强制保险以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而此类立法内容在我国还属空白。
其次,中国百姓的保险观念缺失。一方面,大多数老百姓对保险的认识不足,并且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产品价格往往高于众多普通保险产品,其发生概率也低,百姓的投保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由于险种设置机制、市场覆盖面的保障范围等的限制,难以真正调动起大多数企业和居民的投保意识。
再次,由于我国保险行业尚且年轻,资本金有限,无力独立承担灾害巨额赔付,真正设立重大自然灾害险种的保险公司仍很少。国内第一款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产品是在汶川地震之后的一个月,中国人寿正式推出涵盖地震、洪水等6种重大自然灾害,承担由灾害
引起的被保险人身故和残疾责任的重大自然灾害意外伤害保险产品。所以,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产品在国内市场有待推行。
建立应对措施 完善相关立法
我国应从法律层面上,规范重大自然灾害保障管理,尽快明确政府和商业保险机构在重大自然灾害制度中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对重大灾害保险制度在法律上予以明确的保证,扩大保险补偿空间,提高灾害补偿比例,确保保险这一现代文明的风险管理机制,普及到每一个可能遭受自然灾害袭击的企业和个人,从而完善重大自然灾害立法保障。
建立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金
根据国际经验,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基金是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所在,主要包括财政支持、保费收入、社会捐助等方面资金来源。一方面,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政府可以为该专项保险基金提供一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规划使用专项基金内容,确保危机应对有力、有效。政府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操作,根据当地情况的差异,设置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产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保险公司在灾害重建体系中的角色分工。这次青海玉树大地震,中国保险业即刻紧急启动了应对地震的救援理赔机制,深入灾区一线开展查勘理赔工作,切实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保险服务,显示出我国保险企业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力拓展我国再保险市场
当前,我国的再保险市场还很狭小,承受能力有限;但必须看到,拓展再保险市场是分散我国保险业风险的重要途径。通过再保险,可以实现重大灾害商业保险在地域分散、风险分摊和能力集中等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聚集风险单位,使在局部区域内不可保的风险成为可保风险或准可保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再保险将风险分散给其他的保险人,从而由众多保险人来共同承担风险。因此拓展再保险市场,对分散风险、提高保险公司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偿付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篇:伤夜,伤城诗歌
伤夜,伤城
时间把我埋葬
忧伤泣成墓碑
回忆化作碑文
思念聚成雨滴
天空为我哭泣
小草陪伴守候
在这孤单的城市
多少次夜里迷离
多少次追寻
多少次失去
多少次委屈
多少次哭泣
躲在黑暗的边缘
用悲伤驱赶光明
眼中的泪已结冰
封印美丽的曾经
忘记了忧伤为何
被回忆渐渐吞没
或可悲
或可笑
为何
那些难过的记忆
现在可以变得美好
为何
那些美好的回忆
现在却变成了忧伤
它说
是少了一个你在身旁
它说
是我爱上了忧伤
再美好的回忆
如今笔下
也只剩忧伤
天空阴霾依旧
我心再无波澜
风又吹过
聚散了离合乌云越来越多
闪电划破了天空
雷声惊醒了寂寞
窗外
行人匆匆而过
突然
在一个不经意间
城市被雨点淹没
从水蒸气凝聚成水滴
再碎落满地
从出生到死亡
如此
你说
别忘记天空原来的颜色
你说
顺其自然
你说
你还有我你说
要过得快乐
你说
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你说
不必太在乎
你说
你只属于我你说
明天会是晴天
你说
你在就是永远
若不是曾经的美丽
怎能体会悲哀的结局
天那么大那么空
海那么深那么重
你那么美那么迷人
还有个人
那么傻那么天真
本不愿让人知晓
奈何思念在指尖缠绕
一点一滴
无处可逃
第五篇: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意
3、赏析诗句
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现分析如下: 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
生源相对较差。多年来,各小学质量层次不齐,相对较大的、好的小学,比较正规,学生的素质较高些;大多偏远的小学,素质较低,基础薄弱,进入我校的学生差异非常大。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学生小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字词掌握较差,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做阅读题很难理解文章内容,解答缺少条理。写作文没有素材可写,内容空洞,立意不新颖。
由于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意、赏析诗句;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掌握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文本解读
1、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有人把他归入“大历十才子”中。
元和、长庆年间,蒋防写了一篇很著名的唐传奇《霍小玉传》,描写的是大历年间陇西才子李益和妓女霍小玉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李益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伪君子,受到人们的唾弃。
蒋防是和李益同时代的人,他笔下的李益,是不是就是诗人李益呢?
李益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多猜忌,对妻妾很不放心,他出门的时候,要把家门都关起来,还要在门外和窗户撒上灰,怕有外人与妻妾偷情。当时人们把那种妒痴之人称为“李益疾”。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蒋防把他作为故事的主人公。
在中唐诗人中,李益的边塞诗是很有特色的。他最著名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流传极广,还被教坊乐人度曲演唱。诗是这样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后,仕途并不畅达。后来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人幕府,在西北边地生活了好多年,所以他的边塞诗是有生活体验之作。他在录自己的从军诗赠左补阙卢景亮的《自序》中说:“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他的边塞诗,慷慨悲凉,又带有些许伤感情绪,真切感人。
他的七绝,后人评价很高。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李白)、龙标(王昌龄)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他的诗,很多都被乐人采以入乐。他的《征人歌》《早行》等诗,还被绘制为画屏。活动2【导入】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意
3、赏析诗句
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3【活动】朗读诗歌
播放孙道临《夜上受降城闻笛》 活动4【讲授】解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古代词话在欣赏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时往往要提到最后一句“千里共婵娟”。这是由谢庄的《月赋》中的句子“隔千里兮共明月”中化出来的,但到了苏东坡时代,从月亮想到家乡,已经成为传统母题的共用想象途径。这个联想途径,早在唐朝就广为运用了。
课本里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一个例子。
不过,由于这已经成为一个套路,在比较有追求的诗人来说,光是以月亮的共赏来引发思乡的愁绪,就嫌有点单薄。故李益这里,增加了一些东西。什么东西呢?
首先是地方的特点:这不是在中原,不是在东部,而是在西部,沙漠地带。故第一句就写沙漠上月光的特点: 回乐峰前沙似雪。
这是强调荒凉的沙漠上的月亮的反光之强烈。第二句: 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就是说,不管是沙还是月光,都是统一的霜雪的色调,那就是一望无垠的银白色。这样就构成了一片空阔的境界,除了白色一无所有的空旷画面。在这样的画面上,一望无际,毫无阻隔,看到月亮,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不是很自然的吗?但是诗人可能觉得这太套路了,于是就在这样的空旷的天地之间增加了一个元素: 不知何处吹芦管。
芦管,就是胡笳.这是异族的音乐异族的乐器。这是用听觉来增加视觉的冲击力,提醒战士身在异乡。再加上这么空旷和天地,月光普照大地,空间广阔,直视无碍,故征人望乡,不是随意一望,而是望了“一夜”。这里也写了失眠,但是,一个字也没有直接写到,而用了一个更为含蓄的字眼“望乡”。这当然是一夜失眠的原因,也是一夜失眠的结果。
比这一首写得更精致的是王昌龄的《从军行》第二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
开头两句是琵琶乐曲的不断变换,变来变去总归是“关山离别”,“边愁”,人心的,战士对家乡思念被听觉意象不断变换逗起心里“撩乱”的动态,但是到了最后一句“高高秋月照挂长城”,变成了视觉的图画。月亮的形象高高挂在长城之上。月亮是思乡意味,和长城为征人的驻扎之所,月光无远不届。诗歌的意脉表现为从听得心烦,突然变成看得发呆。
值得一提的是,月亮不管是圆月还是新月,在古典诗歌中引发的想象都是美好的。但是,这并不是诗歌想象有全部。在现代派诗歌中,这种想象变得复杂起来。余光中在《月光光》这首诗中,把“月光”比作“冰过的砒霜”。这和传统意义上,月光是与思念亲人的亲情和温情联想机制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是忧愁,也是美好的,甜蜜的。而余光中则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月光不是温馨甜蜜的感觉,而是有毒的感觉,它是一种陌生化,但它是合理的,与自动化的汉语联想机制是有联系的。“月是冰过的砒霜”,在表层是陌生化,而在深层则是自动化。这个自动化与余光中特别的感情经历有关。如果是一点关系都没有,那就不是艺术了,任何一个没有艺术修养的人,就可以乱写了,例如,“月光光,月光是泥巴”行不行?不行。这倒是陌生化了,但没有深层的自动化的汉语联想机制的支持。余光中的则不然: 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伤口上?
关键是这个“伤口”。为什么月光照在身上有落在伤口上的感觉?“伤口”这个词语本来是生理方面的,但这里显然不是,而是心理方面的。逗引诗人思乡的月光居然变成了落在伤口上的砒霜,这肯定是思乡而不得回乡的结果。联系余光中二十多年不得回乡的经历,不难明白,这里,这位台湾诗人心灵深处的隐痛。
他看到月光就害怕,已经成为一种病了;他看到月光又非常喜欢,已经达到爱恋的程度了。“月光”的语义衍生、颠覆,陌生化了还不算,还要在颠覆的基础上再颠覆,在陌生化的基础上再陌生化,使之互相矛盾:既有“恐月症”,又是“恋月狂”。
这个“恋月狂”中,隐藏着很复杂的学问。
它之所以成立,不但因为诗人的经历而合理,而且因为文化上的中西合璧而精彩。飞白先生在分析科尔律治的诗中的月亮是疯狂的(lunatic)。“其词根是拉丁文的月亮(luna),把二者结合起来,lunatic就是月狂。”为什么月要狂呢?因为月亮女神的名字叫做“luna”,她看到一个美少年就吻了他一下,为了不让这个少年变老,就让他长睡不醒。每逢她经过就给他一个吻。你看这个女神是不是有点疯狂?这个故事写在济兹的长诗《恩底弥斯》中。[1]注: [1] 飞白《比月亮――诗海游踪之旅》,《名作欣赏》,202_年第10期 活动5【活动】赏析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1]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2]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