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最后一课说课稿(大全)

最后一课说课稿(大全)



第一篇:最后一课说课稿(大全)

《最后一课》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说《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过程

一、说教材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爱国主义为主题。本文通过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生字词;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重难点

重点:

1、关键语句的含义;

2、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点拨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2、说学法

圈点批注、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说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检查字词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1、(课后练习一)默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何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结合课后练习二讨论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3、找出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教师出示投影,供学生参考。(布告牌、鸽子、铁匠)

第五环节:学生质疑

每4人一组提出质疑,然后全班交流合作,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四

第七环节:总结:

播放《国际歌》结束本课学习

第八环节: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在班内交流

第二篇: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各位同学、老师大家上午好: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贯穿“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的教学理念。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与《枣核》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的,表现一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以本文为范例,主要是学习人物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其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二)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科学地确立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并强调“有效地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现行教育《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重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创新写作。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认识爱国的真正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探讨小弗朗士前后变化的原因。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也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二、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苏联教育家普希金教授曾说:“好的教学方法应能培养学生深刻的、巩固的、自觉的知识,并能使学生听讲时,思维永远处于积极状态之中。好的教学方法,不在于能否把课本知识讲深讲透,而在于对学生能否做到相讥诱导,启迪思维。”古人也说:“思源于疑。”因此,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结合新课程的有关教学理念,我觉得要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

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

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预计用时2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心情是多么坦然,感觉是多么幸福。如果一边是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而一边是教室外侵略者的操练声,那情景会是怎样呢?如果这是最后一堂课,以后再也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同学们心情又怎样呢?下面我们就随小弗朗士走进这最后一课,感受一下法国人民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还有那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个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环节二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我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了解都德及其作品和本文的时代背景。

然后请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边读边圈画出每段课文的关键词语,概括段义,梳理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情节结构。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环节三:研读赏析 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我用多媒体出示以下思考题:

1、作者塑造小弗朗士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韩麦尔先生又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作用是什么呢?

3、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请学生先默读再小组讨论,之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做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感受文章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四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我启发学生: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疑问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环节五 拓展延伸,预计用时8分钟。

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环节六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巩固。环节七 布置作业,预计用时2分钟。

我认为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例子,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如果这最后一课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句话,请选择一个角色,以他的身份说几句话。(注意:人物的个性、身份、语言富有感情)第四方面: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板书力求清晰直观和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三篇: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黄港中学 周海燕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说《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3、学情分析

以上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

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允许学生下位交流意见。

2《最后一课》是初一学生接触的第一本小说,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我从小说这个文体本身出发,采用小说四步阅读法——整体感知,情节,人物,环境。这样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一个优质的课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三、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导入新课。(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的理解相当重要,不可忽略)

2、屏幕显示普法战争的历史画面,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兴趣和理解。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1、屏幕显示生字,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

2、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通过些预习笔记,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疑问。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明确:(1)最后的教书生涯;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2)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

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 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 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四环节:小说三要素

(一)情节

问题一: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四部分? 问题二:今天上课和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 明确:(1)小弗朗士(以他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宣布散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气氛、学生、老师三方面分析,让学生学会从文中找答案。

(二)人物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⑵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3)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三)环境

划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2)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由于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小说这种体裁的文章,所以我认为这节课应当给学生引引路子,对今后学习赏析小说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上的分析应当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五环节:协作质疑

全班学生,每4人一组进行质疑问难,然后全班交流合作,教师只作适当点拨,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突破了重点难点。

第六环节:拓展迁移

1、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投影展示课文主旨)

2、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四篇:《最后一课》教案啊及说课稿

《最后一课》教案啊及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

(1)、了解小说文体知识。阅读课文后,复述《最后一课》故事情节。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位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两个人物的形象。

(4)、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情分析

以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

2、目标3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小组自由研讨,交流意见。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一个优质的课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3)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2、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导入新课。(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的理解相当重要,不可忽略)

2、屏幕显示普法战争的历史画面,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兴趣和理解。

第二环节:预习交流

1、屏幕显示生字,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

2、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通过预习笔记,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疑问。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1、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这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投影,供学生考。

4、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5、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这一环节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课前学习交流

让学生小组内比赛复述课文,要求既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又能说出人物形象。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一)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二)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语言:

2.动作、神态:

让学生在文中快速查找勾画,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掌握了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

(三)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四)品味语言。读24-29节,思考问题:

1.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2.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3.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上面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第三环节:当堂检测

这一环节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第五环节:课后复习

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四、说教学反思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五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授课:颜维奇

时间:202_年9月19日

地点:通扬校区八年级1班教室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思维导图。2.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知识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发展目标: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一)投影: 自学要点:

1.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征?人物的性格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的?

2.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其作用。

3.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4.故事情节按照上学路上 ﹑上课 ﹑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请简要概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5.你觉得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根据上面提示,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

(二)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乡村教师韩麦尔学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1.本文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

⑴没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孩子? ⑵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说说他的这些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 3重点研习(24-29段)⑴写粉笔字本来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⑵“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包涵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⑶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三、知识归纳 展示提升

1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2.刻画韩麦尔先生形象,作者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3.感悟 体会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在你心中,我们的母语——汉语是什么样的语言?

提示:

我们伟大的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的音节有声调,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性。它的结构简单,句法灵活,易学易用。它的词汇丰富,表现力强,既能将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描绘得生动逼真,又能将深刻微妙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也是爱国的体现。

四、当堂训练,一课一得

思维导图演示,检查教学效果

教后记:

这次公开课,按照学校的要求要采用我校新制定的“三主四步”教学法授课。第一个环节是自学。我找了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思维导图,一个是语文科代表肖乐,还有一个我随意喊了一个叫钱晨的同学。其他同学三四人一组,合作画思维导图。两位在黑板上画思维导图的同学,大约六七分钟的样子,就画好了。这次我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面对大家解说自己的思维导图。肖乐第一个介绍,他是个悟性较强的同学,思维导图上归纳的知识点比较全,内容包括作者、文体、小说的三要素、主人公、主题、线索等,解说也比较到位,虽说还有些稚嫩,但解说好后还是赢得了学生自发的掌声。钱晨比起肖乐略显羞涩,但他的思维导图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他的图更有美感,在字词部分,分成易读错的字词,易写错的字词,而且用红色笔标注出来,提醒大家注意,很有创造力。总之,两个同学开了个好头。最后一个环节是达成,也就是“当堂训练,一课一得”,那语文怎么体现这个环节呢?我把我自己做的思维导图演示了一遍,其目的是巩固复习刚学的知识,也是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进一步的了解。

这次授课,总起感觉还好,一方面是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运用更熟练了,另一方面,这也是在校内的一次推广。当然,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遗憾,比如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特别是重点字词重点句子的赏析不够,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够充分,朗读不多,语文味未能充分体现,今后要在这些方面加强指导。

(颜维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9/254639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