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神经症)猪伪狂犬病特征和防治

(神经症)猪伪狂犬病特征和防治



第一篇:(神经症)猪伪狂犬病特征和防治

(神经症)猪伪狂犬病特征和防治

猪伪狂犬病是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的特点是侵害猪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引起猪的皮肤瘙痒。对2周龄以内子猪致死率可达100%。

病原

伪狂犬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不清洁的畜舍内或干草上能存活1个月以上,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但在0.5%的石灰乳中,1分钟即可被杀灭,用1%~2%的苛性钠溶液可立即将其杀死,用高温也可杀死该病毒。

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牛、羊、猫、猪、鸡、鸭、鹅及人均可感染本病,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侵入肌体。当黏膜、皮肤有损伤时,更易感染发病。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但以夏秋季多发,常呈暴发性流行,初期死亡率高。

导致猪伪狂犬病猖獗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圆环病毒、蓝耳病病毒广泛存在造成猪免疫抑制。其二,伪狂犬病毒可在多种组织细胞和鼻咽黏膜、扁桃体局部淋巴结、肺等组织器官中增殖。所有疫苗只抑制出现临床症状,不能控制感染和排毒,隐性潜伏和随后激化的弱毒株可向未注苗猪散毒。不同毒株(包括弱毒疫苗株)感染同一动物时,病毒可以重组,产生强毒力毒株,引起新的疫情暴发。其三,应激因素,如饲料霉变、环境恶劣等,可以诱发本病。症状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3~6天,少数达10天。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也可出现发热、精神沉郁症状,有些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天内完全恢复。新生子猪、哺乳子猪发病症状明显,病猪高热、呕吐、食欲废绝、呼吸急促,有神经症状,兴奋,叫声嘶哑,无目的前进或转圈,继而出现肌肉痉挛、四肢麻痹,卧地、四肢做游泳状态运动。妊娠母猪可出现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弱胎。有时产下的子猪1~2天正常,但随后突然死亡,子猪3~7日龄为死亡高峰期。公猪感染后可出现睾丸肿胀或萎缩,丧失种用能力,母猪感染后可出现不育症。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子猪,一般无特征性肉眼可见的变化,有时可见肺水肿,扁桃体出血坏死,脑膜充血、出血、水肿,肾上出现大量针尖状出血点(注意猪瘟也有针状出血点症状,应注意鉴别),肝、脾、扁桃腺、肾上腺有点状坏死灶。预防措施

消灭猪场中的鼠类,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实行子猪全进全出制度,引进种猪时,须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预防猪伪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检疫、隔离和淘汰病猪及净化猪群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猪伪狂犬病有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3种,目前我国主要是应用灭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在刚刚发生和流行的猪场,用高滴度的基因缺失疫苗鼻内接种,可以达到很快控制病情的目的。建议免疫程序:种猪(包括公猪),第一次注射后,间隔4~6周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次产前1个月左右加强免疫1次,可获得非常好的免疫效果。留种子猪在断奶时注射1次,间隔4~6周加强免疫1次,以后按种猪免疫程序进行。商品猪断奶时注射1次,直到出栏。猪发生伪狂犬病时,全场未发病的猪均用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苗进行紧急免疫注射,一般可有效控制疫情。治疗方法

暴发本病时,猪舍的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用百毒杀隔日喷雾消毒1次,粪尿要发酵处理,分娩栏和病猪栏用2%的烧碱溶液消毒,每隔5~6天消毒1次,哺乳母猪乳头用2%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后,才允许子猪吃初乳。将病猪隔离扑杀、深埋。

本病病程不长,4周左右即变缓和而停止发生新病例,育肥猪和老母猪的病程更短,约9天即可康复。利用这一时间差,将已完全康复的育肥猪进行采血,在无菌条件下分离血清(内含丰富抗本病的抗体),对尚在发病的子猪进行治疗,每头肌内注射或腹腔注射2毫升,可获得良好疗效。

对发病症状轻微的猪可试用以下疗法:应用复方盐酸吗啉胍注射液治疗,猪每公斤体重用药0.05~0.10毫升,每天肌肉注射1次;对病情严重的可1天肌肉注射2次,连续用药5天。同时,给病猪肌注猪白细胞干扰素(按使用说明),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5天。补充高免血清或健康猪血清,同时辅以黄芪多糖进行注射。

第二篇:猪伪狂犬病的防治

猪伪狂犬病的防治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一旦在猪群中出现,会很快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给其它猪只和临近猪场,特别是在集约化养猪场。本病主要引起种猪不育、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或胎儿干尸化,初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增重缓慢,该病已成为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一、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的猪疱疹病毒I型,可感染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发病后通常呈现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等典型症状,致死率极高。

二、传播途径和流行特点

传染源 猪是伪狂犬病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带毒鼠类、猫、狗也是重要传播媒介。病毒主要随病猪的分泌物(鼻汁、唾液、尿和乳汁等)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及栅栏等周围环境,或通过精液而传给健康猪。另外,病毒常存在于胴体中,易通过肉食动物传播。

传播途径 健康猪与病猪或带毒猪,均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发生感染,引起带毒种猪疫情扩散蔓延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原因。空气传播是病毒扩散的最主要途径。其他易感动物主要由吃食病畜尸体及病畜污染的饲料经消化道感染。本病还可以经呼吸道黏膜、皮肤伤口以及配种等而发生感染。

易感动物 除猪外,牛、羊、马、犬、猫等多种动物以及许多野生动物外,肉食动物和野生啮齿类动物也易感

流行特点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2周龄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到100%,成年猪和母猪常常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加重病程,增加死亡率。

三、症状

本病潜伏期3~11天。临床症状随猪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产出的弱胎通常在3~4天死亡,流产率可达50%;适龄母猪表现为不育症,返情率高,但屡配不孕。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即使有症状也是轻微的,只表现为一般性发热,精神沉郁,有的有呕吐、咳嗽、一般4~8天恢复;可引起新生仔猪大量死亡,主要表现为刚生下的仔猪第一天无异常,常从第二天开始发病,3~5天内达到死亡高峰,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猪昏睡、鸣叫、呕吐、拉稀、流涎、发抖、痉挛,有时不自主地前冲、后退或转圈运动;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现四肢麻痹,倒地侧卧,头向后仰,四肢乱动或划水样运动,最后昏迷死亡;可引起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在40%~60%,主要症状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四、病理变化

剖检主要表现为脑膜充血,水肿、出血,脑脊液增多,淋巴结肿大,胃肠黏膜可见卡他性炎症,胃底部有明显出血区,上呼吸道黏膜及扁桃体出血,水肿,并有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覆盖。有的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的出现肺水肿。肝肾有特征性坏死灶,中央灰白色,外周有红色晕圈,具有诊断意义。流产胎儿的肝、脾及胎盘绒毛膜有凝固性坏死。

五、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本病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六、病原分离

1.采取病猪水肿液、神经干、脊髓以及脑组织,接种于兔,可出现典型的奇痒症状。也可将病料直接接种猪肾或兔肾细胞,可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分离出的病毒再用已知血清作病毒中和试验。

2.检查隐性感染的动物主要靠血清学检测方法。国内已建立的诊断方法有: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技术、乳胶凝集试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等,并有配套的诊断试剂。

七、防治措施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成年猪患病轻微,一般不需治疗。在病猪没有出现神经症状之前,注射高免血清或病愈猪全血,有一定疗效,如已出现神经症状则效果不明显。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必须做好防疫工作。

由于猪伪狂犬病常与其它病(如繁殖呼吸综合征、猪瘟、链球菌病、气喘病、弓形虫病等)并发,使临床症状复杂化。该病会影响猪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常使各种疫苗达不到理想效果,尤其常使猪瘟免疫失败,因此,有效的控制猪伪狂犬病可减少其它疾病的发生。

1.种猪每6个月背颈皮下注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油佐剂苗3毫升,母猪在产前1个月左右加强免疫一次;种用仔猪28~35日龄注射一次1.5毫升,4~6周重复注射一次,育肥仔猪30日龄注射1.5毫升。

2.对发病猪场可实行紧急免疫接种,除发病仔猪外,其余猪只一律注射伪狂犬病疫苗,初生3日龄注射伪狂犬病弱毒苗2毫升,30~35日龄仔猪注射油佐剂灭活苗1.5毫升,最好用双基因缺失疫苗。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1次,母猪产前3~4周龄免疫1次,仔猪28~35日龄免疫1次。对发生过该病的猪场,为减少病毒在猪群中的数量,育肥猪10周龄和14周龄各免疫1次,或者仅在14周龄免疫1次。

3.严格执行消毒措施。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每周定期消毒1次,粪便放发酵地或沼气池处理。发生疫情时则2~3天消毒1次,消毒液可用2%火碱溶液或20%新鲜的石灰水。

4.对已发病仔猪隔离或扑杀,对隔离病猪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病毒唑治疗

5.严把检疫关,培育健康猪群。对猪群反复多次进行血清学检查,淘汰阳性猪,直到全群为阴性为止。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引种。对引种的每头猪均采血样检查抗GE抗体,如为阴性方可引进。

6.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供全价饲料,搞好环境卫生,实施全进全出。对病猪要隔离、消毒,控制人员流动,灭鼠,控制犬、猫和其它禽类进入猪场。

第三篇: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PR)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无奇痒。本病也可发生于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

伪狂犬病(PR)在1813年发生于美国的牛群中,1934年确定为疱疹病毒。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近年报道,猪、牛及绵羊发生本病逐年增加。我国也有本病的报道,尤其是猪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有扩大蔓延趋势。

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PRV的毒力由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有gE、gD、gI和TK基因。发现TK基因一旦灭活,则PRV TK缺失变异株对宿主毒力将丧失或明显降低。因此,PR基因工程疫苗株都是缺失一种或几种基因。

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有效。流行病学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

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犬、猫常因吃病鼠、病猪内脏经消化道感染。属可因吃病猪肉感染。本病也可经皮肤伤口感染,也可以由空气传播。猪配种时可传染本病。母猪感染本病后6~7d乳中有病毒,持续3~5d,乳猪可因吃奶感染本病。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常可侵入子宫内的胎儿。牛常接触猪、鼠而得病。感染发病后几乎100%死亡。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的仔猪多不发病。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6d,短者36h,长达10d。临床症状随年龄增长有差异。

2周龄以内哺乳仔猪,病初发热,呕吐、下痢、厌食、精神不振,有的见眼球上翻,视力减退,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发抖,共济失调,间歇性痉挛,后躯麻痹,作前进或后退转动,倒地四肢划动。常伴有癫痫样发作或昏睡,触摸时肌肉抽搐,最后衰竭而死亡。

3~4周龄猪主要症状同上,病程略长,多便秘,病死率可达40%~60%.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或发育受阻。

2月龄以上猪,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表现一过性发热,咳嗽,便秘,有的病猪呕吐,多在3~4d恢复。如出现体温继续升高,病猪又出现神经症状,震颤、共济失调,头向上抬,背拱起,倒地后四肢痉挛,间歇性发作。

怀孕母猪表现为咳嗽、发热、精神不振。随着发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这些弱仔猪1~2d内出现呕吐和腹泻,运动失调,痉挛,角弓反张,通常在24~36h内死亡。

病变 一般无特征性病变。如有神经症状,脑膜明显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液增多。扁桃体、肝和脾均有散在白色坏死点。肺水肿、有小叶性间质性肺炎、胃粘膜有卡他性炎症、胃底粘膜出血。流产胎儿的脑和臀部皮肤有出血点,肾和心肌出血,肝和脾有灰白色坏死灶。诊断

根据病畜临床症状,以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初步诊断为本病。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病料接种兔,接种兔常出现典型奇痒症状后死亡。本病应与李氏杆菌病、猪脑脊髓炎、狂犬病等相区别。

防制

本病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紧急情况下用高免血清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消灭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现公认猪为重要带毒者,因此要严格猪、牛分开饲养。此外,对猪群进行血清中和实验,检出阳性猪进行隔离,以后淘汰。这种检疫间隔3~4周反复进行,直到两次实验全部隐性为止。另一种方式培育健康幼猪,在断奶后尽快分开饲养,到16周龄进行血清学检查(此时母源抗体转阴),所有阳性者淘汰,把阴性猪集中饲养,最终建立新无病猪群。

美国从1989年制定10年控制和扑灭计划,分五个阶段实施:①准备阶段,制定执行计划和工作安排。②对感染猪进行抗体普查,对阳性猪采取控制和净化措施。③对感染猪的确诊和强制扑灭,PR流行控制在10%以下。④继续严密监控,必须1年内不出现新的PR感染猪群,这阶段严禁使用疫苗。⑤建立无批PR阶段。

目前PR弱毒疫苗、弱毒灭活疫苗、野毒灭活苗及基因缺失苗已研制成功。在许多流行地区应用,能有效减缓猪感染后的症状,大大降低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但靠疫苗接种不能消灭本病。一般无病猪场禁用疫苗。注意基因重组。

第四篇: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

近几年来,伪狂犬发病已无明显季节性,发病率升高,已成为除蓝耳病以外危害母猪繁殖性能的第二大传染病。该病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易被临床诊断忽略,延误治疗,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做好伪狂犬病的诊断与防治对提高猪场母猪生产性能和仔猪成活率来说意义重大。笔者在查阅诸多资料后整理出以下关于猪伪狂犬病的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相关技术参考。

一、临床诊断要点:

1、母猪:临床症状不明显。

(1)引起母猪顽固性不发情。

(2)引起母猪流产。伪狂犬病引起的流产在母猪妊娠各期均会发生,但以妊娠前期和妊娠中期最易发,且多为木乃伊胎和死胎。

2、仔猪:主要危害3-7日龄新生仔猪,可谓“九死一生”。病者多呈现出体温升高,出现神经症状,如头后仰、口吐沫、四肢泳动。四肢软而无力,多见于后肢,眼睑肿大,拉黄色稀粪(用抗生素类药物无效)。

3、保育猪:少数发生,死亡率低。主要表现的神经症状,猪歪头。

二、剖检病变:

发病仔猪的解剖病理变化有:

(1)肝脾出现黄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点。

(2)脑膜出血。

(3)肾脏小点状出血,其外形无明显变化。猪瘟表现为新生仔猪肾脏不仅有小点状出血,且肾脏凹凸不平。鉴别诊断于猪瘟。

(4)、扁桃体出血坏死。猪瘟也会引起扁桃体出血坏死,但出血坏死面积明显要比伪狂犬患猪的大。

三、防治:

根据我实验室实施的猪场伪狂犬净化系统方案,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我们推荐使用基因工程苗防控伪狂犬危害,并逐步实现猪场伪狂犬病净化。

1、公猪:每年免疫3-4次。剂量是:进口苗 1头份;国产苗2头份;对于冻干疫苗要用专用的稀释液进行稀释。

2、母猪:配种前一次和产前20-30天各免疫一次。剂量同公猪。

3、仔猪:首免1-3日龄用活苗滴鼻,且滴两个鼻孔,剂量是0.5-1头份。二免时间5-7周龄,肌注1头份。

若发现伪狂犬病,可以用疫苗紧急免疫。仔猪有一头发病则全窝用活苗紧急免疫,剂量是1-1.5头份。母猪是2头份。再结合猪只发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症疗法。

规模化猪场要做好伪狂犬疫苗的免疫,借助诊断室有利条件,可以逐步实现猪场伪狂犬疾病净化。此外需要抓好猪场灭鼠工作,消灭伪狂犬病毒的储存、传播。应每隔2-3个月对猪场进行药物灭鼠。杀鼠药可以选择对猪危害较小的杀鼠迷,忌用毒性大的氟乙酰胺或者氟乙酸钠。

第五篇:有机猪伪狂犬病的症状与防治

有机猪伪狂犬病的症状与防治

有机猪伪狂犬病是一种以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

猪是伪狂犬病的惟一自然宿主,对其危害最大。可致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及胎儿干尸化。对初生仔猪则引起神经症状,出现运动失调、麻痹、衰竭死亡,病死率100%。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但可引起呼吸道症状。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和产仔旺季多发,往往是分娩高峰的母猪舍首先发病。发病猪主要是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98%,死亡率85%。成年猪轻微发病,极少死亡。母猪多呈一过性或亚临床感染,很少死亡。

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病猪的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除,有的带毒猪可持续排毒一年。

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或间接接触,还可经呼吸道黏膜、破损的皮肤和饲料等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可经胎盘侵害胎儿,泌乳母猪感染后1周左右乳中有病毒出现,仔猪可因哺乳而感染。

本病潜伏期一般3~5天。发病仔猪最初眼眶发红,闭目昏睡,接着体温升高到41℃~41.5℃,精神沉郁,口角有大量泡沫或流出唾液,有的病猪呕吐或腹泻,内容物为黄色,初期以神经紊乱为主,后期以麻痹为特征。最常见的是间歇性抽搐、癫痫发作、角弓反张、盲目行走或转圈、呆立不动。出现神经症状的仔猪几乎100%死亡,发病仔猪耐过后往往发育不良或成为僵猪。

20日龄以上的仔猪到断奶后小猪症状轻微,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低于15日龄以内的仔猪。4月龄左右的猪,发病后只有轻微症状,有数日的轻热、呼吸困难等,有的呈“犬坐”姿势,有时呕吐和腹泻。

母猪有时出现厌食,便秘,震颤,惊厥,视觉消失或结膜炎,有的分娩延迟或提前,有的产下死胎、木乃伊胎或流产,流产率约50%。产下的仔猪体小、衰弱,弱胎2~3日后死亡。

诊断中应注意本病不易与猪瘟、蓝耳病、细小病毒、乙脑等病区别,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验。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对感染发病猪可注射猪伪狂犬病高免血清,对断奶仔猪有明显效果,同时应用黄芪多糖中药制剂配合治疗。对受威胁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本病主要应以预防为主。对新引进的猪要进行严格的检疫,隔离观察、抽血检验,对检出阳性猪要注射疫苗,不可做种用。种猪要定期进行灭活苗免疫,育肥猪或断奶猪也应在2~4月龄时用活苗或灭活苗免疫。如果只免疫种猪,育肥猪感染病毒后可向外排毒,直接威胁种猪群。另外感染猪增重迟缓,饲料报酬降低,推迟出栏,间接损失也是巨大的。

有机猪场要进行定期严格的消毒措施,最好使用2%的氢氧化钠(烧碱)溶液或酚类消毒剂。猪场内要进行严格的灭鼠措施,消灭鼠类带毒传播疾病的危险。

来源:中国有机农业网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9/251319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