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



第一篇:现代化

现代化

20世纪,现代化大潮席卷全球,人类新文明走向辉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成为奋斗目标。特别是5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传播,在有些地区,现代化几乎成为一种口头禅。然而,关于什么是现代化,迄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些人甚至不理解现代化的涵义。正本清源,已成当务之急。

一、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一词开始出现在我国报刊上。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产生于18世纪,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

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6世纪,有两层含义:

(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

(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

英语单词modern的两层含义,具有不同特点:

(1)性质,只有时间限制(新近的),没有领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特点;

(2)时间,只有时间上限(大约公元1500年),没有时间下限,所以,“现代”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8世纪,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

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 是modernize的名词形式,含义是:(1)实现现代化的过程,(2)实现现代化后的状态。

由此推论,“现代化”具有两个基本词义:

(1)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

(2)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包括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还包括将来发生的新变化;新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进步的,也可以是退步的;一般而言,现代化指进步的变化;现代化既可以表达一个历史过程(发展过程),又可以表达一种最新特点(发展状态)。

要理解现代化,还需要掌握历史知识。中国和西方学者关于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不同的。中国

学者一般把历史大致分为古代(1840年以前)、近代(1840~1919年)和现代(1919年以来);西方学者一般把历史大致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世纪的大致时间为公元600~1500年。

二、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发展理论,它必然具有政策涵义。经典现代化理论诞生于50年代,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诞生于90年代,它对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国际政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1.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经典现代化理论,一方面被用来解释发达工业国家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的变化,一方面被用来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就必然涉及发达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由此引发关于经典现代化的争论。

对发达工业国家而言,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同时淡化了冷战时期两种意识形态的直接对立。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非常丰富,包括现代化战略和途径、与发达工业国家的关系、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问题;实现现代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不同学者对经典现代化的理解不同,其政策涵义也不一样。概括起来,大致有五种观点。

(1)经典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落后国家在各个领域学先进、赶先进;例如,中国提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就是要在四个领域学习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经典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3)经典现代化主要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普及教育,传播科学,提倡理性、民主与自由,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4)经典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欧洲化或美国化等,是发展中国家学习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过程。显然,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根据这种观点,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发展中国家全面引进西方的现代思想、科学文化、民主政治、现代体制、现代管理和先进技术等。

(5)经典现代化就是第一次现代化,即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例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普及初中等教育等。

现代化理论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研究工作应该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科学讲究理性,而不是情感。遗憾的是,有些时候,有些人不是科学地、客观地研究现代化的规律和政策,而是出于功利目的、带着感情色彩或有色眼镜来看待现代化;不是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研究现代化,而是把现代化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这样一来,在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出现偏差,在经典现代化实践中出现失误甚至挫折,就是可以预见的。

2.第二次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为主要特征,那么,第二次现代化是以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第二次现代化首先发生在发达工业国家,它几乎同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工业国家的学者就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线性的,现代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于是,提出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等观点,后现代化理论开始形成。在70年代前后,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重大转折,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比例持续下降,工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比例持续下降,城市居民向郊区农村移动,生态环境意识兴起等,这些变化与经典现代化背道而驰,后现代化思想得到验证。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化思想可以被看成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先导”。

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知识革命和信息革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知识产业比例上升,知识劳动者比例上升,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等。发达工业国家调整发展政策,第二次现代化启动。由于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主要受发达工业国家的左右,发达工业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迅速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于是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的双重压力。

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化是多样的,既有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也有发展中国家的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它们是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在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主要政策涵义是:探索新现代化的途径,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的转变,例如,政治国际化和平权化、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社会网络化和创新化、文化自然化和多样化、普及高等教育和提倡终身学习等。

在发展中国家,继续进行第一次现代化是必然的,但什么时候进行第二次现代化,就是一种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继续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将来再考虑第二次现代化;

第二种,同时开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

第三种,直接进行第二次现代化。

第一条道路是不可取的。除非某个国家关起门来独立发展,不参与国际合作;只要采用开放政策,第二次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知识、信息、产品和服务等就会一涌而入。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因为,如果没有第一次现代化建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不可能实现第二次现代化的目标。

第二条道路是最现实的。由于不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程度不同,不同国家在开展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时候,应该选择和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于是将形成多种形式的新现代化。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比较合理的选择是,同时进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实现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协调发展。

如果如此,在发展中国家,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政策涵义是:在加速经典现代化(如民主化、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理性化和普及初中等教育)的同时,学习和引进新现代化,推动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和创新化进程,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

第二次现代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前沿,没有先例可供借鉴。发达国家只能是在探索中前进,错误和挫折在所难免。发展中国家,需要探索协调发展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的道路。及时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丰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新现代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现代化的其他涵义

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8世纪,本身含义就很丰富。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传播,现代化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于是,现代化成为广泛使用的单词。一般人们都遵守现代化的两个基本词义,但是,在不同情况下,描述的对象不同,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也有所不同。例如,管理现代化:采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

教育现代化:建立现代教育体系,采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

企业现代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

政府现代化:建立现代政府结构,采用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

现代化城市: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城市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

现代化农村: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行政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农村;

现代化学校:具有现代基础设施、采用现代教育理论、教材和方法等的学校等。

一般而言,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间内,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现代化一词,也需要区别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的不同,因为两者的涵义确实不一样。否则,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在将来某一天,当新现代化被普遍接受,并成为主流思想和社会事实时,才可以只讲现代化,不必特别强调是经典现代化还是新现代化,因为,人们知道你讲的是新现代化,而不是经典现代化。

四、结论

现代化既是人类从现实社会向理想社会迈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理想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明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人类文明进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发生了几次重大转折;单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发展可以是不连续的,充满挫折和失败。所以,现代化不是直线的,现代化有阶段但没有尽头,现代化是加速的,同时现代化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现代化既是进步,也是选择,更是淘汰。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包括出现新现象,选择先进的,淘汰落后的。创新——选择——淘汰,构成现代化的三个音符,它们不断组合,形成发展大合唱。这种发展性淘汰,就像生物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现代化包含创新、选择和淘汰,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权利的再分配。可以想像,有些旧体制的既得利益者,难以放弃手中的果实,可能试图阻挡现代化进程。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高尚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如果某个人,高尚品德得到发挥,他(她)就会成为现代化的促进者;一旦邪恶占据上风,美德屈居其次,那么,他(她)就可能成为现代化的破坏者,成为文明进步的绊脚石。

现代化需要理解和尊重。有些时候,现有体制是上一次现代化的成果;随着新现代化,现有体制被新体制所取代。为新体制作出贡献的人,自然会受到社会的尊重;为原体制作出贡献的人,也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同阶段。就像我们不会忘记体育比赛的世界记录创造者一样。世界记录被一次又一次更新,那是非常自然的,新记录创造者和旧记录创造者同样辉煌。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什么是现代化。其实,现代化具有三层涵义。

1.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1)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

(2)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现代化是进步,不是退步;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

2.现代化的理论涵义

现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现代化一般以国家为基本地理单元,有时以某个跨国地区为基本地理单元(如中东地区、亚洲地区等)。

第一次现代化(经典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对发达国家而言,第一次现代化的大致时间是1763~1970年;发展中国家,迄今还没有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第二次现代化(新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对发达国家而言,第二次现代化的大致时间是1971~2100年;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同时面对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挑战。第二次现代化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将来还有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现代化等。

3.现代化的政策涵义

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的,是现代化理论的实际应用。

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例如,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文化理性化、普及初中等教育等;实现经典现代化,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

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探索新现代化的途径,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各个方面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的转变。

发展中国家,第二次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在加速经典现代化的同时,学习和引进新现代化,推动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和创新化进程,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

第二篇:现代化感想[模版]

学校现代化建设感受

教师:李晓娥 时间:202_年11月 想说现代化感受千言万语感受颇多,在准备现代化的过程中还不觉得什么,就是老师们都很忙,忙的没有上、下班的界限,六、日不歇。但静下心来,细细想来我们真的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1、校貌方面:四个字:焕然一新。不管是校园文化整体规划与建设还是校园各个角落的净化与美化,擂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过去被称为“草场”的操场现在终于变为铺设塑胶地面的真正的运动场,让师生耳目一新;雅致实用的办公楼;美观整洁的餐厅、宿舍楼;焕然一新的校园布局更加合理、配置相对完善,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舒适场所。

2、从老师的状态来看:从上学期开始就知道现代化有一项教师的达标课,学校重视,老师们更加努力,力争A级课,为学校争光,老师们携手互助、通力合作,年长的、年幼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在努力完善自己的课堂,苦和累都抛在了脑后,想的最多的就是自己不能给学校抹黑。课堂教学步步深入的探讨;相互听课,指出不足,取长补短;同科老师们精心准备,教案、导学案、讲课资料等等无不体现老师的责任感,紧张感; 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真的使课增添了色彩。当听到专家组对老师们的课评价A级课超过了60%以上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努力没白费,擂中的老师真的不错,素质很高,只要努力我们比其它重点中学的老师不差。我相信:借现代化的东风,擂中的老师们会更加努力全方位的提高教学水平。

3、从学生的状态来看: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升旗时井然的秩序,嘹亮的歌声,肃穆的神情无不体现着他们的成熟与 进步;两操队伍的干净整洁、口号的响亮、干脆体现着现代中学生的青春与活;课上的积极发言、讨论、精力集中、求学的如饥似渴的的状态无不让老师欣慰;课下、楼道里声声的“老师好”让我们老师觉得孩子们更懂事了、懂礼貌了,食堂买饭文明、秩序井然,显示着学生的素质提高了。

4、在“为学生成功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书香校园”办学特色逐渐形成。现在的擂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从学校的环境美化、标语、专栏、路标的设置、汽车字型的摆放、楼道的名人名言、班级的板报、书橱里的书、学生的风貌、教师的精神状态等等无不体现着擂中的文化,体现着“书香校园”办学特色。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我相信擂中的文化软实力会硬起来的,擂中的文化底蕴会厚重起来。

5、我进擂中工作有20多年了,如此完全、彻底、严格的检查就我个人来说确实是第一次经历。我想这次的规范检查对我们以后的档案资料归类与整理会进一步规范和提升。

6、现代化达标验收的通过再一次验证了擂中人硬仗、面对困难,敢打敢拼、团结一心的精神,关键时刻不落链子。

高质量通过现代化达标的喜悦还激荡于所有擂中人的心间。但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还有很多不足亟待改进的地方。正如校长国旗下的讲话:“现代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现代化达标所形成的良好工作状态与标准更会落实在今后的每一项工作中,我相信,借现代化达标之东风,我校的发展会更上层楼。

第三篇:物流现代化

李荣融:我国确定推进流通现代化三大发展重点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1月20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上指出,我国将通过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亟需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李荣融说,推进流通现代化事关现代化建设大局,首先必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参股控股或通过输出商标、商号和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特许经营等方式,带动中西部地区连锁经营发展。要积极发展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和家居广场等多种业态。要在铁路、邮政、电讯、石化、烟草等行业及新兴服务业推广连锁经营,拓展连锁经营范围。国家经贸委将选择5至10家连锁示范企业,鼓励其通过资本运营等多种方式,形成大型连锁企业集团。

要积极推动物流配送业发展。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兼顾近期运作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重新配置,防止重复建设。要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要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构建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打好电子商务的应用基础。要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试点工作,在钢材、电子、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中建立上下游客户网上采购系统;在粮食、棉花、食糖、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中建立专业网络系统;探索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同时要抓紧制定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

第四篇:装备现代化

装备现代化,工作高效化

监利县乡镇动物检疫人员用上高端检疫设备,工儿效率大大提高

给一头活猪测体温的时间才要几秒钟,且还不必要去捉住猪了。这对于以前缺乏装备的基层动物检疫人员来说是想都不可想象的事情,而如今,精良的装备的确给检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去年起,在监利县的一些乡镇动物防检分站里面,“动物防疫监督取样箱”、“火焰消毒器”、“动物扑杀器”、“红外测温仪”等一批设备就开始下发到基层并投入使用中。八月二十日笔者在龚场镇定点屠宰场见到检疫人员谢从喜正在用“红外测温仪”给猪开展宰前检疫,三十多头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并且连猪圈都不用进去(而以往得先进猪圈跟着猪捉会迷藏并且稳定好后再在它的直肠里面放体温表,就是一头猪也得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老谢笑着对笔者说:“现在好了,设备齐全了,我们的操作也必须严格地按照规程来了,而我们的劳动强度却是大大地减轻了!”

据县畜牧局刘运湘局长介绍,随着国家对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资金的进一步加大,监利县的执法设施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马上他们将给基层配备电脑,快速检测仪等更加高端的设备来武装基层,强化基层,努力使基层的工作条件得到全面的改善,工作设施更加齐全,使其有足够的能力来确保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湖北省监利县动物动物卫生监督所:徐建明电话:***

邮箱:

第五篇:管理现代化

基于组织复杂性的知识转移效果评价

曾凯1,2彭伟

3(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71;

3.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

[摘要]: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合作创新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个组织复杂性与知识转移效果关系的理论模型,把组织分为四种类型:复杂性组织、松散性组织、效率性组织和控制性组织,并把知识转移的效果分为三个维度: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组织复杂性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组织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不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关键词]:组织复杂性;知识转移效果;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引言

合作创新是合作企业的一种高效的资源整合方式。合作企业通过建立技术战略联盟,根据共同出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最后达到合作各方技术能力和知识能力的共同提升。合作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得短期的创新产品收益,而是通过合作学习来整合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然而,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并非一帆风顺,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组织的特征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对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作了研究。如国外学者Simonin(1999)指出组织差异程度、组织文化距离、组织成员的心态等会影响知识的转移与接收;Gupa A(202_)认为组织从知识源获取知识的愿望和学习能力是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学者王毅(202_)从组织的信任、转移能力,知识受体的知识吸收意识、吸收能力、挖掘能力,文化距离、空间距离、知识距离对知识转移影响作了研究。罗珉,王雎(202_)从知识边界的角度来研究组织间创新性合作,揭示出知识边界复杂性的显著增加诱发了机会主义行为,并降低了知识转移与创造的效率。这些研究都表明组织的差异程度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产生了影响。但是由于组织本身具有复杂性,很可能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中发生变化,因此很难对合作伙伴之间的组织相似程度进行界定。本文根据组织的复杂性程度把组织分为四种类型,并把知识转移的效果分为三个维度,探讨不同类型的组织对不同维度的知识转移效果的具体影响。理论模型

2.1 复杂性组织系统及其维度

复杂性组织系统一般包含以下几个特征:1)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广泛而紧密,构成一个网络。每个单元的变化都会受到其他单元变化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单元的变化。2)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每一层次均成为构筑上一层次的单元,同时也有助于系统的某一功能的实现。3)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与完善。4)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5)系统是动态的,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并且有预测能力(Dong,202_)。对于组织的复杂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度量:组织系统状态的结构性维度和组织系统状态的关联性维度。结构性描述的是组织内在特征,表现为组织内含单元的数量、层次、相互关联程度以及组织系统结

构性能力大小和对组织活动的影响程度;关联性描述的是组织外部特征,表现为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调整,即组织的外部柔性;因此按照组织的关联性维度和结构性维度可将组织分为高结构性-高关联性的复杂性组织、高结构性-低关联性的松散性组织、低结构性-高关联性的效率性组织和低结构性-低关联性的控制性组织四种类型,具体如图1所示。这四类组织的特点如下:

(11)反应性:具有感知环境并能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2)自主性:能够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操作,并能控制自身行为和内部状态;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3)合作性:具有与别的组织协作发展、共同促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能力;4)通信性:拥有其他系统的信息和知识,并能与其通信的能力。复杂性组织兼有复杂性和柔性两个特点,能快速适应外部环境,但是内部结构复杂,不利于集权控制。

(2)松散性组织。此类型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较为迟钝,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组织有多个层次,同一层次单元多且联系紧密,控制能力较差。松散性组织不利于和外部交流知识信息,也不利于组织内部知识交流,但适合进行自主创新。此外,松散性组织是一个不稳定的组织,由于环境影响,当系统处于混沌的边缘时,适应性主体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而产生相互干扰,必然导致涌现性出现,结果系统本身趋向结构复杂性。因此,松散性组织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变的趋势。

(3)效率性组织。此类型组织具有外部柔性和内部结构简单的特点,因此外部适应能力较强,系统能随着环境改变而做出调整,同时由于组织层次较少,高层管理者做出企业的重大决策之后,通过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可以迅速的将决策传递到组织的各个层级,易于组织控制。此外,效率性组织是一个不稳定的组织。由于组织具有较强的外部柔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自身的结构或形态。因此,效率性组织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变的趋势。

(4)控制性组织。此类型组织有较弱的外部柔性和简单的内部结构的特点,适应能力较差,而内部控制能力较强,结构简单,交流程度较低。但是可以应用高度内部控制,集中力量去合作创新。此外,控制性组织在信息传递上具有很大优势,有利于决策的实施。

2.2 知识转移效果及条件分析

国外学者一般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通过知识传输途径从知识发送方个体(Sender)传递到知识接收方个体(Receive),接收方接收并学习知识,将其转化成为能够指导行为的自身知识的过程(Argote,202_)。知识转移的效果指的是所获知识的主体范围大小及所转移知识的丰富度。知识转移的丰富度表现为两个方面: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由此知识转移的效果可以用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三个维度来衡量:

(1)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获取范围指的是获取知识的人数,取决于组织参与知识交流的人数、组织的外部柔性、组织的内部知识交流状况。

(2)知识宽度。知识宽度指的是所获知识的丰富程度。企业合作交流产生的知识宽度越大,所获的知识种类越多,知识越会成为核心。企业所获知识的宽度取决于合作交流的深度、企业的组织外部柔性、组织内部的高度控制等因素。

(3)知识深度。知识的深度指的是在某一专业领域中所含知识的多少,反映了知识的集中度。企业合作知识交流产生的知识深度和组织的外部柔性、组织的内部控制程度、组织成员的知识专业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专业技术人员所转移的知识往往具有较大的知识深度。

组织的复杂性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是通过组织的外部特征、内部特征以及知识转移的特性来体现的。一方面,组织的外部柔性使组织能快速适应合作伙伴的组织模式、学习方式,能更快的投入到合作学习交流中去,使知识和技能在合作者之间快速转移和应用,从而扩展了自身知识范围和知识存量;另一方面,由于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而知识传递有两个含义:组织与外部组织知识传递和组织内部各个子单元之间的相互交流。组织与外部组织知识传递取决于组织的外部特征,而组织的内在结构则决定了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效果。一般而言,内部结构复杂性高的组织具有同层单元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以及纵向交流困难的特点,因此,有利于知识的横向传递,而不利于知识的纵向传递,也就是说促进了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而阻碍了组织的知识提升。而且,组织的知识转移也对组织结构产生影响。随着科技进步,组织从外界获得知识趋于复杂化,由于组织的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组织会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对自身组织结构和知识结构做出调整(Holtham和Courtney,202_),组织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应用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学习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提出复杂性程度不同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组织复杂性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3.1 复杂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国外学者一般认为组织之间的差距越小,知识转移效果就会越好。但是合作伙伴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知识结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差距过大是客观存在。因此,如何快速和合作伙伴有效融合是合作创新知识转移过程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复杂性组织具有动态的开放性特点,因此具有较强的柔性,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能和合作伙伴的组织和知识等各个方面有效融合,促进双方知识交流的范围和知识交流的层次和深度。同时复杂性组织对环境适应的快速性,能节省合作磨合时间,组织能快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这对知识转移量产生促进作用。

复杂性组织也具有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特点,组织层次较多。同一层次组织单元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比较便利、积极性较高,有利于把从合作伙伴转移的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再交流、转移,扩大了知识接受的人数。同时,由于由于纵向层次较多,组织成员和组织领导之间存在一种垂直链接,这种链接是以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和明确的职能分工为基础的,阻碍了知识的纵向沟通和交流,不利于组织的知识积累。

假设A1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获取范围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A2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A3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深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A4 复杂性组织有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限制组织知识提升

3.2 松散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松散性组织具有较低的柔性,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很难对合作伙伴组织方式、组织结构、学习模式等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中涉及的组织因素进行融合,合作双方的组织成员往往由于组织文化的差异产生不同的处事方式和习惯,很难沟通交流,大大阻碍了知识转移。因此,合作双方组织知识交流范围比较狭窄,仅仅局限于局部小范围的个体知识交流,很难产生大规模的组织知识交流。此外,合作双方的组织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交流和磨合,大大降低了知识转移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

松散性组织也具有内部复杂性的特点,知识员工之间有强烈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愿望。由于组织层次较多,管理层对组织的控制能力减弱,这大大提高了基层和中层组织的权利,有利于知识员工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自身知识状况的关心,激发知识员工对知识追求的愿望,从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松散性组织较差的控制能力导致了合作创新中知识员工的知识交流受自身爱好和兴趣的左右,很难获得合作伙伴的核心知识,这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产生很大影响。此外,由于控制能力较差导致了知识转移主要产生在组织基层而很难向管理层进行转移。

假设B1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获取范围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B2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B3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长度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B4 松散型组织有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限制组织知识提升

3.3 效率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效率性组织具有外部柔性高的特征,使组织在合作创新过程中能快速适应合作伙伴的组织、知识类型,大大降低了合作创新中的交易成本,使合作创新过程知识转移效果快速、高效的体现出来。因此,组织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对自身状况做出调整,快速投入到合作创新中。合作双方的高效全面接触使得合作更趋于深入,有利于探讨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而使得组织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更加明显。此外由于效率性组织结构层次简单、具有高度集权控制的特点,在合作创新中组织会趋向于把自身的资源集中起来,使得知识转移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具有目的性,减少了知识冗余度,所获知识面更窄,但是知识转移效率更高,知识转移量更大。

效率性组织的结构简单,不论组织的纵向或者横向都密切联系。组织通过合作转移的知识在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之间容易进行,组织内部权力高度集中,有利于通过合作创新获得的知识在组织内部在流、整

合并转移到组织管理层,作为组织知识进行存储。因此,效率性组织很适合合作创新,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知识量、知识深度都有促进作用,同时效率性组织使得组织知识提升而不利于组织成员知识提升。

假设C1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量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2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宽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3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深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4 效率型组织不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有利于组织知识提升

3.4 控制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控制性组织具有较弱的外部柔性,在激烈动荡的环境中很难做出反应,因而在合作创新中对合作伙伴的组织、知识等状况很难适应,知识交流面较窄,知识交流频率不高,合作创新总体效果不明显。但是,效率性组织可以集中力量加强组织内部控制,在制定合作创新目标之后,可以通过严格上下级关系,迅速将信息传递到组织各个层次,减少了决策信息损失,提高了决策速度和效率,使得组织成员能快速了解到组织的合作创新目标。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集中自身资源参与合作创新,使得合作创新知识获取更为有效,所获知识在某一方面数量较多。但是由于外部缺乏柔性,很难和合作组织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因而所获知识深度不够。此外,组织内部知识交流容易进行,使得所获知识能够进行再交流和再转移,有利于组织知识的提升。

假设D1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量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D2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宽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D3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深度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D4 控制型组织不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有利于组织知识提升结论

本文分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三个维度的影响,并对其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做了研究,研究表明:

首先,组织的外部适应能力和内部结构之间互相影响。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会改变自身的结构,使得组织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组织本身存在一个生命周期并不断进化,而进化过程也是组织适应外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复杂性组织是组织发展的趋势,松散性组织和效率性组织存在不稳定性,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化的趋势。

其次,不同类型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影响不同。复杂性组织、效率性组织和控制性组织通过组织内部或外部作用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面影响,这些影响来源于组织的外部适应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以及组织的特征对组织成员学习动机、兴趣、能力的影响;松散性组织由于对环境反应迟钝,组织内部又缺乏有力的控制,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效果不明显。

再次,复杂性程度不同的组织在合作创新知识转移过程中都存在不利因素,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可以提高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效率。本文的研究只是从理论上做了分析,未来的研究将通过实证进一步分析组织复杂性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B.L.Simonin.1999.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9:595—623.[2] Gupa A, Govindarajan V.Fall 202_.Knowledge management’s social dimension: lessons from nucor

steel.Sloan Management Review,42(1):71-80.[3] 王毅,吴贵生.202_.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科研管理, 6:114-121.[4] 罗珉,王雎.202_.组织间创新性合作:基于知识边界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6:78-86.[5] Dong—Gil.K.Kitsch.L.J.lynnetwww.feisuxs。通信地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料室。电话:***。邮编:710071。

2.彭伟:男,1971年10月生,山东新泰人,汉族,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信息,技术创新。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