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与孩子共读

与孩子共读



第一篇:与孩子共读

与孩子共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这个寒假我与孩子共读了罗尔德·达尔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书。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世界奇幻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的一部经典力作,书中讲到狐狸一家,遇到了世界上最小气最卑鄙的人——博吉斯、邦斯和比恩,他们分别是养鸡场、鸭鹅饲养场、苹果园和火鸡养殖场的农场主。他们的外貌各有特点,食物喜好上也各有风格。正如孩子们对他们的评价:“比恩、邦斯、博吉斯,一瘦一矮一胖子。三个坏蛋真是坏,模样虽然不一样,没有一个不贪财。”由于狐狸先生经常光顾他们的农场,使农场经常受点损失。所以他们非常憎恨狐狸先生,决定把狐狸先生除掉。于是3个人拿着枪,等在狐狸先生的洞外要把他们活活饿死„„但是狐狸先生自有对付他们的妙计!狐狸先生为了不让一家人都被饿死,就在地下挖了一条地道,通向三人的饲养场,盗走鸡鸭苹果酒等一些吃的喝的,而那三个农场主却浑然不觉,仍然守候狐狸先生的家门口。

童话是温馨的,用浪漫和优雅的笔调描写了发生在狐狸先生一家以及獾、兔子等小动物们身上的苦难和挣扎,最终凭着狐狸爸爸的聪明逃出了三个农场主的魔爪生存了下来,同时给他们一个不小的教训。故事生动有趣,爱恨分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具有很多人性的优点的狐狸爸爸,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

一、充满智慧,机智勇敢的狐狸爸爸。从他逆风而行去随意取货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狐狸爸爸很善于动脑思考;他能从枪口逃生,说明他的嗅觉、视觉非常灵敏,对突如其来的事情有非常强的应变能力;他能从地下找到饲养场的地理位置,说明他有超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二、坚强自信的狐狸爸爸,遇到困难从不退缩,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面对铁锹、挖掘机,狐狸爸爸没有束手就擒,而是急中生智,号召全家人团结一致,用自己的爪子战胜了机械,以弱胜强。

三、狐狸爸爸在困境中不忘关爱家人,鼓励家人,是家中的顶梁柱,这样的爸爸既可爱又可敬。他的尾巴断了很疼,可他在挖洞时一次也没有提起,而是让他的太太先休息。

四、狐狸爸爸具有顶尖的口才,很强的领导能力。他说服獾和他并肩作战,要求大家听他的指挥,在作案现场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说明他做事很有远见,很有号召力。

五、狐狸爸爸勇于承认错误,愿意承担责任,与被他连累的动物同甘共苦,分享食物。狐狸爸爸在几天不吃不喝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聪明建造了地下村庄,邀请受他连累的小动物来参加宴会,使所有的小动物都不会饿死。

读完全书,我认为虽然博吉斯、邦斯、比恩是你所见到的最小气、最卑鄙的饲养场主,但是狐狸先生经常到他们的饲养场拿他们的东西,所以他们一心想除掉狐狸先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他们把山挖开,把树林毁坏,蛮干使很多小动物们都没有了生活的地方,他们破坏了生态平衡,是应该受到指责的。

让我质疑的是:狐狸爸爸固然聪明,但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合法?偷窃行为有没有罪?如果分正反两队来辩论的话:正方的理由是人类过多的破坏了生态环境,狐狸是为了生存不得已才偷窃,所以无罪。反方的理由是狐狸不劳而获,应当靠自己的力量去捕食其他小动物,偷窃是有罪的。

衡量再三,我决定投正方一票,假如人人环保,狐狸也就有了自己捕食的区域,不必每天冒着被枪击的危险来偷窃了,这是一只多么聪明,多么了不起的狐狸啊!如果有其他生机,他是不会选择同贪婪凶残的人类作对的!他的偷窃行为是被人类逼出来的,所以应该判狐狸爸爸无罪。同时,狐狸爸爸那么多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他不屈不饶,坚持不懈地精神!(秦冬梅 单位:丁庄镇中心初中)

第二篇:与孩子共读 教师发言稿

与家长共读一本书——— 教师发言

张 越

有一天下午接女儿放学,听到旁边一个接孙子的老人在发牢骚说,“刚接了幼儿园的小祖宗,还得来接这个小祖宗。”我知道天天接送孙子是一个不轻松的任务,所以老人的抱怨完全可以理解。但我却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做父母的因为忙于上班,挣钱,养家糊口,没有时间接送孩子,因此也不得不让老人接送。可想而知,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不会很多。不难想象,忙了一天的父母回到家,既没有精力也没那个心情陪陪孩子。对孩子来讲,父母能给他说说话陪陪他竟然成了奢侈的事情。

尊敬的各位家长,在一个没有时间陪孩子的家庭里,父母是不称职的。因为孩子不像小宠物,只需要供给他吃穿、给他温暖就行的。孩子首先是人,他有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毫不夸张地说,陪着就是教育。因此父母并非必须有多么高的文化层次,文盲照样能教育出优秀的人来。所以,一个常常把不懂教育挂在嘴边的父母,显然是在推脱教育的责任。那么,父母如何能尽量陪伴孩子并成为一种行为方式?很显然,我们倡导的亲子共读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为什么如此重要?各位家长,我想问:有多少个家庭将自己的孩子抛在了电视、电脑和手机面前?又有多少父母将自己仅有的闲暇时间用在了麻将、扑克和应酬上?又有几个家长能和孩子捧起书来安静地进入一个个不一样的世界?看看我们的家里,除了课本以外,我们有多少可供孩子读的书?父母从小没有和孩子进行交流,他就无法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等他到青春叛逆期时,不愿和父母交流、孤独自闭也就在所难免了。从小引导孩子 读书,并和孩子共同读书,是父母贴近孩子感情,解决孩子诸多问题的灵丹妙药。

犹太民族是世界创造财富最多的一个民族,这个民族视读书为信仰,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会将蜂蜜涂在书上,从小让孩子亲近书籍,让他感受读书是甜蜜的事情。在父母参与阅读的情况下,孩子不仅仅能得到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在阅读中建立的情感交流,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营养成分。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父母所能给与孩子的这种爱,而正是这种爱让孩子在人生的最初,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幸福,并让他一生爱书。而在他长大后,他又会将这种愉快的体验带给自己的孩子。当和孩子共读一本书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就不再是说教,批评孩子就不再是指责,因为当父母和孩子在讨论书中的人物时,孩子就会悄悄地变成书中的人物,像他那样去做人,去做事,这样的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真正好的教育就是让人感受不到教育。所以,远离电视,和孩子一起读书,成为家庭教育的不二选择。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书籍浩如烟海,我们是读不完的,可是书并不是随便就可以拿来读的,坏的书籍贻害终生。因此,首先 必须慎重选择书目。其次就是制定读书计划,具体就是一个月读几部,每天读几页,并经常和孩子交流书的内容及感受,形成以书为媒介的亲子互动。学校也将继续搭建各种平台,举办论坛、读书交流、推荐读后感发表等各种活动,鼓励孩子读书积极性。我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这就使得家长陪孩子的时间得到了保障,和孩子的交流得到了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随处可得。

家庭和学校是教育的两只手,缺少了哪一只,教育必将孤掌难鸣。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的结合,教育的两只手更有力量。最后,我用一句话来共勉: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守才有奇迹。

第三篇:与孩子共读有感

与孩子共读有感

倩妈

在亲子共读活动中,我和孩子共读了很多的 课外阅读书,比如说:《童话故事》《唐诗宋词》《儿童文学》《寓言故事》《少年时代》等。在我和孩子一起读书时,在母子亲情浓郁的互动气氛感染下,不经意间我们就融入到了故事的海洋中。我们是读的那样深动而有感情。原来陪孩子看书,阅读,是这么的有趣而富有诗情画意。

孩子从读书中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情的错与对,还能增强写作能力,能够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从而提高了孩子的写作能力。沿着书籍构成阶梯,学会了怎样做人,做事。知识是我们人类通向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

陪孩子一起读书,意味着我们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还能使孩子得到放松休闲,缓解焦虑,调节情绪。与孩子一起读书,既能留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处,又能要求自己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一举两得。然而读书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人性的认识,锻炼心胸,逐步训练感受幸福的能力,培养自信心,形成实践能力。

读书节有感

岑妈

手里拿着孩子从学校拿回来的这封《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慨,孩子外婆一直让我快点写给老师,小孩也嚷嚷着说要是星期三前发给老师,可以得到3分。但是我迟迟没有下笔,因为说实话我与孩子在一起读书的时间可以说是太少了,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但是“我和孩子的爸爸一直忙于自己的事业,天天回家很晚,等我们到家吃了饭,孩子都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了,等到周末孩子在家的时候我们也还在工作岗位上,或者忙于交际应酬,一直都没有好好的陪孩子读过书„„”这些话都是我看着信得时候心里的想法,怎么学校还给家长布置作业呀?但当我从李老师的空间看见其他好多的爸爸妈妈都写出了自己和孩子之间读书的故事,看见其中有着那么多的欢乐,那么多的温馨,我才知道我和孩子之间到底错过了什么„„这一次的读书节我和孩子之间没有什么写出来的故事,但是我相信以后我和孩子之间会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会分享给大家。

我和孩子共阅读

绮妈

书是我们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能开拓你的视野。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从她三四岁的时候,我就给她买了一些纸张比较厚、两面都有塑料薄膜的书,这些书的色彩鲜艳、内容简单,孩子翻起来十分容易。当我有了时间,就慢慢教她指认书上的物体,孩子认识快,也很喜欢,看图识物的水平提高很快。

在孩子学读学前班时,我主要给她读一些儿歌、童话、儿童版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儿歌简洁明快,朗朗上口,适于诵读,读过几遍后,孩子就能把他背下来。每当在家里来客人,要求孩子表演一个节目时,背儿歌便成了她的拿手戏。童话故事也为孩子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无论是给她讲《安徒生童话》、还是《木偶探险记》,孩子总是听得十分有趣,有时候在晚上,连觉都不想睡,一再要求再讲一篇。《十万个为什么》更像是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它正好满足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在孩子五岁的时候,从幼儿园回家时,孩子竟然问我:“妈妈,为什么会下雨?”由于我在这方面知识有限,无法回答,只好对孩子说:“让我们回家一起从《十万个为什么》的书中慢慢找答案吧!”

孩子上小学以后,为孩子选择的书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我给她挑选一些开发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字经》等有关书籍,让她对历史故事感兴趣。像《鲁宾逊漂流记》、《环游世界八十天》等等,让她尽情地领略和欣赏世界名著的魅力。这些在我小时候只听过名字,没看过内容的书,如今成了我和孩子共同的精神食粮,我们为书中人物的快乐而快乐,为书中人物的悲伤而伤。孩子看了《海底两万里》,常给我提一些关于海洋的问题,我常被她问得云里雾里的。我想此时的孩子,从书中读到的,一定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也许她从中悟出的会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科技知识。我想这也就是老师让孩子多读书的主要目的:多学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

第四篇:我与孩子共读一本书

儿子今年一年级了,在幼儿园期间,书也买过不少,但读完的不多,大多数以故事书和一些图片导向类的书籍,而且没有养成固定的阅读习惯,每次都是一时兴起,拿起来随手翻几页,随着孩子不断成长,理解能力不断增强,懂得道理也越来越多,开始有意识的选一些课外读物,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同时也丰富孩子的思想。

但是很多家长也许遇到我们同样的问题,孩子刚开始认识的字不多,所以对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在我们的严厉要求下阅读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后来我们采取一起比赛的办法,同一首诗歌我与孩子一起阅读几遍,然后合上书本,看看谁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来,谁赢了就刮输的人的鼻子,这个小游戏效果还是不错的,孩子既背会了诗歌又很开心。

每个家长我想都有自己的方法去引导孩子阅读,我们还有一次在陪孩子打羽毛球得时候,无意中我就想起“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没有刻意的去要求孩子背诵,我自己就一句一句的先背出来,最后随着羽毛球打过来打过去的节奏,我说上一句,孩子竟然接上下一句,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一起背诵,没几个来回孩子就完全能背了,这让我意外的惊喜,所以现在跟孩子一起有意无意的时候总一起背诵一些诗句,轻松又有收获。

这次借学校的“书之香”读书节活动之际,我给孩子精心挑选了《哈佛家训》作为我们共读的第一本课外读物。序言中写道:“父母不仅要用牛奶和面包将子女养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及时用完美的思想熏陶他们的灵魂。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生下他

们.并不只是让我们得到做父母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去教导他们. 用正确的人生观念启迪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人类智慧的精英.成为大地上生命的强者。我们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应该好好去履行做父母的职责”。的确,我们只有负起自己的责任,才能教会孩子学会担当。想想我们每天忙东忙西,坐下来精心陪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哈佛家训》中的故事简短精辟,每一篇都能在很短的时间能读完,并且都会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小面包的故事告诉孩子谦让者因宽容而博大,因博大而有力。好争的人,天将与之相争;谦让的人,天将与之相让。被拆掉两次的亭子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篱笆上的铁钉告诉我们伤害别人会永远留下抹不去的伤痕,同时也会伤痕自己。这本书我们刚刚开始一起阅读,但是已经感觉每一个故事都蕴含哲理,长此以往,孩子阅读的多了,一定会有所启发,因为孩子还有很多字不认识,开始的几篇都是我们陪孩子一起读完,但是这些书都是不老的财富,收藏起来等孩子大了自己有空时候翻翻,也许又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

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做一个平凡的人,但不能平庸,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哪一天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书中的某句话或者某个故事让他能正确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我就心满意足了。

第五篇:与孩子共读一本书体会(最终版)

我与妈妈同读《意林》读后感

玉龙小学

二年一班

冯煜涵

我和妈妈经常共读一本书,有什么感想,我们就在客厅的沙发上讨论、交流。妈妈和我一直都爱看《意林》这本杂志,里面的文章很感人,也比较难懂,我们经常把重点划出来,一起研究大概意思,抒发自己的感受。

《意林》中有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儿子向往自由,大学时突然“失踪”,父母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儿子。我觉得儿子在大学时逃走的方法虽然不对,但他只是向往自由,并不是讨厌父母,所以他没有什么大错。但爸爸妈妈认为儿子是大逆不道,自己的自由是建立在父母的痛苦之上,是很不对的。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讨论了三十多分钟,最后谁都不服谁。

我认为“我与家长同读一本书”是个读书的好方法,这样既能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还能互相学习呢!

妈妈也这样觉得,他们说:“对文章的不同了解,互相之间不同观点碰撞,以不同的了解和切入点去看待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法。另外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对问题的分析,对人生的品味,也会随之变得深刻。”我们认为通过父母与孩子同看一本书,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可以增加互相的感情交流。同时也可以了解孩子的成长心路历程。

《意林》这本书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又很富有哲理,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含有一个人生道理。值得家长和孩子去思考,而且里面还有许多小人物的大智慧和许多英雄的勇敢精神,值得孩子和我们去学习。而且还可以任孩子和我们的关系更融洽,也会了解孩子看其它书的好处。希望李敏可以像那些英雄人物那样对待每一件事都要认真还有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