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奴役他人的统治阶级
敬爱的党组织:
想了解一种主义便不能离了它所扎根的土壤。它的产生、兴起、广泛应用,皆与这环境密切相关。对中国共产党理解便与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紧密联系。古时候中国的阶级,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类——奴役他人的统治阶级与被奴役的平民大众。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循环中,多是有权有势的王侯将相开始了一轮新的统治。元朝清代的外族入侵也是上位者开始了一个新的王朝。即使历史中有如此多可歌可泣的农民起义,却鲜有能最终形成一个王朝的开篇。秦末、隋末、宋末农民大都在压迫中覆灭了王朝,却少了重建的能力、新建的方向。知道这样不行,却不知道如何才能行,还只是想恢复原来的老制度。
朝代的更迭便在一方的弱势中缓缓循环着。封建制度在统治者与平民百姓的维护下安度两千年。直到帝国主义的入侵,封建知识分子、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大地主大资本家,更多元的阶级在中国产生并一个个走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不断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我国旧式农民运动的发展。一个国家只有少数统治阶级说的算,让民众来承受统治者的错误他们提出了美好的理想最终却没有实施着眼于享乐于争权夺利封建帝王思想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封建知识分子的探索。闭关锁国的朝廷中终于有人睁眼看世界希望学习西方他们最根本的局限在于还不愿意放弃被吹刮了千年的皇室。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一个需要革命的年代,改良怎改的了这洋人的朝廷。
被奴役的人民渐渐苏醒,发现我们早该反抗这腐朽的天朝。可惜,帝国主义的压迫让民族资本主义难以在夹缝中生存,这阶级本不能壮大又原本远离数量最多的农民,原优于劳苦大众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没有足够坚定的决心,他们的后路还有太多。在许多时候他们软弱,他们妥协。他们不是最需要好好活下去的依然被压迫的广大农民。
独裁的共产党,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堡垒。说到底还是思想在作怪,身为上位者享受权利,自然会自愿维护此种制度。官瘾、权瘾,小群体的统治一个人欲望支使大众。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来了。逆来顺受的农民们需要解放,多为破产农民工人们需要保障。工人阶级连接着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工人阶级有能力为人民呐喊。他们生自民众,绿叶对根的情谊,不会改变,有一种虚心,为人民服务。这个动荡的年代,各个阶级带着各自的主义走上历史,最终留下了一个,扎根于这片古老的土地,给养于这土地上最广大的人民。
汇报人:feisuxs
第二篇:通向奴役之路
《通向奴役之路》的读书笔记(分章节)
第一章 被离弃的道路 ——自由主义
我们虽然努力让人类的未来更好,但是这种努力好像把我们推往相反的方向:我们向奴役越来越近了。虽然战争中国家社会主义失败了,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被清算。
自由主义是西方世界的重要遗产,重要的思想家,塔西陀、洛克、托克维尔,自由主义的重要旗手。
自由主义推进了社会的进步:
1、生产力的大发展;
2、思想的大解放。
但是自由主义带来的问题:
1、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像在自然科学中控制实验一样控制社会的发展。
2、自由主义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看上去很慢”,人们习惯用现在的标准审视自由主义,而不顾及现在的成果正是拜自由主义所赐。
3、部分对自由主义的错误理解:自由主义=自由放任,自由主义是对权贵者的辩护。(自由和平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不要拱手将平等送出去)
结果:不列颠的自由主义不断退缩,德意志的社会主义不断扩张。
第二章伟大的乌托邦
哈耶克认为: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是不可以调和的。共产主义是纳粹主义的加强版本。两个疑惑的解释:为什么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死敌?答: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将自由主义视为敌人,他们之间的争执,是因为争夺话语权和党徒的需要,因为纳粹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极为容易转换的。
为什么共产主义貌似有自由主义的伪装?答:共产主义偷换了概念,他们强调经济自由,认为若没有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就没有意义。但共产主义的经济自由,事实上就是平均分配财富的意思,并不是真正的创造出超常的财富。
第三章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下面的一个种类(列宁与马克思)
计划经济的深入人心,其原因在于大家对规律和秩序的要求,其实人人都有计划。但是社会主义者的计划,目的是在于对个人的控制和财富的再分配。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还没形成以前,人们在走向另外一个方向:例如垄断在行业中盛行,这必将归结于国家的控制。事实上,计划和自由,是两个对立的方向,融合后会变得更坏。
第四章 计划的不可避免性
计划不可避免性的理由
1、效率、规模经济。回应:规模不经济的存在,为什么垄断没有在经济最发达的英国首先出现?
2、现代经济出现的问题,非计划不能解决。回应:正是因为经济复杂,所以才需要自由竞争的方式来传递价格信息。分工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3、除非垄断,技术无法更好的推行和发展。回应:从长期来看,不能证明哪个技术是真正好的,除非付诸竞争,而且自由诚可贵。
计划是人做出来的,人的偏好是不同的,计划者必然不能协调。
第五章 计划与民主主义
有些人认为,自由主义是漫无目的混乱的,但是没有考虑到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于它要选择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可以将每个人的偏好作出区分,但是事实上不可能,人的能力只能做好自己的规划以及身边人的规划,难以想象一个“超人”能兼顾到所有的人。
这种理解并不否认国家的存在,但是国家的权力必须要有限制,根据有的需要全部人同意,有的需要大多数人同意。一旦国家掌握了过多资源,则个人的自由必然会被反噬。计划经济需要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这和民主政治的原则不符合,民主政治需要协商
和妥协。这就显得民主政治很低能。计划和民主是互斥的。
民主体制也有可能导致独裁,民主只是方法,而自由才是目的。
第六章 计划与法制
法治的头号原则就是:政府的权力应该尽量的小。
计划与法治是冲突的,计划是相机抉择的,不能从法律中获得指导,这样法律就被撇开了。
法治优于计划有两个论证:
1、政府的计划越多,个人的计划越困难。
2、政府有能力预测到它的影响,也就能事实上决定它的影响。法规沦为奴役人民的工具。
计划不可能公平,计划的公平适用于小范围,在大的范围中,不得不委托个人来决定什么是公平。这样的随意性就越来越强。
某些国家没有法治,但是不能说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法的。这说明有法律不能代表有法治。
第七章 经济管制与极权主义
计划经济必然具有非法制性:绕过法律解决经济问题,但是这不是计划经济只涉及经济而不涉及政治的理由,因为纯粹的经济目的是不存在的,所谓经济目的,只是为了达成其他目的的经济因素。只有金钱,才给人们敞开了最大的选择范围。要知道,我们觉得生活中很多东西比经济价值更加重要,其原因是:我们有在经济事务中选择什么更重要。
垄断者的威力我们已经知道,但是一个国家垄断者的目的决不仅仅在于税收,它能控制我们消费的前提是在于它能控制生产。而工作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最大部分。再没有比努力也不能改变自己处境更痛苦的事情了。
经济管制的后果就是人不再视为一个人,而是一个工具,极权主义将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计划经济要比历史上一切专制统治更加严密,这是因为社会分工如此精细,每个人的生活都严重的依赖于另外一方,所以说,真正的经济自由,不是共产主义所宣称的免去选择的烦恼,而是经济选择自由。
第八章 谁战胜谁?
竞争和正义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不徇私。私有制是自由最大的保障,国家拥有了财产权利,就可以介入个人的一切生活。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公平,但是往往产生更多不公平,要记住人为产生的不公平比自然产生的公平更难忍受。社会主义从来不提绝对公平,而是提相对公平,但是相对公平从来不能给社会政策以一个正确的引导,所谓相对公平最后还是沦落到向富人索取。
政权既然介入了一切生活,就要考虑到分配的问题了,到底怎么分配?社会主义者津津乐道的“他们劳动的一切生产物”,这样耗费资本较多的产业工人就比那些耗费资本较少的产业的人员,例如教师,打字员的收入要高。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公平了
第九章 安全与自由
绝对的安全并不可取,绝对的安全代表绝对的控制,绝对的安全的地方只有在军队,整个社会搞成一个大军营是可怕的,因为作为个人没有其他选择。
为了追求安全,现在也有各种限制,例如某个行业或集团的限制其他人进入,这样就保证内部人的安全,其代价就是那些不太好的行业大规模的失业的出现。这是一个优势者对劣势者的剥削,为了追去安全,我们造成了更大的不安全。
现在有一个风气,就是对通过努力获得少数人才能获得的利润的鄙视,认为这是剥削,但是对按部就班赞扬。这是德国严格制度化社会的产物,在这个社会里,除非处于从属地位,其他的努力是不被认可的。我们需要唤起英美自由主义的传统!
第十章 为什么最坏者当政
为什么极权国家中好人不能当政?在极权统治下每个政治家都会在道德和独裁中作出
选择,而只有独裁才能生存。
要想独裁成功,必须要网罗一些嫡系。一般来说,知识越高,独立性和差异性越强,这些嫡系最好头脑简单,易于服从,再加上一定的忽悠,例如设计出共同的敌人,就可以了。社会主义者往往是国家主义者,他们总是崇拜统一,崇拜强力,这样的人民族主义也就强很多。
社会主义需要一种为了目标不顾一切的道德法则,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反人类的目标和行为。只要有一个超越一切的总目标,是没有正常道德的余地的。成为这一事业的成员,只能没有原则,没有廉耻才能做到。
很多极权国家的人民很无辜,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虔诚好像宗教。
第十一章真理的末日
为了奴役人民,极权主义必须要垄断宣传系统,就是以一个人的思想来代替全体人民的思想,不管这些思想多么荒谬。
每个活动都要有其目的,全国一盘棋等等。
第十二章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源
德国思想家的观点评述:如果接受了他们的逻辑假设,就不得不接受他们的结论。德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战不是国家之战,是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之战,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之战。
第十三章在我们当中的极权主义者
继续上章,各国专制思想评述,特别批判了“科学方法用于社会管理”的思想。垄断如果无法避免,放在私人手中也比放在政府手中要好,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私人垄断+政府管制。垄断不可避免,是因为利益集团的支持和他们的欺骗手段。
第十四章物质条件和理想目标
我们似乎对物质条件这一说法比较厌恶,认为应该脱离“经济人”的考量,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其实这是一种经济恐惧症,对很多不可控但是阻碍自己目标的力量的厌恶。但是这种力量必须要服从,如果不服从于市场的力量,就要服从专制的力量。
个人自由和社会单一目标是不相容的,特别要提防那种“不惜任何代价”的说法。战后的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问题,我们要避免利益集团的说辞,而是要积极应对社会的改变。
一切以逃避责任为目标的活动,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反道德的。逃避责任其实就是一种自私。集体主义的盛行,使得英美传统的道德越来越受排斥了,例如独立,自己依靠自己,承担责任等等。
第十五章国际秩序的展望
计划经济必然造成全球的不和,因为计划经济是封闭的。
不要寄希望于全球性的计划经济
1、范围越大,计划经济就越难推行,一国的计划经济都难以实现,何况全球。
2、难以存在一个合适的主体来推行计划经济,每个国家的人都会从自己国家的角度出发,但他们还自以为公平。
3、应当建立一个国家联盟,限制其权力,让值得推进的计划施行,但不值得推进的计划流产。
第十六章结论
我们需要清除思想上的障碍,要创造创新的条件,而不是指导创新,我们要适当退回去,退回19世纪自由主义的理想。
第三篇:恐惧的奴役
恐惧的奴役
高二(1)崔鹏远
摘要:主人公是一位在中学里教希腊语的中年教师,名叫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另一方面,一切被禁止的东西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清楚明了,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最后由于担心被他人嘲笑抑郁而亡。
关键词:套子 恐惧 精神压抑 白色恐怖
小说通过这个“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刻画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别里科夫并不是达宫贵人,他没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势,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他在生活中是无足轻重的人物,怎能“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苦他辖制呢……”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接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文中还谈道,别里科夫的死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可一个礼拜过后生活又恢复旧貌,因为“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也许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在作者的笔下,别里科夫已不再是作为单个的人,而是“这类人”,是作为知识界和社会上的一种典型,是旧制度、旧程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那黑暗污浊的政治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时的俄国,亚力山大三世实行恐怖统治,在俄罗斯大地上密探密布,告密诬陷之风盛行,在社会上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密探机构沙皇专制制度。通过别里科夫,作者描绘出一幅当时丑陋的社会生活画卷。
在结构上,作者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方式。主要故事情节是以作品中人物回忆的方式叙述的。契诃夫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别里科夫的行为及内容,轮廓清晰、秩序井然。
契诃夫的创作基本上倾向于批判现实主义,他善于透过平凡的日常生活揭示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主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多采用幽默这一艺术手法来嘲讽丑恶的社会现实,形成他创作上的一种风格:幽默讽刺。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四篇: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理论中最著名、而有最受欢迎的著作之一,其作者哈耶克在1974年因为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即使这本书早在1944已经发表,由此可见这本书的巨大影响,甚至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深受影响。正像作者哈耶克讲的一样,他写这本书是让“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读一读,因此我认真了这本书,并从中有所感悟。
哈耶克在书中阐述道,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到斯大林的共产主义,都无可避免的会迈向专制极权,一个国家最终会变成极权主义。那什么是极权主义呢?照西方学者的言论,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一词一般用以概括德国纳粹主义、苏维埃共产主义,以及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其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20年代的墨索里尼,当时它是一个用来描述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纲领的中性甚至带有褒义的词语。二战以后,这个术语很大程度上在冷战的意义上被使用,从而带有了鲜明的贬义色彩。而极权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三点共同点是:
1、存在某个意识形态,它规范生活的方方面面,勾勒出达到终极目标的手段,2、还要有一个唯一的群众性政党,以此动员人民的热情和支持。
3、包括思想控制在内的全面控制。
那哈耶克为什么说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最终会迈向专制集权呢?在《通往奴役之路》之中,哈耶克是如下解释的。实行中央计划的必须有一个小团体(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这个小团体便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也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分配资源和产品。对于经济计划在实践上的不同意见、加上中央计划者在分配物资上的不断失败,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哈耶克进一步主张,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投票支持中央集权,并会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哈耶克主张,在经过这一连串的恶化后,一个国家将会无可避免的转变为“极权主义”。
不可否认,当哈耶克写这本书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似乎显示了一些“极权主义”色彩!那时的社会主义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而政治上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义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而当时的他认为希特勒领导的所谓社会主义国家更是集所有权力于一身,乃至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爱来深重的危害。难怪哈耶克会认为社会主义会最终导致“极权主义”,因而极力发对社会主义。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应当以“法治”为基础,他反对计划经济,但不认同“无政府状态”,政府在一些领域也可以管制,但这种管制必须建立在所有个人认同的基础上,也就是政治意义上的社会契约。
然而哈耶克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模式并不只有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他没有看到现在的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中国曾经也照搬了苏联模式,并造成了“大跃进”,乃至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当然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不再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实行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在政党制度上实行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制度方面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财富极大增加,无需通过计划来满足人民需求,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人民民主得到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并没有像哈耶克所描述的一样,在一党领导下走向“奴役之路”,即极权主义。因为中国政党制度在坚持***的前提下鼓励个民主党派参政,加强互相监督;并且坚持“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而在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公有制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与多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样就避免了政府集中分配产品!从两个方面而言,因为有了监督,有了合理的产品分配制度,所以中国是最终不会走向“极权主义”的当然在我庆幸我们国家没有变成哈耶克描述的“极权主义”国家,而且在社会上我们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我对目前中国的一些现状还是有点遗憾。正如哈耶克所说,一个国家秩序应当依照法律治理,虽然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理念,但是在执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依照“法治”的执政理念。甚至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有人提出了新“权威主义”,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腐败现象非常严重,需要权威的力量予以整治。而实际这是当前中国的法制还不健全,况且中国人心中“人治”理念已经存在几千年,甚至现在还大有人追随,相信“人治”高于“法治”,这是与哈耶克“法治”不相容的。由于存有这种观点,当人们遇到侵权行为损害自己时,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找关系而不是诉诸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照哈耶克而说,这也许会引起极权!
不过总而言之,正像马克思所讲,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经过循环往复的量变、质变,在中国真正实现“法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国家只是要避免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好坏不分的悲剧再次发生。避免个人崇拜、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法律和集体监督而走向“奴役之路”,极权主义!作为一个坚信社会主义的新青年,在响应哈耶克的让“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读一读的号召后,我相信只要中国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严格执行并在公众当中积极宣传民主、法治观念的话,我们国家会最终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五篇: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推荐]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札记
在接触此书之前,我想我对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都是不完整的。常年的“中国式教育”让我头脑里根深蒂固了很多东西,于我来说,能够与本书相遇可谓是一种机缘,因为最初之时我并不知道我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书中的种种观点让我倍感冲击,思想的碰撞如火星四溅。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门,于是我看到了迄今为止从未见过的世界。在这场“通往奴役之路”的旅途中,走走停停,反复研酌,看到了哈耶克伟大对人类未来之路的的担忧和设想,听到了来自作者心底的深深呐喊。
作者想要写的“奴役”究竟是什么呢?这一切还得从“自由”说起。
什么是自由呢?作者生活在英国这样一个高度强调“自由主义”的国家,当然自由在他的心里有着深刻的理解。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整个世界发生了太多难以预料的事情,当资本主义的国家计划、社会主义、甚至是法西斯出现的时候,整个西方世界对于“自由”似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而就在这个时期,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本书对于他的学术生涯有着极其重要地位。他坚持着一种被叫做“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国家计划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极为不恰当的,因为这种国家计划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朝着专制的方向前进着。他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制度只能是人自发行动的结果,而不应为人所设计,良好的社会应当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
作者用“被遗弃的道路”来形容他所谓的自由主义之路,用”伟大的乌托邦“来讽刺当时社会制度的“混乱”。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的终极梦想只能是空想,只是“伟大的乌托邦”而已。因为人身而为人,人存在于这个社会之中就应当追求个人自由,而不是如斯大林主义、毛主义甚至是法西斯主义们的独裁专制,那样人类就真的走上了奴役之路。“民主社会主义,最近几代人伟大的乌托邦,不仅不能实现,而且为之奋斗还会产生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以至现在对之抱有希望的那些人中几乎没有人会准备接受这种结果。”
为了对自己的观点作深入的剖析,作者又开另一篇章,阐述了自己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看法。作者是这样描述社会主义者的:“虽然他们热烈的信仰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但他们既不关心也不理解这些目标何以实现,他们确信的仅仅是这一目标一定会实现,无论其代价如何。”作者在这里用辛辣的语言讽刺了社会主义之路上人们为了实现终极理想过分强调集体主义而忽视个人的利益。作者强烈反对集体主义,歌颂个人主义,他认为个人主义是自由的象征,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充分的个人自由权利,无论何事都应当以自己的个人利益出发,国家的制度等都应当以自发的、满足大多数人的愿望为基础,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是健全的。总而言之,如果倡导集体主义那么人类就必将走上奴役之路。只有在自由之路上,人类才能发挥聪明才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不论是科学上的还是社会上的。
他强调,个人主义哲学就是要遵循个人偏好,让人不受任何组织或他人的控制,他批判所谓的“公共利益”,他认为重要的是清除那些因人类的愚蠢而加诸于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解放个人的创造力,而不是设计更多的机构去“指引”和“指挥”他们——也就是说,要创造有利于进步的条件,而不是去“计划进步”。社会的价值尺度应当是所有人的个人目标,任何制度都应当以满足或实现每所有人的个人目标为宗旨,而民主就是要保障国内安定和个人自由。他反对民主的控制,因为其可能会变成专断的权力。
关于法治,他也提出了自己看法:在经济方面,自由的国家政府只应当设定适用于一般类型的规则,只有涉及具体事项的人自己才能充分的了解情况,才能采取相应的行动。在道德方面,由于专制国家的种种“不道德”行为将会导致其法治的衰落。
谈到经济时,作者认为指挥一切经济活动的当局实际上是掌控了我们的分配,掌握了个人在经济方面的自由权利,因为经济计划几乎将涉及我们全部生活的各个方面。他认为这是十分“恐怖”的,并称其为“有意识的控制”。这种控制将是我们“通往奴役之路”的罪魁祸首。
关于人类社会的未来之路到底应该走向何方,作者在本书末尾做
了更为详细的阐述。他提出了在国家政府之外建立国际机构,即一种特殊的联邦式的国际政府形式。他认为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很好的限制国家权力来保证个人自由。在经济方面,他还是反对计划,认为只有自由竞争的发展才是发展。
总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想要拯救自己方式不是什么主义,而是应当建立起一种体制,这种体制不是我们去计划发展,而是创造条件去解放个人的创造力,社会进步的手段和方式将是人类主动的明智的选择。而这条道路的实现途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保证个人自由。同时他也强调,这种自由与19世纪的自由观念又有很大的区别。
纵观本书,作者对于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他所批判的包括法治、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社会主义与国家计划是有一定道理的,他站在此岸,观看者彼岸的“风起云涌”。他关于未来社会的物质条件与理想目标的描述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于人类未来的深入思考,发人深省。我想,正是有了哈耶克这样敢于批判的思想家才能有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吧。
但我认为对待本书还是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毕竟社会在进步,一个人的想法还是不够全面。我认为,作者的观点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这恐怕是与他自身的经历和所生的时代有关。我承认作者的观点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集体主义=奴役之路?虽然作者运用了大量辞藻来论证其观点,但我认为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应当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最主要的一条便是作者对社会主义的全盘否定是片面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用了太多的方法,不计代价地想要实现它。尽管在西方国家来说,这条道路在他们看来是十分“荒唐”的,但是在当时当地,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想要拯救自己之时,社会主义如救命稻草一般地被抓住了,这是它能够存在的理由。其次,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一点我想作者认为两者的本质是统一的这一点我认为历史已经给了人类最好的答案。
人类的路究竟将走向何方?自由?奴役?或许作为银河系中渺小的一员,我们都无从选择,但哈耶克带给人类的反思和冲击都将是十分重要的,而他的构想能否成为现实呢?一切都将等待历史的答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