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子女辩论赛观后有感

子女辩论赛观后有感



第一篇:子女辩论赛观后有感

独生子女vs非独生子女争辩赛通讯稿五2林新越

今天品德课我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赛,争论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好与坏。

社会上的家庭分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和丁克家族。而我呢是非独生子女家庭,所以个人就赞成非独生子女家庭。

我们就把独生子女叫A组,把非独生子女家庭叫做B组。A方杨子彤说如果是独生子女,家长相对会省力轻松,经济压力也不会太大 B方沈伟马上反博说独生子女虽然经济压力小,但很容易被宠坏,因为家长的精力全部花在一个孩子的身上。A方项子颀马上反驳沈伟说,虽然说孩子容易宠坏,但比两三个孩子要好,至少我们是精养,而你们家长就顾及不到两三个孩子的培养,郑芝伊马上补充观点说,说不定哪个被忽略了,而造成心灵的创伤。B方朱瞻峰说这样的家长是少部分的,非独生子女的家庭最幸福的是晚年,过年了,家里热热闹闹,团聚一起说长说短,那才叫幸福······大家争得不可开交,一句比一句精彩,一句比一句更有说服力,引得听众拍手叫好。最后周老师总结至于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要看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若是条件一般,就选择精养,若是优越生几个都行。长女如母,长兄如父,相互谦让,相互学习,热热闹闹,这种家庭氛围也是很好的。

我觉得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有它们的优势,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全面的去看待问题,就不会把

问题看偏了。

第二篇:观后有感

参观有感

5月8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了北京参观-----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和中国自然博物馆.

首先参观的是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主要介绍了北京这座不朽之城的悠久历史,宣传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灿烂明天.展馆共四层,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展示面积8000平方米.

展馆的展示可以分为北京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奥运会场馆规划建设、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交通规划建设、商务金融规划建设、北京的人文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内容.此外,还专门开辟了区县展区.进入展馆一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京湾》青铜雕塑,作品以1:60000比例真实再现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形如海湾的地理环境特征.站在雕塑面前浓缩的北京尽收眼底.

展馆二层一副巨大的青铜浮雕,而浮雕的内容是1949年的北京旧城,以1:1000比例制作,高10米,宽9米。这座雕塑充分反映了1949年北京城市的整体格局和特征,南北和东西方向的中轴线十分明显,一个规划合理,宏伟的北京旧城跃然呈现。古朴的房屋,还有先前皇城园林中的湖泊,犹如森严的封建制度般的按部就班,十分整齐。

展馆三层的一个巨大的北京规划模型沙盘,规划沙盘按照1:750比例制作,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模型面积302平方米,周面铺满同比例正摄灯箱影像图近1000平方米,该区域浓缩复制北京现代城市全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风韵和未来北京的现代;历史变迁展区,位于三层的西侧,通过大量图片、实物、模型展示了北京从原始聚落到城市的出现,进而发展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首都的历史进程......展馆四层分布着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至五和3D电影院展览馆里面还有许多关于北京建筑规划的图片,与那件1949年北京旧城的浮雕相比真不知道变化了多少,但是毕竟北京原来是一座历史老城,所以在接受现代城市规划的时候,让人觉得不是很舒服。而且在规划的时候,许多的遗迹和有意义的建筑都离我们越来越远。比如胡同文化,比如四合院。这些已经在北京很难找到了。城市是应该向着现代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不应该让那些历史古迹在城市版图上消失,在规划的时候,应该给它们留出应有的空间。美国的城市固然先进,但是没有任何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中国有着得天独后的资源和条件,就应该将这种资源利用起来,而不是在它失去后才知道去珍惜。

来北京规划展览馆有这样一种感受,就是看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一种门外汉的感觉。以后学了规划我还会再来看看的,这样结合了知识才能真正看懂里面的东西。

.第二站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的标本楼——“田家炳楼”,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是国内同类馆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功能最全、使用价值最高的标本馆,1992年落成并启用.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约20余万件,其中有相当数量为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物植物标本,还拥有一定数量的模式标本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珍贵标本,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包括世界闻名的古黄河象头骨化石、长26米的巨型合川马门溪龙、世界上最早鸟类之一 的三塔中国鸟以及完整的整窝恐龙蛋化石等.

该馆现有四个大型基本陈列:古生物陈列、植物陈列、动物陈列、人类陈列.这四个陈列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并以生物进化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展示内容,向观众普及生命科学知识.

动物——人类的朋友:

动物基本陈列包括:序、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保护动物、昆虫世界和动物之夜等7个主题单元.

一、序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往和变异性,主要分为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二、无脊椎动物地球上现生的动物大约有150多万种。依据体内脊椎骨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约占世界动物总种数的百分九十五以上,按其身体结构的异同分成三十多个门类.它们生活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成为人类生存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丽的珊瑚礁、五彩缤纷的贝壳更是让人留连忘返.

三、鱼类全世界鱼类现存种类最新估计数有19000-21000种,人们根据它们的特征将其分为两大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鱼类是水中生活的最成功、最繁盛的脊椎动物,它们以多种多样的外观形态、颜色、一些特化的内部结构以及丰富、独特的生活习性,来适应各种水环境.无论是在海洋、湖泊、河川、小溪等各种水域,都能见到它们生活的踪影。

四、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具有水生脊椎动物与陆生脊椎动物的双重特性.它们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征,如生殖和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等;但当幼体变态发育成成体时,就获得了真正陆地脊椎动物的许多特征,如用肺呼吸、具有五趾型四肢等.众多我国珍稀两栖动物和体色艳丽的国外两栖动物标本使我饱足了眼福.

五、保护动物这个单元通过精心设计的图版、濒危和灭绝动物的标本、我国珍稀保护动物电脑演示屏和具有语音识别功能的仿真大熊猫模型等展览手段,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物种灭绝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野生动物灭绝的危机在警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因为一个不能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也许很快有一天也不再适合人类的生存.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全力拯救珍稀濒危物种,已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六、这个单元通过大量国内外昆虫标本、图片、仿真或夸张的模型等介绍了昆虫的特点、昆虫与环境、昆虫的特化、昆虫的一生、昆虫的行为、昆虫与人类等方面的内容。

古爬行动物厅: 古爬行动物厅向我们展示了生物界两亿多年前的景观,并以总鳍鱼、鱼石螈、蚓螈和异齿龙为代表,演示了脊椎动物从水域向陆地发展的复杂过程大厅中央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恐龙骨架群,如中国人发现的第一条恐龙——许氏禄丰龙,体长达26米的井研马门溪龙,称王称霸的霸王龙,小巧玲珑的恐爪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多媒体电脑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恐龙的原始埋藏状态,并通过“化石搜寻器”来体味古生物学家挖掘恐龙化石的艰辛和乐趣,从模拟地层演示中体会到地球沧海变良田式的重大地质变化过程.还可以尽情参与“和恐龙赛跑”和“恐龙装架”等游戏项目二楼平台上展示着被称为“中国足迹”的恐龙脚印化石.还可以看到呈三层放射状的29枚粗皮巨型恐龙蛋,采集于中国广东南雄,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一窝恐龙蛋化石.古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由拟哺乳动物演化而来的。由于其特有的恒温优势以及中生代湿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哺乳动物得以复苏和大发展。该展厅馆分别详细介绍了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食肉类、灵长类和被子植物的演化历程以及著名的山旺生物群。

在展厅中,我们看到了阶齿兽的复原图和骨骼标本,它是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同期最大的哺乳动物;还欣赏到庞大的象类家族,包括赫赫有名的高4米长8米的黄河象和铲齿象.观众还可以欣赏到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标本:目前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世界上第一朵花辽宁古果.整个博物馆最好玩地方要数“恐龙世界”了.“恐龙世界”以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的时间顺序栩栩如生地复原了恐龙时代的面貌:活灵活现的蜀龙动物群,恐龙世界中弱肉强食的血腥场面,神秘莫测的侏罗纪大峡谷,恐龙时代海洋的繁荣景象,1.26亿年前的热河生物群„„

“恐龙世界”面积达1200平方米之多,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恐龙主题公园”景观区,该区域玻璃顶棚高近10米,为自然采光,展区内岩石、植被、瀑布、水沼等生动逼真.该展区主要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恐龙的生活环境,这里还设置了“恐龙视角望远镜”和“恐龙下蛋”等互动游戏项目,参观者可感受恐龙视觉,也可以在现场目睹恐龙如何下蛋,并在投放一枚硬币后得到包裹了一只小恐龙模型的恐龙蛋作为纪念.第二部分为侏罗纪晚期景象展区,主要展示侏罗纪晚期大陆的面貌,在这里可以领略喷发的火山所产生的熊熊烈焰和滚滚的岩浆.第三部分是“白垩纪公园”,主要通过热河生物群幻象和仿真恐龙模型来体现我国著名的辽西“热河生物群”景象.另外,“恐龙世界”中的所有恐龙模型均采用仿真材质制造,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接近真实体型大小,再加上在声电控制下身体可以自如转动、嘴巴可张合,还会发出一阵阵嘶吼声,让人们感觉到仿佛真的置身于恐龙国度。

这次的参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回忆,我了解到了北京规划的全局性,自然界的神奇,史前生物的强大,和琥珀的由来。尤其是在参观了规划展览馆后,感觉北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些规划将要靠我们来完成。而我们如果想去自己建设这座城市,必须有强大的知识储备作为后盾。希望以后我可以亲手去将那些图片上的东西变为现实。

佟昊

第三篇:观后有感

把“群众”刻在心里的村支书

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段爱平事迹有感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没有惊天动地,总是一点一滴,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这是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段爱平的颁奖词。

段爱平,女,中共党员,1956年8月生,2000年9月任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至今。十余年来,段爱平同志始终把集体的事、百姓的事作为头等大事,自己率先致富后,多次自掏腰包,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出资、垫资,动员全家义务劳动,带领村民修建了学校、敬老院、村通路,进行了电网改造、园林村建设、河道治理等;先富不忘穷乡亲,帮助村民联系贷款、提供借款,扶持运输业,壮大养殖业,输出劳动力,调整农业产业,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致富;在过度劳累、积劳成疾、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今年的抗洪防汛中,她不顾自己裂缝塌陷的房屋,拖着病体带领村干部救助受灾的群众,得到了全村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甚至没有上过一天学,识字不多,但她用实际行动把“群众”两个字一笔一划刻在了自己的心里,为乡亲们做事就是给自己做事,为乡亲们花钱就是为自己花钱,为乡亲们过上好生活,她忘我工作,心系群众、服务百姓的一个个生动故事,每一次讲述都让人泪流满面,每一次倾听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学习段爱平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她情系村民、淡泊名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富不忘本、回报社会、倾心为民的大爱精神,敢想敢为、苦干实干、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恪守信念、敢于担当、尽职履责的敬业精神,学习段爱平同志,就是要真正把先进典型的崇高精神转化为立志大干、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的工作热情和激情,把真心爱民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把为民服务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讲政治、重品行、有能力、敢担当,立足岗位、尽职尽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完成好肩负的各项任务。

段爱平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忠诚于党、大爱无私、服务群众的高尚品质,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代表,基层干部的典范。党员干部更要以段爱平为镜子,照一照自己,看看心灵美不美、境界高不高、敢不敢扛硬、作风实不实、工作干得好不好,要以以段爱平先进事迹为榜样,立足平凡工作岗位,奋发有为、干事创业,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第四篇:天下归心,观后有感

《天下归心》,观后有感

昨天晚上,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跨界导演的新编京剧《天下归心》,这是该剧的第一场公演,我怀揣着对张艺谋如何导演京剧以及对新编京剧演员阵容的好奇之心走进了剧场,并由此引发了对新编京剧传承与创新的一些感慨,特想和大家分享,一吐为快。

这出新戏的内容介绍我就不过多的谈论,应该在网络上,新闻里看到了不少,我现在只想谈谈自己的所观、所听及所思。

这是一出非常不错的新编京剧,是一部正剧,以“亲情”为主线。从郑庄公的恨母、弃母,到念母、探母、接母回朝,整出戏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特别是对“孝”字的诠释比较到位和全面,确实是一部蕴含着浓厚传统道德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谐之美的京剧艺术作品,传递了正能量,应该说是当今戏剧舞台的又一朵奇葩。

本剧的艺术创作,“张艺谋”三个字可能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也是大众最为关注的。京剧,在大众看来,是传统的、呆板的,但又是很经典的、价值很高的艺术作品,跨界导演和创作新编京剧,是需要有胆量的。可以看得出,创作者对京剧艺术也是很敬畏的,一句“向京剧传统致敬”,道出了张艺谋这出戏的创作原则。他把以传统为主的,“程式化”的人物、唱腔、服装、表演等艺术元素和以创新为主的,“写意化”的环境、道具、灯光、布景等设计元素有机的、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而让人不会感觉别扭和牵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张艺谋跨界导演新编京剧是在“尊重传统、大胆创新”的创作思路下开展的,他在场景设计上力求创新、追求简约。布景红、白色基调鲜明,充分运用“一桌两椅”的舞台概念。整个环境上处处有大红色的“一桌两椅”元素,以白色布景衬托,以大写意的笔墨变换着背景的图案,这样的构思确实有些跨界,确实可谓新颖、独特,这是需要有思想的。

开场戏中创作者大胆运用光和影,以剪影的效果来表现传统京剧的开打场面,然后撕破布景道具,人物从背景中出来,回到京剧的场景中,这个设计应该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的一种有益的探索。把两个很古老的东西——皮影和戏剧,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不同表现方式的艺术作品糅合到一起,这就是一种创新,这是需要有灵感的。

《天下归心》虽是一出大戏,但在人物刻画上清晰明了,简繁得当。人物主要包括郑庄公、武姜、颖考叔、庄后、公子吕、颖母等,每个人物角色特点鲜明。这是一出以花脸为主的戏,包括了老旦、老生、青衣、文丑等京剧主要行当,每个角色相互衬托但不添乱,恰到好处。演员阵容的强大是本剧的另一大亮点,老中青三代演员的联诀献艺,为本剧增色不少。花脸有尚长荣、孟广禄,安平;老生有陈少云、杨乃彭;老旦有李鸣岩、袁慧琴、康静、翟墨;青衣有史依弘、张慧芳;文丑有朱世慧、徐孟珂等京剧名家。

很遗憾我未能亲睹尚长荣和李鸣岩两位老艺术家的精彩演出,我看的这场是安平饰演的郑庄公,他不愧是“抒情花脸”,嗓音高亢洪亮,行腔游刃有余;杨乃彭饰演颖考叔,他以唱功见长,嗓音润滑略带苍劲,不愧是当下老生名家;袁慧琴饰演武姜,高昂悲怆的嗓音和行腔,艺术感染力极强。他们精彩的表演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整出戏中,大段儿的唱腔不少,但观众仍然能够坐得住并掌声不断,说明了这出新编京剧很能抓人。加之,字幕把每一个唱段儿的曲牌标注出来,这也是普及和创新京剧艺术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一出好戏,特别是一出新编京剧,不但需要有名角献艺,更需要有一个名家荟萃的的主创阵容,由于张艺谋的跨界导演,参与的主创人员可谓强大,从演员到唱腔,从音乐到伴奏,从舞美到灯光,从化妆到服装,听得出来也看得出来,大家都在为这出戏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都想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出一条即保持传统京剧艺术的经典,又能够有所创新让人感觉眼前一亮的新编京剧作品。

任何新的东西只有经过不断的打磨,反复修炼、不断完善才能成为上品,也才能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这出戏看过后,我认为有些地方还有一些可商榷的东西,特提出个人的拙见仅供参考:第一,“一桌两椅”在传统的京剧里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而本剧中“一桌两椅”的创作表现从大与小,高与低等不同的方式变幻出各种场景,但我有点儿还没看明白。比如,有些场景中凸出来一块椅子或桌子,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是从艺术的角度设计出这样的场景效果而体现出创新吗?如果我没有看戏单和说明,我可能未必知道“一桌两椅”所追求的意境。第二,最后一场的把“一桌两椅”摆上台来,感觉既费时又费力,使全剧的流畅受到影响,特别是全体演员登台后,它倒成了一个累赘放在了那里。第三,大段的唱段,充分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情感斗争,也展示出演员深厚的功底和艺术表现力,但从剧情发展来看,总感觉有些拖沓。另外,整出戏的节奏也略感有些过缓,我认为还有可压缩的空间。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出好戏,这出戏的所有参与者都在为中国传统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看得出来,他们都在小心翼翼的前行着。

对于这样的创新和探索,谁也不敢说对与错,但历史会告诉他对与错,观众也会告诉他对与错。

程云2013年10月2日于寓所

第五篇:《末代皇帝》观后有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一部由法国,意大利,中国,英国,香港四国合拍的电影,导演是意大利人贝托鲁奇,令人惊奇的是它是首部在大陆获得拍摄的电影,是政府允许的,创建于1987年。那时作者还未出生,而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于1976年,片中主要人物,主角溥仪在现实逝世于1967年,出版过着作《我的前半生》。片中全片采用英文对白,那么由此可想剧本当然是由导演的国外团队编写。片中也有日本人,中国人使用本国语言。不过不都涉及在影片重要的角色之上,那么这样来说剧本也会涉及到别国的文学影响,只不过不太重要。它是一部很综合的电影,由西方人主导,历史戏剧观的角度拍摄并且制作的。并不是中国人,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讲述,而是第三者他人对这段历史的看法。相对来说是比前者客观,公正的,有说服力,也会有他国的政治思想观念,对待人物的观念,简化了中国对于皇室,对于政治事实主观的描述,对正视人物的歪曲的纠正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那么这样来说片中的溥仪是很普通人的视角,淡化了很复杂的因政治缺乏的人性感,人性观。是有着正常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道德价值取向等观念,由一个复杂的历史政治人物,因他国的介入由此简化了实在一个普通人的人物命运,对于事实事物的选择,更能的凸显一个因上时代的变化,因家庭出身等等原因产生的个人的不幸,而对于共同历史来说又是万幸的,由于他的下台,结束了长达208年满清专制的统治,由于他的离开结束了长达5000年中国封建的社会制度,而由此走向了现代化。

令作者影响之深的是导演背景的音乐与镜头的运用十分的打动人,经典的片中台词“Open the door”一共出现了3次以上,实在让人联想起由当时慈禧太后统治的旧时代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而极具讽刺的是溥仪的家人死于吸食鸦片,而鸦片正视当时英法等国,敲开旧时中国的很重要的敲门砖。科技思想的落后终于促使我们“Open the door”了。不在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就像片中经典的段落溥仪趴在古老的故宫地砖上,听到陈旧的厚实的城墙外,喊杀打的声音,仿佛那时的旧中国被厚厚的城墙所隔离,与外部世界断开了联系了,外界发生的任何事物与我们好像没有任何的联系,英法等西方国家已经经过过工业革命,文艺复兴,不断的推翻重来推翻重来,而这边中国还在置办慈禧的六十大寿而大费国力……实在让人啼笑皆非。等待被日本人,英法国人的大舰大炮兵临城下时才猛然醒来。溥仪1908年接手慈禧,他父亲是清光绪弟,于1927年正式下台。而于后一直生活在紫禁城故宫,后被民国军队赶出此地……

总之这部电影很让人再次想起那段不堪的历史,片中溥仪提到的台词“他们就好像唱戏一样,在戏台一样,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成这样,”这是对他老师说道的,他看到那些他的仆人,后解放后溥仪成战犯,关押10年释放后回到北京,他遇见了关押他的所长,他的同胞弟弟,被当时的文革批判,打倒,指控关押。让人可笑的是那时的红卫兵,念叨的“什么造反有理”还有那些片中女战士在跳舞歌颂“新中国,革命”等等,让作者实在是不得不想起溥仪的台词“他们好像是唱戏一样,戏班子的”对于现实的描述,对于封建的遗留!让人可怕,憎恨。那时不尊重任何人,不尊重任何事物,……宪法有用吗?就像溥仪最后的那段他走到那个上面,把别人送给他的那个小盒子交到那个带着红领巾的少年手中一样,小少年在看守着这一切,如同“新的中国”一样年轻,无畏,不顾道德法??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再也对国内,或是其他讲诉民国的电影再次索然无味了……它实在是太优秀了,本片获得了奥斯卡9项奖项。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它!那时的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之间的对立,矛盾,让人不得不想起今天的种种的来源,今天世界中国文化的产生,未来历史,科技思想的进步……改变不再只是割掉隔断那个陈旧的长长的让人耻辱的辫子,还有心中的辫子什么时候才能断开呢?是要对于愚昧无知的完全摒弃……对于今时今日,世界的,智慧的,先进的。要加于重视!盲目愚昧封建让人可怕,陈旧落后让人心酸退避。当有一天明白这一切时,任何人都是不得不叹息的……

还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音乐,美术的应有采用了大量的日本人,而今天的电影人张艺谋在<满城尽戴黄金甲>《十面埋伏》的主要音乐,美术设计也是由日本人完成……而这几部电影都是很有历史感,很需要年代,文化的经验……而这经验也并非本国,传统中“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所能取代了……极具讽刺。本国益于为荣的艺术,所欣赏所观赏的是由他国完成的……中国无人吗??可笑。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