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高考札记5(由状元做广告说开去)
2012高考札记5
——由状元做广告说开去
“黑色六月”的战火已烟消云散一段时间了,相信大多数高三学子都已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从今年的电视荧屏来看,与往年似乎并无什么区别。我稍总结了一下不过有两点:一是状元们为商家做广告,二是各大酒店为状元们承办“谢师宴”。
这状元做广告的嘛,也无非就是什么学习机、保健品。画面上一个高考状元手里托着一个英语学习机慷慨激昂地说:我今年的高考英语成绩是满分,这多亏了××学习机,有了它,就如进了北大和清华。还有三个高考状元一人拿一瓶饮料说:今年高考能夺冠呀,这真亏有了××饮料,这种饮料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机素„„
看了这些状元们做的广告,只是让我觉得有些疑惑,因为我私底下认为状元们在还未成为状元之前是绝对没有用过这些东西的。或许是因为看中那笔广告费,或许是想一夜成名,但不管怎么样,他们还是做了。
突然间我想起了一则笑话: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百岁寿星,问:“您能长命百岁,究竟有什么秘诀没有?”百岁老人答:“这个暂时还不好说。我恐怕得过3天后才能告诉你。现在我正和两家广告公司谈判,一家要我说是长年饮××牌矿泉水,另一家则要我说是常服××牌口服液。”
无独有偶,前几日又看到了这样一则旧报道:南京市105岁老人钱道康先生尽管经济并不宽裕,可面对7次请他做广告的保健品厂家从不动心。他说我从没吃过保健品,不能说假话骗人。好一个“不能说假话骗人!”我想,一切尽在不言中,如果每个名人(当然包括状元们)都能立场坚定,学学这位老先生,我想有些假、大、空的谎言自然就会不攻自破。
今天逛街,看到一家酒店大门口早已拉起了长长的横幅:金榜题名,×酒壮行!
这是就美其名曰的“谢师宴”吧,以前学子们只是在自己家中庆贺一下而已,可后来,也许是各大酒店都看中了这块大蛋糕,不管门面大小,都打起巨幅横幅和优惠价格,什么“状元宴”、“谢师宴”,五花八门,一个接一个,各路食客海吃海喝,餐饮酒家老板们个个也赚得盆满钵满。这不,昨天我在电视上就看到某知名大酒店就做起了广告。
其实,“谢师宴”也没什么大惊小怪,怪就在它引导了一种畸形消费,将纯洁至上的“谢师”演变成了一种高度商业化的经济关系。在几年前,就有许多媒体讨论过有关学生摆“谢师宴”的话题,认为学生不应过早接受经济思维,可如今呢,酒店在电视上明目张胆地做这样的广告,和那个“脑白金”教人送礼的广告一样,这能怪学生吗?哦,说到这,我又有一个疑问了:这样的广告又是经过怎样的审查而上了电视呢?
明年的状元们还会是今年这个样子吗?我们拭目以待。
2012-07-01
第二篇:由雪豹说开去
由《雪豹》说开去
暑假在家把一直想看的电视剧《雪豹》给看了,之前也有不少频道放过,但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没有机会看一遍。
老实说在众多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中《雪豹》是出类拔萃的一部,它是由小说《特战先锋》改编而来的。如果有机会的话也一定要把小说版的看一下,先抛开《雪豹》到底有没有历史原型不谈,就从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战斗场面的拍摄、角色道具的使用,《雪豹》均优于大多抗日剧。
《雪豹》的主人公叫周卫国(文章饰)。周卫国原名周文,出身于上海富商家庭,可以看出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为了心爱的人而开枪打死日本人,本应该处以枪决,在父亲及各方帮助下用死刑犯替换而逃脱。在拒绝父亲安排的婚姻后考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赴德国留学深造。在德国期间不仅接受了现代化的军事理论,而且深受特种作战思想的影响。竹下俊是周卫国在留学期间所认识的重要朋友(后在战争中成为敌人),并向他学习了剑道和日语,后因中日开战而划地绝交。回国后历经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在战争中展现了其优异指的挥才能,后在南京保卫战中受伤与部队失散,先入伙清风寨当了二当家,在此期间配合了虎头山的八路军作战,在骑风口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后加入八路军,担任排长、连长,后成为团长,虎头山八路军军事主官。在此期间联合沉重打击了虎头山地区的日军,最后在与竹下俊的斗智斗勇中取得最终胜利。
在我所看过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能和《雪豹》比肩的也只有《亮剑》。周卫国和李云龙同为独立团团长,同样具有指挥作战的创造性,同样在战争中注重特种作战。《亮剑》通篇显示了一股“亮剑”精神:在与对手狭路
相逢时明知是个死,也要亮剑。倒在对手剑下也虽败犹荣,遇到敌人就算明知不敌也要勇敢亮剑,就算倒下也要成为一道岭,一座山。而《雪豹》则阐释了一股“雪豹”精神: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最善于审时度势、非常机敏、发现目标一鼓作气,决不放弃。从特种作战的角度上来说,《亮剑》更注重运用特种作战对敌人指挥系统的打击,干掉敌人的指挥官,以达到擒贼先擒王的效果;而《雪豹》则是把特种作战的理念综合运用于战场以配合大部队的作战,更具有现代特种作战的特点。还有个细节:《雪豹》和《亮剑》中的日军说的是日语,而不像其他同类电视剧中的日军除了“八嘎”、“幺嘻”和“嗨”外就是满口的中文,一点抗日剧的氛围都没有,这只能说明导演对待抗日剧的态度不够专心,把抗日剧拍成中国人与穿着日军军服的中国人之间的战争剧。
对于周卫国的饰演者文章就不作过多的评论了,因为我认为每部电视剧的扮演者都是尽心的,努力的,力求做到最好的。那就浅谈一下《雪豹》中的道具的使用这一细节。有的抗日剧是这样的:民兵或游击队员清一色的三八式步枪(三八大盖),而主要人物用的是毛瑟手枪(驳壳枪、盒子炮)。且不说合理性,就谈这帮“土八路”的装备都赶上八路军的正规部队了!更狗血的是诸如关公战秦琼的闹剧:抗日期间我们用上了“五四”式手枪(怎么不用“AK-47”的);日军的卡车是“解放”牌的。而《雪豹》是“很尊重历史的”,出现了带枪托的毛瑟手枪,这在当时也确实这么用的。另外就是掷弹筒,又名超轻迫击炮。当时日军把掷弹筒装备到小队(相当于排),在战争中大量使用,由于其重量轻,使用方便快捷甚至可以伴随步兵冲锋作为侵华日军主要单兵武器,掷弹筒除了可以发射榴弹外还可以发射制式手榴弹,还可以发射毒气弹给中国军民造成了极大的杀伤。同样,中国军
队当时也大量装备,成了当时缺少重型武器的中国军队打击侵略者的有力武器。在有的抗日剧中,中国军队没有也就算了,连日军也没有,要知道这可是排级的作战装备啊,这些日军也太山寨了吧。
《雪豹》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反面人物的精彩刻画。在众多抗日剧中将日军表现的凶狠、狡猾、残忍固然没错,但为了增添搞笑元素还把日军表现的近乎白痴的无能,请问这现实吗?且不说正面人物高大全的合理性,为了博得观众一笑而丑化敌人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任何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那些高水平的“敌人”。不知是好人与高水平的敌人斗智斗勇来的来的精彩,还是同低智商的敌人“过家家”来的过瘾呢?我承认反面任务的存在是为了衬托正面人物,但以白痴、低智商的示人的反面人物不知能说明什么?顺便说一下,诸如《小兵张嘎》这类电视剧我是排斥的。这是将战争儿戏化、战争喜剧化,向人们灌输错误的战争观,尤其是向孩子们错误的灌输,这是一种犯罪!
《雪豹》的主人公是周卫国,但我个人更喜欢竹下俊。竹下俊让我认识到影视剧中的日本军人除了杀人放火找花姑娘外还有像竹下俊这样的纯粹的军人。先来看一下竹下俊的简介:竹下俊(1916-1944),日本京都名门之后,电视剧《雪豹》(小说《特战先驱》)中塑造的性格丰富的一个人物,有耿长军饰演。竹下俊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在德国柏林军事学院学习,是日本北辰一刀流大弟子,剑道八段,后继任为流主。1937年后因为日本侵华战争来到中国,担任日本特战队队长,大佐军衔,最后在用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和自己的国家谢罪。竹下俊虽然出身名门(京都竹下一族),虽然16岁就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虽然20多岁就继任北辰一刀流流主(相当于帮主、掌门),但究其一生任是个悲剧,因为他无法改
变自己的命运,无法改变自己国家的命运。当与周卫国划地绝交时,竹下俊是痛苦的,因为一个与他朝夕相处的朋友因战争与他走向了对立面,自己最后也自愿的倒在朋友的刀下。在柏林与周卫国谈到自己作为军人的愿望是保卫自己的国家,但作为一个军人,注定是要服从命令,不得不参与一场自己认为是必败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不得不与自己的好朋友周卫国为敌。在最后与周卫国的对决中竹下俊自断一臂来向战争中失去一臂的周卫国谢罪,又以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国家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谢罪。在众多抗日题材影视剧对日本军人的刻画大多是冷血无情的、凶狠残暴、甚至是滑稽搞笑,而《雪豹》中的竹下俊让我看到一个不同的日军军官。在表达希望与周卫国成为朋友遭到拒绝后,依然向他伸出友谊之手;在拜访剑道道馆时不以流主大弟子自居,而是表现十分谦虚。他毫无保留的把日语和剑道教给周卫国,尽管他知道周卫国以后很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敌人。虽然周卫国跟他划地绝交,但竹下俊几近于固执,任把周卫国当成生平唯一知己。其中最让我感触良多的是:陈怡被俘后,竹下俊利用自己的权力使陈怡免受凌辱拷打,并给予了很好的照顾,说道“保护朋友的女人是竹下现在唯一能为朋友做到的事”。这句话透露出竹下深深的无奈。竹下是名真正的军人!在部下要杀害百姓时他及时制止,认为这不是军人的行为。遇事沉卓、冷静、分析透彻独到,具有战略性眼光,能够根据战场的变化制定合理的策略,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官!只不过他遇到了一个比他还优秀的周卫国,自己也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雪豹》看到最后发现自己更喜欢竹下俊,喜欢尽管是日本军人但浑身透着军人气概的竹下俊。
从周卫国的身上我看到一名优秀军官应具有的素质:语言能力出众、思维敏捷、思维开阔、对新事物具有超凡领悟能力(竹下的评价)。倘若当
时的军官大多像周卫国一样心存报国之志、身兼报国之才,抗日战争也许会是另一种状况。可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但反问一句现在的中国军队中这种“周卫国式”军官能有多少呢?这暂且不谈,且先看现在所谓的军人现状。这个暑假里一个高中同学当兵回来探亲,讲起军营那些事儿,我的心,寒了,碎了。银屏上的官兵是一致的、平等的,可现实却不是的;银屏上老兵对新兵是友爱的、关照的,可现实却不是的……还有诸如“李刚儿子”之流,“药家鑫”之类在军队中大有人在。我不知道在这样的和平年代里这支军队还是不是那支曾经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敢向美军挑战、向苏军叫板、痛击印度军队的那支人民军队?人民的军队还是不是人民的?俗话说党指挥枪,不知这枪还能不能打响?还能不能打准?如果战争在明天爆发,这支军队还能不能履行其最基本的责任—保家卫国?当下周边安全时局变幻莫测,这支人民军队到底能不能迎接来自朝鲜半岛、钓鱼岛、东海、台湾、南海、中印边境、新疆“东突”“东伊运”的各方面挑战?我满怀疑问地再看《雪豹》,再看周卫国时,不禁忧心忡忡。
前几天在饭桌上听舅舅同他的老战友回忆军营那些事儿,又联系了《雪豹》,对我们军队的现状的担忧又加深了一层。他们是70年代的坦克兵,舅舅是炮手,他的老战友是驾驶员,听着他们的故事感到既有趣又有心忧。趣事儿就不说了,忧的是他们当年的训练状况:炮手一年打不了几发炮弹,驾驶员开坦克时间是按分钟记的,按他的说法:比飞行员的时间还少。他们的驻地在太原,70年代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他们应属二线部队,但假想敌任就是在“大纵深作战理论”指导下的苏联装甲部队。可他们的装备,不好意思是T-34?!当然国家那时比较困难,条件艰苦,加上一些政治原因是可以理解的,但幸好战争没有爆发。好在国家现在的条件改观了很多:
坦克换成99式;空军早已列装大批三代机;海军的新型舰只也陆续下水服役,这不咱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不也刚完成海试么。但杞人忧天的我又开始愁了:相比研制什么四代机“歼-20”,研制航空母舰,军方更应该对部队的训练舍得投入,少做点“面子工程”,多做点提高战斗力的务实工作,把现有的装备的战斗力释放到最大。毛主席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再先进的武器也离不开人的操作。当然武器还是越先进约好的,对高精尖的武器的研制是必须要下大工夫的。
第三篇:由孝说开去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提出来是在西周时期,而在汉代“孝”更是视为重要,那时“孝”是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官者必先修“孝”。东汉时期的黄香被视为孝顺父母的典型!
儒家《孝经》里对孝下了一个古时的定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而在现代社会对孝诠释的最好的我认为是99年春晚陈红唱的那首《常回家看看》。
然而,现代社会物欲横飞,充斥在人们眼里的只有物质、金钱、地位,同时加上生活上的压力。大多数人都无暇顾及父母,或者是“无能力”顾及父母。于是,对待父母总是抱着一种“等我有了条件在去孝顺”的态度。但熟不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顺。父母,长者都在岁月中逐渐老去,红颜不再。父母是无法用时间去等待子女的孝顺。其实孝顺就是从现在做起,它不需要什么条件,更不需要等到你有条件。
4.29日我从信丰回到了大余老家。家里留着爷爷奶奶以及爸妈四老。我、弟弟以及弟媳三人都外出工作。可想而知四老在家的寂寞与孤独。看着四老逐渐老去的容颜,以及逐渐增多的白发,心里不免心酸。回想自己从初中开始,已经足足有14年在外地独立生活。呆在父母以及爷爷奶奶身边的时间确实太少,孝顺更是无从谈起。
孝,就是多谢陪伴,多些沟通与交流。下午,同亲爱的妈妈一起在菜园里摘种些辣椒、茄子、豆子;一起谈论村里的新闻一起谈论我的工作与感情、以及人生规划;一起谈论蓝天白云,小溪边的野草,以及我小时候经常摘的野果子。傍晚时,老爸回家了,和亲爱的老爸在院子里闲谈,谈谈赚钱,谈谈风险与报酬,随心随意的交流。晚上呆在爷爷房间里,躺在爷爷那张老式的席梦思上,唠起了家常,谈了谈政治,最后还是把话题移到我的个人问题上。我很对不起我的爷爷,至今未给他老人家带回个孙媳。我跟爷爷讲了我现在的处境以及对未来的打算(包括工作和感情),这样一聊就是三个小时。其实四老要的就是小辈的陪伴。这绝对比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并且更需要。于是我5.1假期的计划出炉了。我决定5.1假期三天就呆在家里陪陪四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顺!
手稿于2012年4.29晚12点于家卧室
第四篇:《由马云正传说开去》
《由马云正传说开去》
有这么一个人,从小挚爱金庸的小说,幻想成为里面的英雄侠客,比如《笑傲江湖》里面的风清扬是他一生最爱也最希望成为的人物。他从小虽然瘦弱,但是却总爱打抱不平,为同学两肋插刀,为了阻止别人偷井盖而一声吼等等。他最大的最重要的愿望是:有朝一日大家评价他的时候,会认为他首先是一个太极拳大师,然后曾经创办过企业而已。我们听到这些话语的时候,首先且必然想到的这个人应该是一个小混混吧,长大后应该就是一个土豪煤老板而已。但是,我们都错了,他所说的创办的企业就是阿里巴巴,淘宝。是,他就是小个子外星人:马云,全世界都认识的网络商业帝国阿里巴巴的掌门人,淘宝网的创始人,支付宝的发明者,网络金融的颠覆者余额宝之父。
这个颠覆各种传统的小个子现在以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创业史持续的震撼着我们,正如他所展现的,即使出身为一个普通的英语教师,只要你有梦想,敢硬闯,世界仍会给你开创出一片广阔的天空。马云的成功,有世界互联网发展的难逢机遇,但更多的是个人的努力和拼搏,其实机遇和机会,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拼搏,不要说错过,对于平庸懒惰的人来说,能发现,都是件奢侈的事。
很多年轻人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马云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原汁原味的告诉当今青年人,传奇就是敢走想都不敢想的路,并且头破血流的走下去。马云从老师到翻译,从开翻译社到去美国学网络,从开网络代理公司到融资千万并购雅虎,从正规政府部门辞职回家创业,无一不显现出他不走寻常路的作风和奇特。正所谓不破不立,破的就是传统,破的就是常规,所以最后立起来的就是帝国,就是霸业。
读马云正传,我们更可以看清马云的金钱观和他为人处事的原则甚至是他的社会责任感并由此看到他的必胜抱负和理想。马云在阿里的股份少的不像一个CEO,而他的理想是让所有的中小企业能用互联网挣钱,阿里的上市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造富运动,顷刻间中国多了几十成百个千万富翁。马云的“财散人聚”的理念是个人高尚品德和中国传统千金散去还复来思想的最佳印证,也是他一生被人追随,不短开拓新领域面对新困难却总是成功胜利的关键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们当代青年人在面对利益和树立金钱观时应该汲取的最重要的品质。
“不是因为杰出才做梦,是因为善梦才杰出”,“为什么不树立梦想,万一实现了呢?”不管是在个人成长,还是追求自己的爱妻,还是后来要建立百年企业,进入世界前列等方面,马云一直都是“做着梦”一路走来的,而实践证明,这些白日梦,都成真了。作为当代青年人,正如那句名言所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彻底了解自己人生的追求和梦想,并依托自己天性的才华,让自己的梦想得到实现,让自己的才华得到彰显。
祝所有人有梦,祝所有梦实现。谢谢大家
第五篇:由韩寒的转变说开去
由韩寒的转变说开去
2011年末,“80后”作家韩寒,在其博客中连发三篇文章——《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标题醒目,内容敏感,在社会舆论中引起了热议。其中“暴力革命我们都不愿意发生,天鹅绒革命不可能在近期的中国发生,完美民主不可能在中国出现,所以我们只能一点一点追求” 一语道破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而“ 改良是现在最好的出路“更是文章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在此之前,韩寒一直以其特有的调侃、尖刻的笔风,在社会舆论中充当批评者的角色。但此次三篇文章不但十分客观的分析了我国社会问题,还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其语调的转变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是什么促使了韩寒华丽地转身呢?有人说,韩寒此三篇系政治站队之作;也有人说,韩寒找人代笔,沽名钓誉。在我看来,给知识分子乱贴标签、乱扣帽子是一种无耻的行为。
韩寒作为“80后”的一个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年龄增长而成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正像今日发展中的中国一样,经历30年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保障、民生福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虽然,中国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他也正像韩寒那样仍然在成长。
不得不承认的是,“80后”在精神文化领域依然存在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单一,以至于别有用心的人编几个故事,就能煽动、蛊惑其中的一部分人。这就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拓展思维,站在应有的高度看问题。“80后”曾经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被贴上了各种有偏见的标签。而今日韩寒的转变,正是“80后“思维模式逐渐融入主流社会的标志,是其思想趋于成熟的表现。历史不可能跳过“80后”,“80后”总有一天要接过象征重任的接力棒,挑起社会的大梁。“80后”将如何书写历史,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