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第一篇:《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推荐者: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金洲小学张新元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中餐都想吃些什么呢?

生: 糖醋排骨。

生: 烤鸡腿。

生: 茭白肉丝再加一个三鲜汤

……

[开始上课]

(二)用生吃和熟吃的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

师: 同学们的食物真丰富啊!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猪肉,(多媒体出示猪肉图)谁来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吃的?

生: 煮熟了吃。

生: 红烧肉。

生: 青椒肉片„„

师:(多媒体出示西瓜图)这西瓜你平时又是怎样吃的?

生:切一片片吃。

生:放冰箱里冰一下再吃。

生:做西瓜汁吃。

师:谁能发现猪肉和西瓜在吃法上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

生:猪肉需要煮熟了才能吃,而西瓜可以直接生吃。

师:很好。如果按这样的标准,食物可以分成两类.师:出示课题《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老师这里还有一些食物,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并一起说说他们一般是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生:(齐声回答)(西瓜)生的吃——(茄子)熟的吃——(猪肉)熟的吃——(螃蟹)熟的吃——(甲鱼)熟的吃——(黄瓜)(番茄)生的吃、熟的吃。

师:黄瓜平时到底是怎样吃的?

生:生的可以吃,熟的也可以吃。

(三)比较生吃和熟吃的优劣。

师:对,一般情况下,可以生吃的食物主要有:水果和一小部分的蔬菜,需要烧熟了再吃的食物主要有:肉类、水产、蛋类、粮食和大部分的蔬菜等。那么,比如猪肉为什么要烧熟了吃,烧熟吃有什么好处呢?

生:味道变好了。

生:更容易消化了,不容易拉肚子。

生:烧熟了以后,猪肉里的细菌都被烧死了,这样吃更卫生。

生:营养好。

师:熟吃的好处有这么多,看来猪肉需要烧熟吃确实有一定的道理。那么西瓜生的吃又有什么道理呢?

生:如果西瓜烧熟了吃,一些维生素就会被破坏,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

(四)比较生和熟的猪肉的不同特点(静态观察)。

(多媒体出示图片并拿出猪肉)这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猪肉。

师:适合生的吃还是熟的吃?

生:(齐声回答)熟的吃。

师:我手中的两块猪肉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你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开来? 生:我用摸的方法就能区分开来。

生:我用闻的方法,熟的猪肉有香味,生的没有香味。

师:这位同学把生和熟的猪肉的不同特点也说出来了,他用闻的方法

生:用嘴巴尝一尝就会知道了。

生:用手用力地挤也能够区分开来。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这些就是我们今天区分生和熟的猪肉的其中一部分研究方法。1

等下我们小组合作,仔细观察生和熟的猪肉,小组讨论后,把他们各自的特点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栏目里。

师:好,下面请材料员拿出抽屉里的生和熟的猪肉,请记录员拿好记录表,及时做好记录。如果要用小刀请特别注意安全,开始吧!

(小组观察比较生和熟的猪肉,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材料员收拾好猪肉、小刀,把盘子放回抽屉里。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生和熟的猪肉有多少不同。其他组要仔细听,挑挑他们的毛病,补充自己的看法。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X小组是怎样用什么方法来区分生和熟的猪肉的。

师:其他组有意见吗?

师:可以用来区分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看来生的猪肉变熟之后在颜色、形态、味道、硬度等许多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发现了生和熟的猪肉那么多不同点。所以猪肉要烧熟吃更好,更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也更卫生。

师: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表扬自己吧!

(五)爆玉米花的观察和比较(动态观察)。

师:前面我们一起观察了动物食物的变化,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植物的变化,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玉米。

师:那我们有什么器材呢?(指指桌上的实验器材)

生:有酒精灯、火柴、勺子。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要用酒精灯和蒸发皿来烤玉米吃。(图示:用酒精灯和蒸发皿烤玉米)

师:等会儿我们小组合作来烤玉米,把发现的现象按顺序填在这张表格里。那么大家觉得在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不能用嘴吹,不然会起火的。

生:我是记录员,要及时做好记录。

师:很好,这位同学对自己的任务非常明确。还有吗?

生:不要烫到手。

师:(屏幕上出示:小心烫手!)你能告诉大家怎样才能不烫到手吗?(同时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铁勺子)

生:不要离火太近。

生:在烤玉米时,不能用手去拿玉米。

生:不要碰到别人。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把已经加热的铁勺一扬,吸引学生的注意,再把铁勺放入水杯里,水里冒起一股青烟,并发出“嗤——”的声响)

师:厉害吧?小——心——烫——手!

师: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不能离火太近,不能太多,4、5粒刚好?要不停的搅拌.师:好的。下面的时间老师就交给大家了。不过老师想再提醒大家一件事,烤好的玉米千万别马上吃了,因为要比赛哪一组烤得最多。记住了吗?

师:好,请材料员拿出器材,记录员及时记录,大家分工合作,烤好五粒玉米花就停止。咱们现在(用食指竖于嘴前,发出“嘘”的声音)——开始!

(小组合作爆玉米花,教师巡回指导。)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都爆出了香喷喷的玉米花,为我们的成功鼓掌吧!

生:(鼓掌)

师:那么在爆玉米花的过程中,玉米粒是怎样变成玉米花的,你观察到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我们第X小组的发现是:玉米粒先会变黑,然后有香味出来,然后会裂开一个口子,然后会跳起来,然后会变白,然后会变成玉米花。

生:我们还发现玉米粒自己会动,会变大。

生:跳起来的时候会发出“啪”的一声。

师:在短短的实验过程中,玉米粒就发生这么多变化。

师:那么,从玉米粒变为玉米花,两者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生:原来没有香味,现在变得很香了。

生:原来是生的,现在熟了。

(6)小结扩展:

师: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看到了猪肉和玉米有了很大的变化?知道这一些变化是为了什么吗?

生:为了更容易消化。

生:味道变好了。

生:更容易消化了,不容易拉肚子。

生:烧熟了以后,猪肉里的细菌都被烧死了,这样吃更卫生。

生:营养好。

师:这里老师有几个课外知识,你们知道吗?为什么发芽的马铃薯不好吃呢?

生:有毒。

师:同学们知识可真丰富。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食物不能一起吃的。下面来看看。今天的课同学们都很积极。吃颗玉米花作为奖励吧!

生:(吃自己爆的玉米花)

师:恭喜你们今天得到了很多的收获,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嘴巴上的收获。其实,好的知识比好的食物对你的人生更为重要。

师:今天我们的研究就到这里。请材料员整理好器材,记录员把两张记录单当作礼物送给老师,谢谢!

教学反思

4月8日我上了这一课。准备材料是麻烦的,磨课是辛苦的,有进步了又是高兴的。用丰富的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活动,学生亲眼看到了生玉米到熟玉米的变化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而且很清楚地知道了生熟猪肉、生熟玉米的不同之处以及生熟食物对人们的健康关系。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在以下几方面感触较深:

一、对教材的处理。考虑到大多数家庭常吃的肉类是猪肉,且猪肉的生熟变化与鸡肉相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就让学生观察比较生、熟猪肉,达到了同样的效果。课本是安排观察马铃薯的、但是后面我是安排爆玉米花的实验,这样的话2个食物都是植物的了,不合适。所以前面就搞一个动物的食物:猪肉进行静态对比观察,后面用有趣的爆米花实验动态观察。一个植物一个动物,一个静态一个动态。

二、材料的准备。当科学老师材料的确比较难准备。这节课一个猪肉就要自己先把它烧熟,切好。而且玉米更难找。我们这里的普通玉米我自己试过几次,一个也爆不开,后来想想可能玉米不一样,问卖爆米花的人才知道玉米一定要用小玉米,知道了但是附近没的买,后来是网上买来的。

三、对本课中心的把握。《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第四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熟食物的不同点,从而认识熟食的益处;所以开始对比生熟猪肉就是为了知道猪肉需要熟吃的道理,后来的爆玉米又是为了知道玉米也需要熟吃的原因。静态对比生熟猪肉,动态观察玉米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知道这种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小结还是回到了中心。食物的变化总是和人类的健康相关,最后提供的课外知识也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而设计。整节课都是围绕着食物的变化与人类的健康关系为中心。

四、给学生惊喜。爆玉米花实验在课件以及老师的语言中都是以烤玉米的说法来表达的,学生并不知道会变成爆米花。到了后来玉米爆成玉米花了,学生的惊奇、意外和尖叫是课堂气氛到了高潮。

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是有很多,特别是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小组探究等,这是我需要不断改进、实践与反思的地方。

第二篇:《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课标中的要求是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本课内容依次是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比较生熟玉米和肉、阅读资料了解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原因。深入研究了食物煮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同时也是对科学实验和观察技巧的进一步巩固,在教材中占重要地位。

二、学习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掌握了观察的基本方法,他们对食物的认识较多,但没有仔细比对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对有些食物为什么要熟吃知道的更少。因此,针对生熟食物的观察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体会生活中奇妙的科学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为保证营养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阐明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酒精灯烧熟食物,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能用语言准确描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养成细致认真地观察的习惯,感受自己动手煮食物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阐明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二)教学难点

1.经历用酒精灯烧熟食物的过程,观察描述食物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教学流程6分钟

一、导入:给食物分类



PPT:食物卡片

1.这些食物从市场里买来后,能直接吃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板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2.分类活动:我想看看我们班同学对这些食物的了解,请大家按生吃、熟吃或生熟都可的标准给它们分类。
(学生小组用食物卡片进行分类)
分好类的小组把你们的成果贴在黑板上。
3.每个小组都做的非常棒!大家分类的情况都一样吗?
4.谁来说一说,和别的组相比,你们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把这种食物归在这一类中?
(学生从生活经验、饮食习惯说明原因)
看来,不同的食物,吃的方法有所不同。



8分钟

二、探索:把食物烧熟



实物展示:玉米

1.今天,老师带来了新鲜的食材,请看这是什么?我们都吃过,你是怎么吃的?
(板书:生 煮、炒、炸、蒸、烤 熟)



2.光说可不行,今天我们都来露一手,这里有这样一套工具,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PPT:实验工具照片
3.特别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谁能告诉我上面这些做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PPT:使用酒精灯
4.动手做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这些:PPT:使用酒精灯5.先完成的小组将会得到更多的材料(演示:肉片以及煮肉的工具),加热的时间各不相同(PPT展示:加热时间开始的标准、时间的设置),先阅读实验单,然后举手示意老师给你们加上热水。等会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用的最规范。请各小组材料员上来领取工具15分钟(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的小组开始阅读资料卡)10分钟

三、交流:由生到熟



(提示:整理好材料,准备交流)
1.爆玉米花的现象和结论(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实验成果——玉米花,汇报观察结果)
(板书:变化:颜色、形状、气味等)2.煮肉片的现象和结论(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实验成果——肉片,汇报观察结果)
思考:(1)观察时,你用到了镊子吗?为什么有四块肉?(2)为什么有的食物我们生吃,而有的食物却要熟吃?3.回顾:同学们再看看自己组的食物分类,你能说一说,适合生吃的一般是哪一类食物,需要烧熟了吃的是哪一类?(从韦恩图中可以看出,生吃的一般是水果以及少部分的蔬菜,而熟吃的则是肉类的食物)

六、教学后感

顾云涛老师的讲座“我的阅历——为《科学》教学导航”让我深受启发。在科学教学中,通常用实验作为学生了解和认知事物的途径,但在实验了之后,学生收获的往往是建立在感官基础上的感知体验,如何深层挖掘现象背后体现的原理呢?这就要通过阅读来及时反思在实验时想法、与先前的思想理论交汇,同时与科学家进行思想的碰撞。科学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学生会主动认识科学概念,从中发展科学本质观,增强科学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利用好科学阅读,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主性。在信息化时代,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强化科学阅读,是学生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本课的设计围绕“用实证丰富感知 将阅读融入科学”的主题设置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知道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用韦恩图给食物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第二部分是“实证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学生在爆玉米花和水煮肉片两个活动中亲身体验食物的动态变化过程。第三部分是“阐明食物生吃和熟吃的优缺点”,通过阅读资料卡认识到食物加热之后的变化,总结出生吃和熟吃的不同原因。实证之后的阅读让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生和熟的不同,认识到由生到熟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结合多样的实验现象,用营养学的知识解释了为什么有的食物要煮熟了吃。

第三篇:《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食物》单元的第4课。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通过对“吃”的问题的研究,引领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生活的经历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经历科学活动,提高科学素养。教材共有3个部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观察比较生、熟鸡肉。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的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原因。第二部分:生熟马铃薯的不同,让学生感知食物生和熟的区别。第三部分:对比生熟鸡肉,观察鸡肉从生到熟的动态变化过程,知道这种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由于时间及实验材料的关系,我将前面两点作为我的教学内容,将第三部分作为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课后家庭小实验。(建议在家长的监督下实验,或者妈妈在做鸡肉时在一旁观察鸡肉的动态变化过程。重在观察!)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由于科学学科本身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可能给孩子增加负担做课前预习。这也为科学课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课堂上每个环节的出现对学生来说,都充满了新鲜感,充满了悬念与刺激。比如,上课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苹果核一小块生猪肉,问现在选择吃哪个时,都选择了苹果。我问为什么不选择吃猪肉时,孩子们回答生猪肉不能吃。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意识到了,有些食物可以生吃,但有些食物必须煮熟了才能吃。还有,当我拿出生土豆核熟土豆时,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那要干嘛呀?”一切都充满了神秘色彩,我想这也是孩子们愿意上科学课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教师备课充分,胸有成竹,不用翻阅教材的情况下,每个探究环节结束后,孩子们都会去猜想,老师下一步要干什么,孩子们有了内驱力,整堂课在孩子们的期待中进行,自我感觉良好。

2、实验材料的精心准备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一连七节课,还要四天时间才上完,没办法准备那么多实验材料,所以我只准备了一份生土豆和熟土豆,让孩子们选择研究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的对比方法。孩子们提出了看、摸、闻的方法,还有的同学结合上节课的知识提出了滴碘酒的方法…….于是我端着两个生熟马铃薯让孩子们逐个去看摸闻,滴碘酒的方法只能是我演示,大家观察了。

3、科学探究的过程很重要,但结论也是重要的,探究过程与结论不可脱节。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学生理解性地、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与结论服务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总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却不能从实验现象、观察结果得到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引导。因为考虑到卫生安全,所以没有让孩子们去品尝生熟马铃薯,只是引导孩子凭借记忆,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生熟马铃薯在味道方面的不同。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每个环节如何衔接更自然,怎样品尝生熟马铃薯更科学更安全等等。

第四篇:关于《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反思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科学,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已经经历了很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三上的《米饭的观察》、三下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四上的《磁铁的磁性》等等,从刚开始的老师设计逐步向学生先自己设计转变。

叶老师从薯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既是食物又是奖品。通过学生从黑袋子中摸出生的马铃薯,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从而引出对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的比较。叶老师让学生讲述观察的方法并且板书,又叫学生讲述观察的顺序,花了5分半的时间,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在这之前学生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对这些方法已经非常熟悉了,我觉得只要让学生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再强调一下如果使用小刀则要注意安全。

我觉得实验的记录单设计的不错,最后加了一个自己给自己小组的评价,认为自己小组可以获得几颗五角星。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自己也参与评价,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汇报的时候比较强调注意听,因为我认为倾听同学的发言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平时自己上课的时候也比较注意这一点,但很多同学还是不会认真听,每次都需要提醒的,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处理比较好?在这次汇报的同时,叶老师还叫学生思考平时我们为什么吃熟的马铃薯?通过交流明白熟的马铃薯比生的马铃薯有营养。我们一般要多吃熟食,因为生的食物常常带有细菌等,多吃会危害人体健康的。

通过一句“发明了什么以后我们开始有熟的食物?”过渡到了用火烤玉米的环节。老师直接提出了烤的办法,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回答一下有几种方法可以把生的食物变成熟的食物,这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而且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就想到的。然后可以选择烤的办法或者怎么样,教材上还提供了一种用水煮的方法,我在《科学课》的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玉米煮不熟怎么办》,一般这个实验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建议用鸡蛋来代替。

在用火烤玉米这一环节中,先叫一学生上台来烤玉米,在这个过程中讲述操作时的要点和注意点,如加热要均匀,小心烫手等,并问学生为什么要留下一些玉米,这样才能比较生的玉米和熟的玉米之间的变化。学生边看边听应该记的很牢。我觉得也可以通过电脑展示需要注意的要点。在小组合作烤玉米的过程花了4分半(领材料的时间不算)的时间,我觉得是不是太久了,一般烤一下1——2分钟就够了吧。这个阶段的汇报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而且老师很注重,对每个汇报的同学的记录单上描述好的特点都用笔圈起来,这样非常清楚,共叫了四位同学汇报,描述出来的结果都是有点不同,每个小组都有其特点,并以玉米为奖励。

看了这节课的录象后,我觉得以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亲历活动,获得亲身体验

课标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烤玉米这个环节,让学生亲眼看到了从生的玉米到熟的玉米的变化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而且很清楚的知道了生的和熟的玉米的不同之处。如果老师由于怕使用酒精等学生有可能有危险而不让学生实验,只是老师做一下,那效果肯定没有学生自己做来的好,只要讲清楚实验时应该注意的地方,注重纪律和安全的教育,肯定不会有事的。

二、调控实验材料的发放,开展高效的活动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看到实验器材,他们忍不住去碰一下是很正常的,怎样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去碰那些材料,是我们教师该思考的问题

实验中材料发放也是一个很好的控制环节,我们可以通过材料适时的发放来调节,不要过早的让孩子接触那些材料,实验完后材料的整理工作也非常重要,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把实验材料放回老地方,我们要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提高课堂上的效率,不然就算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又如何,也许他们只是在那里觉得好玩,其实什么也没学到。

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上用插图提示的用水煮玉米的方法,在课堂上其实是不可行的,因为花费的时间太长,而我们一节课也只有40分钟,这个用水煮的方法应该让他们到课外去做。我们平时的时候让学生动手的实验自己必须先做过,这样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合理的掌握时间的安排,调控讨论或者实验的时间。

四、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成为学习的主体

对于实验方案的制定,要经历从扶到放的过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在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他们应该能够独立制定实验方案,并在交流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在这课中,可以让学生讨论食物从生的变为熟的食物的方法。并在不断的讨论中选择合适的上课切实可行的方法。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实验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实验为同学们提供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平台,而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科学的火花。

第五篇:《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设计

一、教前设想:

小学科学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本课在教材中起主导地位,通过研究“吃”的问题,引领学生们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每天经历的活动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三年级探究食物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关注身边的科学,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之中,经历科学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教材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生食和熟食的了解,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的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原因;第二部分:生、熟研讨会,(一)比较生熟马铃薯的不同,感知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区别;

(二)了解食物有生变熟的过程和方法;从师展示的一道“奶油香爆玉米”中共巩固探索食物的乐趣;第三部分:巩固新知,课后延伸,在学生对食物认知体系形成了,主体意识被教师唤到高潮时,让学生谈体会,巩固本节课内容思考作业,进行课后延续探索。

科学课要注重学生的发现、探索、创造的过程,教师的语言和提问既要严谨又富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知道食物分为生吃和熟吃;并能举例说明生食和熟食。

2、技能:能用酒精灯或蜡烛烧熟食物;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三、教学重点:

观察并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四、教学难点:

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知道马铃薯煮熟后营养更易人体消化吸收。

五、教学准备:

教师提供每组一份:生熟马铃薯各两个;生玉米数颗;生熟马铃薯观察比较记录表、玉米变熟观察记录表;酒精灯1盏、火柴1箱、烧杯得实验器材。

六、教师自备:

微波炉1只、爆米花2袋、课件一只。

七、课前准备:

酒精灯的操作;学生每人自带小刀一把。

八、教学过程:

(一)生食和熟食的了解(大约5分钟)

1、导入

师:听说你们的特点是:爱动脑筋,积极发言!是这样子的吗?

(通过课前的了解,肯定本班同学的优点,激发他们对下面问题的兴趣。)

师:我现在就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

题目是这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样东西很重要,你认为是什么?

(学生会说出很多生活中的重要东西,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引入到这节课的内容。)

师:大家说的没错,这些东西对我们都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食物这方面。

2、了解

师:说说平时爱吃些什么食物?

谁能说说咱家乡有哪些好吃的东西?

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哪些是可以生吃的,哪些是须煮熟了才能吃的呢?

在大家的介绍下,相信咱家乡会更加吸引人的。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些东西,请大家看屏幕,这么多食物,哪些是可以直接生吃的,哪些是须煮熟后才能吃的?

(从学生爱吃的,常吃的食物激发深入研究生食和熟食。)

(二)生食、熟食研讨会(大约30分钟)

1、生、熟马铃薯的观察比较感知生食和熟食的区别。

(1)分组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课件出现马铃薯。

师:马铃薯是生吃的好,还是煮熟了吃好呢?

生的和熟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生的和一个熟的马铃薯,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比较?说说看。

请大家动手比较吧!

(先集体交流观察方法,再由小组合作体验,这样可以让大家体验更多的观察方法。)

(2)汇报交流观察比较结果。

师:大家观察得差不多了吧?哪组先说说你们的观察结果。(小组相互补充)

(3)了解马铃薯的营养,通过师生共同实验知道马铃薯从生到熟营养不变,并得出吃烧熟马铃薯的益处。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汇报的同学也说得很准确。这马铃薯到底有哪些营养呢?一起来听一段营养专家的话。(课件)

马铃薯营养这么多,我们把这生的马铃薯煮成了熟的马铃薯,营养会不会丢呢?(稍等片刻,让学生接受疑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生马铃薯含有大量的淀粉,当淀粉遇到碘酒时,(老师将碘酒滴到生马铃薯上)慢慢地呈什么色?(黑紫色)

我们再看看熟马铃薯遇到碘酒会怎样?(老师将碘酒滴到熟马铃薯上)

生、熟马铃薯都是黑紫色,熟的更快颜色更深,着说明马铃薯煮熟后营养会丢失吗?

营养不会丢,熟吃马铃薯有哪些益处?

小结:从熟马铃薯变化更快颜色更深说明更益于人体的消化吸收,所以马铃薯一定要煮熟了吃。

(这边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碘酒与淀粉发生化学反映,这是四年级学生还未接触的知识,他们只能在老师的语言和直观的实验中受到启发而获取知识,因此教师的语言结合实验环环相扣,既要有引导又要有启发,让学生轻松的获取知识。)

其实,还有许多食物在烧熟以后营养成分也不会丢失。(点击出示玉米图片)比如说玉米。

2、从生玉米到熟玉米的实验共同探索食物的乐趣。

(1)观察生玉米的样子。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生的玉米,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你们桌子上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形状、大小、颜色、尝一尝)

(2)交流生玉米煮熟的办法,并动手实验。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生的玉米不好吃,那你们有哪些办法把玉米煮熟吗?(蒸、煮、炖、炒、炸……)

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都备了些材料,你们先商量一下根据这些材料用什么办法把玉米变熟。(一小会儿后)说说你们小组要用什么办法?

但在实验前请大家先看屏幕。(指名读)。

(课件出现实验要求)

能做到吗?(能),好,现在你们就用老师给你们小组准备的把玉米煮熟。大家开始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师:同学们,你们的玉米熟了吗?该熄火了吧?酒精灯该怎么熄灭呢?(稍停片刻)(这边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实验结束了,熄火认真听同学汇报,又提示酒精灯的熄灭方法。稍等片刻让学生熄火和小组长准备汇报。)

哪一组先来说说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把玉米变熟,你们的玉米再加热的过程中是怎么变化的?

(4)师展厨艺,共享实验成果。

师:今天,同学们都过了吧厨师瘾,其实老师的厨艺也不错,(边说边做)我现在想做一份奶油香爆玉米与大家分享。(摇摇手中装好玉米的袋子)为了节省时间呢,老师课前就把玉米调好转入这个袋子里。

请大家再看看我的工具,与大家不太一样,你们刚才用火,而老师用的是用红外线加热的微波炉,它虽是高科技产品,却很普及,我们许多同学家都有了。

师:请大家留心了啊,玉米在微波炉加热时有什么现象发生,看是哪个同学先发现的。

(微波炉加热需要大约3分钟的时间,但不能让学生闲着,观察现象同样很重要,这也是提醒学生安全使用微波炉。)

师:你们听得很仔细,(边开边说)我的奶油香爆玉米做好了,同学们来猜这样加热过的玉米什么样了呢?(师神秘的拿出一颗余生玉米比较)还真是不一样,这个玉米都开花了。(倒在碟子里展示给学生闻)香吗?馋了吗?真馋的话,课后洗干净手到老师办公室来,咱们一起分享这份美妙的奶油香爆玉米。

(不让学生马上品尝奶油香爆玉米,要求洗干净手再来分享,用简短的语言

进行卫生饮食的教育。)

(三)巩固新知,课后延伸。

1、交流收获。

师:现在咱们该来谈谈你在这节课的收获了吧!

(学生谈收获时,教师适当的追问,起到师生交流,学生巩固的作用,更有总结的作用。)

2、课后延伸。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老师想检验一下,请大家再看屏幕。自己把题目读一读。

作业:做一道你喜欢的熟菜和一道凉拌菜,并想想有些食物为什么一定要煮熟吃,而凉拌菜为什么要生吃。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