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班上的一朵“奇葩”
我们班上的一朵“奇葩”
石盘寨小学六年级郑璐
我们班上的同学郑帅,很顽皮,也很令人讨厌,他常常欺负女同学。贴在我们教室后面的《中小学生守则》有一条是“不准欺负女同学”,我觉得就是专门为他而制定的。我还要多谢设置这条规定的人呢!他也常常欺负我,我辈分小,他是我大爷,常仗着这个辈分说:“快点,喊大爷。”我心里面就觉得怪怪的,很不情愿;他有时甚至过分到伙着其他同学喊我叫他叫爸爸,我那时真想揍他一顿,以泄我心头之恨!哼!
终于有一天,班主任老师知道了这件事,便走到他面前,对他说:“郑帅,喊我喊大爷?要不,我喊你喊大爷?”他便红了脖子,不做声了。
他也常常欺负我的同学龚欣,把她弄哭;他喜欢扇人耳光,常常听到扇耳光的声音。
有一次半期考试,我和他同桌,他来扯我的头发勒我的脖子,还用笔在我的手膀上弄过去弄过来,我就忍不住哭了。那时是王老师监考,有的同学就向王老师报告,王老师举起棍子挥舞着,他眼眶红了。后来,我觉得很对不住他。他的个子不高,却很灵活、瘦小,虽然他成绩不太理想,但是数玩儿,他是最疯的。班会课上,他表演的“学大猩猩走路”堪称惟妙惟肖,总是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他是个左撇子,是我们班上写字与众不同的一个,虽然他写字不太好,但别有特色,要是放在放大镜下面观察,绝对像一堆小草。他不太遵守学校的纪律,但也没惹出什么大的乱子来。总之呢,他就是贪玩,好动,算是一个小调皮吧。我们女生有时候聚在一起谈论起他来,总会说:“好讨厌郑帅,因为他要打人,打得会很痛。”我听了会点点头,连声说:“嗯!”
他说坏不太坏,说好嘛,也不太好,他带给大家的有过伤心,有过愤怒,也有无数的笑声和欢乐。这样说来,他也确实是我们班上的一朵“奇葩”哦!
评议:
本文是一次小练笔,是人教版11册第五单元的写人训练,由于学习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抓住人物的特点,灵活运用正面描写(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如他人的评价等)。
本文小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特点,把一个有些调皮的同学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些小小的事例,两三句言语,不多的外貌和表情,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小学生的形象。(指导教师:谢方淑)
第二篇:岭南文化一朵奇葩
岭南文化一朵奇葩:雷州文化
雷州,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称百越,战国归楚界,秦时属象郡。自汉元鼎六年设郡置县至清末,历经二千多年,雷州城一直是州、郡、道、路、军、府之治所,是雷州半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因其地处雷州半岛腹部,北控高凉,南扼琼儋,素称“天南重地”。
(其中的地灵人杰的古文化,在这里就不一一讲解了)
重点讲讲很有特色的奇葩
——雷州石狗和名菜-—雷州白切狗
在古代的雷州半岛,人们崇拜石狗,以石狗为图腾,可是现在的雷州,人们喜欢吃狗肉的现象同样流行,这种崇拜石狗与喜吃狗肉当会不会并行不悖呢?
雷歌、雷剧、雷州石狗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雷州石狗是雷州古越人崇拜的图腾,春秋时已形成石狗崇拜习俗,这一民间习俗从未间断,一直流传至今。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雷州石狗从“图腾”到“呈祥灵物”,到“守护神”、“司仪神”,反映了雷州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步。
雷州石狗因历史悠久,不同时代形态不同,神态各异,有的文质彬彬,有的虎视眈眈,每一尊石狗都融入了当时的文化元素。通过考察石狗造型,可以从侧面了解不同朝代的文化特点和民俗风情。
雷州半岛是世界两大著名雷区之一,也是“天下雷王”故里。于是,雷神崇拜成为雷州先民的民俗风尚。同时又由于古雷州是古越族俚、獠、傜、僮、苗、黎人聚居之地,百越部族都有各自的崇拜图腾。俚人以狸(野猫),僮、苗人以猫为图腾,傜人先以盘瓠为图腾,后又以犬为图腾。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百越人不断杂居相处,他们在雷州特殊的自然条件与多样的社会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下,对各自原先的图腾崇拜经历了保留、演绎与融合的过程。古越人、俚人、獠人对雷神的崇拜与傜人、僮人对狗图腾的崇拜,逐渐成了雷州百越族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所认同共识的图腾,狗图腾崇拜自然成了雷州石狗文化的源流。
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雷州石狗从“图腾”到“呈祥灵物”,到“守护神”、“司仪神”,反映了雷州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步。
雷州石狗民俗,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在现存的石狗文物中,大量石狗均伴有铜钱、八卦、石鼓等附加雕刻,有些石雕基座上还有“石敢当”、“敕石敢当”、“泰山石敢当”、“皇”、“麒麟在此”等汉字。雷州人认为石狗能镇魔驱妖、祛邪消灾,能司风雨、赐财福、添丁寿、主功名、主正义等等。因此,雷州人有给小孩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类似马甲)的习俗。城乡还普遍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加以拜奉。
雷州地处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古为南交、周号越裳、楚属扬州、秦名象郡、汉置徐闻、隋称古合、唐改雷州,皆属南荒要服,乃是古越族聚居之地。“凡诸蛮种不一”,都有自己部落民族的图腾。
俚僚、僮人都是从事农耕兼之捕猎为生,故以保护农稼、有看护狩猎本领的兽物为图腾。因之,古时他们部族的名称字“狸、獠”都加“犬”旁。《雷祖志》记载:“州旧有、峒獠……”此记述非是侮辱他们属于未开化的种类,而是他们图腾崇拜的标志。
古代雷州百越族中的俚僚、僮人,都是黄帝的亲族,他们从黄河中下游南迁岭海之区,一部分移徙雷州,成为雷州先民。俚僚人大约在殷商之际就迁徙至雷,因雷州多雷电,是先民不可抵抗并惧怕的自然力量。他们崇拜雷神,依托雷神的庇佑,开荒拓展,繁衍生息。春秋时期楚灭越后,越人相继迁雷,与俚僚人杂居相处,成为雷州的古越族,俗曰南蛮。“南蛮什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曰俚、曰僚、曰,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之所谓百越是也。”生活在雷州的百越族先民,他们在雷州特殊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对原先的图腾崇拜经历着保留、演绎与融汇的潜移默化、互取精华的过程。俚僚人对雷神的崇拜与 人对狗图腾的信奉,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被古越族文化所同化。因此,雷州石狗具有百物之形的特征,是多种图腾结合的背景下所产生的形象。
雷州有古老的传说,雷神爱惜万物,怕太阳把万物晒枯,常派遣天狗去食太阳,有“日蚀”现象就说是“天狗食日”。各自图腾文化的融会贯通,对雷神的崇敬,对狗图腾的崇拜,成为俚僚 僮人的共同信仰,因而逐步形成并铸就了独具特色的石狗文化。
唐五代之后,中原汉人与闽南人大量迁雷,他们的文明与宗教信仰对雷州百越族的俚僚 僮人影响极大,并为俚僚 僮人所接受。俚僚 僮人大部分慕化内属,加入汉闽人氏族,有的继续居住雷州,有的则迁往海南成为今日黎族。有的则迁往广西、云南成为今之的壮族。汉闽人迁雷后,他们遵循“入国问俗,入乡随俗”的古礼风尚,在传播他们的文明与宗教信仰的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因素影响,接受着雷州先民民俗文化的陶熏,对雷祖神明顶礼膜拜,对石狗虔诚供奉。
雷州古为汉越族群杂处之地,《资治通鉴》第七栊·秦纪二:“始皇三十三年„„以谪徒、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汉、越民族的融合,使骆越族的图腾崇拜习俗在雷州得以传承,并逐步添加了汉文化的内容。南朝时雷祖陈文玉的诞降——“狗耳呈祥”的传说,使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达到高潮。唐宋元明时期,先后有大量的中原汉族与闽南人迁居雷州,他们带来的原居地“镇邪符法”,与石狗图腾崇拜相结合,使雷州石狗从部落图腾发展为守护神灵与吉祥物,形成了独具雷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二)雷州人吃狗的风俗
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到过雷州的人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当地人上千年来一边敬拜狗,却大啖狗肉。用它守卫家园、镇江固河。而另一方面如今雷州市最流行的菜式便是狗肉的各种吃法,在雷州街头经常能见到载着狗肉的摩托车穿梭送货,而在冬天,狗肉火锅更风靡大街小巷,街头大大小小的食肆几乎无一例外地经营狗肉生意。为何在这个地方,敬狗和吃狗两种背道而驰的现象同时发生?吃狗的风俗到底是雷州先民的习俗还是汉族迁徙带来的习惯?
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时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很可惜,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而遭劫,许多石狗被砸毁,弃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没泥沙、河渠,难觅其踪。在岁月的流逝中,在村庄的变迁中,很多的石狗都已被遗弃在荒野上,昔日的图腾,只能在荒野上悲哀。而当这些守护的图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的时候,真实的狗便上了人们的餐桌,狗成为了这些部落人们的美食,享誉全国。
难道是石狗在破四旧期间被毁掉,人们就忘掉了古老相传的石狗崇拜、开始大吃狗肉?他们都忘记了在餐桌上的狗曾经是他们的守护神?
雷州古为汉越族群杂处之地,《资治通鉴》第七栊·秦纪二:“始皇三十三年„„以谪徒、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汉、越民族的融合,使骆越族的图腾崇拜习俗在雷州得以传承,并逐步添加了汉文化的内容。南朝时雷祖陈文玉的诞降——“狗耳呈祥”的传说,使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达到高潮。唐宋元明时期,先后有大量的中原汉族与闽南人迁居雷州,他们带来的原居地“镇邪符法”,与石狗图腾崇拜相结合,使雷州石狗从部落图腾发展为守护神灵与吉祥物,形成了独具雷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三)雷州人吃狗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认为雷州人吃狗和崇拜狗,两者是并行不悖的,石狗崇拜是雷州先民留下来的传统,而吃狗的风俗是汉族人从中原迁徙带来的风俗。
雷州半岛居民的祖先原来属于黎族,唐宋以后,又有瑶族、苗族和壮族等少数民族迁入,相传大多来自福建,途经粤东而至,在雷州定居,雷州至今幸存的大量石狗与迁居的少数民族图腾崇拜有关,例如瑶族历来就有敬重狗的风俗。但后来随着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伴随着佛教的传播,打破了石狗一神独尊的局面,在不以狗为图腾崇拜的人群中,引入了吃狗的习俗,所以由于民族交融和观念的冲突,今天在雷州出现了尊狗和吃狗相背的两种民风。
雷州人的祖先原属于黎族,唐宋以后,又有瑶族、苗族和壮族等少数民族迁入。他们大多来自福建,途经粤东而至雷州定居。雷州幸存的大量石狗与迁居的少数民族图腾崇拜有关,比如瑶族历来就有敬重狗的风俗。后来随着大量汉族人口的迁入和佛教的传播,打破了石狗一神独尊的局面,在不以狗为神的人群中,引入了吃狗的习俗。由于民族交融和观念的冲突,雷州出现了尊狗和吃狗相悖的两种独特民风——方面崇拜狗。在乡野、村头巷口、门前塘边,到处都有石狗蹲立。石狗被作为保护神,辟邪避灾,受香拜祭,从而形成了雷州石狗文化;另一方面喜欢吃狗肉。雷州以白切狗最为出名,狗肉的各种吃法也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从城区到乡镇,以致街头巷尾,经营狗肉的档口比比皆是。
由于民族交融和观念的冲突,雷州出现了尊狗和吃狗相悖的两种独特民风——方面崇拜狗。在乡野、村头巷口、门前塘边,到处都有石狗蹲立。石狗被作为保护神,辟邪避灾,受香拜祭,从而形成了雷州石狗文化;另一方面喜欢吃狗肉。雷州以白切狗最为出名,狗肉的各种吃法也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从城区到乡镇,以致街头巷尾,经营狗肉的档口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我认为雷州人吃狗和崇拜狗,两者是并行不悖的,石狗崇拜是雷州先民留下来的传统,而吃狗的风俗是汉族人从中原迁徙带来的风俗。
第三篇: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丁黎
在美术界正苦于蜂涌而来的时髦观念和目不睱接的怪异形式的纠缠与困绕的时候、却有着一个出人意外的平静领地,如此稳定而持续地成为当代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创作灵感的触发剂,这就是我国源远流长,并深深扎根于群众生活之中的民间美术。
最近读到广元市群众艺术馆张此吾同志搜集整理的麻柳挑刺绣不禁使我为之耳目一新、从中感受到巨大的艺术震撼和美的魅力。地处龙门山区的广元市麻柳乡,向有“挑花刺绣之乡”的美誉。这里的姑娘妇女们心灵手巧,她们世代相沿,手传心教,她们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感受理想化艺术化,用鲜丽的彩线和生动的形象,挑绣在各种日常群众生活用品上,不断地创造着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这些挑绣在枕头、手巾、围腰、袖边上的艺术图案,从反映的内容上看,它们是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的简洁概括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并且表现出独特的欣赏趣味和审美情感,她们创造的梅花是热闹的?、荷花是鲜丽的、牡丹是素雅的,石榴则使人想起一簇簇拥挤喜闹的娃娃头,那张牙舞爪的龙、五彩缤纷的凤、懒洋洋的猎、乐陶陶的猪、那迎亲手巾和新娘手占上身着红装、坐着花轿的新娘和骑着花马、喜气洋洋的新郎,以及打着红绿旗幡、抬着花红彩礼的迎亲队伍组成的连续图案,那几何人物手巾中一些淘气的马,欢跃的鸟和多姿多态的变形人物,更形成了一幅幅意趣无穷的民间风谷画。
这些挑绣艺术品在表现风格上有两大特点:一是线条的几何化,几乎所有的点,线面都呈现出不同的几何形状。二是形象的抽象化,无论是人物还是鸟兽、花卉,都是经过概括变形后,略去了许多细微末节,而只保留了最为突出的总体特征,从而形成各种具有抽象味的变形形象。这种几何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使这些挑绣艺术品弥散着一种不可言传而又使人陶醉的诱惑魅力,它既有令人追忆古洪荒的古朴情调,又有使人遐思遥远未来的奇异色彩。从这一点上,我们感受到了它们所具有的原始而又现代的双重魅力。
非常庆幸麻柳挑绣这一民间美术奇葩有有关部门和有心人的辛勤发扬下,终于在艺术的大雅之堂上焕发出了奇光异彩,从而让读者和艺术家们能从中吸取关于美学观念更新和艺术形式发展的无穷无尽的启迪与思考。然而这不竞又使我们想到,在祖国的辽阔大地上地,还有多少象这样的民间艺术瑰宝正处于默默无闻的自生自灭状态中,急需我们去发现、收集、整理和发扬光大啊!
原载《四川美术家》
第四篇:塞北高原的一朵奇葩
塞北高原的一朵奇葩
——白泥井镇依靠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两万的调查
董生前折小喨郑越锋
据2010年底定边县农业大调研结果显示,白泥井镇当年实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51元,其中蔬菜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该镇发展设施蔬菜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成功实践,为北部长城沿线风沙滩区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新路子。
白泥井镇位于定边县北端,全镇辖 26 个行政村、5099 户、20369人。总土地面积 484平方公里,耕地22.65万亩,其中水浇地 18万亩,人均占有水地8.8亩。该镇土地广阔,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田林网交错,井灌配套,交通便利,是蔬菜、玉米的优生区。近年来,白泥井镇党委、政府以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为重点,按照“政府引领、科技支撑、市场运作、典型示范”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狠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行边示范边推广的应用模式,努力打造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服务载体和平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蔬菜、玉米、西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布局。2010年,种植蔬菜89128亩(其中马
铃薯52266亩,辣椒29313亩),玉米62623亩,瓜类23044亩。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助推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 该镇历来有种植蔬菜的优势,但过去农民都局限在单家独户的小打小闹上,形不成规模。2008年,白泥井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村民探索实践土地流转政策,发展规模化设施农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经营能手集中,整体推进连片发展。积极推动建设成白泥井镇千亩高效设施园艺规模基地,打造高效设施农业专业村、特色乡镇。先锋村李林军于2008年用自家承包田和转包同村村民的土地共50亩,与另外4户农民以每亩1800元的价款作价入股,共吸纳入股土地 130亩,创办了助民大棚专业合作社,共同投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先后建日光温室17个、塑料大拱棚9个、双面温室10个、防虫网棚2个。同时建成农民培训室、土壤化验室、技术服务部等设施,为全镇菜农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2009年合作社净收入40多万元,2010年达到 80余万元。
创新投入机制,扶持农户扩大种植规模
近年来,白泥井镇抓住中省市县财政不断加大高效设施农业投入的机遇,积极向各级争取项目资金,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强化先进装备与技术的配
套集成应用,实行工厂化基质育苗,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扩大规模,提升产业化水平。2009年,镇政府为了打造品牌,扶持产业化经营发展,从镇财政挤出资金注册产地商标,统一印制包装,给农户每株蔬菜种苗补贴0.1元。出资20万元从山西和陕西大荔县等地聘请各种蔬菜专家常年进行技术指导服务。2010年投资1200万元,按照省市投资,县乡配套,群众自筹的办法,每座大棚市财政补贴1000元,县财政配套3000元,群众自筹2800元的标准,建设移动温棚。目前,全镇大棚已发展到3300棚,3512亩。
合作社+基地+农户推行“五统一”服务模式
由李林军等五家农户创办的“助民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全部蔬菜种植户为合作社社员,从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农民。一是统一茬口:根据农业专家实践成果,分析总结市场需求现状,在全镇统一布局蔬菜品种,科学轮作倒茬,实行规模化种植、品牌化销售;二是统一育苗:农业示范园统一引进优良品种,培育成健壮的基质苗,提供给农户,为丰产、创高产效益打好基础;三是统一技术指导培训:由示范园专业合作社统一聘请技术员,镇政府“买单”统一付工资,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生产高品质无公害蔬菜,每年培训农民达3000人次;四是统一品牌:注册“白泥井”瓜菜品牌,商标实施“一瓜一号”或“一箱一号”,农产品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增大市场占有量,提升了销
售价格;五是统一销售:将农户的产品集中到统一地点有序销售,既形成了市场规模,又规避了市场风险,价格持续稳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发挥示范效应幅射带动周边地区及相关产业 白泥井镇三年来发展设施农业的探索与实践,为定边县设施农业的发展树立了典范。一是创造了每亩土地上万元的高效益,仅此一项为全镇农民每年增收3000万元;二是为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合作社服务领域涉及白泥井镇的25个村530户农民、塑料大棚2400多棚,且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形成以白泥井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堆子梁镇、安边镇、砖井镇等区域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三是科学合理地衔接了蔬菜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农户,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条;四是带动了运输业、仓储业、餐饮业、劳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截止目前,全镇扶持培养出100多名能力较强的农民经纪人,兴起近百家农产品信息部和代办点。全镇建成蔬菜保鲜库80多门,总库容量近2000吨,建成了白泥井、海子梁两个产地蔬菜批发市场和年加工红辣椒450吨的辣酱厂。2010年,全镇新增个体私营企业14户,新增农民就业岗位1000多个;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661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
几点启示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白泥井镇蔬菜产业化发展速度之快、成效之大,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级政府的引导扶持。农民观念陈旧、发展资金不足,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两大制约因素。有效转变农民的发展理念,解决资金问题,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政府必须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向上给予引导,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并从市场信息、农业技术、良种推广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送农民之所需,解农民之所盼,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是专业合作社的助推促动。家庭联产承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解决不了农民长期稳定增收致富。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严重阻碍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快土地流转,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的经营收入。
三是示范园区的幅射带动。由于农民多年延续着传统农业思维,对现代农业知之甚少,对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接受慢。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应注重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充分发挥农业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农民切
身感受到或看得到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的前景和巨大效益,进而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市县乡各级要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上舍得投入,努力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特别是要注重农业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
(本文作者分别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定边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小康办副主任)
第五篇:生活中的一朵奇葩
生活中的一朵奇葩
704班蔡超蕾
书,像诗苑里的一朵奇葩,让身处逆境的我们警悟,告诉我们要勇往直前;书,宛若那美丽的贝壳,让闲暇之余的我们陶醉于她的光泽与美丽;书,也似那淡蓝的风铃,让懵懂天真的我们驻守聆听她的低吟浅唱。
对于书,我有着莫名的情愫,记得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起,便欢喜闻那淡淡的书香,看到那一个个的方块字了。
在小时候,最爱看的,就是那些幼稚的童话故事,总是缠着父母讲给我听,我也是百听不厌。晚上睡觉时也是做着一个个天真的梦。这一本本童话书,也让我从小就对这个花花世界充满了遐想,盼望着长大。
但渐渐的,我对童话书失去兴趣了,开始看一些小说。《红楼梦》的情节曲折动人;《三国演义》中那一个个计谋、战略,让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头脑。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识人心,是位了不起的丞相啊.《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西游记》那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让我为之着迷。接下来,林海音《城南旧事》、冯骥才《俗世奇人》、沈石溪的《狼王梦》、鲁迅的《朝花夕拾》又让我沉醉其中。
等到再大一点,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我开始被唐诗、宋词、元曲所吸引。“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我敬佩梅花的不怕困难。也让我懂得了梅花那种不怕环境恶劣,努力生长的精神。而小草的“野火烧不尽”又不得不让我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感到惊讶,小草也教会了我要珍惜生命,努力生存。我又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感到心酸,我开始同情他们那种身在异乡,只能苦苦思念家乡的那种感觉。
越来越大,就开始看一些外国名著,比如说《绿山墙的安妮》、《鲁滨逊漂流记》、《童年》、《老人与海》、《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些,都让我十分喜爱。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鲁滨逊漂流记》,它让我明白了要独立自主,也要敢于冒险。
书香伴着我一点点地长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的人生哲理,我也渐渐地对文学越来越感兴趣了。书成了我的朋友,每当我寂寞时,也有书在陪伴着我了,滋润着我原本枯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