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玉器收藏投资有学问
股市波动,房市调控,老百姓的投资理财渠道收窄之后,收藏投资艺术品便成为了一种新趋向,其中关注玉器的人众多。收藏投资玉器可以保值增值,但是玉器收藏投资学问不少,如果没有掌握,风险也不小。
首先要识玉。玉有硬玉、软玉之分,而软玉又有产地之分,产地不同其价值价格相差悬殊。“黄金有价玉无价”是指玉价因为产地和工艺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若想收藏投资玉器先要做好识别不同玉种的功课,目前市场上的和田玉是包括新疆和田玉、青海王、俄罗斯玉的总称,而之前概念上的和田玉仅限于新疆和田玉。
品种的选择。一般概念上玉器分佩饰和陈设两大类,其中佩饰又归类于首饰,它有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取玉石之精华的妙处,所以喜欢的人也多;陈设件基于玉石原貌进行雕琢,相对耗材较少,制作中有瑕不掩玉的传统。
识别料和工。“玉不琢不成器”,收藏投资玉器一定要选择好工,以前人们常说好工必是好料,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误区。随着玉材资源的减少,不少玉雕大师作品的材料已经不仅局限于新疆和田仔料,只要是具备足够艺术性的好工,雕琢艺术价值是永恒的。反之,再上等的玉材,如果雕工拙劣,其价值还不如一块原石。
关注明清件。明清玉器一直受到市场追捧,主要是大多数上好物件都属于传世件,有特定的艺术美感度和文化历史价值,这种玉器稍作把玩便有玉液流淌的动感,属于玉器收藏投资中的“硬通货”,易于流通变现。
当然,玉器收藏投资还存在着30%左右的地区差价,同样类型的玉器南方最便宜,上海居中,北方较贵;就当代玉雕工艺来说,上海工最佳,已经盖过之前的苏州工、扬州工;同种玉材颜色、结构松紧、柔润度也属掌控价格和上升空间的环节之一。我国玉文化已有8000年历史,今天的玉器收藏只是玉文化传承,而投资仅是收藏中的意外收获。
第二篇:开卷有学问
提及开卷,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开卷有益”。这一成语源于北宋王辟之史料笔记《渑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自此,“开卷有益”一传就是一千多年。传到科技发达、媒体多元、信息密集的今天,其实,只要我们稍加审视,便不难发现,开卷未必全有益。
那些诲淫诲盗、低级趣味、观点偏颇、知识错误的书,开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身心健康。对此,俄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道:“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又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可见开卷之时,选择十分重要,既要避开引人误入歧途的坏书,又得挑选适合自己的好书。
不同的书籍,于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层次的读者而言,其作用大相径庭。过去一直流行“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仔细想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水浒传》中的英雄一百单八将,肝胆侠义,动不动就舞棒弄枪、打打杀杀,热血沸腾的少年时期,看得多了,自然会跃跃欲试,弄不好会惹出一身麻烦;而《三国演义》中的争斗较量,多以智慧、权谋、计策取胜,年纪一大,激情减少,阳刚渐失,血性不再,长期浸润其中,年迈之人会变得更加阴柔内敛,对身体、生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如果错位,青少年看了适合老年人读的书,要么不得要领,要么染上暮气,这种开卷,即便无害,也谈不上多么有益。
况且不少书籍,良莠不齐,利害参半,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这种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培养而成。应多看那些有定评的名著,或师友推荐的好书。不过呢,即使优秀名著,也要注意摄取的角度。比如《红楼梦》,鲁迅先生便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阅后,也不妨问问自己究竟看见了一些什么。答案自然不一,若与鲁迅先生所说的不同人物看见的那些物事作一比较,便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以及心理健康程度。
还有一种书籍,虽然无害,但信息过时、内容芜杂,徒增大脑负担。这样的书偶一涉之,当然无所谓,但看得多了,就会增加大脑负荷,影响工作生活,使自己变得平庸落伍。
开卷有益,在于理解消化,将外在的知识、学问转化为内在的血肉。如果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或买椟还珠、盲目吸收,或拘泥其中、运用不当,这种开卷不仅无益,反而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乃至恶果。
开卷不能本末倒置。如果登岸舍筏,为知识而知识,将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
开卷不要贪多求全。如果东翻一本西翻一册,东一榔头西一斧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就永远是“开卷”,是快餐,是速食,会导致营养不良。
开卷不能盲目跟风。如果流行什么就读什么,不仅变得平面、平庸、没有个性,肯定也成不了多大“气候”……
一个人的思想内涵、素质修养、行事风格等,与阅读密切相关。读什么样的书,如何开卷,不仅有学问,且学问甚大,不可不慎!
第三篇:浅谈人民币收藏投资
盛世兴收藏”,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时代特点。
收藏的历史已经很久了,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宋朝吧,从未间断过。不过在古代的收藏,算是皇家贵族、皇亲国戚、宦官大臣们的“专利”吧,而在现代,很多人开始介入收藏市场,无论是有名望的还是普通百姓、有钱的还是低收入者,都开始学者理财投资收藏。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共发行过五套人民币,现如今前三套人民币已经推出流通,第四套在市面上很少有流通的,大部分都进入收藏市场了,第五套正在流通中,各方面技术和市场适应性基本上接近国际水平,无论从法律上还是收藏角度来讲都不是什么好的投资理财选择品。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币版别较多,面值也纷杂,最大面值达到5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货膨胀。而且发行流通时间较短,退出流通时间较长,收藏界能见到的微乎其微了,尤其是第一套人民币全世界整套的存世量估计在30套左右吧。第二套人民币流通时间也就10年左右吧,第一次出现3元的纸币。3、5、10元由于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就由苏联代印,这几个品种收藏价值较高。第二套人民币(除了纸分币外)比第一套人民币发行量相对多一点,但是前两套人民币存世量都不多,市面上基本上见不到了,价格还较高,收藏难度相当大,建议不要入手,另外,防伪水平不高,容易造假。第三套人民币从发行开始一直到2000年才退出流通,是现在五套人民币中流通时间最长的一套,长达38年,对社会经济起到相当大的稳定作用。这一套人民币市面上还是比较普遍的,收藏家手里都至少会有几套,不能算得上是稀有品,不过收藏价值比较高,价格比前两套便宜很多,相对容易入手,建议喜欢人民币的人们着手收藏第三套,市场前景很好,预期升值空间很大。尤其是三版的车工升值几百倍,荣膺三版的龙头,全品的大概1500到1800一张吧,比其他品种的总价钱还高。对于第四五套人民币不建议作为投资理财品,国内法律禁止买卖流通的钱币,虽然第四套人民币退出流通的预期加强,但是不能非法买卖,只能买央行发行的套装册。不过收藏的话,可以收几套四五版。现在人民币的泡沫很大,尤其是温州那些资本家,近段时间大量抛售,导致人民币的价格近期一直在跌,已经过了火爆期,入手要十分谨慎。
其实,对于人民币仅仅是从收藏投资的角度来搞得话,那只是为了从中受益。钱,不仅是钱,前面上的图案是一种文化欣赏,都印着国内著名山水、名人、或者代表某各阶层团体,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其历史价值不可忽略;人民币的印刷技术在一次次的进步,说明国家科技实力在一步步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在提高;很多的防伪标识让非法者印制赝品的时候入手困难,个别防伪技术也是国家机密。
收藏与投资也是有区别的,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很难做出区别来。根本区别还在于利益,收藏不是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纯属个人爱好,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而投资的驱动则是利益,也就是说赚钱,以钱养钱是很多投资者的手段。
总之,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都要从自身经济角度出发,不能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投资有风险,何时入手都要谨慎。对于初学者来讲,必须买本相关的书籍,找个内行指点,否则就会因为冲动而是自己蒙受损失。
第四篇:紫砂收藏投资分析
紫砂收藏投资分析
一、紫砂奇珍
“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
——这是“西泠八大家”之一陈曼生的《秋菊茶壶图》中的一段题跋,有历史、有人文、有艺术,紫砂之所以贵,就在于文化的独特。书法、国画、雕塑、篆刻并举,壶随字贵、字随壶传、字画壶艺相得益彰,说的就是这壶里的乾坤。说到底,紫砂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紫砂最早于明朝才开始发展,紫砂大家从供春、时大彬,到清代的陈鸣远、陈曼生,是一项以师徒传承作坊制作的纯民间工艺。到了近现代,制作大师以顾景舟为首,包括蒋蓉、徐汉棠、谭泉海、吕尧臣、汪寅仙等新中国七大紫砂名家,也于上世纪末,陆续被国家授予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人们追捧的大师。所以,按照制作时间划分,紫砂壶分为明清古壶、20世纪初期壶与当代壶三类。
由于违法开采、过度开采,导致很多紫砂矿矿井报废。因此,2005年,宜兴实施了紫砂矿“禁采令”,暂时冻结了对紫砂泥土的开采,紫砂壶的行情由此显现。2009年至2011年是紫砂壶价格最疯涨的3年。
二、拍场紫砂
2008年嘉德的秋拍上,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所制的“雨露天星壶”,以156万元成交,拉开了近几年紫砂壶拍卖的大幕。
2010年,中国嘉德春拍一把创作于1948年的“壶艺泰斗”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以高出估价5倍左右的1232万元成交,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
2010年,明代制壶宗师时大彬的一把圈扭壶以1344万元拍出。
2011年,紫砂壶的拍卖达到了沸点。在北京歌德的紫玉金砂名家紫砂壶专场上,顾景舟制的“笑罂壶”以200万元起拍,最终成交价达552万元。在北京保利的秋拍中,顾景舟所制的“提璧组壶”,共计11件,更是创出1782.5万元的最高价。
2012年5月26日,北京翰海紫砂专场,紫砂泰斗顾景舟精心打造、历经20年完成的紫砂极品“提璧壶”以1288万元成交。同一专场中,曾于19 93年赴台参展的顾景舟“虚扁壶”以115 0万元成交;同样是顾大师另一作品“双圈壶”以9 4 3万元成交,3件作品总价达3 3 0 0多万元,单件均价超千万元。
三、紫砂走向
(1)紫砂壶仍有升值潜力 明清古壶价值被低估
国家大师级名家紫砂壶动辄上百万元,十年来价格猛增数十倍,名家高端紫砂壶上升势头迅猛。业内预测:“预计今后紫砂壶仍有升值潜力,每年升值幅度在20%左右。”紫砂壶不断升温的价格,让紫砂陶瓷投资收藏热潮正在全国兴起。
据紫砂壶的行家介绍,在目前紫砂壶的总体行情下,明清紫砂壶的价值严重被低估。据统计,完整的明末清初紫砂壶全世界的存量极为有限。此前拍卖场上成交最贵的是一把圈扭壶,成交价1344万元,但相比同等艺术价值、级别的瓷器、玉器,特别是书画,紫砂壶的价值仍然被严重低估。
明代是紫砂壶的兴旺成熟期,紫砂壶从此开始普遍发展,也是高手辈出的时代,如明正德年间制壶大师供春的作品至今仍有存留在博物馆中,因其精品很少,留传到后世便是凤毛麟角,其他的一些名家存世作品较多,现均已价值连城。有专家认为,乾隆早期及以前的“高古”壶,在未来两三年内价格还将持续走高,而且“高古”壶是紫砂壶艺术的原创期,用砂极为优秀,同时也极具收藏价值。从明清、民国完整保存至今的紫砂壶较为少见。记者了解到不少明清民国大家的紫砂壶价格昂贵。据了解,2012年的一次拍卖中,清代中期大师杨彭年的壶以138万元成交,比起拍价高出了17倍之多。但相较于现代名家动辄上千万的拍卖价格而言,价值被低估。
(2)关注中青年,关注回流壶
目前,宜兴拥有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有2000余人,取得国内资质执照的紫砂工艺美术师仅有200来位,其中大师也仅10人左右,这些大师每年创作的紫砂壶一般不足10把,藏家很难收藏到这些大师的纯手工作品。相比之下,一些中青年艺人师出名门,传承古代工艺,吸收各种现代艺术特长,所创作的作品在某些艺术性上并不逊色于名家。其作品在近几年必将成为紫砂壶藏家收藏和投资的主力军。
另外,紫砂名家的作品由于数量少、价格高,对许多紫砂爱好者来说,收藏门槛太高了。而老一辈大师旗下的直系弟子实力强、悟性高,参加拍卖的作品也大都是值得收藏的精品。作品成交额平均在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左右,相对来说还处于待开发阶段。建议初入门的紫砂壶藏家对中青年工艺师作品多加关注。
“回流壶”是曾经销往我国台湾地区,如今又回归大陆的紫砂壶。上世纪80年代,台湾收藏家在宜兴以非常低的价格大量收购紫砂壶,近两年,随着紫砂收藏热潮的兴起逐渐回流,“回流壶”具有上世纪80年代紫砂工艺的鲜明特色,无论在泥料和制作上都非常讲究,其价格目前依然处在低位,应该是投资紫砂壶的首选。
四、拓展链接之紫砂宗师顾景舟
在群英荟萃的紫砂界,顾景舟是第一个获得国家部委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壶艺家。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紫砂陶艺家,近代宜兴著名七大艺人之一(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其作品充份表现精、气、神、韵之美,不但深具东方特有艺术特色,更赋予时代气息,堪称为紫砂壶之一代宗师。
顾景舟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卒于1996年,享年81岁。在历代紫砂陶艺名家中顾景舟可以说是名号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曾自创堂号为自治轩。
顾老少年时即立志于紫砂陶艺创作,18岁从其祖母邵氏学艺,潜心磨练制作技巧,方二十便己身列紫砂名手之林。数十年来饱览历代紫砂精品,深入钻研
紫砂陶瓷相关工艺知识,旁涉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考古等学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加上精练制壶技艺,酝酿出其紫砂创作的独特艺术风格,而顾景舟对于紫砂陶传器鉴赏亦有高深独到的造诣。
顾景舟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2年被国家评定为工艺美术师,顾景舟穷毕生精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著名画家亚明曾这样评价顾景舟:“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顾壶可见华夏之哲学精神、文学气息、绘画神韵。”
第五篇:有学问的儿子
有学问的儿子
上大学的儿子从城里回到农村,回到父亲这儿。
父亲说:今天你和我一起去割草,你去拿草耙,给我当个帮手。
可是儿子好逸恶劳,不愿干活,他说:我学的是科学,乡下人的活我全都忘记了草耙是什么样的东西?
他刚刚走进院子,就一脚踩在草耙上,草耙的把儿一下子打在他的脑门上。这时他终于想起了什么是草耙。
他揉揉脑门儿恼怒地说:这是哪个傻瓜把草耙扔在这儿的?
寓言启示:
做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因为学了一点本事而恃才傲物,夜郎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