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孩子



第一篇:救救孩子

救救孩子

——读《狂人日记》有感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奇葩,更是思想觉醒的先驱者。他的笔是一盏灯,照亮了社会黑暗的环境;他的笔是一副药,治愈了国民麻木的内心。他是狂人,有过彷徨,有过呐喊,他用自己一颗炽热的心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他用自己一支锋利的笔刺穿了礼教的束缚,他用自己一生全部的心血拯救了中国,拯救了国人,也拯救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作为中国文学界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论在笔法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堪称经典之作,作者以故地故人在狂病发作期间的独特视角,并以一篇篇日记的形式展开全文,可谓匠心独运,与此同时,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高度更是经历了时间的积淀仍旧就回味悠长。鲁迅先生在此篇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在看似荒诞的狂人眼中的情景中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批判与希冀,令读者在富有性味的阅读后留下无尽的思考与遐想空间。

作者开篇小序,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交代背景,而后把读者带入狂人的精神世界,从而产生了现实与虚幻的强烈反差与对比,这也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一处精妙之笔。在我的眼中,作者笔下想要的现实与虚幻恰好相反,狂人眼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是鲁迅想要揭示的麻木残忍黑暗的现实世界,他笔下的狂人才是真正清醒的人,就像鲁迅本人一样,想要在这充满了压迫的社会中发出自己的一声呐喊,来唤醒“吃人”的社会,来拯救麻木的国人。

作者在第一部分就揭示了狂人的 “病情”,鲁迅写道狂人认为自己“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笔法鞭辟入里,表面上写了狂人的病态思想,然而正是说出了在封建礼教大环境下思想的解放与清醒,同时表现了麻木无知的社会背景,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狂人的生动形象才得以如此完美的塑造。

紧接着作者细致入微的描绘了村人看到他的“怪异”的举止神态,将狂人的内心描写绘声绘色,把读者完全带入了狂人的精神世界。在狂人的眼中,村中的男女老幼都是凶神恶煞的样子,似乎对这位与现实不相适应的狂人充满了敌意甚至是仇恨,一副要“吃人”模样。作者借一个狂人的视角描绘了封建社会对一个反对礼教的人的敌视与排挤,从各个角度充分描绘了国人的麻木与无知。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作者在这里点明了文章中心,在那些封建礼数流传千年、传统礼教深入了人心的年代,他让每一身处其中的人对此盲目的接受,然后习惯,逐渐麻木。偶尔或许会有猛然惊醒的人,他们开始质疑以致反对礼教,于是,变成了与现实社会的“狂人”,被社会与现实无情的吞噬了。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狂人发出了自己的呐喊。“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狂人对封建礼教的质疑;“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这是狂人对麻木国人的呐喊。然而,他没有获得支持,没有赢得尊重,他得到的只是“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的冷言冷语,只是狰狞冷笑与气愤。这一段是行文的高潮,写尽了鲁迅先生对国人的警告和劝诫,然而得到的却只能是不解和无奈。

文章结尾,狂人与鲁迅契合一处,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表达出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对下一代的担忧,也蕴含着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使感情凝练,将文章升华,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在那个仍然被封建社会的保守与礼教统治着国民思想的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中,鲁迅希望能够用自己清醒的思想、锋利的笔锋和真诚的呐喊唤醒国民麻木的思想,让科学与民主的光辉能够照耀在中华大地上。于是,他成了狂人,他用自己眼中的世界去照亮更多还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前行的人们,去感化已经被礼教的毒酒麻醉的人们,去叫醒还在传统制度的梦境中徘徊的人。他不怕封建社会的压迫,不顾保守势力的非议,不管国民异样的目光,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与心血发出了自己振聋发聩的呐喊。

然而,就在科学飞速发展、民主自由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是否还会对某些眼中的“狂人”投去异样的眼光或者是鄙夷的冷笑呢?我们又是否已经习惯了如今的社会环境,成了那群在梦境中的思想麻木的人呢?当你以一位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狂人的视角留心观察一下身边的人的时候,你会赫然发现某些礼教的思想仍旧残留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你会发现人们仍旧生活在麻木的精神世界中。当你意识到夜夜灯下苦读的学子们只为了一张简单的文凭,当你意识到披星戴月工作的成人们只为了支撑起庞大的家族,当你意识到平时省吃俭用的老

人们只为了为子女们积攒下一点财富,你是否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仍旧需要一个鲁迅一样的狂人?还需要一生振聋发聩的呐喊?

那么,救救孩子„„

第二篇:救救孩子

救救孩子

——88年来的呐喊

华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佛山办学点2006级汉语言本科班

胡莉莉

88年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这喊声惊醒了多少人,救了多少孩子,我不得而知。但从我近2年养育儿子的经历来看,虽然中国现在已经没有易子而食的现象,但“歪歪斜斜的每页上写着的仁义道德”仍然在吞噬孩子,“吃人”虽不见有,但吃掉了健全人格的孩子、吃掉了自我意志的成人,比比皆是。今天再次阅读《狂人日记》,心中的愤怒填膺,何以我生长在这样变态虚伪的国度?何以我天真的孩子也要在这样的环境中遭受荼毒?从88年前到现在,并没有多大本质的变化。截取了一些片断加以说明。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从小活在别人的眼光中,而不是活出真正的自我。做任何事情时候先想到是:别人会怎么说?别人会怎么看?为了迎合他人,不惜改变自己的初衷,不惜改变自己的意愿。这是中国很大一部分人的写照。这些人尤其害怕别人交头接耳的议论,往往有了机会也喜欢交头接耳的议论他人。为什么会如此,请看下面的场景:

一个1岁半的孩子甲想去摸摸商场摆出的广告牌,旁边的看护者十有八九会制止,嘴里还说着:“不许摸,别人会说的!”或者说:“不要动,保安会骂你的!”

一个2岁的孩子乙想玩水,旁边的看护者十有八九会制止,嘴里还说着:“不许玩,你再这样,我不喜欢你了!”或者说:“不要动,你看妈妈过来了,她会说你的!” 1、2岁的孩子到处乱摸,是孩子正在学习,他们用手去体验,用身体去感觉。而喜欢玩水简直就是孩子的天性。看护者去干涉本来已经不对,更何况又不正当去引导,当碰上真的不能动的物品时,其实好好跟孩子说明道理即可:“这个是什么什么原因不可以动。”却非要搬出个别人,保安,警察之类的,吓唬孩子。一次两次不要紧,三次四次也没关系,可是长年累月的这样教育,孩子不就成了看别人眼色过活的奴隶?没有是非,没有正误,有的只是看别人脸色行事。难怪以前一则报道说有些中国人出国了,没有熟悉的环境了,最容易干些偷鸡摸狗、放荡不羁的事情,因为是非的观念不是牢植于心中,而是种植在旁边人的脸色上。一旦到了谁都不认识的他的地方,谁都不管他的地方,还不就干开了?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在中国,仁义道德大概是和面子相关的吧。何止是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简直就是到处是仁义道德。假仁假意,不是从孩子的真正需要出发,而完全是为了照顾大人的面子。孩子丙带了一个新玩具出去玩儿,被另一个孩子看中了,上来就拿,两个人处于争夺中。孩子丙的看护人不顾孩子的奋力保护,“啪”地抢了过去,塞给另一个孩子,还对另一个孩子的看护者说:“没关系,让他玩玩。”回过头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你是哥哥,让给弟弟玩儿一下吧。”要是孩子丙也看中了人家的东西去拿,他的看护人又会出面了:“快把东西还给别人,你是哥哥怎么还抢别人的东西?”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头脑会清醒吗?他的脑子全乱了。看护人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吗?不,纯属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显得自己多大方,显摆自己的孩子多乖多听话多有家教!要是胆敢有家长维护自己孩子正当的物权,保护孩子的物权不受侵犯,从被抢的孩子那里讨要自己的玩具,简直会被他人的口水吞掉,这家的孩子也会被人说成:霸道,小气,不愿意分享,把家虎……殊不知,物权的建立是一个孩子正常的过程,是一个孩子智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正常产物,孩子必须经过了对自己物权的确认,对自己物品充分的拥有、使用,对自己的物权有了充足的信心,才能达到分享,才能真正的大方。因为知道这个玩具、这个东西绝对属于自己,才有安全感借出,才会建立正确的疆界,不因为拒绝别人而害怕,也能坦然接受别人的拒绝。而现在是怎么的情形呢?一场混乱,一场灾难!难怪很多次看到这样的情况:几个成人排队等公交车,明明是一辆空车,个个绝对会有位置坐,甚至可以一个人坐几个位置。但车一停下,车门一开,立马队伍不见,人人都奋力拼挤把车门塞得水泄不通,最后个个都挤出了一身汗,坐到了宽松的车上。以前我很不解,很不明白,现在才算搞懂了,幼年时候的安全感不足呀,碰到什么好事,先抢了再说,也不管什么规则,什么秩序,秩序规则都是一纸空文!仁义道德,仁义道德,都是吃人!吃掉了孩子的秩序感,吃掉了孩子内在的规则,吃掉了孩子的安全感,吃掉了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仅仅是为了维护成人的面子!

这时候,我又懂得一件他们的巧妙了。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方法。这是他们的老谱!

不错,不错,正是这样的老谱!预备下一个什么名目罩上来,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还会有人见情!千百年来,不是都如此吗?从书中,生活中,电视中,网络中,我已经见过无数这样的老谱,但我亲眼见到一个不到2岁的孩子丁就被罩上这样的名目的时候,我真的出离了愤怒!据孩子丁的奶奶描述:孩子在家顽皮,他的爸爸先是手揍他,不管用;就用筷子敲他,还是不管用;于是为了管好孩子,他爸爸用脚去踩这个孩子!在家的情形我没有亲眼见到,但根据他奶奶的做为,应该属实。我亲眼看到因为孩子丁跑来跑去,老太太只顾自己聊天,结果孩子差点给车撞到,老太太大惊之下噼里啪啦一通打,拿孩子解气,还说着:“你这孩子就是调皮,怎么说都没用!”我的天,不到两岁的孩子,当然需要看护人的紧密守护,他能知道什么安危?大人自己的疏忽,还要怨小孩?我亲眼看到,因为这个孩子丁争夺别人的玩具,被老太太无情家法,还说着:“小小年纪就会抢了,长大了怎么办?”孩子丁会打人了——这毫不奇怪,这种家庭染出来的孩子必然攻击性很强,老太太越加厉害地打,边打还边让我们看:“你们看,你们看,这样打他都没用!”我已经无数次地规劝过孩子丁的奶奶:这么大的孩子,很多情况是正常的,不能打。打是没用的,应该采取其他的教育方法。可老太太置若罔闻,照打不误,还经常边打边说:“我不教育不行呀,我就怕他将来长大了干坏事!” 不到两岁的孩子,眼睛里已经有怨恨!照这样打下去,我看这孩子不学坏都难!这是教育吗?这不就是老谱吗?棒打孩子,给旁人看。撇清责任:“我可没有护犊子,我已经教育孩子啦,打都打了,他再不学好,是他自己的事情。” 还真有这样见情的人,陪老太太一起感叹这个孩子丁多么难带,同情老太太的遭遇。

——我晓得他的沉重是假的,便挣扎出来,出了一身汗。可是偏要说,“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可88年过去了,世道变化不大呀。隐形吃人的人一批又一批!

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被人吃的我依然是吃人的人的弟弟!五

最可怜的是我的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 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八

“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我直跳起来,张开眼,这人便不见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居然也是一伙;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还怕已经教给他儿子了;所以连小孩子,也都恶狠狠的看我。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代代相传,已经变有形于无形了。被中国保姆带着的外国孩子一样把尿,一样被骗。人生最初最重要的几年,已经刻上了深深的印记,有些都已经成为了集体无意识的状态,难怪连小小的孩子都恶狠狠的看人。从来如此,便对么?当家长的不学习正确的先进的育儿知识就上岗,一句“从来如此”就可以将孩子的痛苦、痛哭视而不见……我们这个民族,真的需要好好想想,快快地改正。

十二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十三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中国人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养宠物。归结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1. 2. 3. 4. 不信任孩子,欺骗孩子,恐吓孩子。

控制孩子,干扰孩子自我发展,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影子。怕脏,怕麻烦,不了解孩子的成长机制。疆界不清,把自己的需要强压成孩子的需要。

最终吃掉了孩子的自我意志,吃掉了孩子的健全人格,吃掉了健康正常的孩子!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①!

给予了孩子美好,孩子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但看看我们的孩子甲、孩子乙、孩子丙、孩子丁,如果我们身边充斥着这样的孩子,我们的未来还会有希望吗?

救救孩子!救救成人!救救文明!救救人类!但愿不再只是呐喊。

备注:

① 摘自孙瑞雪《爱和自由》 第三版 参考书目:

小巫《让孩子做主》 第一版 中国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 小巫《和孩子划清界限》第一版 中国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 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第二版 中国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2年 孙瑞雪《爱和自由》第三版

中国 新蕾出版社 2004年

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第一版

中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三篇:《救救孩子》演讲稿

《救救孩子》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走进我的博客,会看到如下的文字,我给它取个名字叫“救救孩子”,今天我就以此为题进行我的演讲,这样说,绝没有哗众取宠之意,目的是想引起大家的深思,以化解我心中的困惑!

近些年来,我的困惑越来越大,那就是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正在为自己的孩子包做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事情,仿佛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最优秀,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其结果却事与愿违,致使许多家长经常抱怨。亲爱的家长们,你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真正关爱孩子,是等级观念的思想在作怪,是在自毁其根。下面仅就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些真实故事谈一下我的看法:

案例一: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时常看到家长们在高高兴兴地为孩子背书包,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那些路程并不远而开着车来的就更是与日俱增了。这种做法基本上剥夺了孩子仅剩的一点锻炼机会,致使孩子们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上课时,很多学生打不起精神,一身倦怠地匍匐在桌子上,还时常发出长吁短叹。体育课上,教师想提升一下学生的体能,让学生绕着操场慢跑,结果不到二百米,有些学生就已气不成声,哀求着老师停止。劳动时,工具还没有动几下,两腿早已酸软如泥,像皮影人一样抽抽搭搭了。看到这些,我不禁暗想,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建设国家、保卫祖国。其根源在哪里——

那就是我们剥夺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锻炼机会。谚语说: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就是说,千里马,得有它驰骋的草原,万年松得有它成长的土壤和空间,失去了这些,我们还在谈成长、成材、成功,那是惘然!所以,我建议我的家长和同行:要创造条件,多提供一些锻炼的时间,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那样他们才会体格强健,思想健康地学习、工作、生活……

案例二:孩子在一片赞美声中成长,没有一点逆境教育。孩子能哭,说有利宝贝加大肺活量;孩子能恶作剧,说宝贝智商高;孩子骂人,说宝贝学乖了;孩子打架,说宝贝有个性;孩子早恋,说宝贝已经成人了……对待孩子的诸多毛病,家长们只是一笑了之!老师们想管一管,还时常会造成一些不愉快。

亲爱的同行们!赞美是对的,赏识也是应该的,但人世间的事情不是绝对的。赞美,应该有值得赞美的理由;赏识,也应该有值得赏识的条件。没有赞美的理由,也没有被赏识的条件,就去赞美,就去赏识,那不仅不对,而且害处极大!俗话说:“过犹不及。”人们常说:“自古英雄多磨难。”是说逆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逆境,能够“增益其所不能”。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给他适度的体罚,无意之中就会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宽容之心。“人在少年苦,十人九轰烈。”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温室里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浪打的。过度的保护,会使孩子丧失生活的主动性,丢失了人生道路上的真正情趣。

案例三:现在的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最优厚的待遇。可以说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具体表现:就是家长给孩子钱,是要多少给多少;要时髦的品牌的,什么奇特给买什么,只要孩子喜欢、高兴就可以!中国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是过去,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是穷家富养,没有担当。在学校里盛行比吃、比穿,比谁阔气。一身的珠光宝气,满身的垃圾食品味道……

对此,我们且不谈奢侈与浪费,只谈对孩子品格的影响。鲁迅曾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孩子学习也是这样。教育孩子,有时和养花相似:绝对不能因为你喜欢它,就过度地浇水施肥。水多了,腐烂了花的根系;肥大了,花会被烧死。喜寒的,不能温度过高;喜旱的,水分不宜过大。否则,花会枯萎掉。这是花中的因材施教。学生中比的风气会使孩子兴奋点转移,使他过度的注意别人的服饰,讲究自己的发饰,甚至刻意修版自己的一笑一颦,而忘记本业,不再努力学习。上下课吃小食品,害处也是很大的,没等下课心里就惦记着吃什么,心思早已飞出课堂。有人说,一日吃好三餐,会养成一生的好品质,这是有道理的。再者,小食品,尤其是膨化食品中含有激素,那容易刺激孩子性早熟,发育过快,骨质疏松等。现在有很多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躁动不安的状态,就是因为这个;有时,只是跌倒了,却造成了严重的骨折,这些都是钱惹的祸。作为家长和老师的应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人生,不只一种味道——甜!应该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人生只有遍尝百味,才是真正的人生,那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人,一辈子总是吃饺子,那不是幸福,能把人吃呕吐喽!现在有很多孩子轻生,就是因为他太幸福了,没有真正体验过什么是贫穷,什么是苦难,所以他就失去了幸福感,所以它就失去了生命价值观,所以他就拿生命不当一回事了!那么何谈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生活中,诸如此类事情时有发生,它已真正危害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了,真正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救救孩子吧!这是时代发出的真正的呐喊:

请社会真正关注吧!

请家长真正醒悟吧!

请同行们真正行动吧……

第四篇:救救孩子吧

写给让孩子上辅导班的家长朋友们

家长朋友们,看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那真是由衷的高兴。有的家长因为忙碌,就把孩子送到了辅导班,也有的家长因为没有耐心,烦躁,而把孩子送到了辅导班,……

我根据亲身经历,感觉上辅导班,弊大于利。在辅导班虽然能写完作业,但是有的老师趁辅导老师不注意,抄袭同学作业,有的老师因为学生作业比较多,没时间耐心等待,干脆把作业答案告诉学生,甚至有的老师把作业答案放桌面上,让学生抄袭。一次,两次,学生就学会了偷懒,时间久了,不仅学习成绩提不上来,还会养成厌学的现象。成绩一出来,家长看孩子考的成绩不理想,就大发雷霆,甚至拿着孩子的成绩找辅导部的总负责人,但是那样有用吗?钱没有可以再挣,但孩子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把孩子的一生给毁了。

再就是,孩子的课余时间被大量占用,孩子的童年将是多么的不幸呀,在托管班里,写完作业,托管老师为了维持纪律,就可能再布置一些作业。中国孩子的家庭作业本来就多,如果再加一些,那孩子的负担不就更重了吗?反之,如果孩子做完作业,无事可做,在托管班里能玩的开心吗?据我在托管班的经历,即使想让孩子玩的开心些,也没时间耐心照顾他们,因为还有的学生没写完作业,得去照管他们呀?老师可没有分身术呀!

为了生活的需要,我确实在托管班里工作过,但是我一点也不赞成孩子去托管班。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多付出一点爱吧。

第五篇:救救孩子还是救救自己读后感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读后感

前段时间一直没有时间,这两天我利用很短的时间将王老师推荐给家长的一本《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看了一遍,作者一念行者,以心为田,以字为种,以写作为春耕夏锄,整本书借孩子与大人和家长与孩子教育的话题,运用佛学智慧,论述了孩子的问题即家长的问题,家长内心好了,不但孩子好了,外面世界的问题也好了。最后还提出:孩子是老子,孩子是佛陀,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作者的许多观点让我不得不让我相信,他所说的才是真的,扪心自问,确实如此。其中这些观点都是蕴含佛学的智慧,让人读完有开悟的感觉。例如

1.孩子的问题是你恐惧的开花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父母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问题在孩子上身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影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内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心”一直健康,心怎么可能有问呢?

2.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那是你问题的投射

你在孩子看到的问题,那是你问题的投射……这几乎百分之百,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如果你看到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要寻找他的问题,先反过来,在你身上寻找1

问题。如果你看到影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到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3.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有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如果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通常小孩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他们很难被掌控,这使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的你,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每个小孩都像一条活生生的龙,不是一个完全无恐惧的家长无法骑得住他自由翱翔生命的天空。当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4..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能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天性成长。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的去培训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技能或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性成长?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时。放一小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可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他的道路上会不会遇到这危险,会不会出现那问题;他会

担心,这样的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问题。你怎么敢于撒手你的小孩?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敢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5.要求、期望、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往往衡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我们往往看对他们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的越很——我们叫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错误的。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

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连接物,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受与另一方连的更深、更紧,以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教育是为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幻觉存在的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圣人们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的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我对教育有什么态度?我对它的意义下

降到最低。没有人需要教育,他们需要自我教育。

6.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叫真爱,也并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就叫真正的爱,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能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你,你要求你和你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你或修正你,真正的爱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他都爱你,怎样么他都爱你,他的爱甚至和你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它给予你但对你没要求、没期待,它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你小孩的爱是不是真爱?你还期待他学习好呢,你还期待他做个好小孩呢,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你期望他越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我对我的小孩没有期待,他怎样我都爱他;我尽我所能,但不要求他。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呢。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一定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的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否是真的真爱?

7.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

在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也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长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上;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要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当然,我们也完全深入小孩本身去改变问题,因为一个人的问题和一朵花的问题还不完全相同。这是解决一个所谓的有问题的小孩问题的两条途径,在我看来前者仍是向外,后者者向内。向内的才根本,向外的流于表层。

一念行者以“佛学的智慧”,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合乎天性的自然成长,并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首先应从家长的自我教育开始。而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省察自己内在的种种恐惧与种种问题投射在孩子身上,当家长懂得真正爱孩子的方式,孩子与家长都能从亲子关系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