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类 状物类文章
阅读状物文章
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的文字陈述和描摹出来。一般来说,状物文章善于以物理。阅读次类文章应从以下几点着眼。
1、抓住物的内、外在特点展开想象
物的内在特点是指物的品质、内涵与现实生活中与人相似的思想、气质、境界。物的外的特点是指物的形状、颜色、大小、数量、声音质地、静态、动态、变化等。
状物中的想象,是在具体描述所状物时,借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再现得真实新奇。用推想、联想、幻想等方式来推想“物”的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联想“物”在其他地方、时间、环境的可能形象,幻想所状“物”的未来形象。阅读时要思考作者的想象是否自然,易于接受。
2、要了解状物的形状构造、用途
描写工艺品、玩具、文具等属于状物的记叙文,读后你要赌博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构造、用途等有较详细的了解,有特色的地方不妨多读几遍。
3、要了解所状物的外形、动作、习性
阅读描写动物的文章,对动物的特点要形成一个记忆,尤其是动物的生活习性,阅读时需要特殊注意,因为它最能表现动物的特点。
4、要了解所状物的样子、颜色、味道、特点
阅读描写植物的文章,要了解植物的茎和叶子是什么样的。开了花,花的颜色、样子,重点了解形、色味有什么特点,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状物”的,借鉴写作方法。
5、学习体会修辞方法的多重运用
作者为了把事物的特点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往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复等交织在一起。
第二篇:阅读状物类文章
阅读状物类文章
状物文章,就是侧重于状物的文章。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作用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状物文章一般分为状静物文、状植物文和状动物文。
阅读状物类文章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描写顺序,弄清层次结构。
状物,不但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或是从局部到整体,或是从整体到局部,或是按总——分——总,总之都有一定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味道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景物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
2、揣摩立意,探究写法。
多问一个“为什么”是语文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只有真正理解文章表达的意思,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明白作者为什么采用相应的写法。反过来我们可以这样说,无论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了什么写法,它都是为了更加突出物的特点,为了更加明确地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了这一点,好多状物类文章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很多文章中都喜欢用一些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呢?直接明白的写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简单的介绍不足以使读者明白你要描写的对象的特点,用了比喻、拟人这些修辞方法,文章所要描写的景物对象的特点就十分鲜明、生动有趣了,使读者更容易、更乐意去感知。《珍珠鸟》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生活中的一种美好境界,即人鸟和谐相处、互相信赖,但文章开头为什么单独用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呢?因为“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作者把这一点放在前面说,为全文的立意找到了根基。鸟儿由“怕人”到“信赖”人,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在这条线索的牵引下,“我”对鸟儿的爱护和尊重,鸟儿对“我”的逐步建立的信赖情感,才得以清晰地展现出来。
3、体会作者对描述对象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状物时,总会流露出某种思想感情,或喜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憎恨,我们在阅读时应准确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状物就是要达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目的。我们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或托物言志”就在于此。阅读状物文章时,要通过表面现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寄何钟情、寓何钟理。
第三篇:何为状物类文章
何为状物类文章
物,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动物,如马、牛、羊等;一类是植物,如花、草、树等;还有一类是静物,如书、文具、小闹钟等,也称为物品。写状物作文,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绘这些物体,表达出我们的感情。
进行状物作文训练能够培养和提高同学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然而,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写状物作文,不仅仅要写清楚这个动物,植物,或者物品本身是什么样的,还要通过所写的物表达思想——感受、情感、评价、意义等,也就是要做到主题突出。这是状物作文的根本所在。
状物作文一般的写法是:
状物作文=本物+故事+情感。
“本物+故事+情感”是写所有状物作文的普遍规律,无论写什么物都包括这三个部分。
本物包括:来历、外表形象、内部结构、用途等。这是状物作文的起点。故事包括:符合主题要求的物本身的故事、物与自己的故事、物与他人的故事等。这是状物作文的核心。
情感包括:与主题要求相一致的情感抒发、意义评价、感受理解等。这是状物作文的根本。
一篇状物作文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1.写出该物特点。
只有把物品的形象描写得具体、有特点,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充分展开联想。
要把物品写“活”,还必须结合物品的形象展开恰当的联想。
3.倾注自己的感情。
在描写物品的外形、结构、用途后,还要倾注自己的感情,喜爱或赞美之情。托物言情,使文章的内涵丰富而深刻。
动物的写法
同学们,你饲养过小动物吗?你仔细观察过身边的小动物吗?要想写好动物首先就得熟悉它们,仔细地观察它们。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描写得具体。观察的时候一般可以从外形特点,活动情况,生活习性等几方面有顺序地看。在动笔写的时候,要把观察的结果,有选择,有重点,有条理地加以描摹。具体地说,描写小动物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把喜爱之情写进作文里
作文是用我的手来写我的心,写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喜爱小动物,在描写它们的时候,也要把自己喜爱的感情,用笔融合在字里行间。让读者一读文字,就能感受到我们的喜爱之情。
表达感情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具体地描写小动物的样子、外形,把自己的情感融在其间;有时候用简洁的语句直抒感情;有时候,把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写法灵活,不拘一格。
此外,描写一种小动物还应当注意:
1)要突出重点。描写一种小动物,也和写其他内容的作文一样,不能面面俱到,像“流水账”似的说个没完,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的可以侧重写小动物的外形样子,有的可以侧重写小动物的习性。无论怎样写,都要抓住典型,突出重点,具体描写。
2)要细致描写。描写任何一种小动物,都要细致描写,认真刻画。无论是写外形样子,还是写生活习性,都不能几笔带过,概括叙述。特别是在描写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时,要注意准确地使用动词,再现出小动物活动的情景,给人以“状物如在眼前”的感觉。
3)要条理清楚。描写一种小动物也和写其他作文一样,不能东一句,西一笔,缺乏章法。在动笔之前要想好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怎样衔接,层与层之间怎样联系。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全篇文章怎样组合。把这些想好之后再动笔,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描写外形样子和活动情况
描写一种小动物,首先要描写它的外形样子,要仔细看它的头部、尾部、毛色、四肢是什么样的,形状、特点、颜色是怎样的。然后再看它的生活习性又是什么样的,小动物怎样吃食啦,怎样游戏啦,怎样睡觉啦,这些都要细致观察,具体地描写出来。
总之,对于动物,要写好它们的动态,应当仔细描写它们运动时的各种动作,使用的动词要准确。例如,猴子跳跃,马儿奔跑,鸟儿飞翔等。动词使用恰当,动作描写得传神,能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动物的各种姿态,留下深刻的印象。
植物的写法
一提到写植物,有些同学就会直挠头,的确,跟动物相比,植物可不会向你摇尾巴,跟你做游戏,相反,你每天还要给它浇水、施肥,精心侍候它,很多同学没这个兴趣,也没这个工夫,对植物的了解自然非常有限,所以,写好一篇关于植物的习作,对于某些同学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其实植物和动物一样,它们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的衣食住无不和植物有关,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我们必须把它们写好。描写植物要注意以几点:
1.写好植物的形态
形态的重点是植物的干、枝、叶、花及颜色,了解它们的大小、高矮、形状、色彩、味道等,以得到第一手材料。还要抓住特点,有目的地描写。如植物开花时的姿态、颜色、花期;植物叶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变化。总之,要抓住所写植物与其他植物的不同之处。
2.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一般来讲,写植物的顺序有两种:一是按茎、叶、花、果从下到上或从上到下的顺序;二是按生长顺序。这样可使文章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可介绍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
在描写植物时,适当穿插一点植物的生态特点、习性用途等方面的知识,使读者在欣赏作文的同时也能获得某些科学知识。
4.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植物,可使植物更形象、生动,语言更加鲜明活泼。
5.要有联想地抒发感情
写植物时可进行联想,抒发一些个人感受。如写梅花不怕风雪的特点时,可联想到人的坚韧不拔的性格;写白杨的挺拔高大时,可联想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但是联想不能超越客观实际,抒情不要无病呻吟。
另外,注重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办法,是描写好植物的绝佳秘笈。可以通过它们的某些变化来写出动态。花草树木本身不会动,然而外界事物的运动会促使它们一起“动”起来,如风一吹、人一碰、地一震等都会使本不会动的花草树木跟着动起来。我们要善于把它们这时的动态捕捉住,描写出,这样的描写必然会打动读者。如:“柳树那细细的、柔柔的长枝在春风的吹拂下舞动着,真像春姑娘那美丽的秀发啊!”这句中“舞动”一词形象地再现了柳枝随风摆动的状态。这样的描写,使柳树的柔美和勃勃生机跃然纸上。
怎样写物品
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小文具、小玩具、小用具、小摆设、小工艺品吧,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它们不仅样子好看可爱,而且还很有用处。比如,你们家里那精致漂亮的小闹钟,每天早晨叫你起床,让你可以按时上学。你那双层文具盒又结实又美丽又实用,铅笔、橡皮、尺子、转笔刀都有自己的房间,楼上楼下,团结和睦,使用起来多方便啊。还有,到你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送给你生日礼物,是小绒狗,还是小瓷兔,是小挂毯,还是小相册?这些礼物既能美化房间又有纪念意义。的确是这样,我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这些小物品,它是我们的好伙伴、好朋友,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我想,同学们一定愿意把这些可爱的小物品写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快乐。
怎样写好这些小物品呢?
1.仔细观察
大家都知道,写物一般先要写清物品的名称和来历,用什么材料制成,然后抓住物品的特征,最后可以写物与人的关系,表达人对物的感情。所有这一切都要来自对物的仔细观察。
2.抓住特点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在一千只鸡蛋里,没有两只是相同的。同样,每一种物品都有区别于其他物品的独特的地方,这就是它的特点。写物的文章必须抓住它的特点,这样才能写谁像谁,如果抓不住特点,那就写虎非虎,写驴非驴了。所以,物品的特点主要是体现在它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功能、艺术特色等与众不同的地方。写的时候要把它们写清楚、写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否则,使人读了不知道这个物品的特点到底是什么。
3.表达真情
同学们在写小物品时,你选择的物品一定是你最熟悉最喜爱的,同时,你对这个物品一定是有深厚的、特殊的感情,不然你也不会选择它。所以,你就要通过对物品的具体描述,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出自己对物品的喜爱之情和赞美之情。
总之,写状物类文章和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首先必须突出中心,只有中心思想明确,读者才能领会你的写作意图。同时,写这类文章还应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联想和想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力求语言生动,文笔流畅。
第四篇:状物类作文
状物类作文,以“物”为描述的中心和文章的线索,或寓情于物,或托物言志,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表达文章的题旨。
一、观察要有序
有序观察是写好状物类作文的基础。一要按顺序观察,二要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只有进行有序观察,才能写出条理清晰的文章。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麋鹿》。在介绍其外形时这样写道:“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像’。”这里的观察顺序是:由上而下,由前而后。作者抓住麋鹿角、面、蹄、尾的特点,寥寥数语,却勾画得栩栩如生。又如,苏教版五年级(上)“练习册”上有一段对熊猫的描写,形象逼真,凸现熊猫的生活习性。“熊猫睡觉时,腹部朝天。有时,它用前爪轻轻地拍着肚子;有时,它两腿一蹬,便翻了个身。”“它睡醒了就翻身起来,用手揉了揉腥忪的眼睛,好奇地望望人们。然后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到栏杆的另一边,坐了下来,好像想清醒一下头脑似的。”这里,作者抓住熊猫嗜睡的特点,写得饶有趣味。
二、语言要有趣
如习作《蚂蚁》。作者在写蚂蚊的独特功能时,是这样写的:“除了四周的景物能帮助蚂蚁辨别方向外,它们还有一个自身的‘法宝’,这就是在蚂蚁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掉队的蚂蚁根据这种气味就能确定方向。倘若用樟脑丸一类的怪气味弥散在蚂蚁走过的路径上,那么后来的蚂蚁就会因找不到那种特殊的气味而迷失方向。”这是作者知识的积累与生活的积累相互融合的结果。
又如,习作《姥姥家的小黑狗》。作者在介绍小黑狗的外形特点时如是说:“(它)一身乌黑发亮的皮毛,就像黑缎子一样油亮光滑;雪白的小爪儿,俨如四朵梅花;那条翘着的小尾巴总是不停地摇摆着;特别是那对黑白分明的小眼睛,总是四处张望,充满着兴奋和好奇。”这里,作者用了生动的比喻,写出了小黑狗皮毛的油亮和爪子的厚实;又用“不停地摇”写出了小黑狗对熟人的媚态;还用“四处张望”来写小黑狗的警觉与好奇。语言富有生活的情趣,突出了小黑狗的漂亮与可爱。
因此,语言的理趣是知识性的体现,情趣是情感性的体现。只有结合为一体,方能显示状物类作文语言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三、结构要有“形”
根据表达的需要,文章有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之别。初学状物类作文,以纵式结构为主,以纵横交错式结构为辅。如“总分”或“总分总”结构。
例,习作《银杏》。可以先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诸如营养价值和药有价值等。从总体上看,全文为纵式结构。而在介绍其价值或用途中,又采用横式(并列式)结构。这样,介绍的内容尽管较多,但由于结构清晰,也就显得有条不紊。
又如,习作《猪》。作者从对猪这种动物的偏爱入手,开篇破题:“其实,猪是一种聪明可爱的动物。”接着,文章分别从猪的智力、嗅觉、起居、饮食等方面展现它的聪明可爱。这种“总分式”结构条分缕析,学生容易模仿。有的同学为了进一步突出家养猪的可爱,还简约地将野猪与家养猪作对比。这样,不仅丰富了写作的内容,而且凸现了文章的中心。
四、方法要有变
状物类作文的写作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仅就叙述的人称而言,就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之异。当然,各有各的妙处。例《钢笔和原珠笔》,叙述时采用第一人称,既显得亲切,又便于介绍。为了行文需要,人称也可以转换。如,《铺路石》。从整体上说,用的是第三人称,“它来自大山
之中,它是大山的儿子。为了人类的需要,它离开了母亲的怀抱,来到了繁华的闹市,来到了宁静的村庄„„”而在文章的结尾,为了礼赞的需要,转为第二人称。“铺路石,你是山的精灵,你是大山的忠实儿子!你默默无闻,但大地没有忘记你,高山没有忘记你。看,高山顶上的巨石,不正是大地母亲为你树立的丰碑吗?”这种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的交替作用,使知识性和情感性得以和谐统一,叙的是“铺路石”,颂的是“劳动者”。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是客观外界事物在头脑中加工制作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状物类作文的指导要以有序观察为基础,情趣表达为载体,有形结构为借鉴,行文有变为方法,经典引路,以读促写。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写作途径。
第五篇:状物类文章阅读(高)
状物类文章阅读:
我爱花生花
朋友,你知道吗?人们常常赞美烂漫的樱花、雍容的牡丹、圣洁的白莲,我却要赞美貌不惊的花生花。我觉得平凡的花生花,蕴藏着另一种美。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点鲜黄的嫩苞。清晨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反射着阳光,亮晶晶的。就在这时,小苞绽开了!一朵两朵,娇小而醒目地点缀在万绿丛中。几天后,到了盛花期,那时,你若从花生花地边走过,一眼便可见到那些小小的黄花疏密有致洒在椭圆形的绿叶中,绿中透黄,犹如翠绿的大毡子上,镶着粒粒金烂烂的宝石。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花生花没有婀娜的姿态,看上去的确比不上樱花、牡丹、白莲„„不过,记得一位名人说过:不是因为美丽才显得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显得美丽。我也并非初次看到花生花就爱它,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由来是这样的——
三年前,我们楼下小园里种着一片花生,看着那星星点点的小黄花,我好奇地走过去,刚想伸手去采一朵玩玩。
“不要采!”妈妈制止我。“为什么?”我迷惑不解地缩回手。“花生的花,不像桃花、梨花。花生的花没有一朵‘空花’,开一朵花,就结一个果。你采掉一朵,就要少长一个花生。”
“是真的?”
“妈还会骗你,孩子!”
妈妈的话使我感到惊奇,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开花必结果,多可爱的不黄花!千千万万朵小黄花默默地开,悄悄地谢,最后钻入土里长出千千万万颗喷香的花生,奉献给与人们!
从此,我对花生产生特殊的感情,每看到它,我就联想到那些朴实无华、不慕我利、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的普通劳动者。
1、给下面的字注音: 雍容()蕴藏()椭圆()特殊()1
镶着()疏密()婀娜()谦虚()
2、文章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A借景抒情B借物抒情C借物喻人D托物言志
3、文中说花生花“蕴藏着另一种美”。“另一种美”是指。
4、用单竖线给第二自然段分层,并回答:段中描写花的外在美,先写,接着写,然后写,写这些的目的是
5、文中说:“我对它产生特殊的感情,是有一段经历的”。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经历”的内容:
6、用双竖线把短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把每部分的大意写在下面。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7、文章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
大学生
十四年前,堂哥考上了杭州的一所大学,全村的人奔走相告,说咱村终于出了一个“公家人”,我堂伯都高兴得走不好路了。我爸对我说:“儿子,你可要好好学啊。”
十二年前,村里又有了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可是大学每学期要缴三千元学费。他家很穷,亲朋好友凑足了份子才凑了两千多元钱。村长上门来了,对孩子他爸说:“你这是见外了,又困难怎么不找组织呢?”说罢,拿出一沓钱放在桌上。
五年前,村里又有一个人考上了大学,每学期学费要缴七千元,家里愁极了,四处借债,勉强凑足了数额。他跑到村长那借,村长推心置腹地说:“现在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村里备用金全用
2完了。”
三年前,村里又有一个人考上大学,学费每学期要用一万多元。村长捧着饭碗在晒谷地上说:“读啥大学,毕业了工作又找不到,不读就是万元户,什么都有了。”
今年,我问母亲,村里又谁考上大学,母亲说:“谁知道呢,再说现在谁还关心这档事。”
冬天的时候,是四年前考上大学的堂哥从美国回来探亲,他站在为家人造的大屋门口,许多村人指指点点:“他呀,读大学幸亏那么早。”
1、照样子写词语:
指指点点(AABB)
2、说一说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1)全村的人奔走相告,说咱村终于出了一个“公家人”,我堂伯都高兴得走不好路了。
(2)谁知道呢,再说现在谁还关心这档事。
3、文章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以分总关系为线索可认为两大部分,请用双竖线表示出来,并且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4、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你读书是为什么?你怎么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读书无用”的观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