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马克思部分知识点(5篇)

马克思部分知识点(5篇)



第一篇:马克思部分知识点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规律的学说。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我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地位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大来源。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思维谁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的世界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第一方面的回答,哲学可以划分唯物和唯心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第二方面的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列宁对物质概念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客观实在性。物质观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实践出发理解物质生活的本质,把握两个方面: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社会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主义的总特征。联系是指物质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性质: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就新生事物与环境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功能和要素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因为;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范畴的”钥匙“:提供了认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基本属性:同一性(统一)和斗争性(对立)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普遍性就是共性,特殊性就是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寄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个性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发展:

4、实践是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坚定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辨证方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哲学概况。唯一特性: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1、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和旧事物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中孕育而成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和共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哲学上的”价值“;揭示了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从而鼓励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 劳动者。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b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也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另一矛盾,其内容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矛盾运动。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历史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从而决定商品二因素。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或者不适应于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两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对立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二篇: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是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0、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1、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5、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7、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18、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19、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20、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辩证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前对后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

4、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

(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

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8、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9、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0、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11、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4、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

16、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7、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8、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1、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2、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

23、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26、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8、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2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

30、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6、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7、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

10、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

(价值观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4、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

5、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复习题

哲学部分复习题

一.唯物论,辩证法部分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6.辩证法的总的基本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8.质,量,度,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9.辨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0.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认识论部分

1.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

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2.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3. 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5. 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的条件,认识运动的规律

6. 真理及其客观性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历史观部分

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各自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其社会制约性

第四篇:党课 部分知识点

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习近平李克强 张德江 俞正声 刘云山 王岐山 张高丽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十八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权利: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3.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义务: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党章规定,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党的建设实践发展,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正视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

入党积极分子如何遵守党的纪律?

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严格遵守和自觉维护党的纪律,最重要的是遵守和维护党的章程。

首先,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党的纪律观念。其次,要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同时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最后,要坚决同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党纪国法的尊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党的十八大确立的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哪些新的要求?

答: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八大修改党章:1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2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党章进行完整表述

3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4充实完善了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

5对条文部分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这三条做了一些修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性修养包括理论,政治,思想道德,能力,组织纪律,作风修养

端正入党动机:1.加强理论学习,为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奠定理性基础。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对照党章,寻找差距。4.自觉接受组织的考察和培养。

第五篇:语文部分知识点

语文必考题: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清代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

文学专题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现代文学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1917-1927、1927-1937、1937-1949三个十年。

胡适提出“做诗如作文”的主张。1920年,胡适的《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集,胡适也是中国第一“白话诗人”。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诞生,成为“开一代诗风之作”。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担负了是新诗走向规范化道路的历史使命。闻一多的《孤雁》、《忆菊》、巴金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作品

老舍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断魂枪》、《月牙儿》、《柳家大院》等。话剧《龙须沟》、《茶馆》

沈从文第一部小说集《鸭子》开始到小说集《蜜桔》、《长河》、《山鬼》、《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

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对女性情爱心理细腻、大胆而又富于感情的刻画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和反叛精神。

萧红被鲁迅成为“越轨的笔致”有作品《小城三月》、《生死汤》、《商品街》等

废名、师陀。凌叔华、萧乾、林徽因等都是京派的著名作家。《桥》、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手抄本文学:比较著名的有毕淑协的《九级浪》、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赵振开的《波动》张宝瑞的《一只绣花鞋》

天安门诗抄是有北京第二外国语汉语教研室16位教师以“童怀周”这一集体笔名将他们收集保存

朦胧诗其代表作家及作品有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北岛的《回答》、《雨夜》、《回答》、《宣告》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双桅船》顾城的《生命幻想曲》、《一代人》、《远和近》、《而行》江河的《纪念碑》、《葬礼》。

寻根小说代表作品有阿成的《棋王》、《孩子王》、《树王》

先锋小说:以刘索拉的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发表,标志着现代派小说的真正开端。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弥尔顿他的《失乐园》是一部宏大的史诗

歌德的小说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骚塞和柯勒律治

浪漫主义大师雨果著有戏剧《欧那尼》和小说《巴黎圣母院》奠定了其浪漫主义一代宗师的地位,晚期的创作《悲惨世界》、《九三年》则转向了现实主义创作中。

司汤达的《红与黑》

法国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由九十余部小说构成)

英国现实主义最为出名的作家是勃朗特三姐妹和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呼啸山庄》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最突出代表是马克·吐温代表作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挪威的易卜生凭借戏剧《玩偶之家》《发现》,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一个明星》、《消息》,朱湘的《采莲曲》、《摇篮曲》等诗篇是格律体 新诗的佳作。

李金发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诗集是初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

蒋光慈的《新梦》集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的诗歌。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现代小说在他手中开始,又在他手中成熟。《狂人日记》是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他开创了表现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的三大题材。

鲁迅的《阿Q正传》、胡适的《一个问题》、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及《超人》、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难》、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都是当时有名的问题小说。叶圣陶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他的《潘先生在难中》、《校长》、《某城纪事》

浪漫主义抒情小说诗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郁达夫的《沉沦》。另外,郭沫若的《未央》、庐隐的《海滨故人》;、冯沅(yuan)君的《隔绝》、陈翔鹤的《不安定的灵魂》、叶灵凤的《女娲氏之遗孽》等主观型叙述小说也以情绪的抒写和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描述为主。

周作人是“言志派”散文的创立者。作品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等。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清河坊》,钟敬文的《荔枝》、《钱塘江的夜潮》也是“言志派”散文中的名篇。

朱自清其写景抒情的名篇《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儿女》、《背影》等均可作为白话文写作的典范。另外,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许地山的《空山灵雨》等散文集都是第一个十年散文领域的重要收获。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春蚕》(与另外两部短篇《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

《莫须有先生传》、《无望村的馆主》、《篱下》、《梦之谷》、《九十九度中》、《陷阱》等都是京派作家的优秀小说.抒情诗: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再别康桥》、《两个月亮》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他还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以及把小市民生活搬上舞台的《上海屋檐》、《都会一角》、《赎罪》、《娼妇》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变迁》等

孙犁的《荷花淀》、《嘱咐》、《芦花荡》、《麦收》、《丈夫》等小说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

钱钟书的《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张爱玲有短篇小说《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十八春》、《连环套》、《创世纪》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诗坛的注意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还有作品《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

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有田间的《赶车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李季的《杨高传》公刘等人整理的云南彝族的叙事诗歌

《阿诗玛》壮族诗人韦其麟的《白衣鸟》以回忆形式再现革命历史的悲壮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柳青的《铜墙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王愿坚的《党费》、《七根火柴》峻青的《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

注重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的记录,组成一部人民革命斗争的编年史,如欧阳山的《三家港》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

八个革命样板戏:京剧《智取虎威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红

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苏童的《桑园留言》、《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叶兆言的《五月黄昏》莫言的《红高粱》

新写实小说:刘震云的《塔埔》、《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方方的《风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反思散文有巴金的《随想录》、《再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将茶饮》、孙犁的《晚华集》、《秀露集》、《无为集》丁玲的《“牛棚”小品》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梅志的《往事如烟》

网络文学代表作品有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等

学者散文有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

外国文学概述

西方文学追根溯源,都发源于“两希”传统——古希腊文学传统和古希伯来文学传统。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赛德》是记载了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汇总

独唱体抒情诗的代表人物是女诗人

萨福被柏拉图尊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伊索寓言》中有名的篇章如《狼和小羊》《农夫与蛇》《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为代表的三大悲剧家和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但丁的《神曲》原名为《喜剧》分为三个篇章《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

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了一部千古奇书——《源氏物语》,以贵族公子光源氏为中心,描写了贯穿光源氏一生的各色女性。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是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拉伯雷《巨人传》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最为观众所熟知

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他的剧作《熙德》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是拉辛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是莫里哀《伪君子》和《吝啬鬼》

成为北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开了法国自然主义的先河,但是,法国自然主义最著名的人物是左拉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也被称为“绞刑下的幽默”以喜剧化的手法表现人类生存的悲剧,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约瑟夫你·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诗歌的发展历史

远古的歌谣是我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汉代诗歌主要是乐府诗和文人诗: 乐府诗最著名的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孤儿行》、《上邪》、《有所思》等

文人诗主要是东汉末年出现的“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在唐代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

唐代的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和“兴寄”

唐代边塞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

唐代田园诗派:孟浩然、王维 晚唐出现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以及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

晚唐时期代表诗人有“小李杜”即李商隐和杜牧

温庭筠又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宋代诗坛承五代之余,士大夫或效仿白居易(白体)或推崇晚唐的贾岛、姚合(晚唐体)或尊崇李商隐(西昆体)宋代有一祖三宗: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南宋出现“中兴四大诗人“尤袤、陆游、杨万里、范成大

现存最早的文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

北宋前期令词作家中晏殊,晏几道父子以及欧阳修、张先是其代表北宋中叶代表人物是柳永北宋后期词作名家有秦观、周邦彦、贺铸等.周邦彦人称“词中老杜“还有杰出的女性词人李清照,以及豪放派的”苏辛“即苏轼和辛弃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9/192927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