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以下简称《批复》),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复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现了循环经济由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
《批复》指出,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陆路交通枢纽,资源蕴藏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潜力巨大。要把《总体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批复》强调,《总体规划》实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大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努力把甘肃省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批复》要求,甘肃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落实配套措施,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思路、新举措,确保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总体规划》要求,按照职能分工,制定完善本部门支持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甘肃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共七部分: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工作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支撑技术;资源支撑与环境影响分析;保障措施。核心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解决资源、环境的矛盾,实现绿色发展、高效发展、跨越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期为2009—2015年。
为实现上述目标,《总体规划》围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社会建设,提出了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探索循环型农业模式,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实施重点项目和研发推广支撑技术,努力闯出一条资源型省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总体规划》全文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
国家支持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十大政策
1国家在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布局上,对甘肃省优先安排。对循环经济专业基地内的项目,在符合产业政策和项目相关管理程序的情况下,加大支持力度。
2优先支持甘肃石化、有色、建材、钢铁、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原材料基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对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适当放宽产业规模。
3国家制定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方案、引进先进技术和实施自主创新重大项目等,向甘肃循环经济专业基地予以倾斜,并在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方面给予支持。
4适当放宽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项目资金额度限制,适当提高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专项补助资金比例。
5继续加大对甘肃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力度,加快推广节能新技术。
6国家对甘肃省循环经济专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水利、交通、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等公益性项目,加大支持力度。
7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资源型企业按政策规定足额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由企业自提自用,自主按政策规定用于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等。
8按照有关办法的规定,由甘肃省和有关机构发起设立甘肃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基金。具体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协调有关部门和甘肃省制定。
9支持在甘肃省实行环境税试点,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10国家财政在实施支持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中,重点向甘肃省循环经济专业基地倾斜。
甘肃省循环经济规划获批2010-01-04 07:54:21
据发改委网站12月31披露,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地区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甘肃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也是国务院决定的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示范区。
甘肃省副省长石军称,《总体规划》明确给予该地区包括产业、财政、税务、金融、技术支持、资源共享等10条含金量较高的支持政策;筛选出了甘肃省循环经济的重点支撑项目,共72大类,预计涉及投资资金2133亿元,“标志着我省将拿到一批‘大项目’”。
《总体规划》明确,到2015年,将立足建成甘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着力打造16个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即兰州、白银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基地,平凉、庆阳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基地,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酒泉、嘉峪关清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天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甘南、临夏、陇南生态循环经济基地。市场人士称,与地方城市建设相关的行业将成为该区域经济规划的最大受益者。此外,对相关的农业股也构成利好。
区域经济概念 热点此起彼伏
今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复了10个区域发展规划,这么短时间内推出如此多的规划,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从1月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端,《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最近获批的《沈阳铁西装备制造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陆续登台,昭示着在中国经济大变局关口上,释放地方经济活力成为一张王牌,各地的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将得到市场化重估。
从已公布的规划看,中国经济现已形成东、中、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四大板块。根据不同禀赋特点,又划分出若干个经济圈、经济带,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等。更进一步,细分出若干个经济区。从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到当下,经过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摸索,地方经济慢慢具备了网格化均衡发展的条件,各种区域发展规划就是这种诉求的体现。区域经济概念正显现出一种炒作效应递减的态势,海峡西岸经济区消息出台前后,厦门等地股票活跃了两三个波段,之后部分地区发展规划出台后,概念股的市场表现不够突出,持续时间也短,市场大有审美疲劳之势。不过龙头股仍相对抢眼,挖掘各地受益股票,需要瞄向容易引起市场共振的品种。分析人士相信,2010年将会有其他地方经济的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场热点将此起彼伏,成为明年市场主线之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海西区最终目标是与海峡东岸实现经济发展对接,与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相关的上市公司受益。分析师认为受益者包括福建水泥、厦工股份、厦门港务、福建高速等;区域内具有土地资源的上市公司也面临新一轮价值重估机会,包括建发股份、三木集团、多伦股份等。
关中—天水经济区概念:仅关中就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是我国西部智力资源最密集、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之一。分析师认为,拥有区内土地或房地产开发有升值空间的,主要有深振业A、名流置业、金地集团、深天地A、天地源等。建材、施工类企业方面,有冀东水泥、*ST秦岭、赛马实业、祁连山、延长化建等。当地的先进制造业有西飞国际、西部材料、*ST偏转、宝光股份、宝钛股份等。当地重要服务业有西安饮食、西安民生、西安旅游、陕天然气、ST金花等。
珠海横琴新区概念:相关股票与之前市场多次活跃的港珠澳大桥概念比较相近,市场主要关注的有华发股份———珠海地产龙头,土地储备充足;世荣兆业———珠海民营地产企业,土地储备第二,成本较低;以及粤富华。
东北显然是今年区域经济振兴的重点,在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同时,国务院批复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图们江区域、沈阳铁西装备制造聚集区三个规划,市场对东北概念股并未足够重视,后市部分股票或有一定空间。
图们江概念: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分析师认为,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经营将在需求增长的拉动下打开成长空间,如长春经开、亚泰集团、苏宁环球,欧亚集团、长百集团将受益于消费增长预期。
辽宁沿海经济带概念:毗邻环渤海经济开发区,港口物流和装备制造业获益明显。分析师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海岸线长近3000公里,得到实质性利好的上市公司包括锦州港、营口港和铁龙物流。辽宁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也非常集中,ST松辽、*ST东电、沈阳机床等有望成为重点支持企业。与基础设施相关的企业如大连国际、红阳能源、大连热电等也将受益。
第二篇:《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解读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解读
【编者按】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复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肯定,更体现了国务院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开启了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阶段。现就有关内容予以解读,供参考。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正式启动
1月15日上午,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电视电话会议,对全面启动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进行动员和部署。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我们抓好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甘肃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省域循环经济示范区,这是中央对甘肃调整发展思路的支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以国务院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为契机,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认真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与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和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为重要抓手,以培育新兴产业为重要内容,以构建循环型社会为重要保证,努力走出一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力争把甘肃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为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发挥示范作用,实现甘肃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十条政策支持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
(一)国家在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布局上,对甘肃省优先安排。对循环经济专业基地内的项目,在符合产业政策和项目相关管理程序的情况下,加大支持力度。
(二)优先支持甘肃石化、有色、建材、钢铁、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原材料基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对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适当放宽产业规模。
(三)国家制定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方案、引进先进技术和实施自主创新重大项目等,向甘肃循环经济专业基地予以倾斜,并在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方面给予支持。
(四)适当放宽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项目资金额度限制,适当提高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专项补助资金比例。
(五)继续加大对甘肃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力度,加快推广节能新技术。
(六)国家对甘肃省循环经济专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水利、交通、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公益性项目,加大支持力度。
(七)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资源型企业按政策规定足额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由企业自提自用,自主按政策规定用于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等。
(八)按照有关办法的规定,由甘肃省和有关机构发起设立甘肃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基金。具体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协调有关部门和甘肃省制定。
(九)支持在甘肃省实行环境税试点,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十)国家财政在实施支持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中,重点向甘肃省循环经济专业基地倾斜。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任务
到2015年,把我省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切实做到全社会循环经济意识明显提高,节约型循环社会初步建成;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法律法规体系基本确立;循环经济基本载体有机组合并形成规模;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并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载体,就是立足建成甘肃国
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着力打造16个产业链条,重点培育100户骨干企业,积极改造提升3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各具特色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即兰州、白银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基地,平凉、庆阳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基地,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酒泉、嘉峪关清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天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甘南、临夏、陇南生态循环经济基地。筛选出了我省循环经济的重点支撑项目,共72大类,2133亿元投资。这些项目实施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634亿元,利税317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5-20万个;对全省万元GDP能耗降低的贡献率为58%,万元GDP水耗降低的贡献率为85%,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贡献率为80%,对二氧化硫减排的贡献率为50%,对化学需氧量减排的贡献率为75%。
《总体规划》确定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分两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目标(2009年—2010年):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相协调,在现有32户国家和省级试点企业、10个省级试点园区、4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把试点提升为示范,并使示范企业增加到6个。在全省范围内打造16条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链,重点建设“兰白”、“平庆”、金昌、“酒嘉”、“张武定”等七个循环经济基地。
第二阶段目标(2011年—2015年):在经过第一阶段的重点突破和全面铺开后,继续深化省级试点示范工作,到2012年,使省级示范试点企业达到100家,示范试点园区达到36家,示范试点城市增加到8个,并选择50家企业重点培育为示范企业,以不同行业的骨干企业为龙头,围绕资源的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和产业链延伸,培育发展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产业网络,着力打造精细化工、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化工—新材料、风电设备、石油化工—特色精细化工一体化、有色金属及废弃物采选冶—深加工—再生—再加工、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精细化、煤电化工循环经济、煤电—建材—综合利用、河西“陆上三峡”、设备制造—回收—再制造、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环保产品—新型材料、西部电工电器工业基地和集成电路封装基地、养殖—沼气—种植—养殖生态农业、畜产品—特色农副产品—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中藏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到2015年,建立起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得到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出产率等指标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重大进展,成为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的省级示范区。
第三篇:循环经济
坚持科技创新发展 打经济与环保双赢仗
XXX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作为发展第一要务。在成功实现了全厂生活、生产用水封闭式循环利用后,又进一步通过技术改造,加大焦炉烟尘治理力度,实现了含尘废气通过脉冲式布袋除尘器净化,处理效率达98%以上,积极实验和推进配型煤练焦、焦粉焦油回配,开发焦炉煤气组分潜力,延伸产业链,深入研究甲醇、粗苯、焦油等产品的生产工艺,使企业步入了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了经济与环保双赢。
公司自投产以来,加大生化处理投资规模,采用目前国内较成熟的A2O工艺技术,使生化处理从原设计处理能力70m3/h改造提升成210m3/h。处理后水质可达到生产用水要求。利用高温循环水,通过集分器和热换机组向全厂和厂外区域集中循环供暖,并采用剩余蒸汽为循环水换热后温度补偿和为澡堂用水加热。仅此一项为公司节约用水3000吨/月左右,标准煤5700吨/月左右。充分利用通顺矿业公司矿井疏干水用于公司生产用水,总投资1598.51万元建设矿井水处理工程。该项目采用净化处理工艺,日处理矿井水1.5万吨,出水能满足我公司用水需求,每年可减少COD排放量336吨,可节约500万元的水费。
在焦炉生产工艺中,集气管煤气压力的控制效果给焦炉的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集气管煤气压力过高或过低,将导致焦炉冒烟严重,引起冒烟、冒火等,不仅污染环境,浪费能源,也给现场工人的工作和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会使炭化室出现负压,造成炭化室含氧量增加。针对这一难题,该公司组织技术部门对现场设备进行技术改革。利用DCS集散控制系统,通过对各个焦炉集气管加装自动调节蝶阀,调节煤气鼓风机转速,控制集气管煤气压力和机前吸力,确保各阀门协调动作,避免各压力相互耦合振荡。通过DCS控制自动调节蝶阀和煤气鼓风机转速的变化平衡稳定焦炉集气管压力。通过这一改革,起到了即消除了空气污染,又降低了炼焦配煤成本,提高了焦炭质量的三重作用。在此基础上,公司还投入8000多万元进行各类环保设施的建设。其中投资800万元购买了两台堆取料机及建设了与之相配套的煤转运皮带线路,实现了皮带通廊和转运站密闭运输,含尘废气通过脉冲式布袋除尘器净化,处理效率达98%以上。公司在焦炉东侧和南侧总投资730多万建成二合一式地面除尘站和在南侧增加木折流木格捕尘器,吸收处理推焦时焦炉产生的废气烟尘,有效处理烟尘达到95%以上,粉尘含量达到了环保要求标准。
再次基础上,该公司一鼓作气,在延伸产业链上研发新项目,在开发新技术上下功夫,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实验和推进配型煤练焦、焦粉焦油回配提高焦炭质量的措施。借鉴提取粗苯比例增大的经验,攻克负压蒸氨、脱硫废液提酸、提盐等技术,积极开发焦炉煤气组分潜力,延伸产业链,深入研究甲醇、粗苯、焦油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工艺。该公司还利用甲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迟放气进入燃气锅炉燃烧,产生过热蒸汽供厂区发电。每年供电量约为3946万千瓦,可节约标准煤13700万多吨,减排二氧化碳34250吨,累计年发电量为2454万度,年节约金额1717.8万元。
该公司真正树立起了“以环境质量求生存、谋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地处理好了环保与发展,环保与效益的关系,有效促进了全厂结构调整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质量和效益提高。
第四篇:循环经济
问题:
我国经济虽然增长较快,但经营方式粗放,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环境污染还相当严重,污染物排放大大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但由于历史和主观等诸多因素,生态环境恶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家环境安全已经受到威胁。若继续沿着传统方式,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资源和环境支持将难以为持,国家环境安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目标就无法实现。
建议措施:
今后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经济建设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压力与破坏;二是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最终要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用什么样的具体模式来实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求纳入统一的框架中取得“共赢”,则是需要深入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和一些发达国家及我国的实践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国情,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五篇:循环经济
金昌市工信委(市志材料之二)
循环经济
金昌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辖永昌县、金川区一县一区,总面积9600平方公里。因矿兴企、因企设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和北方最大的铜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大基地之一,镍产量15万吨、铜40万吨、钴1万吨,铂族贵金属产量占到全国的90%,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辖区内的重点国有大型企业—金川集团公司是集采、选、冶、化为一体的有色冶金和化工联合企业。经过50年的资源综合开发特别是建市3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金昌市已成为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金川被列为全国三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2003年金昌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2006年金川集团公司被列为国家“十一五”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2007年金昌被确定为甘肃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之一;2008年金昌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甘肃省首次循环经济工作现场会在金昌召开,金昌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2009年甘肃省将金昌列为全省七大循环经济基地之一;2010年1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金昌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月,1
经国务院批准,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金昌为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目前金昌正在积极争取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为防止 “矿竭城衰”,金昌市紧紧抓住金川公司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金昌市被列为省级试点城市的契机,把化工产业和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单个企业建设具体的生产线与多企业联合构建产业共生体系结合起来,把产业链条的延伸共生和企业间利益点的平衡结合起来。明确提出以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着力建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以能源化工、硫基化工、氯碱化工和煤化工等为主的产业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循环利用的大循环,构建了区域大循环、产业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创造了循环经济的“金昌模式”。
(一)以规划为先导,加快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和升级。金昌市按照《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围绕全市“一线三点”产业布局,明确金川、河西堡、永昌三个节点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先后引进四川新希望集团、贵州宏福集团、中化化肥公司、内蒙古太西煤集团、江阴天宇镍网公司等国内同行业的强势企业加盟金昌市循环经济圈,重点延伸有色金属、冶金、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六条产业链,构建区域大循环,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
坚实基础。
金昌市依托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金川新材料工业园区和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着力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形成有色、化工、冶金等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间接续配套、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使经济发展由单一资源依赖型向多元经济优势互补型转变,由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向区域一体化组团发展方向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特色突出、优势明显、集约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二)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金昌市依托金川公司有色金属研发基地,在冶金技术方面拥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居世界领先水平。2006年以来,全市共实施重大节能减排技改项目54项,总投资达到74亿元。先后取缔土法石灰窑17家,淘汰分散供热小锅炉53台,关停水泥立窑生产线7条、小硅铁生产线5条、小化工企业2家和全市所有的造纸企业(12家)。2007年,新上日产2500吨电石渣水泥熟料及低温余热发电项目,消耗电石渣、粉煤灰、镍弃渣等各类工业废渣70多万吨,固废利用率达到70%。
在社会层面,先后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公共结构节能,强制执行建筑节能65%的标准,积极推广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和照明产品。在农村,大力发展食用菌、日光温室等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累计建成沼气池8400多座,并大力推广秸
秆利用,循环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三)通过产业链招商,促进形成区域产业对接
金昌市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项目集中、企业集群,重点培育发展与主导产业关联配套的新兴接续产业。将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回收制硫酸,配套发展硫化工和磷化工产业;与有色金属产业配套的氯碱化工副产的氯气用于PVC生产,配套发展氯碱化工;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渣、磷石膏和脱硫石膏用于水泥生产,水泥再次用于矿山充填,形成了“硫化铜镍矿开采—镍铜钴冶炼—镍铜钴压延及新材料产业,二氧化硫—硫酸—硫化工,硫酸—磷酸—磷化工,烧碱—氯气—PVC—电石渣—水泥”等产业链。园区企业间原料、中间原料及废弃物互供互用,区域内副产品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把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四)加大工业“三废”回收利用力度,积极开发利用二次资源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依据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各企业积极改进生产工艺,组织各种工艺流程之间物料的回收利用,产业链条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如金川集团公司冶炼过程充分回收余热资源生产蒸汽,供热系统形成热电联产,供水系统中水全部回收用于生产,固体废弃物、尾矿废物再选后用于矿山充填,特别是组织实施回转炉烟气制酸等一大批重点环保项目,二氧化硫烟气处理率达到95%
以上,硫酸产能达到200万吨。金化集团公司合成氨生产系统利用“三废”燃烧发电、副产蒸汽综合利用到造气工序、吹风气再回用燃烧,实现了清洁生产的目标。金泥集团公司充分利用固废资源替代部分石灰石、煤、黏土等自然资源,成为全国清洁生产样板企业。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3%,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五)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为了避免陷入“矿竭城衰”,金川集团公司实施资源控制战略和资源多元化战略,加大境外资源的勘探开采力度,已与刚果、赞比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公司所需镍原料的50%、铜原料的80%都是利用外部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同时,金川集团公司加大自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矿石回采率超过94%,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控制在5%以下,达到国际充填法坑采矿山的先进水平;铜镍矿所含的21种有价元素中已有18种得到再利用,镍冶炼综合回收率达到94.3%。实践证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全市共投入10亿多元,先后实施了城市道路、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给排水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建成了金水湖景区等一批城市环保景观工程,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8%,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31%,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6.69平方米,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形成了区域环境的良性循环。
2010年,金川公司营业收入达到923亿元,是2005年的4倍。2010年末资产总额 602亿元,是2005年的3.5倍,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9位,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常年位居有色行业前三名。万元产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5.78%,“十一五”期间,金川公司共投入环保资金21.6亿元,实施了冶炼二氧化硫烟气污染治理、节约用水综合技术改造、氯气污染治理、烟气收尘设施改造以及厂区环境综合整治等一大批环保技术措施项目。利用冶炼二氧化硫烟气生产硫酸能力由2005年的100万吨提高到200万吨、亚硫酸钠生产能力提高到15万吨;使含金属离子废水和硫酸废水得到全部处理,厂区生活污水及一般生产废水处理后全部回收利用,中水利用量达到每年1200万吨,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