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瓮安县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瓮安县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贵州省“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坚持“五个统筹”,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公共安全,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其他政策扶持机遇,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事求是的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2.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
3.客观实际并适度超前的原则;
4.弹性原则。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近期至2015年,远期至2030年。为与上位规划和其他主要专项规划协调,规划以2020年为中期,对人口、经济等重大指标亦作出相应规定。
四、规划层次和范围
本《规划》分县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县域:包括瓮安行政辖区范围,既银盏镇、江界河镇、平定营镇、猴场镇、永和镇、中坪镇、玉山镇、珠藏镇、天文镇、建中镇、瓮水办事处、雍阳办事处、岚关乡,面积1974.2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雍阳办事处、瓮水办事处、银盏镇、猴场镇、平定营镇行政辖区,东、南、西、北以行政边界线为准,总面积617.36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包括雍阳办事处、瓮水办事处行政辖区;银盏镇(飞练社区、太平社区、印山村、大寨坪村、银盏村)、猴场镇(草塘社区、下司社区)、平定营镇(平定营村、三合村、梭罗村)总面积269平方公里。
五、发展战略与区域协调
瓮安发展战略:1.主动融入区域,拖动跨越发展;2.坚持科学发展,彰显地域特色;3.积极城乡统筹,促进集聚发展;4.包容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
区域协调结合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协调瓮(安)福(泉)磷煤电一体化发展,促进瓮(安)福(泉)同城化建设,以高标准的配套服务形成贵州磷矿资源带上的纽带,链接福泉与开阳;以高速公路(贵瓮、瓮马、江黔)、马场坪经瓮安至开阳的铁路和江界河码头建设为契机,建成西靠贵阳(开阳县)、南连福泉、东连余庆、北接湄潭的贵州东北射线上的枢纽型中心城市;以乌江水系为绿色屏障,保护沿岸的生态环境形成周边地区的连续生
态景观,促进乌江上游的开阳、遵义等地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福泉、瓮安、开阳磷煤开采的矿山复垦工作的交流合作,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六、发展定位与总体目标
发展定位:1.深化瓮安经验,成为国家级创新社会管理示范区;2.创新瓮安模式,成为国家矿产资源综合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先行区;3.整合资源条件,成为贵州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强县、黔中经济增长极。
总体目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化工和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积极培育特色生态产业,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基地、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构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着力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建设南北发展的快速城镇化连绵区,建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文明城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高效现代化农业建设,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争创全国创新社会管理示范区。最终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成为贵州省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示范区。
七、县域城镇体系布局
规划形成“一主一副、双轴、三节点”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一主一副,一主即以中心城区为主的综合性城市,一副即以
江界河镇和天文镇一体发展建设瓮安副中心。
双轴,纵向快速城镇化发展轴,串联中心城区、江界河——天文副中心、珠藏镇;城镇拓展轴和交通带动轴,主要受贵阳都市区吸辐射和快速交通带动的东西轴,串联建中、中心城区。
三个节点城镇:分别为商贸集散型的珠藏镇、交通枢纽型的建中镇、旅游景观型的猴场镇。
八、县域产业发展布局
产业定位
以循环经济模式重点发展新型能源化工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并成为支柱产业,带动瓮安工业化进程,成为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极;以未来的交通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特殊意义的红色文化及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成为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和商贸物流业,使之发展成为优势产业。立足本地特色物产资源,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壮大发展本地特色农业产业,走生态产业道路,发展以轻工、农副产品加工、特色中医药等产业,使之成为重要的特色产业和战略接替产业。
规划县域产业形成“一基地、四片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
1.一基地:以银盏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国家磷化工示范基地;
2.四片区:以主要磷煤资源分布及加工的磷煤资源经济区;以特色农业种植为主的猴场片区和珠藏片区;以江界河码头为交通枢纽形成港口物流经济区,主要是江界河镇、天文镇。
3.多节点:发展多个节点产业区,推进城乡经济有序发展,包括磷煤资源加工节点和特色农产品加工节点,主要包括建中、玉山、永和、平定营、猴场、珠藏、中坪。
九、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发展策略与目标
整合县域内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建设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内涵丰富、游览系统高效快捷、配套设施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服务热情周到的黔中旅游胜地,推动瓮安旅游业全面发展。
旅游功能分区
1.北部自然景观与生态旅游观光区,以江界河国家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突出自然环境资源,打造风景区游览、特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自然风景旅游区,逐步推进珠藏片区协调发展。
2.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以保护红军战斗遗址、会议会址等重要历史遗迹为契机,不断完善红色文化旅游体系,打造以旅游体验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
3.南部休闲生态旅游度假区,主要由南部朱家山森林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穿洞河景区等独立景点组合形成,是城市周边的休闲生活和旅游度假区。
(接到此处写,接到加粗标题项后面写)
五、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1.高速公路,贵阳至瓮安、马场坪至瓮安、道真至瓮安、江口至大方的三条高速公路“十”交叉于中心城区,分别设雷打岩、大湾、金竹庄、茶园、建中五处互通式立交。
2.县域公路,规划形成“两环、四射线”的路网结构,一环为中心城区快速环线:经珠藏坝、新华、洗马煤化工工业园区、平定街至青坑、工业园区至珠藏坝;二环中心城区外围环线:经建中至道坪、高坪(福泉市)、牛场(福泉市)、高石(福泉市)至岚关、永和、大田坝至猴场、江界河、玉山、中坪至建中形成以三级公路为主便捷环线。
六、公园绿地规划
公园绿地主要沿雍阳河、新华河、草塘河带状布局,其余部分依托自然山体点状布局,主要形成花桥湿地公园、市民中心公园、塔坡公园、朵云科教休闲公园、珠藏坝生态公园、猴场文化公园、平定营生态文化公园。
第二篇: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衢州市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城市。为实现衢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与发展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于2003年12月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一、规划期限
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相衔接,确定本次规划的期限为:近期—2001年~2005年,中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未来发展30~50年。
二、规划层次
1、市域:为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论证的基本范围,也是衢州市行政管辖范围,面积8836.5平方公里。
2、市区:为衢江区、柯城区所管辖的行政范围,面积2357.4平方公里,是城市发展直接依托的区域,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直接依托的空间。
3、城市规划区: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规划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面积640公里。其范围为:现衢州城区(包括樟潭镇)、柯城、花园、万田、浮石、云溪、姜家山、汪村、廿里镇、石室、下张、黄家、长柱、坑口、横路行政区范围以及石梁镇、高家镇、湖南镇、航埠镇的部分行政村。
4、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指具体进行城市用地布局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范围。总面积为140平方公里。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接轨东部,借力发展:接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省域东部的温台经济密集区,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开放型经济。
2、完善功能,辐射周边:完善中心城市功能,辐射赣、闽、皖等的欠发达地区,扩大经济影响腹地,实现区域资源配置。
3、工业立市,要素集聚:促进农业现代化,鼓励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分区建设,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加强生态化建设,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市域户籍总人口预测规模:2005年247万人,2020年262万人。
市域城市化水平预测:2005年为38%,2020年为60%。
2、区域空间结构
根据衢州市现状基础和发展潜力,构筑“三轴一体”的产业与城镇发展格局。
三轴:市域应以衢州城区为核心,形成“衢州城区-龙游镇-湖镇镇”、“衢州城区-须江镇-贺村镇”和“衢州城区-航埠镇-天马镇”三位为一体发展轴线,向东、西南和西北轴向推进。一点:开化县以城关镇为中心,点状重点培育。
3、城镇体系空间组织
“一心、三轴、两区”的城镇空间网络
一个中心城市:以衢州城区为中心,形成市域城镇人口和产业极核。
三条城镇发展轴:沿“Y”型的三条交通、产业发展轴形成相对密集的城镇分布带。
两个城镇点状分布区:远离主要交通线,城镇密度相对较小,城镇之间联系松散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市域南部、北部的中低山区。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从高至低依次为市域中心,各县域中心,中心镇,一般镇。
五、市区发展策略
1、分区管制:对市区范围内的建设进行分区引导,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集聚建设: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有重点的发展乡镇,积极引导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工业用地向城镇集聚。
3、设施共享:促进城镇之间设施的共建共享,对区域性的基础设施通道进行预留。
4、互动发展:通过中心城市与其他城镇间的协调,共同发展,加快地区现代化。
六、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
衢州市城市性质是“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城市”。
2、城市规模
衢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005年为35万人;2020年为60万人。
近期人均建设用地一百平方米,2005年衢州城区用地规模为35平方千米,至2020年城市用地为70平方千米,考虑到衢州市的具体发展情况,城市建设用地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具体要求,按90平方米进行控制。
3、城市发展目标
至规划期末将衢州建设成为浙、赣、闽、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
七、城市形态和结构
1、城市形态
本次规划确定为由老城片、西区、衢化片、城东片四片用地组成的组团式城市形态。
2、城市结构
结合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城市形态,形成以衢江和乌溪江为景观和生态轴线的四片城市用地,三个公共活动中心,两个物流中心,一个干路系统,五条楔形绿带的城市结构。
四片城市用地:
衢城片—由衢州老城及城南新区组成,其功能是组织传统商业、文化、闲游及居住等功能;西区片—组织城市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衢化片—功能以化工园区为主,保留原居住功能,结合其西侧的衢州高新技术园区,用地向西、向南发展;城东片—北侧用地以衢江区的行政办公和居住为主,南侧为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三个公共活动中心:
主中心以衢江为轴线,由花园岗片和老城片的公共服务设施共同构成。两个次中心一个位于花园岗的南部,由文化娱乐、旅游服务设施、体育设施等组成。另一个次中心在城东片区,由衢江区区政府及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设施组成。
一环、一纵、两横的干路系统:
一环是指以东、西高速公路连接线为基础经衢化北侧形成勾通四片城市用地的快速环路;一纵是指由环城东路及原衢化公路构成勾通城市南北的主干路;两横:由环城南路和三衢路形成两条城市东西向主干路。
两个物流中心:
在城东、城西布置两个物流中心,其中城东由工业用地、铁路货场、高速公路连接线结合,组成工业原材料及产品的物流中心;城西在汪村与城市商业设施、对外公路、市场园区结合组成商业性物流中心。
五条楔形绿带:
第一条是由城南烂柯山风景名胜区和乌溪江构成的城郊风景林地,由东南向西北伸入城市;第二条是利用机场净宽控制区,以生态林地为主,由东北向西南伸入城市;第三、第四条是利用常山港、江山港进入城市成为衢江的条件,构筑两条由西南向东北伸入城市的绿带,第五条是老城片与衢化片之间的永久性生态绿带。
八、城市综合交通
1、城市对外交通
公路:衢州市公路网由公路主骨架、一般公路组成,公路主骨架由“两纵两横十连”组成;形成以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县乡公路的公路系统;在衢州城区内,规划布置5个客运站,三个货运站场。铁路:近期完成浙赣铁路南移工程。规划远景在开化、常山、衢州城区预留衢景九铁路的线路用地。水运规划:近期疏浚衢江航道,兰溪至樟潭航道达到4级航道标准,通行500吨级船舶;建成龙游港区、衢州港区(樟树潭)500吨码头;樟潭至常山港航道达到6级航道标准,通行100吨级船舶,建成常山港区500吨码头。
航空规划:规划期内保留现有机场;规划将机场搬迁作为城市发展远景目标,待条件成熟时,实施机场搬迁。
2、城市道路交通
布置联系花园岗,衢化、沈家三片区的快速环路,红线宽度为50米。
规划布置三纵四横的主干路骨架系统:
一纵是老城区利用原环城东路及衢化路,规划布置南北向主干路;
二纵是在城东片东部规划布置联系衢江区和工业园区之间布置南北向主干路;
三纵是花园岗片西部,布置花园岗片,衢化片南北向主干路;
一横是利用铁路南移后留下的铁路路基,在老城片南北之间,规划布置主干路;
二横是利用原三衢路构筑东西向主干路;
三横是在环城南路基础上,向东西延伸构成主干路;
四横是利用衢化南侧主干路。
九、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范围
规划确定原古城城河外延50米范围内,总面积为2.09平方千米的老城区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范围。
2、名城历史风貌整体保护
以古城区为主体、古城墙为主脉,突出以南宗孔庙为代表的57个文物古迹点和水亭街、北门街两片历史街区,形成点、线、面有机联系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格局。
3、历史地段的保护
水亭街历史街区:保存街道两侧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
北门街历史街区:保存街道两侧完整的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风格,修复钟楼原貌,恢复古城标志性构筑物。
4、文物古迹的保护
文物古迹按文物保护单位和文保点两类保护。
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目标:把衢州建设成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近期人均绿地达到9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城市绿地率30%,绿化覆盖率35%,达到省级园林城市设计标准。
远期人均绿地达到16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城市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45%。
2、沿衢江、乌溪江建设沿河带状公园,常山港、江山港、乌溪江两侧设置宽度50米以上的滨江绿带,石梁溪、庙源溪两侧设置宽度20米以上的滨水绿带,城区内的小河流两侧绿带宽度至少10米以上。
3、衢城区与衢化区之间设置生态防护绿带,南北宽度不少于一千米。
第三篇: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推荐)
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简介
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于2006年底上报国务院,在待批期间,正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期。在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石家庄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明确了城市新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策略,并经省会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2009年12月,市政府提请省政府呈报国务院申请总体规划调整,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省政府同意我市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目前调整工作已经完成。
此次规划调整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省会职能、拓展城市空间、强化生态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为重点,并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调整的主要内容:优化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战略,强化正定组团功能,建设滨河新区、承担部分省会功能,统筹产业发展,完善产业聚集区布局;依据“规模不变、调整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原则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进行调整。按照国务院要求,本期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包括市区及17县市,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106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5%。
都市区:包括市内五区及正定、鹿泉、藁城、栾城四县市,面积265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538万。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居住人口300万,面积287平方公里。
一、城市定位与性质
1、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区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亟需以石家庄为核心,推动冀中南一体化建设,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2、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
石家庄位于京广与陇海复线发展走廊交汇要冲,随着区域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亟需石家庄利用“东出西联、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之一。
3、河北省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会发展,将省会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全省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亟需石家庄做强、做大,担负起展示整个河北财富创造力、文化竞争力、社会发达程度的重任,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特色鲜明、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
4、确定城市性质为:
河北省省会,京津冀第三极,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生物产业基地之一。
二、空间布局规划
1、市域城乡统筹
(1)统筹城镇职能、加快城镇化发展壮大中心城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省会与正定、鹿泉、栾城、藁城一体化建设,构建省会城镇群,提升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县城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核心抓手,优先集中力量培育各县(市)城区及沿交通干线城镇,形成一个都市区、两条城镇发展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和“1个都市区、13个县城(县级市)、28个中心镇、63个一般建制镇”的城镇等级结构。
规划到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65%。
(2)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按照“西部突出生态、中部创新高效,东部增产减污”的布局原则,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建设22个产业聚集区,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促进县(市)域经济发展。(3)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航空:按照年旅客吞吐量400万人次改扩建机场设施,提高服务水平。铁路:强化京广、青太客运专线及京石、石郑、石太、石济城际铁路双十字复合交通走,廊建设,打造京津、晋冀鲁豫省会城市1小时交通圈。
公路:加强省会与天津、太原等周边省市联系,建设石津、石忻、昔港、沿山等1200公里高速公路,实现高速公路县县通,打造市域1小时交通圈。
2、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都市区功能布局。
(1)实现城镇功能协调中心城区,是全省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突出省会功能、区域服务职能,突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
正定组团,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在严格保护古城格局的同时,全面提升风貌品质;在京珠高速公里以东区域,以生态、低碳、智慧的全新理念,建设30平方公里滨河新区起步区,打造为以科技、文化、教育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基地。鹿泉组团,信息产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区,城区和鹿泉开发区重点发展信息产业,西部山前区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栾城组团,装备制造业、中医药产业基地,县城重点发展中医药产业、窦妪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产业。藁城组团,生物医药和化工基地,城区、丘头石化区重点发展化工,良村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2)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外迁京珠高速公路至良村东,形成138公里绕城高速环;改线107国道至新赵线,307国道至衡井线等,形成95公里公路环,以此为基础,构建都市区“两环十四射”对外公路系统。
中心城区至藁城、栾城、鹿泉各建设两条以上快速路与一条国省道;重点加强中心城区与正定交通联系,在体育大街北延的基础上,建设老城至新区的新城大道,并以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太行大街北延、中华大街北延为补充,形成6条跨河通道,打造都市区30分钟交通圈。
启动轨道1号线西三环至东部产业区段、轨道2号线正定至新客站段;沿主要联系道路,建设中心至组团快速公交线,实现都市区公交通达60分钟全覆盖。
(3)完善区域生态格局
坚持生态保育、恢复与建设并重,构筑“西山、北水、绿环、绿廊”的都市区生态格局。
“西山”:西部浅山区以山体生态恢复为重点,建成西部绿色山体屏障,构建由抱犊寨、龙泉寺、封龙山等风景区组成的近郊旅游休闲带,总面积400平方公里。
“北水”:对滹沱河都市区段70公里长的河道进行生态恢复与治理,重建流域自然生态,打造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滨水游览等多重功能的绿色生态长廊,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滹沱河市区段长25公里,宽1500-3000米,总面积50平方公里。河道内恢复湿地草甸的自然河流景观;制导线外形成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蓝色魅力生态带。
“绿环”:在城市外围建设生态林带、绿地、水系等,构成环城生态绿化隔离空间,平均宽度1000米,总面积80平方公里。
“绿廊”:依托铁路、公路、水系等建设10条楔入城市内部的生态绿地走廊。
3、中心城区布局
(1)用地布局中心城区以京珠高速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京珠高速公路以西为老城区,突出省行政职能,完善传统服务职能,重点发展办公商务、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形成结构清晰、级配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规划面积207平方公里,人口230万。
京珠高速公路以东为产业区,依托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石津渠以北建设科技服务基地;石津渠以南建设研发中心及生物医药基地。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70万。
以百年广场建设为核心,提升老城中心品质,完善功能;结合新客站建设、东北工业区改造建设三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结合居住用地布局,建设8个区级商业服务中心。
加强市、区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级文化、体育、卫生、中小学教育设施、福利设施配套,建设一个省级文化中心、一个市级文化中心、六个区级文化中心;一个市级体育中心、两个区级体育中心;新建市级综合医院8所,各类专科医院11所;新建31所中学、63所小学。
(2)道路与交通
建设“四横六纵”的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构成的道路系统骨架。建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公交优先系统。按照“三主三辅”远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布局,规划期内完成54公里的2条轨道线建设。
(3)绿地系统建设“两廊贯通、三环绕城、绿楔渗透、绿网成荫”的城市绿地布局结构。规划城市绿地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
两廊贯通:结合铁路入地,建设18公里长的中央生态景观走廊,沿京珠高速公路建设长16公里、宽700米——1500米的以生态林地、郊野公园为主的生态走廊,形成两条南北向贯通的通风走廊,引风入城,缓解热岛效应。
三环绕城:提升59公里的民心河内环水系,改善城市环境丰富滨水空间功能增强城市活力;新建东南水系,与太平河、西北水利防洪工程形成100公里集防洪、生态、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近郊休闲游憩带外环水系;沿二环路形成
42公里的以生态林地为主的生态、防护绿化环。
绿楔渗透:沿重要交通走廊,建设多条大型楔型绿地,联通内外部生态系统。绿网成荫:带状绿地与各级别公园、街头绿地联结成网,点线结合,互为补充。
三、城市风貌规划
1、塑造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味围绕都市区“山、河、田、城”四大景观要素,形成以“绿为近景、城为中景、山为底景”的丰富景观层次,凸显省会山水生态景观特质。
把西山作为“底景”引入城市,控制槐安路、裕华路等8条“视觉通廊”和省行政中心、滨河新区核心区等11个“风貌视点”。
中心城区形成“片区—路径—节点”景观认知体系。规划控制正定古城、新客站周边地区等14个重点片区,中山路、广安大街等12条认知路径和10个重要景观节点。按六类分区控制建筑高度,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总体格局。
2、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彰显城市特色对市区108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建设东垣故城遗址公园、毗卢寺公园,恢复正定古城传统风貌,传承省会千年历史文化;
建设正太广场和民生路历史特色街区,展示省会独具特色的铁路文化;
改造东北工业区,“保留形式、转换功能”,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和纪念馆,体现省会“近代工业文化”。
四、近期实施策略与远景发展
1、近期实施策略打造新城、重塑古城、严控老城。
打造新城:新城建设是实现城市结构调整、完善省会功能的战略选择,创新发展建设模式,以一大批大型公共设施项目集聚效应为带动,举全市之力将滨河新区打造为低碳、生态、智慧新城,创新动力之城、宜居活力之城和滨水魅力之城。
沿滹沱河区域是城市形象展示和市民公共活动带;从主城通过新城大道直接进入起步区,形成新区与主城的高效连通;围绕市民公园建设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等大型项目,塑造起步区的核心标识,形成新区建设的强烈形象;西部为会展中心及创展区,与古城遥相呼应;向北依次建设园博园、特色商贸旅游区等项目,形成纵向发展轴带;向东是以文化为主题的轴带,延伸至体育中心与金融办公区,形成横向的主要轴线。同时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园区、商业服务设施和配套居住,到2015年完成15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区建设。
重塑古城:保护与利用佛教、古建、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恢复正定古城传统风貌,提升品质,将正定打造为“古建艺术宝库”、“佛教文化博物馆”和“世界级旅游胜地”。
严控老城: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品质为重点,疏解老城人口与职能,完善设施配套、改善环境,严格控制老城土地开发量及开发强度。
2、远景发展
实施“北跨、南优、西控、东延”发展战略,按照“一城三区三组团”的城市发展框架,远景都市区城镇人口规模达到600万,中心城区(含正定)达到500万,形成“双核、双轴、双带”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千年沧桑、百年兴城,未来,以新区北跨展开腾飞之翼,以西山北水重塑襟山带水之城,以交通之势建设华北通衢,在这片仁和大地,崛起一座希望之城。
第四篇:日照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日照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区位概况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地处中国沿海中部,胶东半岛南翼,北接青岛、南临连云港。1985年撤县建市,1989年6月设立地级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现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日照经济开发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人口283万。
从世界范围看,日照位于正在崛起的泛黄海经济圈、环太平洋经济圈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结合部,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从全国来看,日照位于我国沿海经济带与沿桥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的交汇处,是中西部沿桥地区的便捷出海口和南北方物流的重要结点;从山东省域看,日照位于半岛城市群与鲁南经济带的连接处,是鲁南地区的对外开放窗口和潜在“发展极”。
二、城市发展战略
(一)区域发展策略。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建设对外交通网络,加强日照港与周边港口的分工协作,谋取组合优势;整合石臼、岚山两港,做强桥头堡;加快与青岛及半岛其他城市的产业对接。
(二)产业发展策略。抓住“一个基础”:现代港口物流,“两个重点”:现代临海工业、现代滨海旅游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六化” 实现临海产业的大发展。
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充分利用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以日韩为重点的国际产业转移以及中国临海产业转移的机遇,以现有骨干项目为载体,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及两个市场,着力培植钢铁及配套产业、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修造船、能源、浆纸、木材加工、粮油加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半岛新兴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鲁南产业综合竞争力。
(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东西联动,陆海一体。市域东部的沿海地带,与西部的莒县、五莲县统筹发展,加强陆域海域合作,实现港城互动。市域空间形成一主两副、四条发展轴线、十个重点城-1-
镇的空间格局。
三、总体规划概要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日照市区全部行政管辖的区域,由东港区、岚山区组成,总面积1915.098平方公里(含前三岛0.298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三)城市性质与规模
1、城市性质: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临港工业和海滨旅游业发达的阳光城市。
2、城市规模:规划人口规模。规划日照市区城市建成区近期2010年规划人口为90万人,远期2020年规划人口为120万人,远景2020年以后人口按照180万人控制。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106.2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139.6平方公里;远景(2050年)小于198.0平方公里。
(四)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1、远期。规划确定“双城一区”的轴向分片布局结构。双城即主城区、岚山城区,一区即市区北部的海滨旅游区。主城区(包括主城西区、主城北区、主城南区),是日照市域中心区;岚山城区是日照主要临港工业发展区,以港口运输、临港工业、居住等职能为主;北部海滨旅游区主要满足海滨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参照世界海滨旅游发展的模式逐步开发利用。
2、远景。涛雒镇、巨峰镇、高兴镇形成相向发展态势,并最终形成主城区和岚山城区之间另一新城区。日照市由“双城一区”逐步发展为“三城一区”,日照南北分片发展的框架基本形成。三城分别承担不同功能:主城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包含了日照经济开发区、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等功能片区,其中,日照经济开发区位于主城区南部,东接石臼港区,是我市重要的临港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岚山城区以大港口带动临港工业发展,是日照产业发展的长期热点;涛雒城区作为日照远景发展的新城区,主要满足港后工业持续发展的需
要,着重安排现代加工制造业并为岚山北部大工业提供生活居住用地;北部海滨旅游区滩平沙细、水清浪稳,有岩礁、港湾、海岛、山丘、林地等世界海滨最典型的自然风貌,具有发展滨海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其发展应张扬特色、严格保护,采取低密度簇状开发模式, 以休闲、度假、观光、会议等功能为主,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滨旅游地。
(五)产业布局规划
主要包括如下产业区:
1、岚山产业区:重点发展钢铁及配套、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能源、木材加工、水产品精深加工、粮油加工、港口物流等产业;
2、涛雒产业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及其加工业,粮油加工、水产加工等产业。
3、日照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及配件、能源、浆纸、粮油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精细化工、造船及配件、港口物流等产业。
4、日照主城综合片区:重点发展商务服务、商贸服务、旅游会展、文化体育、科技信息、物流、房地产业、金融保险等产业。
5、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都市型工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
6、北部滨海旅游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
(六)港口规划
发展思路:把港口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大力推动“港城一体化、港带一体化、港桥一体化、陆海一体化”进程,完善提升港口功能,增强综合竞争力,打造我国重要的大宗散货进出口中转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杂货进出口中转基地、亚欧大陆桥东端区域性集装箱转运中心,形成现代化、国际化枢纽港和物流中心。
日照港共规划港口岸线28.8km,分石臼、岚山两个港区,规划泊位253个,港口能力的总容量超过6亿吨。
石臼港区是以煤炭、铁矿石、粮食、水泥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枢纽港区。岚山港区是为腹地经济发展和后方临港工业服务的综合性港区,以石油及液体化工品、大宗干散货运输为主,兼顾粮食、钢铁、木材等散杂货运输,预留远期发展集装箱
运输功能。
(七)综合交通规划
充分发挥日照市的区位优势,以港口为枢纽,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以铁路为增长点,以区内道路为依托,形成综合海运、陆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全方位协调的现代化、立体化、高速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两大港区(石臼港区、岚山港区)、四条高速(同三高速、日东高速、岚枣高速、日潍高速)、五条铁路(兖石铁路、日黄铁路、日连盐铁路、坪岚铁路、两港联系铁路)、六条国省(G204、S342、S341、S335、S222、S220)的对外交通体系。强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石臼港区、岚山港区铁路联系工程;石臼港区、岚山港区各规划建设三条疏港路;岚山港区规划建设管道走廊。
规划建设日(照)黄(岛)沿海铁路,满足日黄铁路用地需求,促进日照港、青岛港合理协调发展。依托青岛、烟台、威海城际轨道交通,预留日照至青岛城际轨道交通线位和场站用地。规划预留日照、连云港港口联系铁路通道,保证未来日照港、连云港合理协调发展,满足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域以及亚欧大陆铁路交通联系需要。强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石臼港区、岚山港区铁路联系工程;石臼港区、岚山港区各规划建设三条疏港路;岚山港区规划建设管道走廊。
(八)生态体系规划
在带形城市的发展模式下,生态环境的保护极为重要,为此建立了滨海河口湿地、山林地等生态保护区,及河流生态培育区,划定了禁建区,以形成“港城一体、组团发展、绿带隔离、轴向延伸”的可持续发展结构。
第五篇:瓮安网
亲切的瓮安窗口
瓮安综合信息门户网,是宣传瓮安、服务百姓的重要窗口,为旅游者提供全程的城市服务,深度挖掘瓮安,介绍瓮安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瓮安,关心瓮安、宣传瓮安、支持瓮安、建设瓮安、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宣传瓮安城市形象。瓮安网于2012年7月7日正式开通
权威、丰富的城市信息
瓮安网整合瓮安30多家委办局及其他行业部门的信息服务资源,服务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已实现近300项公共信息服务,力争2013年前将提供1000条信息项服务。细致、贴心的服务体验 瓮安网按照公众需求设计服务,特别重视服务细节和用户体验,通过引导、关联等方式,最大限度通过网络满足不同用户的生活需求。位置服务是瓮安网的特色。瓮安网以地图服务为主线,配合强大的搜索功能,重点满足吃、住、行、游、娱、购、市民办事等需求,向公众提供数据丰富、介绍详实、表现鲜活的城市位置和出行信息。公益性服务
瓮安网是由瓮安和平网络运中心建设,免费为市民公众提供各类实用、便捷、权威、准确的瓮安综合信息服务,是瓮安网始终不渝的服务宗旨。交通类
瓮安公交线路查询 瓮安长途客运站查询 瓮安高速路查询 瓮安到贵阳机场交通线路 瓮安加油站查询 瓮安停车场查询 瓮安城区走法演示图 瓮安实时路况信息 瓮安机动车限行信息。
● 旅游类
瓮安旅游景点大全 瓮安特色景观TOP10排行 在瓮郊游线路指南 瓮安免费郊野红色景点名录 瓮安旅游线路DIY 瓮安农家乐查询 瓮安茶园景点查询 瓮安酒店查询 瓮安各场馆参观。
餐饮类
瓮安卫生放心餐馆查询 瓮安十大特色凉粉 瓮安十大特色私房菜 瓮安十大街边小吃
瓮安美食地图 瓮安百年老字号 瓮安银盏食府 花花竹园夜食街 瓮安消费医疗类
瓮安各大医院电话地址介绍 瓮安各类特色医院介绍 疾病预防电子手册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 禽流感防治指南
猪流感防治指南 瓮安妇女两癌筛查报名方法 老年病防治医院 瓮安结核病防治所 狂犬疫苗接种门诊
瓮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查询 瓮安药店地址查询 瓮安药品价格查询 瓮安医疗服务价格查询
文娱类
瓮水长歌大剧院演出信息 瓮安电影院演出信息 瓮安图书馆读者指南 瓮安书店 瓮安电影院电话地址查询 瓮安各剧院电话地址查询
证件办理类
瓮安户籍办理位置查询 瓮安工作居住证办理方法 瓮安准生证办理方法 瓮安失业证办理查询
生活就业保障类
基本医疗保险办理 养老保险办理 瓮安社保局查询 瓮安经济适用房购买瓮安一老一小保险 瓮安可售商品房查询 瓮安常用热线电话 瓮安慈善捐赠指南频道设置
首页显示口碑商家 本地房产 自助建站 论坛互动五个大类显示资讯频道 生活频道 房产频道 商家频道 家居频道资讯频道今日 热点 图片 投稿生活频道招聘 团购 报刊 便民工具 特价促销 企业名片房产频道出租中介楼盘 出售 小区 地图商家频道视频全景地图加盟商家 打折店铺企业淘宝商城家居频道装修团购建材商城 招标案例装修资讯
资讯频道
瓮安热点 包含有瓮安本地热点 国内热点 国际热点 娱乐热点 体育热点 热点图片 热点专题的本地特色热点频道
生活频道
瓮安网分类信息,为您提供二手、车辆、招工、兼职、黄页、跳蚤等海量瓮安分类信息,满足您不同的瓮安免费发布信息需求。瓮安门户系统分类信息频道,瓮安网最好的分类信息网
房产频道
瓮房网,贵州瓮安网上看房网专业致力于房产网上交易,是集瓮安楼盘信息、瓮安二手房信息、瓮安出租房信息、瓮安中介公司、瓮安房产开发公司的专业综合性瓮安房产信息网
商家频道
瓮安优质商家频道聚集所有线上优质美食、休闲娱乐、购物、出行旅游、生活资讯等各类生活黄页,为您提供更多便利。商家频道归属瓮安网子频道
家居频道
瓮安家居,装修,家居公司,装修公司,装修案例,设计师
瓮安装修建材致力于本地家居装修领域,网上看家居装修案例,找家居装修公司,寻家居装修设计,主要涉及装修、建材、家居领域,是最专业的家居装修网结束语:
瓮安网希望在大家不懈努力之下打造网络信息化的现代化城市,力争和地方有实力的地方网站网络合作在今年创建一个丰富、完善、分录齐全的网上电话簿。和本地有实力的地方LED、激光广告、版面印刷广告等领域的的地面广告合作建立网络与地面广告结合的新型广告媒体。
地面广告在今天为止,是最有宣传力的广告媒体、最直观展示的媒体。但地面广告的覆盖面小、(要达到高的覆盖面)费用大、宣传信息不丰富、动态视频化效果差等。而网络广告建站等可以去拟补这个弊端,但网络在地方的宣传力太小、表现的不够直观,虽然电视广告已经具备两者的优势,但面临巨大的宣传资金不是每个商家、企业可以承受的。希望在网络广告与地面广告的结合连接关系推动中小企业与商家的利益发展。利用地面广告与网络宣传的方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电视合作打造多元化等信息。
相信在未来的城市下,瓮安网、在瓮安地大物博的城市在网络的连接下,信息交流通畅、创造瓮安精彩辉煌篇章!推动瓮安网络大发展,帮助(政府、企业、商家)成功走向世界。让世界知道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