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环保趣谈
古诗词环保趣谈
现代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建立在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和环保事业发展的基础上的,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然而,中国古代最具文化代表的古诗词中,我们依然可清晰地看到环保的影子。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熔铸了多少脍炙人口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诗篇,其中不乏环保教育的资源,不乏环保的意义。
一、描述良好的自然环境,感受生物多样性和和谐的生态
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不体现了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从歌春的杜甫《春夜喜雨》,到颂夏的苏轼《望湖楼醉书》等,从咏秋的马致远《秋思》等,到叹冬的柳宗元《江雪》,我们充分享受大自然四季中春听鸟声,夏听蝉鸣,秋听虫啼,冬听雪落的情趣,欣赏烂漫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使我们对自然界的和谐生态产生感知,唤起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到“浅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娇嘀,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到“风萧萧易水寒”的悲壮等。大自然,美不胜收,值得我们珍爱!
二、描述荒凉恶劣的自然环境,感受物种单
一、生态萧条的状况大自然是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恶劣的生态环境,同样会激
诗人强烈的情感,引发好诗好句。“枯藤、老树、古道、西风”虽然是天涯游子流离之情,也是生态萧条,一片肃然的体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表达作者对生存环境的百般忧虑。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写的是部队远征的冷酷环境,同时也真实的描述了玉门关外春风不渡,环境恶劣的情形。《赤壁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记录了擅以火攻之的葛诸亮的多少次纵火造成的生态破坏。《渡黄河诗》“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桧檝难为榜。松舟才自胜。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不覩人行迹。但见狐兔兴。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则把黄河“黄”的水体,“浊”的色度,每年泛滥的灾害的忧思表现无遗。呜呼,能不保护环境!
三、在古诗词中感受生态哲学和环保理念
在李白《望天门山》、杜甫《望岳》、贾岛《寻隐者不遇》、杨万里《小池》、刘禹锡《望洞庭》、白居易《忆江南》、李商隐《霜月、温庭筠》、贺知章《咏柳》、隋朝民歌《送别》中,日出、日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鸟歌唱、溪水流淌,让我们充分欣赏自然,体验自然,生态理念,油然而生。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多么有水平的早期生态环保理念,可以说是儒家之修大成者的环保观,比之当今的许多提倡修大水坝、建水电站的把河流变成池塘的破坏生态、环保的大水利家、大经济家环保意识强得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则是鲜明的生态描述,如果碰到雪灾、天气极端异常
等,二月的春风是不可能把细叶剪出来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能否和谐?发人深思!
林广清,汕头市澄海区环境信息中心,汕头市澄海区泰然路环保大楼,邮编515800,联系电话85886152。
第二篇:趣谈古诗词教学
“趣”谈古诗词教学
贵州省遵义县乌江小学
陈金太
摘要:古诗词没有现代文那样直白,所以很多学生是望而生畏,就算能背,也对诗词表达的意思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体会意境。教了十多年语文的我,看过甚至听过语文名师的古诗词教学,自己也潜心研究,觉得古诗词的教学“趣”字当头,让课堂“妙趣横生”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趣味 激发 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营养,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子孙,而且古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古诗词没有现代文那样直白,所以很多学生是望而生畏,就算能背,也对诗词表达的意思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体会意境。教了十多年语文的我,看过甚至听过语文名师的古诗词教学,自己也潜心研究,觉得古诗词的教学“趣”字当头,让课堂“妙趣横生”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古诗词教学。
一、“趣”味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古诗词教学的导入要以“趣”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进行《早发白帝城》教学时,我在导入时便以谈话激趣:诗人李白写的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很美的画面。白帝城笼罩在彩色的云霞之中;长江之水白浪滚滚,一泻千里;两岸青山层层叠翠,江畔传来猿猴啼叫声声。这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的长江三峡美景图真令人陶醉。想学这首诗吗?学生听后产生好奇,学习兴趣不言而喻了。
如教学《长相思》可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老师问:“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是不是有什么想问的?”学生有的问“谁在长相思?”,有的问“作者思什么?”有的问“作者为什么长相思?”„„这样学生在课题的质疑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以“问”激趣,学生定会碰发出思维的火花。
如学习《牧童》时,老师对农村学生这样导入:“同学们放过牛、羊吗?放牛、羊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古代的孩子放牧后的情景。”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和古人的生活对比,用“比”激趣,学生的兴趣不是乐在其中吗?
二、“趣”读诗词
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从而升华了情感,但读要“趣”在其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从新做了更明确的界定。因次教学古诗文必须改变以往的教法。应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方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古人对读的最好诠释。那么,怎样读效果才是最佳?如一位老师上《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读”的方式多,有范读,齐读,赛读,小组读,默读,男女生分角色读,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让“读”平添乐趣,读味浓时知文意。
读古诗词要以“趣”字当头。如老师上《静夜思》,老师和学生一边读诗,一边做动作。老师把枯燥的读书变成演读,学生喜闻乐见,乐在读中。
配乐朗读,回味无穷。如教学《长相思》时,不妨配上“风”和“雪”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放一首轻音乐加上老师感情朗 2
诵,学生在陶醉中领略了读的另一番“风景”。
三、“趣”唱共吟
优美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教古诗词时,根据诗词中的内容、感情,配上符合感情基调和风格的音乐朗读古诗,能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悦。因为古诗是十分讲究音韵的文体,诗歌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的情韵,用音乐来配合朗诵、图片显示等,可以加强古诗词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去咀嚼古诗词的“原汁原味”。
为了帮助学生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我便教学生唱起了《水调歌头》这首歌。学生兴趣大增,两遍下来便学会了,接着便自吟自唱起来。突然,我灵光一闪,说:既然能唱, 我们把其他诗词也改成歌来唱吧?学生一片欢呼,教室里一片沸腾。不久,学生们欢呼雀跃:“老师老师,用黄梅戏的调可以唱《过零丁洋》。”“《乞巧》我也能唱。”„„
四、“趣”背诗词
在“趣”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趣”背就轻而易举了,但如果用“趣”渲染就能锦上添花。如教学《长相思》指导学生背时,让学生抓住“山”“水”“千账灯”“风”“雪”“梦”“故园”等词去背诵,在背时让学生想画面,边背边画出画面。这样以“画”促背,让学生背诵更容易,也为体会诗词的意境作了铺垫。
五、“趣”想意境
古诗之美,美在意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意境之美,在于以自身有限的形象,引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以文字所描摹的有形形象,引发欣赏者想象中的无形形象,向读者提供想象的广阔空间,充分满足欣赏者艺术再创造的审美心理和欲望。意境,是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无 3
限的抽象想象的融合,是诗人之情及其所描绘的实境,与欣赏者之情及其所感悟的虚境的统一。其实古诗词的教学也是有章可循的。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去想象意境就能胸有成竹。如教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师生一起做动作一起背诗,其实师生已经陶醉其中,如作者一样身临其境,对诗的理解就水到渠成。
六、“趣”味深长
一个“趣”的开头,有一个“趣”的过程到“趣”的结尾,可谓“趣”味深长。教学古诗词用“趣”字贯穿始终,让古诗词教学增添乐趣。在学到情深意浓时,让学生写成短文,以“写”增“趣”,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同时,也锻炼了写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如著名教师王崧舟上《长相思》时就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这样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读写结合,读写促悟。
古诗词的教学以“趣”为主,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定能让课堂其乐融融,定能使“拦路虎”向师生屈服。工作单位:贵州省遵义县乌江小学
联系方式:贵州省遵义县乌江小学
作者:陈金太
教龄:12年
邮编:563104
电话:*** 邮箱:363635745@qq.com
第三篇:校园相声:古诗词趣谈
校园相声:古诗词趣谈
甲:好久不见最近忙什么呢?
乙: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诗词。
甲:为什么突然间对古诗词有了兴趣呢?
乙:哎,别提啦!前几天几位老友聚会,一位朋友根据我的谈话说了两句古诗。
甲:什么古诗?
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甲
:就这么两句诗就激起了你对古诗词的兴趣。
乙:是啊,我不理解这两句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甲:这你都不懂还研究什么古诗词。
乙:那你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甲:“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离题万里。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
乙:高才呀,你这样一解释确实让我茅塞顿开。
甲: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诗词哪一方面?
乙:太多啦!
甲:能说说吗?
乙:张口就来,问什么答什么。
甲:带数字的每个字来一句。
乙:没问题。
甲:带“一”的。
乙:“碧玉妆成一树高。”
甲:带“二”的。
乙:“二月春风似剪刀。”
甲:带“三”的。
乙:“白发三千丈。”
甲:带“四”的。
乙:“四面荷花三面柳。”
甲:带“五”的。
乙:“五月人倍忙。”
甲:带“六”的。
乙:“毕竟西湖六月中。”
甲:带“七”的。
乙:“七月七日长生殿。”
甲:带“八”的。
乙:“平林云鸟八窗秋。”
甲:带“九”的。
乙:“疑是银河落九天。”
甲:带“十”的。
乙:“十年生死两茫茫。”
甲:带“百”的。
乙:“采得百花成蜜后。”
甲:带“千”的。
乙:“千山鸟飞绝。”
甲:带“万”的。
乙:“”万里长征人未还。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用数字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乙:太容易啦。
甲: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太多啦。”
甲:不错,不错。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来两句行吗?
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甲:这是宋朝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
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甲:这是宋朝辛弃疾写夏天的《西江月》。
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甲:这是唐朝刘禹锡写的《秋词》
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甲:这是唐朝柳宗元写冬的《江雪》。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花中四君子每个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乙:小菜一碟。
甲:写梅的。
乙:宋朝王安石写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甲:写兰的。
乙:宋朝朱熹写的《兰》:“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甲:写竹的。
乙:唐朝白居易写的《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甲:写菊的。
乙:宋朝陆游写的的《新菊》:“老去流年不耐催,微霜又见菊花开。莫言冷落西风晚,也有飞飞小蝶来。”
甲:哇塞,你太有才啦!
乙:那里,那里,你问的这也太小儿科啦。
甲:那你研究最多的是什么?
乙:改诗呀!
甲:怎么改呀?
乙:杜牧的《清明》你听说过吗?
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乙:对,我能把它改写成“六言诗”、“五言诗”、“四言诗”、“三言诗”、“词”、“小剧本”……。
甲:了不起,我今天才知道火车是推的,牛皮是吹得。
乙:你不信。
甲:当然不信,好,大家鼓掌,请我这位同伴开吹!
乙:六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甲:有意思。
乙:“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村”。
甲:这是五言诗
乙:在请听四言诗:“清明节雨,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有杏花村。”
甲:高!
乙:“清明雨,酒何处?杏花村。”
第四篇:寒假趣谈
寒假趣谈
眼看着一个寒假即将结束,心里真不是滋味。怎么说呢?在假期的时候对未来的些天一筹莫展。早上看看书,接着就是看电视直到深夜;每天都是这样的反反复复。无聊至极,心里有说不出的郁闷。闷的时候,看看万里无云蔚蓝的天际,我就会想,现在同级的“书生”们在干嘛呢?想必正在聚精会神的学习呢?想到这心里一下紧张起来,我想应该是被动的想学习吧。
我还在一天天这样的消磨时光,每每到傍午,我就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悯惜。但是这样的举动维持得不长。表姐就要中考了,但是她一点都不感到紧张;每天都若无其事的玩,连我都为她捏一把汗。表妹这学期成绩不是很好。刚好我、表妹、表弟正在讨论有关学习上的事情,我和表弟成绩还可以,我们把学习上的方法提个建议给表妹。但不知怎的,表妹来是说自己不行,为什么那么没自信呢?不一会儿表妹的爸爸来了;他是我的姑丈,他知道我们在讨论学习上的事,不一会儿讨论的主发言权给他拿了。虽然姑丈他是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但是他还是有学问的。他对表妹说他希望表妹是他们家第一个考上高中的。他之所以不说表姐,他的解释是对表姐已经失望了,给了她很多的鞭策,依然不听,没办法了。姑丈还跟我们说其实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只是努力的程度不同而已。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很羡慕表美有个这样的父亲,同时又倍受鼓舞。三十那天晚上凌晨,周围放了好多烟花,漂亮极了。不出几分钟就停了,哎,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罢了。不过那天我也是挺衰的。旁边一户人家在鸣炮时,炮燃到大爆炸时,一个拇指般大的空炮壳朝我脸上袭来。那炮真的很有力量,很疼。我跑去厕所擦脸,出来后关了灯,一下子眼前一片黑,什么都看不到,一不小心才翻了脚下的一盆水,水翻了,打湿了我的鞋连同里面的袜子都湿了。我的心情糟透了,从阳光明媚转变成乌云密布。
一个假期就要结束了,真的发觉这个假期我过得极其的庸俗。过去过去罢,但愿我没有得了长假综合症。不想那么多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美好的明天在未来。不去想这些无聊的事罢。
第五篇:趣谈歇后语
趣谈歇后语
含义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分类
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常用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和尚的房子----------妙。(庙)。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砖窑里失火----------谣言。(窑烟)。
灯盏无油------------费心。(费芯)。
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药铺里开抽屉--------找玩。(找丸)。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耕地里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里------时髦。(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酱缸里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井里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吃人参----------候补。(后补)。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扇着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守着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王八肚里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寿星齐仙鹤----------没路了。(没鹿了)。
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九文九文)。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尾发乱系)。
炉子翻身------------倒霉。(倒煤)。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炭(叹)
粪坑关刀——文(闻)不能,武(舞)也不能。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以下为一些常用的歇后语: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贪
财到光棍手——一去无回头
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礼义廉——无耻
水泥匠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
偷鸡不成——蚀把米,即不仅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受到了损失
茅坑里扔炸弹——激起民粪(愤)
阎王爷嫁女——鬼要
以下是一此常见于粤语的歇后语: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床下底劈柴——撞板,即闯祸、出乱子
老婆担遮——阴公,即可怜
老公拨扇——凄凉(妻凉),即可怜
单眼佬老婆——一眼睇晒
冬钱腊鸭——得个睇字
隔夜油炸鬼——无火气
番薯跌落风炉——该烩
湿水榄核——两头唧
水瓜打狗——唔见咁截
无掩鸡笼——自出自入
白鳝上沙滩——唔死一身散,即死定了
火烧旗杆——有排长炭(叹)
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
结他无线(湿水棉花)——无得弹,即无可挑剔
非洲和尚——令人讨厌(黑人僧),即令人讨厌
卖鱼佬冲凉/卖鱼佬洗身——无生(腥)气
船头尺——度水
亚兰嫁亚瑞——累斗累
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老举埋年结——算数
蒙古大汗——忽必烈:被打至屁股开花(忽=屁股;烈=裂)
竹篮子打水—— 一场空。
苍蝇飞进花园里——装疯(装蜂)
帅哥跳舞——更帅 阿斗的江山——白送
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 白天照电简——多此一举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白纸写黑字——黑白分明;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一码事;彼此一样;包公审案子——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踩着高跷过独木桥——艺高人胆大 苍蝇叮鸡蛋——无孔不入 苍蝇叮大粪——臭味相投
操场上捉迷藏——无地容身;无处藏身 长江黄河里的水——无穷无尽
程咬金的三斧头——虎头蛇尾 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竹篮打水--------一场空 大海捞针--------没处寻 芝麻开花--------节节高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新官上任--------三把火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唐僧取经 —— 一直在路上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蚕豆开花--------黑心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打破砂锅--------问到底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老鼠爬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牛角抹油——又奸(尖)又猾(滑)老虎嘴里拔牙——胆子大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龙王跳海——回老家 蛇吃黄鳝——比长短
马尾巴搓绳——不合股/合不了股 羊伴虎睡——靠不住 猴子照镜子——得意忘形 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 猪鼻上插葱——装象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虎落平阳--------被犬欺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大海捞针--------没处寻 竹篮打水--------一场空 打开天窗--------说亮话 船到桥头--------自会直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官上任--------三把火 瞎子点灯--------白费蜡
兔子尾巴--------长不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老虎屁股--------摸不得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猫哭耗子--------假慈悲 饺子破皮--------露了馅 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对牛弹琴--------白费劲 八仙聚会--------神聊 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板上订钉--------跑不了 背鼓上门--------讨打 草把做灯--------粗心(芯)竹笋出土--------节节高
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瞎子戴眼镜--------装饰 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两下子 聋子耳朵------摆设
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借了一角换了十分-------分文不差 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老虎拉车--------谁敢(赶)神堂里的鸡蛋--------宝贝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