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宇宙与人》读后感
《宇宙与人》读后感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知道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但这只是书本上文字告诉我们的,看了《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我才明白“世界是物质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将近一个小时里,我通过这部科教片第一次真正地了解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这个星系,这个浩瀚无垠的宇宙。
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所以说运动是绝对的,虽然这些了解都是很浅层的,但是却让我掌握了一些关于宇宙包括物种起源的基础知识。身为一个人类,一个大学生,也许这些有关宇宙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业,生活没有任何帮助,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拥有这方面的知识,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人生观,世界观。
比如,在科教片中介绍到陆地物种起源于海洋物种的时候,曾说到,那些古老的海洋生物,它们之中大无畏的勇敢者爬上了陆地,勇往直前,最后就进化成了各种陆地生物,人类就是其中某些勇敢者的后代,因此人类的身体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其实,之前有关勇敢的励志故事或者励志名言,但是还是远不如这句“人类的身体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来得有感染力。勇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所以我们要激发这种天性,去面对那些横亘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不愧对那些造就了我们的勇敢者的馈赠。
自然界中,四种相互作用力的存在维系着整个宇宙。太阳为地球创造了生命,但由于力的存在,或许曾经地球也被这种力毁灭过,又诞生生命。科学家们的不断研究,向我们揭示着那些奥秘。宇宙创造了人类,人类发展了,又去研究宇宙,或许这就是哲学吧!行星,恒星,宇宙的生命长度都是动辄以亿年来计,而人的生命长度最多不过区区百多年,相比而言,人的生命长度可以忽略不计。虽然,人类的生命长度是有极限的,但是生命的宽度却没有人知道它的极限所在。所以,我们人类所该追求的不是如何延长生命的长度,而是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拓宽生命的宽度。生命的价值不在其长度,而在其面积。所谓生命的面积,在我看来,是指其对这个社会或者这个社会的某个组成部分所产生的影响。当然,所谓的影响必然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人类在这个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是极其渺小的存在,但我们的出现却是宇宙的馈赠。我们应该珍惜,珍惜我们的生命,珍惜孕育生命的地球。
第二篇:读后感宇宙与人
上周在自然辩证法课上老师带领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宇宙与人》,大致给我们科普了宇宙的起源,从太阳能量的产生——核聚变,到人类最原始的进化,虽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片子,但却用最简单的叙述方法给我们科普了很多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这里就我印象最深刻的亮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点,在讲到陆地物种起源于海洋物种,臭氧层形成后,那些古老的海洋生物,他们之中大无畏的勇敢者爬上了陆地,勇往直前,最后进化成了各种陆地生物,而部分海洋生物在陆地上进化了一段时间后又退缩回了海洋,他们的鱼尾还残留着进化出的腿的痕迹,片子里说:“人类是那些勇往直前者的后代,因此,人类的身体中都是勇敢者的基因,”读到这里,我心里为那些勇敢适应环境的“祖先们”致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史永远是这样的规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过去生物们要接受自然环境的选择考验,现在,人们要接受科技人文环境的考验,社会在进步发展,每个生物个体也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在社会浪潮中抓住机遇,勇敢前进,在自己高中的时候,按键式手机还是主流,但是接下来的几年里,智能手机迅速的进入人们生活,至今,手机已经发展成为集通信,支付,娱乐,学习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工具,在我们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的发展非常快,在新时代里面,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改变,去适应社会,也要用我们的力量去改变社会。第二点,片子里讲宇宙的起源,讲生命的诞生,银河系说起来很大,但在宇宙中也只是小如牛毛,人类在宇宙中真是太过于渺小,行星恒星整个宇宙的寿命动辄千万光年,而人类的寿命最多不过区区百年,生命的短暂更让我觉得要好好珍惜,平日里看不开的钻牛角尖的一些事慢慢的划开,你看,生命短短几十年,为什么要不开心呢,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尽量去拓宽自己的生命价值,便是圆满的结局。
第三篇:《宇宙与人》读后感
《宇宙与人》观后感
——宇宙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
看完《宇宙与人》之后,再一次让我感叹宇宙的神秘与不可估量。里面介绍了很多有关宇宙起源及人类起源的知识,解开了我对宇宙的许多疑惑。不可否认宇宙的力量,它创造了生命,繁衍了人类,让世界变得有趣。
人类是由基因构成的,而基因是从宇宙中的核子结合产生核聚变而形成的,基因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在宇宙中,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水星、金星、土星等星体,虽然有些特征和地球相类似,但是在它们上面,到目前为止依旧没发现有任何生命特征的个体的存在。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银河系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星系,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银河系、河外星系外,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物质存在着,许许多多我们想象不到的物质。也许有UFO,也许有外星人,宇宙是那么的神秘,那么地有魅力,现在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也许在未来,我们现在想的或许就变成了现实。
相对于宇宙的伟大,是不是显得我们人类更渺小了呢?
在银河系中的小小太阳系之中,有一颗星球叫地球,它显得很渺小,但是它却是神奇的、美丽的、独一无二的,因为有可爱的精灵——人类,生长在上面。万事万物都有生长、兴盛、消亡、消失的一天,太阳有,地球有,人类也会有,太阳在大约60亿年后就会消失,在它能量达到极限的时候,它就会爆炸形成一个巨大的火球,吞噬着在它周围的一切星体,包括地球,我们生长生活的地球,但是,60亿年,对于我们来说,它很漫长,因为我们无法活到那么久。
在宇宙的面前,我们只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力量。虽然自以为是人类以为已可以掌控地球,探知宇宙,但那只是宇宙的怜悯而已。连我们都能创造出来了,不也一样能毁灭吗?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不就是宇宙对我们的提醒么?沙漠入侵、地震、海啸、泥石流、水灾、干旱„„宇宙正在用它的力量告诉我们,我们虽然聪明,能干,可以研究科技,改进自身,但它只需抖动一下,人类就岌岌可危。
既然人类这么的渺小,为什么我们还要每天为了科技、发展去奔波劳累,我们离原始越来越远,可是我们好像也离我们的目的越来越远。很多人为了能在短短的几十年的生命里,留下多一些美好的回忆,不停地追逐功名利禄,不断地追求爱情,不停地努力得到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活在世上,挣那么多的钱不也就是为了活的好一些吗?对于宇宙,对于地球来说,人类显得好渺小,仿佛“沧海中的一粒微尘”,来到世上匆匆走一遭,轻轻的来,轻轻的走,挥一挥衣袖,不带来一片绿叶,也不带走一粒尘埃。那么从现在开始,我觉得就应该为自己而活着,人类渺小,但是精神不渺小,有精神向往支撑的人生才是美好的。
宇宙是浩瀚的,无边无际的,也是充满幻想的,更是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这是造物者的无限力量。是的,人是渺小,但我们会思考,我们完全可以让自己活得原始自在一些,人类的命运是宇宙控制的,但快乐是由自己掌控的!
第四篇:宇宙与人
从一到一百的奇迹
【摘要】凡事总是从零开始,无论是宇宙的形成亦或生命的诞生都是从没有到有,而其中似乎有蕴含着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规律,生命是从单细胞开始,星球不停地旋转考引力吸引无数的尘埃土粒累计到如今的庞大,就连浩瀚的宇宙在科学的研究上可以回溯到它还是一个小小的点的时刻。
【关键词】从一到一百,生命进化一、一的诞生
“一”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从生命体的角度来说,出现了“一”才叫做“有”,而生命的“一”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的呢?
地球上诞生的最早的生命就是一个细胞,它没有细胞核,生活在无氧环境中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也就是说,它是以异样厌氧型原核单细胞的方式以圆球形状生存于无边无际的海洋之中。
这个初始的生命构造就如同“一”这个汉字一样简单。但是它完成了生命创造的最艰巨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能够独立完成新陈代谢,能够繁衍后代,有遗传的能力。第一个特征保证了自己的存活,第二个特征保证了生命的传承,而第三个特征保证了以后的每一代都是具有生命特征的生命体。
俗语道:“万事开头难。”“一”也是突破重重困难才以几微米的渺小形态诞生于浩瀚的宇宙之中,而常言又道:“好的开端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初始的生命为生命的延续提供了充分条件,它的苏醒才让生命即便是迈着缓慢的步伐也走向了“一百”的奇迹。
二、从一走向一百
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一直在拼命地发展,直到蓝藻的出现,让生命开始举步迈向“一百”。
有时候也会想象,会不会有不需要氧气的高级生命体,他的构造与我们所了解的生命体完全不同。但是生命的发展有它的因缘巧合,事实证明了氧气是生命体从“一”迈向“一百”的不可或缺的动力。蓝藻开始默默无闻地向地球输送着氧气。
原核细胞也一直在努力寻找着传承生命更好的途径,散在细胞体内的遗传物质开始有共识地聚拢,细胞核便随之诞生了。这个过程用了原核生物15亿年的时间,终于从“一”奔跑到了“十”。有了氧气,有了细胞核,生命体的奔跑速度就加快了,似乎是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很快就出现了多细胞生物,接着细胞开始分工,另一个关键的因素也随之出现—性。性别的出项大大加快了生命的进程,也加速了生命体多元化的发展,既提供了必要的遗传,也给生物的进化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从植物开始有了动物,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生命体的质量越来越被优化,终于诞生了灵长类动物。那个时候生命体大约奔跑到六七十了吧。除了被动的适应自然,生命体也逐渐学会了利用自然。大脑是
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高速处理着各种问题,并且蕴藏着深不见底的潜能,后面的很长一段路生命都是通过开发并利用着大脑的潜能逐渐奔向了“一百”,并创造着伟大的叫做“文化”的东西。
三、学会从“一”开始走
我把最早的单核细胞定为“一”,把现在的最高级的生命状态——人类——定位“一百”,生命体从“一”跑到“一百”大约用了近四十亿年的生命。当我们在生物课上通过显微镜观察草履虫和蓝藻的时候也能够想象得到,生命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生命从几微米发展到了以米做单位来衡量,寿命从微乎其微到现在的近百年之长(高级动物),零散的遗传物质到完整的遗传结构,从毫无思考能力到复杂的脑结构,没有先例可供参考,没有先知可以指导,而生命就这样摸索着也从“一”奔跑到了“一百”。
宇宙虽然不能言语却也在沉默中演示着一切的规律。宇宙的爆炸学,太阳吸收粒子最后发光发热,生命的演化都预示着同一个道理,凡事都是从“一”开始,奇迹不会从天而降,从“一”走到“一百”就是奇迹。
从小就被教育,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就会成功。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又被几个人铭记在心并切实做了?万事开头难,每次总是在做之前满怀信心,想得多么多么美好,做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便借口客观条件太苛刻导致自己不得不放弃。而成功的人无非就是在困难重重的时候多坚持了那么一下,就像是生命从“一”跑
到“十”的过程,得经历多少突破才终于体会到了一些些水到渠成的一路顺风。而也只是些微而已,后面的“十”到“一百”也并非易事,难以想象的奇迹背后必然也是付出了无可估量的代价。
又或许生命能个这么顽强地走过寒武纪、冰川时代、侏罗纪„„从“一”跑到“一百”是因为在很长的时间它都没有思考的机制,至少不能思考得很深,不懂得什么叫做困难,不懂得畏惧,只懂求生之道。当我们懂得越多,体会得越多就越恐惧,因为从一开始望不到一百,所以失去了勇气去坚持,殊不知,尽头总是走着走着就看到了。
也可能不能从“一”走到“一百”也和人类本身的劣根性有关,好高慕远却也眼高手低,总期许一蹴而就,可是哪有手到擒来的成功,即便是一时的甜头后来也终归是要一步一步地走的。回想生命的进化,便知道,能从“一”到“一百”是天赐的恩典,而只能从“一”才能走到“一百”也是难以违抗的规律。古时也有学者言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从生命的发展史中去探索生存之道,从“一”到“一百”乃其精华也,我们自当深深思索这规律,利用这规律,走到最后的奇迹。
第五篇:宇宙与人
1;开场白:
2;关于宇宙与人的看法
在《宇宙与人》里,影片以不容质疑的语言告诉我们:“宇宙是一首伟大的物质演化的史诗。宇宙把物质和智能交给了我们人类,而精神和道德的完确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是的,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他给了我们人类取之不尽的物资资源,如自然资源,引力、太阳能、科聚变等等。人类也只能用这些资源来改造身边的环境,从而出现了原本没有的东西,如交通工具,房子,电脑,通讯卫星,宇宙飞船等。其实把环境变得更好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是如果人类用宇宙赐给我们的东西来残害生命,破坏自然,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将会受到宇宙的排斥,人类从而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方向,这是宇宙的悲哀。无论人类是怎么样的聪明,但始终都是生存在宇宙中,生存在地球里。这是永不改变的事实。所以我们人类应该好好生活,好好去爱护这个我们仅有的家庭。
3;ppt演讲
1;在《宇宙与人》里,影片以不容质疑的语言告诉我们:“宇宙是一首伟大的物质演化的史诗。宇宙把物质和智能交给了我们人类,而精神和道德的完确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是的,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他给了我们人类取之不尽的物资资源,如自然资源,引力、太阳能、科聚变等等。人类也只能用这些资源来改造身边的环境,从而出现了原本没有的东西,如交通工具,房子,电脑,通讯卫星,宇宙飞船等。其实把环境变得更好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是如果人类用宇宙赐给我们的东西来残害生命,破坏自然,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将会受到宇宙的排斥,人类从而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方向,这是宇宙的悲哀。无论人类是怎么样的聪明,但始终都是生存在宇宙中,生存在地球里。这是永不改变的事实。所以我们人类应该好好生活,好好去爱护这个我们仅有的家庭。2-3;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 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联系和发展的 根本规律。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以上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人们面对思维的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应了哲学思想中的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辩证法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者在物质观上有什么不同?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和在唯物论上的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总体来说,三者在物质观上的主要区别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当成物质的具体形态,而且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混淆了物质结构与物质的区别,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解释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既看到物质的决定性,又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5,自己发挥
6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务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
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他认为,原子在虚空中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旋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他称之为必然性。在强调必然性时,他否定了偶然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归结为必然性。
7-8;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又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应由自然科学和哲学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
首先,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提供的证明。天体演化和物质结构理论证明,不论宏观宇宙
天体,还是微观的粒子世界,都是物质的,都是物质存在的具体表现;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 理论,揭示了生命的奥秘,即生命有其物质基础--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核蛋白体。而不是非物 质的“生命力”;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理论,证明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的思维是高度发
展的物质--人脑的产物。社会同样有其物质基础,那就是生产关系。总之,科学发展的事实有
力地证明了世界尽管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都统一于物质。其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必须有
哲学上的论证。虽然,自然科学的证明是重要的,但它的证明都是具体的、有限的,它是个别、是特殊。而整个世界是无限的、它是共性、是普遍。因此,为了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只有自然科学是不够的,还需哲学上的论证,即 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把有限和无限、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部分和全体辩证 地统一起来。
9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行程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自由发挥
10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地位,是大家所一致承认的。人们也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实践的范畴,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首先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首先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研究它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揭示它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质,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机制,促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历史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实践活动。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的历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主要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所以,不研究人的实践活动,要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是不可能的。
11讲
12世界是怎样存在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还是联系的,是静止的还是发展的?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斗争。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处于永恒的发展过程之中。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13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它也是客观的。
既然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支配它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类社会是客观的,即它是物质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所以人的意识也统一于物质。
自然界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人的意识也统一于物质。所以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质。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总结语;
经过这次的演讲。。。
浩茫宇宙,包容了一切事物,包括可能的,不可能的;现在的,未来的;而人,一个小小的生物,落足于一个宇宙中的小小的尘埃――地球上,二者根本没有可以比较的余地。然而,人的思想却比宇宙还大,比宇宙还广,于是便比起来了:宇宙,人,孰为主宰?
我惊叹宇宙的伟大,我更崇尚生命的坚强!我们成长在宇宙,但智能会走自己的路,而不是简单的随欲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