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社会生活需不需要理性?
——评勒庞《乌合之众》
我们往往认为,群众的集体智慧应该高于个人,群体的判断要比个人的判断更为准确。但勒庞却不这么认为,通过《乌合之众》这本书,他清晰地向我们传达了他的思想。
勒庞对大众心理做出的分析是:群体毫无理性,极易受感染,且不屑推理,他们更容易接受偏激的言论,而不愿相信理性的论证;相比于更温和的领袖,他们更倾向于服从更威严、更专制的领袖;一旦他们被某种偏激的观念所感染,便会迅速演化成一种极端,这时的他们不听信任何推理,哪怕那是事实;即使是他们曾经盲目崇拜的偶像,一旦不再拥有偶像的光环,他们便不会给他任何余地,竭尽全力地将他踩在脚下„„
这就是勒庞告诉我们的群体,群体不善思考,也不接受理性的思考,它总是有着近乎愚昧的狂热,将一种原本细微的情感无限倍放大,从而演化成一场运动,甚至改变一个社会。要想控制群体不能通过说理的方式,只需要激情的演讲。就像在选举中,选民们更愿意选择一个给他们很多口头承诺的候选人,哪怕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而不愿意细细思考他具体做过什么,也不会有人去追究他当选之后有没有实现他的承诺。
既然群体排斥理性,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总保持理性的思考仿佛是个异类,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理性呢?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需要的,这就是不理性的一种体现,不经过思考就得出结论。其实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理性。从社会学角度来讲,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又有什么作用呢?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听起来理性好像是个好东西,我们或许羡慕理性的人,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是没多少理性的,更不怎么需要理性地思考。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生活,都会有我们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这就是我们的底线。如果有人触碰到你的底线,你就不再愿意思考下去,不再愿意跟他理性地探讨。举例 来说,有一对情侣分手了,原因是那个男的劈腿,找小三。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说:“哎呀,这个人怎么这样,怎么能找小三呢?”没错,很多人认为这不应该,这是不对的,很多人都这么想。但是却没有人思考这样错在哪里呢,这个男的他认为另一个女生更好,于是重新做了选择,错在哪里了呢?或者说他找小三又怎么样呢?当然我并不是说找小三这种行为是对的,只是想说明人们总是用自己固有的价值判断代替实际,而忽略中间理性的推理。如果有人这么问你了,你会觉得懊恼,你可能会跟他说:“这你还好意思问我!”你不愿意再思考下去,因为你的思维到这里就停止了,这就是你的底线,思维的底线。
所以,我们可能都认为生活中应该是需要理性的,但实际上理性的用处并不大。拿上面那个例子来说,在生活中其实有思维的底线已经够了,我们也就是凭着这些底线在社会中生活,不需要再挖掘这些价值判断的最初原因。因此,在这种时候是不需要理性的。
另外,当我们在接受外界信息的时候,理性也没起到任何作用。例如,我们都知道美国总统是奥巴马。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报纸、新闻、各种传媒。但是为什么他们说美国总统是奥巴马我们就信呢?如果我跟你说美国
总统是刘德华,你一定不信对不对。如果我很认真很严肃地跟你说美国总统是刘德华,你可能会觉得我是神经病。这种相信是非常极端的,极度相信,到了一个人提出异议就会怀疑他是不是神经病的地步。媒体会不会出错?当然会。那会不会多家媒体同时出错?也会。但为什么人们对美国总统的奥巴马这件事就这么深信不疑呢?好吧,到现在为止你有没有觉得我在纠结这个问题是不是神经病啊。所以,你有没有发现在很多状况中理性的思考对生活其实是毫无利处的。
不过,我们也并非完全不需要理性。在群体之中,我们唯一要保持的理性就是当群体采取行动的时候,该不该参与?参与之后,会怎么样?群体不是不需要理性,而是它没有理性。那么作为群体中的个人,要保持理性,但却不要试图用理性去说服群体,因为那不但徒劳无功甚至会引火烧身。
最后,我的观点就是,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是不需要理性的。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跟着群体瞎起哄,以此来体验一下将所有责任弃之不顾的乐趣。
行政管理1141杨希
第二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出版于1895年,作者古斯塔夫。勒庞。第一卷,群体的心理。群体在心理学意义上是指当人们进入一个群体之后,他们的个性就会消失,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就会转向同一个方向。他们时而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君子,时而是一个暴殄天物的强盗;时而温顺、时而残暴,那么他们究竟为何会表现出这些特点呢?作者认为其
一、当人们心理聚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一种人多势众的感觉,很多他自己不敢做的事在群体相处时就会表现出来。这时群体是一种无名人,法律惩罚的对象是基于个人犯罪基础上的,对于这个无名人,他没有名分,自然不受惩罚,于是出现法不责众,让他们敢于冒险。其
二、群体感情具有传染效应,它能够很快的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第三、群体心理易受暗示,当人们处于群体中时,它主要是受潜意识的控制,整个群体就像被催眠了一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高素质人才在群体中也会没有理性,这是因为他们在群体中时个人的主观判断能力已不复存在。群体的观念分为基本观念和暂时观念,基本观念已经形成具有长期性,暂时观念飘忽不定,为某个事件所左右。他们没有理性,只能接受十分低下的推理能力,他所接受的观念只能是表面上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只要稍加推理这些观念就站不住脚。群体有着强大的想象力,只会形象思维,这些形象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群体易受神奇事物的感染,群体的想象力是执政者掌权的基础。
第二章,群体的意见与信念。群体意见与信念的形成具有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直接因素是某个事件。间接因素包括
一、种族。二传统。它是种族精神的综合反映,它在失去必要性后会成为有害因素,群体是传统坚定地维护者。
三、时间,它建立信念也毁灭信念,在时间的帮助下从无序走向有序。
四、政治和社会制度,五、教育。影响群体意见的直接性因素。
一、形象、词语和套话。二幻觉,群体比较易接受前生、来世、上帝等虚幻的东西,并对他奉之为真理。三经验。只有经验能够在群众中扎根。群体领袖说服群众的做法一般靠名望。领袖动员的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第三篇,群体的分类及特点。群体可分为同质性群体和异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可以分为犯罪群体、陪审团、选民群体和议会。
第三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1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于我们的内心。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着我们自己的道理。而对于世上的大多数人来说,正义不过数量。
《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从书名开始就已对世人警示:谨慎从众,否则乌合之众便是下场。仔细想想,作者说的很有道理。人这种动物太缺乏安全感了。为了获得认同,愿意抛弃是非,仅为了换取让其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事事都有两面性。从众与否亦然。
人从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举例来说,编报纸的人对群众意见的影响。他们先是迎合群众的感情,然后把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为渠道。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对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应加以自我理性的判断,而并非欣然接受思维的同化。另一方面,对于媒体人应清醒的意识到,他们对于群众的感情引导,群众意见的形成,将会拨动时代的冰弦。也就是说,当有人牵动的时候,群体很容易被集体带动,这也就引出从众的弊端——“群体中的人日益被大众文化所湮没,这种文化把平庸低俗当作最有价值的东西。”与过去的社会相比,群众更易于接受自己周围的人的判断和爱好,也让我们想到今天人们对所谓当代人失去自我判断能力的关切。
人不从众,首先要忍受的便是孤独和孤立,因为你与我们不一样——“数量及正义。”这也是作者痛斥也无奈的一点。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能能好的将个体文化展现,但人总是向往群体的,而一旦进入群体,个体文化便很容易泯灭。这要求我们对事物的思考应有自我辨别的能力,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形成个体文化的升华,突破和创新产生新的文化价值,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人寰处处有争执,总是纷纭难解,何况是人内心所想要归属,更难抉择。事无绝对,从众的好与不好无人能给出答案。就比如《乌合之众》这本书。人人都说它写的精彩,直至内心,那你是否要从众地看它一看,再拍案叫绝?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2本周书单为《乌合之众》,作者庞勒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这本讲大众心理的书也受到了另外一位心理学大牛弗洛伊德的盛赞。可能因为太学术的原因,加上又是碎片化的阅读场景,这本《乌合之众》看起来其实有点吃力。
一、群体无智慧VS群体智慧
其实从书名就可以反应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群体是无智慧的。乍一听与我们之前认同的群体智慧自相矛盾。但是看完书其实需要特别界定作者对于群体的定义:群体是一个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特点:1.每一个人个性的消失;2.群体中的人的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们通常所说的群体智慧其实和乌合之众提到的群体其实有点不同。个人觉得群体智慧中很重要的一个优势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角度,这样对同一件事就能想出很多种解决办法,最后就可以选择一种更快更好的解决办法来解决问题。很明显,在群体智慧里,每个个体是有个性的,并且这种个性还是促成群体智慧优势不可或缺的要素。
换句话说,群体智慧中,群体是个形容词,强调的是多个解决方案。而群体无智慧中的群体是个名词,指一群人聚在一起,关注同一件事情有同样情感,个性服从于共性的状态。叨逼这么久,估计把你绕晕了,总之记住一点就好:群体智慧和群体无智慧是不冲突的,两者的群体表示的含义不一样。
二、“人民群众”绝不比任何一个人更聪明,反倒是他们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看到这个观点,你是不是会吓一跳?说好的历史发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的呢?在作者看来,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很普通的智慧、最低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因为群体的思考和行动决策与个体在正常状态下是截然不同的。群体被以下3种因素所驱使:本能、传染和暗示。
激发一个人最本能的决定性因素是数量。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法律上和道德上的责任;但是群体是无名氏,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天然就是合理的。在群体中,曾经牢固地约束一个人的责任感荡然无存,只有最为原始的本能表达和宣泄。
群体情绪的相互传染,决定着群体行为选择的倾向。在群体中,任何一种不合常理的感情和行动都会很容易的`传染开来,其程度之强,足以让一个人随时准备为另一个与他毫不相关的人作出牺牲。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受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来主宰。
群体中的人格是很脆弱的,他随时都会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任何意识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的自我自我人格消失了,但他的行动力还在。群体中的人理智的力量与自控的能力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放大非理性的冲动能力却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强化。如果有谁想让群体冷静下来或是改弦易辙,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
三、群体中的人是野蛮的玩偶
当人的自我意识消失,思想和情感都会任由暗示和相互传染的作用转向同一个方向,于是暗示的观念就会在霎时转化为行动或者倾向。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有以下特点:
1.自我人格消失
2.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同一个方向
4.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在群体状态下,一个有着明确的身份与性格的个人已经消失,融入集体后,他成为了而一个再也不受自己意愿控制与支配的玩偶。任何一个群体更像是一个原始人的乌合之众!
四、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在群体中,众目睽睽下所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会变得面目全非,并在迅速的传说之中,呈现出多种怪异的版本。因为群体惯于把歪曲性的想象力与因为这种想象力所引发的幻觉同真实的事实混为一谈。群体因为用形象来思维,很容易引发幻觉现象,无法区别真实与幻觉,没有能力区别主观和客观。
五、群体只接受简单观念
群体能接受的观念只有两类:时髦观念和基本观念。时髦观念因为环境而产生,非常容易让人着迷,然而来的快也去得快,很少具有生命力并发挥持久的影响。基本观念因为环境、遗传规律和公众意见而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比如宗教观念,社会主义和民主观念。无论为群体提供哪种观念,它们必须是绝对的,毫不妥协的,毋庸置疑的,简单明了的。因为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并且容易夸张,容易陷入极端,想要某一种观念对群体产生有效的影响,它就必须披上形象的外衣。
六、掌握群体的想象力
想要领导群体,需要在他们的想象力上下大功夫。不管刺激群众想象力的是什么,都必须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采取的形式必须是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
2.一定不要做任何多余的解释,只需要伴之以几个不同寻常或神奇的事实就够了,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只有对它们进行浓缩加工,它们才会形成一种令人结舌的惊人形象。
七、直捣人心,影响群体意见的因素
影响群体意见的因素分为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包括:民族性格、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对于这些间接因素,没有什么好说的,都是一个长期过程累积下形成的。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群体容易被鲜明的形象打动,当鲜明形象不存在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词语或套话,巧妙地把它们从民众心中激活。群体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幻想,他们本能地转向那些他们需要的巧舌如簧者。经验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的方法,也是唯一让危险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群众从不受理性的影响,他们只能理解那些拼凑起来的观念。群体从不会遵从正常的逻辑,要想让群众相信什么,那么就先得搞清楚让他们兴奋的情感,并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的样子。
结语:
本书看完之后,对群体心理触动比较大,对于那些左右宗教狂热分子的力量也终于有所理解。能够对现有现象给出合理解释应该是很多研究者追求的目标。不过整本书的基调还是蛮黑暗的,从人性的阴暗面去剖析群体,可能作者相信人性本恶吧。
最后也提出书中自相矛盾的一个点:作者提到历史是人民群众杜撰的,因为群体的证词多是对事实真相的背叛,我们无法再对这个世界上发生过的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作者自己却引用了很多历史典故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这是不是也说你的那些论点本身也是站不住脚的呢?
第四篇:乌合之众 读书笔记
不一样的勒庞,不一样的《乌合之众》
——读《乌合之众》有感
第一次拿到《乌合之众》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很薄,而作为一本具有长久影响力的大众心理研究著作,这本书中却蕴含了太多值得阅读和品味的东西了,它所有的探讨与研究也都具有令人震撼的理论说服力量。然而,对社会学涉猎不多的我们,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是很吃力的,而且对他所讲述的内容是似懂非懂的。因为好书是需要多次阅读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我又读了一遍,似乎读懂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既是对作者本人,也是对这本书。
——题记
美国社会学大师墨顿曾对《乌合之众》这本书有过这样的评价:“勒庞的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乌合之众》的作者便是古斯塔夫·勒庞,法国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以研究大众心理特征著称。他曾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而在这些著作中,以他写于两个世纪之交的《乌合之众》最著名,曾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而且至今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作者的前言中曾有这么一句话:“在这些我们能够明确观察到的现象背后,另有一些我们只能隐约看到的现象,而在它背后,还有一些我们一无所知的现象。”也许就是对于这些我们一无所知的现象的好奇,或者说迫切的想知道这些我们一无所知的现象,勒庞才会致力于对大众心理的研究,才会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现象,于是,这本现在已闻名于世的《乌合之众》便问世了,并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伯特·墨顿在为此书所写的长篇序言中曾指出这本书的主要功绩在于:“它几乎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事实证明,无论是对勒庞的时代,还是我们的时代,它都一再表现出实际意义。当然,此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此书还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好书。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勒庞强调了群体时代的到来及不断壮大的群体力量。“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一根又一根倾倒之时,群体的势力便成为唯一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当然,生活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勒庞已经意识到并且承认了群体时代的到来,及其无限的力量,并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是,他对群体却没什么好感,他认为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力,他们的规律永远是回到野蛮阶段。而这种对群体的内在矛盾恰恰也是这本书的局限性,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但是他却无法忽视群体的力量。于是,他又指出了立法者和政治家研究群体的重要性。他还指出,只从实践的角度看,群体心理学就很值得研究。这也许是他研究群体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看的这本书是冯克利的译本,内容可分为三卷,分别为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和信仰,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
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书中,勒庞的主要观点为,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体便被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我无法理解,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这个要求个性张扬,实现自我的新时代,怎么会允许让自己的个性淹没在无我无个性的群体洪流中呢?是不是勒庞的观点过时了呢?当读完这本书后,你就会发现,不是勒庞过时了,而是我们对群体心理不了解。
从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谚语或成语中,或许我们可以感觉到些什么,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志成城”等等,都可以说明群众的力量,却从未解释过这种力量是怎么样的力量,又是如何形成的及个体进入群体的心理变化。勒庞的这本《乌合之众》却让我们明晰了很多。我们或许可以先了解一下勒庞生活的那个时代。勒庞生于1841年,他所生活的时代,是法国政局瞬息万变的时代,他亲眼看到了法国民众的狂热和非理性,他们“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他们昨天还在狂热支持这个人,明天就要把他送上断头台。勒庞和他同时代的人都看到了这些,而不同的是,勒庞对这些现象作了深入的思考。当然,这也正是大众心理的体现。
那么,个体是如何被群体所淹没的呢?“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勒庞把这种群体成为“心理群体”,这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受集体精神同一律的支配。我一直都不明白勒庞的观点,不明白为什么个人一定会被群体所淹没。现在,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首先,形成群体的个人也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是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限制的。他很难约束自己不产生这样的念头: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不必承担责任;其次是传染的现象,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为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同孤立的个人所表现出的特点截然不同,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处于这种状态中的心理群体中的个人,已不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人们看到陪审团做出了陪审员作为个体不会赞成的判决,议会实施着每个议员个人不可能同意的法律和措施。这也使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也可以说是一本讲述群体行为的小说,也可以说明勒庞的观点。
勒庞在书中这样阐述过,“个体在群众的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的突然爆发”,重点指出了聚集成群的个人会表现的与他们独处时会有明显的差别。当个人进入群体,群体中的个人利益的暂且消失,以及犯罪意识的泯灭,是因为个人的目标被集体目标所取代,要为更高的集体目标而自我渺小化,使得一个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目标成为毁灭民主的有力武器,个人成为社会或者国家这些更高实体的目地服务的工作。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便是如此。“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这让我想起来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会”下所形成的无意识的牺牲品。
从该书我联想到的是,我们对于周围的事物也应该抱有和勒庞一样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并了解我们的时代。相对于勒庞那个时代的群体特点,现在的环境也有了新的特点,尤其是网络的盛行,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因为网络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当然,也使得群体聚集的地方从原来的实体的空间扩展到了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例如,现在很盛行的微博,可以说使每个人都有了发言权,而这种发言权已不再是虚设的了,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言论自由”及言论的力量。这些类似微博的新媒介,使得群体有了新的特点,而群体的力量也是显而易见的。
总而言之,勒庞的这本《乌合之众》真的令我受益匪浅,作为一本具有长久影响力的大众心理研究著作,这本书中却蕴含了太多值得阅读和品味的东西了,它所有的探讨与研究也都具有令人震撼的理论说服力量。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
第五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勒庞的《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弗洛伊德 勒庞在两个世纪之交写下的一系列社会心理学名著,尤其是《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广泛影响。
在“中译者序”中,我看到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心理学的开山乔治·米德对勒庞的阐述,勒庞身处思想混乱、歧见纷呈的世纪末,是属于法国思想界中“亲英派”的边缘人物。在他的书中,我们随处可见他对“盎格鲁-萨克逊种族”的心理素质和政治制度的赞扬。美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泰斗奥尔波特大胆断言,“在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当中,最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从前两章的“中译者序”和“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中,我想我已经稍稍了解了勒庞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大概。它几乎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对重要问题的敏感性,它谈到了许多人们通常并不与“人群”联系在一起的现象。这本书中,以十分简单的方式触及到了一些现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和观念。例如:群众的反叛,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体领袖等等。
这本书看似枯燥,但也举了许多片段的事例。不过,我依旧是似懂非懂的状态。自我了解,我只能看懂这些例子,而不能读懂这些理论,不能将例子和理论结合起来。书中提到了衰老的的文明的解体是群体作用的结果。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惟一重要的变化,是影响到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详细的讲述了群体的力量,分析了群体的时代。勒庞在书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这本书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时间为基础的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让我大概的了解了关于群体的种种,我们要建立起多元的价值观,拥有一套自我的评判标准,掌握好自己,千万不能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