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蒋建平-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蒋建平-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一篇:蒋建平-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蒋建平,吕红征.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J].前沿,2003(3).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包括了二个层次,即生产力层次和生产关系层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属于生产力层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层次。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二个层次内在的统一、辨证综合,全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一、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具有实践依据。

1、在社会主义以前特别是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力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发展。在生产力要素中,人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解放最根本的是人的解放,生产力的发展最根本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原始社会,人刚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人的自由程度非常有限。私有制的出现是历史一大进步,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劳动者与剥削者处于对立两极,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解放。所以,在以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社会里,劳动者的被奴役地位决定生产力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和发展。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伟大、最深刻的实践。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无产阶级以暴力彻底摧毁私有制和旧的国家机器,剥夺剥削者,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被奴役的地位。这种劳动者地位的改变正是生产力解放最深层次的内容,是最高意义上的生产力解放;第二,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需要在坚持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变革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表现就是改革,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建立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立高度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就是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标志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落脚点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生产力全面进步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全面发展与私有制社会生产力片面发展的界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前提,也是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条件。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过去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现实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以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我们偏重于从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的角度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忽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结果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针对过去忽视生产力的根本失误,明确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样既把科学社会主义与“四人帮”的贫穷社会主义加以区分,又把科学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充分地揭示出来。邓小平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不仅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特别指出了生产力在当今世界高科技革命和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的条件下,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此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体现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整个过程之中,它构成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本质内涵,而且是社会主义本质核心的观点。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实践依据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然要求,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内容具有实践依据。

1、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自从私有制产生以后,剥削和两极分化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并随着私有制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加剧,成了私有制社会一切不合理现象的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剥削手段虽然和过去有所不同,但其剥削本性并没有改变。西方国家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从整体上说比他们的前辈已经显著提高了,但远未达到社会生产力所允许的高度。脱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应该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因此,不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目标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既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肯定。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成为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落后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物质基础。据此有人就把贫穷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结果导致社会主义整个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社会主义实践遭到了极大的挫折。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贫穷的社会主义区分开来。

3、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共同富裕不是乌托邦,社会主义不断在创造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它具有现实的要求和现实物质基础。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物质基础。社会主

义实践表明,公共财富的增长和扩大,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意味着按劳分配的扩大,意味着共同富裕的增长和扩大。至于当前出现“先富”和“后富”的现象,不是社会主义的两极分化,而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有快有慢,有先有后的差别。同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实的要求,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才能振奋民族精神,聚集人民的力量,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就是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在规定性的有机统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联系着生产关系讲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联系着生产力讲生产关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邓小平之所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是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方式,同其它社会方式一样,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只有联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谈生产力才能明确社会主义社会与其它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质的区别;只有联系社会主义生产力来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其它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区别。如果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割裂开来,那么不仅在思想方法上是行而上学的,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理论上的混乱,就讲不清社会主义本质。如果离开生产关系,仅仅从生产力方面谈论社会主义,就会得出谁发展了生产力谁就是社会主义的结论;反之,如果离开生产力,仅仅从生产关系方面谈论社会主义,就可能主观随意地变更生产关系,就会陷入某种空想。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之所以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是因为他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避免了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是因为它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否则它就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别的什么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践基础上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生产关系的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讲社会主义要坚持两点论,避免一点论,要把社会主义看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反对一点论。

有人认为生产力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理由有两点:(1)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没有阶级性,不能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与其它社会相区别开来。(2)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形态都有的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共性,认为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疑是说资本主义不能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这种观点把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割裂开来,孤立地考察社会生产力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是有害的。

邓小平讲生产力是作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来讲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实现的目标是实现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与其它社会有着根本的区别。而且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讲解放生产力,就意味着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否定,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肯定。所以,发展生产力并不只是讲人同自然的关系。

有人认为解放生产力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理由是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中最深刻、最根本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它必须是贯穿社会主义发展始终的东西,而在社会主义的高级和更高级的阶段,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完全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时不可能存在从不合理生产关系中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因此认为解放生产力是社会历时性的存在而非共时性的存在。其实“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总是经常变动和发展的,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内容总是从适应到不适应,通过改革又重新适应,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事实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其体制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也意识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的方面。但把不相适应的方面理解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尚未扫清私有制残余和公有制范围不够大、程度不够高造成的,因而要人民公社化,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想通过进行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来解放生产力,这是我们今天针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僵化的体制来讲生产力是根本不同的。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中最具有时代意义的内容,它着眼于改革和发展的统一,从发展生产力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阐述生产关系改革的重要性,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的社会主义本质,提高了不断进行改革的自觉性。

四、社会主义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三个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过程,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看似于社会主义本质相矛盾的几个问题,有人就据此否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性。解决这些疑虑对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1、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否要坚持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有没有,有什么样的地位问题。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没有直接提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公有制不需要坚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1)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中,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保证隐含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之中的。如果实行私有制和按需分配,那么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的目标。由此可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是公有制的建立和完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两个最重要的标志和特征。邓小平没有将其概括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内,并不是它无关紧要。因为虽然它们本身都属于特征的范畴,但又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要求,惟有实行它们,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以,坚持社会主义本质与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不矛盾的。

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时,为什么不明确提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呢?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消灭私有制”。但是私有制的消灭和公有制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前提的,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以及公有制的实现程度,也必须建立在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按照现实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社会主义不可能只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它还允许其它形式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存在。这样,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前提和保证蕴含在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中,比把社会主义规定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传统做法更科学,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更具有时代特色。

2、当前存在剥削现象和社会主义本质消灭剥削是否矛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独立阶段,必然带有它产生的母体的许多痕迹。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和公有制本身的不成熟,决定了剥削现象还会长期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加剧,据此认为现实中鼓励私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要求矛盾。

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社会主义本质实现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是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壮大、成熟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是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从强到弱、从弱到无的历史过程。并不是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以后才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在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允许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剥削,在客观上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有利于方便人们的生活,归根到底会有利于最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利用剥削,创造消灭剥削的条件,最终消灭剥削,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剥削演变的辩证法。

3、当前存在贫富差距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否矛盾的问题。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会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成熟和完善愈益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解决一个模糊认识,就是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就是共同富裕,不富裕或者有富裕程度的差别就不是社会主义。这种观点是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静态的东西。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

然使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涌流,剥削的消灭和两极分化的消除必然使广大劳动群众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但是仅仅把共同富裕看作是结果还是很粗浅的。社会主义体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1)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没有差别。我们尊重和承认剥削,由于自然历史基础不同,人们的劳动贡献、劳动成果不同,客观上形成了收入的差别。(2)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实际上社会主义是体现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之中的。一方面要朝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这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同步前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是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社会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和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极大提高。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生产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所谓合法经营,就包括多种经济形式,包括允许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剥削。因此作为过程,它不是径直实现的,而是包含似退实进的迂回发展。所以说,邓小平提出的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到达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正确的。从哲学上看,这符合量变和质变的辨证法。如果把共同富裕看作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的话,那么,“先富”和“后富”就是量变。没有这个量变,就没有共同富裕的质变。

第二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________,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产富裕。(解放生产力)

2.2003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两部党内重要法规是________ 和________。(《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3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和党旗是的中国共产党的________ 和________。(象征、标志)

4中国共产党名称最初由________提出,在党的________大会上确定。(蔡和森,一大)

5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________。(景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6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有两个人贡献特别突出,在党的创建史上被称为“南陈北李”。他们是陈独秀和李大钊。“邓小平理论”科学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党的________。(十五大)(________)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创立的主要标志.(《共产党宣言》)

9_______

10、一九七九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元旦发表《________ 》,提出尊重台湾现状,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实现“________”。(告台湾同胞书、三通)

第三篇: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试题: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第四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摘要: 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论,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路。: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和战略实践,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和新体现。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本质 内在统一 中国化

一、社会主改革开放就只能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着摸索着进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唯物史观诸范畴的统一,全面破解社会主义本质。即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目标与根本任务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途径与价值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的统一等诸方面,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其主要着眼点是着重从生产力角度,从目的论、功能论的高度,突破原有的思维路径和框架,重新思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具有根本意义的突破和深化,并由此推动了整个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变革和全面创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全国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革开放就只能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着摸索着进行。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要求共同富裕,既包含经济发展提高效率,又包含社会发展保障公平,它包含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处于自觉辩证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所有阶段的共同本质是人民民主科学政治,社会主义社会各结构层次要素处于相互转化与相互作用之中,这是客观事物在现实运动中所表现的辩证运动规律。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启迪了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温家宝也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为了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 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使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新局面,开创一个新阶段“, 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4 ]这些事实说明,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实践根基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求真,这一求真的创新成果又紧紧围绕当前和今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具有深刻的务实精神,并且成为在新的历史阶段务发展之实的伟大开端。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和发展,都是中共依据历史条件变化、抓住时代主题、在发展中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真,务社会主义发展之实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过程,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主线。科学发展观沿着这一思想路线,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方法,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并在发展问题上把求真务实的精神发展到新的高度。曾庆红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回答了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实现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思想,使发展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必须坚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的辩证统一,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进一步展开、深化和战略实践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发展观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指导和引领着这一伟大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规律,创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思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四、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完整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想精髓的展开和深化。如上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根本上都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并把满足人民的各项需求、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了目标与过程、科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理论、价值与建设实际的紧密结合,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胡锦涛指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17.[3 ]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1 [4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五篇: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十八大主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十八大的理论创新: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阐述新概括

4、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部署;

5、丰富和拓展了党的建设的部署。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1、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把我们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感谢用语

4、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9/147029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