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间简史(精选)
《时间简史》主要向人们介绍了什么是宇宙论,以及宇宙论最新的发展状况。由于针对的是非专业读者,为了不至于吓倒他们,通篇只放了一个数学公式,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
上个世纪的科学进展是无与伦比的,《时间简史》以最通俗的语言,对一些最古老的问题做了阐述,诸如:
* 宇宙是什么样的书中并没有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科学并不能保证所有问题都有一个答案。虽然我们不能找到一套解释整个宇宙的理论,但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很多小块,并发明许多部分的理论,每一部分理论解释有限的范围,同时忽略其他影响。这种方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只要知道星球的质量就能精确的计算出他们的轨道,而对于星球的结构,上面有没有智慧生物等等完全可以忽略。
正由于这种方法的成功,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宇宙的了解比起古人已经进了一大步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只是围绕着太阳这颗恒星转的行星,月亮是我们的卫星,我们都处在太阳系之中,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无数个太阳系中的一个。银河系之外还有数之不尽的河外星系。
由此我们忽然发现了最重要的一点:宇宙并不是任意的,它是由确定的规律所制约的。因此,科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把所有的部分理论合并为能描述宇宙中任何东西的完整统一理论。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个完整统一的理论必定包含我们人类自身,也就是说制约了我们的行为,作为这个理论中一小部分的人类,是否有能力去了解整个理论呢。也就是说,对于人类而言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终极的结论,或者只能找到一个错误的结论。
对不久之前才发现的问题同样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 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
在爱因斯坦以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爱因斯坦所创立的相对论则告诉人们,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
让我们来考虑一个特殊的情况:假设有一个宇宙,其中什么东西都没有,有的只是虚空。对于这样的宇宙,时间和空间就毫无意义,因为实在没有方法来度量它们。可见时间和空间都是依附于“物”来存在的。
相对论最大的贡献是告诉了人们,光是有速度的,而且没有任何东西的速度能超过光速。正由于此,对于同一件事的发生,不同的观察者所测得的时间是不同的。最简单的例子是通过望远镜观察极远处的星球。假设某个星球不幸遇到了彗星碰撞,大爆炸后毁灭了,同时发出的光通过10亿光年到达了地球,并被某个天文学家看到。对于这个天文学家来说星球毁灭这一事件正在发生,而其实这个星球早在10亿年前就已经不存在了。
第二篇:时间简史
一部时空与宇宙的传奇
——读《每天读一点,时间简史》有感南昌二十八中2013级
(十)班洪山川
最近,我读了一本我从来没有涉及过的类型的书——《时间简史》,它是我读过第一本关于物理科普书,因为我是刚跨入初一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一无所知,可以说《时间简史》是我对物理的启蒙读物吧。
恕我直言,一开始,我并不想看这本书:当我看到那一张张关于“乱七八糟”的图片和那繁密的文字是时,我头都快晕了(按照我多年的“经验”,一看就知道是我不喜欢的书),但为了完成作业,我只好硬着头皮看了下去,因为这本书本来就不好理解加上我的抵触心理,我花了五天才读完。读完之后,使我受益匪浅,虽然里面的知识我一大半都没看懂,但我相信它一定对我今后对物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它还让我对其他的事物有了新的见解。
先从作者说起,本书的作者是斯蒂芬•霍金,霍金我早有耳闻,我一开始以为他就是个类似“感动中国”的人物,现在,我才发现原来他的研究如此深奥,怪不得说他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让我不由自主地对霍金先生一种敬佩感。
读完之后,这本书阐述了(读完之后,很多都忘掉了,这些是“幸存者”)宇宙大约是150亿年诞生的,时间与空间就此新成,物质开始形成,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诞生,大约过了4亿年,我们的家园地
球形成。
还有宇宙真正的“无底洞”,能吞噬周围的一切,包括光,没人知道它们去哪,也没人知晓黑洞到底有什么。这些都是我从《时间简史》中的得到的。
他还让我改变了以前对身边事物的看法,让我懂得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一定”,所有事物都有“如果”,如:我们以前所谓的“天经地义”,已经不是那么的天经地义了;所谓的“天方夜谭”,现在竟也变得不容置疑;我们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现在也只是局部的真理„„等等。从书中那些各个科学家对种种理论的反对、争论中,真理是同过不断的推敲,不断的创新才能创造出来的。
当《时间简史》让我对于宇宙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时,我对于霍金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命运也许给予霍金一个破败花架般的身体,但是不能阻止他用思想让生命花繁似锦。我深知,我们肩负的是振兴与崛起的使命,是时代的重任。
未来的探索,属于你,属于我,属于全世界!感谢霍金,感谢《时间简史》。
2014/2/6写于南昌
第三篇: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殷海兵去年寒假,在朋友的强力推荐下,我颇是吃力又饶有兴趣的简读了一本畅销全世界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其作者是当代著名的宇宙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这本科学著作按照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了有序的记载和推导,从而得出了宇宙演化的宇宙论,并重点详细的阐述了黑洞效应和大爆炸及宇宙奇点问题。除此之外,此书可以说得上是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的最完美的一本书。
倘若这本书以数学公式、证明过程和科学术语为主,那么我认为它不可能这么畅销全世界。这本书正是以它通俗的语言文字、幽默的插图、强有力的论证过程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读者带入广漠无垠的宇宙,去体会黑洞边缘的神秘,去感受大爆炸的壮阔,去设想大挤压的憋闷,引人入胜,发人思考。
《时间简史》的重点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点大爆炸理论,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一步一步的探讨,补充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平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而书中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对黑洞的研究,黑洞最开始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一书中作出的一个预测,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着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在大挤压奇点处出现局部区域或整个宇宙坍缩,从而消亡结束。看到黑洞和黑洞之间的连接通道虫洞的时候,我不由感叹,这可能就是近来无处不在的时空穿越小说电影之类的凭借吧
另外,看着这本书,我更多的感触是,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
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读着这本书,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对于重大问题产生广泛兴趣,诸如:我们从何而来?宇宙为何是这样子的?人类如何逃脱宇宙灾难?
从这本书中我读到的不仅是宇宙物理知识,我更读到了一种敢于同命运抗争,顽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肌萎缩性(脊柱)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学到的东西远远不止那些,而更多的精华还有待于我更深一步的阅读,更深一步的探索。
第四篇: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读后感
这个学期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不仅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让我学会了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
就我而言,我对于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便很感兴趣.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难怪就连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首先,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曾经,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那些试图证明世界绝对准则的文章很感兴趣.尤其在学习方面体现得相当明显,对于我而言,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都感到莫名的兴奋,因为他们能用很简单的几个公式来指导我们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对科学家们很是崇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才发现世界远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几个“公式”就能涵盖.概括的来说,简单中孕育着变化,而变化中又体现着规律.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想方设法地去寻找那“隐藏”的规律.很幸运的是,某些规律被我们发现了,但更多的还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没有绝对准则 还是仅仅是个巧合 所有的问题我们目前尚还不得而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开这一个一个的谜团.而对于我们来说,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无法在学习上达到最高峰,因为没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断的去和别人竞争,和自己较劲,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同样,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业者他们比平常人多的就是一个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适者生存”,谁都不想被社会所淘汰,谁都想有所作为,那么竞争就在所难免,这也会不断的促使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举两得.再次,就是读完了全书之后,脑中一直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我还是对此怀疑。,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极限,以致于黑洞成为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 ……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但是这种种的问号又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吸引我们的目光,让人浮想联翩.可能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同时落地的“真理”呢 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来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视,此时你可能会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 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正如没有人能预测你的未来会怎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能进行太空旅行,或许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无所适从……
最后,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对于现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学被赋予的历史使命将不同于往,它肩负着培养出下一代有着卓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今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武力方面,以往的传统观念将不利于更快速的发展,有时甚至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创新将是今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潮流,我们国家只有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乾坤旋转,才能永久的屹立在东方.这样的历史使命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是不可推卸的,首先应该很庆兴的是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有这样一个好的环境来进一步求学,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好的条件来努力学习,在学习方面我们也不应该盲目相信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来求知问道.我们也应该多多向老师求教,毕竟老师的知识和阅历还是很丰富的,这对于正处在年轻气盛的我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要成为未来的建设者,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多读一些课外杂志,多学一些知识,对于自己的提高也是极其有好处的.同时在校学习的期间我们也应该逐步的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这对于将要走进社会的我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能更真切地给我们有竞争的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061512332王建
第五篇: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之感》
有人问时间究竟是什么?想给他解释,却又茫然不解。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且人人拥有,只是,有些人习惯于把时间收缩,收缩到一辈子就等于一天;而有些人,却可以将时间无限膨胀,膨胀到令宇宙万物臣服于他的脚下。
按照霍金教授的理论,宇宙持续地在膨胀,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到那时,时间结束。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
固然时间将会结束,但对我们而言,那只是科学的某个概念,存在在未来的某个结点,也许那时又会有新的爆炸产生,新的宇宙产生,新新人类产生。周而往复。然后,我们既然幸运地存在于当下的空间内,就应该成为一个对得起“时间”的人,决不能辜负了那50亿年前的爆炸。
《时间简史》中,有很多内容仅仅是假说,但这又不同于生活中的那个假说,这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才能大胆提出来的假说。不过我读得依然很吃力,每一章只有小小一页纸,但其中看懂它需要的知识储备绝不止一座山。原本我想着这篇读后感应该是一行一个问题,满页纸都是问号,虽然足以证明我读过《时间简史》,但我还是决定简洁为好,挑一个自己喜欢、有自己的见解的内容谈一谈。
书中告诉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度反应,逐渐形成星系,空间继续扩大,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形成。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因为地球,才有了人类,有了创新世界的我们!
读完整本书,我们知道,黑洞并不是爱因斯坦说的那样。其实,黑洞不黑。书中写道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再联想到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将会是人类下一代最为重要的支柱,我们将要负责支起人类的未来,或许人类的未来就在我们的的手中。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浪费这宝贵的时间呢,我们有什么理由挥霍自己的青春呢,在一点的挫折前萎顿不前呢?看看霍金先生吧,身残志不残,不仅仅于疾病斗争了数十年,还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与无匹的智慧为科学的发展做了无比巨大的贡献。上帝是公平的,关上了一张门却总会为你再打开一扇窗。尽管如此,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的,因此我们只能用坚强的心灵去克服前方的一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