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教育教学案例《活出生命的色彩》2(陈霞)
活出生命的色彩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可贵,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2、让学生知道任何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和神奇,学会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生命的独特与可贵,学会呵护生命。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的可贵并能热爱生命和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一条亘古长流的河,生命又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古往今来,无数人用心灵和智慧来诠释生命,解读生命。请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首经典曲子是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挫折,有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有人却选择结束生命(播放不爱惜生命的画面)。这种现象不只见于中国大陆,在国外也常见。在这种氛围下,我们要呼唤生命教育,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二、材料展示
1、自杀现象
(1)2005年2月27日晚,大足县双塔中学发生一幕惨剧:该校初一(四)班学生李力(化名),连续两个通宵上网未回家。父亲来到学校与班主任一起对其教育,李父让其下跪认错。不想李力竟当众跑出老师办公室,从3楼跳下自杀,抢救无效死亡。
(2)2004年7月20日中午,在福建福鼎市17岁刘某高考成绩不理想,怕挨父母打骂而离家出走,从福鼎城关坐车到了沙埕港,又乘船来到嵛山岛,这时他已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一时间他万念俱灰,从一块6.7米高的礁石上跳进海里,自杀身亡。
小结:据报道,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2、校园暴力
(1)2004年4月24日下午,沈阳市第157中学课间休息时,初二(3)班张勇到操场玩,从教学楼向操场走时,初二(6)班冯某撞了张勇一下,张勇一气之下打了他两个耳光。冯某跑回教室,一会儿又拿了一把尖刀朝张勇刺来,尖刀扎进了张勇腹部,直接导致张勇死亡。
(2)蔡胜豪,广州东山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富有,为同学之间纷争“排忧解难”,并广交社会朋友,有“老大”之称。2004年3月,蔡胜豪为同学解决争端时引起其中一方不满,但他凭“老大”身份强行决断。3月22日,不满一方求助于另一中学的“老大”,纠集20多人与蔡胜豪一帮20余人群殴,双方均动用了水果刀、木棒、皮带、砖头等,造成3人死亡,30多人受伤严重后果,蔡胜豪当场被刺死。小结:据2001年调查,30%的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表现,15%有心理疾患,5%面临校园暴力威胁。
3、动物题材片《丛林赤子心》,是一部完全由动物出演的故事片。一只叫班治的小狗,在大森林里无意中发现了一窝失去母亲的幼狮。为了让它们重获母爱,小狗班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感化了一只孤身的母狮,让它担负起抚育幼狮的职责。片中的主角班治智慧而灵性,每个观众都会被它的爱心行为所感动,进而感受到真情的伟大与珍爱生命的责任。
三、所思所悟
1、思考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2)可能与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可更多的应该是与我国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2、思考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因为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人的生命不可替代的和不可逆的,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3、思考三:为什么要呼唤生命教育?
(1)生命意义的凸显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宏观上,人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微观上,人体会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有一种无所适从感。
(2)人类要幸免于难(生存危机),就必须从内心深处改变,即从生命教育做起。
(3)青少年面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差。
(4)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进
行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4、从材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一组沉重的事实与数据:
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即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位的原因。在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
许多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然而有的人却想轻易地毁灭自己的生命。这就是生命的悲剧,让人叹息。
四、拓展活动
这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大家尽可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允许同桌之间或前后左右间讨论
1、活动一:荒岛生涯
假如有一天你坐船出海,突然遇上风暴,船只被巨浪吞没,你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你怎样寻求生存?
2、活动二:谈判专家
假如你是一个谈判专家,现在在38层楼高的天台上,有一位高考落榜的女孩准备纵身一跳,结束无望的人生,你将如何凭借你的三寸巧舌,说服这位女孩打消轻生的念头呢?
3、活动三:心理医生
假如你是一位心理医生,现有一位心理异常的病人,因为儿子的突然去世陷入无限的悲伤中,并且要不断虐待小猫小狗才能使自己的内心好受一点,你该如何为他进行心理治疗呢?
五、情感升华
1、小结:
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给我们提供了种种机会:让我们去爱,去学习,去工作,去欣赏花儿的美丽,去聆听鸟儿的歌唱,去仰望天上的星星……生命使我们能够认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所以,我们应当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吧!
2、欣赏:冰心《敬畏生命》
用爱面对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心中就不会堆积烦恼;世间纷争也会减少。
生命虽然很有价值,若不能好好运用,等于没有价值。
面对困难,要勇于接受挑战,借由人生的历练,锻炼出柔软如水、坚强如钢的精神。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则,也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透彻生命、明了生命的源头,就不会恐惧死亡。
对于生命,谁都没有所有权,无常一来、呼吸一停,则万事皆休。
3、用心聆听歌曲:《生命如歌》,希望大家的生命美好、灿烂!生命如歌
轻轻的你离开
就像我轻轻的走来
在这匆匆的岁月里
生命无须等待
轻轻的花绽开
就像树静静的成材
在这初恋的季节里
青春一去不再来
作者: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桃园小学邮编:
陈 霞225800邮箱chenxiaty@126.com
第二篇:生命教育案例
生命教育案例
宁安农场中学 吴欣元
一、生物课堂中接合生物教学事例开展身体健康教育 现行教材中关于身体健康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教材中“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一切就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好内容。我们知道,癌症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由原癌基因的激活转变为癌基因;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日常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癌症引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长期吸烟,烟中的有毒物质(煤焦油、尼古丁等)对人体的呼吸、消化、循环、神经、皮肤等系统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肺癌等疾病。又如,地方性的一些饮食(腌菜,霉千张等),在腌制4—9天时间内,亚硝酸盐的含量会达到较高的水平,10天后亚销酸盐这些致癌物质的含量又会下降,到20天会基本消除。所以,对等传统食品还是需要科学知识的指导,尽量少接触这些食品还是没错的。
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一节中,讲述了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和相互转化关系,介绍了饮食卫生的知识,以及由于饮食不当可能造成的低血糖、脂肪肝、肥胖等病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讲述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及合理的饮食搭配方案。在学生初步了解食物营养、饮食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不要盲目从所谓社会时尚而节食减肥,因为人本对脂肪的的需求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
长期不摄入脂类物质,人体中重要的结构成分将无法合成,对青春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应教育学生注意不要暴食暴饮,以免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最好是一日三餐有规律,做到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在讲述“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时,还可以介绍一些科学用脑的知识,介绍大脑疲劳的原因和解除方法。通过读、看、听、写、思的转换、使大脑皮层各部分得到交替休息,或转变学习的内容等方式,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区,消除大脑疲劳,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穿插有关纪念日,如“世界卫生日”、“中国学生营养日”、“爱牙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保健意识。
二、生物课堂中接合生物教学事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即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使自身的心理活动达到良好的平衡状态。实际上,生活中的诸多因素都能影响到这个平衡状态,如遗传因素、心理品质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转型的敏感期,外界因素及内在感受很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波动。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升学率,致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不及时引导,极易造成学生心理偏差。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如果能挖掘出课本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适时地、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会使学生在身心两面得到均衡的发展。
教师可以结合个体发育和遗传学的知识,使学生意识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一个受精卵,每一个人都有着共同的起点,都有着共同的结构和功能基础—细胞,细胞的组成物质都大致相同,包括人脑中的神经细胞结构和数目也相差无几,所以们每个人起点基本相同的,所以每个最初形成时智力差异并不很大。以此打消一些学生觉得自已天生不及他人的自卑心理。同时也要强调虽然我们继承了各自父母的遗传物质,但性状的表现要受基因和环境的共同作为,而我们人类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路人要努力去适应环境,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人体。通过这些生物学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调整好心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
中学生的情感很丰富,也很脆弱,连续几年持续增长的自杀率,让人触目惊心,学生在青春期由于情绪起伏较大,有时很难自控,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习气氛轻松随意,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适时地做些游戏,讲些小故事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放松心情。
第三篇:活出生命的精彩
活出生命的精彩
四年级(1)班陈玲琪2013年6月24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活出生命的精彩》
一位哲人曾说过:没有目标的青春就是没有太阳的清晨,同学们,你们正处在青春年华,人生最宝贵,最重要的时间里。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正确认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鄙、生活庸俗而愧疚。”最精彩的人生莫过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自己会因曾经经历过的生命而感动。当我们讲给别人听时,能够激励别人为生命的精彩而奋斗。
作为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他们那里有一个传统,“徒步50公里”。任何一位新入职的老师和员工都必须参与徒步50公里的活动。可想而知,很多人从来没有走过那么远的路程。很多人也在走着走着就想退缩,放弃可以,但是请把辞职报告交上来。每次走完这段艰苦的路,都会有人流出热泪,为自己生命的精彩而感动。
想要活出生命的精彩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与痛苦,但是无论如何痛苦,请记住“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坚持到最后你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财富。
人生无法递交辞职报告,坚持下去不是我有多么坚强,而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人之所以为人的使命感和人性最深底的欲望,要求我们必须前进,从而获得人生最真实的幸福。
精彩的人生不一定要去做多么伟大的事情,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己内心的怯懦和懒惰,也许只是徒步50公里的坚持,也许只是完成一支精彩的舞蹈、一首钢琴曲的演奏,亦或是从不文明的行为改变自我的过程,放弃任性的那句“对不起”,甚或是等待青涩果实成熟再去收获的耐心和智慧。对自我的一点点超越都足以感动自己、激励他人,成就你精彩的人生。
同学们请带着一颗勇敢的心和对理想坚定不移的追求,活出你生命的精彩。
我今天的讲话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活出生命的意义
此世纪,不堪羞
我们能够活在这个年代,真应该感到幸运。现在这个世纪,和上个世纪相比,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生活在现在这个世纪的我们,好些人却仍然每时每刻都充满怨恨——我为什么没房、没车、没钱、没权,没有我想要的一切呢?当你这么怨天尤人的时候,你或许应该了解了解上个世纪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徒的生活,在那么一个猪狗不如的生活环境里,他们的幸福是什么?他们幸福的等级又是什么?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二战时期被捕进集中营的一位犹太人心理治疗专家,他是除弗洛伊德,阿德勒两派之外的第三派维也纳心里治疗专家。在进狱之前,他本身就是个心理治疗专家,但进狱后,残酷的生存环境并没有使他放弃他的工作,反而,在这么一个残酷的环境里如何生存下去的好奇心使他幸存了下来。
当满载囚徒的列车驶进奥斯维辛火车站时,所有囚徒的眼神都呆滞了,仿佛感觉整个人生就此结束、了无意义了。到集中营时,所有囚徒根据囚头的手式被分成了两拨,一拨是老弱病残,直接被带去冠以“洗浴池”的火化炉,就那么在不知不觉中去了另一个不为活人所知的世界。尽管弗兰克尔也和其他被分去火化炉的囚徒一样——满身的褴褛,满头满脸的污秽,但囚头还是把他分在了右边,还想榨取他仅存的一点劳动力(囚头所指的右边代表你暂时可以幸存,所指的左边表示你立即会死,当然幸存的几率仅仅二十分之一)。或许在那时你会觉得,其实,“我”能够幸运的被分到右边是多么的幸福。尽管在那时活着也就意味着你会受到更加残酷的待遇——一天就吃一次饭,还要承受超负荷的劳动,而那所谓的“饭”就是300克面包、一公升清汤。但他们还是会长长的叹一口气,“我”终于又幸存活下来了,为这种幸运感到无比欢欣鼓舞。
在那么一个惨无人性的“监狱”里——冷得直打哆嗦的天气里,没有足够的“褥子”,九个人挤在6.5-8英尺的硬木板上,共用两条毯子,但是大家觉得感觉还是不错,因为天气真是冷得不行。虽然禁止带鞋上床,一些囚徒还是把沾满泥浆的鞋子当枕头,否则,只能头枕着自己白天累到几乎脱臼的臂弯入睡。他们对幸福的苛求——就是能够枕着自己泥泞的鞋子入睡,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渴求吗?这样能睡好,会幸福吗?我们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是觉得不如意,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们有什么资格说不如意,不幸福。当然时代在进步,环境在改变,幸福的内容也在丰富,升级。我不是要说“你应该把泥泞的鞋子当枕头”,而是,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感到满足,不是没完没了的抱怨。每当上帝给我们一个磨难的时候,就是给我们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一个思考的机会,一个改变的机会,一个更有作为的机会,一个活出自己生命意义的机会。当我们必须面对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感激?因为是上帝瞧得起你,不想让你蹉跎终了或者玉损香消。生命的意义应该在生命中找寻答案。
或许当你处在一个时刻面临着死亡的环境中,你才会知道什么是幸福。就像囚犯在毛特豪森和达豪集中营中选择一样,同样是被监禁,同样是要受苦,同样是要去送死,但是,对于囚徒们来说,能够为幸存争取一点时间,比其他囚徒后死;能够多几分钟幻想几个短暂而关于自己喜欢的人、事的片段;为了能睡得舒坦一点,能够裸着身子站在冰天雪地里捉完那令人讨厌的虱子,那就是来之不易的幸福了。
虽然维克多.弗兰克尔称他这段监狱里的幸福为“消极的幸福”或“免于痛苦的自由”,但是我觉得不管是“消极的幸福”,还是“积极的幸福”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拥有这种对待幸福的态度与勇气。然而这种态度和勇气的重要体现是什么呢?那就是认识到:不管你处于何种境地都应该意识到它是有意义的。用尼采的话说就是“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有这样一个案例:在集中营里,有两位狱友,都觉得生活没有指望了,两位都想自杀来了结这种活死人的生命。可惜他们遇到了弗兰克尔,却没能死成功。弗兰克尔了解到其中一位有个宠爱的儿子,在国外等着他,另一位呢,则是一件事而不是一个人等他,他是个科学家,写了不少著作,还有很多著作需要完成。他的著作不可能由别人代写,就好比第一个人作为孩子的父亲无人能够替代一样。这种独特性是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让每个人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也就使他有可能完成创造性的作品,享受到人类之爱。一旦他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他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他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只要有“求意义的意志”存在,不仅生命和爱,就连“苦难”和“痛苦”都深具意义。人类生命中最强劲的力量,也就来自于此吧。正如海明威所说,人生来不要被打败的,你只能消灭他,而不能打败他。而弗兰克尔更要强调的,却是从生的绝境甚至死亡中发现出生命的意义来,相比之下,我们从皮包骨头历尽劫难的弗兰克尔身上能够看到的,是比壮硕的海明威更见顽强的“人”的力量。当海明用他那杆双筒猎枪自杀的时候,弗兰克尔却在集中营为挽救绝望的同伴们的生命寻求活着的意义。是的,人活着,是为寻找生命的意义。而生命一定是有意义的,追求生命的意义比弗洛伊德所谓单纯的祈求快乐来得更为重要、深刻!这也是我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往往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迷惘在这种“为了什么”,“如何活下去”的悲叹之中,即存活在“存在之虚无”中。我们没能找到现阶段的存在的意义(责任)。那我们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呢?弗兰克尔介绍了三种方法:
一、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二、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就或成功;第二种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第三种方法就是去忍受苦难。生命的意义在每一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使命。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厉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就根本不存在什么最厉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你不应该追问生命的抽象意义,而应立足现在环境,完成现在的使命。就像一部被成千上万的镜头组成的电影一样,如果不能把握住每一个镜头的意义,那你又谈何把握住整部电影的完整意义呢?我们必须把生命的意义具体化并加以实现才能在临死前认知自己整个生命的意义所在。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生命向你提出了什么,你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对待生命,你只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负责任就是人存在之本质。人,能够为这种责任而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
维克多.弗兰克尔说:“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自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与讨论的神圣词汇。裴多菲不是说过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人是多么渴望自由,但是当得到自由时,你就确定它一定会给你带来你想要的结果?那就得看你如何对自由负责了。或许我们大多数时候往往想要的是狭义的自由——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向别人解释,不受到任何束缚。“祸兮福所倚”,当自由变得无限度时,你觉得它还是你垂死追求的自由吗?那时你或许会因为自由而漠视生命杀人坐牢,或许会因为自由而放弃你一直在为之奋斗的疼痛而美好的目标等等。拥有自由固然是很好,但是你还需要为此上上一根发条,在不失原则的前提下利用自由,你才算是真正的拥有自有,真正的发现自由的意义所在。拥有自有,却不知道自由的责任那是可耻的,不可谅解的,不可饶恕的,那就是对自由的放任,对自由的亵渎。
我们总是大喊大叫不公平,但是当我们争取到这种公平时,我们有为这种公平、自由负责吗?走进中国市场的安利产品,原本获得与国外一样的待遇、一样的自由。但是中国人呢,有为这种自由负责任吗?没有!于是开发商不得不对中国市场制定专门的政策。没有公平、没有自由,是别人造成的吗?我们应该好好叩问一下自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自由也是有限的。人的自由不是无条件的自由,而是针对特定条件采取某种立场的自由。当我们在这种立场上拥有自由时,我们应该为这种自由好好负责,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自由。
《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存在之短暂性。生命是短暂的,即存在是短暂的,但弗兰克尔又说,真正短暂的是潜力,只有潜力在某个适合的时候发挥出来,才能变成永恒的存在的东西,因此没有失去不可挽回的东西,每个事物都无一列外的被保存了下来。人们往往只想到短暂性本身,而不去想它的过去,它的快乐和痛苦,然而,我们所拥有、所保存下来的正是那些痛苦和快乐,那些“曾经”,只有“曾经”才是你实实在在拥有的,和未来的“可能性”相比,或许我们更倾向于拥有曾经给我们带来的“现实性”。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说,我们要活在当下,如果连今天你都把握不好,谈何把目光投向明天。
《活出生命的意义》之为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辩护。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人活着真没意思。但究其原因,这人会这样说,可能是工作不顺利,可能是感情不顺利,可能是„„都是些与生命无意义的事情。他们把工作失利,感情不利等等无意义与生命无意义等同起来。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处于什么境地,生命都是有意义的。包括苦难、死亡都是有意义的,苦难能让你超脱,能让你变得强大,死亡能让你在最后了解生命的全部意义。当然,所说的苦难是弗兰克尔所说的“不可避免的”,如果你承受了那些可以避免的苦难,那么只能说你是在自虐,而不是一个承受苦难的英雄。如果说痛苦是可避免的,那么找到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把那些让你觉得无意义的事情与生命无意义等同起来,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你觉得上帝会把一个无意义的“生命”放到人世间这样一个精灵的世界里来吗?
那些不知感恩,不知满足的家伙,都是欲望在作怪。是欲望成就了他们,但同样是欲望毁了他们。“欲速则不达”“无欲则刚”,如果你太在乎某种东西,太想得到某种东西,那么你会离他越来越远,就越不能达成夙愿。我们追求快乐,但殊不知快乐并不来源于快乐本身,而是来源于我们所做的某件事,所爱的某个人,所感受到的文化精神。只有把快乐当成一种附属品为之奋斗,你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快乐的内涵。同样,你只有把你在乎的东西寄托到某件事或物上,不要急于求成,急于得到,当你真正得到它时,才会更长久,更有意义,更值得珍惜。
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我觉得现在这个世纪充满羞赧与愧疚,我无法把两个世纪相提并论,但我还是要表达这种精神与良知。如果对现在的生活不懂得珍惜,那么你将会一无所知,如果对苦难不懂得挑战,那么你将会活得迷惘,永远也不会了解你存在的意义所在,如果你不能坚决地对“生命无意义”说“不”,那么将会活得狼狈不堪,如果你不懂得对生命负责,那么你将不会真正得到自由,真正为自由辩护。或许人不应该太过执着于某件东西、某件事情上,如果你踏踏实实的做好现在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你曾经太过执着的事情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实现,而且会更持久,更具生命力。
至此,感谢维克多.弗兰克尔先生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第五篇: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海明威用他的那杆双筒猎枪饮弹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弗兰克尔却在集中营中为挽救陷入绝望的犹太同胞们寻求生命的意义。海明威曾说过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而弗兰克尔教会我们的是在绝境甚至是死亡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两者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弗兰克尔的观点,他这种感觉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我们在当今社会中面对形形色色的来自生活的压力所需要的。
“努力发现生命中的意义正是人生中最主要的动力”,这是我从弗兰克尔的书中所体会到的最重要的话。在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就提及了弗兰克尔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读了一下这本书发现真的是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好书、一部佳作,通过这本书我也得到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谈到集中营,所有的人难免都会色变、不寒而栗,这个臭名昭著的地方迫害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在这样的地方,每天面对的都是死亡、伤痛和折磨,我想在那里的人们一定会是很悲观的,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身为犹太人,弗兰克尔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最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而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狭隘的小囚室,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称为“人类的终极自由”——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出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遭遇。他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或者说,在遭遇(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在这本书中,弗兰克尔在上半部分就讲述了以席卷欧洲的纳粹种族灭绝运动为背景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独特经历。最让我动容的内容是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的第二夜,于疲惫已极的熟睡中听到一把小提琴幽幽地奏出一首凄怨欲绝的探戈乐曲。弗兰克尔不禁随着琴声掩泣,因为当天正值一个人的二十四岁生日,这人身在奥斯维辛的另一区,与弗兰克尔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音讯全无。这人正是弗兰克尔的妻子!就是承受着如此悲痛的弗兰克尔,不仅自己对生命的意义坚信不疑,还关爱到他的难友们。他在牢中与难友一同举行过一次“集中营治疗会议”,劝导难友“任何人只要活着,就有理由去怀抱希望”,“不论经历了什么,都可以成为来日的一笔资产”。他还谈到未来及其阴影,更提到往昔和往昔的一切欢乐,也谈到“过去的光辉如何照耀着此刻的昏暗。”他认为人类的生命无论处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其意义。这种无限的人生意义,涵盖了痛苦和濒死、困顿和死亡。当然了,生命呈现给我们无限的空间与无限的时间(针对整个人类来说),而我们要去选择一些空间和时间,去赋予意义,也就是对它们有所想有所作为,每一个被赋予了意义的镜头,连接成回忆,在生命的终点连贯成生命的意义,负起赋予意义的这个责任可以体现出我们的存在。
在地狱般苦难与困境中,在几乎毫无生还希望的绝境里,依然坚信生命的意义,并保有活着的希望。此种境遇与感悟,确实能够让我们震撼,而他的心理学家的身份,能够很好地 将这种意义的发现总结、论述,并应用到他开创的“意义疗法”上,来帮助成千上万在生活中失去信心而引发心理疾病的人们,而这正是本书第二部分的实践论述“意义疗法”。意义疗法(Logotherapy)是苦难带给他的礼物,后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阿德勒学派齐名,并称为维也纳精神治疗法三大学派。意义疗法不仅针对意源性神经官能症,也针对心源性神经官能症。假若不能在心理治疗之外辅以意义疗法,永远不可能治愈它们”。这是一个意义疗法的有趣例子:干脆不去想如何整齐漂亮地书写,而是尽可能地去涂鸦。现在,我要让大家看看,我是个多么糟糕的书写者。
是的,人活着,是为寻找生命的意义。而生命一定是有意义的,追求生命的意义比弗洛伊德所谓单纯的祈求快乐来得更为重要、深刻!这也是我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生命究竟有何意义?这也许是世界上最为重要,却也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从人类文明开始各国的先哲们便用大量的著述去探讨、思考,但直到现在却依然没有答案。或者说,对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与认知。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这本书让我明白困扰自己的一些烦恼与忧愁,长久以来我不是在一直追寻的就是那个“意义”吗?学习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是的,凡事如果丧失了意义,就会顿生厌世之感;但是如果事事都刻意追求意义,难免会让人太过焦虑、无所适从。网络上经常有新闻报道抑郁症的患者自杀,这些人就是遍寻不着生命的意义,所以才会苦于每天的生活而无法自拔。弗兰克尔独特的地方在于,他不认为生命只应当追寻快乐,在他看来,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只要痛苦的有意义,也是生存的动力。
这让我想起《少有人走的路》里第一句话:“人生苦难重重”。做一个始终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并不是轻松容易的事情。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仍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这不仅仅是自律,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个精神动力就是生命的意义。找到自己生存意义的人,才能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