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优质专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项目工作与技术总结

“优质专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项目工作与技术总结



第一篇:“优质专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项目工作与技术总结

“加工型甘薯新品种的筛选研究”项目技术总结

龙岩市农科所

“加工型甘薯新品种的筛选研究”是2009年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2004LY13),由龙岩市农科所组织实施。本项目的目标任务是:(1)筛选出适宜加工连城地瓜干的甘薯新品种1个,加工品质与龙岩7-3相当,鲜薯产量均比龙岩7-3增产10%以上。(2)、筛选出适宜加工甘薯全粉的甘薯新品种1个,加工甘薯全粉品质优于龙岩7-

3、100克鲜薯中胡萝卜素含量超过5mg、鲜薯产量均比龙岩7-3增产10%以上。项目经过二年的实施,基本达到合同的要求,现将三年项目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措施

在短期内完成上述的育种任务是艰巨的。因此,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采取了下列技术措施进行加速育种。

1、良种选育应在最新科研成果上力求新突破、不断前进。育种目标确定以后,我们从各地科研单位引进一批优质、新育成的优良品种、中间材料进行鉴定,研究利用本所筛选的中间材料岩粉1号为母本,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筛选的优良品种金山57为父本,杂交选育成高淀粉品种龙薯10号,以岩粉1号为母本放任集团杂交选育出适宜加工连城红心地瓜干的优良品系j52-7。利用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筛选的浙薯60-2为母本,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筛选的广薯88-70为父本,杂交选育成高淀粉新品系龙薯14号,以广薯88-70为父本,龙薯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出优质红心新品系龙薯13号。

2、开展多点试验,以空间换取时间。根据甘薯有性杂交F1产生复杂分

离而无性繁殖系又没有明显的生理熟期的特点,我们提出“多点试验,以空间换取时间”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的技术规程,对有苗头的实 1

生系,采用茎蔓加速繁殖,提高繁殖系数。其做法是:实生苗世代即异地多点,分期的生态适应性、稳产性、生产力、抗病虫害的鉴定同步进行,并选出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拔尖品系,加速繁育种苗。一方面继续进行异地多点,分期试验、对重点品系同步扩大中间试验、促进品系定型化;一方面严格按国家育种试验程序进行试验,为实现良种标准化和区域化提供科学依据。

3、选好试验基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F1实生苗遗传型得以充分

表达。外界条件与实生苗的交感作用直接影响到F1代实生系的选择效果。

因此,我们种植实生苗F1一般选择在中等肥力的田块种植秋薯,以使实生

苗正常生长,充分表现其早熟性、生产力和遗传特性,以便于准确有效地选拔优良新品系。

4、确定F1实生系的选拔指标。在大群体的实生苗中应及早拔除细弱劣

苗及白化、畸形、病毒、早花等生长不正常的苗,实生苗定植试验前拔除生长缓慢茎蔓细长,茎粗叶大的品系。实生苗定植后进行丰产性状考测,地上部要求株型好,生长稳健、分枝早而多,叶片大小适中,叶层分布层次分明,短蔓,后期不早衰;地下部要求结薯习性好,薯块纺锤形,条数适中,大小均匀,薯蒂与尾根细小弯曲。薯形美观,皮光滑,无条沟、无龟裂、无根眼。实生苗生产力的选择,由于环境变异和实生苗个体间竞争导致实生苗产量稳定性较差,宜适当放宽尺度,一般按邻近对照区产量水平和总体对照水平提高15-20%,并依据各实生系小区株间结薯习性好,薯形美观,无病虫害的可以列入初选对象。再经室内考种、品质鉴定及薯块贮藏、育苗表现等综合评定后,进行复选一次,入选率掌握在5%左右。

5、对实生苗系选拔鉴定采取综合鉴定评价体系。实践表明真正选到一个好的基因型,就必须经过选系的多点试验,即品系比较、抗病、抗逆和品质鉴定,区域试验,中间试验和生产示范等一系列工作,才能作出准确评价,证实实生品系确具有增产效果,即可应用于生产,成为新品种。

6、利用高代优良品系,推荐参加福建省及国家甘薯新品种区域,使优

良品种尽快通过审(鉴)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二、选育结果

1、高淀粉型品系

(1)龙薯10号

①省区域试验2002年参加省甘薯区试,8个点平均鲜薯亩产2772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0.97%,增产不显著,居第5位,3个点增产,5个点减产;平均薯干亩产824公斤,比对照增产15.84%,居第二位,6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2003年续试,9个点平均鲜薯亩产2457.5公斤,比对照减产2.0%,减产不显著,居第4位,4个点增产,5个点减产;平均薯干亩产696.9公斤,比对照增产14.2%,居第1位,8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两年平均鲜薯亩产2615.1公斤,比对照减产0.4%,薯干亩产760.5公斤,比对照增产15.1%。该品种短蔓半直立,单株分枝6-8条,顶叶绿色,叶片心脏形,叶脉、叶柄、蔓均为绿色,蔓较细,单株结薯数5条左右,薯块下纺锤形,薯皮红色,薯肉淡黄色。省区试两年平均晒干率28.5%,出粉率17.2%,2002年食味评份77.1分(以对照品种75分为参照)、2003年食味评分82.4分(以对照品种80分为参照)。经省区试两年抗病性鉴定,综合评价为抗蔓割病,高感甘薯瘟病Ⅰ群、中抗Ⅱ群。

②龙岩市龙薯10号多点试验2003年4个试点平均鲜薯亩产2771.8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7%;平均薯干亩产801.8公斤,比对照增产21%;2004年续试,4个试点平均鲜薯亩产2578.0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9%;平均薯干亩产746.9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22.7%。两年平均鲜薯亩产2674.9%,比对照金山57增产8%,平均薯干亩产774.4公斤,比对照增产21.9%。龙岩市多点试验两年平均晒干率为29.0%,出粉率18.6%。2003年食味评分86分(以对照80分为参照),2004年食味评分84分(以对照80分为参照)。熟食品质为较面、香、较甜。

③国家南方甘薯区试2004年参加国家(南方)甘薯新品种区试,在八个试验中,鲜薯平均亩产2476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8.1%,达极显

著水平,排名第1(有75.0%试点增产);薯干亩产746.4公斤,比对照增产23.75%,达极显著水平,也排第1位(全部试点都增产)。烘干率平均为30.0%,食味分平均为3.4分(以对照3.1分为参照),淀粉率19.26%,维生素C含量24.50mg/100g鲜薯。大田薯瘟抗性鉴定为高感,室内抗性鉴定为高感I群薯瘟病菌株、中抗Ⅱ群菌株、抗蔓割病。该品种株型半直立,顶叶色绿紫,叶心形带齿,叶脉浅紫色,茎为绿带紫色,薯形下膨,薯皮红色,薯肉淡黄色,薯块大且均匀,但部分薯块有水裂。

龙薯10号2005年分别推荐参加福建省及国家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可望2006年通过省品种审定及国家品种鉴定。

(2)龙薯14号(原代号M22-3)

2002年以浙薯60-2为母本,广薯88-70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顶叶绿,叶形为以脏形。叶脉、脉基、柄基色均为绿色,叶色为淡绿。短蔓,茎粗中等,分枝性较强。单株结薯数5条左右。大中薯率较高,结薯集中,薯块大小均匀、美观。薯形长纺,薯皮红色,肉色淡黄。

2004年品系比较结果,鲜薯亩产2920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12%,薯干折亩产885公斤,比对照增产25%。薯块晒干率32%左右,食味面、香、中甜。高抗蔓割病(病指17.1)、中抗甘薯瘟病I群(病指6.7)、抗甘薯瘟病Ⅱ群(病指6.3)。

该品种2006年推荐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

2、优质红心型甘薯新品系

(1)龙薯13号(原代号M3-4)

2002年以广薯88-70为母本,龙薯9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顶叶绿带褐,叶形为心脏形。叶脉绿、脉基淡紫,柄基色绿,叶色绿。短蔓,茎粗中等,分枝性较强,单株结薯数3条左右,大中薯率高,结薯集中,薯块大小均匀整齐,薯形下纺锤,薯皮红色,薯肉红色。

2004年品系比较结果,鲜薯折亩产4240公斤,比对照金山57增产34.2%,薯干折亩产924.3公斤,比对照增产14.7%。薯块晒干率23%左右,食味软甜。高抗蔓割病(病指8.6)、高抗甘薯瘟病I群(病指0)。

2005年已推荐参加福建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

(2)j52-7

2000年以岩粉1号为母本放任集团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顶叶绿,叶形为心脏形。叶脉紫色,叶色绿。短蔓,茎粗中等,分枝性较强,单株结薯数3条左右,大薯率高,结薯集中,薯块大均匀与整齐,薯形纺锤,红皮,淡黄心。2004年品系比较结果,鲜薯亩产2850公斤,比对照7-3增产15%,薯干亩产713公斤,比对照增产19.8%。薯块晒干率25%,食软、甜、优于龙岩7-3,高抗甘薯瘟病。

三、结论与讨论

甘薯品质实质上都是遗传、分离基础十分丰富的杂合体。新育成的优良品种由于优良性状起点高、遗传基础丰富,用作杂交亲本,具备了性状优良,可供变异选择范围广的优点。育种达到一定水平后,要进一步取得突破比较困难。根据育种实践,我们认为只要积极参与科技协作,引进各地科研机构的最新育成良种及中间材料作杂交亲本,就有可能再度攻关难关把优质甘薯育种不断推进。

四、存在问题

1、甘薯育种经费不足。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育成的新品种无法进行品种保护,对育种单位或育种者个人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甘薯的科研经费完全靠政府投入。

2、难以建立甘薯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由于农技推广部门和种子部门经营种薯种苗几乎无利润,所以都不愿意承担良种繁育推广任务,从而影响了甘薯良种的推广速度。

第二篇:甘薯新品种泉薯19号选育报告

甘薯新品种泉薯19号选育报告

摘要 引进甘薯新品种泉薯19号在蓬莱镇试种,总结了该品种试种产量表现、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以指导泉薯19号的栽培。

关键词 甘薯;泉薯19号;试种;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054-01

甘薯在安溪县蓬莱镇常年种植面积133.3 hm2左右,面积及产量占全镇粮食生产的15%以上。近2年来,蓬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甘薯新品种引种试验,发现泉薯19号表现较好,适应性较强,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品种来源

泉薯19号系泉州市农科所以潮薯1号为母本、泉薯148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优质高淀粉型甘薯新品种,加工淀粉产量高;干物率、淀粉率较高;食用品质、外观品质均较优,经审核,符合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认)定规定,通过审定。产量表现

2011年参加省甘薯区试,平均鲜薯产量43 553.1 kg/hm2,比对照金山57减产3.97%,达显著水平,平均薯干产量12 337.8 kg/hm2,比对照增产8.85%,达极显著水平,平均淀粉产量7 963.2 kg/hm2,比对照增产14.14%,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续试,平均鲜薯产量43 760.7 kg/hm2,比对照增产5.79%,达显著水平,平均薯干产量11 839.35 kg/hm2,比对照增产15.49%,达极显著水平,平均淀粉产量7 516.65 kg/hm2,比对照增产19.54%,达极显著水平。2年平均鲜薯产量43 656.9 kg/hm2,比对照增产0.68%,薯干产量12 088.5 kg/hm2,比对照增产12.01%,淀粉产量7 740.0 kg/hm2,比对照增产16.70%。2013年生产试验,4个点平均鲜薯产量49 120.5 kg/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22.11%。

2014年作为早薯在鹤前村刘聪明、鹤厅村刘云渊户试种。经现场验收,在鹤前村刘聪明户泉薯19号鲜薯产量43 260.0 kg/hm2,比对照品种金57(24 120.0 kg/hm2)增产19 140.0 kg/hm2,鹤厅村刘云渊户泉薯19号鲜薯产量为41 370.0 kg/hm2,比对照品种金山57(23 460.0 kg/hm2)增产17 910.0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79.35%和76.34%,增产差异极显著。泉薯19号在鹤前村、鹤厅村种植晒干率为21.8%,蒸熟食味甜香,当地农户非常喜爱,参观现场验收的周边农户抢泉薯19号的薯苗。主要特征特性

该品种全生育期145~150 d。株型短蔓半直立,单株分枝数5~11条,成叶心齿形,叶片大小中等,顶叶和成叶为绿色,叶脉、叶柄基色均为淡紫色,叶柄和茎为绿色;蔓粗中等;单株结薯2~5个,大中薯率89.0%,薯块纺缍形,薯皮浅红色,薯肉淡黄色。省区试2年平均干物率27.87%,比对照高2.88个百分点,出粉率17.88%,比对照高2.50个百分点;食味评分81.6分,比对照高1.6分;外观评分81.3分,比对照高1.3分。省区试抗病性鉴定,感薯瘟病,中抗蔓割病。贮藏性鉴定结果综合评价为较好。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时早插

泉薯19号作早薯、晚薯种植时间分别为4月中旬至5月下旬、7月上旬至8月中旬。早薯栽植5.25万株/hm2左右,晚薯栽植6.00株万株/hm2左右,保证全生育期145~155 d[1]。

4.2 栽植密度

泉薯19号株型短蔓半直立,单株结薯3~5个。春薯、秋薯栽植密度分别为5.25万、6.00万株/hm2。

4.3 肥水管理

泉薯19号一般施纯N 165~195 kg/hm2,N∶P∶K=1∶0.5∶1.5,基肥∶点穴肥∶夹边肥比例为4∶1∶5,提倡重篱基肥和夹边肥。基肥的比例占40%,一般以有机肥为主,施农肥30 t/hm2、复合肥300~450 kg/hm2全层施。点穴肥宜在甘薯插后5~7 d内进行,一般施尿素75 kg/hm2。插后15~20 d重施夹边肥,比例占50%,分2次施用,第1次施用农家肥、磷钾肥,在甘薯插后30 d施用,第2次在1周后根据甘薯长势施用,若长势好只施钾肥,长势略差配施氮肥[2]。科学管水,尤其是施第2次夹边肥后,甘薯地下部开始膨大,地上部生长旺盛,肥水需求量高,因此施肥后若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应根据生长情况适时灌水。在上年示范点中,由于天气较旱,施第2次夹边肥后多灌一次水的产量显著增加。

4.4 适时提蔓

施第2次夹边肥15 d进行提蔓,把藤蔓轻轻提起,然后放回原位,可防止产生不定根而形成藤薯[3-4]。

4.5 虫害防治

结合第2次夹边肥施用,用10%二嗪磷15 kg/hm2,拌砂土900 kg/hm2条施防治地老虎、小象虫等。用2%甲维盐乳油750 mL/hm2,或14.8%阿维毒死蜱乳油1 500 mL/hm2掺水900 kg/hm2叶面喷施防治卷叶虫、斜纹夜蛾。

4.6 适时收获

选择睛天或阴天收获,收获至贮藏要做到细收、轻刨、轻装、轻运,以防薯块破伤。参考文献

[1] 吴卓生,冯顺洪,方贻昭,等.紫色甘薯新品种新普紫的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2009(8):40-41.[2] 马建华.甘薯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高产栽培[J].种子科技,2009(6):43-44.[3] 张勇跃.甘薯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4] 张瑞明.气象条件对甘薯栽培和品质的影响[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7.

第三篇: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藁优2018的选育及应用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藁优2018的选育及应用

李萍、杨海川、李泽芳

(河北省藁城市农科所,052160)

摘要:藁优2018是藁城市农科所以创新超强筋材料9411为母本、98172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择,采用分步定标品质分析法选育而成的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于2008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高水肥条件下种植。经国家级专家鉴定,研究水平达国际先进,已申报国家新品种保护权。

关键词优质专用新品种分步定标选育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品工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逐步从传统向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因而各种优质高档、食用方便的精制食品如面包、蛋糕、饼干、方便面等需求量增长很快,国内粮食和食品加工企业对优质专用小麦原料的需求十分迫切,缺口很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藁优2018是藁城市农科所以品质专用与高产相结合为育种目标,运用先进的品质检测技术和创新育种方法,育成的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它具有高产、稳产,品质突出,综合抗性好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推广价值。现将其选育结果报导如下。

1、亲本来源。藁优2018母本为9411(8901/安农8455),其株高70cm,方型穗,褐壳短灰芒,半冬性,成熟较早。主要特点是筋力强,粉质图稳定时间大于30分钟,强筋性状遗传力好。父本为98172(9411-4/小冰33),其株高70cm,长纺型穗,白壳,长芒,半冬性,苗期叶细窄,分蘖性较强,中期叶片上冲,多白蜡质,根系活力好,白粒硬质,面筋含量高,筋力强,拉伸性能好,品质遗传力好。

2、选育经过。针对我所以前育成的优质麦品种在生产上存在抗旱性差,产量不突出等问题,我们确立了“优质强筋×优质强筋” 育种目标,目的是聚合广泛的优质基因,互补和累加,进而选育强筋、高筋类型,同时,在农艺性状上

也得到互补,选育出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品种。1998年我们选用优×优的杂交模式,组配9411×98172杂交组合,杂交聚合普通硬质麦、硬粒小麦、波兰小麦和野生冰草优质基因,以丰富种质来源。决选依据:株高70厘米,株型紧凑,透光性好,越冬耐寒性好,低温年能安全越冬,能在冀中北种植,且抗病性好、较早熟;品质性状突出:湿面筋含量>36%(36.6-43%),面筋指数80-87,粉质图稳定时间>20分钟(26-28分钟)。1999年该组合F1代表现杂种优势强,株高较矮,分蘖力强,抗寒性好,成穗率高,抗逆性好;2000年F2代在田间进行了重点选择,田间选择40个单株,通过室内考种和品质检测,入选多个籽粒饱满、千粒重较高单株。2001-2003年把种子一分为二分别在北京和藁城种植,交叉进行异地选择,选择出多个越冬性好、早熟、丰产株系,并列为重点株系进行综合鉴定。2003年对4个稳定株系进行品质综合分析后决选出1号株系进行稀播快繁,该品系湿面筋含量>36%,粉质图稳定时间>26分钟。

3、产量表现。

3.1、产比试验。

2003年参加本所小区品比试验,藁优2018平均亩产530.4公斤,比对照8901增产11.7%,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004年藁优2018在大区示范中平均亩产585公斤,比对照8901增产12.7%;2005年藁优2018高产繁种示范方成熟前测产平均亩产575公斤,最后实收亩产平均562.5公斤,比对照8901增产14.3%。经连续三年试验,该品种表现出优质强筋、高产稳产、抗倒性强等特点。适宜群体结构为:亩穗数45-50万穗,穗粒数30-32粒,千粒重45克左右。

3.2、区域试验。

2005~2007参加河北省冀中南优质组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89公斤,比藁8901品种增产6.58%。2007~2008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43公斤,比藁8901品种增产5.36%。

4、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半冬性。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株高73厘米左右。亩穗数48万左右,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穗粒数31.9个,千粒重38.6克,容重789.9克/升。生育期240天左右,与藁8901品种相当。抗倒性强。2005~2006抗寒性与藁8901品种相当,2006~2007抗寒性优于藁8901品种。

品质: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测定结果:2006年籽粒粗蛋白14.98%,沉降值44.2毫升,湿面筋31.9%,吸水率58.1%,形成时间6.8分钟,稳定时间28.0分钟;2007年籽粒粗蛋白15.48%,沉降值45.8毫升,湿面筋31.8%,吸水率57.4%,形成时间6.0分钟,稳定时间24.0分钟。

抗病性: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结果:2005~2006中抗条锈病,高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2006~2007中感条锈病、高抗叶锈病,中抗白粉病。

5、栽培要点。

5.1、提倡增施氮肥、磷肥、补钾肥,配微肥进行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不仅能改善面包品质,而且可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沉降值,以此达到保优的目的。

5.2、适期播种,培育冬前壮苗。

在石家庄地区种植,播期在10月1-15日。播种量为基本苗18~24万/亩,适当晚播,以播期调播量,以达到高产、超高产。

5.3、合理密植,优化群体结构,是高产前提。

该品种株高在73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矮杆、抗倒性强且分蘖成穗较高,据密度试验表明,播种行距不宜过大,适宜4寸或4.5小垄密植,以协调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播种深度为3-5厘米,要求播量精确,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播后必须镇压。减少水分蒸发,可起到良好的保墒

效果。

5.4、加强肥水管理,保证小麦高产优质。

肥水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节水的关键。管理要根据苗情分类管理亩群体小、个体弱,墒情不足的麦田,春一水在3月中旬管理。麦田亩群体较大,墒情好的前提下,推迟春一水管理到3月底4月初,群体大有旺长趋势麦田,春一水管理推迟到拔节期(4月上旬),保水能力差的沙薄漏地,可根据土壤含水情况,适当提前浇水,施肥。这样可以加速两极分化,促大蘖成穗。随春一水亩施尿素10—15公斤,抽穗扬花期浇第二水,后期有脱肥现象可在浇第二水时补施尿素5公斤或进行叶面喷肥。后期不再浇水。

5.5、搞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

返青后及时进行化学除草,采用除草剂﹢杀菌剂混合喷施,达到除草防病的目的。扬花前后及时喷施杀菌剂、杀虫剂,进行一喷综合防治各种病虫害。不能喷施含有2.4-D成份的除草剂,使穗子变畸形,造成品质下降和减产。在喷施杀菌剂、杀虫剂时可加入2%磷酸二氢钾进行喷施,有利于后期防病、促进灌浆、改善品质、增产效果显著。

5.6、适时收获,确保优质高产。

在腊熟末期及时收获,这时千粒重最高,品质最好。收获前去杂去异,收获时严防机械混杂,做到单收、单储,收获后要及时晾晒,利于储藏。

2011年4月10日

第四篇: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项目可研报告

太原市科技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 所属领域:农林

申请单位:古交市华森苗木种植苑 协作单位:

起止时间:2011年10月—2013年10月

太 原 市 科 学 技 术 局 填报时间:二0一一 年九月

樟子松新品种引进选育

一、总论

1.1 申请项目的概述。应包括项目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

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正在改变林业的面貌,发送和保护生态状况,确立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涌现,带动了林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根据古交市林业发展现状和经济转型发展需要,该项目以培育优质樟子松等苗木为主,采用大容器育苗技术,在造林过程中采用旱地造林技术,基本解决了苗木移栽中,投入大、成活率低的技术问题。所移植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为我市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园林绿化、公路绿化、四旁绿化提供大量的优质绿化苗木,为促进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简述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的进展情况。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林业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赋予林业建设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使命。一是搞好林业建设,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二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三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在可持续

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四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同时集中着全国90%以上的森林资源,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把我国林业上的林地资源潜力、物种资源潜力、林产品市场潜力和安置劳动力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林业生产,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村容村貌,美化绿化环境,还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将为古交市农业提出了新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区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目标。“三农”问题在山区本身就是“三林”问题,就是林业、林农和林区,这部分人如何致富关系到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林业经过家庭承包以后能够取得经营效益,能解决就业问题,能解决致富问题。发展林业是安置农民工就业、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最现实、最直接、最可行的一条渠道,有利于引导社会各方面地关注林业、投入林业、建设林业,做大做强林业事业,大大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改变古交市以往重工业污染城市气候形象,改善城市周边环境空气质量,提高居民适宜生活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1.3 项目计划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3.1 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从项目起始时间到计划完

成时间)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达到的阶段(中试或批量生产)、实现的年生产能力(或阶段成果)、企业资产规模、企业人员总数和因项目实施而新增就业人数等。

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樟子松新品种的引进与育苗新技术的应用,结合目前农林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用于弥补园区发展的不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的生态与交通优势,有效聚集、吸引人气,为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走一条新路,使生态林业成为古交市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项目完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将大幅度提高,科技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带动农户年增收2000余元,将吸引社会闲置资金200余万元投入到农林业发展中,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00—300万元。

1.3.2 经济目标:

项目完成后,育苗100亩,完成推广造林2000亩,每年可收入50万元。

1.3.3 技术、质量指标:包括项目计划完成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需用定量的数据描述)、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

项目实施时,制定出完善的种植、管理规范,从而打造出原生态绿色品牌。沙地造林成活后,随着林木生长,不仅风蚀减少,枯枝落叶增多,并且具有防风阻沙改变环境的作用。

容器育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容器育苗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

上,旱地造林技术示范点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二、申报企业情况

2.1 项目基础条件及开发能力 2.1.1 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太原古交市东曲街办马连岩村磊磊坡自然村,西北向距离古交市中心直线距离为8公里。

2.1.2 地形地貌

项目区总体地势为西北—东南走向,总体地形呈两岭夹一沟态势。区域内最高点位于东南方的大母梁,海拨高程1494m,最低处位于西北方的拐底沟河床,海拨高程1161mm。东北西南两道岭于大母梁汇合,所夹一沟出口于东北边的拐子沟。区内地貌类型属土石山区。峁顶及山梁处黄土较为浑厚,沟坡陡峭,土薄石厚,基岩出露较为普遍。山腰地势较缓处分布有一些平缓的坡地。沟底两侧分布有冲积形成的小块条状台地,地下煤炭矿藏丰富,由于煤炭资源逐渐的开采,地面局部出现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

2.1.3河流水系

项目区分属古交市汾河一级支流域长峪沟和半沟两个区域,处于这两个流域的上游。(见河流水系图2-2)

2.1.4 气象

项目区地处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485.1mm,每年平均气温6.3℃,大于10℃积温,在220℃-280℃之间,年均相对湿度65%左右,变化幅度在55-70%之间,年日照时数2561H左右,年均蒸发量1812.6mm,年均无霜期137天。多年平均风速2.5m/5,风向以西北

风居多。

2.1.5 土壤植被

项目区内土壤以粗骨土为主。植被主要为天然灌草和人工营造的油松,落叶松,榆树生态林和杏、枣、核、葡萄等经济林,灌木主要种类有沙棘、黄刺玫、毛榛等;草本植物分布广泛,以狗尾草,白草居多。

2.2 申报企业基本情况

古交市华森苗木种植苑,位于古交市以东的长峪沟及半沟流域上游,距古交市中心直线距离为8公里,属东曲街办马连岩村委会磊磊坡自然村,面积110亩。项目单位已建造以较耐干旱的油松、落叶松为主的生态林20余亩;栽植经济林30多亩,种植苑内已全部配套喷灌系统。

2.3 企业人员及开发能力论述

项目负责人:侯贵明,毕业于中央农业广播大学,59岁,2009年,他承包200余亩荒沟于当年投资110万元填沟造地110亩,并全部配套了喷灌系统,在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资深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搞起了苗木选育,选育定植以较耐干旱、瘠薄的油松、云杉为主的营养袋、营养钵苗木220万,引种试种了部分蓝色云杉和红叶杨。

项目人员:

赵廷枢,古交市林业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负责项目新品种的引进及技术应用工作;

田银锁,林业技师,负责项目基地建设工作; 高杰宇,学士,高级农艺师,古交市土肥站站长。

三.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3.1 项目的技术创新性论述

3.1.1详细说明本项目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内容;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

容器育苗技术除能使苗木根系健壮、生长旺盛,极大地缩短育苗周期,提高移栽成活率,减少苗木移栽后的工作量外,特别是在大苗移栽及反季节栽培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利用容器全年都可以对苗木移栽,因此被称为可以移动的森林。容器育苗技术由网袋育苗容器配合轻型育苗基质组成,具有“轻型基质结构好,带袋栽植成活高,搬运方便成本低,不需缓苗成熟早,快速繁殖应用广,改良土壤利环保”的显著特点。

3.1.1.1 轻型基质结构好:由于配制基质的原料成分主要为木质化的农作物秸杆、树木枯枝落叶及锯屑、果壳、玉米芯等和一些轻体矿物类加工配制而成,因此具有重量轻,疏松透气,不板结,有良好的固相、液相、气相结构,富含有机质、腐殖质等,不会积水但又能保水保肥,促进根系生长,其基质纤维含量高,能与根系交织在一起形成良好的根团结构。

3.1.1.2 带袋栽植成活高:轻基质网袋容器可以利用空气修根,通过空气修根的网袋容器苗可促进多级侧根生长,增大根的表面积,使根系与基质紧密交织为一体,形成富有弹性的根团。移栽时不需脱掉容器,根系可完全穿透容器,水平生长。

3.1.1.3 不需缓苗成熟早:由于轻基质网袋容器苗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带袋栽植以不损伤根系,栽后能直接生长,没有缓苗现象,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缩短作物的生长期。同时轻质网袋容器苗在其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以移栽,在干旱少雨地区可以在雨季进行造林,打破了季节的限制,延长了造林时间。

3.1.1.4 搬运方便成本低:由于轻基质原料来源广泛,多为农、林业废弃物,容易就地取材,且基质富含有机质利于苗木生长发育,培育出的苗木质量高、成本低;轻质网袋容器苗体积小、重量轻、结构好、不散团,搬运方便,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因重量轻易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功效,特别适合山区和远距离地块造林及定植育苗。

3.1.1.5 繁殖快速应用广:轻基质网袋容器为苗木生根发育创造了适合的环境条件,再加上工厂化的管理方式,科学的抚育方法,可大大加快苗木生长速度,缩短苗木的生产周期。如用以进行嫩枝扦插育苗,一年可生产2-5批苗木,因此可获得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轻质网袋容器应用广泛,可用于扦插育苗、播种育苗及裸根苗移入网袋容器育苗,也可用于组培育苗。容器长短可按需切割,能繁育不同规格的苗木,如将一年生小容器苗移放到大容器袋里继续培育,可生产绿化造林及果木经济林建设用的大于1米高的大苗。如将轻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生产、蔬菜生产和花卉培育等各方面,都可以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共同富裕,实现小康目标发挥巨大作用。

3.1.1.6 改良土壤利环保:无土轻基质主要成分是天然有机质,可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疏松透气,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网袋入土后,其半降解网状材料可离散成纤维丝状物,既不阻碍苗木根系正常生长,也不会对土壤产生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轻型基质网袋容器苗由于在造林过程有以上诸多优点,特别适应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造林,加之在造林整地中降低坡度,增加土壤吸水性能,便于径流量降低,增加地面覆盖率,加强抗浊、抗冲性能,蓄水保土,从而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在整地抚育中推广梯土整地、等高沟埂、带状开垦分割留生土带、环山截水沟、开挖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

3.1.2 详细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

本项目技术依托山西省林业工作总站等专家,长期对园区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全程跟踪技术指导,确保樟子松试种育苗项目的顺利实施,高质量完成项目。

轻型无土基质网袋育苗生产线设备是由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发并获得国家专利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和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支撑项目。现在已在全国有很多生产厂家,不存在知识产权的纠纷问题。

3.1.3 简述本项目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就本项目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现行指标进行比较。

3.1.3.1当前我国林木种苗的发展现状

苗木发展是绿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种苗生产是绿化的首要工作。我国绿化苗木业培植起步在80年代初,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刺激、拉动了城市苗木产业的迅速膨胀。苗木产业之所以发展快,首先得益于国家各级政府重视园林生态和城市环境建设。国家投入园林城市建设的资金多,种苗价格看好,调动了老百姓育苗的巨大积极性;第二,新品种、优良品种、速生苗木的诱导作用大。苗木新品种层出不穷,促进了苗木产量的升华、生产效率的提高,苗木生产更具有时效性、诱惑性;第三,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呈现社会化的趋势;第四、林木种苗的需求趋向多元化,种苗生产由以荒山造林树种为主向多目的、多用途、多品种、多规格、多色调、多品位的多元化方向发展;第四、林木种苗生产已经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就樟子松苗木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对樟子松苗木的繁育培育大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在我省仅有晋北地区在近年有大量推广。

3.1.3.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树种、品种结构失调,市场和生产上需求的名特优品种不足;二是良种化程度不高;三是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管理。3.1.3.3新时期林木种苗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因为发展林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发展林木种苗已成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突破口。已得到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民的积极性日益高涨.随着“三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全面实

施,国家对林业的投入已大幅度增加,为种苗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投入保证。

3.2 项目的成熟性和可靠性论述

详细说明项目目前进展情况、技术成熟程度、有关部门对本项目技术成果的技术鉴定(或验收)情况;本项目产品的技术检测、分析化验的情况;本项目在小试、中试或生产条件下进行试验或小批量试生产的情况,包括项目质量的稳定性、成品率;本项目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的考核情况等(可提供用户使用报告)。

本项目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已经完成引进种植樟子松10余亩,蓄水池及自控灌溉系统等辅助设施均已投入使用,具备良好的项目基础条件。

容器育苗技术和旱地造林技术,对于有效提高造林存活率,扩大国土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同时,轻基质网袋大容器苗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可以尽快实行科技育苗的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规模化发展,有利于科技兴林、科技兴农战略方针的贯彻实施,全面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是树苗生产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快捷途径,而旱地造林技术更是目前全国范围内生产林工程建设中必然应用的技术,因此,我们要在大力推广应用大容器育苗技术和旱地造林技术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改进、完善,使先进林业科技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四、项目主要研究方案和工艺路线

林业苗木的繁殖常采用的方法是扦插、嫁接和种子繁殖。大容器育苗技术首先要选择容器的大小、苗木的品种、基质的配方。容器选择按育苗的程序分三个规格:小(20cm)、中(50cm)、大(100cm)三种规格。

配制基质的原料成分主要为木质化的农作物秸秆、树木枯枝落叶及锯屑、果壳玉米芯和一些轻体矿物类加工配制而成。

4.1樟子松育苗技术 4.1.1 育苗地的选择

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柞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和生长有益的菌类,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土壤板结,苗木生长不良,一般宜 1 年与 2 年生松苗相互轮作。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4.1.2 施肥

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育苗地应施足底肥,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底肥要用经过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每亩施 2-3 万斤。施肥方法,在作床前将肥料均匀的撒在育苗地上,然后用梨或人工进行搅拌使肥料均匀的混合在耕作层土壤中。

4.1.3 种子处理

在 1-3 月间选择背阴处,降雪后把雪收集起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坑中或地面上,厚度 30-50 厘米,然后将种子用 3 倍雪拌匀盛入麻袋或木箱等容器中,置于雪上,再用雪将上部及四周盖严。为防止早春雪溶化,在雪上覆 40-50 厘米 的杂草。播种前 3-5 天将种子由雪中取出,置于向阳处(或用清水化雪),待雪化净后,用 0.5% 的高锰酸钾消毒 2 小时,捞出后稍阴干既可播种。亦可将种子置于温暖处进行短期催芽,当有 50% 的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发芽率达 70.1%。如冬季无雪亦可将种子混入碎冰中(冰越小越好)进行埋藏。

4.1.4 作床

一般采用高床作业,床高 10-15 厘米,小步道宽 50 厘米,床面 1 米,长 10 米。作床时可先作下床,充分灌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再将步道土翻到床上搂平压实,并保持床面平坦,以免遭雨或浇水时,种子幼苗被冲淤,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4.1.5 播期

适期播种对促进种子发芽,保证苗齐苗壮,增强幼苗抗病能力是很重要。根据几年来各地不同播种时期试验证明,平均地表温度达 8-9 ℃ 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在四月中、下旬。

樟子松种源少,种子珍贵,要节约合理用种。通常每亩播 8-10 斤。

4.1.6 播种地的管理

加强播种后的管理是提高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关键。

樟子松幼苗顶壳出土易遭岛类啄食,为防止鸟害,应设专人看护到种壳全部脱落为止。

4.1.7 苗期管理 在苗木生长期中应着重水肥管理,方能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增强抗性,达到丰产。

4.1.7.1 种子发芽期,从播种到幼苗出齐前,表土必须保持湿润(含水率 6% 左右)防止芽干,造成缺苗断垄。浇水量不易过大。由于夜间空气湿度较大,上午表土尚能保持一定湿润每天浇水应于午后进行。如果大风天或气温高蒸发量大时,表土易干燥,午前也需要浇水。1 年生松苗,7-8 月间为高生长旺盛时期,且根系已伸展,更由于气温高,苗木蒸腾量大,因此,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每隔 2-3 日浇一次透水。到 8 月中、下旬后为促进苗木木质化,利于越冬,除天气特别干旱,可每隔十余日浇水一次,一般不进行浇水。在掘苗前 5-7 日浇一次透水,促使土壤疏松,掘苗时保持根系完整。

4.1.7.2 苗木生长旺盛期应及时施肥,保证苗木有足够的养分,一般从 6 月中、下旬开始,每平方米施硫铵 5-10 克,以后每隔 10 日左右追肥一次,数量可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酌情增加,但最多 1平方米一次不得超过 25 克,到 8 月中旬停止追肥,一般每平米施肥 100-150 克。追肥时应先浇清水湿润苗叶,然后将稀释的肥料水浇于苗床上,后再用清水冲洗苗木。

4.1.7.3 樟子松幼苗适宜群生,如播种量掌握适当,播种均匀,就不必间苗,但有时由于下种不匀,出苗密度不均,为调整留苗密度,可于 7 月间剔除幼小细弱苗木。

4.1.8 苗木的培育

移植苗根系发达,冠根比值小,根系多集中于土壤表层,掘苗时根系损伤较小,有利于幼苗成活。顶芽再次生长现象少,由于苗木分布均匀,光照充足木质化健全,无被压苗;留床苗从外观看健壮根茎粗大,尤其主根更为发达,长可达 2 米 多,但侧根纤细而少,掘苗时主根损伤过多,影响造林成活率。顶芽再次生长现象较多。换床以春季移植为最好,在 4 月上旬土壤解冻 30-40 厘米 时即可开始。床作的顺行栽 8 行(指床面宽 1 米),株距 4 厘米,行距 12 厘米。垄作的,在垄面上栽 2 行苗。株距 4 厘米,行距 16-20 厘米。栽苗前土壤充分灌足底水,等水渗下后即栽苗,栽苗深度,以将叶不埋入土中为宜。在栽苗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苗木根系不受风吹日晒。植苗后及时把垄面(或床)及垄侧踏实,最好在栽苗后浇一次水,有利于成活。

4.1.9 苗木的越冬保护

樟子松耐寒冷,但幼苗期间由于冬季干燥气候的影响,苗木易失水分,导致生理干旱而枯死。因此,在冬季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幼苗才能安全越冬。试验结果证明,冬季采取覆土防寒对幼苗安全过越冬效果好,苗木死亡率仅 3%,而采用覆草越冬,苗木死亡率 100%。覆土苗木减少了外界不良因子的影响,保持幼苗的水分平衡。同时从历年冬季苗木死亡的规律来看,大量死亡不是在 1 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而是发生在气温变幅大,蒸发量也大的 3 月间,因 3 月下旬土壤正式开始解冻,有时白天气温可达 20 ℃ 左右以上,而夜

间又可降到-20 ℃ 左右,季风频吹,空气干燥,苗木水分大量损失,这时苗木根系尚未活动,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枯干。埋土时间和方法:在 11 月中旬左右,亦即将土壤冻结时,把步道的土掘起粉碎,覆于苗床上,厚度 15-20 厘米,到翌春 4 月上旬化土层达 20-30 厘米 时,分 2-3 次把土撤除,并及时灌水。

为了风化育苗地的土壤,消灭病虫害以及减轻春季作业繁忙的局面,也可以秋季掘苗。掘苗后进行假植,根部用土埋实,1 年生苗可捆成小把(每把 50-100 株)。到土地将冻时再把苗梢全部用土埋严,苗木即可安全越冬。但秋掘、假植的苗木,造林或移栽后缓苗迟几天,但并不影响苗木成活及生长。

4.2 旱地造林技术:

旱地造林技术措施总原则是:降低坡度,增加土壤吸水性能,便于工作径流率降低,增加地面覆盖,加强抗浊、抗冲性能,蓄水保土,从而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在整地抚育中推广梯土整地,等高沟埂,带状开垦分割留生土带,环山截水沟,开挖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增加造林成活率。一般旱地造林于春季开始生长以前和利用雨季进行造林,但对于大容器苗的移植可不受季节限制,但也要抓住这两个造林最佳季节进行,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工艺路线:

基质配制——繁殖(扦插、嫁接和种子繁殖)——移植小容器炼苗——移植中型容器培育——转入大容器生长——旱地造林

五、项目实施方案及分阶段计划进度安排

企业应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对项目技术方案、生产方案及营销方案等方面情况进行论述。说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进度目标,阶段工作内容及经费投入。

根据项目规划设计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项目计划按照早施工、早见效、早受益的原则,项目实施进度安排如下:

项目实施期限为两年2011年9月—2013年9月,2011年9月—2012年3月,项目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和各项

前期准备工作;

2012年4月—2012年9月,基本配套设施的完善,购入育苗容

器、培育大苗

2012年10月—2013年7月,培训项目区相关技术人员,完成旱

地荒山造林技术

2013年8月—2013年9月,完成整理材料,总结验收工作

六、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6.1 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申请科技三项费用80万元。2011年9月-2012年10月,购进新品种种苗、购置配套设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及试验费用、交通、会议、培训等费用,使用投资380万元。

2011年12月—2013年9月,完善配套设施,完成旱地造林工作,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项目检查总结验收,使用费用120万元。

6.2 资金筹措方案

所需资金拟从三个方面筹措,太原市科技局申请科技三项费用80万元,自筹资金320万元,贷款100万元。

6.3 投资使用计划

申请科技三项费用80万元使用计划: 购置项目所需设备费用:30万元 能源材料费:30万元 试验外协费:6万元 人员费:5万元 差旅费:3万元 会议费:2万元 其他费用:4万元。

第五篇:木薯新品种新选048的选育与应用

2.木薯新品种新选048的选育与应用

木薯品种新选048是广西大学木薯课题组从来自海南的木薯种质资源ZM93-16的自然变异群体中选出优良单株,再经过系统选育和定向选择育成的木薯新品种。该品种株型好,不分枝或顶部短分枝,茎杆节密,种茎发芽快,长势旺,结薯多,薯块大,结薯集中,容易收获,适应性强,丰产性好。2003-2009年在桂平、梧州、钦州、合浦、武鸣、南宁、马山、都安、平果等地种植,增产显著,一般亩产鲜薯6000--8000斤,高产的达1万斤以上, 鲜薯淀粉含量28~30%。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获2010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品种选育人:罗兴录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