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生态文明
【背景链接】
生态文明是价值观的革命,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化。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体现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维,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
【标准表述】
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既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前提和关键是如何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机制,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最终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其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落实到改善人民生活上,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途径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社会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现实社会中资源和环境危机的实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造成的。“生态效益高于一切”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所遵循的最高价值。生态文明倡导的社会消费模式应当是:低消费、生态化、俭朴、健康而有益。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转变。
第二篇:2018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生态文明建设
2018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生态文明建设
又是一年省考时,又是一年梦圆季,在公务员考试备考阶段应坚守简单之道,化繁为简,举一反三,更容易让你在最终的考试中超水平发挥,实现最后冲刺的完美收官。都说得申论者得公考,得作文者得申论,这一句话,道出了申论写作在公考中的重要性。今天,厦门中公教育专家为你介绍热点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而对于我们同学来说,简单的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向的文明形态,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书记曾经讲过:“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中公分析* [问题]
1、资源约束趋紧。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然而人口众多,呈现出总量多而人均少的整体态势,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资源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限制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
2、环境污染严重。当前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却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荒山、污水、雾霾、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不仅严重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更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系统退化。当前,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布局不平衡、生态承载力低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森林分布碎片化、质量不高、功能性不强;湿地生态系统还有一半尚未得到保护,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依然在持续;荒漠生态系统问题严峻,沙化土地面积已经占国土面积的18%;生态多样性降低,各类珍稀野生动植物面临数量锐减甚至灭绝的危机。[具体举措] 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在十九大做出重要指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资源解决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活方式、产业结构,重现绿水青山。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1、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给予绿色产业政策扶持以及资金帮扶。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和不合理浪费,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行动,号召全社会共同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于超标排放污水废气企业的惩处力度,提高排污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开展综合性治理工作,推进“河长制”政策的落实,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完善问责制度,倒逼地方政府履行职责,保护当地环境。
3、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性治理,强化市地保护和恢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湖规模。
厦门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扎实理论方法并且勤加练习,明确考试的短板,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能够重点突破,快速提升,实现一考成“公”的梦想。
第三篇:2015湖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背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015湖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背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湖南公务员考试交流QQ群:湖南娄底公务员网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更进一步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是实际上就是从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生态管理的视角创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对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自十八大以来,2015年省考课程简章:http://kc.offcn.com/general/167/18278/ 笔试备考专题:http://hn.offcn.com/zg/skbsbk/ http://loudi.offcn.com/html/hunangongwuyuan/yueduziliao/shenlun/一系列旨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制度密集出台:2012年12月,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严格环境准入,旨在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倒逼传导机制”;2013年6月,最高法、最高检出台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北京、河北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在第一时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3年10月,“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写进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并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从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生态补偿、排污许可、处罚问责等方面,对环保的基本制度作了规定。这是我国环境立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生态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向环境污染宣战,打赢环保攻坚战,必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密的法律、最严格的制度护航“美丽中国”。更多湖南省公务员考试信息见: 湖南娄底公务员网
第四篇:2018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8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四川省考申论材料通常涉及特定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综合分析、归纳概括、提出和解决问题、文字表达。
【背景链接】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而对于我们同学来说,简单的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向的文明形态,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书记曾经讲过:“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综合分析】 [问题]
1、资源约束趋紧。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然而人口众多,呈现出总量多而人均少的整体态势,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资源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限制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
2、环境污染严重。当前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却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荒山、污水、雾霾、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不仅严重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更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系统退化。当前,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布局不平衡、生态承载力低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森林分布碎片化、质量不高、功能性不强;湿地生态系统还有一半尚未得到保护,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依然在持续;荒漠生态系统问题严峻,沙化土地面积已经占国土面积的18%;生态多样性降低,各类珍稀野生动植物面临数量锐减甚至灭绝的危机。
[具体举措] 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在十九大做出重要指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资源解决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活方式、产业结构,重
现绿水青山。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1、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给予绿色产业政策扶持以及资金帮扶。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和不合理浪费,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行动,号召全社会共同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于超标排放污水废气企业的惩处力度,提高排污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开展综合性治理工作,推进“河长制”政策的落实,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完善问责制度,倒逼地方政府履行职责,保护当地环境。
3、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性治理,强化市地保护和恢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湖规模。
(来源于网络整理)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民生追求
【背景链接】
“十八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省委《意见》提出,要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务,这让7800万江苏人看到了一个钱包更鼓、生活更有保障的美好未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谭颖说。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工作追求。”2013年1月20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参加省“两会”南京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话深入人心,“民生追求”成为省“两会”的热门话题。
【标准表述】
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机制,社会保障对于提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就是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社会保障扩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推进城乡制度接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现实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意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首次提出“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就是要求更高、内涵更丰富,包含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培养良好的就业能力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未来江苏省将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在促进稳定就业、素质就业、平等就业、体面就业、创业就业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五位一体”就业新格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措施]
要想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中公教育专家建议,除了通过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完善社保体系增加保障性收入外,重点要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坚持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
一是着力加大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实现企业职工劳动报酬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同步提高;
二是着力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
三是着力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工资支付预警和保证金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劳有所得;
四是着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
总之,就是要我们坚持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核心任务,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等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既尽力而为,加快推进,又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