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自上世纪5 0 年代后期普遍出现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经营水平不高,生产规模小。其特点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破坏了生态平衡,形成了农业的恶性循环,如种植业广种薄收,重用轻养;林业过量采伐,重采轻造;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等等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2.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我国农业目前出现了不少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如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传统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另外,我国成功加入WTO 后,进口粮食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大量农产品的进口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减少农民收入,加重 我国农民贫困化程度。而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它不仅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导向,增加农产品种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生态农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综合产业,涉及种养加、贸工农多种生产经营,可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空间。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做到“变废为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发展生态农业,可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中国粮食生产从1998 年的5.12 亿吨减少到2003 年的4.367 亿吨。我国从上世纪80 年代以来,便积极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寻求既能增产粮食等农产品,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农业可持续
4.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呼唤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出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污染使农产品中化学药品残留严重超标,致使产品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而生态农业的生产原则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种植的方法,注意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有效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并且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因而它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5.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观赏价值。生态农业以生态与环境建设为基础,注重农业生产经营与生态状况的协调、互补,净化水质、土壤、空气。所以经常处于生态农业环境条件下,人的身心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增强抗病能力,对于减少疲劳、恢复健康大有裨益。可以通过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以清新的田园风光让游客亲近农业、亲近自然,从而愉悦于人,陶冶情操。
第二篇:发展生态农业
2010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发展生态农业
摘要:通过对生态农业的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进一步了解了各种生态模式,生态农业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及重要意义,并加以阐述。
本次实践发现: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而且能实现农业资源永久利用,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可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本次实践使我受益匪浅,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园、新农村建设、生态模式、能源
假期伊始,整日在家,本想去做家教,除赚些零花钱外还可打发这一假期将至的烦闷,但谁料本联系好的一家却突然放了鸽子,全家出去旅行了,我只好赋闲在家,但我却是个闲不住的人,正好我家有个小园子,种了些菜,我便想是否能在我家的小园子里亲身试验一下什么是生态农业。
于是我便上网查询一些可行的生态模式,查到一种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四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疏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靠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同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于是我按照上述所说的生态模式,在家弄起了一个生态园,我先在菜园旁边挖开了一个小型鱼塘,塘中的排水可作为菜地的肥料,还有在园中养了几只小鸡,既可帮助菜地除虫,又可将其粪便作为肥料,鸡长大后下蛋还可供食用,希望明年我的生态园真的可以大丰收。鉴于我是第一次试验,经验不足,于是我决定去沈阳周边的农村走走看看,吸取些经验,再改进我小园的不足之处。
经过这一走我发现农民的智慧还真是了不得,每家的小园都弄得有声有色的,不光是混养,植物的喜阴喜阳,高低抗性都有讲究,学问大着呢,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其实我这小园并不算是生态园,不仅规模太小,能源利用也远没达到标准。
通过询问及上网查找资料我才真正明白了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0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吨,位居世界第2位。每年使用土地农药达3亿公顷,农药大量使用破坏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丛珊农学院联系电话:***邮箱:congshan721@163.com 1
2010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而且能实现农业资源永久利用,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可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生态农业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可以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和系列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资源的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知道了发展生态农业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并且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加深了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对专业的兴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骆世明,陈聿华,严斧.农业生态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
[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沈亨理等.农业生态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4]吴志强.农业生态学基础.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曹志强,邵生恩.农业生态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丛珊农学院联系电话:***邮箱:congshan721@163.com 2
第三篇:我国生态农业模式[推荐]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塘”农业模式
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区,常年积水不退。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 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2.“台田—鱼塘”模式
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鱼塘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3.“山区农业”模式
在地形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的农业生产方式。
例如,浙江南部出现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用材林的经营方式。这样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4.“庭院经济”模式
利 用庭院零星土地、阳台、屋顶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工业的综合经营。例如,四川彭县楠木乡的一位农民,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2米深的水池,同院外水 沟相通,池内放养2000多尾鱼苗,池上搁鸡笼养母鸡,鸡粪落入池中作为鱼的部分饵料,鸡笼之上搭个葡萄架给鸡遮荫,这样获得蛋、鱼、葡萄三丰收。
5.北京“留民营”模式
北 京大兴县留民营村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农业新村,该地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料搞饲养,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作生活燃料,沼气池的废渣 送回鱼塘,或者送至农田„„这样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增加农田有机质的含量,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6.“水田农业”模式
广西与浙江中南部等地区形成的稻—萍—鱼共生模式,既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立体农渔业的生态结构。
7.“蔗田农业”模式
甘蔗苗期套种大豆、西红柿、茄子、绿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间种植蘑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农业生产。
8.“果园农业”模式
以 果、瓜、豆、菇为主体,种养结合,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例如,葡萄园内套种大豆、黄瓜并养蜂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因为豆科作物的根系、枯枝落叶,根瘤菌和含 氮的化合物留在土壤中,能提高土壤肥力,黄瓜苗会分泌葫芦素C、九碳链等化学物质,对葡萄常见病虫有抑制作用,而蜜蜂授粉则能显著提高产量。
此外,南方的“猪—沼—果”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等也属于生态农业。
第四篇: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1.“基塘”农业模式:珠江三角洲中部一些低洼地区,常年积水不退。当地的人们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2.“台田—鱼塘”模式: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糖、果、棉和饲料作物,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鱼塘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3.“立体农业”模式:在地形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地区,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的农业生产方式。例如,浙江南部出现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果树、毛竹、茶叶和发展用材林的经营方式。这种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农±,使山区农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4.北京“留民营”模式:北京大兴县留民营村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料搞饲养,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作生活燃料,沼气池的废渣送回鱼塘,或者送至农田„„这样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增加农田有机质的含量,实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5.“果园农业”模式:以果、瓜、豆、菇为主体,种养结合,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例如,葡萄园内套种大豆、黄瓜并养蜂,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因为豆科作物的根系、枯枝落叶,根瘤菌和含氮的化合物留在土壤中,能提高土壤肥力,黄瓜苗会分泌葫芦素C、九碳链等化学物质,对葡萄常见病虫有抑制作用,而蜜蜂授粉则能显著提高产量。
6.“水田农业”模式:广西与浙江中南部等地区形成的稻一萍一鱼共生模式,即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立体农渔业生态结构。
7.“庭院经济”模式:利用庭院零星土地、阳台、屋顶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的综合经营。例如,四川彭县一位农民,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2米深的水池,同院外水沟相通,池内放养200多尾鱼苗,池上搁鸡笼养母鸡,鸡粪落人池中作为鱼的部分饵料,鸡笼之上搭个葡萄架给鸡遮阴,获得蛋、鱼、葡萄三丰收。
此外,南方的“猪一沼一果”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等也属于生态农业。
第五篇: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诸城市农业生产发展研究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外,还面临着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
品需求和使广大农村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挑战问题,生态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我国生态农业在发展中形成了整体协调型、结构 调整型等10种类型,积累了大量适合于本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南方“猪一沼一果”生态农
业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等,促进了我国生态农
业的发展。
本文结合诸城这一具体案例,研究探讨了我国县域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总结生态农业 发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诸城生态农业发展形成了主导产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
织带动型等三种主要模式、构建宁优质粮油产业体系、高效蔬菜产业体系、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绿色畜禽产业体系、特色种植业产业体系、精深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农业标准化产业体系、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等九大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本文重点分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这三种主要模式。对诸 城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综述,以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和得利斯集团为例阐述了龙头企业对诸
城生态农业的带动作用;诸城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农民专业社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以及农资诚信经营相结合,促进了诸城生态农
业快速发展。
本文结合诸城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五位一体大棚、立体种植栽培技术和一池三改模式等进行 了详细分析,对不同生态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本文分析了诸城生态农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日益严 峻、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生态农业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有效生态农业的服务体系、缺乏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撑等。
最后,本文为诸城生态农业乃至我国县域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包括加强生 态农业宣传教育、强化生态农业科技培训、优化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农业机制创新、完
善生态农业政策保障、建设生态农业标准认证等。
关键词:诸城,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五位一体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