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死是生的归宿(合集五篇)

死是生的归宿(合集五篇)



第一篇:死是生的归宿

死是生的归宿。人生短暂,健康时要懂得珍惜,不要当生命走到尽头时才倍加珍惜,切不能为一时的美色之欢、一时的酒肉穿肠而过;而贪婪;而忘掉了患病的潜在,病情恶化的祸根。

享受人生,须善待生命。人生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可谓短暂的一瞬。权势是过眼云烟,金钱乃身外之物。珍惜生命,保重身体宁要一生清贫,不贪图一时富贵,这才是做人之悟性。

人身在世也是一种幸运,珍惜生命,享受人身则是最大的幸福,不必为昨天的失意而悔恨,也不必为今天的失落而烦恼,更不必为明朝的得失而忧愁。看山神静,观海心阔,心理平衡,知足常乐,达到善待人生的最高境界,才能真正快乐的享受每一天!

一寸光阴一寸金,人生不会有第二次,生命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随意操纵它。朋友,人生绚丽多彩,请你珍惜生命。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是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只其貌不扬的毛虫,将蜕变成五彩斑斓的彩蝶。每一人的生命都可以歌咏出生命奇迹的奥秘。

生命不在乎长短,却应该是有价值的,虽然杏林子只活了61个春秋,但她的生命充满光辉。

刘侠出生在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杏林村东街组,为了纪念她的出生地,她取笔名杏林子。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12岁就得了一种怪病,经医师诊断为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3],这是一种自体免疫系统不全而引发的慢性疾病,身体99%的器官坏死,只有手指可以动,完全无药可治,患者等于被宣判了漫长的死刑,在死亡之前是无尽的疼痛、更疼痛和更加疼痛的凌迟。

那么,为什么还要活着呢?刘侠也问了自己这个问题。生病之后,她看着自己的关节一个个坏掉,渐渐不能走不能跳,身体的痛苦倒容易忍受,最大的痛苦是来自内心,“我不知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活着到底是干什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

于是她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就不要活了。结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还是没有好!她想:好吧,再延长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就绝对不要活了!但还不到第二个三年,也就是她16岁的那年,刘侠找到了上帝,或者说上帝找到刘侠。透过神的精神抚慰,刘侠对生命有了新的诠释:上帝和魔鬼最大的不同就是:魔鬼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死,上帝却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活,而且活得更好,更起劲、更快乐。所以他给了人信心、希望、勇气,还有爱;教导我们如何在痛苦中保持信心,在灰心中保持希望,在危难中保持勇气,他也不断用爱来滋润我们饱受创痛的心灵,好叫我们的生命重新充满生气,勇敢地活下去。自从有了信仰,刘侠决定用快乐武装自己,与痛苦和平相处。

在她的右手腕上,有一堆密集的小白点,那全是针痕。每遇到需要静脉注射或抽血的时候,医生就摇头叹息,他们举着针管一戳再戳,就是找不到那可怜的血管。有些医生一针又一针的“失败”,常弄得满头大汗,拿针管的手都在发抖,刘侠就忍住痛安慰他们:“不要紧,慢慢来!我是O型血,人们说O型血的人都很勇敢。”

刘侠不仅顽强地与病痛作斗争,她还学习着怎样去爱,怎样去付出,并一点一点地磨练自己的个性。

有位作家描述了看到刘侠的写作过程。她在腿上架着一块木板,颤巍巍地用两个指头夹着笔写字,每写一笔就像举重一样,要忍受巨大的痛苦,那位作家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但就这样,刘侠写出了几百万字,20多本的励志书。她的作品也许称不上精致文学,却是一字一痛,一字一爱,所迸发的力量比那些精致文学还要伟大珍贵,这是她以“无用之躯”送给弱势者、身心残障者,以及无数跌倒过、在长夜里痛哭过的人的礼物。

她这样说:那时候活不下去的原因是不知道病何时会好,生命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但我有了信仰以后,便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诠释:就是每一个生命,不管是老弱伤残或贫富贵贱,都是珍贵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特定的价值。人看人是看外表——看容貌、看财富、看地位。但上帝是看内心,看我们有没有对自己的生命尽了本分。他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拿一百分,因为他知道人的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之分,他只要求我们尽本分、尽了心,就够了。

一个12岁就被病魔缠身的女孩,却凭着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毅力,成为了风靡台港和东南亚的著名作家。她的第一次创作《声之歌》。她的文章被收录在小学的课本中,她的散文《杏林小记》、《生之歌》、《生之颂》几十年来都是台湾中学生假期指定读物,更以《另一种爱情》获文艺大奖,在当代的华人作家中,没有人比得上杏林子励志,除了她,没有人可以顶着一个毁坏的身体以文字见证生命的强韧、热情和美丽,历经二三十年而不辍。同时她还创办了台湾最大、最有影响的残疾人组织——伊甸园。

她自己在遭受不幸,她却总在想法帮助别人。她在一个盲人按摩院,发现两位盲人按摩师有音乐天分,她就鼓励他们唱歌,并为他们请音乐教师,最后这两位盲人按摩师成为了台湾有名的音乐组合——双福之音。

杏林子创造了奇迹。不,不要说她创造了奇迹,她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但奇迹是怎么产生的呢?她的力量源自何处呢?

杏林子是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作家,虽然她已经离去,但她依然活在读者的心中。水流经管道的时候,它的形状是管道的形状;生命的泉水流经你的时候,它的形状就是你思想的形状。杏林子的改变,杏林子创造奇迹的力量,源自于她思想的改变,她对生与死有了重新的认识,她懂得了爱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生命生命》读后感

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心潮起伏。那拼死求生的飞蛾,那不屈向上的小瓜苗,都在用行动无声的告诉我:它们是多么热爱生命,多么珍惜生命啊

!即使那只飞蛾早已知道,逃不过人类的掌心,可它极力鼓动双翅,没有放弃一丝一毫 的希望;

即使那一截小瓜苗在没有水分的砖缝中只活了几天,但它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仍努 力生活。它短暂的一生是不懈奋斗的一声啊!

在查看了本文作者杏林子的资料后,我更是感概万分杏林子12

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 关节炎

”,从那时起,她手不能抬,头不能转,脚能不走。在残酷的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和

沉沦。

她以坚强的毅力自学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

她现已出版书

四十多本了,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把所有的稿费都捐给了

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读了这里,我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

是奋斗,是贡献。

学完了《生命

生命》之后,我们便对生命有了更加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单单属于自己的,我们可以去好好的利用,使用它,也可以去浪

费,去糟蹋他。生活的权利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一直飞蛾被人抓住后,在即将可能被人捏死的情况下,仍不放弃那最后的生存机会,挣

扎着,极力鼓动双翅。连飞蛾这么一直小小昆虫,都知道只要有一丝丝生命的希望,就要努

力去争取,获得新生!

更何况我们人呢?想象那些自杀的人,他们的心灵却比不上一直弱小的飞蛾!小小的飞蛾,只要抱着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心,就算多么危险的困境中,他也能 展翅高飞!

墙角中的项瓜子也是如此。

在那没有阳光,没有土壤的砖缝中,向瓜子却可以在里边冲

破坚硬的外壳,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及时他仅仅只活了几天。一粒小小的种子,在没有任 何有利条件的环境下,勇敢的向上成长!小种子的气魄,我们人类每个都有吗?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属于我们,我们绝不能让他白白流逝!

第二篇:生对死

生对死,笑对哭,美玉对明珠。

人情对世故,困境对通途。三都赋,八阵图,果断对踌躇。

烟轻笼岸柳 风急撼庭梧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

第三篇:不是死,是爱

不是死,是爱

如果说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悲剧,那么《风景》就为我们直观的展示了这样一个悲剧。人的一生有很多可以选择,但唯一不能选择的是自己的出生,如果说出生不可以选择,那么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只是这个努力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付出的代价,甚至鲜血,甚至生命。

一家十一口人挤在一个简陋而狭窄的仅13平米的“河南棚子”里,如此狭小的空间以至于装载不下每个人的酸甜苦辣,他们终究按捺不住,一个个飞向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二哥是这个家庭中除七哥以外最有希望发生质变的人,从小二哥在父亲眼中就是一个“异类”,父亲觉得他的儿子就应该继承他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活着,对于一份干了一辈子的工作却不能让这个家致富的工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并不希望孩子由此而有所改变,而是希望自己的后代都像他这样活下去。父亲觉得文化这个东西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当听说二哥要上高中而不是跟他一样去赚钱,他愤怒了,准确的来说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燃烧的火焰中,生活的压力给了他粗暴的借口,二哥终于忍不住了,他要反抗,在这个家中,毕竟他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一直跟二哥关系很好的三哥站出来了,帮着二哥争取到了这个机会,这也为以后跟杨家联系密切奠下了一个基础,在没遇到杨家兄妹之前二哥跟三个的关系最好。生活总是有很多巧合,在一次偷煤的过程中,二哥认识了命运的转折的两个人,对于杨家兄妹,二哥是有情有义的,这可能与他生活在普通底层平民中所感染的唯一的有优点吧。借着同一个目的中考,二哥慢慢走进了杨家,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家庭氛围,这种气氛深深地吸引了二哥,渐渐地二哥爱上了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扬朗。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只是命运爱捉弄人。

生活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这也是一种对人的考验,最终爱情的强烈和炽热融化了二哥的生命,面对那样的强迫流放,成分硬的可以干“红卫兵司令”的二哥,活得那么坚强自如和坦然,他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招工的机会,只是因为招工名单中没有扬朗的名字。当扬朗榜中有名时,他比谁都高兴,请全村人喝酒时,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却得到一个另他致命的消息。他宁可他被无知的蒙在鼓里,却不愿听到这样的消息,终究他愿意用生命去捍卫这段美好的“恋爱”,或许这样,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梦还可以继续下去。

学 号:20100101354 班 级:语教1008班 姓 名:李

第四篇:死与生读后感

密集的街道,多样的城市

——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感

城规2班钱天健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规划者总是幻想着中心辐射的花园城市。这里既没有贫民区,也没有蜿蜒杂乱的街道。一切都按照规划者的意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严谨的功能布局,整齐的街区划分,还有足够面积的大片绿地。

然而这一切在雅各布斯眼中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真正的城市却是密集多样的。作为一名记者,雅各布斯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凭借细腻的情感,她关注的不仅局限于建筑、街道、绿地这些基本的城市组成元素,她更加注重的是作为人在城市中的感受,比如孩子们是否安全、商店生意是否兴隆、居住工作是否便利„„抛开城市的外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才是城市服务的首要对象。为着城市中的人们之真正所需,雅各布斯提倡增加城市人口的多样性,让人和各种活动聚集在一起,把城市变得更密,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混乱。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街道眼”的概念。雅各布斯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间的安全感时观察到,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邻居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因此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就会增强街道的安全感。

就这点来看我个人可以说深有感触。从我所居住的小区到离学校,抄近路只需要穿过一条小路。这条路位于旧城保护的老住宅区内,路边是成片的平房和杂木。其实这条路给人的感觉是极为不安全的,不仅岔路多,而且夜间照明也不佳,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街道边时常有居民聊天、打牌,夏天甚至还有人吃饭、纳凉,经过这里自然也就不会有危险了。

这让我不禁想起,在书中,雅各布斯将人们与活动、活动的背景——街道交织起来,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为了阐明她的“城市生态学”,雅各布勾画了人们之间各种复杂的交互活动:孩子们在公共空间中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等等。她将这些活动称为“街道芭蕾”,而这与芒福德的“城市戏剧”观念、W·怀特强调公共广场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城市的街道承载着保证安全性、提供交往场所、教育孩子的多重责任,然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城市的多样性才是关键。

要产生多样性,需要地区内的首要用途的多样,以此来吸引人流、短小灵活的街段,借此使街道融合、新老建筑并存,满足不同用途所需,还有最不可或缺的——密集的人群,来实现多样性。

主要用途的混合在于地区内部的主要功能必须多于一个,最好多于两个。有两种形式的多样性,一种是首要用途的多样性,把人群引到一个地方;第二种多样性是指为了首要用途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服务于被首要用途吸引来的人群。以我所在的城市南通为例,老城区发展到一定时期,兴建了新城区,但是新城区却总是缺乏人群,除了少数正在使用的写字楼,几乎不会有人选择去新城区。但是新建购物商场以后,情况就有了好转,一部分人群被从老城区的中心商务区吸引过来,由此周围的餐饮服务业也发展了起来。随着人流增加,相邻购物中心不远又兴建了游乐场,并发展成为新的首要用途,多样性开始萌发生机。

小街段的用途体现在化解长街段的沉闷单调。冗长的街段往往给人郁闷压抑的感觉,要么是因为它过长而又少有人涉足,常年无人导致了过分的冷清,要么是因为临街空间本身缺乏的街区挤满了店家,拥挤到令人压抑的境界。二者都是发展的败笔。鲜有人来往的街段除了浪费资源,更不符合街道安全的需要,成为“灰色地带”,拥挤过度的街段又不利于功能的合理发挥,产生压力。与此相较而言,小街段的优势在于它将长街道融合,多处转角又可以获得较多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最佳场所。

新老建筑交织或许在早期城市规划中不为看好。似乎推倒重建才能获得理想中的花园城市。然而新建筑成本昂贵,适合经济效益突出的活动,而老建筑相对成本较低,可以满足低成本的需要,二者相互融合或许才是最佳选择。上海世博会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多个案例均有关旧城保护,以巴塞罗那案例馆为例,巴塞罗那老城区中心有很多哥特式建筑。在旧城保护和利用过程中,这些古老的建筑或被严格保留原样,或适当添建与改建,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图书馆、酒吧。新城区则规划一个完全不同于老城的棋盘式路网,通过林荫大街与老城中心区相连,对老建筑的灵活运用成功保持了旧城的风貌。

在人口密度的需要上,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人口数量上多,不能忽略的是人口的多样性。“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就一定可以把城市建设好。”忽略居民进行非贫民化的能力,一味投入大量资金消灭贫民区的做法在本书中受到了强烈批判: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并未真正减少贫民窟,而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造就新的贫民窟、使资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机市场中,给城市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60年代初正是美国大规模旧城更新计划甚嚣尘上的时期,这其中显现出的问题正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大量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却使城市失去特色,而呈现千城一面的趋势。不可不提的还有城市交通问题。汽车霸占的空间越来越多,留给自行车、行人的活动空间则越来越少,正如雅各布斯预言的那样,城市将被越来越宽的道路逐渐蚕食。人们需要的或许是集城市的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区域,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工作的场所,而不是带来严重的城市污染和大幅降低的工作效率。或许小不见得一定能代表多样,但其揭露的现实问题却发人深思。

当《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来到中国,有人说,它来得太晚了;更多的人说,它来得很及时。当人们咀嚼着这位妇人的唠叨时,会发现我们的很多城市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正是美国当年所经历的。城市是由建筑和人组成的,人才是城市的主角。以城市中的人的视角规划城市才是一个规划师应有的责任。

第五篇:生死场-赶着生,赶着死!

《生死场》--赶着生,赶着死!

读完《生死场》,感觉很奇特,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确实说不清。想笑,又觉着酸涩;想哭,又流不下眼泪。写得很好,却又感觉到悲凉的气息。找了一些资料,慢慢体会,开始慢慢明白鲁迅先生所说的“表现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慢慢回想,又再看了一遍,读完后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被其中的情节所震撼了,被萧红所描写的东北人民那种顽强的精神所折服。《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生死场》写出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和日益增长的反抗意识,以及与日本帝国主义英勇斗争的精神。

《生死场》上部以月英、金枝、王婆三个女人的悲惨命运为主,反映了旧时代女性的悲惨生活。

王婆,全书的女主人公,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妇人,她的第一个丈夫虐待她,后来干脆抛弃了她和孩子,独自跑进关内去了。她为了生存,不得不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给第三个丈夫老赵三。在她老年的时候,儿子因为反抗官府,被反动政权枪毙了,她觉得生活无望,愤而自杀,可是在将要埋葬的时候,又活转过来了。

另一个贫农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岁,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呢?情人很是粗暴,她还没有过门就怀了孕,受到母亲和同村妇女们冷言冷语的嘲讽。嫁过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拖累自己,竟把不满一个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

还有一个贫农家的少妇月英,本来是村里最美丽、性情最温和的妇女,因为患了瘫病,成了丈夫的累赘,不给她饭吃,不给她水喝,在床上拉撒都视若望惘闻,最后下体生蛆,浑身腐烂,就活生生地给烂死。作者通过对她笔下三个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北方贫苦妇女的悲惨的遭遇。

下部主要描写“九一八”事变后,在日寇的烧杀抢夺之下,被压迫的农民逐步觉醒,救亡图存。他们秘密地组织起来,奋起反抗,演绎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壮之歌。

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生死场》,那景物的描写都是那么凄凉,北方农村的那些事,那些人,一个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就连第二节中男欢女爱都被写得那么深沉,毫无色彩!如果医学解剖得那么鲜血淋淋,凄凉得令人心凉,但又散发着凄凉美!着实佩服萧红的文字功底,难怪鲁迅给予她那么高的评价!文中的人物,景物,事情处洋溢着悲凉的气息,那种绝望的气息压抑着令人透不过气来,小说也谈到了人生最沉重的话题:生与死,好像人都是赶着生,赶着死,一切,都是那么匆匆忙忙!

是啊,赶着生,赶着死!其实社会发展,很多时代都有这种话题。只是用不同的载体表现了出来,像现在,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生活节奏也快了很多很多,每天都是在赶赶赶!学生不停地赶作业,就算做完作业,家长也会给他们新的作业任务,又要不停地赶;学生的考试也不不停的赶着,努力赶完升中考,还有中考,中考完,以为一切都结束了,却还有更为考验的高考,何时是尽头啊;职场上打拼的人,也是不停得赶,赶赶赶,就怕迟到给别人挤下台;国家之间,就像最发达的美国,也是不断赶,赶着新技术,新的GDP新高,力求更发达!

但是虽然我们一直在赶,可是又有多少时代有《生死场》时代的不屈精神呢?《生死场》,使我对那个时代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许它只是一个缩影,却具有代表性。想到他们,我们不仅要感叹现在的生活,更要学习他们身上那种顽强

不惜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中,迎难而上。也许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可是我们比起他们,可是幸福地多了,起码现在我们大多数不会说会被饿死。

现在也许男女平等这个还是有所欠缺的,可是现在也处处讲男女平等了,我们可以努力,只要本身是金子,就会发光!生活在那个战争年代的女人真的太不幸了,生活、婚姻,她们都显得是那样的无奈,可生活还是的继续呀,她们也只能忍受着煎熬向前走,可又是那样的迷茫,不知道明天的路该往哪儿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那种艰辛的岁月里,女人们的那种勇气和刚强。相比较之下,我们可以说我们不幸福吗?我们拥有这样自由的环境,只要肯努力,一定不会成为另一个王婆,月英和金枝。

赶着生,赶着死,但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只要认真,我相信,这种赶事可以慢慢变化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