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第一篇:生态学

二姐:

你叫我办的事情,我已了解的差不多了。我本想打电话给你说一说,又担心电话里一时说不清楚,所以还是写下来传给你的好。

目前,国内高校中开设生态学专业学校已经比较多,但好多学校开设该专业的时间并不长,其发展也良莠不齐。从大的方面看,生态学专业虽然分化学生态、动植物生态两大方向,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生态学本科专业都没有分方向培养,差别只是略有侧重而与。其中,化学生态理论性更强一些,而动植物生态应用性要强一些。河北农业大学的生态学专业虽然没有分方向,但从它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看,偏向于植物和环境生态方向。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比较多,如动物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林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植物分类、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工程、污染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全球生态学、植被生态学、生物种群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可持续性科学等。生态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致有:(1)到政府部门做各类管理干部和公务员;(2)到规划管理部门从事生态设计、生态规划、生态建设;(3)在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从事生态、环保、资源、规划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4)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开发及区域生态建设等工作。因此,从就业角度来看,化学生态由于理论性较强就业面相对较窄,可能主要是在高校、科研院所或生产企业从事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而动植物生态由于应用性较强就业面更宽。

现在本科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系密切,大众类专业(如建筑、机电等)就业形势相对稳定,而行业性较强的专业(如地矿类、能源等)变化则相对较快不易把握(进校的时候好,毕业的时候可能变差了)。生态学专业(包括环境科学专业)变热实际上是近10年左右的事情,但实际的就业形势并不太理想。当然,从长远来看这两个专业的就业形势会好起来。由于研究生招生大幅扩招,2005年以来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已大不如前,总体上比本科生要好,当然也更复杂一些。研究生的就业除了跟专业有关之外,还跟本科所读专业、所在学校、跟的导师,以及读研期间所从事的课题和工作有关。因此,我建议:

(1)如果他的学习成绩很好,读硕士之后还想读博士的话,可以考虑读理论较强的研究方向,争取考重点、“211”大学或中科院比较好的研究所,并找一个比较好的到导师。找导师要多方打听,最好是为人好,对学生好,而且学术也要好的(不能单看重导师的名气或地位,切记!)。

(2)如果他的学习成绩一般,可考虑一般高校,但是导师和研究方向也要选好。这样对就业有利。

(3)不管怎样,考研都必需把英语和专业课学好。而且要经常关注有关考研的信息,如招生单位的招生规模、专业方向、导师情况、考试科目、参考教材等。

(4)现在比较好的有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植物所、动物所,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等,还有一些农业、林业大学,以及专门的研究所,也招生这个专业的研究生。

小吴2010.10.20.

第二篇:生态学

一 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生态学野外实习是生态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将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步骤,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实地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的相互关系:掌握植被类型的基本特征,地带性的变化规律,对群落的外貌特征及其内部特征、演替及生物多样性有比较清楚地认识;掌握生态学的常规的调查和实验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生态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的兴趣。

二 实习时间:2010年6月20日

三 实习地点:南靖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水条件优越。

四 实习内容:

(一)观察和测量植物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调查、观察不同类型植被的相互关系及植物分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认识南方热带雨林植被中的主要群落的基本特点,物种组成及其生存环境和规律。主要包括;

Ⅰ: 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1.马尾松林2.杉木林3.马尾松、杉木林4.建柏林5.竹柏林 Ⅱ.南亚热带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6.红栲+乌来栲+红鳞蒲桃林7.红栲+栲红鳞蒲桃林8.红栲+鹅掌柴林9.红栲+木荷林10.红栲林11.乌来栲林12.米诸+红栲林13.木荷林14.丝栗栲林15.闽粤栲林

Ⅲ.山地常绿阔叶林:16.红栲+甜诸林17.小叶厚皮香+密花树林

Ⅳ.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18.马尾松+木荷林19马尾松+山乌柏林

Ⅵ.竹林:20.毛竹林21.麻竹林22.绿竹林23.石竹林

Ⅶ.灌丛:25桃金娘灌丛

(三)、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方法:1.要包括最小面积测定、频度及多度测定,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测定,种群及群落分布格局测定。熟悉样方法、样线法、样带法、点样法等植物群落测定方法。

(四)、野外土壤动植物群落调查方法:掌握土壤动物群落野外调查方法,包括采样及分离方法,学习分析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和群落多样性,了解土壤动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参观野外实习点的资料、标本等,并听当地工程师讲解实习点的概况。

(六)、完成实习报告:采取不限定题目的方式,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实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独立进行分析,探讨解决方法,找到答案。

五、实习基本要求和考核:学会使用重要的野外工作工具(海拔仪、罗盘、GPS等);学会正确收集和记录各种数据;学会描述生态环境;实习结束,撰写实习报告,分析是数据,得出结论。

式中:Pi------种i的重要值;S----物种数目。

重要值的计算方法:

乔木的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

灌木和草本植物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

式中:相对高度=每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之和×100

相对密度=每个种的所有个体高度之和/所有种个体高度之和×100

相对优势度=每个种所有个体的胸径断面积和/所有种个体的胸径断面积和×

100

相对盖度=每种的盖度/所有种的盖度之和×100

第三篇:生态学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什么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如何区分这三类景观结构单元? 2. 什么是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什么是景观连接度?它对景观功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 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主要方法有哪些? 5. 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和土地规划及设计有何关系?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景观生态学

6、如何应用等级理论研究自己领域的问题,举例说明

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8.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9. 什么是环境?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10. 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哪些主要规律? 11. 水分对生物有何影?生物如何适应? 12.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较,种群有那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13.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缔增长模型,举例说明指数增长模型在人口预测上 的应用价值。14.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15.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 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6.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 17.什么是生态位?试举例说明。简述群落演题学说 18. 分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纬向地带性更替规律。19. 分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经度地带性更替规律。20.极端气候事件有那些研究方法 21.简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热点问题 22.遥感常用的数据有什么,主要用途如何。遥感和GIS适合于研究什么问题.23.研究农业污染有什么意义,农业立体污染的概念如何。24 简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热点问题 25 全球变化对我国农业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26极端气候事件主要指什么?极端气候事件与全球变化有什么关系? 27 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28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9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实质是什么?害虫生态调控的原理依据是什么? 30简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过程? 31 论述生态系统对污染的净化功能? 32全球CO2循环的过程 33温室气体主要有哪些?

第四篇:生态学

生态学实习报告

————崇明岛湿地公园景观分析

091001304

丁翔宇

摘要:湿地公园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兼具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关键字:东滩湿地公园;西沙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

正文:

湿地公园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兼具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体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

湿地公园的建设有两个主要的目的:其一是通过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改善湿地生物的生长条件,为其创造适宜的生存、繁衍空间,从而保护和恢复已遭受破坏的湿地生态结构;其二是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为参观者提供游憩和近距离观察湿地野生生物的场所,体现湿地文化。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如何开发并保护城市湿地的生态景观,充分发挥湿地潜能,体现湿地景观特色是整个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在对湿地进行开发设计时,应根据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在整个规划设计中以生态规划设计的思想为根本,以保护性设计、恢复性设计等先进的规划设计理论为指导,合理利用和保护湿地的自然资源,以曲折有致、动态连接的水系及生态廊道构成完整的生态景观体系,以最少化的人为干扰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潜能,展示湿地自然的景观能动性。

这次实习我们去了上海游览了许多公园绿地和湿地公园,我主要以崇明岛上的湿地公园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

我们首先到达的是东滩湿地公园。东滩湿地公园毗邻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内唯一一处与候鸟保护区相邻的湿地公园。建成的湿地公园二期草木丰茂,自然引来了不少珍稀鸟类。湿地公园二期专设了一个水涉禽招引区,园内种植了大量崇明当地土生土长的植被,如竹子、赤槐、乌桕、水葱、菖蒲等,这不仅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也为鸟儿带来了栖息的佳地。从最新的监测情况来看,目前湿地公园内已经发现了112种野生鸟类,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鸦鹃、白胸苦恶鸟、黑水鸡等,数量也很大。湿地公园还将建设一个面积为

6.3万平方米的光滩,并在光滩上投放大量螃蜞等底栖动物,以吸引涉禽来此栖息和觅食,把湿地公园打造成一个鸟儿的天堂。

接着我们去了西沙湿地公园。西沙湿地公园于2005年9月19日成立,位于崇明岛西南端,绿华镇桃源水乡与明珠湖大堤外侧,总面积4500亩。它是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纪念碑所在地,也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还是上海市科委立项的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基地。

西沙湿地的地质遗迹和景观主要有“河口潮滩地貌地质遗迹”、“湿地地貌地质遗迹”及湿地植被、鸟类、底栖动物等。园内主要保存着两大类十七种典型的地质遗迹,展示着世界第一大河口冲积岛沧海桑田的地质景观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西沙湿地通过生态引鸟、植物多样性配置、水处理净化等工程,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修复建成一个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湿地生态示范区。

西沙湿地与东滩湿地不同,周而复始的潮汐现象,是西沙湿地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潮水一涨一落的时间平均为12小时24分钟。因为潮汐,这里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地貌,湿地中港汊纵横,具有湖泊、泥滩、内河、芦苇丛、沼泽等不同的湿地形态。另外,潮汐的涨落还孕育了湿地里多样性的动物,比如迁徙到来的候鸟和随着潮汐而来的沙蟹。

此外,湿地管理方为了让游客更接近大自然,已经在湿地里建起一条2公里长的木栈桥,游客们可通过栈桥徜徉于芦苇和丛林之中。

在崇明观日出得去东滩湿地;看落日的最好场所,则是在西沙湿地了。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强调的是湿地生态系统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展示,突出湿地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属性。其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要注意几点。

保持湿地的完整性

依托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群落,是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地形、地势、水体、植物、动物等构成状况进行调查,在准确掌握原有湿地情况的基础上,科学配置与湿地原生态系统相互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在考虑人的需求之外,湿地景观设计还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整体和谐。通过调查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期望等情况,在设计时才能统筹各个因素,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

这样也才能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持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三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而且与水体污染物的处理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其原则是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植物品种,从而完善植物群落。

科学配置植物种类

植物的配置设计,要从湿地本质考虑,以水生植物作为植物配置的重点元素,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

从生态功能考虑,应选用茎叶发达的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采用根系发达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系污染物。

从景观效果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要尽量摸拟自然湿地中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层次水生植物景观。

从植物特性上考虑,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保护生物多样性。因地选择植物品种

乔灌木及地被植物可选用银杏、香樟、水杉、樱花、落羽杉、池杉、楸树、黄连木、乌桕、苦楝、石楠、枫杨、榕树、垂柳、沙地柏、迎春、石竹等;水生植物可选用荷花、菖蒲、香蒲、泽泻、水鸢尾、芦苇、金鱼草、水竹、水蓼、水葱、金鱼藻;草坪草可选用冷季型的早熟禾、黑麦、剪股颖,暖季型的狗牙根、地毯草、马蹄金等。

此外,设计中还应设置一些动物食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在湿地公园内的水体一侧尽量不安排高大乔木,为鸟类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

西沙湿地公园和东滩湿地公园很好的做到了这几点,以良好的原始自然环境吸引鸟类迁徙聚集,为广大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场所,同时为游人提供了与自然接触的场所,感触自然的机会,乐于其中。

总而言之,这次湿地公园的游历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更多的了解了湿地公园的各种信息,对我的设计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篇:生态学

海 南 大 学

课 程 论 文(设 计)

学号:20090603310054姓名:郭祝君

年级:09级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系别:工商管理系专业:市场营销

指导教师:唐敏

完成日期: 2011年10月29日

题目: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保护

摘要:城市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世界上的城市,先后普遍地出现了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城市综合症”,甚至发生了环境公害。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首先在城市突出地表现出来;城市环境污染严重问题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许多城市的污染已相当严重。为此,如何更有效地控制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使城市社会经济得以全面、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结合生态学理论知识,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现状分析;保护策略

前言: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推进,这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人类的迫切任务。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后,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已普遍达成共识,逐步被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居住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正文:

一、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内容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城市物流、能流及经济特征),城市自然系统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生态的管理方法和有关交通、供水、废物处理等,城市自然生态的指标及其合理容量等。可见,城市生态学不仅仅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而是为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有益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寻求良策。

二、城市生态学在我国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拟定“人与生物圈计划”,我国参加了该项研究。1978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正式列入我国科技长远发展计划,许多学科开始从不同领域研究城市生态环境,对城市生态学在理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的说来,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84年12月中国生态学会才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科学研究会”,到会的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55名代表,共收到论文41篇。这次会议探讨了城市生态学的目的、任务、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并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选举了以周纪纶教授为首的11名专业委员。这是我国出现的以城市地区生态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的第一个组织,它标志着中国城市生态研究工作的开始。

1985年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组织了多次小规模地区性学术讨论会、报告会和工作座谈会。

1986年6月,在天津举行了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态学讨论会,讨论会的中心论题是“如何加强城市生态理论研究及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1987年8月在安徽省屯溪市又召开了“长江流域城镇发展的生态对策研讨会”,会议强调指出:开展区域生态综合研究,促进长江沿江城镇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及全流域生态整治的紧迫性,并探讨了沿江城镇发展的共同生态对策。此外还对上、中、下游不同类型的城镇

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

1987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城市与城市生态研究及其在规划和发展中的应用”国际学术讲座会。会议后,部分外国著名城市生态学专家应邀在北京一些科研单位和高校作了专题学术报告,介绍国外城市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研究经验。

1988年——2002年,城市生态学论著的出版,不仅总结了中国城市生态学的前期研究成果,而且推动了中国城市生态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促进了城市生态学理论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就城市生态学的各个专题研究的不足方面,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论在研究范围还是深度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三、城市环境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与城市环境负荷和环境容量相比差距甚远,环境问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

(一)城市大气环境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颗粒物是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北方城市尘污染、南方城市酸雨污染突出,酸雨控制区内90%以上的城市出现了酸雨;北方城市颗粒物污染总体上重于南方城市,颗粒物污染较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中原及四川东部、重庆市。特大、超大型城市的空气污染明显重于中小城市,尤以人口规模在100万——200万的特大型城市空气污染最重。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浓度超标的特大、超大城市比例明显高于中小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比例低于中小城市。在所有监测城市中,二氧化氮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部分大城市浓度相对较高。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和四川盆地,北方也有局部地区降水的酸性较强。酸雨区域分布格局基本不变,局部地区酸雨有所加重。降水年均pH值范围在4.03——8.31。

目前,我国城市固定源排放的空气污染物的浓度逐渐趋于稳定,而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的影响逐渐显现,污染分担率不断上升,成为一个突出地问题。

(二)水环境污染很严重。全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局部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部分指标超标。污染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心区,主要超标指标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和pH值等。

大江大河的城市段水污染问题很多,主要呈有机型污染,氨氮污染逐渐加重。

城市中的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降低,城市生活污水逐年递增。目前已有一些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8.3,而2/3的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三)城市垃圾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生活垃圾逐年上升。

我国大中城市垃圾和粪便基本日产日清,城市垃圾和粪便的主要处置手段仅限于填埋,大量垃圾运到城郊裸露堆放。因此,垃圾围城现象较严重。

(四)多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声影响范围广并呈扩大趋势,交通噪声对生活环境干扰最大,施工噪声扰民现象严重。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源中,工业噪声占8%——10%,建筑施工噪声约占5%,交通噪声约占30%,社会生活噪声约占47%。环境噪声扰民相当严重,成为许多城市居民环保投诉的热点。在城市区域声环境属严重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和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分别占3.4%、44.2%、48.6%和3.8%。

(五)全国各主要城市的电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上较好,但电磁辐射污染源呈迅猛增长之势,局部电磁辐射环境存在超标现象。由部分电磁辐射污染源监测结果来看:移动通信基站除个别基站楼顶平台电磁辐射水平超过有关标准外,其周围居民室内或办公室内等环境敏感地点的电磁辐射水平均符合国家标准;高压输变电工程,部分220kV和500kV高压输电线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超过国家规定限值,个别点位的工频电场强度超限值约二倍;广播电视发射台,其周围环境部分距天线较近的敏感地点电磁辐射水平超过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规定的限值。

(五)四、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环境法制建设还不健全,仍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无章可循的状况,环境工作者的法治观念和在宣传教育中执法宣传上都需加强。

(二)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甚至呈现出蔓延的趋势。

(三)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四)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五)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六)环境规划工作薄弱。许多地方的环境规划尚未制定;已制定的还没有真正纳入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去实施。

(七)管理机构需要充实、加强,以形成中央到省、市、县,一直到乡、镇的完整管理体系。

(八)环境保护的资金渠道不够畅通。

(九)资金匮乏: 全世界1/4的的煤在中国燃烧, 且还是低质或劣质煤, 燃煤脱硫是最基本的防治办法, 但电厂改造缺乏资金。

五.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认识还不够高。一些城市政府重经济发展,忽视长远利益,全局利益,轻视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

(二)城市环境压力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加大。在资源高消耗和技术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必然会带来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大幅增长。

(三)城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四)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趋显现。一是城市低密度开发模式使城市周边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二是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迫使周边地区更多的承担来自中心城区的各种污染。

(五)城市环境治理经济政策激励效力不足。经济手段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近20年来一直进行相关经济刺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但多数未达到预期效果。

六、城市生态学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国内外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城市中巨大的人口压力,日益紧缺的资源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环境,直接关系到人们

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的城市环境保护基本上可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多管齐下的策略,基本对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立法和制度建设,包括一些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通过大力开展环境立法,不断强化环境执法,广泛宣传普及环保法,使城市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实践表明,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是搞好城市环境保护的基础和有效手段。

(二)根据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环境标准的制定。因为环境标准是环境政策的具体体现,是执行环境法律法规的基本保证,是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

(三)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观念。

(四)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交易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运用市场机制,加快环境保护及其

产业的发展。

(五)加强对征收排污费工作的力度、监督和统一管理,例如各级征收的排污费要上缴给

中央财政,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统一管理,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弱地方环境保护监管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

(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整治工作。包括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视城

市生态环境建设等。

(七)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八)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统筹城乡污染防治工作,防止将城市内

污染转嫁到城市周边地区,邹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容量相协调的城市化道路。

参考文献:

[1]田文富.环境伦理与和谐生态.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2]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重庆大学出版社 225-228

[3]汤茂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1999, 4,38-41

[4]胡辉,徐晓林。现代城市环境保护,2004,北京,科学出版社,P1-P16

[5]

[6]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