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9号文库

为什么这是个没有球星的年代

为什么这是个没有球星的年代



第一篇:为什么这是个没有球星的年代

为什么这是个没有球星的年代

看了有人写了个贴在抱怨这是个没有球星的年代,回想几年前也是这样想的,后来就想知道为什么,于是尝试从以下几个点去找原因。

球迷 -记得看到过一个评论说以前我们小的时候看球是看大人踢球是看偶像,他们做什么都会觉得好。但等你长大了看同龄人甚至比自己小的人却会觉得他们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踢的可能都是一样的球,只是自己人大了看球的角度变了。这个点狠主观,但我觉得狠有道理。这种情况在生活上一直在发生,你总喜欢挑同龄人甚至是比你小的人的毛病,是他们真不如前人嘛?不可能!一代不如一代应该换个说法,是一代比一代离你熟悉的一切距离越大,你产生了幻觉。

球员 -

有人说,这几年的绝代双骄太耀眼了,别的球员都被比了下去。看看,过去15球以上的就是高产射手,能进25球的都已经是巨星了。现在因为这小两口天天打打闹闹,不停刷新纪录,其他人都看上去次了一级。Benzema当年好歹是个法甲第一人,被引进时也是巨星待遇。看现在?尽管每个赛季还是20-30球稳定输出,但是别人总是认为他就是帮C7抗人拉空档的苦力。谁还记得他在里昂带球引领反击时d微风模样?他们这两人的刷数据能力,连荷甲那些前锋都做不到,还好最近两年有点降温,不然缺乏球星的错觉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球队 联赛 钱-

我会将这三点一起讨论,而最终导致的问题与现象就是球星扎堆太厉害了!想想过去皇马也只是一年一巨星,买人超一亿的也就当时还只是暴发户的车仔。现在皇马是一年几个星,暴发户也多了四五个。直接导致有点实力的球星都只能转会到那几家,你想想一直球队有20多个球星,整天为上场时间争破头,另外场上就一个球一个常规战术打法(就是所谓的体系),原来当核心的来了未必就能再当核心,导致表现就可能大幅下滑,本来有机会成巨星的却因为没有上场时间而被糟蹋了,到最后20颗星被成全的还是只有那几颗。别的球队还来不及培养下一颗星可能明天又被你挖了。同时,这样球星扎堆导致的关注度过分集中,谁还有心思去看那些没有“球星”的球队,一个球员没有关注度怎么可能成为星?

还有一个方面,狠多巨星还有一个光环作用使身边的几个较有实力队友也看起来也象球星。这里打比方,狠多人一直说F.Inzaghi怎么是前锋的模范。我也承认他是一个好前锋,我也喜欢他,但他其实一直都不能算是一个球星。证据是,作为球迷口中前锋的典范,他职业生涯其实进球还没Totti这么个生涯大部分时间踢中场的多。长期也不是俱乐部或者国家队的核心,这种前锋其实那时候狠多,意甲的小球队里每一个头牌都跟他差不多,但是就是因为他有幸加入斑马军团,再后来到了AC米兰,当时场上讲名气他可能两队里倒数的,但是就

是因为他人在巨星堆了,也被巨星光环感染了。后来在AC终老,顺道就成了球队传奇球星了。有趣的是,当球星扎堆时候,巨星光环会有反效果,本来在别的球队能当头牌巨星的反而看上去象角色球员了。打比方,NBA的全明星赛,全都是联盟一等一球星吖,但其实你仔细看每个人数据都是差好多的,有些明星可能整晚下来捞不到几个助攻或者篮板。可那是一年一度的表演赛,你注意力都在球星全在一个球馆打球这个现象上了,但其实即便全明星,也有明星中的明星,另外的都会被其光芒掩盖。最后,没巨星的球队失去了光环让人感觉没有了球星,而巨星扎堆的球队有了太多光环,反而太耀眼使人目光过于集中在几个人身上而忽略其他。

球星扎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钱了,欧盟危机导致意甲的崩盘是直接导火线。过去2000年左右时候的意甲是如此风光,在皇马巨星政策还没开始时候,最多的转会费纪录就在那里发生。那时候哪有几个当红意大利国脚出国的?外援们都争破头要去呢!法国、德国、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等足球大国的精英都往那里挤!说真的,我的第一偶像Bergkamp还有国王Henry都是被当年意甲抛弃的次品,反而来到英国被复活了而已。谁知后来英超对外资开放,引来一大堆投机资本家,不断花钱,开高薪水!想想当年车仔就在意甲挖了不少人。意甲崩掉后,又开始往西班牙挖,顺道一提,当年西班牙球员出国的比意大利还少,反正我印象中是利物浦大批引入西班牙球星开的头。这样

不停的挖人的恶果就是,培养人的速度还没你挖的快,狠多半成品被你挖了要求马上有表现,否则就是次品然后就低价处理掉。被挖的球队与球员也明白,只是谁又能对钱说不,利益还是先拿到手了再考虑后果。一家球会起了头,别的球会也开始跟风,不然怕成绩跟不上。然后英超那几队跟上了,其他联赛的却落后了。小球队发现市场热闹了,也开始批量生产球星了,看看现在那些有名气的半成品就是“小快灵”,为什么?这些年不是流行巴赛打法嘛?卖的好有市场吖!以前的巨星都是在各自母队呆上一段时间后成了精英才有机会加盟豪门,现在根本呆不下去了。18岁拿10多周薪,这是我看过最拔苗助长的案例了。

还要加上西甲,原来这两联赛中上游球队的主力经常占了国家队至少半数,现在一个巴塞或者皇马就占了大半队国脚,剩下的也多是在国外效力的,同理意甲。为什么人们一直在说英超是第一联赛?你看看竞争多激烈!保级队经常把你前列球队给翻了!其实西甲的青训是做的狠好的,只是一个破产的国家实在留不住人才。

最好说说这个英超,他们足协可是功劳大的,从当初粗糙足球加上过气外国球星,到现在跟意甲把位置完全换了过来。对外资开放可是起到了狠重要的作用吖!可是,大家有没发现反作用同样大?这里举一个非常简单道理,有钱就觉得外国货比本地货更好!有没有发现这个好迂腐的观念确实恰恰适用在现今第一足球联赛!你想当初曼联99

年夺冠阵容有多少英国甚至英格兰球员?为什么那么多?那时候买不了国外球星,只能内部挖潜吖。可现在倒好,太有钱了,就想来个急功近利,引入大量外援。成绩是上去了,看本土球员生存空间被压迫了。看看现在,一个替补中场居然被唤做太子,甚至英格兰未来希望。他出道时候确实有希望,可几年下来看他进步成什么样?没竞争吖!国家队除了他谁上?就算他在兵工厂把替补席坐烂了,明天一样被招进国家队。

最后发现,有些地方因为没钱没球星,有些地方因为太多钱了没球星,有些地方有球星没钱留住。好矛盾?其实我最后总结的原因就是,这十年里因为大量外资注入,足球商业化的速度走得一下子太快了,狠多经济体反应或者适应不过来。导致了最后球星分布极度不均,贫富差距增大,最后给了球迷们没有球星的错觉。要是过几年这个泡沫被捅破了,整个市场冷静下来,球员成长可以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你可能会忽然发现,原来好多球星一直在身边。

球星的印象是随着时间慢慢在脑里扎根的。

第二篇:这是一个消费的年代

这是一个消费的年代,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当感情也终于成了一种消费,爱情的神话也就瞬间土崩瓦解。四处都是爱情游戏的角逐,在这个游戏里,每个人花样百出,各显其能。持久而稳固的爱情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家都只是玩玩而已。然而,感情真能玩得起吗?人们在变,没有谁能够做到一诺千金,而现在流行的是“四不”:不承诺、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人们所追求的信条是:快乐至上,有需求而不羁绊。

不承诺让人没有安全感,所以没有了长久一说,不拒绝让人欲罢不能,明知没有结果,却依然心甘情愿。不负责,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真真假假的感情游戏。这让我想到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一个是离过婚的女人,到香港待价而沽,一个是花花公子,两人都不想认真。于是他们进入了真真假假的男女游戏,嘴上是美丽的甜言蜜语,双方都在吸引、挑逗,无伤大体地攻守,到后来,当在战争中他们连生命都随时被毁灭时,终于发现谁也离不开谁,“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如今不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可也并不太平,每一个角落都有勾心斗角,每一个时刻都会有突发事件,世界存在着太多不确定因素,谁也不会知道下一秒将发生什么。再加上物欲横流和生活节奏之快,平稳而简单的爱情早已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快餐文化催生的是逢场作戏的爱情,在不确定中只有快乐是确定的,于是大家都追求一时的快乐,这不是一个人的错。“帅气的人让人垂涎,“妩媚性感的人让人销魂,于是一拍即合,各有所需各有所取,等激情消退,便天涯陌路,各自开始寻求下一个新的目标。

不是不想负责,是如今负责不起,现在的所谓爱情都太昂贵;不是不愿主动,一主动就甩不开缠上你的人;不是不愿承诺,而是你知道你根本无法兑现,因为需要你承诺的人实在太多;因现在单身的家里冷清寂寞故你难耐内心的孤单。这注定了大多人之间只能是一种暧昧的情人关系,双方只是彼此不讨厌而已,也许还会有点喜欢,但绝对谈不上是爱,因为爱情,包含着性、理想和责任三个基本要素,现代都市的人们基本大都停留在性的关系上,此外也还有点共同理想的成分,但责任,实在太少。

生活在如今,每个人都很累,所以都不想被羁绊,都不想再在所谓爱情上累上加累,爱情本来就是很玄的东西,倾其一生也搞不明白真爱是什么,所以,何必呢,何必为了寻求真爱而两败俱伤、疲惫不堪呢?基于这种心理,暧昧游戏便玩的风风火火,要是某一天大家都真正快乐了,都不再那么忙那么累,这种游戏自然就会消失在时代的尘埃中。

长久的爱情需要责任,社会需要责任。一时的暧昧是因为都还没有遇到真正对的那个人,在这样一个眼花缭乱的世界,要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真是难。但找到另一半之前,至少可以做到有情有义有你有我,而不是不痛不痒无所谓。我们需要的不是相互抱怨和相互指责,而是冷静的处理,做好自己,毕竟没有人能真正玩转感情。

第三篇:没有情书的年代

我想电子情书和传统情书就像可乐和红酒:可乐是用来解渴的,而红酒是用来品的,没有情书的年代。如果男人写给女人的情书和女人写给男人的情书最终能够和一本精美的婚纱照片珍藏在一起,然后两个人在慵懒的午后,或者一个春雨潇潇的夜晚重温往事,一定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情。然而这一情景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在一个充斥这QQ,MSN,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的年代,那种专门用来写青涩爱情故事的彩色信纸像没落的贵族一样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最传统,最古典,最富有想象力和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情书就这样销声匿迹了,一想到这是一个没有情书的时代,我不禁有点悲哀。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那些相濡以沫数十载的老夫妇,还能找出一直珍藏着的情书,在字里行间搜寻当年的***,热爱,思念和牵挂,我总是感动得掉下泪来。可是我们这一代却什么都没有留下。电子邮件虽然在形式上和传统情书几乎没有差别,但在精神实质上却全然不同。传统的情书是有灵性的东西:精美的信纸,独一无二的字体会让人不禁去联想他是怎样在黄昏的灯光下冥思苦想,怎样在彩色的信纸上一笔一划地雕刻文字,又怎样一遍一遍撕掉重写,即使是对某个词的修改也能体会出思绪的变化;一张薄纸不但印着她的指纹,散发着专属于她的香水的气息,还可能带着她的几滴泪痕。。想想这其中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散发这怦然心动的温馨。而电子情书无论文字多么感人都缺乏性情上的生动,情书大全《没有情书的年代》。而更要命的是,它可以那样轻而易举地复制粘贴上千遍,又可以那样轻而易举地删除的无影无踪。如果一个人在信纸上把心上人的名字写了一千遍叫做浪漫,那么一个人在电子邮件上把一个人的名字COpY了一千遍就只能叫做无聊了。比如一个女子把数封情书焚为灰烬的场面是凄美而且壮观的,那么在电脑上删除一百封情书只是在转瞬之间,而且可以不触动一根神经。手机短信虽然能传递最新鲜的思念,却总在人感到温暖的瞬间就删掉了,即使想保存那些最令人感动的只字片言也是徒劳,因为它会不断地被随时变化的情感更新。短信传情就像是坐在一列单程的观光列车,你会时时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却绝没有机会回过头去再体味一遍,时间久了,其间的精彩便在记忆中褪去了。QQ则更像是一种感情快餐,无需为了某句情话冥思苦想,仔细斟酌,毕竟重要的并不是说了什么,而是瞬间的心灵感应,也许每句话在日后推敲起来索然无味。潮流总是用一种奇怪的方式循环着。在书信传情的日子里,电子情书似乎是充满了时尚的浪漫,而在这个数字化的爱情时代,传统情书似乎又代表了一种更为深厚和悠久的爱恋。用最简洁的方式传递爱情,时时感受爱情的温暖固然是一种幸福,但是用一支笔去雕刻爱情,在不确定当中保持期盼之心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瞬间的心灵感动固然重要,珍藏这每一份刻骨铭心的感动直到老去又何尝不是一种最深刻的浪漫呢?情书如同连个人穿过浩瀚的感情森林时在树干上留下的路标,如果有一天你和这个人在感情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每一封情书偶能够帮你回忆起爱情路上的点点滴滴,也许能帮你找到回家的路。好在众多的朋友当中,还有一个人在写情书。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只要他想她的时候就会拿起笔,在信纸,病例纸或者任何他找得到的白纸上写上长长的一段,然后在下班的时候跑到马路对面的邮局去发信。他之所以不辞劳苦地这样做,只是因为她在信上说过:“收到你的心,我总是舍不得看,按捺这期盼的心情上完课,才带上你的信,爬到校园后面的山坡上,在落日的光辉里静静地享受你寄给我的每一句话。”我相信,任何人在多年之后的一天读到这样的一句话仍会怦然心动。

第四篇:没有梦想的年代

没有梦想的年代

记得彩排那场演讲,我对严冬的评价是:你虽然叫严冬,但却有着阳光一样的笑脸和非常温暖的声音。今天我又想说,你给大家带来了阳光一样温暖的幻想,可是你同样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梦想的年代。

是的,梦想,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汇,刚刚,我哭了,因为我沉浸在那美妙的幻想之中,但却深深地知道,我的梦想已经渐行渐远了。

梦想,我多想问一问,刚刚演讲过的每一位选手,这是什么样的梦想,什么样的年代,很不幸,我的回答是,这是发育畸形的梦想,这是梦想萎缩的年代。

这是一个没有梦想的年代,这是我从没一个演讲者的言语中体会最深的东西,也许,这并不是你我的错,因为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壤,梦想的种子即使扎下再坚实的根,她也开不出绚烂的花。

在多少个孤独的深夜,我仰望星空,我问自己,你还有梦想吗,如果有,她是什么,她在哪儿,如何揭开她的面纱,可是,我没有答案;是无奈,是惆怅,是徘徊,我一次次地挣扎,想要找寻你,我那神圣的梦想,可耳边嘈杂的是车子、房子和票子的声音,眼前晃动的是游戏、小说和韩剧的身影,脑子闪现的是升学,考研和出国的念头。难道,这就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梦想和为之努力的行动吗?21世纪的梦想,难道就是拥有数套房子,难道就是旅居海外,就是走进天上人间的灯红酒绿吗?难道我们不该重新思考这一切,思考我们现在所谓的梦想吗?

我开始矛盾,我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国力日盛,奋发向上的年代吗?还是一个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更没有梦想的自甘堕落的年代吗?

我开始彷徨,我心中的梦想,你在哪儿,为何你的光环越来越微弱,我感受不到你的温暖,我就要失去你了吗,我的心开始流泪,为失去你而哭泣,可是有一种声音对我说,哭泣是懦弱的表现,你要坚强,可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我独自一人,怎能找得到你。

是的,没有梦想的年代,大地是荒凉的,没有梦想的年代,心灵是痛苦的,没有梦想的年代,灵魂是苍白的。

可是,我们就甘愿在这荒凉的世界里用那些苍白无力的言语诉说着那些曾经美丽如织的梦吗?我们就宁愿在这无尽的苦海中孤独的徘徊吗?

不,我们要发出最强烈的呼唤:重建梦想!21世纪使我们的年代,我们的年代怎能是一个没有梦想的年代。

我最最亲爱的朋友们,同胞们,让我们团结起来,去思考吧,思考我们的梦想所在,去行动吧,为我们的梦想前行,去拼搏吧,只为一个新的时代!

2011年3月17日,高远请我去给学习部举办的演讲赛当评委,主题是“梦想,那件事”,这是一个很值得我思考的一个主题,可是,在听了大家的演讲内容之后,我却发现大家的言语是那样的肤浅,那样的苍白,也同样让我看到,这是一个没有梦想的年代,所以发出了以上感慨。

2011年3月18日晚

送给那些和我同处一个时代的青年人

只为一个民族的希望

第五篇:杨耕身:这是不是“好人沉默”的年代

东方早报

“历史将会记录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这几天以来,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的这句话,开始像风一样在网上流传。这使我在看到“湖北男子拍摄上访被送精神病院”的报道时,很轻易地想到它。

湖北十堰市的网友彭宝泉,在4月9日上午拍摄了几张群众上访的照片后,被送进派出所,并在次日凌晨两点被派出所送进当地的茅箭精神病医院,而家属竟被蒙在鼓里。而据彭妻表示,彭曾接受过专家鉴定,“精神没大问题”。

据《羊城晚报》4月11日报道,彭宝泉似乎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今年年初,湖北青年陈永刚因在网上质疑其所在十堰市郧西县的领导“搞形象工程”而被郧西公安机关拘留,其在被拘留之前告诉了彭宝泉,彭宝泉随后向知名网友张洪峰求助,张洪峰乃发表博文披露,顿时舆论哗然。十堰市公安局后来撤销了拘留决定,郧西县政府和警方公开向陈道歉。

显然在这里,马丁·路德·金的话并不能简单地套用。这不仅因为,在我们长大之后都已经渐渐明白,“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并不像早期电影里那样鲜明,易于辨识。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也并不能拿马丁·路德·金的话来解释我们这个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因为我们面对的,或许并不是对于嚣张的过度沉默——至少,我们看到了有十堰网友彭宝泉这样的不甘沉默者——而在于一切嚣张已经到了要将所有人陷于永久沉默的境地。这个逻辑如此简单:当彭宝泉“被精神病”了,他就不能再拍照,也就不能再“管闲事”,他也只能选择沉默。(被删除之后,你会选择沉默吗?或者删除根本没有触及到什么利益,所以你抱着可能被封号的胆战心惊再继续?)

总有一些人“被精神病”,总有一些人被送进“法制学习班”,同样,似乎也总有一些人不得不选择沉默。比如遭到跨省追捕后的河南青年王帅,他曾对媒体黯然表示“再也不反映问题了”。亦如十堰那个曾经令彭宝泉挺身而出的发帖青年陈永刚,他曾经遭遇拘留,并且在事后不得不“郑重声明”,表示“对公安局行政拘留无异议”。当然,更大的事实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上,一些公共媒体的集体“被沉默”。譬如很多事情,在外地媒体那里已是沸反盈天,然而一些本地媒体常常是只字不提,让人备感惊诧。

前有陈永刚,后有彭宝泉。陈永刚后来得到了郧西县的道歉,目下这起彭宝泉事件将是如何结局,还不得而知。这固然表明了一些地方政府在丑闻曝光之后的道歉毫无意义,也实实在在地表明,如果公众、媒体及全社会的“好人”都沉默了,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现实。

另外,从这两起时隔不久发生的公共事件来看,其背后的权力逻辑其实如出一辙。那便是不许声张。因为不论是精神病院,还是拘留所,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公民权利的沉默之地。事实上,报道还指出,在彭宝泉被带上警车之前,曾被他拍照的那些上访人员,已经被赶来的大批警察送上警车。

权利愈沉默,权力愈嚣张。湖北十堰接连上演的这两起有着明显内在关联的公共事件,以及当地上访者所遭受的这种待遇,都让人不得不追问,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人讳莫如深,并令当地权力部门不惮以不可告人的手段迫使公民陷于沉默?

重复“不在沉默中怎样,就在沉默中怎样”已是一种恶俗。我们更愿意相信的是,在这样一个网络社会,哪怕是沉默,也有自己的语言,也可以传播。因为事实也证明,那种一再试图让人民闭嘴的努力,并不总是能够得逞。如我们所见,在我们中间,王帅毕竟出现了,陈永刚毕竟出现了,彭宝泉毕竟出现了。并且当他们一次次被“封口”之后,总是无一例外地引来了更多的围观,更大的起哄。而那种种试图令人沉默的权力,反倒在一次次地败露之后,让人看穿它的恐慌、脆弱以及色厉内荏。

关于权力的本性及其应有品质,关于权利的获得及其应有尊严,关于维稳的正确方式,关于信访的“言塞湖”……所有的老生常谈之下,无非仍旧“言之谆谆,听之藐藐”。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深信,当权力总是渴望制造沉默,恰恰表明,我们所置身的,不会是一个“过度沉默”的年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9/134872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