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也谈“联系实际怎么‘联’”
读了“思想纵横”栏目7月7日刊登的《联系实际怎么“联”》一文,很受启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学风。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但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这里,想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www.feisuxs,转载请注明
“联”的前提是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科学理论。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理论联系实际而言,“器”就是科学理论,“利其器”就是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也就是说,要想“联”有所成,必先学有所成。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新考验,面对艰巨繁重任务赋予的新责任,我们只有努力学好科学理论,特别是学好党的创新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具备坚实基础,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推动新发展。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应注重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的结合,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世界观方法论,做到抓住精神实质、全面正确把握、真正坚信不疑;防止和克服“差不多”、“无所谓”的思想,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理想信仰来坚守,作为思想武器来掌握。
“联”的依据是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客观实际。人们常说,理论联系实际需要“吃透两头”,一头是科学理论,一头是客观实际,二者不可偏废。要吃透客观实际,就不能离开调查研究。尽管现在调查研究的内容、手段、条件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其地位和作用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少数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拍脑袋决策”、搞“形象工程”和重复建设、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等问题和现象,其认识论的根源就在于缺乏调查研究,不了解社情民意。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应遵循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身入一线、心入群众,做到客观不带框框、深透不浅尝辄止、真实不蔽于假象,力求从事物的全局和总体上、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把握实际,以此为“联”的依据。
www.feisuxs【feisuxs范文网】
“联”的抓手是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发现问题,着力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重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现和解决前进中所遇到的问题。问题就是矛盾,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问题发现得越早、解决得越好,事物的发展就越顺利,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越强。如果发现不了问题、解决不好问题,就很难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就没有抓手,就难以进入纵深。从这个角度说,理论联系实际,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为习以为常、不合时宜的东西束缚手脚;增强忧患意识,不断发现和解决深层次矛盾和潜在问题,不为一路凯歌、连声喝彩冲昏头脑。
“联”的标准是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推动实践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如何、成效怎样,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要看其是否符合实践发展的需要,能否推动实践发展的进程。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最重要的实践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理论联系实际,应以此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为检验和衡量标准。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不断取得实在的效果,“联”得有意义,“联”得有价值。
第二篇:联系实际怎么“联”;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要求。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历来讲得比较多,大家也都有所认识。但对于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却又似乎想得不够深,没有完全搞清楚。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虽然特别想理论联系实际,却由于方法不对头,不能取得期望的效果。那么,理论联系实际,究竟应当怎么“联”呢?
既要联系全局,又要联系局部。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就是现实世界的面貌。具体地看,国家有国家的实际,地区有地区的实际,单位有单位的实际。而且,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联系全局的实际,就是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实际,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实际,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许多问题只有从全局上去审视,才能看得更全面、更深刻;各项工作只有从全局上去把握,才能干得更到位、更顺利。联系局部的实际,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认真真地研究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乃至每个人、每件事的情况,把问题找出来,把家底搞清楚。一具体就深入。求实求深、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大而化之、囫囵吞枣,结果必然是无的放矢、隔靴搔痒,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既要联系国内,又要联系国际。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国与国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此地发生的事情会对彼地产生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谋发展。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面向世界、放眼世界,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紧紧跟上时代潮流。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注重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所以,联系实际不能离开国际的背景和形势,既要看到世界的发展变化可能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又要看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能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既要联系现实,又要联系历史。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都是一个过程。虽然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任务,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哲人讲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要把现实的东西搞清楚、弄明白,不能不研究它的历史,看看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历史眼光。比如,不联系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不能真正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深刻道理。再如,一个单位今天的成绩总是建立在过去努力的基础之上的,现实的问题又往往有着历史的原因。不注意联系历史,就难以搞清楚成绩和问题的由来,难以把握前进的正确方向。而且,善于联系历史,有助于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犯错误。
既要联系工作,又要联系思想。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联系实际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上来,落实到推进工作和事业上来,所以必须紧密结合具体工作来进行,注重研究分析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标准要求及其进展情况和问题所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办法措施。同时应当看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有着思想上的根源,解决思想问题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联系实际内在地包含联系思想的实际。联系思想的实际,目的在于打破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更好地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以思想水平的提高促进实际工作的开展。本文来自中科 软件 园www.feisuxs,转载请注明
第三篇:联系实际,谈感恩
联系实际,谈感恩
感恩,敬畏。感恩这一词语虽然已被人们常挂嘴边,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又有几个?“感恩”二字皆有“心”字底,这是前人用他们的智慧告诉我们,做到感恩,必须要从心出发,用心去体会他人给予你的关爱,用心去感受他人对你的付出,甚至是攻击,然后将心中的感动转化为实际行动,无论他们是你的亲人,朋友还是敌人,你都需要回赠他们一束你用感激浇灌的向日葵,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白活一生。除了要对我们身边的人心存感恩,对我们的地球也要倍加呵护,没有地球庇护,即使是拥有再多的人,也与一无所有的人无异。但是,对于地球,感恩是远远不足的,我们对她还应该有所敬畏。过去的日子,我们为了经济上增长那么的一个百分点,却伤害了地球百分之一百,这样的帐实在是太亏了。人类一直以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殊不知,是地球的宽容才使我们有今日的辉煌。就我看来,人应该对任何事物都有所有所感恩,有所敬畏,没有了这四个字承托的人,必定是自大自傲且无所作为之徒,没有这四个字点缀的人生,必然是黯淡失色,毫无乐趣的。因此就从这一刻行动吧,去给你心中的感恩敬畏之树施施肥吧!
清明节,一个慎终追远的节日。感恩无疑是特别美好的一种情愫,但生活里的种种不如意扑面而来,我们何谈感恩?于丹: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如意,但幸福的人之所以能幸福,是因为面对不幸,他们有能力去解构它。实际生活中,不可能一个苦难横在你面前,你直接就感恩了,其实是需要你消解掉一部分,然后把剩下的部分放在生活的大坐标系里找到一些感恩的依据。显然我们无法生硬地说:“生活给我任何苦难,我都能感恩”。
清明节了,这是一个慎终追远的节日。但是清明是一个多好听的名字啊,它清亮,它明朗,我们心中的那种怀念,我希望它不是沉重的,而是悠扬的,因为我们有感恩。我说感恩生命,其实是因为在这个节日里,我想得最多的人是我的父亲。刚才我在上台前,就被马未都教师给招哭了,但是他在说父亲,我的眼泪已经下来了。我当时在想,他说父亲我也要说父亲,我会害怕跟他重复吗?不会。因为一个男人的眼中,父亲如山,父亲是他的楷模,是他的榜样,是他作为男子汉的一种信念。但是在一个女儿的眼中,可以说一个女人,她对世界对男人对爱,很多最初的信念来自父亲,对女人来讲,她是否信任爱情,信任婚姻,信任人性,往往没有迟到从她的初恋开始,而是从她的父亲开始,因为这是她生命成长中第一个认识的男人,这个人负责任吗?这个人会有一种温柔之爱吗?马老师刚才说跟父亲之间没有太多的大事,但在一个女儿的眼中,我觉得更锁细,但是有点不同的是,我要说在感恩之前,我先要说一个父亲,在一个任性的、娇惯的女儿的成长里,他先要忍受多少误读,我误读了我父亲很多年,甚至直到他辞世。我小时候对父亲是什么感觉呢?他严厉,因为小的时候最先让我背诗词的人是他,教我古文的人是他,最早我接触《论语》、《庄子》也是因为他,后来直到我上了大学,我读的是中文系,我上了研究生读的是古典文学。父亲会给我改论文,他改论文的时候我心里很烦,因为他不是在给你改这些文辞的意思而已,他还会说你哪个字倒插笔了,我当时觉得他很迂阔,按他这种改法,每个标点符号要改,哪个字间架结构不好,他要给你写一个,哪个字看出倒插笔了,他会给你重新写出一个笔画来,这多烦哪!我从来没想过他烦不烦,我所有的论文都是他这样改过的,但他给我的印象还是严厉。我父亲走后,我妈妈给我讲了一件事。她说你爸在的时候,一直不让告诉你,她说了一件我记得的事情,就是我爸爸的60岁生日,是北京天寒地冻的时候。我那天中午呢出门去给他买了一个大奶油蛋糕,我从学校拎回家,我说:爸我下午上课去了,等我回来以后,晚上咱们过生日吃蛋糕。我爸瞥了一眼,说:嗨!这都是你们小孩吃的东西,我不爱吃这个。我就走了。当然下了课回来呢,看爸爸还是挺高兴的,然后大家吃饭,我给我爸爸做的贺卡,然后大家一起呢把蛋糕切了,吃完了,我看他也吃,也挺高兴,就过去了。二十年之后,我父亲去世了以后,我妈妈告诉我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她说那天下午你走了以后呢,家里来了一个我们世交家的儿子,我爸爸就跟他说,他说:涛涛,这是你小丹姐姐刚给大伯伯买的,我又不吃这奶油的东西,你拿走吃了吧!大概到下午快4点了,我妈说我爸就开始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在屋里面转圈,我妈说:你干吗呢?他就小声地说:我犯错了,那是丫头给我买的,我吃不吃我也不能给人!你快帮我想那蛋糕盒子到底是什么颜色的,那个蛋糕上好像有字,写的是什么?你能想起多少,咱们俩往一块碰,我一定得买一个让孩子看不出来的蛋糕。后来我妈说,在我下午放学前一刻钟,我爸呼哧带喘地拎着蛋糕回来了放在桌上。我回家的时候毫无查觉。所以我们晚上呢,还是过了一个挺好的生日。这个故事,我很多年以后才知道。后来我才想起来,这就是我父亲,一个一直被他钟爱的女儿误读的父亲。从小长大,我爸爸给我立了多少规矩,我记住的往往是他的严厉,但是忽略了他生命中的那种温柔,所以其实走到清明这一天,我想起《论语》上的一句话,古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爹妈的年纪真得记在心里,想起来一方面当然高兴,如果大家高堂犹在的话。可是另外一种心情,是一则以惧,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尽孝呢?我想说有女儿的父亲很幸福,女儿贴心女儿撒娇女儿依恋,可是女儿在青春期的时候,在她反叛的时候,在她不想吃那么苦去立大业的时候,在她恋爱的时候,她一定都曾经违背过父亲的意愿。所以父亲们,请一定要等到女儿们长大,一定要等着我们。所以我想说今天如果在座的有父亲的女儿,那就让我们趁着父亲还在的时候早一天去懂得他。如果有女儿们的父亲,请你们一定要等待着女儿。所以其实成长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过去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生命中很大的遗憾就是我的父亲没来得及看见我的孩子。我自己有孩子以后我才知道,我那个时候对父亲很不屑,因为他颤颤巍巍拄着拐杖走在街上,总去逗别人怀里的孩子,我总觉得很烦,我老拉着他快点走,我说你别去打搅人家,他就张着嘴呵呵地拉着人家孩子的小手不放。我真的觉得很遗憾,他没有看见我的孩子。所以我说清明这个节日,我希望在这一天更懂得我的父亲。刚才在后台的时候,编导跟我说每个人可以选一束花来给你自己缅怀的人,我毫不犹豫地拿了这束花,这束花里面有松柏有红鹤,这是矛盾的,这就是我父亲,外人看他是松柏,我一直把他当成松柏一样的榜样,但是另一方面,我父亲就是鲜艳的红鹤,他的内心一直有火一样的温柔,有他的爱,有他那种克制的柔情。我拿起这束花,我觉得这两种矛盾的特质,是我完整的父亲。怀念父亲怀念自己的根,所以我要说,在清明这一天感恩生命。我们感恩父母,感恩世界,感恩这片土地,感恩我们相遇的每一个人,让这种感恩去多理解我们的父亲,理解今天还来得及懂得的人,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解未来 ASK于丹:以感恩取暖 用宽容御寒 心存感恩的前提,是不能以“完美”作标杆Her:感恩无疑是特别美好的一种情愫,但生活里的种种不如意扑面而来,我们何谈感恩?于丹: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如意,但幸福的人之所以能幸福,是因为面对不幸,他们有能力去解构它。实际生活中,不可能一个苦难横在你面前,你直接就感恩了,其实是需要你消解掉一部分,然后把剩下的部分放在生活的大坐标系里找到一些感恩的依据。显然我们无法生硬地说:“生活给我任何苦难,我都能感恩”。Her:那么如何“消解”?你知道,现实中人们常被那种渴望完美的追求弄得怨声载道......于丹:被渴望完美的追求弄的怨声载道--这其实已经是问题的答案了。我们为什么感到那么不如意?因为我们的前提是渴望完美。而一个人要心存感恩的前提,就是不能以完美作标杆。每当有人说我,看你多成功、多完美、多智慧啊!我心里就会生出一个意识,那就是“不要被褒义词绑架”。我觉得美好生命的前提是活得很真实,而真实从来都是不完美的。如果你把目标定在完美上,你就一辈子会被这个伪命题所绑架。完美这个词多可怕啊--北京冬天的很多五星级酒店有惟妙惟肖的绿色植物,可我老远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因为它那种没有一片黄叶的翠绿就是以丧失真实为前提的完美。我们有很多追求完美的女性朋友就活生生地把自己给弄成塑料植物了,容不得别人见自己的一点黄叶。比如不能面对自己的衰老,觉得老还不如死呢。所谓完美人生的设置,是对真实人生的绑架,它会让你失掉很多乐趣。其实,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人人都不完美,人生都很艰辛,得不到什么都是本分,本分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得到一点就是情分,情分就要感恩
第四篇:联系实际,谈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在我们的生活和成长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弘扬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可是实事求是到底该怎样理解才准确呢?
一.实事求是的内涵
“‘实事求是’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为了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三点一起构成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精髓。
二.我们大学生自己的特点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如今在学校正是风华正茂、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的时期,在社会上是有朝气、有活力、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但是,特别是作为九零后大学生的我们接触社会少、涉世不够,对世情、国情、党情缺乏认识,了解太浅。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我们正站在校园与社会的边缘,我们肩负着重任,因为我们将是先进知识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很早就有人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当今社会我们大学生庞大的数量和未来的重要作用上来看,在我们这个群体的身上,将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而时代和社会是不断发展着的,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好高务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也不能自卑,更不能骄傲,要头脑清醒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不能妄想打擦边球来蒙混过关。
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少一些虚荣,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妄想,多一些理性,我们就应该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意义重大
历史实践证明,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的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实事求是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法宝。可以说,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需要我们年轻的大学生自觉地培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需要坚持和培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识世界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实事求是是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的,实事求是的方法立足于承认和尊重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主张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考察,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透过现象揭示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并运用所得规律性认识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
总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不论是现在还是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上都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第五篇:联系实际谈高中作文指导
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进行写作教学的郴州市二中黄玉兰观看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课》录像,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在此简要谈谈本人写作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写作指导
这是写作教学的第一步,根据教材中的“表达交流”部分,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标记要点,然后结合平时的“阅读鉴赏”教学实践,以实例进一步阐释,再明确几点写作技巧。
这一环很关键,不求多,但求具体,求实效。
二、写作训练
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环节。每一次作文,教师根据“写作指导”精心选题,并提出几点具体要求,请学生在规定时间之内按要求作文。
三、互评作文
这是本人坚持多年、成效显著的一种作文评改方式,但在互评之前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1、第一次互评时一定要跟学生谈清楚自己整个写作教学流程,并专门跟学生谈谈“互评”的好处,让学生从心理上理解并接受甚至爱上这种评改方式,然后在实践中去体会这种方式的益处。
2、第一次互评时一定要专门指导如何“互评”,将“互评”的具体步骤、细节要求明确化,以便操作时不走样,达到预期的效果。
3、每一次“互评”前老师要将全班作文浏览一遍,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然后根据该次作文要求写出“互评指导意见”。
以上几点做好了,然后就是学生互评,一般是每人主评一本,参评三本。主评的这一本既要有尾评(不少于100字),还要有眉批(旁批)、分数,评完之后还要在固定位置署名。
四、自评作文
学生互评完作文之后交给学生本人自评,自评时首先要对“互评”给出等级:A、非常满意,B、满意,C、基本满意,D、不满意。然后根据等级评价再具体写明意见,互评等级为A 或B的,意见可写可不写,C或 D的则一定要写。
五、师评作文
学生互评自评完后回收作文,教师根据学生互评及自评情况再作评改,自评为C或 D,教师一定要对“互评”“自评”及学生作文进行认真阅读并给出明确评价,一般自评为
A 或B的教师可不再作评价。
六、范文评析
教师根据学生作文选出4~6篇范文,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师生共同评析,对该次作文要求作进一步明确,从而真正掌握作文要求,提高写作水平